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同步练习:卷4
第四单元检测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2017·山东聊城一模)右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为配合大规模 建设而绘制的宣传海报。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远处的工厂寓意工业化基本实现 B.图下的文字宣传了绿色环保观念 C.往来的船只说明交通运输业基础良好 D.工作的场景展现工人投身建设的热情 答案 D 解析 当时我国尚未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故 A 项的表述错误;图 片中未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故排除 B 项;C 项的表述与建国初期, 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的现状不符,故排除;图片中“一五”计划期间, 工人们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展重工业建设的场景体现了工人投身于大 规模工业化建设的热情。故选 D 项。 2.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 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答案 A 解析 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因 此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超过英美国家,故 A 项正确;二战后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冷战下的东西方对抗不会制约美英工业 发展,故 B 项错误;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两极格局下巩固国防的 需要,并非急躁冒进,故 C 项错误;美英传统工业产业年均增长速 度不及中国,是因为其已经确立优势地位,达到较高水平,与产业衰 落无关,故 D 项错误。 3.(2017·嘉兴测试)“花生壳,圆又长,两头相隔十几丈,五百个人 抬起来,我们坐上游东海。”这是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某一地区农民 的劳动号子。如果将上述劳动号子作为史料,可以用来印证( ) A.“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B.“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 C.人民公社欣欣向荣的气象 D.“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答案 B 解析 本题首先可从时间上排除 D 项,因为“文革”是六七十年代; 从劳动号子中对花生的浮夸特点判定,故 B 项正确;A、C 两项都是 50 年代,但 A 项是正确的探索,不具有浮夸特点,C 项“欣欣向荣” 说法与史实不符。 4.1958 年,《红旗》杂志转引毛泽东的话说:“我们的方针,应该 有秩序地把工、农、学、商、兵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 会的基本单位。”这反映出当时党和政府( ) A.要变革生产关系,尽快实现“一五”计划的指标 B.要加强民族凝聚力,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 C.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D.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改革生产关系 答案 D 解析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探索中,在经济建设上“左”倾错误 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如总路线、“大跃进”;二是生产关系超越 生产力发展水平,如人民公社化运动追求“一大二公”。材料的中心 意思是要建立一个由工、农、学、商、兵组成的大公社,反映了当时 党和政府忽视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追求“一大二公”的生产关系, 故选 D 项。 5.(2017·浙江温州二模)中共中央某文件指出:“可以在生产队统一 核算和分配的前提下,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实行 超产奖励。不许分田单干。……社员自留地、自留畜、家庭副业和农 村集市贸易……不能当作所谓资本主义尾巴去批判。”这份文件最有 可能发布于( ) A.1956 年 B.1979 年 C.1984 年 D.1992 年 答案 B 解析 “不能当作所谓资本主义尾巴去批判”说明文件发布于文革 之后,故 A 项错误;“包工到作业组,实行超产奖励”等信息,指 向了改革开放之初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 B 项正确;1984 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故 C 项错误;1992 年确立经济体制改革 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故 D 项错误。 6.《来自家乡的喜讯》是 20 世纪 80 年代初的一幅漫画,画中讨论的 主题主要得益于哪次会议的决策( ) A.中共八大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答案 B 解析 “土地承包到户了”体现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结合题干中 “80 年代初”这一信息可判断 B 项正确。 7.(2017·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一次联考)这是一个骚动而热烈的 年份,被称为中国公司元年。“我们都下海吧”,所有的年轻或不太 年轻的人们都在用这样的词汇互相试探和鼓励。上述“中国公司元年” 最可能是( ) A.1980 年 B.1984 年 C.1987 年 D.1993 年 答案 B 解析 1984 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 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而形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 一次下海经商的浪潮,如今各领风骚的大企业,他们都诞生在 1984 年前后,后来人们将 1984 年称为中国现代公司的元年,故 A 项错误, B 项正确;C、D 两项分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次、第三次下海经 商的浪潮,与题意“中国公司元年”不符,故 C、D 两项错误。 8.(2017·南师附中高一质检)1983 年国家有关部门指出,去年国有企 业首钢创利润 4.1 亿,交国家 2.862 亿元后,在当年新增利润中拿的 太多。首钢领导则认为,企业去年上交利润又递增了 6%,不应该“只 知取蛋,不想养鸡”。材料说明当时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急需( ) A.政企分开,建立企业承包责任制 B.释放活力,取消计划管理体制 C.搞活企业,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D.简政放权,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答案 D 解析 考查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由题目中的信息 “国家……在(国有企业首钢)……新增利润中拿的太多”可知当时 的国有企业领导希望国家能给企业更多的自主权,故 D 项正确;政 企分开,建立企业承包责任制开始于 1984 年,1997 年中共十五大确 立了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方针,均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983 年”, 故 A、C 两项错误;迄今,我国在极个别行业仍存有计划管理体制, 故 B 项错误。 9.(2017·北京西城高一模拟)“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这段报告 应该出自( ) A.中共八大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1992 年起)。由题干材料“我们 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知,我国已经确定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八大召开于 1956 年,当时的中共目标是要建立 计划经济体制,故 A 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虽然决定进行改革开 放,但改革开放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当时还没有定下来,即要摸着石 头过河,探索中前行,故 B 项错误;中共十三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没有提出改革的目标,故 C 项错误;中 共十四大召开于 1992 年,这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 标,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 D 项正确。 10.1992 年 2 月 10 日,邓小平参观上海贝岭微电子制造有限公司时, 风趣地提问:“这台机器姓‘社’还是姓‘资’?”对这句话理解最 为恰当的一项是( ) A.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的东西 B.指出了姓“资”姓“社”的标准是看它为谁服务 C.使用机器生产就属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D.认为这台机器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答案 B 解析 姓“资”姓“社”的标准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 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故姓“资”姓“社”的标准是 看它为谁服务。 11.“作为距离香港最近的城市,它最早成为中国开放的特区,与新 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共舞,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它已从一个小渔村迅 速发展成中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上述材料是某一文学作品中 对某一个城市的描述,这个城市应该是( ) A.广州 B.上海 C.深圳 D.珠海 答案 C 解析 题干中的有效信息是“距离香港最近的城市”、“最早成为中 国开放的特区”,符合这些条件的城市非常明显的是深圳。 12.(2017·河北邯郸期末)对 1982—1995 年中国移民国外人数,分析 正确的是( ) 年份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福建 1982 56,930 12,565 5,457 2,950 997 1990 234,800 70,100 54,900 16,400 32,500 1995 236,800 21,700 36,000 7,200 66,200 A.90 年代以前移民剧增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北上广移民国外人数增多是由于经济特区的设立 C.90 年代以后主要省区移民国外的人数呈下降趋势 D.全国移民国外人数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答案 D 解析 21 世纪初,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故 A 项错误;北京、 上海不是经济特区,故 B 项错误;根据表格中全国移民人数可知, 90 年代以后福建移民国外的人数呈上升趋势,故 C 项错误;1978 年, 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移民人数在增多,说明了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故 D 项正确。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 2 小题,共 52 分) 13.(26 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阅读 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建国初期我国农业发展情况 年份 粮食总产 量(万吨) 棉花总产 量(万吨) 比上一年增长(%) 上缴农业 税(亿元)粮食 棉花 1950 13 213 69.2 15.7 55.9 19.1 1951 14.369 103.1 8.7 49 21.69 1952 16 390 130.4 14.1 26.5 27.03 材料二 1958-1965 年全国粮食产量 材料三 “包字万岁!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这 是 70 年代末广州郊区的宣传标语。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农业发展的状况及原 因。(6 分)说明农业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国家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 响?(4 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及其 原因。(12 分) (3)材料三中的口号反映出农村生产关系将要发生怎样的变化?(2 分) 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重要影响。(2 分) 答案 (1)状况:建国初期,农业生产大幅度增长。 原因:新中国的成立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建国初期的土地 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党和政 府采取措施恢复、发展农业生产。(6 分) 影响:农业的发展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工业 化建设创造了条件。(4 分) (2)变化:①1958 年至 1960 年,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 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 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 ②1960 年至 1965 年,粮食产量有所增长。 原因:1960 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经 济逐步恢复和发展。(12 分) (3)变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 分) 影响:全国农村经济大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2 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图表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 能力。第(1)问可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数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 行分析,组织答案。第(2)问关键是分清时间段,可结合材料分为 1958 -1960 年、1960-1965 年两个阶段。第(3)问从“包”字即可判断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4.(26 分)1956 年、1978 年、1992 年是现代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三个 关键时间点。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是实行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计划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管理体 制。1953 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 过渡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紧运行(注:大意是指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 加速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为了与这种经济紧运行 和逐步单一的公有制相适应,在管理体制方面,也逐渐由以市场为基 础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转向计划经济。到 1956 年底,随着社会主义 改造的基本完成,生产要素市场基本消亡,产品市场也在国家的计划 控制之下,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 制。 ——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 材料二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确实包含许多因素:劳动力、土地、资 金、资源等。但能使各要素有机、合理的发生作用,还是取决于制度 安排。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个中国,(1978 年)前后三十年的基本国情 和自然禀赋并无质的差异,但发展程度却有天壤之别。 ——宋鲁郑《从西方丑闻看中国崛起》 材料三 1949 年以来,中国努力推进现代化的蓝图,是先建设社会 主义并进而实现共产主义。它始终是决策的指南。……经过苏联的斯 大林主义、1956 年后中国的乌托邦主义和 1977 年中共十一大之后邓 小平推行的务实主义的探索,现在已经有人在议论,认为中国将可能 成为当代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样板。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 标,但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他说,新的体制是“计划 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中国经济体制变化的主要表 现,说明其变化的原因。(8 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促进 1978 年后我国经济快速 增长的“制度安排”的具体表现。(6 分) (3)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务实主义探索”的突出表现。结合所学 知识,分析其对中国经济体制的影响。(6 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6 分) 答案 (1)表现:由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转变为完全的计划 经济体制。 原因:受苏联模式的影响;国民经济建设的加速;社会主义改造的完 成。(8 分) (2)表现: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健全完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科 技教育体制的调整。(6 分) (3)表现: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 合。 影响: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6 分) (4)认识: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立足国情,顺应潮流,及时改革 与调整;正确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6 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一“由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 与市场相结合转向计划经济”概括回答即可;第二小问原因可从材料 一关键词“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国民经济紧运行”“社 会主义改造的推进”总结概括即可。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总结 我国从 1978 年起在政治、经济领域所进行的改变即可。第(3)问,第 一小问,概括材料三中邓小平的观点即可;第二小问总结该观点对经 济体制的影响即可。第(4)问,总结三则材料的内容,找出它们之间 的联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加以概括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