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考点32新思潮萌发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考点32新思潮萌发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案

考点 32 新思潮萌发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一、新思潮萌发 1.背景 (1)清朝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 (2)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加紧对外侵略扩张。 (3)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开眼看世界。 2.内容 (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在官署中设立译馆,还仿制西方战舰,迈出了“师 夷长技”的第一步。他提倡的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是指军事技术。 (2)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和 方法。 (3)当时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还有姚莹的《康輶纪行》和徐继畬的《瀛环志略》等。 3.影响 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4.认识 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迈出了新时代的第一步,但其思想依然有着较深的旧时代烙印,他们对西 方的认识依然是肤浅的、表面的,甚至是荒诞的,如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仍把西方人当作“蛮夷” 看待,这体现了其时代局限性。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1)西学的传播猛烈冲击着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 (2)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 (3)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看到西方的船坚炮利,主张向西方学习。 2.内容 (1)内涵 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主张采用西方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 军事等方面的措施,但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2)洋务派看到西方技术的先进性,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来改变现状。 “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中 学为体”,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 技,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3.实践 19 世纪 60—90 年代,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旗帜,进行了长达 30 多年的洋务运动。 4.影响 “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5.评价 (1)进步性 冲击了保守的传统思想,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2)局限性 “中体西用”思想本身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它不可能触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一中国落后的根源之一, 也没能使中国富强起来。 考向一 近代地主阶级抵抗派与洋务派的比较 1.不同之处 抵抗派是在鸦片战争的环境下出现的,主要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而且由于各种局限没有付 之于实践。 洋务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出现,不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西方技术的先进,而且为了维护清王朝 的统治,积极将“师夷长技”思想付诸实践,以“自强”“求富”为目标努力践行爱国、救国的方案。 2.相同 (1)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或者方案,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前肩负起时代使命的地主阶级士大夫 的时代使命感。 (2)他们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在爱国、自强的时代使命驱使下探索着救国救民的道路。 (3)从本质上来看,维护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 洋务派以“西学中源”来反对顽固派,认为“彼机器一事,亦以算术为主,而西术之借根方, 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目为东来法……中国亦务求实用,焉往不学?”这表明洋务派 A.否定魏源“师夷长技”的主张 B.忽视中西思想文化的差异 C.论证学习西方科技的合理性 D.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提及洋务派用“西学中源”说来反对顽固派,实质上是为开展洋务运动寻求理论的依据,C 正 确;洋务派是发展魏源“师夷长技”的主张,A 错误;材料论述的是洋务派论证学习西方科技的合理性,并没 有忽视中西思想文化的差异,B 错误;洋务派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器物,不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D 错误。 考向二 全面认识“中体西用”思想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这一思想的核心是中国的传 统文化是立国之根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切实手段,不能混为一谈。其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 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2.“中体西用”的思想继承了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并结合中国社会的国情使之更趋系统 化、纲领化。但是这一思想把西学的“用”嫁接到中学的“体”上,严重削弱了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也直接 决定了在此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洋务运动失败的下场。 3.19 世纪末,它还与触及封建制度“体”“本”的更具现代意义的维新变法思想发生了不可避免的碰撞,最终 为维新变法思想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4.但洋务派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中体”,不仅体现在对封建教育的突破,还体现在对封建社会“重农抑商” 观念的突破。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发展进程,不自觉地否定了“重农抑 商”观念,因而不能简单地对它予以否定。 有学者指出,“中体西用”思想在中西学的功能地位上始终强调“体与用”、“本与末”以及“主 与辅”的关系,贯串于洋务运动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并一直影响着后来的维新运动的发展和“新政”改革的进 行。这揭示出“中体西用”思想 A.反映了中西文化的显著特色 B.旨在实现西方学说的中国化 C.有利于中西文化的平等交流 D.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为宗旨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中体西用”思想始终强调“中学”的本体功能,对以后清王朝的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说明“中体西用”思想以维护传统的纲常礼教和清王朝的统治为宗旨,故答案为 D 项。AB 项,“中体西用”思 想旨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没有反映出西方文化的特色,也不能得出实现西方学说中国化的结论,排除;C 项,“中体西用”思想始终强调“中学”的本体功能,不利于中西文化的平等交流,排除。 1.徐继畬在 1844 年《瀛环志略》手稿中,“英吉利”一节写了 2429 字,使用了 21 个“夷”字;而 1849 年最 后辑著成的书稿中,“英吉利”一节长达 7620 字,却没有使用一个“夷”字。这种情况说明当时的中国 A.鄙视西方的心理转向崇洋 B.朝贡外交转向了近代外交 C.传统的华夷观念受到冲击 D.向西方学习已成时代潮流 2.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期间,聘请美国传教士翻译瑞士法学家滑达尔所著《国际法》有关违禁品章节,并两 次向英国维多利亚女王致函,从《国际法》角度指出鸦片贸易的罪恶与不合法性。这反映了林则徐 A.与英交涉方式符合时代要求 B.促进了中国外交与国际接轨 C.引发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D.主张清政府全面向西方学习 3.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述及菲律宾、印尼亡国,越南、缅甸抵御外敌时指出“夷烟夷教,毋能人界,嗟 我属藩,尚堪敌忾”;他还探讨英国所以强大的原因,对照中国的积弱,提出自守、攻夷、款夷之策。这反 映出魏源 A.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近代化 B.放弃了天朝上国的观念 C.经世治国的儒生情怀 D.“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4.“它(中体西用)用貌似公正、开放的态度,在适合民族文化心理承受能力的考虑之下,将仿效西方、 变革社会的方案局限在不从根本上突破千年传统文化本体内。”这说明该思想 A.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改造 B.清除了西学引进的阻力 C.具有明显的文化封闭性 D.具有文化冲突的调和性 5.洋务运动的代表李鸿章说:“我却未见圣人留下几件好算数器艺来,孔子不会打洋枪,今不足贵也。”另 一位代表张之洞认为:“夫不可变者,伦纪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这说明洋务派 A.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 B.重视学习西方先进思想 C.自强求富的思想主张 D.内部仍存在较大的分歧 6.洋务派引用中国传统典籍来证明西学之天文算学、化学、重学、气学等均源于中学,认为这些科技不过 “泰西智士从而推衍其绪”“而精理名言,奇技淫巧本不能出中国载籍之外”。洋务派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 A.减轻学习西方的阻力 B.推翻中体西用学说 C.全面学习西方文明 D.坚持文明优越理论 7.以上是 1876 年京师同文馆的一份课程计划表。该课程计划表明京师同文馆 A.实现了中西文明的有效融合 B.拓展了洋务运动的业务范围 C.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 D.是“中体西用”的突出体现 8.“明明是海军学校,却要叫水师学堂。这不是一个称谓的问题,背后,体现的是一个特别的时代,在这 样的时代,新的东西,每每要被旧的压着,戴一顶旧帽子才能存活。”其体现的是 A.欣然接受器物层面的西化 B.讽刺“中体西用”的局限 C.反对洋务派的变革尝试 D.认识到了中国落后的根源 1.(2019 年江苏卷)清末,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经义治事,安定(北宋教育家胡安定)遗风, 体用贵兼通。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歌词体现的理念是 A.全面复兴旧学 B.排斥西方新学 C.新学消解旧学 D.崇尚中体西用 2.(2019 年 4 月浙江选考)中国文化十分重视“他山之石”的作用。近代“睁眼看世界”的先驱者编译书报、 编辑书籍以了解外部世界,其中主要介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的是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番客篇》 D.《华事夷言》 3.(2019 年海南卷)1863 年,有官员上奏清廷:“闻日本近遣幼童分往俄美两国,学习制造船炮、铅药及 一切军器之法,期以十年而回……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我国家亦宜行之。”据此可知,该官员 A.主张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 B.认为西方长技值得学习 C.敦促清政府学习日本政体 D.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 4.(2019 年江苏卷)翁仕朝(1874—1944),一位乡村塾师,世居香港,历经英国殖民扩张、日本攻陷香港 等重大世局之变,始终秉持志节,期望政治清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充满着时代赋予的家国情怀。阅 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翁氏对于世界地理颇有浓厚兴趣,出于其手编亲辑之简明著作为《天下寰球中外交通分五大洲图》, 简明清晰,并系史志……了解世界,求取新知,自以阅览世界地志为重要入手,自鸦片战争时期,魏源、 徐继畲、梁廷枏、姚莹等均循此途,当知知书儒生多具共同意趣,翁氏遗留著作,惟此一种最有贡献。 ——王尔敏《儒学世俗化及其对于民间风教之浸濡》 材料二 孙逸仙,想报仇,行革命,灭满洲。数十年,不变志,以三民,为主义……前者仆,后者继,不 自由,枉人世。若学买卖,是为商家,有人办丝,有人办茶……中国所用,多是洋货,利归外国,每年甚 多。 ——翁仕朝授课教材《新三字经》《三、四、五字书》(20 世纪初) 材料三 民国政府纪念期,列明以后:正月一号,南京政府成立纪念。二月一号,北京宣布共和纪念(五 月)九号,条约(廿一条)国耻纪念(八月)廿九号,《南京和约》国耻纪念。九月七号,《辛丑条约》国 耻纪念。 ——翁仕朝手稿(20 世纪 30 年代)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翁仕朝和魏源等人具有怎样的“共同意趣”,并分析这种“意趣”对近代 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4 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翁仕朝的家国情怀提炼观点,并从内涵和成因方面进行论证。(9 分,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 字左右) 【考点冲关】 1.【答案】C 【解析】 “没有使用一个‘夷’字”,不等同于崇洋,故 A 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手稿中……使用了 21 个‘夷’字……辑著成的书稿中……却没有使用一个‘夷’字”,说明 在这一时期,传统的夷夏观念开始受到了近代观念的冲击,故 C 项正确;根据材料“1849 年最后辑著成的书 稿”,结合所学,这时兴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但尚未成为时代的潮流,故 D 项错误。 2.【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林则徐依据《国际法》相关内容向英王致函维护本国合法利益,此种交涉方式符 合近代外交原则,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的行为并不代表中国政府, 只是代表个人,无论是清政府还是林则徐本人,仍存在传统天朝上国的外交思想; C 选项错误,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并未引发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对整个中国社会影响较小,直到二十年后 中国洋务派才开始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D 选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学习西方的军事 科技,并未将学习的层次向深层次拓展,其思想仍停留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政府统治的基础上。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对照中国的积弱,提出自守、攻夷、款夷之策”,结合魏源的思想主张,可以看出魏源根 据实际提出了一些抵抗外敌的主张,反映了他经世治国的儒生情怀,故 C 项正确;魏源的认识中没有涉及 近代化,故 A 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天朝上国的观念发生变化,故 B 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制夷”,没有 反映魏源要学习西方,故“师夷”的内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D 项错误。 4.【答案】D 【解析】根据“仿效西方、变革社会的方案局限在不从根本上突破千年传统文化本体内”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 中体西用思想将中西文化融为一炉,具有文化冲突的调和性,故选 D 项;中体西用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不是改造传统文化,且对西方的学习即包含有改造的因素,故排除 A 项;清除了阻力的说法不符合实际, 故排除 B 项;学习西方文化说明打破了文化封闭性,故排除 C 项。 5.【答案】D 【解析】 “孔子不会打洋枪,今不足贵也”说明李鸿章认识到儒学的不足,“夫不可变者,伦纪也,圣道也, 非器械也”体现张之洞对儒学心性的重视,两者观点存在较大差异,故 D 正确;A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材料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并非思想,排除 B;C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6.【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西学中源”思想,这有利于洋务派缓解与顽固派的矛盾,从而减轻学习西方的阻力,故 A 正确;“西学中源”思想为洋务运动减少阻力,并不是推翻中体西用学说,故 B 排除;洋务派并非全面学 习西方文明,故 C 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坚持文明优越理论,而是说明减轻学习西方的阻力的目的,故 D 排 除。 7.【答案】D 【解析】从课程计划表的内容来看,京师同文馆的教学内容主要表现在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和“练习译书”,没 有与西方思想文化和政治理论相关的课程,而“汉文经学”是“始终不已”需要学习的课程,说明这一课程计划 是“中体西用”的突出体现。故答案为 D 项。A 项中的“有效融合”,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洋务运动学 习西方先进技术,京师同文馆的课程没有超出这一范围,排除 B 项;这一课程计划坚持“中体西用”的原则, 对中国传统文化不能起到改造的作用,排除 C 项。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洋务运动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 根据材料所述“新的东西,每每要被旧的压着,戴一顶旧帽子才能存活”,这表明洋务运动中,只学习西方的 先进技术,但是不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和思想,讽刺了洋务运动中“中体西用”的局限,B 项正确;材料是体 现“中体西用”的局限,A 项错误;材料不是反对变革,是反对只学技术的变革,C 项错误;中国落后的根源 是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小农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形态,D 项错误。 【直通高考】 1.【答案】D 【解析】根据“体用贵兼通……两端执乎中”可知,学校的校歌中主张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并重, 既不丢弃中国传统文化,又要学习使用西方外来文化,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故选 D 项;全面复兴旧学的 说法过于绝对,且复兴旧学只反映了材料的部分内容,故排除 A 项;校歌主张学习西方新学,而不是排斥 西方新学,故排除 B 项;校歌主张中西并重,而不是用新学消解旧学,故排除 C 项。 2.【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编纂的《华事夷言》主要记载的是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D 项符合题 意。《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书,A 项排除。《海国图志》是一部介 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B 项排除。《番客篇》叙述了华侨的苦难,慨叹 国势衰微,疾呼保护华侨权益,维护民族尊严,C 项排除。 3.【答案】B 【解析】本题引用官员的上奏中,省略号后的“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我国家亦宜行之”即为上奏的核心, 就是也要像日本那样,派幼童出国学习制造船炮等法,“师夷长技”,故本题选 B。A 项和 C 项材料中未提 及,排除 A、C 两项;材料认为应该“师夷长技”,故 D 项说法正好与该官员思想相反,排除 D 项。 4.【答案】(1)意趣:关注世界地理;了解世界,获取新知。(2 分) 影响:推动思想解放;促使人们不断探寻强国之路。(2 分) (2)略。(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根据“了解世界,求取新知,自以阅览世界地志为重要入手”可知,他们具有的共同“意趣”是指 关注世界地理,了解世界,获取新知。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他们的这种“意趣”对于推动当时的思想解放,促 进人们寻求强国之路发挥了积极影响。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提炼相关观点,如根据“当知知书儒生多具共同 意趣,翁氏遗留著作,惟此一种最有贡献”,得出“先进知识分子为寻求强国之路孜孜以求”,结合中国 近代以来以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维新派的相关活动史实对该观点进行论述,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 理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