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铁人中学2017级高三学年第一学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试题说明:1、本试题满100,答题时间90钟。‎ ‎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 ‎1. 秦王朝经济生活的史料有限,后人回顾秦制,多持全面否定的态度。1975年,湖北云梦秦墓出土简书10种,其中多有可以补充史料记载的珍贵资料,使史学界对当时社会经济生活的若干具体情形得到了一些新的认识。材料说明 A. 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只能是相对的 B. 历史实践是检验历史认识的途径 C. 文字史料必须与实物史料相印证 D. 多重史料印证可以还原历史真实 ‎【答案】A ‎【解析】‎ 准确解读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材料中主要阐述了由于秦王朝的史料有限,人们的认识也有限,但是在1975年,湖北云梦秦墓就出土了很多对进一步了解秦王朝经济生活有帮助的珍贵资料,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对历史的认识随着考古发掘不断地变化与充实,因此A的表述符合题意,故选A。‎ 考点:史学理论与方法•历史方法论•历史认识 ‎2.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是被国人误解了上百年的优秀制度。其“优秀”主要是指 A. 中央集权实质就是专制独裁 B. 能为政府带来足够的权力与资源 C. 分割相权是势在必行的手段 D. 宽松进步是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旨在考查中央集权制度,依据材料中“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是被国人误解了上百年的优秀制度”的信息可知,中央集权制度能为政府带来足够的权力与资源,故B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的意义 ‎3.《梦溪笔谈》记载“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A. 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B. 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C. 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D. 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 ‎【答案】C ‎【解析】‎ 根据“发粟及募民存饷”,可知是对饥荒百姓的直接救济,以廉价劳动力大兴土木实际上是“以工代赈”,故C项符合题意;面对饥荒,范仲淹不是鼓励百姓继续生产,而是鼓励寺庙大兴土木,故A项不符合题意;主张兴修佛寺,招募低工价劳动力,并没体现要求百姓忍耐,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寺院以饮食救济百姓的信息,故D项不符合题意。‎ ‎4.历史学家王家范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对“它”的理解正确的是 A. 经营目的是追求最大利润 B. 经营规模受到资金的限制 C. 主要为人民生产生活服务 D. 代表当时手工业最高水平 ‎【答案】D ‎【解析】‎ 官营手工业的目的不是追求利润,而是为政府贵族生产消费品,故A错误;官营手工业的生产规模大,因为其生产不计成本,故B错误;官营手工业主要是为官府以及皇帝服务,故C错误;官营手工业规模大、范围广,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水平,故D正确。‎ 点睛:由材料中“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可以知道为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5.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明末清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A. 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B. 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C. 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D. 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也出现了一批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家,如黄宗羲、李贽等,他们抨击君主专制,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地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一定影响,故A项正确,C项错误。;明清时期,宋明理学即程朱理学依然是统治者推崇的官方哲学,故B项错误;倡导“自由”“平等”思想是近代启蒙思想的内容,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6.有学者认为,从经济近代化角度来看,明清时期已处在“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能证明这一论点的是 A. 世界贸易中的白银一半以上流入中国 B. 租佃制经营方式已经推广到全国 C. 制瓷、冶铁、纺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D. 苏州等地丝织业出现“计日受值”‎ ‎【答案】D ‎【解析】‎ ‎“近代”的含义,这里指的是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明朝中后期,我国就已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与这一时期的西方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计日受值”体现的正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故D项正确。“世界贸易中的白银一半以上流入中国”不符合“近代前夜”的特点,A错误;租佃制经营方式属于传统的封建经济模式,不是近代化的经济模式,B错误;制瓷、冶铁、纺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不符合材料中经济近代化的含义,C错误。‎ ‎7.1852年太平天国发布《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1911年湖北军政府发布《奉天讨胡檄》。这表明 A. 两者均以实现民族独立为革命目标 B. 湖北军政府继承了太平天国未竞事业 C. 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目的相同 D. 两者都利用民族矛盾为政治斗争服务 ‎【答案】D ‎【解析】‎ 两份文件均以推翻清朝统治为目标,而非实现民族独立,故A项错误;湖北军政府同太平天国发展目标以及领导阶级均不同,不存在“继承”关系,故B项错误;太平天国农民阶级反封建目的为建立农民阶级政权,实现小农经济社会,辛亥革命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故C项错误;太平天国与辛亥革命均利用了在外敌侵略下的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的有利时机,从而为自己的政治斗争服务,故D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8.毛泽东指出:“我们停止阶级斗争的原因,是因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外在矛盾,大于内在矛盾,先解决外在矛盾。”当时“我们停止阶级斗争”有利于 A.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B. “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D. 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毛泽东认为当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同时并存时,我们应该停止阶级斗争,团结一切国内可以团结的力量优先解决民族矛盾,当日本20世纪30年代发动侵华战争后,我们停止了国共两党的阶级斗争,这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C项符合题意;国民革命运动是20世纪20年代国共合作进行的“打倒军阀,统一中国”的革命,A项不符合题意;“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同材料无关,B项错误;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是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同材料时间及信息无关,D项错误。故选C。‎ ‎9. 1948年6月,华侨领袖冯裕芳等人发表的声明中说:“一年以前,都市里许多不关心政治的上层人物,表示并不反对国民党打共产党,但希望早一点打完共产党,快点给他们和平。现在呢,他们改变了,他们希望共产党早点打完国民党,快点给他们和平。”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这些“上层人物”‎ A. 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失望 B. 受到《国内和平协定》的影响 C. 对政治局势缺乏正确判断 D. 看到国民党军队主力已被消灭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对比1948年6月(解放战争战略反攻阶段尾声)和1947年6月(解放战争战略防御阶段结束、战略反攻阶段开始)中国国内民心向背的变化,原因是国民党独裁统治造成的后果。BD两项都是在1949年,C项错在“缺乏正确判断”,因为这一判断和态度转变都是正确而及时的。‎ ‎10.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全党工作重心的转变,这意味着 A. 农村土地革命的胜利完成 B.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阶段基本结束 C. 对工人与农民阶级地位的重新认识 D.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迅速展开 ‎【答案】B ‎【解析】‎ 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时解放战争已经胜利在望,因此提出的“工作重心”是从乡村转移到城市,也即从“包围城市”转 变到“夺取城市”、 “管理城市和发展城市” ,故B正确。A项要到1952年底新中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C项的“认识”未变;D项是从新中国成立时开始的。‎ 点睛:因果型选择题此类题目,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泪的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解题方法: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清命题意图。‎ ‎11.“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选自LS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这三次“革命”分别是指 A.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封建制度被推翻、新中国成立 B.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C. 封建制度确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D. 秦朝统一全国、武昌起义胜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的封建国家;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故此题选B;辛亥革命后,我国的还有封建制度,故A可排除;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的是在1956年,故可排除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意义远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重大,故可排除D。‎ ‎12.恩格斯指出,“罗马法……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权关系”,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这表明罗马法 A. 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法典 B. 是罗马帝国统治的有力支柱 C. 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D. 是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基础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恩格斯论述的是罗马法与近代资本主义法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的内在一致性和继承性,说明罗马法是近代欧美国家立法的基础,D项符合题意;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法典是美国《1787年宪法》,A项错误;材料是表明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影响,不是对罗马帝国的影响,B项不符合题意;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材料无法体现,C项错误。故选D。‎ ‎13.1787年,华盛顿给友人的信中说:“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为解决这一问题,美国确立了 A. 联邦制原则 B. 人民主权原则 C. 两院制原则 D. 权力制衡原则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表明当时美国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中央政府软弱无力,所以在接下来的制宪会议讨论后,确立了联邦制原则,解决了题干所述问题,故A正确。BCD都是美国政治体制的特征,不符合题干材料的意思,排除。‎ ‎14.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都在探素成圣之道。有的提出”愚夫妇与圣人同”,有的提出“未受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有的提出“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有 ‎①荀子 ②康德 ③王守仁 ④苏格拉底 A. ①②④‎ B. ③②④‎ C. ①④②‎ D. ③④②‎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明代思想家王守仁认为人人都有良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所以只要识得此理,则“满街都是圣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未受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这种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是欧洲18世纪启蒙思想的源头。德国启蒙思想家康德认为,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因此③④②项符合题意,D选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5.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A. 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B. 无产阶级的辛勤劳动 C. 改良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D. 电力发明的广泛应用 ‎【答案】C ‎【解析】‎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评价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作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不是最主要的原因;B选项与此无关;D选项指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16.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说:“你们的战备,远非一种牺牲,而是提高个人消费和生活水平的刺激,这种刺激既不是新政的胜利,也不是新政的失败。”凯恩斯的言论意在证明( )‎ A. 罗斯福新政推行社会福利政策模式 B. 美国在战争中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C. 罗斯福新政没有彻底缓解经济危机 D. 罗斯福建立新经济体制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 ‎【答案】C ‎【解析】‎ 罗斯福新政推行社会福利政策模式不符合材料的核心主旨,故A项错误;罗斯福新政“提高个人消费和生活水平的刺激”,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但开始于战争之前,故B项错误;“这种刺激既不是新政的胜利,也不是新政的失败”说明新政虽然缓和经济危机的破坏,但没有让美国彻底摆脱经济危机。故C项正确;罗斯福建立新经济体制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不符合材料中“新政的失败”之意,故D项错误。故该题正确答案为C。‎ ‎17.1730年,英国下院的反对派领袖威廉•多德斯韦说:“我们对于自己起着国家的大公审庭的作用极为自豪.”1774年,诺斯勋爵则愤愤地说,议员们“责难大臣,还要他们每日报告工作…他们的根本目的是要把行政部门置于被质讯的地位.”这反映了18世纪的英国 A. 内阁与首相共同对议会负责 B. 工业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 下院对政府的行政监督增强 D. 封建贵族和议会的矛盾加剧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文字“下院的反对派”、“把行政部门置于被质讯的地位”可知下院对政府的监督功能增强,C项正确;ABD三项表述材料信息都不能反映,均排除。故选C。‎ ‎18.下列两幅图片最能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 垄断组织的形成 B. 世界市场的形成 C. 工厂制度的形成 D. 殖民体系的形成 ‎【答案】A ‎【解析】‎ 题中两幅图片的寓意分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大鱼吃小鱼和列强对世界的瓜分,这两种现象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垄断阶段表现尤为突出。垄断是自由竞争加剧的结果,垄断又加剧竞争并导致了列强对世界的瓜分,故A项正确;世界市场最早出现于新航路开辟之后,故B项错误;工厂制度的形成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故C项错误;殖民体系的扩张开始于新航路开辟之后,故D项错误。‎ ‎19.在制定1787年宪法时麦迪逊说:“这就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为此,美国推行 A. 公民自由取代政治自由 B. 中央与地方分权与制衡 C. 精英政治取代大众政治 D. 立法部门内部分权与制衡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1787年宪法。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篱笆、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均是在强调权利的制衡问题,即材料意在强调美国是在推行立法部门内部分权与制衡,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权力的制约与均衡问题而非公民自由取代政治自由,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强调立法部门内部分权与制衡而非中央与地方分权与制衡,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 ‎20.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记载;“一九四三年一月十一日,中美、中英新约签字,一百年来的不平等条约正式终止。治外法权、租界、内河航行权、军舰驶入中国领海权、……北平使馆区及北平至海口交通线外围驻兵权,一一取消。”下列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这些主权最早都是在《南京条约》及附件中丧失的 B. 随着不平等条约的废除,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C.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在反法西斯战场上所做的贡献 D. 该材料的记载反映了近代中国从屈辱到最终独立的历史 ‎【答案】C ‎【解析】‎ 内河航行权是在《天津条约》中丧失的,故A错误;1949年新中国成立才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B错误;由材料“治外法权、租界、内河航行权、军舰驶入中国领海权、北平使馆区及北平至海口交通线外围驻兵权,一一取消”可知,中国被损害的部分主权被废除,从侧面体现了中国在反法西斯战场的巨大贡献,故C正确;1943年的平等条约的废除不能说明中国最终独立,故D错误。‎ ‎21.1958年4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规定:在工业品价格方面,除棉纱、棉布、呢绒、食盐、食糖、煤炭、石油等7种商品外,其他一切工业品现在所定的市场价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认为不恰当的,都有权加以调整。这一规定有利于(  )‎ A. 实现市场资源优化配置 B. 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C. 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D. 减少国内工业产品价格的波动 ‎【答案】C ‎【解析】‎ 当时还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主导,还没有实现市场资源优化配置,故A项错误;因此也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故B项错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认为不恰当的,都有权加以调整”,赋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权,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故C项正确;地方政府的调整会带来国内工业产品价格的波动,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958年经济调整 ‎22.有学者指出,之所以说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新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继承,首先在于这两大科学理论的立论前提是一致的。这里的“立论前提”主要是指 A. 历史伟人的特殊经历 B. 基于国情的科学分析 C. 改革开放的成功探索 D. 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首先在于这两大科学理论的立论前提是一致的”指的是毛泽东和邓小平都是在结合中国国情的前提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故B正确;A项历史伟人的特殊经历和D项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不是立论前提,排除;C是邓小平理论的范畴,排除。‎ ‎23. 2006年,美国《纽约时报》著名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和平的:21世纪史》中说:世界10岁了……我们都同在一条船上。”作者之所以说“世界10岁了”是因为( )‎ A. “冷战”结束后全球化加速 B. 十年来世界经济迅速发展 C. 世界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形成 D. 经济区域化速度超过全球化 ‎【答案】A ‎【解析】‎ 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读材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知作者以此喻指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然后由“2006年”“世界十岁”“我们都在同一条船上”等可知作者以此喻指世界贸易(1995年成立)成立以来的世界经济全球化,由此可知A正确。B所述与材料无关,故排除;C项表述错误,故排除;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生产力全球发展不平衡的产物,它最终走向经济全球化,故排除D。故选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世界贸易组织 ‎24.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经济组织。下列对其相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 都正式诞生于20世纪九十年代 B. 美国在这些组织中都发挥了完全的主导性作用 C. 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区域经济集团化组织 D. 成员国的经济水平和国家实力差距较大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北美自贸区是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成员国经济水平和实力差距较大;亚太经合组织的成员国更复杂,经济水平和实力差距更大;而世界贸易组织是全球性的经济贸易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差别更大。故答案为D项。A项,亚太经合组织是1989年成立的,排除;B项,美国在亚太经合组织中和世贸组织中不起主导作用,排除;C 项,世界贸易组织是1995年成立的全球性的贸易组织,不是区域经济组织,排除。‎ 第Ⅱ本卷 ‎2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霍利—斯姆特法》,将关税提高到历史最高水平。中美贸易大受影响。一些本来在美国畅销的中国产品销售量逐年减少,如桐油、兽皮、生丝、羊毛、棉花、猪鬃、酒类产品、蛋类及蛋产品等……美国长期以来是中国蛋类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蛋产品对美销售数量占中国同类产品对外出口总数的15%左右,占美国同类产品进口数量的90%以上。高关税政策实施后,到1934年美国蛋类产品进口数量已经减至此前的8%……1933年,中国蛋类品输美值不如1926年的10%。‎ ‎——摘编自仇华飞《20世纪30年代美国关税政策与中美贸易》‎ 材料二:改革开放后中美贸易发展的四个主要阶段 ‎1978年—1992年 ‎1979年两国签署《中美贸易关系协定》。中美贸易从1979年的24.52亿美元增至1992年的174.94亿美元。中国在中美贸易中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状态,中国以输出初级产品为主。中美贸易发展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如所谓的台湾问题及中国政治问题等都会给中美贸易额带来立竿见影的负面影响。‎ ‎1993年—2001年 贸易总额从1993年的276.52亿美元增至2001年的804.8亿美元,美国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两国贸易增速始终保持正增长,中国在中美贸易中转为贸易顺差。双方在政治领域的纷争已经较少影响到双方的经贸往来。‎ ‎2002年—2016年 中国总体关税水平不断下降,非关税壁垒得到很大改善。美国对中国的开放领域大幅扩大。中国在中美贸易中的贸易顺差从2002年的427.08亿美元增至2016年的3470.4亿美元。‎ ‎2017年至今 基于特朗普奉行的“美国优先”战略,以中美贸易逆差为由,开启了中美贸易战,矛头直指“中国制造2025”,中美贸易波折也许还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摘编自高梦浠《改革开放40年中美贸易变化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国会通过《霍利—斯姆特法》的主要原因及实施后所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年以来中美贸易的特点并简析2017年以来美国开启中美贸易战的原因。‎ ‎(3)请对2017年以来的中美贸易战中国如何应对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1)原因:经济危机冲击下,通过提高关税来保护本国市场;“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失败 影响: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国内市场和本国企业,增加了美国国家财政收入;引起世界各国关税战、货币战、贸易战,破坏世界经济发展秩序;关税壁垒,阻碍了世界经济整体发展;经济危机的压力转嫁到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经济危机激化了社会矛盾、民族矛盾)加剧了世界形势的紧张。‎ ‎(2)特点:中美贸易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中美贸易发展不平衡;政治因素影响贸易额波动;中美贸易领域由单一走向多元、由低端向高端发展。‎ 原因:美国奉行美国优先战略;改变中美贸易逆差;国际产业分工深化,美国制造业衰退;遏制中国制造;美国对中国迅速崛起持有戒心;美国有贸易保护主义传统;美国国民经济去虚向实的需要;迎合国内情绪,兑现竞选承诺;‎ ‎(3)建议:坚定不移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强综合国力,促进外贸升级转型;以协商谈判谋求政治和解,积极拓展新的国际国内市场;推动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解析】‎ ‎(1)原因:根据材料“一些本来在美国畅销的中国产品销售量逐年减少”可知通过法案的原因有提高关税保护本国市场。提高关税说明政府在对经济进行干预,也就说明了自由放任政策的破产。‎ 影响:根据所学可知,提高关税后的影响需要从保护本国市场、但引起各国高关税壁垒、阻碍世界经济发展、加剧危机等方面作答即可。‎ ‎(2)特点:根据材料“贸易总额从1993年的276.52亿美元增至2001年的804.8亿美元”可知中美贸易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根据材料“中美贸易波折也许还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可知政治因素影响贸易额波动;根据材料“美国对中国的开放领域大幅扩大”可知中美贸易领域由单一走向多元、由低端向高端发展。‎ 原因:根据美国当时的实际情况,从扭转贸易逆差、保护本国工商业、遏制中国发展等角度作答即可。‎ ‎(3)建议: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可以从继续增强自身实力、提高产品竞争力、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方面作答。‎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纵横双向发展说”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世界近代历史(1500~1900年)进程的一家之言。其主要观点是世界近代历史发展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是指西方资本主义上升、发展并向整个世界扩张的历史;横向发展是指世界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取得联系,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过程;纵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制约着横向发展的规模和广度,横向发展又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它们共同的基础和推动力量是物质生产的进步,从而把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结合成为一个统一的世界历史进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纵横双向发展说”。(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信息一:1953年至1956年,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迅速。1953年至1958年中国粮食产量增长迅速。‎ 说明:苏联是由于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生产上,一定程度上改革了斯大林模式。中国是由于“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开始,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 信息二:1957年至1960年,苏联粮食产量时有起伏。中国1959年至1961年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 说明:苏联是由于自然灾害,也有脱离实际等因素影响,导致垦荒地区上交的粮食减少。中国也是由于自然灾害,也有决策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苏联背信弃义等因素的影响。均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关。‎ ‎【解析】‎ 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题干给出了一个基本的观点即世界近代史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纵横双向发展的过程”,考生需要对这一观点进行分析评价。评价需要有自己的态度,即是赞成或者反对这一观点,或者有自己的观点,都是可以的。分析则需要根据所学史实,将近代世界史分为三个阶段,即工业革命之前、第一次工业革命阶段和第二次工业革命阶段三个时期进行论述,突出生产力的发展、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的史实,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即可。答案应该分为亮明观点、史论结合进行论述和总结陈词三个部分。‎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与资本主义世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早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发展 ‎27.材料:近代以前,清政府……中央政府除最高统治者皇帝外,还有内阁、南书房、军机处,六部、都察院、管理皇帝宫廷事务的宗人府和内务府等。‎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在列强的要求下,清廷在礼部、理藩院之外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办理对外交涉,即管理五口通商事务的“五口通商大臣”。它并非专职,起初由两广总督兼任,以后转由两江总督负责。其名义上是处理“通商事务”,但实际上是办理外交事务。‎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廷官僚体系的变化更加明显。一批现代化的官僚机构——总税务司(官名,掌管全国关税行政及海关人员任免)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清政府专门负责外交、通商、海关等涉外事务的机构)等陆续成立。‎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简要说明19世纪中后期清朝涉外机构及涉外官员变迁的特点。‎ ‎(2)简要评价这种变迁。‎ ‎【答案】(1)涉外机构从无到有;从被动设立到逐渐推进;涉外官员从兼职到专职。‎ ‎(2)清朝的政治越来越受制于列强的干预和控制,它标志着国家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从历史的发展趋势来看,这些也是清政府为融入世界所做出的努力,启动了中国社会政治的现代化进程 ‎【解析】‎ ‎(1)本题考查清代外交,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中从理藩院处理到设立“五口通商大臣”到“总理衙门”得出是从无到有,从被动设立到逐步推进;涉外官员根据材料中“起初由两广总督兼任,以后转由两江总督负责”得出从涉外官员从兼职到专职。‎ ‎(2)本题考查对清代外交的评价,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意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评价。一方面应看到由“五口通商大臣”到总理衙门到外务部,清朝的政治越来越受制于列强的干预和控制,是中国半殖民地加深的结果,同时应看到这是清政府为融入世界所做出的努力,这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28.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 ‎ 20世纪20年代美国航空母舰“兰利号”诞生,“莱克星顿号”和“萨拉托加号”也随之而来。同时美国制造出了性能更加优良的飞机弹射器、制动器和用于飞机外壳的金属合金。一批更轻型的飞机、鱼雷和俯冲轰炸机被制造出来,并加入了航空母舰的方队之中。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海军副部长的罗斯福已经表现出了他对海军的热爱,并展现出了丰富的海军知识。为提供更多工作岗位,美国国家工业复兴总署在1933年6月提供了2.38亿美元的拨款,用于32艘战舰的制造。到了30年代,美国海军终于迎来了复兴。‎ ‎——摘编自詹姆斯·M·莫里斯《美国海军史》‎ 材料二 1942年8月7日,美国海军在瓜达卡纳尔岛登陆,迈出了通往东京的漫长道路上的第一步。到1944年时,美国占领了马里亚纳群岛的塞班岛和关岛,使日本本土诸岛处于新型B—29轰炸机的射程之内。1945年8月14日,美国海军——也是整个美国——在太平洋海域的战争终于结束了。耐人寻味的是,日本的正式投降书是在一艘停泊在东京湾的美军战列舰一“密苏里号”的甲板上签署的。‎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海军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期间美国海军的作用,并谈谈你对发展现代海军重要性的认识。‎ ‎【答案】(1)背景:科学技术的进步;罗斯福对海军的重视:为增加就业,摆脱经济危机的需要;国际局势的紧张。(8分)‎ ‎(2)作用: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为美国的战略反攻和战胜日本法西斯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3分)‎ 认识:建设强大现代海军有利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有利于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建设海洋强国;有利于维护海洋航道的自由航行、海上安全和世界和平。(4分)‎ ‎【解析】‎ ‎(1)主要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紧扣“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的时代背景分析归纳,回顾已学知识可知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科学技术的进步、罗斯福的重视、解决经济危机的需要以及国际局势的紧张等。‎ ‎(2)主要考查知识迁移及分析理解与认识的能力,第一小问需要结合二战分析归纳,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美国海军的发展为二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二小问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现代海军重要性分析归纳,可以从海洋权益、海上自由与世界的和平等角度归纳即可。‎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海军的发展与影响 ‎29.‎ 材料:咸丰八年(1858年),郑观应(时年16岁)应童子试未中,即弃学从商,十年(1860年)进入英国人傅兰雅所办的英华书馆夜校学习英语,并对西方政治、经济方面的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同治十二年(1873年),郑观应参与创办太古轮船公司,同时还投资于实业,先后参股于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造纸公司、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企业,并纳资捐得郎中、道员衔,与李鸿章等洋务派大员也交纳日深。‎ 光绪六年(1880年),编定《易言》一书,主张采用机器生产,加快工商业发展,鼓励商民投资实业,鼓励民办开矿、造船、铁路。主张“轻税以广去路”“重税以遏来源”的保护性关税政策。还大力宣扬了西方议会制度,力主中国应实行政治制度的变革,实行君主立宪制。‎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一部体现他成熟而完整维新体系的《盛世危言》问世。《盛世危言》贯穿着“富强救国”的主题,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诸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给甲午战败以后沮丧、迷茫的晚清末世开出了一帖拯危于安的良药。洋务干将张之洞读了《盛世危言》以后评点道:“论时务之书虽多,究不及此书之统筹全局择精语详”。“上而以此辅世,可谓良药之方;下而以此储才,可作金针之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郑观应的思想形成的原因。‎ ‎(2)张之洞在点评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时,使用了“上而以此辅世”“下而以此储才”两句话,谈谈你对此话的理解。‎ ‎【答案】(1)较早摆脱了八股取士的束缚,跻身商海,受传统思想影响较小;长时间经营工商业的实践经验总结;对民族危机、西学传入、洋务运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深刻思考。‎ ‎(2)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出了全方位的改革主张,展示了完整的维新思想体系,其目的和内容都体现了“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的时代要求,因而“可以辅世”;郑观应的改革主张中,包括了文化改革,同时主张发展实业、实行民主,对于培养新式人才、开启民智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可以储才”。‎ ‎【解析】‎ ‎(1)根据材料中郑观应“应童子试未中,即弃学从商”、“先后参股于轮船招商局”、“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诸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等信息,结合郑观应思想认识变化、个人经历、时代背景等方面归纳总结。‎ ‎(2)解答本题注意抓住“辅世”、“储才”两个关键词,实际这两句话是说明郑观应的主张对当时的中国和以后中国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前者体现的是救时,后者体现的是发展,因此张之洞的评价比较符合实际,体现了郑观应眼光的前瞻性,以此为基础《盛世危言》内容和郑观应的观点来理解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