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学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学试题(解析版)

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第一次月考学试题 本试题满分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部分 一、单选题 ‎1.李克强总理强调“政府有权也不可任性”“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指明了历代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从秦汉起,中国政府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政府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解决“政府有权也不可任性”问题的独创性举措 A. 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 B. 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 C. 打破了世家对官场的垄断 D. 推动丞相制度走向瓦解 ‎【答案】B ‎【解析】材料指出官员的选拔和官员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隋唐时期制衡官员权力所采取的是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既加强了皇权,又提高了行政效率,体现了“决策的周密程度”,故选B;AC是科举制的作用,不符合“政府有权也不可任性”的限定,排除;D涉及的君权与相权的关系,而且废除丞相是在明朝,不符合题意,排除。‎ ‎2.如下图为西汉初年中央和诸候王国所管辖的行政区和人口统计表。对比统计图表中中央和王国所管辖的郡和人口数,可以得出的推论是 A. 西汉的大部分地区未实行郡县制 B. 中央政府已经为王国势力所控制 C. 中央辖区经济发展高于王国辖区 D. 多数人口不赞成实行中央集权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西汉的郡国并行。西汉虽然实行郡国并行,但在封国之内依然实行郡县制,故排除A项;西汉的封国在后来也只是威胁到了中央集权,而没有控制中央,故排除B项;图表内容无法反映是否赞成实行中央集权制,故排除D项;根据图表内容可知,虽然中央管辖的郡数量少于封国控制的数量,但平均人口要高于封国,说明中央辖区经济发展高于王国辖区,故选C。‎ ‎3.《罗马法史》载:“‘万民法’概念有着双重的含义:一个是理论上的含义,它的根据是存在一种所有民族共有的法并且认为自然理由是这种普遍性的基础;另一个是实在的和具体的含义,它指的是产生于罗马人与异邦人之间关系的那种罗马法体系。”据此判断该法 A. 注重形式,侧重国家事务 B. 标志着罗马法学的成熟 C. 适应了帝国时期的要求 D. 成为罗马成文法的起点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它指的是产生于罗马人与异邦人之间关系的那种罗马法体系”可以判断出该法是万民法,它产生于罗马帝国时期,适合于罗马境内的各族人民,因此C项说法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西塞罗提出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自然法理念,标志上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B与材料无关,排除B;《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出现于罗马共和国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D。‎ ‎4.1832年,在两次否决改革法案后,英国议会上院第三次表决时,国王以增加上院贵族人数相威胁,加上强大的民意压力,反对派议员接受国王的劝告,采用缺席的方式回避了投票,使法案得以通过。改革法案的通过表明 A. 国王仍拥有重要的政治权力 B. 上院在议会中有决定性作用 C. 保守势力最后时刻做出让步 D. 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形成 ‎【答案】C ‎【解析】“反对派议员……采用缺席的方式回避了投票,使法案得以通过”说明在1832年议会改革方案讨论中,保守派最终做出了让步,故C项正确。此时的英国国王已经是“统而不治”,故A项错误;英国上院是贵族院,没有实权,故B项错误;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形成的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通过,故D项错误。‎ ‎5.“美国的制宪者们并不愿意承认奴隶制的合法性,但是在建立联邦时,要铲除奴隶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会极大损害南部蓄奴州的利益,从而破坏联邦的基础。”这反映出1787年宪法 A. 违背共和主义的基本原则 B. 兼顾了南北各州的利益 C. 具有实用主义的政治倾向 D. 强化了联邦政府的权力 ‎【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制宪者虽然反对奴隶制,但是为了维护联邦而同意保留奴隶制,这体现了一种实用主义倾向,C选项符合题意。违背共和主义的基本原则的说法错误,A选项排除。兼顾了南北各州的利益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实用主义的政治倾向,B选项排除。联邦制的推行强化了联邦政府的权力,D选项排除。‎ ‎6.清末民初,新名词大量传入,如“团体、革命、主义、阶级、公司、化学、公园、冰期、年代、手表、火车”等。据统计,仅从日本传来被中国人认同的外来词,就有849个之多,这还不包括从西方直接翻译的外来词。这些新名词遍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新名词的大量传入 A. 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反映 B. 破坏了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 适应了对外交往的需要 D. 推动了白话文运动的进行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民初,新名词大量传入中国,体现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特征,故A正确;新名词大量传入不一定会破坏民族语言的纯洁性,故B错误;新名词大量传入与对外交往的需要没有直接关系,故C错误;白话文运动属于新文化运动内容,与材料无关,故D错误。‎ ‎7.李鸿章对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金帛议和,羁縻怀柔;19世纪70年代的羁縻勿绝,恪守条约;19世纪80年代的援例订约,追求平等;19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放弃宗藩,谨守约章。这些变化说明李鸿章 A. 大国中心外交观念逐步削弱 B. 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 C. 始终没有接受西方政治思想 D. 未尽到外交家应尽之责 ‎【答案】A ‎【解析】李鸿章对签约的认识由传统华夷观下的“议和”“羁縻”,逐渐转变为了近代外交观下的“平等”“约章”,表明李鸿章作为近代中国的重要外交家,其“天朝上国”的大国中心观逐渐削弱,同时逐步接受西方外交思想,在外交实践中逐渐趋向近代化。故A项正确,C项错误;李鸿章的行为并不是卖国,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李鸿章有无尽到外交家应尽的职责,故D项错误。‎ ‎8.1940年,欧洲英吉利海峡曾有过一场惊心动魄的军事转移——“敦刻尔克大撤退”。在中国抗战初期,也上演了一场争分夺秒的生死大撤退,堪称“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这场“生死大撤退”的影响是 A. 改变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布局 B. 为敌后战场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 C. 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局面 D. 使民族工业得到前所未有协调发展 ‎【答案】A ‎【解析】由“在中国抗战初期”“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可知,这场“生死大撤退”指抗日战争时期,为保存实力,并建设后方新工业基地,沿海民族工业大举内迁,改变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布局,A正确;B夸大了沿海民族工业大举内迁对抗战胜利的作用,排除;C、D不符合史实,排除。‎ ‎9.1945年,民主人士黄炎培访问延安时对毛泽东说:“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毛泽东当即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毛泽东所说的这条“新路”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 A. 实行再次国共合作方针 B. 将通过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C. 探索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D. 考虑以人民民主专政原则治国理政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决定用走“民主”新路的方法使我们的党和政府跳出兴亡“周期律”的支配,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与“新路”无关;B选项与跳出兴亡“周期律”无关,排除;C选项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排除。故选D。‎ ‎10.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A. 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B. 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 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D. 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结合所学知识,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即使西方国家也不得不与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加强合作,可见反映了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没有提到非洲国家,排除A;而二战后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关贸总协定就已经表明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排除B;七国集团是一个主要工业国家会晤和讨论政策的论坛,并非区域经济集团,排除D。‎ ‎11.唐代元稹《织女词》中有“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两句,它反映了我国古代丝织业中挑纹能手——巧女因手艺的家族传承而为娘家所羁留、最后终身未嫁的社会现象。这一现象 A. 有利于当时丝织技术的改进和创新。‎ B. 反映了唐代私营丝织业的发达 C. 从长远看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D. 表明唐代政府重视丝织业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巧女因手艺的家族传承而为娘家所羁留、最后终身未嫁”的现象,不利于技术的交流创新,从长远看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故答案为C项。这一做法不利于当时丝织技术的改进和创新,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唐代私营丝织业的发展程度,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政府对丝织业的态度,排除D项。‎ ‎12.18世纪后英国议会出台一系列法律,规定产权所有者有出租、抵押、出卖等权利,公用土地的产权可以分给个人,也可转换用途,如住房或厂房,允许建立法定的公共机关,用于建设、运行和维护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这些法律规定 A. 反映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B. 显示了议会的立法地位 C. 扫除了工业经济发展的障碍 D. 促进了立宪政制的完善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中“18世纪后”“厂房”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后英国逐渐开始工业革命。材料中对“产权所有者”“权利”的规定,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材料中一系列法律规定表明英国通过立法规范为工业革命扫除障碍。故答案为C项。A项,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出现于工业革命之后,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设问意图是英国一系列法律法规对英国社会发展的作用,而不是强调议会的立法地位,排除;D项,材料信息与立宪政制是否完善无直接关联,排除。‎ ‎13. “这场战争虽然持续的时间不长,但中国为此付出的成本却十分昂贵,其不仅阻碍了中国向近代化国家的缓慢转型,而且也暴露了……遏制中国发展的险恶用心。这就是通过索要巨额战争赔款,切断中国进行工业化建设所需的资本供给”。文中“向近代化国家的缓慢转型”和“索要巨额战争赔款”的事件分别是指:‎ A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B. 洋务运动/《马关条约》‎ C. 太平天国/《天津条约》 D. 戊戌变法/《辛丑条约》‎ ‎【答案】B ‎【解析】中国向近代化转型的努力是洋务运动,兴办了一大批的军事和民用企业。甲午战争,洋务运动失败,被迫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大量的土地和进行大量的赔款。故选B。AC项时期并未进行近代化运动;D项是政治运动,和材料中的工业化无关。‎ ‎14.美国学者艾伦•布林克利在《美国史》一书中说道:“在一个万物奇缺,许多家庭遭受营养不良和无食果腹的社会,政府很难解释为什么要消除产品剩余,毁掉牲畜和庄稼的做法在许多年都无法让人理解。”对于农业调整的做法,最为合理的解释是 A. 减耕减产,降低农产品价格 B. 稳定市场,刺激产品出口 C. 稳定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D. 防止投机,保障农民权益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危机时刻政府还要消除产品剩余,毁掉牲畜和庄稼,其主要是为减少供应,稳定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故C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产品出口和防止投机,故BD项错误。‎ ‎15.下表是明清时期耕地和人口变化的数据。清前期人口比明初增加的政策因素是 时期 耕地面积 人口 明初 ‎8.5亿亩 ‎6600余万 清前期 ‎10亿亩 ‎4.1亿 A. 大量耕地开垦可以养活更多的人 B. 摊丁入亩政策使百姓不再隐瞒人口 C. 一条鞭法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D. 重农抑商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清前期人口比明初增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雍正时期实行摊丁入亩政策,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使百姓不再隐瞒人口,故人口比明初增加,故B项正确;大量耕地开垦不属于政策因素,故A项错误;一条鞭法是明朝的政策,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这无法解释清前期人口比明初增加的原因,故D项错误。故选B。‎ ‎16. 16~18世纪,世界各地的经济贸易日益密切。下面示意图中的箭头表示人员和物品流动的方向,①、②、③、④、⑤、⑥表示人员或物品。其中,③所代表的主要物品是 A 金银、玉米、烟草等 B. 枪支、玻璃等 C. 茶叶、丝绸、瓷器等 D. 黄金、象牙等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 能力,图片信息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间的交流,图片中③表示从美洲运往欧洲的物品,结合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征服运动,可知欧洲从美洲获取了大量的金银财富和美洲当地的农作物,如玉米,烟草,马铃薯和西红柿等,所以答案选A,B是从欧洲运往亚非地区,C项是欧洲从亚洲获取的主要商品,D项是欧洲从亚洲获取的主要物品。‎ ‎17.标语、口号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一个时代发展的特征。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标语、口号,正确的一组是 ‎①超英赶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②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③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④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①④②③ D. ②①③④‎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赶超英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的口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1950到1953年朝鲜战争时期的口号,“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口号,四件事按时间先后排序为②①③④,D项正确;其他排列顺序均存在错误,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18.戈尔巴乔夫曾指出:“在斯大林时期,工业化是靠利用集中营的囚犯,同时也是靠农业的破产来实现的。对农业来说,集体化实际上成了新的农奴制。”在戈尔巴乔夫看来,斯大林模式 A. 建立在对农业的掠夺之上 B. 未能推动苏联农业的发展 C. 使苏联短期内实现工业化 D. 造成苏联经济的严重失衡 ‎【答案】A ‎【解析】根据“同时也是靠农业的破产来实现的。对农业来说,集体化实际上成了新的农奴制”可知,斯大林时期,为了发展工业,牺牲农业,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材料,工业化建立在对农业的掠夺之上,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斯大林模式导致苏联经济严重失衡符合史实,但材料信息强调的是工业化建立在对农业的掠夺之上,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9.‎ ‎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一缔约国领土的产品输入到另一缔约国领土时……所享受的待遇不应低于相同的本国产品所享受的待遇。”这一规定 ‎①反映了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②使美国确立了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中心地位 ‎③目的是促进世界各国贸易自由化 ‎④标志着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经济组织形成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不应低于相同的本国产品所享受的待遇”可知,这适应了二战后世界贸易自由化的要求,①③正确。C正确。‎ ‎20.发展中国家共建立了20多个原料出口国组织,参加国80多个,为原料和初级产品争取合理的价格。近年来,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制成品出口利益,要求发达国家采取措施有步骤地降低关税税率。这说明 A. 经济全球化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B. 发展中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 C. 区域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有抵制作用 D. 当今世界需要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原料和初级产品的经济附加值低,发展中国家主要生产此类产品,处于国际分工中的不利位置,材料表明发展中国家为原料和初级产品争取合理的价格,维护本国制成品的出口利益,这都说明当今世界需要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故选D项。由材料不能得出经济全球化不利于发展中国家,且这一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排除。由材料看不出区域集团化的抵制作用,故排除C项 ‎21.辛亥革命以前,人们谈论较多的是中西问题,很少涉及中国古今问题,而新文化运动时期则集中讨论古今问题,尤其是文化上的古今问题。此变化实质上反映出 A. 中外民族矛盾退居次要地位 B. 对中国社会改造的层次加深 C.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减弱 D. 文化上的自我保护意识加强 ‎【答案】B ‎【解析】由原有的横向对比到了后来的纵向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对于自身发展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从外部到内部逐渐加深,由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民族矛盾在当时依旧是最主要的矛盾;C选项错误,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还在逐步加深;D选项错误,这种转变是一种自我反思,并不是自我保护。‎ ‎22.“这个康有为冀图创立自己的中国式的思想体系,把孔学推到国教的位置上,而自己则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戊戌年春出版的《孔子改制考》、《春秋董氏学》和再版的《新学伪经考》就是这一活动的代表作。”这说明康有为 A. 利用“孔学”宣传维新思想 B. 企图在中国进行宗教改革 C. 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挑战 D. 希望把孔教打造成新的思想体系 ‎【答案】A ‎【解析】根据“把孔学推到国教的位置上,而自己则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可知,康有为托古改制,利用儒家思想宣传维新思想,故A正确;B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材料反映康有为利用儒家思想宣传维新思想,无法体现向封建传统思想挑战,排除C;康有为是托古改制,利用儒家思想宣传维新思想,并非把孔教打造成新的思想体系,排除D。‎ ‎23.20世纪20年代中期,有这样一种进步思想,它倾注了创立者毕生心血,融铸了中西思想文化精粹,团结了各个革命阶级和阶层的人民群众,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是指。‎ A. 陈独秀的激进民主思想 B. 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 C. 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 D. 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团结了各个革命阶级和阶层的人民群众,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可知团结了各个革命阶级和阶层的人民群众组成革命统一战线,推动大革命,是第一次国共合作,而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就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指导思想,所以,正确答案为C。陈独秀的激进思想对传统文化持全面否定的态度,与材料中“融铸了中西思想文化精粹”不相符,A错误。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出现在19世纪末、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20世纪20年代末,与题目时间“20世纪20年代中期”不相符,排除BD。‎ ‎24.据统计,1899—1918年,中国国内出现了多篇《共产党宣言》的译文,译者主要采用片译、段译和摘译等方式进行翻译;翻译的内容也被夹杂在社会进化论、改良主义、三民主义等社会思潮中传播。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 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解尚浅 B. 文学革命影响译者表达方式 C. 新民主主义革命需要各种理论 D. 译者尝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共产党宣言》并未被完整地翻译,而且是夹杂在其他社会思潮中,说明马克思主义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解尚浅,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与这一现象无关;C选项错误,此时期仍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5. 1933年7月《申报月刊》掀起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大讨论。此次讨论共收到10篇短论和16篇专论,最为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倾向,完全赞成走私人资本主义道路的只有1篇,90%的论文赞成、倾向于社会主义和“非资本主义”方式。以下对这种情况的认识正确的是 A. 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普遍想法 B. 当时知识界对“非资本主义”前途和社会主义倾向己有明显的增长 C. 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 D. 这是后来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依据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完全赞成走私人资本主义道路的只有1篇,90%的论文赞成、倾向于社会主义和“非资本主义”方式”可以看出当时知识界对“非资本主义”前途和社会主义倾向己有明显的增长,故选B。A项错误,材料只是说了知识界小范围内的看法,不能以偏概全;C项错误,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有关国情的内容;D项错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是由本国的国情决定的,并非因为知识分子的认可。‎ ‎26.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集中体现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思想的理论著作不包括。‎ A. 《论人民民主专政》‎ B.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C. 《论十大关系》‎ D. 《新民主主义论》‎ ‎【答案】D ‎【解析】《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1940年在延安的著作,主要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问题,没有涉及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符合题意,故选D。根据“集中体现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思想的理论著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的著作体现了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论人民民主专政》《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论十大关系》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的著作,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C。‎ ‎27.百度公司董事长李彦宏表示:“在中国,传统产业对于互联网的认识程度、接受程度和使用程度都是很有限的。在传统领域中都存在一个现象,就是他们‘没有互联网思维’。”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则说:“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不仅仅是一种产业,是一种思想,是一种价值观。”这说明 A. 互联网意味着政治、经济、文化的一场革命 B. 传统产业不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改造自己 C. 互联网思维正全面而深刻地改变人类生活 D. 没有互联网,就没有新的文化和价值观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不仅仅是一种产业,是一种思想,是一种价值观”说明,互联网思维将从科技、经济和思想价值观等方面深刻全面地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故答案为C项。A项,该项表述夸大了互联网的影响,材料仅能说明互联网思维将在科技、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排除;B项,材料中提到传统产业“没有互联网思维”,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产业不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改造自己,排除;D项,该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明显错误,排除。‎ ‎28. 上课讨论时,一个学生的问题引起大家的争议:“为什么提出双百方针之后,又出现了文化大革命?”以下回答比较恰当的是 A. 双百方针的范围太小 B. 领导者未能遵守“实事求是”‎ C. 文化“左倾”影响到政治 D. 经济发展滞后导致的必然结果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状况。根据所学知识,1956‎ ‎ 年提出正确的文化方针“双百方针”,中共八大后,党内政治出现了“左倾错误”,逐渐放弃了原先的一些正确决策。所以答案选B。‎ ‎29.2000年,我国第一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隆平高科”上市交易,袁隆平富了。有人表态:“袁老就是买飞机,我们也不眼红。”民众所以有这种心态,主要是因为袁隆平 A. 促进了世界和平事业的发展 B. 在解决人类的粮食问题上取得了重大成就 C. 对中国国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D. 从事慈善事业,是世界人民的福星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解决了人类的粮食问题,作出了杰出贡献,故B正确。ACD三项不符合袁隆平的事迹,均排除。‎ ‎30.根据《中国高等教育研究50年》记载,1952年我国各类高校调整前后校数变化如下:‎ 类别时段 综合 理工农药 师范 其它 调整前 ‎51‎ ‎78‎ ‎30‎ ‎51‎ 调整后 ‎21‎ ‎108‎ ‎37‎ ‎49‎ 这一变化反映的高等院校调整的任务是 A. 将近代科学各个门类引进高等院校 B. 满足以工业化为主的经济建设需要 C. 提高广大工农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 D. 建成学科专业齐全的高等学校体系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1952年我国各类高校调整后综合类学校数量下降,理工农医学校数目增多,师范类也有了一些增多,结合时代背景相关所学可知,此时期理工农医学校的增多是为了适应即将开展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近代科学的各个门类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现象出现于民国时期;C选项错误,提高广大工农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是新中国初期扫盲运动的目标;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院校调整侧重于建立理工农医院校,不是建成学科专业齐全的高等学校体系。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唐太宗时期,规定“笃疾、废疾给(田)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七十以上及废疾,既不任徒役”。唐太宗奖励那些孝义之家,为高龄老人配侍丁。当巡幸某地,或碰上遇甘雨、谒献陵等重要事件时,他还会赏赐弱势群体。五代以后,贞观时期开创的唐朝社会保障措施大多留存下来。 ——摘编自赵克尧等《唐太宗传》 ‎ 材料二 陕甘宁边区重视因躲避战争而逃难到边区的群众,还高度重视社会优抚工作,注重保障军人及其家属的基本生活。边区通过征收救国公粮、救国公债、寒衣募捐等形式筹集社会保障资金。保障涉及的人群有工、农、学、兵和公务人员等各个群体。由于边区群众文化水平低,边区交通、通讯不发达,政府很重视对众多社会保障法规的宣传解释。 ‎ ‎——摘编自任学岭《陕甘革命根据地史》 ‎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前30年,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就普及了基本的社会保障,使得集中资源发展工业化的战略成为可能。出生婴儿死亡率从195。年的约25%减少到1981年的低于5%,使中国成为一个“具有第一世界人力资本的第三世界国家”。改革开放初期,城镇劳动保险制度仍然在国有和集体企业有效运行,医疗教育、住房的成本较低,企业可以用较低的工资水平雇用工人,从而形成所谓“低劳动力成本”优势。‎ ‎——摘编自江宇《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前30年的社会保障》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保障弱势群体的举措所体现的传统思想及作用。 ‎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唐太宗时期相比陕甘宁边区社会保障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前30年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意义。‎ ‎【答案】(1)思想:仁政思想;民本思想。‎ 作用:保障了社会弱势人群的基本生活;减轻了弱势群体的家庭负担;有利于在社会上形成敬老尊老的意识,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促进了唐太宗时期的社会安定与繁荣;为后世社会保障提供了借鉴。(答出三点即可)‎ ‎(2)特点:战时性;覆盖面广;法制化;重视宣传。‎ 成因:边区经济、文化、交通相对落后;特殊的战争环境(抗日战争的影响);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 ‎(3)意义:有效服务了工业化战略;形成了一支数量多、质量好.成本低的劳动力队伍;促进了社会公平、民族团结;为改革开放创造了有利条件。(答出两点给4分,答出三点给5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不同时期中国政府的社会保障,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 ‎(1)联系所学可知,唐太宗保障弱势群体的举措所体现的是仁政和民本思想。其作用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七十以上及废疾,既不任徒役”“为高龄老人配侍丁”“他还会赏赐弱势群体”“贞观时期开创的唐朝社会保障措施大多留存下来”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2)与唐太宗时期相比陕甘宁边区社会保障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陕甘宁边区重视因躲避战争而逃难到边区的群众”“保障涉及的人群有工、农、学、兵和公务人员等各个群体”“政府很重视对众多社会保障法规的宣传解释”等信息,分析得出战时性、覆盖面广、法制化、重视宣传等特点。其成因应当联系所学当时的社会状况,从边区落后状况、战争环境、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等方面来回答。 ‎ ‎(3)中华人民共和国前30年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意义,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使得集中资源发展工业化的战略成为可能”“城镇劳动保险制度仍然在国有和集体企业有效运行,医疗教育、住房的成本较低,企业可以用较低的工资水平雇用工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对社会公平和改革开放所产生的影响来回答。‎ ‎32.材料 710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同年,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 ‎【答案】(1)目的:应对边防危机;整顿地方吏治。‎ ‎(2)影响:形成新的边防体制;监察体制完善;促成“开元盛世”,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解析】‎ ‎(1)据材料“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可得出应对边防危机;据材料“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可得出整顿地方吏治。‎ ‎(2)据材料“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改变“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可得出形成新的边防体制;据材料“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可得出促进监察体制完善;据材料“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可得出促成“开元盛世”;据材料“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可得出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