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天津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天津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天津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促使我国古代农业从集体耕种向个体农耕转变的重要因素是 A. 生产工具的改进 B. 生产关系的变化 C. 耕作经验的积累 D. 劳动者素质的提升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生产力水平较低,使用木、骨、石器生产,不得不在生产中大规模集体协作,到了春秋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和私有土地的出现,个体农耕成为可能,因此促使我国古代农业从集体耕种向个体农耕转变的最重要因素是生产工具的改进,A项正确;生产工具的改进促进了我国古代农业从集体耕种向个体农耕转变,而不是生产关系的变化,B项错误;耕作经验的积累不是促进我国古代农业从集体耕种向个体农耕转变的重要因素,而是生产工具的改进,C项错误;推动我国古代农业从集体耕种向个体农耕转变的重要因素是生产工具的改进,而不是劳动者素质的提升,D项错误。‎ ‎2.西欧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A. 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B. 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C. 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 D. 水利灌溉技术先进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A、D两项均为B项重要组成部分,与设问要求“主要是因为”不符,故排除;C项是现象,与设问要求“因为”不符,故排除;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我国农业出现精耕细作的趋势,导致“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现象的出现,故本题应选B项。‎ ‎3.如图是近年来打捞出水的南宋沉船“南海一号”的复原图,考古学家可能在船上发现 ‎①指南针 ②青瓷 ③彩瓷 ④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图案的瓷器 A. ②③ B. ①③④ C. ③④ D. ①②‎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沉船时南宋时期的,故船上的物品只能是南宋及南宋以前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指南针用于航海事业是南宋时期,①正确;青瓷在东汉时期出现,即出现在南宋前,可能在船上发现,②正确;彩瓷在元代后逐渐出现,因此在船上不能发现,③错误;明朝时期为适应国外客户的需要,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图案的瓷器,不能在船上发现,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②正确,D项正确;排除A、B、C项。‎ ‎4.《“南海一号”:海上丝绸之路的荣光》一文中说:“据记载,东南亚一些国家在中国陶瓷传入以前,多以植物叶子为食器。宋瓷输入后,他们改变了过去‘掬而食之’的饮食习俗,用上了精美实用的瓷器……”其核心观点是 A. 东南亚一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B. 中国陶瓷受到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欢迎 C. 中国瓷器在宋朝开始外传 D. 贸易交流有利于促进文明进步 ‎【答案】D ‎【解析】由于中国瓷器的输入,改变了东南亚人的生活习惯,由原来用树叶装食物到用瓷器装食物。说明瓷器的传入有利于该地区文明的演进,故选D。材料的主旨不是说明东南亚一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和中国陶瓷受到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欢迎,排除AB;中国瓷器在宋代之前就外传,排除C。‎ ‎5.明朝时,浙江一带“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清晨入市,易棉花而归, 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这种生产方式的新特点在于 A. 商品经济渗透到社会下层 B. 大量的棉纺织品投入市场 ‎ C. 物物交换成为市场交换的主要形式 D. 小生产者开始丧失生产独立性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清晨入市,易棉花而归, 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来看,从事手工纺织的小生产者与市场紧密联系,开始丧失生产的独立性。故答案为D项。A、C项不属于“新特点”,B项“大量”说法绝对,均排除。‎ ‎6. 下图为北宋时期的纸币交子,其反映的主要信息有 ‎①北宋时期的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和活跃 ‎②这种纸币有相应的面值,与今天的纸币类似 ‎③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④仅四川一地使用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通过金融的发展来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交子的出现是商业经济发展产物,从图片上获取信息可知,与今天纸币类似,其地位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①②③说法正确,④“仅四川”一说法错误,故正确选项为D项。‎ ‎7. “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南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这反映出明中叶以后中国商业发展的本质特征是 A. 商人长途贩运 B. 国内商品市场连为一体 C. 南北交通发达 D. “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想成为主流 ‎【答案】B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要读懂材料意思。材料反映了北方的货物,由商人运往南方;南方的货物由商人运往北方。这说明国内商品市场连为一体,故B项正确。A项只是表层意义,故排除;C项不是题干主旨,故排除;D表述错误。‎ ‎8.广东会馆位于天津鼓楼南侧,是天津市保存最完整的清代会馆建筑。原为广东商帮修建,现已辟为天津戏剧博物馆。这一历史建筑 A. 管理商业贸易的税务机构 B. 是旧天津的戏曲艺术中心 C. 同一地域的商贾汇集的场所 D. 从事货币汇兑的金融机构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会馆是中国明清时期由同乡或同业组成的封建性团体,即同一地域的商贾汇集的场所,C项正确;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而不是管理商业贸易的税务机构,A项错误;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贾交际聚会的重要场所,而不是旧天津的戏曲艺术中心,B项错误;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贾汇集的场所,而不是从事货币汇兑的金融机构,D项错误。‎ ‎9. 明朝海瑞说:“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丘浚说:“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得。”下列对这些材料理解、判断错误的是 ‎①海瑞正确的分析了明朝的土地问题,提出了科学的解决办法 ‎ ‎②丘浚客观的分析了我国封建土地所有制中的一些问题 ‎ ‎③他们都看到了土地不均这一封建社会的现象 ‎④他们都认定限田、均田是稳定统治秩序,消除贫富不均现象的基本良策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海瑞正确的分析了明朝的土地问题,但是并没有提出科学的解决办法,土地兼并问题并没有解决。丘浚认为均田也是有弊端的,并不是消除贫富不均现象的基本良策。故①④错误,符合题意,选择A项。‎ ‎10.清朝前期,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具体表现在 ‎①农民受到残酷剥削,购买力极低 ②地主、商人投资于土地,手工业生产资金短缺 ‎③技术不发达,手工业产品质较低 ④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封建制度下,农民受到残酷剥削,购买力极低,导致国内市场狭小,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市场因素,①正确;在封建社会,地主、商人把主要的资金投资于土地,手工业生产资金短缺,导致难以扩大再生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正确;中国古代技术发达,手工业产品质量长期领先于世界,③错误;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也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④正确,B项正确;排除A、C、D项。‎ ‎11.20世纪世纪80年代开始索马里海盗活动日渐猖獗,东非吸引了世界的关注。早在15世纪末殖民者掠夺的脚步就曾踏上这里。这位殖民者是 A. 迪亚士 B. 哥伦布 C. 达·伽马 D. 麦哲伦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索马里海盗活动区域位于东非海岸, 1497年达•伽马的船队进入了在欧洲航海纪录上仍是空白的水域(东非沿岸),沿印度洋到达印度,故C项正确。迪亚士到达非洲大陆的最南端——好望角,与材料不符,排除A。哥伦布横穿大西洋到达美洲,与索马里活动区域不符,排除B。麦哲伦经过索马里海域时已属于16世纪初,排除D。‎ ‎12.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指哥伦布)维氏(指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指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一句话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 A. 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 B. 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C. 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 D. 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答案】C ‎【解析】开辟新航路是在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情况下进行的,西欧的航海家在世界各地寻找财富,而郑和下西洋时期的明朝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导,朝贡贸易追求宣扬国威和“厚往薄来”,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导致中西航海家的远洋航行存在巨大差异,故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题干中“根本上”的要求,排除;郑和船队得到了明政府的支持,排除B项;当时西方在科学技术和武装力量方面并不占有明显优势,排除D项。‎ ‎13.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欧洲的扩张在最初的伊比利亚阶段之后,因合股公司的激增而大大加强,……这些新组织是经济动员和经济渗透的最有效的工具。"在这种新组织的推动下,最早发展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的是 A. 西班牙 B. 荷兰 C. 美国 D. 法国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荷兰在17世纪建立了东印度公司等商业贸易公司,进行殖民扩张,成为商业殖民帝国,因此最早发展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的是荷兰,B项正确;16世纪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葡萄牙崛起,在新组织下最早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的是荷兰,而不是西班牙,A项错误;这时期美国还未独立,不可能成为世界贸易强国,C项错误;法国在18世纪海外殖民活动才取得进展,不是最早成为头号世界贸易强国,D项错误。‎ ‎14.18世纪,在争夺殖民地的过程中,英国最终打败荷兰、法国,确立了世界霸权。这种结局从本质上反映了 A. 先进社会制度对落后社会制度的胜利 B. 英国“大陆均衡”政策的胜利 C. 英国海军力量处于优势地位 D. 工业国对商业国、农业国的胜利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17世纪的荷兰已经是“世界上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 A的表述有误;“大陆均衡”政策是英国对欧洲大陆的政策,而不是英国的世界政策,B表述不合史实;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的强大海军为英国的海外殖民提供了强大的军事后盾,但这不是其本质反映,荷兰依靠商业对外扩张,成为“海上马车夫”,法国在当时仍以农业为主,而此时的英国在发展商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工业,工业实力和后劲超过荷兰,因此C表述均不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15. 工业革命结束了民族地域历史,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其中“转变"的含义是 A. 东方从属于西方格局的形成 B. 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 民族主义萌发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强调世界一体化,即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所以其中“转变”的含义只能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与工业革命的开展有关,故C项正确。‎ ‎16. 下表反映了1877年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 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 ‎ B. 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C. 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 ‎ D. 手工工场的迅速发展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从事农业的人口比重较少,而工业人口比重最大,结合材料中的时间,可得出这与工业革命的开展有关,故A项正确。BCD不是主要原因。‎ ‎17.下列对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 它是为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 B. 它产生后又促进生产力得到更快更高的发展 C. 垄断组织开始放弃自由贸易原则,干涉国家政治生活,是历史的倒退 D. 它的产生,推动了资本主义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 ‎【答案】C ‎【解析】垄断组织破坏了自由贸易原则,干涉国家政治生活,垄断组织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C符合题意,故选C;垄断组织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促进生产力发展,同时使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故AB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18. “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使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为论证该观点,你将选择的证据是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强了国际交流,世界性市场雏形的形成 ‎ ‎②新动力推动下的交通运输密切了世界各地经济的联系 ‎ ‎③殖民主义活动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 ‎ ‎④电信工具的创制加速了各地商业信息的交流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认识与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故排除①也就是排除BCD,②③④表述均符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故选A。‎ ‎19.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几十年前统治全球对欧洲来说还只是一个美丽的梦想,但伴随着通讯事业的突飞猛进、内燃机被用于交通领域,技术上的革新和欧洲日益增长的实力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格局的确立。”他所说的世界格局指的是 A.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B. 全球化 C. 雅尔塔体系 D.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从材料“伴随着通讯事业的突飞猛进、内燃机被用于交通领域……全新的世界格局的确立”可知,内燃机等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这一时期的世界格局应该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故选A项。B项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形成的;C项是二战后形成的;D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 ‎20.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这种“解体”的含义是 A. 大批洋货涌入中国 B.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市场 C. 自然经济被近代资本主义企业取代 D.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答案】D ‎【解析】自然经济是指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生产单位需要进行的生产,生产的目的是自给自足而不是交换。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表现为手工业和农业日益分离并趋于商品化,D项正确;大批洋货涌入中国和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入控制中国市场,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属于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不是含义,AB项错误;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过程漫长,近代资本主义企业始终没能取代自然经济,C项不符合史实。‎ ‎21.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指的是 A.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B.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C. 一定程度上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答案】C ‎【解析】根据“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可知,材料评价的是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主观动机是维护中国旧体制旧轨迹,主张以“西用”维护“中体”,而引进先进的生产力,这势必会冲击落后的生产关系,即为保护旧轨,却因此一定程度上瓦解了旧的生产关系,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冲击旧的体制和轨迹,C项正确;抵制西方的经济侵略与维护或冲击“旧轨”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西学的传播和洋务派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是洋务运动的结果和手段,都不是在深入评析洋务运动的主张,BD项错误。‎ ‎22. “1870年以后,因为官员们开始主办工业企业,许多买办商人都被招聘去当官办企业的经理。官员和士绅也纷纷从商,从而扩大了商人队伍。到了1900年,有那么多人亦官亦商,致使经商活动已经变成仕途以外另一个令人尊敬的选择了。”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 民族危机加深 B. 清政府政策的调整 C. 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D. 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挽救统治危机,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了洋务运动,即“1870年以后……官员们开始主办工业企业”,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即“到了1900年……经商活动已经变成仕途以外另一个令人尊敬的选择了”,故本题应选B项;A项应为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根本原因,C、D两项均由B项所致,与设问要求“直接原因”不符,故排除。‎ ‎23.‎1948年4月2日《东北日报》报道,国民党统治区“民营工业的危机日益深重。大批工厂又纷纷倒闭,仅去年上丰年倒闭之工厂商号,即达一千六百余家”。这一时期“民营工业的危机日益深重”的原因有 ‎①政府征收苛捐杂税 ‎②日本军队的残酷掠夺 ‎③官僚资本垄断经济 ‎④美国对华倾销商品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 ‎【答案】A ‎【解析】②为抗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萎缩的原因,排除②。因此BCD项均错误。1948年民族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主要是政府的苛捐杂税搜刮、官僚资本的排挤和美国的经济侵略等。因此①③④正确,故选A。‎ ‎24.某同学对中国社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一五计划进行研究调查,了解当时工业化起步的有关史实。下列史实与当时时代不符的有 A. 主要重工业集中在东北地区 B. 农村正进行土地改革 C. 手工业者纷纷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D. 城市公私合营掀起高潮 ‎【答案】B ‎【解析】一五计划的时间是1953年到1957年,农村土地改革在1952年完成,与一五计划时间不符,故B符合题意,故选B;一五计划的重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A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一五计划期间进行了三大改造,所以手工业者纷纷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正确、城市公私合营掀起高潮,CD不符合题意,排除。‎ ‎25. 下列运动中,违背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一客观规律的是 A. 三大改造 B. 人民公社化运动 C. “大跃进” D. “文化大革命”‎ ‎【答案】B ‎【解析】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B项正确。‎ ‎26.1978年I‎1月24日晚,风阳县小岗村l8户农民,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在“大包干”协议上按下鲜红的手印。这一事件 ‎①是农民自发改革农村原有经济体制的尝试 ‎②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具体响应 ‎③产生了第—个吃螃蟹的轰动效应 ‎④作为中国改革的里程碑而载入史册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1978年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在“大包干”协议上按下鲜红的手印,是我国农民自发进行的一种尝试,后来被中央肯定并在全国推广,是可以载入史册的中国改革的里程碑,故①③④正确;但这仅仅是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一种自发的尝试,不是响应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的自觉行动,②错误,排除;故选B。‎ ‎27.下图是南昌市人民政府颁发的一份土地证书,可惜遗失了一部分。据此推测它颁发的年代应该是 A. 1950年 B. 1958年 C. 1970年 D. 1980年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题干中的“南昌市人民政府颁发的一份土地证书,可惜遗失了一部分”说明土地所有权变化,应该是土地制度的变革,属于1950年的土改,故A项正确,其他选项时间不符合。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国初期经济探索·土改 ‎28.从1985年到1987年,我国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由120种减少到60种,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计划供应出口商品由70种减少到36种,这种情况说明 A. 私营工商业在国民经济指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B. 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困难 C. 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企业自主权得到扩大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我国指令性计划的产品的数量在减少,说明市场在经济发展中逐渐发挥作用,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企业自主权得到扩大,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私营工商业、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的信息,故AB两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是在21世纪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29.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早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同时也是改革开放后五个经济特区之一。它是 A. 上海 B. 厦门 C. 广州 D. 汕头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中国近代史上最早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而改革开放后五个经济特区分别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因此两者都有的是厦门,B项正确;上海不是改革开放后的经济特区,A项错误;广州是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但不属于五个经济特区之一,C项错误;汕头不是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D项错误。‎ ‎30.下列关于对外开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1980年在广东、福建两省建立经济特区 B. 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 1992年正式批准上海浦东的开发 D. 1985年后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92年,决定开放内地部分省会城市、沿江沿边城市,1992年开发上海浦东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而不是正式批准,C项符合题意;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首批经济特区,即1980年在广东、福建两省建立经济特区,A项不符合题意;1984年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B项不符合题意;1985年,开放长江三角洲等沿海经济开放区,D项不符合题意。‎ ‎31.引起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有 ‎①西方列强的侵略 ②自然经济的解体,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有识之士的推动 ④西方文化的影响 A. ①②③④ B. ③④ C. ①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有外在的,如①④;也有内在的,如②③;有主观的,如③;也有客观的,如②。故全选。‎ ‎32.新中国出现新生活新风尚的根本原因是 A. 经济的迅速发展 B. 人民当家作主 C. 苏联的援助 D. 人们对美的追求 ‎【答案】B ‎【解析】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是出现新生活新风尚的根本原因,故选B;A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苏联的援助是外部原因,不属于根本原因,排除C;人们对美的追求是影响新中国出现新生活新风尚的因素之一,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 ‎33.“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天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一项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A. 铁路运输 B. 航运 C. 航空 D. 电报通讯 ‎【答案】D ‎【解析】诗歌夸赞的是通讯技术的进步,根据“铁索路行空”“电气”等可知,这是电报通讯,D正确;A、B、C不属于通讯技术,排除。‎ ‎34.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是 ‎①促进了信息的传播 ②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③加快了生活的节奏 ④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具有①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和④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的功能,同时也能起到②开阔了人们的眼界的作用,当然随着近代中国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提速,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因此加快,同时也推动了经济文化的交流,所以①②③④说法均正确且符合题意,故答案选A。‎ ‎35. 近期一本财经图书《货币战争》名列畅销书榜首,但其中部分观点倍受指责。该书作者把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爆发归结为国际银行家为获取暴利而阴谋制造的结果。对此你认为这场危机爆发的原因应该是 ‎①股票投机活动猖獗,金融市场极不稳定 ‎②政府干预社会财富分配,导致财政不堪重负 ‎③联邦政府在经济活动中没有扮演好“守夜人”的角色 ‎④超越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消费模式,加剧了生产和需求的矛盾 A. ①②④ B. ①④ C. 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股票投机的猖獗,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和超前消费模式导致的生产与需求矛盾都是引发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原因,①④正确,故选B;政府干预社会财富分配是在经济危机后建立国家干预机制以后,②说法错误;经济危机前资本主义国家信奉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政府并不扮演“守夜人”角色,②③说法错误,排除ACD。故选B。‎ ‎36. “从‎1932年3月1日起,根据本法规定,一切输入联合王国的商品,除条文中规定免除课税的商品外,一律课以相当于商品价值10%的关税。”下列对英国《进口税法》的颁布,理解错误的是 A. 目的是保护国内市场,抵御外国商品的竞争 B. 是应付危机、解决危机的一种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C. 表明英国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 D. 客观上调节了英国与别国的贸易纠纷,推动了英国的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由"‎1932年3月1日"可知英国颁布《进口税法》与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有关,由"一切输入联合王国的商品......一律课以相当于商品价值10%的关税"可知A、B、C表述正确,均不符合题意;英国对外国商品征收高关税,既不利于经济发展,又容易引起其他国家的报复性行为,导致国家之间矛盾的激化,D符合题意。‎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经济危机的影响。‎ ‎37. 对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人们常常谈到革命,成千上万的人确认,被剥夺者和饥饿的人们将反抗把他们带进绝望境地的政府和经济制度。” 罗斯福新政直接有利于防止上述情景出现的措施有:‎ ‎①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 ②保障工人的一些基本权利 ‎ ‎ ③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 ④实施《社会保障法》‎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人们常常谈到革命,成千上万的人确认,被剥夺者和饥饿的人们将反抗把他们带进绝望境地的政府和经济制度”来看,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美国的劳资关系紧张、社会矛盾尖锐。罗斯福新政通过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保障工人的一些基本权利;实施《社会保障法案》,稳定社会秩序。②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D项。①是财政金融方面的措施,③是调整农业的措施,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含有①或③的A、B、C项。‎ ‎38.罗斯福推行新政所产生的影响有 ‎①使美国消除了危机,恢复了社会生产力 ②使广大的中下层民众得到一定的好处 ‎③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④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调整,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固有的,经济危机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因此不能消除经济危机,①错误;罗斯福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采用以工代赈等政策,使广大的中下层民众得到一定的好处,同时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为战后美国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②③④正确。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39.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是指 A. 20世纪40~60年代 B. 20世纪50~70年代初 C. 20世纪60~80年代初 D. 20世纪70~90年代初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二战后到70年代初期,西方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B项正确;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是指20世纪50~70年代初,而不是20世纪40~60年代,A项错误;二战后到70年代初期,西方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因此二战后的“黄金时期”是指20世纪50~70年代初,而不是20世纪60~80年代初,C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卷入石油经济危机,因此20世纪70~90年代初不是黄金时期,D项错误。‎ ‎40.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我们的)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是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可见西方推行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 通过实行民主社会主义,暂缓阶级矛盾 B. 提高生产部门的劳动积极性,刺激经济和生产的持续发展 C. 实行社会保障制度,显示资本主义社会的优越性 D. 防止由于人民极端贫困、社会两极分化过于明显而造成社会动乱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防止人们跌入深渊”可知,福利制度推行的目的是防止社会两极分化过于明显,故选D项。A项与材料无关,B项是对“梯子”的解释,C项明显不符合逻辑,排除。‎ ‎41.‎ ‎ 英国《经济学家》指出:“21世纪的欧洲不会被炮火摧毁,但可能会被一张张福利支票压得喘不过气。这已经成为一场‘战争’——纳税人用示威骚乱逼政府对他们的人生负责。”这表明 A. 欧洲国家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和政治危机 B. 欧洲国家的福利政策的弊端不断显现 C. 欧洲国家的福利政策已不能缓和社会矛盾 D. 欧洲国家的示威游行可能会引发革命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福利制度的弊端。依据材料中“21世纪的欧洲可能会被一张张福利支票压得喘不过气”和“纳税人用示威骚乱逼政府”即可看出福利政策带来财政压力增大和人们通过示威游行向政府施压等问题。因此B项符合题意。A项和D项通过材料不能直接反映出,C项不符合史实。‎ ‎42.“这可能被认为是奇观:私人资本主义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帮手吗?但这丝毫也不是奇谈,而是经济上完全无可争辩的事实。”最先“使奇谈变为事实”的政策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罗斯福新政 D. 改革开放 ‎【答案】B ‎【解析】据材料“私人资本主义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帮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其特点是利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恢复和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过渡,故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商品经济,故A项错误;罗斯福新政的根本目的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故C项错误;中国改革开放不是“最先”实行市场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故D项错误。故选B。‎ ‎43.‎2009年11月28日,乌克兰国内举行悼念活动,悼念在1932年至1933年间死于“大饥荒”的遇难者。乌克兰总统尤先科向媒体宣称:“那时至少有220万乌克兰民众被饿死,这场发生在原苏联统治时期的饥荒事件纯系人为造成。”这一悲剧发生的原因是 A. 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 B. 战时共产主义 C. 新经济政策 D. 农业集体化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32年至1933年间死于‘大饥荒’的遇难者”“原苏联统治时期的饥荒事件纯系人为造成”等信息可知,1932-1933年期间,苏联正实行农业集体化时期,牺牲农民的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而导致大饥荒,D项正确;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不是人为造成的,不符合题意,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于1918-1921年,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实行于1921-1928年,并且新经济政策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此不是新经济政策导致大饥荒,C项错误。‎ ‎44.任何经济政策(体制)的出现,都有一定的时代性。同一经济政策(体制)在不同时期所起到过的作用是不同的。能够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①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②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③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④美国的自由放任政策 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 ①②③⑤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④⑤ D. ①③④⑤‎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在中国古代前期主要起积极作用,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起消极作用,①正确;苏俄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自始至终起积极作用,②错误;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20世纪30年代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促进苏俄工业的发展,但后期成为社会经济发展障碍,③正确;自由放任政策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起积极作用,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后来成为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重要因素,④正确;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前期保证了战争的胜利,有利于巩固新政权,但随着战争的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行导致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⑤正确;综上所述,①③④⑤正确,D项正确;排除A、B、C项。‎ ‎45.下列国际组织中,以协助成员国稳定汇率、平衡外汇收支为主要宗旨的是 A. “关贸总协定” B.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C.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 世界银行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协助成员国稳定汇率、平衡外汇收支,故选C;“关贸总协定”是国际贸易组织,与稳定汇率、平衡外汇收支无关,排除A;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宗旨是向成员国提供贷款和投资,推进国际贸易均衡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BD。‎ ‎46. 与近代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呈现的新特征是 A. 通讯技术的进步促进世界贸易增长 B. 贸易自由化开始从欧洲向世界普及 C. 建立起协调世界经济贸易的有效机制 D. 通商、投资的经济需求与武力威胁结合 ‎【答案】C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关税贸易协定的建立,标志着世界经济贸易的有效机制逐渐制度化,C正确;通讯技术的进步促进世界贸易增长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贸易自由化开始从欧洲向世界普及工业革命之后,B错误;通商、投资的经济需求与武力威胁结合是殖民扩张时期特点,D错误。‎ ‎47. 欧共体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说“欧共体不单单是‘冷战’的产物,因而它肯定不会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亡。”由此判断,欧洲走向联合的出发点是 A. 密切欧洲各国的联系,维护欧洲的安全 B. 保证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 C. 与美国、苏联抗衡,保障自身的安全 D. 制止欧洲发生战争,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答案】B ‎【解析】材料“欧共体不单单是‘冷战’的产物,因而它肯定不会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亡。”反映了欧洲走向联合的出发点不仅仅是政治目的,也包含经济目的。根据所学可知,欧洲是在冷战的国际形势下走向联合的,而且联合也是西欧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欧洲走向联合出发点是保证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故B项正确。欧共体的成立,使西欧国家的联系日益密切,维护西欧的安全,而非欧洲各国,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因而它肯定不会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亡。”可知欧洲走向联合的出发点不仅仅是政治目的,故C项排除。欧共体的出发点是消除分裂欧洲的壁垒,保证国家自身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非防止欧洲发生战争,故D项错误。‎ ‎48.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欧盟的产生以及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诞生,表明了 ‎①世界经济格局多样化趋势加强 ‎②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③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④世界经济全球化加强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亚太经合组织、欧盟以及北美自由贸易区都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代表,这三个组织的建立体现了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也体现了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同时经济区域集区化的不断加强也加强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所以答案选D。‎ ‎49.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史》指出:“跨国公司不仅跨国,还跨集团,力图在全球范围开展业务。它控制着国际直接投资的1/‎3”‎。对此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 跨国公司准备在全球开展业务 B.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跨国公司的相互兼并 C.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强有力的推动者 D. 世界各国的经济命脉都被跨国公司控制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了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活动的重要地位,由此可知,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选项C正确;选项A与材料中“力图在全球范围开展业务”不符,排除;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资本的扩张,选项B排除;选项D表述绝对,排除。‎ ‎50. 中国入关(WTO)之路艰难曲折,用龙永图的话来说是“黑头发都谈成白头发了”。以下关于世界贸易组织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它致力于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 B. 它通过多边贸易促进各成员国之间逐渐取消贸易壁垒 C. 它通过争端解决机制,为成员国提供公平合理的解决方案 ‎ D. 它为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为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D选项错误,符合题意。ABC选项表述正确,排除。‎ 二、非选择题 ‎51.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曾享誉世界,近代以来西方工业文明传入中国。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龙袍的制作费工费时:据清宫档案记载,皇帝的龙袍由江宁织造、苏州织造制作匹料,……由宫内造办处缝制为成衣,这期间共用绣工近500人,绣金工40余人,画样者10余人,用时接近两年之久;所耗费的银两也是非皇家不可承受,以缂丝工艺或是刺绣工艺制作龙袍需要用去白银1000多两。‎ ‎——《宗凤英:一件龙袍千两白银》苏勇·《鉴宝》2009年第4期 ‎(1)依据材料一,指出出承担龙袍制作的江宁织造、苏州织造和宫内造办处有哪些特点?龙袍的昂贵说明了什么?‎ 材料二:‎ 上图为1890年前后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它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规模仅次于德国费尔克林根钢铁厂,居世界第二位,故被当时的舆论称之为“东方雄厂”。‎ ‎——《汉阳铁厂——湮没的钢铁巨龙》许晓斌、段锐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的汉阳铁厂的兴建是出于什么目的?如何看待“东方雄厂”这一赞誉?‎ 材料三:‎ ‎1872年,南洋归侨陈启源在广州南海创建继昌隆缫丝厂,上图是该厂蒸汽锅炉和缫丝机的图纸。‎ ‎(3)继昌隆缫丝厂和材料一中的江宁织造相比,区别是什么?和材料二中的汉阳铁厂相比,又有什么不同?继昌隆缫丝厂这类企业的出现会给中国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答案】(1)规模大,生产不计成本。‎ 皇权至上,统治者的贪欲。‎ ‎(2)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 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规模大;单纯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不改变落后的社会制度,这条道路最终失败。‎ ‎(3)手工劳作和机器生产;官营和民营;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推动中国社会近代化;为民主革命培养新的阶级力量;开化民气、促进先进思想的传播。‎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一反映的是官营手工业,而官营手工业的特点主要强调规模大、生产不计成本之类的答案即可。龙袍的昂贵说明了皇帝昂贵,即皇权至上。‎ ‎(2)汉阳铁厂属于洋务派为解决军事工业困难而兴办的民用工业,所以汉阳铁厂的兴建目的也就容易回答了,这是基本识记点。如何看待“东方雄厂”这一赞誉其实就是回答出洋务运动常见积极影响和不足之处即可。‎ ‎(3)继昌隆缫丝厂属于民族资本家创办的工业,所以与江宁织造相比区别在于生产方式的不同,而和汉阳铁厂相比区别则在于经营者的不同即可。继昌隆缫丝厂这类企业的出现会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主要突出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别论述。‎ ‎52. 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世界。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生产的国家……因为我们有良好的政府,因为我们有一些独特的有利条件,因为我们有丰富的煤炭,因为我们有精巧的机器和机械……尤其重要的是因为我们有雄厚的资本积累。 ‎ ‎──1861年英国下院议员 材料二 从1785年到1824年,英国经历着一个多么巨大的变化啊!有文字记载的两千年历史中,恐怕从来未有过这样巨大的革命。 ‎ ‎──约翰·尼夫《战争与人类进步》‎ ‎(1)“独特的有利条件”除了材料中提到的之外,请再举两例。‎ ‎(2)“雄厚的资本积累”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3)这场革命给英国带来了哪些巨大变化?‎ ‎(4)这场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答案】(1)先进的科学技术、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雄厚的资本积累、庞大的海外殖民地、手工业时期的经验积累等。‎ ‎(2)殖民掠夺、贩卖黑奴等。‎ ‎(3)生产力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工场”;形成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城市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等。‎ ‎(4)工业革命完成后,英国发动了对中国的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也使部分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 ‎【解析】(1)本题结合工业革命爆发的条件进行作答即可。如先进的科学技术、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雄厚的资本积累、庞大的海外殖民地、手工业时期的经验积累等。‎ ‎(2)工业革命前英国资本积累的途径结合所学可知主要有殖民掠夺和贩卖黑奴等。‎ ‎(3)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形成两大对立阶级、城市化迅速发展、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等。‎ ‎(4)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英国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但也是部分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 ‎53.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 ‎——摘自《列宁全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苏维埃政权为什么要实现快速工业化战略。‎ 材料二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善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材料三 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孩子们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妇女们)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虽然纽约本市已经有100万人失业了,仍有无数人从邻近各州到纽约来找工作。‎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福利措施及其主要背景。‎ ‎【答案】(1)苏维埃政权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势力包围中;经济技术落后,国防薄弱;如不快速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经济、技术就不能独立,政权将被扼杀。‎ ‎(2)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措施: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对儿童、残疾人、老人加强社会保障措施;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 背景:经济危机;贫困(失业)。‎ ‎【解析】(1)根据材料“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工业是当时社会主义政权的基础,并且苏维埃政权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势力包围中,实现大工业以加强国防;根据材料“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可得出当时苏维埃经济技术落后,国防薄弱;根据材料“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可得出如不快速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经济、技术就不能独立,政权将被扼杀。‎ ‎(2)根据材料“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可得出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时期利用市场货币关系发展经济,运行私有制存在,而斯大林时期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时期为缓和社会和阶级矛盾,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采取社会保障措施,加强对儿童、残疾人等社会底层人群的救助,同时为增加就业,兴办公共工程,缓和社会矛盾的同时刺激经济生产。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中采取的社会福利措施的主要背景是经济危机,企业倒闭,工人大量失业的背景下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