2020届二轮复习:历史热点微专题4 晚清政府的外交近代化(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历史热点微专题4 晚清政府的外交近代化(学案)

微专题4 晚清政府的外交近代化 一、“夷夏观念”‎ ‎1.概念 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区辨华夏与蛮夷。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因此逐渐产生了以华夏礼仪为标准进行族群分辨的观念,区分人群以礼仪,而不以种族,合于华夏礼俗者并与诸夏亲昵者为华夏、中国人,不合者为蛮夷、化外之民。‎ ‎2.“夷夏之辨”在近代的嬗变 ‎(1)从“夷”到“洋”的称谓以及涉外事务从“夷务”到“洋务”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中国人思想观念中对传统的“华尊夷卑”思想的纠误,反映了中国人对西方列强的重新定位,这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2)从“宗藩体制”到“条约外交”的转变,是传统的“华夏中心论”“华夷朝贡体系”等观念走向没落的表现。‎ 二、晚清外交体制的近代化 ‎1.1840年前清朝的外交体制 ‎1840年以前,中国传统的涉外制度是“朝贡”和“理藩”制度,浸透着浓厚的“夷夏”观念,并没有专门机构管理涉外事务。理藩院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又管理涉外事务。礼部下设主客司和会同四译馆,负责外事礼仪接待及翻译工作。另外,鸿胪寺和军机处也参与对外事务。‎ ‎2.晚清外交体制的变化 ‎(1)专门性外交机构的设立 ‎①总理衙门:1861年,清政府成立总理衙门,成为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的特设机构。总理衙门的设立,使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有了较为明确的分工。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列六部之上,标志近代中国外交体制的正式确立。‎ ‎②南、北洋通商大臣:《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先后设立五口通商大臣,后演变为南洋通商大臣(办理江浙闽粤内江各口通商事务)。另有北洋通商大臣,其前身为1861年设在天津的三口通商大臣(统管直隶、山东、奉天三省通商交涉事务,兼管北洋洋务等)。‎ ‎③总理衙门和南、北洋通商大臣的设立,是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的重大进步。官员在与外国人的交往中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念,开阔了视野,学习了近代科技知识,逐渐掌握了利用外交手段谋取本国利益的策略。外务部则建立了领事制度,厘定了派外使节职制,‎ 制定了外交规章,重用受过西式教育与留学西洋的人才,重视职业外交官的培养,在选拔官吏时较为强调专业知识,使得清末外交人员的素质大为提高,改变了中国外交官员对于世界形势、外交惯例懵懂无知的局面,较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2)近代驻外机构的设立: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在外国逼迫下,清政府允许各国在北京设常驻公使馆。1877年清政府在英国设立的领事馆是中国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领事馆,以后逐渐增多。清政府的外交体制逐步完备起来,走进国际社会,对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保护海外华侨利益,密切华侨与祖国的关系等方面有积极作用。‎ 三、晚清外交观念的转变 ‎1.中西交往中的文书格式的变化。放弃“谕”“批”等居高临下的回复夷书定例,改用“照会”样式,这一样式很快被中英同类文书所仿效,成为其后清朝外交文书的重要范式。‎ ‎2.中西方官方之间平等往来。以条约形式规定中西方官员间平等往来,如设立总理衙门作为外事管理机构。‎ ‎3.对外派遣常驻使节。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各国先后派遣使臣常驻京城,以便直接与中国交涉。清政府开始遣使出洋,并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遣使出洋的具体操作模式。1877年,郭嵩焘作为清廷向外国派出的第一位常驻使节抵达英国。‎ 一、选择题 ‎1.(2019·博雅闻道高三第四次测评,28)在缔结《北京条约》之时,清廷“设抚夷局”掌对外交涉事宜。后因交涉日增,奕等于咸丰十年底奏请设立总理衙门并表示“俟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即行裁撤,仍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这反映出(  )‎ A.朝廷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B.清政府重视维护国家主权 C.清廷被动地适应近代外交 D.列强暂时放缓了对华侵略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在对外交涉事务日益增多的情况下,清政府设立专门外交机构,体现出外交的近代化,但是根据“俟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即行裁撤,仍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看,设立统一的专门外交机构是权宜之计,事实上,这体现出清政府是在被动地适应外交,C项正确。‎ ‎2.(2019·广安、眉山、内江、遂宁四市一模,30)外国使节自1861年起进驻北京,但他们觐见皇帝的请求却一再被拒绝。清政府的解释是因为皇帝年幼、不便见人,而真正原因在于《天津条约》明确规定外国使节觐见中国皇帝应免于行跪拜礼。这一事件反映出清政府(  )‎ A.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完整 B.逐步接受了近代外交观念 C.华夷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D.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约束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清政府不接见外国使节的原因是“《天津条约》明确规定外国使节觐见中国皇帝应免于行跪拜礼”,可知是清政府对于外国使节不能行跪拜礼而耿耿于怀,故选C项。‎ ‎3.(2019·广东百校联考,28)1861年,清政府设立了处理各国事务的总理衙门;1864年,清政府翻译出版了有关国际法的教科书;1873年,清帝接见外国外交官时准予免行叩拜礼;1876年以后向外国派驻了外交使团。这反映了(  )‎ A.清政府已被西方国家控制 B.中国外交逐渐步入近代化 C.传统外交造成观念的落后 D.清廷崇洋媚外心理较严重 答案 B 解析 中国是半殖民地国家,A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由材料“清政府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1864年翻译出版国际法教科书,1873年,清帝接见外国外交官时准予免行叩拜礼,1876年以后向外国派驻了外交使团”,可知伴随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向近代外交的转变,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近代外交思想的发展而非传统外交观念,故C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外交事务而非崇洋媚外,故D项错误。‎ ‎4.(2019·佛山顺德区二模,28)甲午战争前,李鸿章认为如果中国不先与日本开仗,日本应该也不会动手,“此万国公例”,谁先开战,就是谁理亏,因此没有进行军事准备与战前部署,而是向英、俄、德、法、美等国进行控诉。这表明(  )‎ A.西方列强的干扰使清政府延误了战机 B.舆论在国际冲突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C.战前动员的不足是清政府战败的主因 D.清政府对近代外交的认识和运用不足 答案 D 解析 材料没有涉及西方列强的干扰,只是提到清政府向英、俄、德、法、美等国进行控诉,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舆论对甲午战前的中日双方的评论,故B项错误;清政府战败的主因在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国力的衰弱,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以得出政府对近代外交的认识和运用不足,故D项正确。‎ ‎5.(2019·广安、眉山、内江、遂宁四市一模,32)鸦片战争前,‎ 清政府严厉镇压私自出国的人民,并宣称“人已出洋,已非我民,我亦不管。”1909年,在荷属印尼华侨的请求与国内舆论催促下,清政府出台了《大清国籍条例》,确立了血统主义原则,为保护海外华侨提供了法律依据。这一变化反映出(  )‎ A.清政府外交主权观念增强 B.侨民安土重迁观念得到强化 C.传统的华夷观念完全丧失 D.清末“新政”重塑了政府权威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中清政府对待出国华侨的态度的转变,可知清政府实行保护华侨政策实际是对外行使国家主权,故选A项。‎ ‎6.(2019·唐山高三期末,28)1871年,李鸿章在驳斥日本刚行订约又马上悔约时,借用万国公法知识来批判日本这一做法,以维护清朝的“利权”。1874年,李鸿章又因日本侵台而用万国公法来维护清朝的“利权”。这表明(  )‎ A.近代外交意识对中国产生影响 B.“中体西用”思想出现重大突破 C.中国近代的外交体制已经形成 D.封疆大吏的主权意识开始增强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出李鸿章利用“万国公法”来维护清朝的“利权”,这说明清政府的官员已受到了近代外交意识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不是“中体西用”,排除B项;利用万国公法并不能表明“近代外交体制”形成,排除C项;林则徐禁烟运动时就已表明其主权意识,D项“开始”的有关表述不正确,排除该项。‎ 二、非选择题 ‎7.(2019·济宁市一模,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华夷”秩序是在古代世界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一个有理念、有原则和有着自身一套完备体制的国家关系体系。由于长期以来,中华帝国乃是古代东方、特别是东亚地区的主要大国,因此这一体系的理念、原则和体制的构建,中国自然起了某种主导作用。明成祖朱棣说:“朕君临天下,抚治华夷,一视同仁,无间彼此。推古圣帝明王之道,以合乎天地之心。远邦异域,咸使各得其所,闻风向化者,争先恐后也。”“一”与“和”,是“华夷”秩序最本质的东西。这个“一”,就是要“大一统”,“一统华夷”。“和”的内容有三,即:中国不干预各国内部事务;中国对各国交往实施“厚往薄来”原则;中国负责维护各国的国家安全。朱棣派遣郑和出使的敕谕中说:“尔等祗顺天道,恪守朕言语,循理安分,勿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历史证明,中华帝国处理对外关系方面,确实做到了有“一”就有“和”。——摘编自何芳川《“华夷”秩序论》‎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英国已具备了向外扩张的条件。当时,新的政治制度已经确立,由此而造成的政治冲突也已经结束。重商主义已经为朝野上下所接受,对外贸易越来越成为最重要的民生国计。辉格党长期执政,为发展海外贸易提供了保障,这个党代表着英国最大的土地贵族,但同时也代表以伦敦为基地的海外大商业利益。威廉三世继承王位后,英国就被拖进了旷日持久的对外战争。就威廉的本意而言,他要把英国拖进荷、法之间的长期争执,从而有利于荷兰方面;但就英国而言,这却符合它已经面临的扩张需要,因此受到广泛的支持,尤其受到辉格党的支持。——钱乘旦等著《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统治者所追求的“华夷”秩序的基本内涵,分析导致该追求的因素。(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代英国与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英国对外交往所产生的影响。(13分)‎ 答案 (1)基本内涵:以中华帝国为中心;在中国的约束和保护(主导)下,构建和平秩序;以中华文明促进各国的进步与繁荣。‎ 因素:国家统一,中央集权体制完备,国力相对强大;农耕文明领先;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文化繁荣。‎ ‎(2)不同:中国属和平交往,英国属于殖民扩张;中国以构建和平秩序,促进世界各国发展为目的,英国以称霸世界,满足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为目的;中国封建王朝是对外交往的主导与推动者,英国资产阶级政党是海外扩张的积极推动者。‎ 影响:扩大了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扩展了英国的海外利益,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提升了英国在国际秩序中的影响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