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01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学案
宏观概要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两大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即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 第二阶段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在地方推行“推 恩令”、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两条基本线索。 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 (1)农业: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并长期精耕细作,因此获得长足发展,小农经济长期成为我国古代经济的基本模式。 (2)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发展水平高,并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商业:自产生以来总体趋势是不断发展,市场不断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但多数封建政府实行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4)经济政策: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 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 。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③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 ④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 ⑤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总述】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起源奠基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曲折发展和鼎盛时期、继续发展时期、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古代中国史时间轴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十九大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明确提出,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内容写入党章。这充分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高度重视“一带一路”建设、坚定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决心和信心。 对于历史学科而言,“一带一路”建设是命题的重要方向,通过此角度切入可以纵横对比考查古今中国外政治、经济、文化。而与本专题直接相关的则是秦汉丝绸之路的形成。 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东西方贸易通道,由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东起我国的长安(今西安),西经甘肃的河西走廊、新疆、中亚、西亚,直至欧洲的黑海和地中海。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从中国东南沿海,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 坐标网络 考纲要求 政治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文化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4)文学成就 (5)科技成就 总体阶段特征 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它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秦汉时期的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秦汉文化作为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经济上: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到小农经济的演变,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3)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学,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和发展起来;文学体裁多样;实用科学兴起。 先秦时期(从远古时期到公元前221年) 时期 政治 经济 文化 选修 远古 禅让制、公天下 耒耜、刀耕火种、制陶、养蚕 原始文字、绘画 夏商 西周 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 土地制度:井田制;耕作方式:奴隶集体耕作;生产工具:金石并用;手工业:青铜;商业“工商食官” 商代甲骨文、西周金文 春秋 战国 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改革变法、郡县制雏形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铁犁牛耕;重农抑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都江堰、郑国渠 《诗经》、《离骚》、儒家创立和发展,百家争鸣、司南 孔子、商鞅变法 阶段特征 先秦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1.政治上,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 (1)夏、商时期初步建立了地方管理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3)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 2.经济上 (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3.思想文化上 (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 (3)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 1.背景: (1)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2)社会经济的迅 速发展,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3)新兴地主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政治势力也越来越大,并且成为一种强、大的政治力量。 (4)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变法。 (5)秦孝公求贤若渴,重用商鞅,主持变法。 2.内容: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2)加强集权的政治改革,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 (3)提高战斗力的军事改革;加强思想控制。 (4)改革旧俗。 3.作用: (1)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 (2)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3)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为奏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并促使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4.局限性: (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2)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 (3)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 (4)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秦汉时期(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政治 经济 文化 选修 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中央集权; 汉:郡国并行、察举制、中外朝、刺史制、推恩令、独尊儒术 秦:修灵渠、驰道,统一度量衡; 汉:田庄、牛耕普及、耦犁、犁壁、丝绸之路、水排 小篆、隶书、楷书;“焚书坑儒”;造纸术;董仲舒新儒学;儒学成为正统;汉赋 秦始皇 阶段特征 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 1.政治上:大一统政治体制在全国确立。秦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割据称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所开创的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到了汉代得到进一步巩固、完善和发展,并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这一体制的核心是皇权的至高无上性、无可分割性和世袭性。 2.经济上 (1)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代,国家统一,度量衡、货币统一,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 3.思想文化上: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不仅对后世影响深远,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文学方面,汉赋是这个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 (2)科技方面,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医学、造纸术、地动仪是主要标志。 (3)思想方面,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经受了打击并实现复兴,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秦始皇 一、主要活动与贡献 1.兼并六国:广泛吸引各国贤士,采取先弱后强等方略。于公元前 221 年。先后灭掉六国。 2.巩固统一:(1)建立中央集权的制度,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2)在地方推行郡 县制。 (3)南服百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奠定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 (4)统一文字,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交流。 (5)统一度量衡。 (6)修筑以成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 (7)对思想文化严加控制,实行焚书坑儒。 二、历史评价 1.功:(1)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兼并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2)创建了包括皇帝制度、郡县制度和官僚制度在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早期模式,对以后历代封建王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3)统一了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 家的统一。 (4)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派兵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经略西南等。 2.过:(1)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刑律,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地灾难。 (2)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1.(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Ⅲ)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1.【答案】A 【解析】文字的发展演变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春秋战国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汉字的使用更为广泛和频繁。为了书写方便,人们对文字的丰富、发展做了有益的尝试,使文字由繁到简,故A项正确。书写材料不同未必会影响文字字形的变化,故B项错误;字形的变化是为了书写方便,而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是为了富国强兵,二者没有直接联系,故C项错误;“书同文”是在秦统一全国后推行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Ⅲ)《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2.【答案】C 3.(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汉代儒学的相关内容。《尚书》等五经是孔子编订的典籍,而《论语》则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孔子的言论,属于后人编订。汉代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说明儒学思想植根久远,所以正确答案为C项。“五经”不是阐发孔子的儒家思想而作 ,所以A项说法错误;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发展,所以B项说法错误;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重创,但并没有因此而断绝,从汉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即可得知,所以D项的说法错误。 4.(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Ⅰ)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4.【答案】D 5.(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Ⅲ)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5.【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汉承秦制。做此题要抓住对文书的补充说明“国家档案文献”的理解,即再现历史真实面貌的原始文献。重视秦朝的文书(国家档案文献),实际上是指继承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B项正确。汉初实行黄老学说,道家思想,排除A项。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与材料表述意思相反,排除C项。官吏熟知秦朝的典章制度只是表面现象,排除D项。 1.(2018届黑龙江双鸭山测试)秦代派驻各郡的监御史负责监察所在地的郡守和郡尉,出土秦简曾载:南郡的监御史因罪逃亡后,中央便委派正在巡视南郡的廷尉史接管对南郡的监察。这可用来说明秦代 A.重视地方权力监督 B.监察权侵夺行政权 C.地方实行三府分立 D.君主权力至高无上 1.【答案】D 2.(2017—2018学年广西南宁月考)学者曹兵武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里主要强调 A.分封制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 B.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统治 C.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范围 D.分封制阻碍了中华民族融合 2.【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对中国传统的形成和扩大,对中国文化的壮大与认同,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由“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可知,此处的中国指中原,故A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统治,故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国传统和中国文化的认同,没有反映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范围,故C错误;材料说明分封制有利于中华民族融合,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中国传统和中国文化的认同”,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分封制的文化传播与认同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3.(2018届陕西咸阳模拟)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争,民族迁徙频繁,但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到秦大一统时期,各民族和睦相处于中华大地,即便后来是蒙古人和满人入主中原也维持了这种相对的稳定。出现这种局面的决定因素是 A.政治稳定 B.经济繁荣 C.文化认同 D.国家统一 3.【答案】C 4.(2017—2018学年云南大理模拟)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从后来的历史看,中国(秦帝国)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而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这种统一文字由于中国文字所具有的性质,被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黏合剂。”这说明秦帝国统一文字 A.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影响深远 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有利于秦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D.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 4.【答案】A 【解析】据材料“这种统一文字由于中国文字所具有的性质,被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黏合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秦始皇统一文字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影响深远,故A项正确;“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信息“有效且持久的统一”,故B项错误;有利于秦中央集权制的建立,也没有突出对中国后来历史的影响,故C项错误;国家统一的实现,也没有反映对中国后来历史的影响,故D项错误。故选A。 5.(2018届山东枣庄一调)图1为西汉初年中央和诸侯王国所管辖的行政区和人口统计表。对比统计图中中央和王国所管辖的郡和人口数,可以得出的推论是 A.西汉的大部分地区未实行郡县制 B.中央政府已经为王国势力所控制 C.多数人口不赞成实行中央集权制 D.中央辖区经济发展高于王国辖区 5.【答案】D 点睛:这一题的图片数字给人制造了一种假象,就是王国问题西汉初年就有,看似中央权力一开始就比地方要小。解题关键是要搞清郡国并行制是汉初汉高祖刘邦推行的制度,目的是加强和巩固皇权的,所以不会从一开始就有王国威胁中央的现象,而且在设置这一制度时,一定会首先保证中央控制的地区实力远高于地方王国的实力。 6.《孟子·滕文公上》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下列关于井田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井田有公田、私田之分 B.井田制瓦解与封建生产关系产生密切相关 C.商鞅变法时秦国废除了井田 D.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度 6.【答案】A 【解析】材料意思是井田制以外出现了大量私田,忙完公田上的事以后,才敢忙私田里的事。材料中的私田并不是井田,而是生产力发展后,被开垦出来的私田。故A项说法错误,本题选A。井田制的瓦解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B项正确,排除。商鞅变法时“废井田,开阡陌”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故C项正确,排除。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度,故D项正确,排除。 7.某学者指出儒、法、道三种哲学是相通的,儒家“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法家“民愚则易治也”,道家“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也”。儒、法、道思想相通体现了 A.君主专制的需要 B.小农经济的发展 C.愚民政策的需要 D.服务统治的要求 7.【答案】D 8.(2017—2018年辽宁盘锦测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根据《汉书·地理志》中的记载,汉朝以黄金与西方国家进行商品交流。在汉朝时期,瓷器和丝绸经常被输出国外,其中由于汉朝的桑蚕养殖业和纺织业的发展,丝织品成为了这个时期主要的输出品。在隋唐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被阻塞,中原以北的地区经济逐渐衰弱,而岭南各地区的经济逐渐发展起来,海上运输也逐渐兴盛,宋朝以后,我国通过海运基本形成了丝绸、瓷器、茶叶为主的多元化对外产品出口格局。宋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十分发达,贸易很频繁。但从明中期开始,海上丝绸之路由盛转衰。清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经历了短暂的复兴之后,又不得不面对闭关锁国等政策,在这一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了最低谷。这一时期出口的商品主要有茶叶、丝绸、土布和瓷器等,其中茶叶占主导地位。 ——张诗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商品交流》 材料二 2013年,中国外交从战略高度提出一系列新的理念和构想,其中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两个战略设想更是举世瞩目。我国提出构建海陆两个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绝不是偶然的。海陆两个丝路的构建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之林的恰当的体现形式。 ——邢广程《海陆两个丝路:通向世界的战略之梯》 材料三 2017年5月14日至15日,“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俄罗斯总统普京等出席会议。“一带一路”倡议提出3年多来,取得了丰硕的收获,目前已得到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响应和支持,中方已与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就共建“一带一路”签署了合作协议。“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 ——摘编自《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发生的主要变化,并分析上述变化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试分析我国现在倡导建设“一带一路”的有利条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带一路”的现实意义。 8.【答案】(1)变化:路线:从陆上为主转变为海上为主;商品:从以丝绸出口为主转变为以瓷器、茶叶出口为主;贸易:从宋元时期的显著增加到明清时期的萎缩;政策:从政府扶植到政府限制。 原因:经济重心南移;北方战乱;政府对海外贸易的支持;瓷器和茶叶质量好;西方国家对瓷器、茶叶需求扩大;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新航路开辟,海上商贸活动的发展。 (2)古代丝绸之路加强了世界几大文明圈的交流,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为现代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加强;改革开放和综合国力的增强;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形成;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外交政策的调整;上海合作组织建立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 (3)意义:顺应了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增进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促进经济共同发展;完善了世界贸易体系,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深化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并扩大对外开放,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增进了沿线国家和人民的传统友谊等。 (1)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在对外贸易过程中发生的主要变化,材料中的“在隋唐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被阻塞,……海上运输也逐渐兴盛”可以说明路线的变化;材料中的“在汉朝时期,瓷器和丝绸经常被输出国外,其中由于汉朝的桑蚕养殖业和纺织业的发展,丝织品成为了这个时期主要的输出品”“这一时期出口的商品主要有茶叶、丝绸、土布和瓷器等,其中茶叶占主导地位”,可以说明主要商品的变化;材料中的“清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经历了短暂的复兴之后,又不得不面对闭关锁国等政策,在这一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了最低谷”,可以说明贸易状况的变化;根据材料,也可看出政府政策的变化;据此回答第一小问。分析上述变化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中原以北的地区经济逐渐衰弱,而岭南各地区的经济逐渐发展起来”,联系所学教材知识,从政府政策、出口商品质量、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