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2020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抽测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2020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抽测历史试题

‎2020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抽测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2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夏商周时期曾采用过不同的历法,分别称为夏历、殷(商)历和周历。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及姬姓诸侯国多奉行周历,其他诸侯国则是三历并行。这说明 A. 宗法制靠血缘关系维系 B. 同姓子弟是分封制主体 C. 大一统国家体制尚未形成 D. 周文化得到了天下的认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及姬姓诸侯国多奉行周历,其他诸侯国则是三历并行,说明当时历法没有统一,大一统国家体制尚未形成,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宗法制的信息,故A项错误;分封制的主体与材料的主旨历法没有统一不相符合,故B项错误;历法没有统一说明周历没有得到部分诸侯国的认同,周文化没有得到天下认同,故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信息是“周王室及姬姓诸侯国多奉行周历,其他诸侯国则是三历并行”,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2.在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一直都是封建王朝统治的重要命题,秦实行郡县制,东汉实行州郡县制;唐实行道府(州)县制;宋实行路府(州)县制;元则实行省路府州县制,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这些王朝都对地方实施了绝对控制 B. 三级管理体制优于两级管理体制 C. 各朝地方管理体制因皇帝的好恶而调整 D. 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 ‎【答案】D ‎【解析】‎ ‎【详解】A选项过于绝对,如西汉初期出现王国威胁中央的问题,东汉末年出现地方豪强割据,唐朝现藩镇割据等现象,没有体现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A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地方三级二级行政制度的比较问题,排除B。材料并未涉及皇帝好恶的因素,C错误。依据材料可知,从秦朝到元朝实行的地方管理制度,都是在县制的基础上不断发生变化,这反映出历代地方行政制度既有沿袭,又有变革,因此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变迁的主线,故D选正确。‎ ‎3.下表反映了秦汉两朝不同时期对地方监察官的设立情况:文献文字记录 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 B. 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 C. 秦汉时期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 D. 秦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无论秦朝还是汉朝,政府先后设置御史、刺史监察,说明秦汉不断强化对地方官吏的监察、管理,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出刺并督监察御史”得出丞相因御史失职,才使刺史监督监察御史,这是汉朝某个历史阶段丞相的职权,并非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故A项错误;材料逐一列举了秦汉监察制度的变迁,并未涉及到监察的具体职权,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监察官掌握监察权,地方官掌握行政权,互不统属,并无高下之分,故D项错误。‎ ‎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 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 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 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 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宋朝采用密封考试形式,这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取士科目数量减少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进士科的重视,不是尊贵,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录取人数的变化,故D项错误。‎ ‎5.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说道,万历皇帝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以司礼监太监对其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荒诞奇迹”。这种现象表明 A.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B. 君权至上出现问题 C. 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D. 内阁权力至上 ‎【答案】B ‎【解析】‎ ‎【详解】内阁是辅助皇帝的侍从机构,服从于皇权,从皇帝30年不上朝,更能说明皇权的强化,万历皇帝的近30年不上朝则表明君权至上带来了问题,故B项正确;内阁不能制约君权,材料现象是君主专制的产物,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是指中央控制地方,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内阁虽有票拟权,但受司礼监节制,决策权在皇帝手中,故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万历皇帝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以司礼监太监对其加以牵制”,联系所学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史实分析解答。‎ ‎6.当代著名史学家秦晖认为:“太平天国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也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无论作为民变还是作为西化,它都显得十分另类。”这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 A. 仍是一场旧式的农民起义 B. 旨在化解外来的民族危机 C. 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D. 是近代文明转型初期的产物 ‎【答案】D ‎【解析】‎ 材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既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又是中西文明碰撞的产物,说明该运动与近代中国转型时期的特征相符,故D正确;A只是材料中部分信息;太平天国运动主要是阶级矛盾,故B错误;太平天国运动打击清王朝,有利于中国近代化,故C错误。‎ ‎7.有学者指出:毛泽东的这一战略原则起源于古代兵书中的避实击虚,但其意义却远远超出了避实击虚的范畴,还包含了保存有生力量、以面制点和发展地方经济等方面。“这一战略”是指 A. 独立掌握革命武装 B.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 开展工农武装割据 D. 开展敌后的游击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避实击虚”“以面制点和发展地方经济”可知,这体现了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避开敌人势力强大的城市去农村,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以农村夺取城市,最终夺取全国政权,故C项正确;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的标志,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革命统一战线是大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形式,不符合“避实击虚”,排除B项;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开展敌后的游击战,无法体现“以面制点和发展地方经济”,排除D项。‎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避实击虚”“以面制点和发展地方经济”,联系所学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分析解答。‎ ‎8.民国十六年一月出版的《中国农民问题》记载:“凡我军所到,农民必担茶担水,以相慰劳,跋涉险阻,以为向导。常有手持木棍,截击敌兵,夺其枪械,以为我军效力。”材料中所提及的“军”和事件指的是 A. 湖北新军和武昌起义 B. 国民革命军和北伐 C. 工农红军和土地革命 D. 八路军和敌后游击战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民国十六年即1927年,材料反映的是国民革命军在北伐期间深受农民欢迎的情形,故B正确;武昌起义是1911年,1928年后中共领导的军队称工农红军,1937年后中共领导的军队称八路军,AC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民国十六年”,首先换算出“民国十六年”的公元纪年,然后根据时间分析各个选项即可。‎ ‎9.下列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自成立到更名期间发生的重大史实。这一过程 A. 体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的曲折 B. 见证了国共两党合作一对峙一合作的历程 C. 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建立和管理国家方面的不成熟 D. 反映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作为主要矛盾的演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反映了国共两党的阶级矛盾,1937年更名为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反映了国共合作,以民族矛盾为主,故D项正确;材料只能反映国共两党从对峙到合作的历程,无法体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的曲折,也不能见证了国共两党合作一对峙一合作的历程,排除A、B项;更名为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说明中共以民族利益为主,不是不成熟的表现,排除C项。‎ ‎10.1936年初,南京国民政府制定《国防计划大纲草案》,具体规划了该年的军事任务,决定修筑上海至杭州、吴江至福山、无锡至澄江三道国防线。这反映出南京国民政府 A. 企图维护独裁统治 B. 策划围剿革命根据地 C. 准备对日防御作战 D. 借抗战之机掠夺民财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36年”和“决定修筑上海至杭州、吴江至福山无锡至澄江三道国防线”,说明这一计划是针对即将爆发的全国性抗战进行防御作战的准备。故答案为C项。从时间信息看,主要是为了抗战,排除A项;从地理位置来看,江浙沪一带与围剿革命根据地无关,排除B项;D项根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排除。‎ ‎11.抗战时期中国军队某次作战的作战计划指出:“趁目前青纱帐与雨季时节,敌对晋察冀、晋西北及晋东南扫荡,较为缓和、正太路沿线较为空虚的有利时机,大举击破正太路。”此次作战 A. 粉碎了日本侵略者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B. 使抗日战争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 C. 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大规模战役 D. 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最大胜利 ‎【答案】C ‎【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趁目前青纱帐与雨季时节,敌对晋察翼、晋西北及晋东南扫荡’较为缓和、正太路沿线较为空虚的有利时机,大举击破正太路。”可知反映的是中共发动的百团大战,结合所学可知,百团大战是八路军主动向华北日伪军进攻,以破坏敌人交通线为主要目的的战役,故C项正确。粉碎了日本侵略者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是国民党的淞沪会战,故A项排除。武汉会战的结束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故B项排除。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最大胜利的是台儿庄战役,故D项错误。‎ 点睛: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百团大战仅前三个半月期间,就进行大小战斗共1824次,重击了日伪军的反动气焰,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作战,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抗战信心。‎ ‎12. 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 )‎ A. 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B. 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C. 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 D. 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由已学史实可知1947年6月,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战略反攻正式拉开序幕。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并不是与国民党设想的那样,从而打乱了国民党的军事计划。所以答案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 ‎13.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关于这“三次高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根本一致 B. 革命目标与革命结果根本一致 C. 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根本一致 D. 指导思想与革命主力根本一致 ‎【答案】C ‎【解析】‎ ‎【详解】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三个事件的革命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任务也一致,都是反帝反封建,所以C正确;题目中所述三个事件的领导阶级并不一致,因为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而解放战争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所以A错误,排除;因为前两个事件的结果最终没有完全成功,所以革命结果不一致,排除B;前两个事件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解放战争的指导思想是毛泽东思想,故D错误。‎ ‎14.根据7月17日周恩来同志一天的行程安排表,推断当时周恩来等主要是为了 A. 争取各国支持理解第26届联合国大会提案 B. 解决朝鲜半岛、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C. 以“求同存异”推动万隆会议的顺利召开 D. 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举行中印、中缅会谈 ‎【答案】B ‎【解析】‎ ‎【详解】争取各国支持理解第26 届联合国大会提案不可能涉及到英国,故A项错误。日内瓦会议是为了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而召开的国际会议,材料涉及印度支那国家柬埔寨、越南,B选项符合材料的意思。求同存异方针是万隆会议的内容,故C项错误。和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与缅甸和印度发展外交关系时提出来,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B。‎ ‎15.20世纪70年代,中国之所以能够摆脱某些大国的孤立,有效地遏制和对付苏联,部分原因就是在意识形态上冲破了与西方国家交往的障碍,抛弃了非敌即友的陈腐观念。但是,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却认为中国是在“向快要淹死的尼克松扔救生圈”。这表明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 A. 摆脱了苏联的威胁 B. 延续意识形态外交 C. 拯救了美国的衰落 D. 奉行国家利益至上 ‎【答案】D ‎【解析】‎ ‎20世纪7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国面临着苏联的威胁,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中国和美国关系进行改善,D正确;当时中苏关系正处于恶化时期,A错误;中国当时已经突破意识形态外交,B错误;中国并不能拯救美国的衰落,C错误。‎ 点睛:中美关系发展 ‎16.19世纪的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有一句名言:“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当代美国政治理论家罗伯特达尔也曾说:“民主依赖妥协”。下列历史事件能说明此观点的是 ‎①光荣革命 ‎②辛亥革命 ‎③五四运动 ‎④美国1787年宪法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妥协是政治的灵魂”、“民主依赖妥协”,说明民主制度是通过妥协建立的,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是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妥协,辛亥革命是革命派和袁世凯的妥协,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中央和地方、南方与北方、大州和小州的妥协,由此可知,①②④正确,故选B项;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排除③,故排除ACD。‎ ‎17.英国1832年议会选举改革,使进入议会的资格从原先的身份等级为标准转变为依据财产的多寡来给予政治权利。改革后的选民人数从总人口比例的2.5%增加到3.3%。这表明1832年改革 A. 使土地贵族的势力变得无足轻重 B. 使工业资产阶级居于优势地位 C. 有利于工业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D. 使英国的君主立宪制面临危机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改革后的选民人数从总人口比例的2.5%增加到3.3%”结合所学可知,1832年议会改革使民主范围的不断扩大,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议席,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促进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故C正确;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并且也不符合史实,排除;B言过其实,排除;1832年改革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完善,D错误。‎ ‎18.《美国宪法评注》一书中说:“他们使它成为有限政府。他们界定了它的权威。他们将它限制在行使特定的权利,将所有其他保留给各州或者人民。”这表明美国宪法确认了 A. 邦联制原则 B. 联邦制原则 C. 中央集权原则 D. 三权分立原则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的“有限政府”和“将所有其他保留给各州或者人民”,说明美国各州拥有一定的权利,即该宪法确立的是联邦制原则,故选B;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19.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传播。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主要是基于《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A. 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 揭示了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C. 提出了暴力夺取政权的策略 D. 预见了工业革命发生的必然 ‎【答案】A ‎【解析】‎ ‎【详解】《共产党宣言》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故A正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故B错误;《共产党宣言》发表以前,资产阶级革命也是暴力夺取政权,《共产党宣言》宣布必须用革命的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故C错误;《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后半期,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20.19世纪40年代英国最终征服印度,马克思感慨道:“问题不在于英国是否有权利来征服印度,而在于印度被不列颠人征服是否要比被土耳其人、波斯人或俄国人征服好些。”下列观点最切合马克思这一论述的是 A. 侵略行为必须受到谴责 B. 英国侵略印度具有双重作用 C. 英国有权侵略印度 D. 先进文明侵略落后文明值得肯定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印度被不列颠人征服是否要比被土耳其人、波斯人或俄国人征服要好些”可知,英国侵略印度会给印度带去一定的好处,即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说明英国侵略印度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作用,故B项正确;A项不是题干的主旨,应排除;C项说法错误,任何一国无权侵略,应排除;任何一国无权侵略,D项表述错误,应排除。‎ ‎21.北约建立时,政治协商制已成为北约成员国联合与合作的重要纽带。然而,在朝鲜战争的政治与军事中,北约并没有发挥作用。在古巴导弹危机中,大多数盟国只是在美国总统宣布对古巴实施封锁前45分钟被告知这一事件的进展。由此看出 A. 政治协商制受制于成员国力量对比 B. 北约成员国合作的基础丧失 C. 美国与北约盟国之间既合作又斗争 D. 西欧与美国之间矛盾激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在朝鲜战争的政治与军事中,北约并没有发挥作用”和“在古巴导弹危机中,大多数盟国只是在美国总统宣布对古巴实施封锁前45分钟被告知这一事件的进展”中可知,在朝鲜战争和古巴导弹危机中政治协商制充斥着不对等的力量对比,发展不平衡,故选A。北约政治协商制的形成是个动态过程,在北约建立后不断发展、完善,故B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既合作又斗争”的信息,故排除C。D显然是对材料的误读,材料没有提到双方矛盾激化的信息,排除D。‎ ‎22.下图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苏联的一幅漫画,画上右下方文字是“欧洲”,该漫画的主旨是 A. 抨击杜鲁门主义的冷战叫嚣 B. 阻止柏林危机的扩大漫延 C. 揭露马歇尔计划的阴谋实质 D. 反对北约集团的战争政策 ‎【答案】C ‎【解析】‎ 从漫画中“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导弹”、“美元”标志、“欧洲”等信息可以看出,漫画反映的是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就是要控制欧洲、遏制苏联,故C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马歇尔计划,没有体现出杜鲁门主义、柏林危机和北约,故ABD项排除。‎ ‎23.20世纪60年代初,法国总统戴高乐主张在美苏接触的同时,欧洲国家应该在诸如经济、文化、技术和旅游等方面同苏联相互交流和接触,这样可以把“铁幕”一块一块地撕碎。这充分说明 A. 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B. 欧美矛盾进一步激化 C. 冷战对峙格局被打破 D.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答案】A ‎【解析】‎ 根据“欧洲国家应该在诸如经济、文化、技术和旅游等方面同苏联相互交流和接触”,结合所学,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法国经济实力的增强,要求摆脱美国控制的独立自主意识增强,说明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A正确;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对峙的格局被打破,C错误;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多级化趋势进一步加强,D错误。‎ ‎24.肯尼迪肯定认为“这的确是一个伟大的胜利”,以致忍不住告诉国会领袖们:“我们解决了人类最大的危机之一。”赫鲁晓夫也承认,“为了和平,我们被迫作出了一些大的让步。”两位领导人所指的事件是 A. 1949年德国被一分为二 B.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 C. 1961年美发动越南战争 D.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的“肯尼迪‘我们解决了人类最大的危机之一’。赫鲁晓夫也承认,“为了和平,我们被迫作出了一些大的让步”等信息可知,这一事件指的是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故D项正确;1949年德国被一分为二、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及1961年美发动越南战争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BC错误。‎ 二、非选择题 ‎25.材料一 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自2007年10月5日热播以来,引起观众的反响。《复兴之路》围绕千年变局、整人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等六大主题,反映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其中第一部分以林则徐、魏源等少数人睁眼看世界为起始,到洋务运动试图以封建统治秩序与西方技术相结合来实现自强,再到维新派试图以君主立宪来改革政体、变法图强从而挽救清王朝的腐朽统治。这些复兴之路先后都失败了,直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才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打开了闸门……。‎ 材料二 2007年10月13日,《复兴之路》大型主题展览也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开幕。近800米的展线,一件件文物,一幅幅图片。既是历史的产物,又是历史的见证,浓缩了一百年来中华民族复兴的艰难历程。“我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来自四川的八旬谭姓老者,一边重复着毛主席的这句话,一边站在开国大典巨幅图片前留影。五名来自首都钢铁工学院机电工程专业的大二学生,也一起在这里留影,他们说:“站在这里我们心潮澎湃,感觉自己重生了。”开国大典揭开了新的篇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由此进入了新纪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如何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打开闸门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新中国成立前期(1949-1956年)的重大举措,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如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新纪元”的?‎ ‎(3)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1)政治上: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们获得了一定的民主和自由。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局面,进而促进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革命的转变提供了条件。思想文化上: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封建陋习,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 ‎(2)政治上: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和法制制度,为民族复兴奠定了政治根基。经济上:恢复了经济并建立了新的经济制度,为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外交上: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走上国际舞台树立国际声誉奠定了外交基础。‎ ‎(3)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解析】‎ ‎【详解】(1)根据所学辛亥革命的意义,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分析解答,政治上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回答,经济上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中国革命的转变提供了条件回答,思想文化上从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思想解放分析总结。‎ ‎(2)根据所学,分别从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分析解答,政治上可从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和法制制度,为民族复兴奠定了政治根基分析总结;经济上可从恢复了经济并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等角度回答;外交上可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为中国在国际舞台树立国际声誉奠定了外交基础等角度分析总结。‎ ‎(3)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是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 我们必须教导他们(指苏联)如何知行而止……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头,全世界应采取美国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国际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 ‎——杜鲁门 材料二 美国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曾说:“尼克松和基辛格这对奇特的搭档毕竟使美国的外交政策甩掉了包袱,冲出了禁区,使全国的视线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并且调整了美国政策以适应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 ‎——方连庆等《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 第一,美国人必须不再把当今世界看作单极世界,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美国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美国单方面的制裁或干预只会招致灾难。第二,美国虽不可能建立一个单极世界,但可利用其超级大国地位,以有利于美国利益的方式处理国际问题,并寻求他国的合作。‎ ‎——亨廷顿《孤独的超级大国》‎ ‎(1)根据材料一,杜鲁门的主张体现了什么目的?举例说明战后初期美国是如何在经济领域实践这一主张的。‎ ‎(2)结合20世纪70年代的史实,材料二中“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包含哪些主要内容?这一时期尼克松政府“甩掉了包袱,冲出了禁区”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中亨廷顿的观点,并对其作简要说明。‎ ‎【答案】(1)目: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实践:推行马歌尔计划;建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2)内容: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多极化趋势出现;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 表现:从越南撤军、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 ‎(3)观点:美国在处理国际问题时,应寻求国际合作。‎ 说明:①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是多极化,单极世界不符合实际也违背了绝大多数国家的意愿。②美国外交的根本出发点是国家利益;但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应综合考虑自身与他国利益,走和平发展之路。‎ ‎【解析】‎ ‎【详解】(1)第一问目的,依据材料“教导他们(指苏联)如何知行而止”“ 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头”得出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第二问实践,依据材料“国际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结合所学,得出推行马歌尔计划;建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2)第一问内容,依据材料“尼克松和基辛格这对奇特的搭档毕竟使美国的外交政策”和题干要求,明确是20世纪70年代外交,结合所学从国际形势分析,从欧洲的联合、日本的崛起发展和美苏争霸的力量对比角度回答。第二问,联系美国70年代的外交举措,结合所学知识,从越南战争和中美关系的角度回答即可。‎ ‎(3)第一问,依据材料“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美国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处理国际问题,并寻求他国的合作。”概况归纳即可。第二问,依据材料“美国人必须不再把当今世界看作单极世界”“美国单方面的制裁或干预只会招致灾难。”得出理由①,“以有利于美国利益的方式处理国际问题” “美国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得出理由②。‎ ‎2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王安石是一位理论上的先行者,希望走不同于历史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认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政府应该确保它的政策不会妨碍人民使自己富裕起来。税收知识为了让政府能维持秩序。‎ ‎——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司马光争论的焦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王安石为实现“民不加赋而国用饶”而推行的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王安石的教育理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围绕这一理念在科举制度方面的改革措施。‎ ‎【答案】(1)焦点:要不要“理财”。‎ 措施:市易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免役法。‎ ‎(2)原因:宋代商品经济活跃;王安石的思想有前瞻性。‎ ‎(3)教育理念:注重实用。‎ 措施:废除明经科(废除诗赋取士),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 ‎【解析】‎ ‎【详解】第(1)问,“焦点”,依据材料信息“(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而司马光认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可知,两者分歧在于要不要“理财”。“措施”,依据所学知识得出;市易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免役法等。‎ 第(2)问,“原因”,依据材料二中关键信息“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概括得出:宋代商品经济活跃、王安石的思想有前瞻性等。‎ 第(3)问,“理念”,依据材料三信息“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得出:注重实用。“措施”,依据所学知识从废除明经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等方面回答。‎ ‎28.材料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伴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尤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维新变法运动的政治遗产。‎ ‎【答案】(1)原因: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康有为自身认识的转变,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 ‎(2)特点:是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3)政治遗产:维新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派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主意识)。维新运动开创了新的时代风貌、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得出康有为自身认识的转变,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根据所学,还可从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等角度分析回答。‎ ‎(2)特点:根据“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酌定宪法”得出是变法的核心机构;根据“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最终由皇帝裁决”得出注重维护皇帝权威;根据“体制平等,伴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得出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3)政治遗产:根据“维新变法运动的政治遗产”,可结合维新变法运动的意义分析总结,结合所学,可从维新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等方面分析总结。‎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