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10月月考(一)历史试题
临河三中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⑨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近代中国产业资本的发展变化 项目 1894年 1914年 1920年 1936年(包括东北) 资本总额(亿元) 1.22 88 79 99.91 中国资本所占比重 55.53% 42.84% 48.44% 42.77% 其中官僚资本为 39.14% 76% 96% 27% 注:本表“产业资本”主要统计的是工业资本和交通运输业资本。 如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出 A. 产业结构不合理 B. 民族工业发展缓慢 C. 重工业发展迅速 D. 民营经济发展较快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数据可知,资本总额在上升,而官僚资本额在1920年以后呈现大幅下降趋势,但是中国资本额却并未大幅下降,说明当时民营经济发展较快,选项D正确;根据材料“主要统计的是工业资本和交通运输业资本”,因此无法判断产业结构情况,排除A、C;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速度较快,选项B排除。 2.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布的进口量逐年增长。甲午战争前夕全国棉布消费总量占比;洋布占13.5%,加上国产机制布亦不过只占14.15%;而农村土布则占82.35%,其中自给布占42.04%,商品布占40.31%。这表明 A. 家庭纺织业逐步实现商品化 B. 土布具有质量和价格的优势 C. 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D. 自然经济具有顽强的抵抗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虽然“洋布的进口量逐年增长”,但经过30多年,到甲午战争前夕“农村土布则占82.35%,其中自给布占42.04%”,可见自然经济具有顽强的抵抗性,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家庭纺织业逐步实现商品化的信息,而是强调自然经济具有顽强的抵抗性,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洋布和土布的比较,且与洋布相比,“土布具有质量和价格优势”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与材料不符,C项错误。 3.近代士人从普遍没有法治观念到呼吁法治改革,再到清末“新政”掀起法治建国高潮。贯穿这一历程的主题是 A. 西方政体的引进 B. 晚清社会近代化 C. 礼治文化的复兴 D. 近代法制的体系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清末法治观念逐渐加强,到清末新政提倡法治建国,体现了晚清社会的近代化,故选B项。材料未提及政体变革,排除A项;法治是西方思想,与礼治有本质差别,排除C项;近代法制还处于初建阶段,离体系化还很远,排除D项。 4.随着自强运动的推进,中国人越来越认识到,财富是权力的基础——一个国家要强大就必须富有。新式国防远比传统国防花费大,它必须有更好的交通体系、工业和企业作支撑。因此,在1872一1885年的第二阶段中,洋务运动创办的企业 A. 依靠商办发展军用工业 B. 意在追求利润缓解经费压力 C. 化解了清政府财政危机 D. 军工产品的市场化趋势明显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一个国家要强大就必须富有”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第二阶段创办的是以“求富”为口号的民用企业,其意在追求利润缓解经费压力,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发展军用企业是第一阶段的口号,该选项与题意不符;C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未能化解清政府的财政危机;D选项错误,材料侧重表达良好的交通体系、工业对于国防力量的支撑,而不是军工产品的市场化,结合所学可知,近代洋务军事军工的产品一般由政府调拨军队使用,不进入市场流通。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5.政府在大、中、小学堂均未建立前率先创办各类实业学堂,但实业教育毕业生所学非所用的情况在当时非常普遍,被时人戏为“失业教育”,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民族工业发展缓慢 B. 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C. 缺乏相应社会环境 D. 学习西方层次过浅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实业教育毕业生所学非所用的情况在当时非常普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材料中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缺乏相应的社会环境,故C项正确;A、B项是C项具体表现,排除;近代实业教育发展困难与学习西方的层次无关,故D项排除。 6.清末庚子之变,慈溪太后、端郡王载漪等决意招抚义和团,下诏对外宣战。李鸿章、张之洞等地方官员“与各领事订约,上海租界淮归各国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无保护,两不相扰。”下列说法最恰当的是 A. 地方实力派的崛起影响中央的决策 B. 西方列强改变瓜分中国的侵略目标 C. 清政府中央集权的削弱 D. 有利于列强势力在长江流域的迅速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慈溪太后、端郡王载漪等决意招抚义和团,下诏对外宣战”“地方官员‘与各领事订约,上海租界淮归各国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无保护’”可以得出,清政府对各国宣战,但地方政府不仅不遵守中央命令,这说明清政府对地方控制减弱,中央集权面临着严重的危机,故C项正确;地方实力派的崛起并不能影响中央政府的决策,故A项排除;B项是八国联军侵华后,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出列强在长江流域的发展,故D项排除。 7.近代部分人物的言论表 林则徐 “现值防夷吃紧之际,必须时常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 左宗棠 坚决主张收复新疆领土,提出了“塞防”与“海防”并重的观点。 李鸿章 “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并以大办海军需用大量军费作借口,主张放弃新疆,专重“海防”。 这些言论出现的主要背景是,当时 A. 西方海权观的传入 B. 传统夷夏观根深蒂固 C. 近代化运动起步 D. 边疆危机日益凸显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晚清时期“防夷吃紧”,西部边疆领土丧失,东部海患危及肢体,边疆危机日益凸显,故选D项。西方海权观的传入在鸦片战争前已传入,且材料侧重点为防夷力不从心,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近代化运动的起步是在洋务运动时期,而林则徐属于近代化之前的人物,且材料未提及近代化,排除C项。 8.1861年,清政府设立了处理各国事务的总理衙门;1864年,清政府翻译出版了有关国际法的教科书;1873年,清帝接见外国外交官时准予免行叩拜礼;1876年以后向外国派驻了外交使团。这反映了 A. 清政府已被西方国家控制 B. 中国外交逐渐步入近代化 C. 传统外交造成观念的落后 D. 清廷崇洋媚外心理较严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设置对外交往的机构、翻译国际法的教科书、免行叩拜礼、派驻外交使团等,都体现了清政府外交观念的进步,反映了中国外交逐渐步入近代化,B项正确。《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A。材料强调中国外交逐渐步入近代化,而不是传统外交造成观念的落后,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清廷崇洋媚外心理较严重,而是强调中国外交逐渐步入近代化,排除D。 【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1861年……总理衙门;1864年……出版了有关国际法的教科书;1873年……免行叩拜礼;1876年……派驻了外交使团”等,紧扣晚晴外交逐渐近代化的内容分析即可知道答案。 9.下表是近代中国大冶铁矿生产经营情况表,该表反映出清季大冶铁矿的铁砂产量及出口量统计表(单位:吨) 年份 铁砂产量 出口量 光绪二十四年 37,500 光绪二十八年 75,496 48,921 光绪三十一年 149,840 95,357 光绪三十四年 171,934 133,401 宣统二年 343,076 132,503 A. 民族重工业普遍获得发展 B. 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 C. 政府新政改革有一定成效 D. 民主政治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末大冶铁厂的铁砂产量和出口量都在上升,结合材料涉及的年号,可知当时政府的新政改革有一定成效,选项C正确;选项A表述绝对,排除;大冶铁厂是官办企业,与列强资本输出无关,排除B;清末并不是民主政治,排除D。 【点睛】解题关键是通过表格铁砂产量和出口量上升,并结合年号判断出当时新政改革推动了厂矿企业的发展。 10.下表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舆论对世界形势的描绘。据此合理解释 记述 出处 夫今日泰西大局……绝似周末战国形势:时局又与春秋相仿 1898年《申报》 彰彰西报,日将瓜分之谣;渺渺中州,将踵波兰之辙 1898年《知新报》 居此有强权无公理,与帝国主义之民族相遇,安所往而不居劣败之数耶 1906年《通学报》 协约者,战争之新法也,强国之战弱国也 1907年《外交报》 A. 维新变法时期国人华夷观念开始动摇 B. 近代中国人对中华民族前途深感绝望 C. 近代中国人开始探索和了解世界形势 D. 民族危机加深推动国人关注世界局势 【答案】D 【解析】 维新变法只是材料信息的一部分,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故A项错误;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近代中国人“开始”探索和了解世界形势,C错误;表格中“时局”“日将瓜分中国”“强国之战弱国”表明近代民族危机加深推动国人关心国际时局,故D项正确。 11.外国使节自1861年起进驻北京,但他们觐见皇帝的请求却一再被拒绝。清政府的解释是因为皇帝年幼、不便见人,而真正原因在于《天津条约》明确规定外国使节觐见中国皇帝应免于行跪拜礼。这一事件反映出清政府 A. 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完整 B. 逐步接受了近代外交观念 C. 华夷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D. 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约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天津条约》明确规定外国使节觐见中国皇帝应免于行跪拜礼,所以清政府一再拒绝外国使节觐见皇帝的请求,这正是清政府华夷等级观念根深蒂固的反映,C项正确。当时清政府尚未形成明确的近代国家观念,不会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完整,A项错误。事件本身就说明清政府未真正接受近代外交观念,而不是逐步接受了近代外交观念,B项错误。拒绝接受外国使节觐见皇帝根源于华夷等级观念,不能体现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D项错误。 【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而真正原因在于《天津条约》明确规定外国使节觐见中国皇帝应免于行跪拜礼”,从近代外交的角度分析可知清政府的华夷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12.有学者认为,《马关条约》签订标志列强对中国侵略进入新的阶段,支持该观点的最有力证据是 A. “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 B. “台湾一省应于本约批准互换后,……两个月内交接清楚。” C.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D. “见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以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课本知识可知,C项是《马关条约》关于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规定,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要求,与以往两次鸦片战争要求商品输出相比,标志列强的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故C正确;A项是《马关条约》关于赔款的规定,但是赔款的要求在此前两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都有涉及,因此不能说明列强的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故A错误;B项是《马关条约》关于日本割占台湾的规定,割地属于政治侵略,破坏领土完整,与题干中“经济侵略”不符,故B错误;D项是《马关条约》关于日本要求增开通商口岸,但是开放通商口岸的要求在此前两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都有涉及,如《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天津条约》规定十口通商,因此不能说明列强的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故D错误。 13.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自然科学的传播是一个重要方面。 材料一 康熙皇帝热衷研习西方科学,涉猎范围包括天文学、数学、医学、地理学等。通过传教士的介绍,他对欧洲国家及其科学机构有所了解。康熙“认识到不论从科学上看,还是从艺术上看,中国并非是惟一的文明国家”。但是,他并不支持传教士向中国人介绍西方科学,也不鼓励中国人参与中西文化交流。康熙认为:“算法之理,皆出自《易经》,即西洋算法亦善,原系中国算法”,断言西方科学“源出自中国,传及于极西”。他既认识到西方科学的先进之处,又要维护“天朝上国”的尊严,以安抚臣民。 ——摘编自吴伯娅著《康雍乾三帝与西学东渐》 (1)依据材料,概括康熙皇帝对西方近代科学的态度。如何评价康熙皇帝的这种态度? 材料二 鸦片战争时,中国人看到的仅是西方的坚船利炮,学西方仅是仿造船炮。魏源提出了学习西方军事和民用科学技术的主张,具有离经叛道的意味,时人认为这背离了“用夏变夷”的传统,而是“用夷变夏”。洋务派“中体西用”可以追溯到“师夷长技”。西技就是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学和工艺技术。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企图用西方科技思想来纠正和弥补儒家文化的不足。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同时引入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形成第一次译介西学的高潮。到1895年,翻译西学书籍354种,大部分是科学技术书籍。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冲击了儒家的传统价值观。 ——摘编自张岱年等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晚清时期西方近代科学引入中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答案】(1)态度:对近代科学有浓厚的兴趣;阻止西方近代科学在中国传播;认为西方科学源于中国。 评价:其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阻碍了西方近代科学的传入;不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 (2)背景:鸦片战争失败,出现民族危机。 过程:鸦片战争后,主张仿制船炮。到魏源主张突破“夷夏之防(或形成 “师夷长技”“中体西用”思想意识)。洋务运动时期,大量翻译西方科技著作。 影响:推动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冲击中国传统儒学观念;促进中国近代社会变革和思想启蒙。 【解析】 【详解】(1)态度:根据材料“康熙皇帝热衷研习西方科学”可知,康熙对近代科学有浓厚的兴趣;根据材料“他并不支持传教士向中国人介绍西方科学,也不鼓励中国人参与中西文化交流”可知,康熙阻止西方近代科学在中国传播;根据材料“断言西方科学‘源出自中国,传及于极西’”可知,康熙认为西方科学源于中国。 评价:根据材料“要维护‘天朝上国’的尊严,以安抚臣民”可知,康熙的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根据上一问可知,康熙阻止西方科学在中国传播,阻碍了西方近代科学的传入;根据材料“他既认识到西方科学的先进之处,又要维护‘天朝上国’的尊严”,可知,康熙的做法不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 (2)背景:根据材料“鸦片战争时,中国人看到的仅是西方的坚船利炮”可知,晚清时期西方近代科学引入中国的背景是鸦片战争失败,出现民族危机。 过程:根据材料“鸦片战争时……学西方仅是仿造船炮”可知,鸦片战争后,主张仿制船炮。根据材料“魏源提出了学习西方军事和民用科学技术主张”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源主张师夷长技。根据材料“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同时引入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时期,大量翻译西方科技著作。 影响: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大量创办近代工业,引入西方科技知识,推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根据材料“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冲击了儒家的传统价值观”可知,西方科技知识的引入冲击了中国传统儒学观念;根据材料“时人认为这背离了‘用夏变夷’的传统,而是‘用夷变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引入西方科技知识促进中国近代社会变革和思想启蒙。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