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疆阿克苏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 分钟,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 1.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 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 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B. 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 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 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明初严禁宦官识字,明朝中后期培养宦官识字,这说明明朝以皇上为中心的中枢决 策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故 D 项正确;A 项错误,宦官不可能掌握决策权力,故错误;限制宦 官读书和强化宦官读书制度都是为了加强皇权,故 B 项错误;材料涉及的不是内阁的职能变 化,故 C 项错误。 2.有位学者在论及三公九卿时说:“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 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政府“有几处亦只是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此材料表 明 A. 三公九卿之间各司其职 B. 王室与政府管理职责分开 C. 权力分工结构体现了“家天下”的特点 D. 三公九卿之间互相牵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学者的分析,三公九卿在性质上更接近为王家服务的皇帝的私臣,不是真正意 义上的政府官吏,政府只是个较大规模的家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分析说明了实行三 公九卿制度的秦朝,在国家的权力分工结构上,体现了较明显的“家天下”特点,C 项正确; 三公九卿的职务和运行机制中的相互牵制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AD 两项不符合题意;从材料 中“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可看出王室与政府管理职责并不是分开的,B 项说法 错误。 3.《尚书大传》中说,“古者诸侯始受封,则有采地:百里诸侯以三十里,七十里诸侯以二十 里,五十里诸侯以十五里。其后子孙虽有罪黜,其采地不黜,使其子孙贤者守之,世世以祠 其始受封之人。此之谓兴灭国、继绝世。”以下各项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作为诸侯私有财产的采地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 B. 子孙贤者是封国采地的第一继承人与维护者 C. 血缘关系是周初封邦建国的唯一依据 D. 世代相传的采地是维系宗法体系的重要纽带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古者诸侯始受封,则有采地”“其后子孙虽有罪黜,其采地不黜,使其子 孙贤者守之,世世以祠其始受封之人”可知反映的是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认为宗法血缘 是维系分封制的纽带,故选 D;井田制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A 错误;嫡长子继承制是封国采 地的第一继承人与维护者,B 错误;周初也分封功臣和先代贵族,C 错误。 【点睛】主要考查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 4.《韩非子·物权》中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秦始皇所采取的 措施中,最能体现“要在中央”政治构想的是( ) A. 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B. 设置丞相主持国政 C.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D. 厉行文化专制政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指加强中央集权,其中最能体现“要 在中央”政治构想的是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 项正确; B 项是指中央行政体制,加强的是君主的权力,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 项和中央集权没有 直接关系,排除;D 项属于思想文化政策,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结合所学法家思想 主张分析解答。 5.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认为:“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 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甚大。”材料表明郡县制的主要作用是 A. 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C. 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D. 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 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甚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有利于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 展,故 C 正确;材料未涉及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 A;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也促 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C 包含 B,排除 B;材料主旨不在于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 排除 D。 6.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特点之一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下列各项 中,通过分割宰相财政权强化皇权的官职是 A. 秦朝的御史大夫 B. 唐朝的中书令 C. 明朝的户部尚书 D. 宋朝的三司使 【答案】D 【解析】 A 选项御史大夫是秦朝三公之一,与宰相之间权力并无相关之处,谈不上削弱;B 选项中书令 是三省的长官之一,并不是负责财政;C 选项错误,明朝时期宰相制度已经废除;D 选项说法 正确,宋代三司是负责财权。 7.宋田况在《儒林公议》中描述宋代:“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劳还,献 捷太庙,其荣亦不及矣!”由此可以推断 A. 科举制在宋代地位至高无上 B. 宋代的武将受到压抑 C. 宋代文人没有民族危机感 D. 统治者不重视对祖宗的祭祀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宋朝“状元登第,虽將兵数十万恢復幽薊,凯歌劳远,献捷太庙, 其荣亦不及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宋代的武将受到压抑,即重文轻武。故选 B。ACD 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重文轻武 8.代行省长官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执掌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时,可统帅本省军 队。同时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 队。据此可知元代 A. 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 B. 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C. 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D. 专制主义皇权空前加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 能调动军队”可以看出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故 B 项符合题意。西周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拥 有较大独立性,而行省制下地方长官没有,A 项排除;材料没有反映监察制度,排除 C;行省 制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这对矛盾,而不是皇权与相权,排除 D。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元朝地方行政制度行省制度相关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学生材料 分析理解的能力,行省制度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复习过程中要注意把它和西周分封 制和秦朝郡县制及西汉初年郡国并行制联系起来。 9.《剑桥中国明代史》指出:胡惟庸的权力不断膨胀,这促使监察御史韩宜可在御前当面攻击 胡惟庸及其盟友,告发胡惟庸等人不忠于皇上,僭越皇权。这反映的是 A. 相权与皇权的矛盾 B. 明初社会矛盾的激化 C.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 丞相被废除的根本原因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中“胡惟庸的权力不断膨胀,这促使御史韩宜可在御前当面攻击胡惟庸及其 盟友。告发胡惟庸等人不忠于皇上,僭越皇权”反映的是宰相胡惟庸与皇帝之间的矛盾,故 A 项正确;明初社会矛盾激化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 B 项排除;材料中反映的是皇权与相权的 矛盾,故 C 项排除;材料中阐释的不是宰相废除的原因,而是宰相的废除,故 D 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宰相制度的废除 10.北京故宫内一处不起眼的“偏房”,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中成为王朝的权力中心。 这个“偏房”的出现说明 A. 中央对地方控制减弱 B. 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 C. 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D. 军机处决策重大事务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清代军机处。根据题干关键信息“故宫”“雍正”“权力中心”可知“偏 房”指的是军机处,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 C 项正确;材料中指的是军机处而非南书房, 选项 B 排除;军机处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 A 项;决策权归 皇帝,军机处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排除 D 项。 11.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 200 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 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 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对材料中“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 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准确理解是 A. 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界完全隔绝 B. 中国的农业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 中国没有出现西方式的工业革命 D. 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A 表述错误,当时并非完全与世界隔绝。B 表述错误,因为农业文明的发展有利于推 动工商业的发展。C 则是结果,并非原因。因此 D 符合题意。因为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所以 缺乏市场和资本,因此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综上,本题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12.明朝时“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地主与佃农之间,“交租之外,两不相问”。 此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 A. 佃农有较大的生产自主权 B. 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 C. 地主与佃农间存在雇佣关系 D. 租佃制抑制了佃农的生产积极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地主与佃农之间,“交租之外,两不相问”,说明佃农有较大的生产自主权,故 A 正 确;土地所有权是地主,土地经营权属于佃农,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排除 B;地主与佃 农间是封建剥削与被剥削关系,不是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排除 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佃农的 生产积极性,排除 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交租之外,两不相问”,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租佃制的 特点分析解答。 13.《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 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A. 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 格奉行 B. 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 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 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答案】D 【解析】 题中信息表明,从周天子及王后,历代皇帝及皇后,不断举行“籍田”、“亲蚕”仪式,说明了历 代统治的“重农”思想,这也是农业(种植业和蚕桑业)是中国古代经济主体的体现。 【考点定位】必修二·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14.清顺治十八年八月,朝廷派员至沿海各省“立界”筑垣墙,派兵戍守。《福州府志》记载, 乾隆年间,在福建宁州“每处悬一碑曰:敢出界者斩!”这反映清代长期推行的政策是 A. 维护统一 B. 重农抑商 C. 思想专制 D. 闭关锁国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在沿海各省立界, 目的是严格禁止出海,体现出闭关锁国的政策,答案为 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 15.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认为古代政府的抑商政策,“名为抑商,实为抑民间之商而重 政府之‘商’”。下列最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秦国禁止弃农经商 B. 西汉盐铁官营政策 C. 唐朝限制商人科举 D. 明清御用官窑瓷器 【答案】B 【解析】 “抑民间之商而重政府之商”是指抑制私人经商,政府垄断商业的发展,西汉盐铁官营政策 就是政府垄断了盐业和铁业,不让私人插手,所以本题选 B;ACD 项无法体现材料“抑民间之 商而重政府之商”,排除。 16.乾隆皇帝对英商送给他的时钟不肖一顾,说中国小民无此物者甚众,但从来没有误了早上 起来下地,也从来没有误了晚上回家睡觉。对此现象,下列评价确切的是 A. 乾隆帝为维护国家尊严,痛斥侵略者 野心 B. 乾隆帝认为中国农民勤劳自觉,不需要闹钟 C. 是小农经济下的一种天朝上国的心态的流露 D. 乾隆帝为维护天朝体制,担心小农玩物丧志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说中国小民无此物者甚众,但从没有误了早晨起来下地,也从来没有误了 晚上回家睡觉”可知其反映的是在清末时期中国清政府的最高统治者一种盲目自大的心态, 故选 C;A 与史实不合,因为此时英国尚未来侵略中国;B 不属于评价的范围,只是对现象的 陈述,排除;材料并不涉及维护天朝体制的问题,D 错误。 17.明朝万历年间的《帝乡纪略》卷 5《风俗·女仪》中记载:“今男人不勤农业,而专以耕 事责之妇人,妇人不习纺织,而专以体肤勤之田亩……”这表明当时在中国某些地区 A. 男女双方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已经趋于解体 的 C. 男耕女织的经济模式发生了变化 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已经出现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传统上,我国古代的小农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其一重要特征便是“男耕 女织”,结合材料“今男人不勤农业,而专以耕事责之妇人,妇人不习纺织,而专以体肤勤之田 亩……”不难说明此时的男耕女织的局面发生了变化。故本题答案选 C 项;男女双方社会地位发 生根本性变化明显错误,古代一直是男尊女卑,A 错;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B 错;文中未提及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信息,如雇佣关系,D 错。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考 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其现背后的历史真实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题方法: 解答材料解析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它有关信息,确定材料 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读通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 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18.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二年,朝廷在景德镇设“御窑厂”,镇内有官窑五十八座,“昼间白烟 掩盖天空,夜则红焰烧天”,生产规模宏大。一般来说,历代由朝廷垄断专用的瓷窑均称“官 窑”,由官员管理。因为这样做主要是可以 A. 保证朝廷有丰厚的财政收入 B. 生产足够精美的产品 C. 显示朝廷的威严 D. 保证新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官窑属于为皇家和官府的需要而进行生产的官营手工业,所以主要是为了满足朝 廷的需要,所以不计成本,只求精美,为皇家所赏识为最高目标,故 B 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 19. 战国初年李悝为魏相,颁行“尽地力”的教令,指出治田勤谨与否会直接影响粮食的产量。 荀子也认为,如好好种田,可以亩产“数盆”,等于一年收获两次。这两则材料都表明中国古代 的农业生产重视( ) A. 扩大耕地面积 B. 一年多熟制 C. 增加从业人口 D. 精耕细作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扩大耕地面积材料中未提及,故 A 项 错误;一年多熟制与材料主题不符,故 B 项错误;增加从业人口,材料中未提及,故 C 项错 误;李悝要求治田勤谨和荀子认为好好种田,可以亩产“数盆”都体现了重视农业的耕作方式, 也就是精耕细作,故 D 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精耕细作 20.明朝官员章懋不满当时浙江盛行的一些现象:男子成年后另立门户的习俗因此造成家庭成 员为争家产而不和;婚嫁谈判时讲价还价的习俗,连适当的规矩也不顾了;葬礼要请和尚念 经,大摆筵席,大肆挥霍的习俗,以至忘记葬礼本身是悲痛的事。其所描述的现象共同表明 A.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观念 B.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传统观念崩溃 C. 经济发展助长了奢侈观念发展 D. 专制制度趋于衰落,地方势力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题干中“明朝”“争家产”“讲价还价”“适当的规矩也不顾了”等信息,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传统观念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故 A 正确;BD 两项从材 料中无法体现,且传统观念崩溃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 项不能全面反映题干信息,排除。 21.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 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 A. 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 以满足个人欲望 目标 C. 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 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答案】D 【解析】 孔子提出的“仁”是“克己复礼”,而朱熹是从“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的,显然 与孔子的原本思想不完全一致,故 D 项正确。朱熹是压抑人性,故 A 项和 B 项错误;C 中“完 全”的说法过于绝对。 为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孔子思想和朱熹思想比较 点睛: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北宋时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 儒学体系——“理学”。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特别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 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 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22.《韩非子·解老》:“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民务变谓之变业。故以理观 之,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宰; 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由此可知 A. 法家思想力图以变法推动社会进步 B. 法家思想中存在着民本成分 C. 法家思想阻挠变法以维护自身利益 D. 法家思想重稳定而不重变革 【答案】B 【解析】 【分析】 从材料中“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可以排除 A 选项, 并看出《韩非子》中含有一定的民本思想,所以本题选择 B 选项。C 选项错误,法家主张的 就是变法图强;D 选项错误,法家重视变革。 【详解】 23.“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滨,鱼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后世的哪一思想最 能说明这一现象 A. 儒家“仁爱”思想 B. 墨家“尚贤”思想 C. 道家“无为”思想 D. 法家“法治”思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墨家的思想。材料“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滨,鱼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 举以为天子。”出自于《墨子·尚贤中》。材料讲的是由于舜是一个有才能、有贤德的人,后尧 得知,将天下禅让给他管理。这与墨家“尚贤”思想相符,所以应选 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家思想 24.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中写道:“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 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顾炎武意在强调 A. 社会教化的作用 B. 政治改革的条件 C. 君主专制黑暗腐朽 D. 风俗关乎国家命运 【答案】A 【解析】 “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说明顾炎武强调社会教化对于社会和国家的作用,故A 正确; 政治改革材料没有体现,故 B 错误;材料没有批判君主制,故 C 错误;材料强调是教化,不 是风俗,故 D 错误。 25.明清鼎革之际,学者转入对儒学典籍的辑佚和校勘,以“礼学”代“理学”,希望重塑原始 儒家关于“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的礼乐秩序。这种现象 A. 助长了心学空谈心性之风 B. 体现了儒家学者的理想诉求 C. 加剧了思想专制和文字狱 D. 导致程朱理学丧失统治地位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塑原始儒家的礼乐秩序体现的是儒家学者的理想诉求, 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心学”,选项A 不符合题意,排除;重塑礼乐秩序不 是思想专制,也不是文字狱,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程朱理学也是儒学,重塑原始儒家 不会导致程朱理学丧失统治地位,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 26.明朝时对数学理论 研究处于停顿乃至衰退状态,但实用数学普及程度却超越以前的任何 一个朝代。民间出现了大量内容浅显、切近实用的数学书籍,书中将公式和法则编成口诀, 使之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推广。材料中明朝数学的演变 A. 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 B. 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的 的 C. 推动古代数学向纵深发展 D. 表明明代数学成就落后于西方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中提到明代数学普及程度在民间很高,这说明现实生活中用得到,结合所学明 朝商品经济发展,与数学相关的需求就大大增加,故选 B;虽然明朝也确实出现了资本主义萌 芽,但是因为其产生于江南的个别地区而且是在明朝中后期产生的,所以不完全符合题中的 “民间”和“明朝”这两个限定词,故排除 A。由“明朝时对数学理论的研究处于停顿乃至衰 退状态”可以排除 C;题干没有提到中国数学与西方的比较,故 D 也不符合题意; 27.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 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 A. 天人合一 B. 情景合一 C. 诗画合一 D. 知行合一 【答案】B 【解析】 材料的意思是将景物和人物的描写与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相结合,体现了情景合一的艺术特 点,故本题选 B。天人合一是董仲舒的思想,与材料所强调的写意传神艺术手法是不相符的, 故可排除 A;材料中没有涉及到画中有诗的情形,故可排除 C;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思想,不 是中国绘画的艺术手法,故可排除 D。 28.中国山水画的整体面貌有一个明显的审美特征,那就是呈现出一种静穆、含蓄、玄淡、浑 芒和中庸柔和之美,极少有浮躁不安、剑拔弩张的火气与刚猛之感。这表明中国山水画 A. 营造纯真温馨的氛围 B. 注重写意甚于写实 C. 表达文人政治追求 D. 体现鲜明的儒道思想 【答案】D 【解析】 静穆、含蓄、玄淡、浑芒和中庸柔和,这些词体现了我国古代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内涵,故选 D;C 不是在说山水画,而是在说政治,故与题意无关;中国山水画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不 重形似,有着突出的内在精神美,故 A 不符合题意;题干没有说山水画的绘画风格,而是说 其审美特征,故 B 也排除。 29.集文学、书法、篆刻等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注重诗意,集中体现了创作者多方面 的文化素养。这一艺术创作特点反映的是古代中国的( ) A. 唐诗 B. 草书 C. 文人画 D. 京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集文学、书 法、篆刻等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注重诗意”结合所学可知这属于中国文人画的特点, 故本题选 C 项。ABD 不符合题干要求。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艺术·文人画 30.清廷从政治标准出发,多次颁布法令,对民间戏曲进行干预,禁唱词曲;同时,清政府尤其是乾 隆后期又召集民间不同的戏班进宫演唱,供他享乐。清廷的上述做法( ) A. 使京剧艺术带有强烈的阶级性 B. 使京剧在当时具有雅俗共赏性 C. 改变了戏曲的教化和娱乐功能 D. 客观上为京剧的产生提供了空间 【答案】D 【解析】 清朝对于戏曲采取了内外不同的政策,体现出是时代的发展趋势是戏曲艺术的发展,清朝政 策的干预客观上是给出了戏曲艺术发展的空间,因此本题选择 D 选项。A 选项错误,这与戏 曲艺术的内容不符;B 选项错误,民间禁唱戏曲是不利于戏曲市民性的发展;C 选项错误,戏 曲艺术的内涵与功能并未因此而改变。 二、材料分析题 3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外国用火药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 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疾,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鲁迅《电的利弊》 材料二 欧洲文艺复兴初期四种伟大发明的传入,对现代世界的形成,曾起重大的作用。造纸 术和印刷术,替宗教改革开了先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火药的发明,消除了封建 制度,创立了国民军制。指南针的发明导致了发现美洲,因而使全世界,而不是欧洲成为历 史的舞台。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指出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作用的不同之处。 (2)分析形成不同之处的原因。 (3)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四大发明对中国的积极影响。 【答案】(1)中国将四大发明用于祭祀、迷信等活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西方将四大发 明用于军事、开拓市场、传播新思想,促进了社会的进步。(4 分) (2)中国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业国,社会对科技没有迫切的需求;统治者实行文化专 制和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科技积极作用;迷信盛行。西方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日益发展, 思想不断解放,对科技的应用提出了迫切要求,科技需求市场广阔。(6 分) (3)四大发明在中国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指南针的发明促进了航海业特别是丝绸之路的 发展;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火药的使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统一,在 抵抗外国侵略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4 分) 【解析】 试题分析:(1)考查学生运用所知识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对材料一分析并结合所 学可知中国将四大发明用于祭祀、迷信等活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对材料二分析可知西 方将四大发明用于军事、开拓市场、传播新思想,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2)考查学生比较归纳问题的能力。由第一问可知四大发明在中西方发挥作用截然不同,分 析发挥不同作用的原因,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进行比较,并结合所学作答。 (3)考查学生再现再认历史的能力和对历史基础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解题关键审清“四大发 明对中国的积极影响”,而在学习过程中多强调是四大发明对中国产生的消极影响,所以做题 遵循尊重材料和题目要求的两大原则。对中国积极影响应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和造纸术 着手做答。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四大发明的作用 32.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 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 利 5 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 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 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 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 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 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 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 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 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 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答案】(1)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 商、晋商)活跃。 (2)原因: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 (3)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 的经济联系。 【解析】 【分析】 (1)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从“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 作物”“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徽州商人”可以知道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明朝海外贸易活跃的原因可从“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明朝政府开放 海禁”“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等信息总结归纳得出。 (3)白银流入的作用应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大量白银从欧洲输入中国,改变了中国的货币体 系,中国从此进入银本位时代;同时货币体系的变化使商品交易更加便捷,促进了商品经济 的发展;在中国与欧洲进行贸易的过程中,东西方经济也得到了交流,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 系加强。 【详解】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