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考试时间:2019年元月23日 一、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古代某制度下,“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该制度“形成状如‘树之干与枝’的关系”。下面对该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B. 实行自下而上举荐制 C. 大宗与小宗是绝对的 D. 地方有较大自治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形成状如‘树之干与枝’的关系”可知是按照血缘关系的制度,说明是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故A正确;B属于选官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宗法制下,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注重血缘关系的宗法制,与地方自治权无关,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形成状如‘树之干与枝’的关系”,联系所学宗法制的内容和特点分析解答。‎ ‎2.“秦始皇设职授官……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以下制度中止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是 A. 分封制 B. 皇帝制 C. 九品中正制 D. 郡县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下长官是由皇帝任命,郡守县令不再世袭,体现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故D正确;分封制、皇帝制均是按血缘世袭的,没有终止政治权力等级世袭,排除AB;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依据门第高低的选官制度,不符合“秦始皇设职授官”,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秦始皇设职授官……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结合所学郡县制的内容和意义分析解答。‎ ‎3.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 重用人才,完善科举取士 B. 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 制约平衡,提高行政效率 D. 整顿吏治,扩大统治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中“三省长官”均为宰相、“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和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行宰相权等信息反映了皇帝分割相权,以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目的是加强专制,B符合。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取士、提高行政效率、整顿吏治等方面的内容,故排除ACD。‎ ‎4.钱穆先生指出,明朝历史上,内阁大学士的品级始终没有超过正五品,因而“其官仍以尚书(正一品)为重”,其署衙必曰:“某部尚书兼某殿阁大学士”。这是因为 A. 朝野普遍认为阁臣头衔无足轻重 B. 六部尚书掌握朝廷的最高决策权 C. 明内阁不是法定的权力中枢机构 D. 明朝政治腐败官僚体系混乱不堪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明朝设立内阁,实质是皇帝的顾问侍从机构,不是法定的权力中枢机构,所以署衙必然挂上某部尚书的名号,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朝野普遍认为”,排除A;明朝皇帝掌握朝廷的最高决策权,B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明朝政治腐败,排除D。‎ ‎5.某学者认为,“从当代民主的视野来看,希腊民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存在一个重要的局限性吗,那就是,公民资格具有高度的排他性。”这种“排他性”使古希腊民主制度 A. 是所有城邦居民的民主 B. 仅限于公民内部的民主 C. 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D. 开近代西方间接民主先河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公民资格具有高度的排他性”,结合所学可知,古希腊民主只是公民的内部的民主,广大的妇女、儿童、外邦人和奴隶没有公民权,不能享有民主权利,故B正确;古希腊民主只是公民的内部的民主,广大的妇女、儿童、外邦人和奴隶没有公民权,“所有城邦居民的民主”错误,排除A;直接民主和轮番而至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古希腊民主制度是直接民主,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公民资格具有高度的排他性”,结合所学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分析解答。‎ ‎6.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共和国颁布《十二铜表法》,其中的十个法表主要是由贵族编订的并为其利益服务,在引起平民强烈不满后,才增编两表,虽然《十二铜表法》并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法典的编撰却被认为是平民的胜利。这是因为 A. 是在平民主导下诞生的 B. 奠定了“万民法”的基础 C. 体现了罗马公民的意志 D. 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十二铜表法》的颁布,罗马法由习惯法发展为成文法,使贵族不能随意解释法律,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利益,因此是平民的胜利,D正确;《十二铜表法》是在平民和贵族矛盾激化斗争的情况下产生的,并不是平民主导的,A错误;奠定了“万民法”基础是公民法,B错误;《十二铜表法》实质上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C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虽然《十二铜表法》并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法典的编撰却被认为是平民的胜利”,结合《十二铜表法》的背景和意义解答即可。‎ ‎7.据俄罗斯卫星网9月27日报道,英国反对党工党领袖杰里米·科尔宾表示,如果首相特蕾莎·梅无法与布鲁塞尔就脱欧协议达成最终一致,则工党希望首相特雷莎·梅辞职并提前举行议会选举。下列有关英国首相说法正确的是 A. 由英王任命,对英王负责 B. 如果议会对政府产生不信任时,首相必须下台 C. 掌握行政大权,对议会负责 D. 与各部大臣在大政方针上可以不一致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英国国王统而不治。推行责任内阁制,内阁(首相)要对议会负责,不对英王负责,C项正确,排除A项;如果议会对政府产生不信任时,首相不一定要下台,也可以要求解散下议院进行提前大选,故B项错误;内阁大臣与首相共进退,采取集体负责制,D项错误。‎ ‎8.1952年杜鲁门总统命令商务部长将某些钢铁企业置于联邦政府的管制之下,不久,最高法院裁决杜鲁门发布的这一行政命令违宪。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各州拥有高于联邦政府的权力 B. 总统无权签署上述行政命令 C. 体现了分权制衡的原则 D. 司法机关的权力高于行政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杜鲁门总统命令商务部长将某些钢铁企业置于联邦政府的管制之下,最高法院裁决这一行政命令违宪,体现了最高法院对总统权力的制约,即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体现了美国分权制衡的原则,故C正确;美国实行联邦制,各州服从联邦政府,A错误;总统拥有签署上述行政命令的权力,B错误;美国实行分权制衡的原则,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又相互制约,D错误。‎ ‎9.“新的力量和新的学说己经兴起,向19世纪正统的自由主义挑战。乌托邦式的以及其他的社会主义者已经发射了若干小排炮,现在轮到大炮开火了”。文中的“大炮”是 A. 资产阶级代议制 B. 古典政治经济学 C. 科学社会主义 D. 空想社会主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充分暴露以后,它主张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比空想社会主义更具科学性和彻底性,因此是“大炮”,C项正确。据材料可知,科学社会主义是“大炮”,向资本主义制度“开火”,A项错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内容是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与设问不符,B项错误。由“乌托邦式的以及其他社会主义者已发射若干小排炮”可知“乌托邦式的”是指空想社会主义,D项错误。‎ ‎10.马克思、恩格斯撰写《共产党宣言》时,预言资本主义已走上穷途末路,死期临近。但是过了近半个世纪,恩格斯在生前最后一篇文章中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写道,过去的判断“是不对的,19世纪中叶欧洲大陆的社会经济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资本主义还有很强的“扩展能力”。符合恩格斯这一论断的是 A.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B.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 C. 巴黎公社失败 D. 两个政府并存局面结束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19世纪中叶欧洲大陆的社会经济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缺乏铲除资本主义的物质基础,C项正确。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与材料时间“19世纪中叶”不符,A项错误。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与材料时间“19世纪中叶”不符,B项错误。俄国七月事件表明两个政府并存局面结束,发生于1917年,与材料时间“19世纪中叶”不符,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巴黎公社,需要掌握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19世纪中叶欧洲大陆的社会经济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结合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分析即可。‎ ‎11.马克思说,社会主义革命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前提下在全世界同时发生。下面事件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是 A. 美国独立战争 B. 十月革命 C. 德国的统一 D. 法国大革命 ‎【答案】B ‎【解析】‎ ‎【详解】十月革命发生在资本主义不发达的国家,是对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完善和发展,故B正确;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排除AD;德国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与社会主义革命无关,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联系所学十月革命的特点和性质分析解答。‎ ‎12.两次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西方列强都把开放通商口岸作为主要内容。这反映了其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 进行资本输出 B. 获得永久居住权 C. 要打开中国市场 D. 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答案】C ‎【解析】‎ ‎【详解】西方列强都把开放通商口岸作为主要内容,体现了列强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其途径就是通过开放通商口岸,实现其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目的,故选C;1895年甲午战争后,列强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是进行资本输出,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西方列强都把开放通商口岸作为主要内容,体现了列强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得永久居住权和扭转对华贸易逆差,排除B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两次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西方列强都把开放通商口岸作为主要内容”,联系所学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分析解答。‎ ‎13.传教土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列强的侵略。解答本题需要紧扣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即“拿破仑三世”,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拿破仑三世其生于1808年4月20日,卒于1873年1月9日,且由于“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等信息可以直接判断是《天津条约》,所以应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 ‎14.史学界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既显示出旧时代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又具有新时代的特征。下列措施反映其新时代特征的是 A.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 B. 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C. 以法治国,发展工商业 D. “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答案】C ‎【解析】‎ ‎【详解】AB是太平天国的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解决生产资料的内容,D是《天朝田亩制度》产品分配的原则,体现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旧有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和农民建立平均主义的大同社会的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不符合“新时代特征”,排除ABD;《资政新篇》是洪仁玕在太平天国后期提出的中国第一套具有发展资本主义意愿的政治纲领,“以法治国,发展工商业”体现了学习西方的制度,发展工商业,符合“新时代特征”,故C正确。‎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新时代特征”,联系所学《资政新篇》的内容和意义分析解答。‎ ‎15.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贸易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材料中“在此以后”的“此”应是 A. 《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 B. 《南京条约》附约领事裁判权 C. 《马关条约》允许外国设厂 D. 《辛丑条约》严禁人民反帝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显然体现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变,《马关条约》允许外国设厂,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故C正确;材料反映体现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变,《南京条约》签订时期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仍然以商品输出为主,不符合题意,排除AB;《辛丑条约》签订时期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已经以资本输出为主,但它在《马关条约》后,而《马关条约》签订时期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不符合材料中“在此以后”,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16.有人认为:“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今后的中华通史,将是一部民主政治史。”下列事件中体现这一历史转型的是 A. 鸦片战争 B. 太平天国运动 C. 甲午中日战争 D. 辛亥革命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目,该历史事件由“帝王专制史”转变为“民主政治史”,说明了该历史事件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民主政治制度。结合所学,辛亥革命彻底推翻帝制,并试图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共和制。尽管后来民主共和的规则受到北洋军阀多次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一度有短暂帝制的复辟,但他们都不能从根本上颠覆众望所归的共和国体。‎ 考点:辛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影响 ‎17.毛泽东曾说,“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对此论述的理解,正确的有 A. 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的制度变革 B. 五四运动动摇了北洋政府的统治 C. 五四运动取得了中国外交的胜利 D. 五四运动使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D选项符合题意。五四运动并未促进中国的制度变革,A选项错误。五四运动沉重打击了北洋政府的统治,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五四运动并未取得中国外交的胜利,只不过中国并未在和约上签字,C选项错误。‎ ‎18.1922年陈独秀起草《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指出:“加给中国人民(无论是资产阶级、工人或农人)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此宣言 A. 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 B. 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C. 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D. 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加给中国人民(无论是资产阶级、工人或农人)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认识到反帝反封建的重要性,结合题干时间“1922年”可知,这是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内容,故B正确;A项是1919年五四运动的意义,不符合题意和时间,应排除;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是1924年的国民党一大的召开,与题干时间和信息不符,故C错误;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是在1927年八七会议上,与题干时间和信息不符,故D错误。‎ ‎19.“1926年9月被人嗤之以鼻的国民党人攻下了长沙、岳州、武昌和汉口。1927年春他们拿下了南京和上海。”这则新闻报道反映的中国政局变化是 A. 日本侵华受到有效遏制 B. 国民党发动第五次“围剿”‎ C. 国民党反袁斗争取得胜利 D. 北洋军阀的统治基本被推翻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国民大革命,结合所学可知,1924-1927年是国民大革命时期,主要任务是“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故D正确;材料未涉及对日本侵华势力的打击问题,A错误;国民党发动第五次“围剿”是在1933-193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B错误;国民党反对袁世凯的斗争发生在1912-191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错误。‎ ‎20.下图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所取得的最大成果是 A. 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了城市 B. 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 C. 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D. 确立毛泽东在党内的核心领导地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图片信息的解读和分析能力。图片中的井冈山、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足以证明这一时期是土地革命时期,而这一时期取得的最大成果只能是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所以答案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土地革命 ‎21.1930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七十号通告,提出“扩大红军的总策略是要建立在集中农民武装,扩大红军向着中心城市发展,以与工人斗争汇合之整个基础上”。同时,又提出“打破游击战争中之上山倾向、保守观念、分散政策等农民意识和土匪倾向”。由该报告可判断出 A. 中共党内存在“左”倾思想 B. 当时的革命形势利于中央根据地 C.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有待完善 D. 中共中央对时局的估计基本正确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扩大红军向着中心城市发展”“打破游击战争中之上山倾向、保守观念…”等信息,结合中国1930年的国内革命发展形势可知,本通告对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过于乐观,因为当时中共军队的力量相对比较弱小,扩大红军向着中心城市发展,是“左”倾冒险主义的表现,故A正确;本通告对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过于乐观,错误估计当时的形势,B错误;材料仍然是城市中心论,不属于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C错误;材料是党内左倾的表现,D错误。‎ ‎22.美国《时代》杂志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下列哪次战役粉碎了日军的侵华“时间表”‎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徐州会战 D. 武汉会战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抗日战争。依据材料信息“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可判断材料所描述的战役是淞沪会战。1937年8月至11月的淞沪会战历时三个月,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第一场大规模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打乱了日军的侵华部署,故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太原会战是1937年10月至11月,不足“13个星期”。徐州会战是1938年1月至5月,武汉会战是1938年6月至10月,与题干的时间不符。故C、D选项错误。因此正确答案为A选项。‎ ‎23.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A. 粉碎了国民党对延安的进攻 B. 实现了挺进中原地区的计划 C. 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 D. 取得了渡江战役的胜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提到了,打了三个战役,而且是在西柏坡的小村院里,可以判断,这应该是战略决战时期的三大战役,中国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赖以发动内战的主力部队,为解放全国奠定了军事基础,故C正确;1947年粉碎了国民党对延安的进攻,属于战略防御阶段,1948年开始三大战役,排除A;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中原,进入战略反攻阶段,1948年开始三大战役,排除B;1949年渡江战役的胜利,结束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而不是1948开始的三大战役,排除D。‎ ‎24.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政协曾在一定时期内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这一局面结束于 A. “文革”结束 B.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以后 C. 中共八大召开以后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答案】B ‎【解析】‎ ‎【详解】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以后,政协结束其代行人大职权的使命,而以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继续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故B正确;1976年“文革”结束,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三者时间都在政协结束其代行人大职权的使命以后,排除ACD。‎ ‎25.据新华网报道,2014年11月19日记者从湖北省纪委监察厅获悉,大悟县有关部门查处了一起吕王镇杨山村“两委”换届选举贿选案件,涉案人员受到了严肃处理。材料中所述贿选案件 A. 摧毁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影响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促进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D. 破坏了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在当地的有效实施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涉及的是杨山村“两委”换届选举贿选案件,村选举属于基层民主,选举贿选显然破坏了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在当地的有效实施,故选D。“摧毁”用词不当,且与材料无关,故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政治协商制度”的信息,故排除B。材料也没有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信息,故排除C。‎ ‎26.《中美联合公报》指出:“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对中国两岸关系现状提出类似观点的还有 A. 《告台湾同胞书》‎ B. 《上海合作组织宣言》‎ C. 《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D. “九二共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92年11月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符合题意,故选D;《告台湾同胞书》内容主要为商讨结束两岸军事对峙状态、并提出两岸三通、扩大两岸的交流,不符合题意,排除A;上海合作组织是欧亚大陆一个新的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与材料中的“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无关,排除B;《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是为了保护和鼓励台湾同胞投资,促进海峡两岸的经济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联系所学“九二共识”的内容分析解答即可。‎ ‎27.1955年,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我们并不要求个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关于这次会议,以下选项不正确的 A. 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B. 形成团结、和平、友谊的万隆精神 C. 讨论了亚非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D. 英国也参加了这次会议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1955年,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可知,这次国际会议是万隆会议,“不要求个人放弃自己的见解”“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体现了“求同存异”的方针,A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万隆会议讨论了亚非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形成团结、和平、友谊的万隆精神,BC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万隆会议是没有帝国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28.尼克松在其回忆录中说道:“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下面对材料信息正确的解读是 A. 推动美国做出改变的主要原因是中日建交 B. 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C. “另一个时代开始”指的是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D. 中美关系改善直接促使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具体含义是中美关系由对抗走向缓和,开始走向正常化,“另一个时代开始”指的是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C正确;推动美国做出改变的主要原因是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A错误;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B符合题意,排除;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中美关系改善,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29.《维和步兵营》是中国首部以维和军旅为题材的电视剧,讲述了中国首支维和部队走出国门,远渡重洋,奔赴境外执行维和任务的故事。这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的特点是 A. “一边倒”‎ B. 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 积极参加地区性国际组织 D. 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中心的外交活动,执行维和任务,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活动中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外交的特点,B正确;“一边倒”是50年代的外交政策,50年代中国还未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不可能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参与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外交,并非参加地区性国际组织,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中心的外交活动,而不是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排除D。‎ ‎30.著名外交家乔冠华曾总结说,中国外交是50年代“一边倒”,60年代“反两霸”,70年代“一条线”,80年代后“全方位”。其中“全方位”的含义是 A. 奉行不结盟的无敌国外交 B. 全面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关系 C. 联合美国抗衡苏联扩张 D. 发展南南合作,反对大国霸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中国根据改革开放的实际,外交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奉行不结盟政策,实行“无敌国外交”,即“全方位”外交政策,故A正确;B与50年代“一边倒”政策吻合,排除;C与70年代“一条线”政策吻合,排除;D符合60年代“反两霸”,排除。‎ 二、材料解析题。(31题20分,32题20分,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东西方曾出现过各种各样的政治模式。‎ 材料一 社会体制既不同,建立于其上之政治,自亦不同。如西方古希腊之市民政权,只建立在每一小城市中,尚不能扩充成为一国家。……秦、汉以下,全国大一统之中央政府,非神权,亦非民权,但亦不得目之为君权。‎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保障“人民”对政府的参与,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 ‎——摘编自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材料三 《临时约法》的失败固然是由于当时的中国社会政治环境所造成,但其本身存在的严重缺陷,乃是导致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宪政在一个国家的确立,往往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尤其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几千年专制的国家。‎ ‎——摘编自音正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缺陷》‎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古希腊之市民政权”与中国秦汉时期的政权的主要区别?‎ ‎(2)据材料二,概括美国政体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未能在中国实现宪政的原因。‎ ‎【答案】(1)区别:古希腊是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的民主政治,中国秦汉时期是全国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 ‎(2)特点:代议制;总统制;分权制衡。‎ ‎(3)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自身存在缺陷;宪政确立的长期性;中国几千年的专制传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小,政治软弱;革命的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民权和法治思想薄弱。‎ ‎【解析】‎ ‎【详解】(1)区别:根据“古希腊之市民政权,只建立在每一小城市中,尚不能扩充成为一国家”,结合所学得出:古希腊是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的民主政治,根据“全国大一统之中央政府,非神权,亦非民权,但亦不得目之为君权”, 结合所学得出中国秦汉时期是全国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 ‎(2)特点:根据“它用代表制”得出代议制;根据“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得出总统制;根据“分权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得出分权制衡。‎ ‎(3)原因:根据“由于当时的中国社会政治环境所造成,但其本身存在的严重缺陷,乃是导致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得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自身存在缺陷;根据“宪政在一个国家的确立,往往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得出宪政确立的长期性;根据“尤其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几千年专制的国家”得出中国几千年的专制传统;结合所学,还可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小、革命的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民权和法治思想薄弱等分析总结。‎ ‎32.历史图片往往能折射出大量的历史信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图一签订《南京条约》的场景 图二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 图三黄海海战 图四清末漫画《提线玩偶》‎ 材料二 ‎ ‎ 图五尼克松与周恩来的握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与四幅图片相关的侵华战争,并简要指出这四次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图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70年代尼克松主动与周恩来握手的原因。并分析这次握手对中国外交产生哪些重大影响。‎ ‎【答案】(1)图一: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图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图三: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图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原因: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取得中国的帮助以走出越南战争的泥潭;美国长期奉行的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美国经济受到西欧、日本挑战;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影响:使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推动国际上出现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解析】‎ ‎【详解】(1)图一:根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图二:第二次鸦片战争,俄国侵占中国大片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图三:黄海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的一次战役,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图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成为洋人侵略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原因:根据“70年代尼克松主动与周恩来握手”,结合所学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分析回答,可从美国在美苏争霸中的不利地位以及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等角度分析。‎ 影响:结合所学,可从中美关系正常化、推动中日关系改善和出现同中国建交的热潮等方面分析回答。‎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