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九师联盟2020届高三2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九师联盟2020届高三2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河南省九师联盟2019—2020学年高三2月质量检测(巩固卷)历史试题 ‎1.在西周金文和传世文献中,出现了大量强调德行、敬天的语句,如“畏天”“克明俊德”“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水命”等。这表明西周 A. 统治者重视儒家思想 B. 吸取股商灭亡教训 C. 奠定国家统一基础 D. 蕴含国家治理理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大量强调德行、敬天的语句”可见西周统治者基于现实统治的需要,在追求统治的合法性并重视德行治国,故选D;作为诸子百家之一的儒家是在春秋时由孔子创立的,故A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殷商灭亡的原因,故B错误;商鞅变法奠定了秦朝国家统一的基础,故C错误。‎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大量强调德行、敬天语句”分析解答。‎ ‎2.据记载,秦统一后将原六国的许多大工商业者迁徙到边远地区,但这些人凭借其技术、经营手段和财力又很快在当地发展起来。这说明当时 A. 秦朝政府严格限制工商业 B. 抑商政策缺少执行的力度 C. 边远地区商品市场较活跃 D. 私营工商业仍有发展空间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秦统一后工商业一度受到打击,但很快在一些地方又发展起来,说明当时私营工商业仍有发展空间,D正确;材料信息说明秦朝政府远迁原六国工商业具有打击六国旧势力的目的,而不是限制其经营工商业,无法说明严格限制工商业,A排除;尽管秦朝实行抑商政策,但并非不让工商业发展,就是在重税抑商下工商业仍在发展,因而不能说明执行力度不够,B排除;材料说明是被迁人通过努力经营工商业后,当地市场才活跃起来,并非一开始当地市场就活跃,C排除。故选D。‎ ‎3.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凿石窟风气盛行。其中著名的石窟有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等。这些石窟中的佛像无论何种形象,很多都身着汉族形式的衣饰。上述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A. 北方经济地位上升 B. 儒学正统地位丧失 C. 中外文化交融增强 D. 三教思想趋于融合 ‎【答案】C - 12 -‎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石窟及佛像的衣饰可知,当时佛教的影响力在扩大,同时也反映了中外文化交融的增强,故选C;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A;材料强调佛教影响力扩大,侧面说明了儒学正统地位遭到冲击而不是丧失,排除B;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局面出现,且材料只体现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其本土化,并未涉及道教,排除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这些石窟中佛像无论何种形象,很多都身着汉族形式的衣饰”分析解答即可。‎ ‎4.明清时期,松江府各属县城镇“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苏州府则“无论丰歉,江广安徽之客米来售,岁不下数百万石”;雍正年,广东“即丰收而乞籴于(广)西省犹不下一二百万石,”这说明明清时期 A. 出现民富国强的局面 B. 粮食的商品化趋势增强 C. 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 D. 农业生产化水平待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下,尽管有粮食的交换,但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自给自足。明清时期,不论是中东部地区的松江府和苏州府还是南方的广东,粮食买卖现象及规模都比较大;不论是地方丰收还是欠收都有进行粮食的商品化现象,这表明明清时期粮食的商品化趋势増强,故选B;A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并未涉及北方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化水平的问题,故排除CD。‎ ‎5.甲年战后,湖北织布局“竟赢余十八万金”;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分设了江南船坞等十多所新式企业;湖北枪炮厂更新机器,分设炮厂、枪厂、炮架、炮弹、枪弹五所,各省建立的兵工厂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充。这说明 A. 维新变法取得显著成效 B. 晚清时期官督商办企业发展较快 C. 实业救国已成主流思潮 D. 甲午战后洋务企业仍在继续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甲午战争后,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和军事工业仍在继续发展,故选D;维新变法虽然此时已经开始,但仅是百日维新,并且其成效主要表现为思想启蒙,排除A;材料中的企业均为官办企业,排除B;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兴办实业的限制,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实业救国思潮勃兴,但并未成为主流,排除C。‎ - 12 -‎ ‎6.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对孔子及其学说并没有完全否定,如陈独秀就表示:“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个人”,并认为孔子学说也有优点,不是“一无可取”。据此可知,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意在 A. 实现救亡与启蒙的结合 B. 为民主共和制度开辟道路 C. 摆脱传统伦理道德约束 D. 借助反对孔教来反对专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个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将孔子和孔教区分开来,意在借助反对孔教来反对专制,D正确;AC两项表述材料并未体现,排除;B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D。‎ ‎7.1939年,《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明确规定了“普通、直接、平等、无记名”的投票选举制及选举方法。条例规定:“各抗日政党及各职业团体,可提出候选名单,进行竞选活动,在不妨碍选举秩序的情况下选举委员会不得加以干涉或阻止。”该条例的颁布 A. 有利于联合国民政府共同抗日 B. 体现了政权代表各阶级的性质 C. 开创了根据地民主选举的先河 D. 利于调动广大群众的抗日积极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这些民主选举举措利于调动广大群众的抗日积极性,故选D;边区政府的民主选举规定和联合国民政府抗日没有关系,排除A;B不符合史实,排除;土地革命时期就已经有了民主选举,排除C。‎ ‎【点睛】抓住关键事件信息“1939年”,联系抗日战争时期的背景分析解答。‎ ‎8.从1992年到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外商投资商业企业达40余家,共实际吸收外资30多亿元;世界50家最大零售商超过半数进入中国。到2001年底,中国已经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9万多个,其出口额和进口额占全国的比重首次超过50%。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利用外资领域和规模的逐步扩大主要是因为 A.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 现代企业制度普遍建立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D. 自由贸易区的广泛建立 ‎【答案】C ‎【解析】‎ - 12 -‎ ‎【详解】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外企性质、外资数据等信息可知,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过程中出现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现象,故选C;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2001年12月,时间不能覆盖“1992年到2002年”,并且材料现象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关系不大,排除A;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是针对国有企业改革而言的,排除B;2002年我国还没有自由贸易区,排除D。‎ ‎9.殖民过程中,农民和新兴的有产阶级要求改变社会内部的统治形式,城市居民要求参与政权,农民要求有公正的起码的生活条件,在许多城市里发生暴力冲突。贵族委托一个德高望重的公民负责改革法律,以消除最明显的不公正现象。这表明梭伦改革 A. 适应了雅典发展的需要 B. 巩固了贵族的统治地位 C. 促进了社会各阶层平等 D. 使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答案】A ‎【解析】‎ ‎【详解】题目主旨是各阶层希望改革,梭伦改革应运而生,故A项正确;梭伦实行财产等级制有利于有产者参与政权,不利于旧贵族统治,故排除B项;奴隶和城市贫民没有仍然处于无权或权利很小,故C项排除;民主政治的顶峰是伯利克里时期,故D项排除。故选A。‎ ‎10.据记载,乔治一世曾7次返回汉诺成每次历时数月半年不等。在此期间,由沃波尔巧妙应付议会,帮助处理国务;乔治二世12次离开英国去汉诺成。乔治二世每逢前往故国,总要指定王后卡洛琳摄政,而谦卑恭顺的沃波尔则成了她理想的股肱之臣,许多重要事宜,悉凭他做主处理。英国国王的做法 A. 破坏了英国议会至上原则 B. 加强了王后和首相的权力 C. 削弱了英国首相的行政权 D. 有利于君主立宪制的完善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看出,英国国王长期离开英国,有利于国王的权力的下移,促使责任制内阁的建立及君主立宪制的完善,故选D;英国国王的做法没有破坏议会至上原则,排除A;材料不能显示出王后权力增强,排除B;国王的做法实际上加强了首相的行政权,排除C。‎ ‎11.如图是1932~1939年美国货币存量变化(单位:亿美元)。由此可知,罗斯福新政 - 12 -‎ A. 促进了美国银行业的恢复 B. 根除了经济危机的根源 C. 核心措施是整顿美国金融业 D. 实行了紧缩的货币政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图表中美国货币存量的增长数据可知,罗斯福新政措施中的银行政策促进了美国货币存量,促进了美国银行业的恢复,故选A;罗斯福新政不能消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也就不能根除经济危机的根源,排除B;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措施是复兴工业,排除C;罗斯福新政放弃金本位,实行货币贬值,是宽松的货币政策,排除D。‎ ‎12.有学者讲到,每次产业技术革命,都会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影响。当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使经济全球化在新的领域里以新的形式加速推进,把各国经济和各国人民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一学者意在说明 A. 技术革命是社会发展与民生改善的根本动力 B.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C. 科技进步和创新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力 D. 科技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结构调整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核心意思是学者强调产业技术革命的影响,特别是当今信息革命对经济全球化深化的影响,所以学者强调的是科技革命是经济全球化主要动力,故选C;A项错在改善民生,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是材料表面信息,排除;材料未体现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排除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当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使经济全球化在新的领域里以新的形式加速推进”分析解答。‎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 - 12 -‎ ‎ 元代中国与欧洲的密切往来,随元亡而中止,直至明代中叶,亦即明武宗之时,葡简牙人才来叩关,时为正德十二年。然后是耶稣会连续派人来华传教,最先抵华的是范礼安,他于万历二年来华,但其后较为著名的乃是万历十年来华的利玛窦,对于中欧文化交流卓有贡献。…大致说来,明清两代,欧洲传到中国的知识,主要涉及天文学与历学、数学、机械工程学与物理学、军器与兵制、生物学与医学、地理方面。‎ ‎——摘编自侯家驹《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近代中西文化的接触和交流不是以正常的文化交流形态出现的。军事侵略、政治压迫和奴役伴随而来的是经济掠夺和文化掠夺。在这个中华民族自尊心受到历史上最惨重戕害的年代里,先进的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探索和研究,始终围绕着这个总目标而展开,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20世纪以前,西方人在向中国传播西学方面占有主导地位,至少在自然科学方面如此,这就加重了中国人在这一时期接受西方文化而处于的被动地位。尽管如此,先进中国人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随着时间的推移,选择的内容越来越深刻,经历了一个认识、选择、再认识、再选择的过程。经过多次反复,最终オ把马列主义根植于中国的土地上,并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历史的选择。‎ ‎——摘编自余语和《试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中西交流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古代相比,19世纪中期以来中西文化交流呈现的新特点及其影响。‎ ‎【答案】(1)特点:文明交流与殖民侵略并存;传教士成为交流使者;中西方交流侧重科技文化知识;东西方文化交流西方处于主导地位。成因:明清政府实施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走上殖民扩张之路;欧洲基督教会重视海外传教;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2)新特点:学习西方和抵抗侵略、启蒙和救亡紧密联系;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不断深入的过程。影响:文化交流及冲突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蜕变;促使国人瞩目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开启了近代化之路;有利于将本民族文化结合时代特色,推动其融入世界文化体系中。‎ ‎【解析】‎ - 12 -‎ ‎【详解】(1)特点:根据“葡简牙人才来叩关……然后是耶稣会连续派人来华传教”得出文明交流与殖民侵略并存,传教士成为交流使者;根据“欧洲传到中国的知识,主要涉及天文学与历学、数学、机械工程学与物理学、军器与兵制、生物学与医学、地理方面”得出中西方交流侧重科技文化知识,东西方文化交流西方处于主导地位。成因:根据“葡简牙人才来叩关”得出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走上殖民扩张之路;根据“耶稣会连续派人来华传教”得出欧洲基督教会重视海外传教;根据所学,还可从明清政府实施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等角度分析总结。‎ ‎(2)新特点:根据“先进的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探索和研究,……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出学习西方和抵抗侵略、启蒙和救亡紧密联系;根据“接受西方文化而处于的被动地位”“再选择”得出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根据“经历了一个认识、选择、再认识、再选择的过程”得出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不断深入的过程。影响:可从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蜕变,开始向西方学习,逐渐融入世界文化体系等角度分析总结。‎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现代化并不完全意味着理想境界的出现,有时它会带来更多问题、更大挑战。19世纪的英国就出现过严重社会问题,贫富分化、阶级对立、环境污染、道德败坏、治安情况恶化、人际关系淡漠,原有的社会治理模式明显失效,传统价值体系迅速瓦解,国家的社会功能不足以应对层出不穷的严重问题,工业化使英国陷入一片迷茫。英国的情况在其他西方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反复出现,人们这才意识到:现代化意味着对社会进行全方位的调整,意味着社会的整体变化。从各国实践看,现代化至少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建立现代国家,发展现代经济,建设现代社会。它们之间相互衔接又彼此重叠,没有现代国家就不能发展现代经济,而经济发展又必定要求建设现代社会。综观推进现代化比较成功的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这三方面进行的较为顺利的国家。‎ ‎——钱乘旦《从全球视阈看现代化进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对材料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答案】示例观点:建立现代国家、发展现代经济、建设现代社会是一个国家推进现代化必不可少的三方面内容。‎ - 12 -‎ 阐述:以近代英国为例。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保证了议会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基本上完成了建立现代国家的任务;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发展,英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为了满足市场需要,生产技术出现革命性变化,工业革命开始,较为完整的现代经济体系开始形成;在工业革命的发展过程中,英国出现了贫富分化、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原有的社会治理模式逐渐失效,而国家功能不足以应对新的社会需求,此时的英国需要对社会进行全方位调整,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努力建设现代社会。‎ 总之,建立现代国家、发展现代经济、建设现代社会相互衔接又彼此重叠,任何国家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都离不开这三方面内容。‎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现代化至少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建立现代国家,发展现代经济,建设现代社会”来看,建立现代国家、发展现代经济、建设现代社会是一个国家推进现代化必不可少三方面内容。然后结合相关国家的史实加以说明、总结即可。注意要史论结合,逻辑合理。例如:观点:建立现代国家、发展现代经济、建设现代社会是一个国家推进现代化必不可少的三方面内容。阐述:以近代英国为例。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保证了议会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基本上完成了建立现代国家的任务;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发展,英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为了满足市场需要,生产技术出现革命性变化,工业革命开始,较为完整的现代经济体系开始形成;在工业革命的发展过程中,英国出现了贫富分化、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原有的社会治理模式逐渐失效,而国家功能不足以应对新的社会需求,此时的英国需要对社会进行全方位调整,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努力建设现代社会。总之,建立现代国家、发展现代经济、建设现代社会相互衔接又彼此重叠,任何国家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都离不开这三方面内容。‎ ‎15.材料 1933年3月,四民政府庋两改元,实行银本位制,虽对货币制度进行了一次改革,但整个中国的币制仍非常紊乱,1934年6月,美国政府实施《购银法案》,提高白银收购价格,使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动摇了银本位制的基础。国民政府为谋求稳定币值,摆脱政经济危机,决定放弃银本位制,实施法币政策。主要内容为:统一货币发行权,实行法币政策,实行白银国有,放弃银本位制,采用外汇本位制,为使法币对外汇比价稳定,规定由中央、中、交通三行无限制买卖外汇,法币的价值用外汇率来表示,法币与英镑保持固定汇率,为此引起美国的争夺,同年12月美变更购银办法,迫使世界银价猛跌,影响中国外汇基金的稳定,1936年5月,国民政府被迫与美缔结(中美白银协定),法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使法币成为英镑、美元的附庸 ‎——编自《中国历史百科全书:社会经济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影响。‎ - 12 -‎ ‎【答案】(1)背景:国民党形式上统一全国,国内政局动荡;币制混乱不利于经济发展和国家财政金融的稳定;世界性经济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实行货币贬值刺激出口,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 ‎(2)影响:统一了币制,是中国货币制度的进步;缓解了财政困难,巩固了国民政府的统治;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国民政府加强了金融垄断,建立了对国民经济的控制,有利于应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为以后金融机制改革提供了借鉴;中国经济成为英美附庸货币体系,便利了他们对华掠夺。‎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1933年”,结合所学得出国民党形式上统一全国,国内政局动荡;根据“整个中国的币制仍非常紊乱”得出币制混乱不利于经济发展和国家财政金融的稳定;根据“1934年6月,美国政府实施《购银法案》”得出世界性经济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实行货币贬值刺激出口,推行贸易保护主义。‎ ‎(2)影响:根据“统一货币发行权”得出统一了币制,是中国货币制度的进步;根据“使法币对外汇比价稳定”得出缓解了财政困难,巩固了国民政府的统治;结合所学,还可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政府加强了金融垄断,有利于应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为以后金融机制改革提供了借鉴等分析其积极影响;根据“法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使法币成为英镑、美元的附庸”得出中国经济成为英美附庸货币体系,便利了他们对华掠夺分析其消极影响。‎ ‎16.材料 自20世纪50年代初期日美同盟成立,成立初期是政治军事同盟关系,冷战结束,尤其是苏联的解体,使日美两国面时的军事威胁消除,日美在经济领域的摩擦不断,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政治多级化趋势的增强,日本作为“经济巨人、政治侏儒”的国际形象使日本更坚定地走“国家正常化”道路。2005年《日美安全保联合宣言》的表和1998年的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的出台,标志着日美同盟的性质以军事性为主向以政治性为价取向的目标转变,日本与美在地区及全球范围的合作,以“平等伙伴”的身份、以“分担责任”的名义参与地区及国际安全与政治事务,有助于扩大日本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作为回报美国公开表示将支持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任理事国,也是维护美国在东亚地区战略利益的重要工具、是维护东亚和平与稳定的砝码。日美同盟合作领域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同盟的合作领域由所在地区转向全球,合作的主要内容从軍事面向其他层面扩展,日美同盟的战略目标不再局限于亚太地区,而是意指全球。‎ ‎——摘编自杨杨《日美同盟与东亚区域合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日同盟的演变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日同盟演变的历史影响。‎ - 12 -‎ ‎【答案】(1)演变:由军事结盟向政治性为价值取向的目标转变。原因: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共同的军事敌人消失;日本经济发展,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美国霸主地位受到挑战,调整美日关系。‎ ‎(2)影响:改善了美日关系,提升了日本地位,有助于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加强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美日全面合作染指全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和平与发展。‎ ‎【解析】‎ ‎【详解】(1)演变:根据“日美同盟的性质以军事性为主向以政治性为价取向的目标转变”得出由军事结盟向政治性为价值取向的目标转变。原因:根据“苏联的解体,使日美两国面时的军事威胁消除”得出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共同的军事敌人消失;根据“日本作为‘经济巨人、政治侏儒’的国际形象使日本更坚定地走‘国家正常化’道路”得出日本经济发展,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根据“政治多级化趋势的增强”得出美国霸主地位受到挑战,调整美日关系。‎ ‎(2)影响:根据“扩大日本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得出改善了美日关系,提升了日本地位,有助于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根据“维护美国在东亚地区战略利益的重要工具”得出加强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根据“日美同盟的战略目标不再局限于亚太地区,而是意指全球”得出美日全面合作染指全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和平与发展。‎ ‎17.材料 张汤(?——前115),西汉京兆陵县(在今西安市志南)人,少有吏才,精通刑律,武安候田蚡为丞相时,征辟张汤为丞相史(丞相府幕僚),不久,又向皇帝推荐他、任为侍御史.办理案件。武帝以张汤明法令,擢其为掌管全国刑狱的廷尉,当时武帝方提倡儒术、重用文学之士,“汤决大狱,欲傅(附会)古义”,乃从博士弟子中选找学习《尚书》、《春秋》的人为廷尉史(延尉属官),使其按照古义来解决疑难狱案。在上奏前,先向皇帝说明由。凡是立帝同意的、即以板书之,制为律令,作为的依据,以寓所扬皇上的聪明善断;如果所奏不合皇上旨意,汤即主动承担责任,引过谢罪,而不推过于贤能的属吏。由于武帝推行外儒内法的治术,妥依靠张等人为之推波助澜:张也能迎合武帝旨意,虽用法严苛,亦附会儒术,礼遇文学之士,“由是益专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汤的司法行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张汤司法行为。‎ - 12 -‎ ‎【答案】(1)行为:实行严刑峻法;以儒家思想指导决断狱案;以皇帝的旨意制定律令并决断狱案。‎ ‎(2)评析:张汤在决断狱案时引人儒家思想,使儒学趋向政治化和法律化;主动承担司法失误,有利于弘扬司法正气;但他迎合皇帝意志,说明他实行严刑峻法等司法行为本质上是为了维护皇权专制统治。‎ ‎【解析】‎ ‎【详解】(1)行为:根据“用法严苛”得出实行严刑峻法;根据“附会儒术”得出以儒家思想指导决断狱案;根据“凡是立帝同意的、即以板书之,制为律令”得出以皇帝的旨意制定律令并决断狱案。‎ ‎(2)评析:根据“附会儒术”得出张汤在决断狱案时引入儒家思想,使儒学趋向政治化和法律化;根据“如果所奏不合皇上旨意,汤即主动承担责任,引过谢罪”得出主动承担司法失误,有利于弘扬司法正气;根据“凡是立帝同意的、即以板书之,制为律令”得出但他迎合皇帝意志,说明他实行严刑峻法等司法行为本质上是为了维护皇权专制统治。‎ ‎ ‎ - 12 -‎ - 12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