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高一新教材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学案: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www.ks5u.com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2.了解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 1.了解隋唐的统一,认识统一与国家强盛的关系。 2.了解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为唐朝鼎盛局面所作的努力,涵养感恩心和敬佩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了解唐朝与突厥、吐蕃、靺鞨等民族的关系,认识中华文明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 一 隋朝兴亡 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他励精图治,国力日强。 (2)统一:589年,杨广率军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局面。 2.隋朝的建设 3.隋朝的灭亡 二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鼎盛局面的形成 在位皇帝 作为 局面 唐高祖李渊 618年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唐太宗 李世民 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出现开明的政治局面——“贞观之治” 武则天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改国号为周 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唐玄宗 李隆基 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这一时期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2.唐朝前期的民族关系 民族 与唐朝关系 结果 突厥 东突厥 唐太宗打败东突厥,俘获其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 草原各族共同尊唐太宗为“天可汗” 西突厥 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唐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安西都护府,武则天时设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吐蕃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他,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 唐蕃和亲,促进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9世纪中期,双方会盟,基本停止了纷争 靺鞨 唐玄宗封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东北归属唐政权 总结 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 2.藩镇割据 (1)形成: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在内地增设藩镇,有些藩镇独立性很强,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影响:藩镇割据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3.黄巢起义 4.五代十国, [思考探究] “治世”与“盛世”有什么区别? 金版点拨:“治世”多出现于新朝代的前期,多表现为政治的清明稳定,经济的恢复,人民生活安定。“盛世”多出现于王朝中期,其多表现为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疆域辽阔。 [易混易错] 文成公主入藏并不代表西藏地区已归属唐朝版图 唐与西藏和亲反映的是两个政权之间的友好往来关系,不是从属关系。直到元朝,西藏才正式归属中央管辖。 [知识拓展] 唐朝时西藏、新疆、蒙古、东北地区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并不一样 除西藏外,其他地区已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只是管理的方式不同。中央对新疆地区的管控更严格,直接设管理机构,中央派出官吏管理;而蒙古和东北地区任用当地贵族管理,中央对这些地区的控制力较弱。 [知识拓展] 唐蕃会盟 发生于821年,会盟双方重申了历史上“和同为一家”的甥舅亲谊,决心今后“社稷如一”,永远和好,互相援助,充分表达了藏汉两族人民要求友好相处的共同愿望。记载这次会盟内容的“唐蕃会盟碑”现仍立于拉萨大昭寺前。 [易混易错] 五胡十六国与五代十国的异同 同:都发生在国家分裂时期。 异:①五胡十六国主要是少数民族在北方,或同时或先后建立的十六个政权;五代是北方先后出现的五个朝代,十国是指南方的九个政权和北汉。 ②五胡十六国发生在西晋灭亡后;五代十国发生在唐朝灭亡后,其实质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 [易混易错] 宋、齐、梁、陈与梁、唐、晋、汉、周怎么区别 宋、齐、梁、陈是东晋灭亡后,南方先后出现的四个朝代,最后陈被隋朝灭掉,国家重新统一。梁、唐、晋、汉、周是唐朝灭亡后北方先后出现的五个朝代,为区别历史上的同名朝代,人们习惯在五个朝代前加“后”,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后周被北宋取代。 主题一 隋朝的统治 一 下面是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二 (隋朝)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其中既包括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资的仓库,也包括备水旱赈济、遍置于乡间的义仓,积储丰富。其中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仓窖口径最大的达18米,最深的达12米。隋文帝末年,国家储备的物资和粮食可以供应全国五六十年。 三 唐的繁荣是在隋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创新的结果。隋朝开通的大运河,将长江南北的经济更紧密地联结起来,唐朝受惠于这条运河很多。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史料一大运河示意图跨黄河、淮河、长江,说明南北对峙局面结束。史料二粮仓规模大且多,说明农业经济发展。史料三是大运河的影响,关键词“唐的繁荣是在隋的基础上……”“南北的经济更紧密地联结”。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运河开凿所具备的条件。 金版参考:国家统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和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 (2)史料二中的考古发现能说明什么? 金版参考:隋朝经济的发展。 (3)分析史料一、二中反映的现象与史料三有何关系? 金版参考:隋朝修建大运河、发展经济,为唐朝经济繁荣奠定基础。 隋朝的历史地位 (1)隋朝结束了汉末以来的动荡,实现了国家统一,对唐朝大统一、大繁荣、大交融作出了突出贡献。 (2)隋朝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经济、巩固统一的措施,如建立三省六部制、创立科举制、推行均田制、实行府兵制等都为隋唐政治制度的建立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3)隋朝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唐代乃至以后经济、交通都有重要作用。 (4)隋王朝恢复了几个世纪以来因割据纷乱几乎中断的对外关系,积极发展与亚洲各国的交流,提高了隋朝在亚洲的地位,为后世盛唐打下了基础。 (5)它的迅速灭亡对唐朝统治者有着深刻教训,促使唐初统治者精心治国,为唐的繁盛打下了基础。 主题二 唐朝的鼎盛 一 (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故不敢纵欲也。” ——《资治通鉴》 二 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华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如,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 ——《资治通鉴》 三 唐玄宗是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他重用贤才,实行改革,稳定政局,加快了经济的发展。当时国家统一,中央政权强大,唐太宗、武则天时期奠定了物质基础,尤其是劳动人民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加之中外文化、经济的交流,促进了中华文明的进步。在唐玄宗统治的开元年间,唐王朝达到鼎盛。 史料一反映纵欲的危害。史料二反映对少数民族的态度。史料三从个人、政治、历史、人民、中外关系等多角度反映唐朝鼎盛的原因。 (1)根据史料一、二,概括唐太宗的主张。 金版参考:轻徭薄赋、戒奢从简;民族政策开明。 (2)根据史料三,指出唐王朝达到鼎盛的原因。 金版参考:①唐玄宗励精图治、重用贤才、实行改革。②国家统一,政权强大。③唐太宗、武则天时的奠基。④劳动人民的创造。⑤中外交流频繁。 唐太宗的历史贡献 (1)盛世局面:唐太宗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民族和谐: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加强了民族交融,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3)开放外交: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外交政策,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色彩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治国策略:唐太宗善于纳谏和用人,成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5)制度创新:完善了隋朝开创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沿用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影响深远。 民族交融对诗歌的影响 隋唐之际的民族大交融,始终是双向进行的。一是少数民族的汉化,二是汉民族受到少数民族的浸染和影响。这种双向的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大交融,对各民族自身素质的提高有重要意义。一个文明程度较低的民族被先进的汉族文明吸引后,便会加速其由质而文的历程;而少数民族的尚武精神和不断的武力征服,也有利于汉民族摆脱上层社会纤弱庸俗的颓废风气,转而呼唤粗犷和刚健的气质,开始了由文返质的变化。汉民族与少数民族正是在这种似相反实相成的变化过程中,逐渐缩小了彼此之间的差别,加速了各民族的文明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也加快了南北诗风融合的步伐。 考察隋唐之交的诗歌,如果不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斗争和交融的性质和特征,就不可能找到一个准确的视角。因为民族斗争和交融的形式不同,那么当时诗歌发展的趋势便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我们如果不从民族大交融的角度,不从关陇集团在隋唐之交的作用着眼,就很难理解这一时期诗风转变的原因。 总之,隋唐之际的民族大交融消弭了南北地域的界限和各民族之间的隔阂,也消弭了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之间的鸿沟。朝野上下恢宏的气魄,开阔的胸襟,非凡的气度,自由开放的思想,大大地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为诗人们突破旧的藩篱,融南北诗风之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张采民《民族融合与隋唐之际诗风的嬗变》, 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课堂跟踪训练 1.(2019·辽宁省凌源月考)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①②③代表相关的历史事件。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隋朝建立 ②隋灭陈,统一全国 ③开凿大运河 B.①隋灭陈,统一全国 ②隋朝建立 ③开凿大运河 C.①开凿大运河 ②隋朝建立 ③隋灭陈,统一全国 D.①隋朝建立 ②开凿大运河 ③隋灭陈,统一全国 答案 A 2.(2019·辽宁朝阳期中)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大治之年。唐玄宗统治前期“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材料中“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局面,C项正确。 3.(2019·辽宁阜新月考)《步辇图》描绘了吐蕃王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为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历史作用是( ) A.促进汉藏两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B.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有效管辖 C.促进西域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D.与回纥族友好交往,永结同心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吐蕃王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为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可知,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仰慕中原先进的经济、文化于是向唐求婚的,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促进汉藏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故选A项。吐蕃在中国的西部,不是东北,不是西北的西域,B、C两项错误;回纥族是维吾尔族的祖先,松赞干布是藏族,D项错误。 4.(2020·辽宁本溪期末)《新唐书·兵志》记载: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反映了( ) A.安史之乱的过程 B.藩镇割据的局面 C.农民起义的情况 D.宦官专权的形势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可知,“方镇”指的是“藩镇”,B项正确。根据材料“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可知,持续8年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尤其是北方经济遭到浩劫,反映的是安史之乱的影响,排除A、C两项;材料没有涉及“宦官专权的形势”,D项错误。 5.唐朝灭亡后,“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材料描述的是( ) A.黄巾起义 B.安史之乱 C.五代十国 D.黄巢起义 答案 C 解析 根据“唐朝灭亡后”“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 可知,C项正确。黄巾起义发生于东汉末年,排除A项;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发生于唐朝,没有朝代更替,故排除B、D两项。 课时作业 1.“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他”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隋文帝 D.唐太宗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指的是隋文帝,故选C项。 2.“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炀帝此举”是指( ) A.建立隋朝 B.广建粮仓 C.开大运河 D.征伐高丽 答案 C 解析 大运河是隋炀帝时开凿,沟通了南北,促进经济发展,造福后代,故C项正确。A项是隋文帝的功绩,排除;B、D两项与材料“开万世之利”不符,排除。 3.(2020·北京平谷期末)唐太宗在位期间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知人善任,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光武中兴” 答案 B 解析 “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的清明政治、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B项正确。“文景之治” 是指西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A项错误;“开元盛世”是唐玄宗在位时期的盛世局面,C项错误;“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年间稳定繁荣的局面,D项错误。 4.(2019·山东泰安月考)《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武则天遗言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现代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 A.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C.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 D.具有革新魄力,重用有才之人 答案 B 解析 在武则天执政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唐朝走向全盛奠定了基础,所以才得到史学家们的肯定,故B项正确。现代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并非因为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排除A项;C、D两项是武则天的政绩,但都属于武则天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排除。 5.(2020·山东烟台期末)下面是李白《少年行之二》,诗中描绘的充满“万国衣冠,胡风洋溢”的城市是( ) A.长安 B.东京 C.临安 D.大都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李白《少年行之二》”“万国衣冠,胡风洋溢”中可以分析出,李白是唐朝诗人,因此李白诗中描绘的是唐朝都城长安的景象,故A项正确。B项是北宋都城、C项是南宋都城、D项是元朝都城,这都晚于唐朝,排除。 6.《新唐书》载唐太宗大败东突厥后,把颉利可汗统治的地区分为二府统治,封东突厥贵族突利、思摩为北平郡王、怀化郡王,颉利可汗也被授予右卫大将军。据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唐朝的民族管理方式划一 C.二府指安西和北庭都护府 D.东突厥的风俗习惯被打破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封东突厥贵族突利、思摩为北平郡王、怀化郡王”可知,唐太宗民族政策开明,故A项正确。材料只叙述与东突厥的关系,不能反映对其他民族的管理政策,故排除B项;C项是中央在西域地区设置的管理机构,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7.(2019·辽宁阜新月考)唐朝政局可用下图表示,图中“?”处应为( ) A.唐太宗 B.唐肃宗 C.唐玄宗 D.唐穆宗 答案 C 解析 “?”是处于唐朝的最高峰,并且是处于武则天之后,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期是唐玄宗统治前期。因为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后期,贪图享受,不理政事,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从此日趋衰落,故选C项。 8.藩镇割据是唐朝末年形成的一大恶瘤。与这一“恶瘤”产生密切相关的是( )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五代十国 D.唐朝腐败 答案 A 解析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衰微,一些实力雄厚的藩镇拥兵自重,不听从中央节制,形成“国中之国”的局面,故选A项。黄巢起义是在唐朝后期,五代十国是在唐朝灭亡后,唐朝腐败与藩镇割据无直接关系,B、C、D三项错误,均排除。 9.下列事件存在某种关联,其中排序正确的是( ) ①黄巢起义 ②安史之乱 ③唐玄宗统治腐败 ④藩镇割据 A.①②④③ B.③②④① C.③②①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十分腐败,以致酿成安史之乱(公元755-763年);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造成了唐代藩镇割据的局面;公元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一度攻占长安,沉重打击了唐朝统治。综上所述,其正确排序应是③②④①。故选B项。 10.(2019·辽宁朝阳期中)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 ) A.唐末农民起义 B.朋党之争 C.宦官专权 D.藩镇割据 答案 D 11.(2020·海南临高期末)隋的富有历来被史学家称道,“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积米其多至二千六百余万石”;但也有历史记载开皇十四年(594年)关中大旱,百姓以豆屑杂糠充饥,政府“不怜百姓而惜仓库”。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隋是统一繁荣的帝国 B.隋朝自恃富有而滥用民力 C.隋过于注重藏富于国 D.历史记载与隋朝实际不符 答案 C 解析 材料信息是,隋朝“积米其多至二千六百余万石”,但关中大旱时,百姓却以豆屑杂糠充饥,政府“不怜百姓而惜仓库”的行为说明了隋朝过于注重藏富于国,故C项正确。A、B两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没有考古资料,所以不能判定历史记载与隋朝实际是否相符,故D项错误。 12.(2019·辽宁沈阳期末)以下路线图反映的史实应该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隋炀帝南巡 C.文成公主进藏 D.唐玄奘西游 答案 C 解析 根据路线图中关键信息“逻些”“长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安为唐都城,逻些是当时吐蕃的都城,因此可推断该路线图应是反映了唐朝时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史实,即文成公主进藏,故C项正确。 13.史载唐太宗时,有大臣奏请修复长城,太宗一笑置之。唐太宗不修长城的理由是( ) A.唐朝北边已无边患 B.长城已经彻底失去防御作用 C.唐朝国力虚弱,无财力支持 D.开明的民族政策使民族关系融洽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使民族关系融洽,北方的少数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所以唐太宗不修长城,故选D项。 14.唐朝后期,藩镇割据日益严重,其“割据性”体现在( ) ①自行委派官吏 ②不向中央交纳赋税 ③军队不听中央调动 ④节度使职位传子或部将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①②③④均正确。故选D项。 15.(2019·山东调考)在黄巢起义的打击下,唐朝各地文臣出身的节度使或是纷纷被杀,或是狼狈逃亡,取而代之的或是地方武人,或是朝廷任命的武将,从而造成“天下诸侯,半出群盗,强弱相嗟……国法莫能制”的局面。这反映出黄巢起义( ) A.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B.促使节度使职权的进一步扩大 C.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D.削弱了朝廷对地方的掌控能力 答案 D 解析 根据“天下诸侯,半出群盗,强弱相嗟……国法莫能制”可知,黄巢起义造成地方势力增强,削弱了朝廷对地方的掌控能力,故选D项。并非黄巢起义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节度使职权的扩大,排除B项;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排除C项。 16.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具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昂扬进取的精神。但终未摆脱灭亡的命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杜甫《忆昔》 材料二 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十三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 ——冻国栋《中国人口史(第二卷)》 材料三 “寂寞天宝(唐玄宗后期年号)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杜甫《无家别》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材料二的数据印证了材料一中哪一句诗所描述的情况? (2)材料二中,639-754年间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 (3)指出导致材料三中现象的直接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事件带来的危害。 答案 (1)社会现实:开元盛世时期国家呈现经济繁荣(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富足的景象。 印证:“小邑犹藏万家室”。 (2)趋势:连续增长(上升)。 原因:“贞观之治”(奠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继续发展);“开元盛世”(全盛)。 (3)原因:安史之乱。 危害: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中央权力衰微,节度使权力加大,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开元全盛日”及诗句反映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材料二的数据说明唐朝639-754年间户数连续增长,其印证了材料一中“小邑犹藏万家室”。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639-754年间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连续增长的趋势。第二小问,从639-754年间唐朝先后经历了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三位皇帝的统治,出现了“贞观之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中“天宝”“阵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第二小问,唐朝的国势也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1.(2019·辽宁六校协作体月考)渤海国自隶属唐王朝伊始,就大力学习中原先进的农耕生产技艺,使用铁铧、铁犁,或选用畜力耕田。这些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农业技术的革新 B.使渤海与中原地区均衡发展 C.起到了开发边疆的作用 D.促进铁农具在渤海地区推广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这些举措有利于渤海国的农业生产,客观上起到了开放边疆的作用,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渤海国引进中原先进农业技术,不是革新农业技术,A项错误;渤海地区的发展落后于中原地区,两者不可能实现均衡发展,B项错误;由材料“使用铁铧、铁犁”可知,渤海国主动推广使用铁农具,并非客观,排除D项。 2.(2018·全国卷Ⅰ)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所示。 藩镇类型 数量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答案 B 解析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唐代的藩镇除了河朔型擅自任免官员、拥兵自立外,其他类型的藩镇均由中央任免,并且驻兵防止分裂和异族进犯,维护社会治安。由此可知,“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基本维护了唐朝的统治,故B项正确。材料中大部分藩镇是上缴赋税的,并且唐朝除了藩镇的税收外,还有其他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河朔型藩镇拥兵自重、与朝廷对抗,威胁到中央权威,故C项错误;表格体现不出藩镇彼此攻伐不已,故D项错误。 3.(2019·山东枣庄月考)关于隋朝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617年)一事,文献中有下列不同记载。 《旧唐书·高祖本纪》 617年,李世民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李渊)举义兵 《旧唐书·宇文士及传》 613年,李渊与人“夜中密论时事” 《旧唐书·夏侯端传》 616年,夏侯端以天象异常劝李渊“早为计”时,李渊听后“深然其言” 《大唐创业起居注》 (李渊秘书温大雅著) 616年,李渊被任命为“太原道安抚大使”后,他“私喜此行,以为天授”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唐太宗劝李渊起兵反隋,这个说法最为可信 B.李渊早有起兵反隋之意,这个说法最为可信 C.《旧唐书》所记载的内容相互矛盾,都不可信 D.温大雅与李渊是同时代人,所记内容绝对可信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劝(李渊)举义兵”“李渊与人‘夜中密论时事’”“李渊听后‘深然其言’”“私喜此行,以为天授”可知,李渊早有起兵反隋之意,这个说法最为可信,故B项正确,C项错误。A项只符合《旧唐书·高祖本纪》,排除;D项错在“绝对可信”,排除。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