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通史版选修部分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通史版选修部分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

考情盘点 考查方式 考向预测 ‎  高考侧重于对经济和政治领域改革的考查。经济领域多选取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古今重大问题进行命题。既包含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与管理层面的问题,也包含公职人员、普通民众的薪酬、赋税等方面的改革。政治领域侧重于立法、政治制度的创新、军事机制的调整等问题。‎ 高考重在考查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以及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让考生通过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  频繁使用“概括”“指出”“说明”与“简析”(“分析”)等设问提示语,求答语则多集中于“背景”“原因”“内容”“作用”“意义”和“影响”上,总体聚焦在概括(指出)改革的背景(原因)、特点或内容,以及简析改革的作用(意义、影响)上,以深刻认识改革内容与时代背景、历史影响之间的互动关系。‎ ‎  试题设计和题材的选取都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理论以及将改革开放推向深入的理念,将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改革部分知识点试题的命制。‎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古代中国的改革 ‎1.商鞅变法 ‎(1)时间:公元前356年。‎ ‎(2)背景:战国时期,秦国落后于六国,秦孝公为富国强兵,任用商鞅实行变法。‎ ‎(3)内容 ‎①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②政治上: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普遍推行县制;制定秦律;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③思想上:“燔诗书而明法令”。‎ ‎(4)影响和评价: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较为彻底的一次改革运动,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孝文帝实行改革。‎ ‎(2)内容 ‎①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和新的租调制;设立三长制,健全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 ‎②迁都洛阳。‎ ‎③推行汉化政策和移风易俗,促进民族融合。‎ ‎(3)影响和评价 ‎①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③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结束分裂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3.王安石变法 ‎(1)时间:1069年。‎ ‎(2)背景: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冗官、冗兵和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引起严重的社会危机。‎ ‎(3)内容 ‎①理财之法:推行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②强兵之法:整顿军队,推行保甲法、将兵法、保马法,设军器监等。‎ ‎③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唯才用人等。‎ ‎(4)影响和评价 ‎①增加了政府收入。‎ ‎②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③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二、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背景 ‎①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 ‎(2)内容 ‎①颁布“二一九法令”,废除农奴制。‎ ‎②实行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改革。‎ ‎③进行教育、军事方面的改革。‎ ‎(3)影响 ‎①积极影响:废除农奴制,是俄国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步骤。‎ ‎②消极影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2.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 ‎①明治维新之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封建落后。‎ ‎②“黑船事件”后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③武装倒幕,推翻了幕府统治,建立明治政府。‎ ‎(2)内容 ‎①政治上:实行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②经济上:殖产兴业;承认土地私有制,统一征收地税,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③文化及生活习俗上:倡导“文明开化”。‎ ‎④军事上:实行义务兵役制,改进军事装备,培养军事人才。‎ ‎(3)影响 ‎①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先进的工业国;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亚洲第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②对外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给亚洲邻国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3.戊戌变法 ‎(1)时间:1898年。‎ ‎(2)背景:中日甲午战争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康梁维新思想的传播。‎ ‎(3)内容 ‎①政治上:告诫延臣舍旧图新,力行新政;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谕令各省督抚举荐新政人才;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准其自谋生计。‎ ‎②经济上: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奖励创新发明;设立铁路、矿务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业;改革财政;兴办邮政,裁撤驿站。‎ ‎③文化教育上: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在各地成立中小学堂,在京师设立大学堂,筹设专门学堂;鼓励私人办学,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准许民间创立报馆、学会;设立译书局,组织翻译外国书刊。‎ ‎④军事上:裁汰旧军,编练新军。‎ ‎(4)影响:是一次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规律认知·全面提能]‎ 一、改革的分类 以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古今中外的改革进行不同的分类:‎ ‎1.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3.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社会的改革、封建主义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和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1)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管仲改革。‎ ‎(2)封建主义性质的改革 ‎①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商鞅变法。‎ ‎②封建社会内部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宗教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洋务运动。‎ ‎③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 ‎(3)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①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 ‎②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改革: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福利政策的改革。‎ ‎(4)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改革、东欧改革、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改革开放。‎ 二、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 ‎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 ‎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 ‎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三大矛盾导致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 ‎4.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 ‎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 ‎6.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 三、关于改革的评价 ‎1.标准 ‎(1)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 ‎(2)坚持历史的标准。‎ ‎(3)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坚持阶级斗争的观点。‎ ‎(4)重视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5)注意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 ‎(6)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个人的结局来作判断,而应重视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 ‎(7)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基本思路 ‎(1)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历史要求。‎ ‎(2)然后再看这次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违背了这一历史发展的要求。‎ ‎3.社会效果: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等角度分析。‎ 四、正确认识与评价改革 ‎1.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注定了改革中也充满了多样性与复杂性 ‎(1)改革是统治者希望通过和平的、没有暴力的方式来完善社会制度并巩固自己的统治,因此,任何改革都并非是一帆风顺、波澜不惊的。其中或有着来自统治阶级内部的阻力,或有着其他阶层人民的不满……例如,中国的王安石变法,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与冲突,最终使得这次改革遭到了失败。‎ ‎(2)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必然的,然而其中也包含了许多的偶然因素,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充满了多样性,由此,改革中也蕴含着多样性。同一时期、针对同一目的的改革往往会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形成不同的结局。例如,同样是面临着被动挨打、被侵略局面的中国及其近邻日本,它们的统治阶级都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于是有了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结果,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并最终迈上了军国主义道路,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由于种种原因失败了。历史的发展是必然与偶然的结合,因此,改革中也充满了复杂性与多样性。‎ ‎2.对于改革不仅要能正确认识它还应该能正确评价它 ‎ ‎(1)中国古代的商鞅变法中,商鞅最终遭车裂而死,变法的内容也被废止,变法遭到了失败,然而商鞅变法却使秦国自此走上了强盛的道路,并为秦一举灭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从这一点来看,不能不说商鞅变法是成功的。‎ ‎(2)又如雅典的梭伦改革,改革没有维持太久,并最终还是失败了,然而梭伦改革却对雅典的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雅典民主的基石,从这些内容来看又不能不说梭伦改革是成功的。总体说来,对待改革要客观而全面地进行评价,不能单纯地从其结果是失败或成功来下定论,所以同学们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从各个方面综合分析和评价事物。‎ ‎3.在改革中也并非没有一丝的流血牺牲,许多改革家就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遭车裂而死的商鞅、慷慨就义的戊戌六君子……他们不仅仅是为统治者而改革,更重要的是为了他们心中的信念,为了他们心中的理想,‎ 为了社会与国家。他们大多数都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具有崇高的品格,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这些便是本学习模块在情感目标上的内容。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他们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这在任何历史时期都是必需的,并且会对学生一生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从内容和作用的角度考查中外历史改革 ‎ (2019·全国卷Ⅰ)(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10分)‎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运用战国时期和曹魏时期中国社会不同的时代背景来分析爵位制度的发展情况。第(1)问,可结合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信息推理出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创设的制度的思想源泉应是法家思想;由曹魏依据的《周礼》与儒家思想所倡导的“礼”属于同一体系推理出“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第(2)问,可结合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推理出授予对象主要是军功的创建者——军人,而曹魏的授予对象是群臣,‎ 即国家的官员。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秦国所处的时代推理出其在打破旧制度、促进国家统一方面的积极作用;结合曹魏所处时代推理出司马氏家族力量的壮大和统一王朝基础的奠定。‎ 答案:(1)思想流派:“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5分)‎ ‎(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10分)‎ ‎[针对训练]‎ ‎1.(2018·全国卷Ⅱ)(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9—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1977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 气”。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 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9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1977年”和所学知识可得出“文化大革命”对科技的破坏和对科技人才的摧残;由材料“1981年”和所学知识可得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再结合所学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等作答即可。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国家科委成为……机构”“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 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可从拨乱反正政策、社会风气、高考人才选拔、科技制度以及对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大业的推动等角度分析。‎ 答案:(1)背景:“文化大革命”使科技事业受到冲击和破坏;改革开放;世界科技革命的影响。(6分)‎ ‎(2)内容:建立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恢复、新建科研机构,恢复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影响:实现了科技领域的拨乱反正,扭转了轻视科技文化的不良风气;推动科研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9分)‎ 考查运用所学有关改革的规律认知理论知识,分析陌生的改革事件 ‎ (2019·全国卷Ⅱ)(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 ‎——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6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等分别概括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即可;抓住中下级武士的处境和思想认识分析前期的原因;抓住“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等说明后期的原因。第(2)问,根据材料“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从有助于政局稳定、改革深入、近代化的发展等方面分析作答。‎ 答案:(1)作用:前期为推动领导力量;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原因:前期:在武士阶级中地位低下,俸禄微薄,接触西方思想,反对幕府;后期:明治维新改革的深入触及中下级武士的利益,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被取消;难以适应向近代社会的转变,生存艰难。(9分)‎ ‎(2)意义:保证了明治政府的稳定;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6分)‎ ‎[针对训练]‎ ‎2.(2018·全国卷Ⅰ)(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9分)‎ 解析:第(1)问,根据汉武帝改革前由皇帝纪年和诸侯王之年纪事的混乱状况发展为由中央统一纪年、确立年号制度的状况,即由混乱无序到统一。第(2)问,需要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调用所学“汉武帝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维护国家统一”相关内容,并结合材料中的世界影响概括中国对世界文明做出的贡献和对其他国家的积极影响。‎ 答案:(1)区别:原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6分)‎ ‎(2)意义:方便纪年;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长期使用,影响深远;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了贡献。(9分)‎ 以“史鉴功能”为抓手,隐性考查当前社会热点问题 ‎ (2019·全国卷Ⅲ)(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日甲午战争后,‎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 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9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等信息可得出其自身认识的转变;根据材料中“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可得出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根据材料中“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可得出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第(2)问,根据材料中有关制度局地位的信息可得出其地位是变法的核心机构;根据材料中“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以及“最终由皇帝裁决”可得出其注重维护皇帝权威;通过制度局的职能可得出其具有议院的性质。‎ 答案:(1)原因: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6分)‎ ‎(2)特点: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9分)‎ ‎[针对训练]‎ ‎3.(2018·全国卷Ⅲ)(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清代社会治安由八旗、绿营、衙役以及保甲、团练等承担。近代湖南治安尤难,地方官向来重视。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1898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在省城长沙创设了湖南保卫局。根据《湖南保卫局章程》,保卫局由官商合办,职责是“去民害,卫民生,检非违,索罪犯”。其机构设置实行三级体制,‎ 即总局、分局、小分局。戊戌变法失败后,湖南保卫局被清廷裁撤。‎ ‎——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近代警察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湖南保卫局创建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湖南保卫局相对于以前的治安机构有何不同。(7分)‎ 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辨析材料中对湖南保卫局设立前后的相关叙述,结合设问从不同角度分析相应问题。第(1)问,既要注意外部因素,也要注意我国自身以及湖南当地的因素,回答时可根据材料中湖南保卫局设立前和设立时的叙述分别从西方的影响、清末治安的状况、地方官的重视以及维新变法运动的推动等角度分析。第(2)问,需要结合材料从西方和日本的影响、创办主体等角度回答。‎ 答案:(1)原因:西方近代警察制度传入;加强地方治安的需要;湖南维新运动活跃;地方官员推动。(8分)‎ ‎(2)不同点:受西方、日本的影响;官商合办;专门的警察机构,管理规范化。(7分)‎ ‎[综合检测]‎ ‎1.(2019·江门一模)(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登国元年(386),在鲜卑贵族的拥戴下,拓跋珐复建代国,建年号登国,天兴元年(398)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北魏初期的国家组织是一种鲜卑与华夏的混合体。针对魏晋以来九品官人法中“以等级差别的形式,叙列担任公卿至于郎吏这些官职所需要的人品等级”的官品制度,北魏孝文帝在太和十九年(495)、太和二十三 年进行两次重大改革,将官分品、从,品与从品再分阶,进一步细化了官品的等级。这使官品由人品到官阶的性质转变,实现了汉唐间政治制度的一次重要变革,它进一步完善、明晰了古代官员的分级、分层管理制度,奠定了中古以后官员等级管理制度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陈长琦《官品的起源》‎ ‎(1)根据材料,概括魏晋时期和北魏孝文帝时期官品制度的区别。(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官品制度改革的历史意义。(9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九品中正制)以等级差别的形式,‎ 叙列担任公卿至于郎吏这些官职所需要的人品等级”“(北魏孝文帝改革)将官分品、从,品与从品再分阶,进一步细化了官品的等级”等信息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它进一步完善、明晰了古代官员的分级、分层管理制度,奠定了中古以后官员等级管理制度的基本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1)区别:魏晋时期:官品是官员担任官职的人品等级,即按等级差别、出身作为官品的标准;北魏孝文帝时期:官品更加细化;由人品转变为官阶。(6分)‎ ‎(2)意义:有利于鲜卑族的汉化;有利于民族的融合;加强了政府对官员的管理;巩固了专制皇权;对唐代以及后世制度有深远影响。(9分)‎ ‎2.(2019·南通二模)(15分)‎ ‎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19世纪中叶,越来越多的俄国人已经发现,农奴制度需要进行彻底的改革。一些俄国人认为农奴制度野蛮而不文明,尤其是那些访问过西欧的人,从人道主义的角度赞同解放农奴。军队的新兵都征自农奴,他们在战场上表现糟糕。当时的俄国处在水深 火热之中。通过1861年农奴制改革,农民能够获得自由,但仍然要同之前一样付钱给原主人。大部分地方的农民虽然不满意,但还是平静地接受了他们的新地位。一些贵族和具有进取心的农民开始尝试现代化农业,俄国的农业生产率有了可观的提高。更多农民发现来到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谋生会更为容易。农奴解放使得俄国向资本主义经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摘编自[美]弗兰克·萨克雷主编 ‎《世界大历史1799—1900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推动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因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民获得的“自由”,说明农奴解放对国家的积极影响。(9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从人道主义的角度赞同解放农奴”并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材料“农奴解放使得俄国向资本主义经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和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等角度回答。‎ 答案:(1)主要因素:废除农奴制思潮的涌动;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工业发展举步维艰;农奴不断起义抗争。(6分)‎ ‎(2)自由:获得人身自由;出钱赎买份地。积极影响: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自由劳动力;推动了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推动了俄国的政治近代化。(9分)‎ ‎3.(2019·苏州一模)(15分)‎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人地理观、世界观的转变,要求模仿荷兰制度实行社会改革,使得日本能够冷静地按照当时的国际秩序和惯例处理外事问题。吉田松阴等“志士们”具有近代西方强国的视野和使日本成为世界强国的抱负,更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了以近代西方先进武器和体制建立起来的武装力量。再加上当时外部有利的国际环境,使明治维新的成功被誉为“世界奇迹”。‎ ‎——摘编自唐纳德·基恩《明治天皇:1852—1912年》‎ 材料二 倘若我们把“明治”理解为“明智”,便会发现,明治天皇和他的臣僚们在当时复杂的内外形势下,是多么“明智”地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摘编自王光波《一本书读懂日本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从哪些方面“‘明智’地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并说明这条道路如何“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8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按照顺序归纳:日本人的观念转变、改革者的国际视野、改革者的强国抱负、改革派掌握了近代新式武装、宽松有利的国际环境等。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有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等;第二小问,好处结合“意义”可知为日本走上近代化道路;灾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答案:(1)原因:日本人的观念转变,改革者的国际视野;改革者的强国抱负;改革派掌握了近代新式武装;宽松有利的国际环境。(7分)‎ ‎(2)方面: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好处:日本走上近代化道路,‎ ‎(或:成为亚洲强国);灾难: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或:侵略朝鲜、中国)。(8分)‎ ‎4.(2019·蚌埠二模)(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周克商之后,虽已取得天下,但政权并不稳固。这固然来自武王的早逝和成王的年幼,更重要的是殷商的反对势力还很强大。因此,开国后很长的时间,周人还无暇顾及制度建设和文化创新,而是一方面以夏之礼乐来抗衡商文化;另一方面又因周长期为商之属国,且文化远远低于殷商,不得不对其有所借鉴。后周公摄 政,平定三监之乱,始着手进行制度建设。据典籍记载,周初的礼乐改革,至少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周公摄政六年的制礼作乐。第二,周成王时的“兴正礼乐”。第一阶段以“制作”为主,有开创之功;第二阶段以“兴正”为要,行完善之事。礼乐制度现成,周王室祭拜先祖时,迎诸侯前来助祭观礼,遂有灭国而不绝祀的传统。‎ ‎——摘编自付鹏《周颂·有瞽与周初乐制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初礼乐改革的特点及其成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初礼乐改革的意义。(7分)‎ 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另一方面又因周长期为商之属国……不得不对其有所借鉴。后周公摄政……着手进行制度建设”“第一阶段以‘制作’为主,有开创之功;第二阶段以‘兴正’为要,行完善之事”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周克商之后,虽已取得天下,但政权并不稳固”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周克商之后,虽已取得天下,但政权并不稳固”“礼乐制度现成,周王室祭拜先祖时,迎诸侯前来助祭观礼,遂有灭国而不绝祀的传统”等信息回答。‎ 答案:(1)特点:继承中创新;渐进性。(4分)成因:西周文化水平低于中原;平定叛乱后需进行政权建设;周公和周成王的重视。(4分,任答2点即可)‎ ‎(2)意义:巩固了等级秩序;维护了周王室的统治;影响后世。(7分,答出2点得4分,3点得7分)‎ ‎5.(2019·河南六市一模)(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90年代,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我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进行了改革。1993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要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学生“自主择业”‎ 的就业制度。大部分毕业生实行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通过人才市场、采取“自主择业”的就业办法。1994年,原国家教委在《关于进一步改革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 度的试点意见》中提出,国家不再以行政分配而是以方针政策指导、奖学金制度和社会需求信息来引导毕业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引导毕业生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1997年3月,原国家教委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个环节作了明确的规定。再次明确了实行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1998年,首批“并轨”改革后的大学生 走向社会,就业政策进一步放宽,供求市场的调节对学生就业的作用日益明显。此后,全国高校全面按照新体制进行运作。在新的就业体制下,大部分毕业生按照个人的能力、条件到市场参与竞争,自主择业。‎ ‎——摘编自孙步凌《我国高校招生就业 体制的历史演变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高校就业制度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内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高校就业改革的意义。(6分)‎ 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1992年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高校就业制度本身的问题和人才市场的变化等角度分析;第二小问,根据1994年和1997年原国家教委的改革文件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供求市场的调节对学生就业的作用日益明显”“全国高校全面按照新体制进行运作”“在新的就业体制下,大部分毕业生按照个人的能力、条件到市场参与竞争,自主择业”等信息概括。‎ 答案:(1)背景: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原有高校就业制度存在弊端,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经济发展的需求,人才市场的变化等。内容:废除国家分配的政策,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9分)‎ ‎(2)意义:有利于促进高校发展;有利于提升人才素质;有利于人才市场的发展;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等。(6分)(任答三点即可)‎ ‎6.(2019·佛山二模)(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就任之前,罗斯福在纽约州领导了“童子军运动”,努力促进青少年接触自然,陶冶情操。他发现无论是组织者还是青少年,没有多少环境保护意识,甚至还不断发生损害环境的行为。针对这种情况,罗斯福加强了对“童子军运动”的领导和改造。‎ ‎1933年3月21日,罗斯福总统向国会提交议案后,很快成立了民间资源保护队。保护队征募的对象主要是18~25岁的城市未婚青年,身体健康,有良好的品质和性格。依据工作等级和表现,队员每月可得30~45美元的工资,他们必须将其中的一部分寄给他们的家庭。林业界权威人士认为,民间资源保护队种植的树木在大约40年后价值可达到2.4亿美元。在20世纪30年代负责征募队员的陆军部的体检报告中,常出现“体重太轻”“营养不良”“发育不全”的词汇,已经被“黝黑”“健壮”等取代。‎ ‎——摘编自滕海键《新政的奇葩:民间资源保护队》‎ ‎(1)根据材料,分析美国民间资源保护队成立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民间资源保护队成立的历史意义。(9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就任之前,罗斯福在纽约州领导了‘童子军运动’”“发现无论是组织者还是青少年,没有多少环境保护意识,甚至还不断发生损害环境的行为”等信息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保护队征募的对象主要是18~25岁的城市未婚青年,身体健康,有良好的品质和性格”“林业界权威人士认为,民间资源保护队种植的树木在大约40年后价值可达到2.4亿美元”“常出现‘体重太轻’‘营养不良’‘发育不全’的词汇,已经被‘黝黑’‘健壮’等取代”等信息回答。‎ 答案:(1)背景:①1929年经济大危机;②面临严重环境危机;③民众环保意识薄弱;④罗斯福个人实践。(6分,任答三点即可)‎ ‎(2)意义:①解决了就业压力;②增强了经济效益;③稳定了社会秩序;④增强了国民体质,恢复了社会公众的信心。(9分,任答三点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