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七 中华文明的曙光——民国后期(课件)(43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七 中华文明的曙光——民国后期(课件)(43张)

专题七 中华文明的曙光 —— 民国后期 时空纵览 · 宏观概要 时空坐标 阶段 特征 近三年高考试题统计与命题 预测 真题诊断 题点 一   为民族复兴而战的抗日战争 1 .(2018 课标全国 Ⅱ ,30) 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 :“ 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 —— 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 …… 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 , 征求他的意见 , 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 …… 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 , 那么 , 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 ” 这一记述表明 , 抗日根据地 (    ) A. 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 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 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 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答案 : A 解析 : 本题考查抗日根据地的政策。美国记者的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的农民受到尊重 , 能决定自己的事情 , 从而 “ 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 ”, 在抗日战争时期 , 这对于激发农民的抗日热情具有重要的意义 , 故 A 项正确 ; 根据材料中 “ 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 ” 可知 , 当时抗日根据地实行 “ 双减双交 ” 政策 , 封建土地制度还并未完全废除 , 故 B 项错误 ; 美国记者记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状况 , 与国民革命无关 , 故 C 项错误 ; 美国记者的记述并未提到国民党 , 无法得出抗日根据地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这一结论 , 故 D 项错误。 2 .(2017 课标全国 Ⅰ ,30) 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 :“ 政府的各种政策 , 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 , 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 , 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 …… 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 , 都是平等的有权利。 ” 这一精神的贯彻 (    ) A.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 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答案 : B 解析 :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题干材料中的 “ 陕甘宁边区 ” 形成于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 ( 全民族抗战开始后 ), 是特定的历史地理概念。材料信息强调了工人、农民与地主、资本家有平等的权利 , 这符合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 , 适应了全面抗战的形势需要 , 故 B 项正确。根据时间概念 , 可排除 A 、 C 、 D 三项。 题点 二   为新中国成立奠基的解放战争 3 .(2019 课标全国 Ⅱ ,30)1948 年 10 月底 , 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 , 对干部进行培训 , 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 , 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 A. 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 B. 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 C. 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 D. 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 答案 : B 解析 : 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题干材料的内容是对干部培训的正规化要求和内容的转变 , 突出了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的培训 , 由此 , 联系时间信息 “1948 年 10 月 ” 并结合所学知识 , 可知当时解放战争战略决战形势已经明朗化 , 中共中央已经着手储备国家建设管理的人才 , 故 B 项正确 ; 当时土地改革已经在解放区内取得丰富经验 , 与材料要求的干部培训内容不符 , 故 A 项错误 ; 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生产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展开的 , 与本题中的时间信息不符 , 故 C 、 D 两项均错误。 4 .(2018 课标全国 Ⅲ ,30)1948—1949 年夏 , 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 , 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 : 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 ; 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 ; 也可以等一等 , 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    ) A. 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 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 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 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答案 : A 解析 : 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材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前夕 , 欧美国家试探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政策。中共中央的态度有两层信息 : 一是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 , 二是按照自己的需要确定建交的时间 , 两层信息的共同点就是独立自主 , 故 A 项正确 ; 当时西方国家包括美国只是试探中国共产党的态度 , 尚未放弃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 也未形成具体的针对即将成立的新政权的外交政策 , 故 B 、 C 两项错误 ; 新政府需要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 只是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 , 故 D 项错误。 5 .(2017 课标全国 Ⅲ ,30)1949 年 , 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 , 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 , 毙伤英军百余人 , 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 “ 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 ” 。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    ) A. 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 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 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 反映出 “ 另起炉灶 ” 外交政策的确立 答案 : B 解析 :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 , 表明人民解放军对列强在华特权的打击 , 故 B 项正确。人民解放军反击帝国主义力量与社会主义阵营没有直接关系 , 故 A 项错误。人民解放军的反击并没有切断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 故 C 项错误。 “ 另起炉灶 ” 外交政策的确立是在新中国成立后 , 故 D 项错误。 题点 三   冰火两重天的民族工业发展 6 .(2016 课标全国 Ⅲ ,30) 下图是 1932 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 , 当时中国 (    ) A. 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 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 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答案 : D 解析 : 本题考查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的抗日救亡运动。综合火柴图案中的 “ 十九路军 ”“ 抗敌 ”“ 挽回利权 ”“ 振我中华 ” 等信息 , 可推知这反映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 全国掀起抗日救亡运动 , 故 D 项正确。题干中无法看出中国民族火柴工业的发展状况 , 故 A 项错误。在产品商标中融入爱国思想的做法在民族工业发展早期已经出现 , 因此图片所示不属于新的营销方式 , 故 B 项错误。实业救国思潮出现于甲午中日战争后 , 与题干时间不符 , 故 C 项错误。 7 .(2016 课标全国 Ⅱ ,30) 抗战胜利后 , 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 , 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 , 商民在抗战之后 , 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 ,“ 即便有人承购 , 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 , 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 , 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 ” 。这反映了此时期 (    ) A. 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 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 C.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 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答案 : D 解析 : 本题考查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从题干中可看出抗战胜利后 , 国民政府认为中国的商民无力单独承购经营原日伪企业 , 因此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这一现象 , 这说明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力度 , 故 D 项正确。题干中政府的措施是针对原日伪的纺织企业 , 并不是针对民族工业 , 故 A 项错误。从题干中可看出 , 当时国家允许商民承购原日伪企业 , 但国民政府认为中国的商民没有这种能力 , 因此不能说明国家对轻纺工业实行统制 , 故 B 项错误。中国的民族工业第一次明显衰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 而不是抗战胜利后 , 故 C 项错误。 题点 四   照亮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8 .(2019 课标全国 Ⅰ ,30)1940 年 , 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 ,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 , 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 , 在俄国 “ 无产阶级的任务 , 是反对资产阶级 , 而不是联合它 ” 。毛泽东的分析意在 (    ) A. 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 B. 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C. 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 D. 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 答案 : C 解析 : 本题考查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题干材料指出了毛泽东所认为的中俄革命的区别 , 毛泽东用俄国革命的特点反衬出中国革命的特点是联合资产阶级进行革命 , 因此其意在指出中俄两国革命性质的区别 , 即中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俄国是社会主义革命 , 故 C 项正确。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中俄革命的区别 , 而不是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 , 故 A 项错误 ; 题干材料未涉及中国共产党阶级基础扩大的问题 , 也未涉及右倾错误 , 故 B 、 D 两项错误。 9 .(2019 课标全国 Ⅲ ,30)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 , 《新中华》载文 :“ 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 , 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 , 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 : 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 ”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 A. 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 B. 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 C. 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 D. 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 答案 : D 解析 :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本题的关键信息是 “ 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 ”, 这一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定论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理论基础上的。 20 世纪 30 年代这一经济定论得到广泛认可 , 说明当时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 , 故 D 项正确 ; 当时中国知识界存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差异 , 所以不可能对中国社会性质有相同的认识 , 故 A 项错误 ; 材料信息是对经济的定论分析 , 所以无法得出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的结论 , 故 B 项错误 ; 材料中涉及的人群为 “ 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 ”, 并不能说明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 , 故 C 项错误。 三维重组 民国后期的中国 ( 1927 — 1949 年 ) 拓展升华 一、用发展的观点认识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历程及启示 1 . 历程 (1) 从中国的国情认识到制定民主革命纲领的重要性。 ① 中共一大提出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 , 但脱离了中国国情。 ② 中共二大提出了适合国情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 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2) 从工人运动的失败认识到建立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①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主要是依靠工人阶级在城市发动工人运动。 ② 1924 年国共两党合作 , 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 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3) 从国民革命的失败认识到掌握革命领导权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①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 , 由于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 放弃了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 导致国民革命最终失败。 ② 惨痛的教训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取得胜利 , 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 , 要有自己的武装。南昌起义后 , 中国共产党开始创建人民军队 , 掌握了革命武装。 (4) 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出了一条夺取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在革命斗争中 ,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 放弃了俄国 “ 城市中心论 ” 道路 , 创立了 “ 工农武装割据 ” 理论 , 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 , 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式革命道路 。 (5) 从依赖共产国际到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问题。在长征中的遵义会议上 , 没有共产国际参与 , 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的组织、路线问题 , 纠正了党内的 “ 左 ” 倾错误 , 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6) 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 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国共两党曾两次合作 , 特别是第二次合作更表现出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以民族利益为重的理智和成熟。 2 . 启示 (1)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的党。 (2)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 , 是中国人民的自觉选择。 (3)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理论基础。 (4) 中国共产党有能力、有智慧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不断走向成熟。 ( 2019 福建漳州高三模拟 )1929 年 12 月 , 在福建上杭县古田镇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 , 史称古田会议。大会起源于军队内部关于党和军队关系的争论 , 最后决议的内容包括 : 确立中国共产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的原则 ; 规定红军中政治机关和政治工作的地位等。此次会议表明 (    ) A. 中国共产党探索正确的革命道路 B. 红军内部单纯军事观点得到彻底清除 C. 解决了如何建设无产阶级人民军队问题 D. 中国共产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开端 答案 : C 解析 : 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探索 , 旨在考查家国情怀和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从材料 “ 确立中国共产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的原则 ; 规定红军中政治机关和政治工作的地位等 ” 可知 , 古田会议是人民军队建设的里程碑事件 , 它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 系统解决了如何建设无产阶级领导新型人民军队这一根本问题 , 故选 C 项。中国共产党探索正确的革命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 , 武装夺取政权 , 材料没有涉及 , 故排除 A 项。 B 项中 “ 彻底 ” 表述不客观 , 排除。中国共产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开端是三湾改编 , 与材料无关 , 故排除 D 项。 二、近代国共关系的演变及启示 1 . 关系演变 :“ 合作 —— 对抗 —— 再合作 —— 再对抗 —— 逐步缓和 ” 的曲折发展历程。 2 . 规律认识 :“ 合则两利 ”“ 斗则两伤 ” (1)“ 合则两利 ” 。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国共第二次合作 , 并肩战斗 , 取得了近百年第一次反抗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 , 极大地提高了民族自信心和国家地位。 (2)“ 斗则两伤 ”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 国民党 “ 攘外必先安内 ” 政策 , 使日本乘虚而入扩大侵略 , 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抗战结束后的内战 , 国民党败退台湾 , 导致海峡两岸长期处于隔绝、分离状态。 3 . 历史启示 : 在当今 “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 的国际形势下 , 面对 “ 台独 ” 分裂势力对中华民族可能带来的危害 , 国共两党更要通力合作 , 携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2019 陕西名校高三一模 )1937 年 9 月国民政府修订了《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 , 删去其中原先规定的 “ 宣传与三民主义不相容之主义 ” 为 “ 危害民国 ” 之犯罪的条款。这一修订的目的在于 (    ) A. 放弃国民党的一党专制 B. 消除国共之间的尖锐矛盾 C. 团结国内力量合作抗战 D. 加强对新三民主义的宣传 答案 : C 解析 : 本题考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 , 旨在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根据材料可知 ,1937 年 9 月 , 全民族抗战已经开始 , 国民政府删去 “ 宣传与三民主义不相容之主义 ” 为 “ 危害民国 ” 之犯罪的条款 , 有利于团结一切抗战力量进行抗战 , 故 C 项正确 ; 国民政府删去 “ 宣传与三民主义不相容之主义 ” 为 “ 危害民国 ” 之犯罪的条款 , 并非放弃国民党的一党专制 , 排除 A 项 ; 国共之间的矛盾没有消除 ,B 项表述绝对 ; 国民政府修订《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的目的是团结国内力量合作抗战 , 不是宣传新三民主义 , 排除 D 项。 三、多角度认识抗日战争的影响 1 . 民主政治 :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 基层政权的普遍选举制和抗日民主政权中的三三制原则 , 表明了中国社会出现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雏形 , 为中国的政治民主化积累了经验。 2 . 民族独立 : 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抗日战争壮大了人民的力量 , 为最终实现民族独立积蓄了力量。 3 . 民族工业 : 国民政府把沿海民族工业内迁 , 客观上保存了近代工业的基础 , 改变了中国西部工业落后的状况。 4 . 民族精神 : 促进了全体中华民族的觉醒 , 最终赢得了抗战胜利。 5 . 民族地位 : 为中国赢得国际地位和大国声望 , 收回并明确了台湾的领土主权。 ( 2019 东北三省四市高三一模 )1942 年朱自清在《论轰炸》中写道 :“ 敌机的轰炸是可怕的 , 也是可恨的 ; 但是也未尝不是可喜的。轰炸使得每一个中国人 , 凭他在那个角落儿里 , 都认识了咱们的敌人 : 这是第一回 , 每一个中国人都觉得自己有了一个民族 , 有了一个国家。 ” 这段话意在强调 (    ) A. 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无尽的灾难 B. 日本利用空中优势全方位地打击 C. 民族战争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增强 D. 知识分子加强对民众抗战的宣传 答案 : C 解析 :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影响 , 旨在考查史料实证与家国情怀的学科素养。从材料中 “ 每一个中国人都觉得自己有了一个民族 , 有了一个国家 ” 可以得出 , 日本的侵略使得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得以增强 , 故 C 项正确。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无尽的灾难与材料中 “ 但是也未尝不是可惜的 …… 都认识了咱们的敌人 ” 不符 , 排除 A 项 ; 仅从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日本利用空中优势全方位地打击的结论 , 排除 B 项 ; 仅从朱自清的一篇文章不能得出知识分子加强对民众抗战的宣传的结论 , 排除 D 项。 四、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经济政策 1 . 整顿税务 : 国民政府加强对关税、盐税、统税的控制。统税按一物一税的原则一次性征收以后 , 就可以通行全国 , 沿途不再征收厘金、杂捐。整顿税务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 , 有利于全国统一市场的发展。 2 . 控制金融 : 国民政府先后设立了中央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 , 改组了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这四大银行负责经营国库、发行钞票和公债 , 控制金融 , 导致后来官僚资本的膨胀。 3 . 改革币制 : 为了应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冲击 , 防止白银外流 , 国民政府于 1935 年实行 “ 法币政策 ” 。它的实施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了一定作用 。 4 . 开展 “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935 年 , 提出开展 “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许多相应的措施来刺激民族工业的发展。这些措施的推行 , 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新的发展 “ 高潮 ”, 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5 .“ 改订新约运动 ” 与关税自主 : 从 1928 年开始 , 国民政府同列强谈判修改条约 , 逐步掌握了关税自主权。这对维护中国国家主权和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 2019 黑龙江哈尔滨六中高三二模 ) 下面为 1920—1936 年中国进口货物构成统计表 (%) 。据表可知 (    ) A. 近代工业得到一定发展 B. 工业化抵制西方经济侵略 C. 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D. 近代中国轻工业发展迅速 答案 : A 解析 : 本题考查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 , 旨在考查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根据图表可知 ,1920 年到 1936 年中国生产资料进口呈现增长趋势 , 而消费资料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 反映了此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引进西方设备及技术 , 生产不断发展 , 替代了部分进口消费资料 , 故 A 项正确。图表未能明确体现对西方经济侵略的抵制 , 排除 B 项 ; 近代中国小农经济一直占主导 , 经济结构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C 项错误 ; 图表信息只反映 1920—1936 年这一段的进口货物构成表 , 无法得出 “ 近代中国轻工业发展迅速 ” 的结论 , 故 D 项错误。 【典例】 (2019 四川成都七中高三一模 )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表 —— 摘编自孙应帅《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与 结构变化度发展趋势》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 , 围绕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 ”, 任意选取相应时期进行解读。 ( 要求 : 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 , 史实准确 , 史论结合 ) 方法流程 第一步   解前读 —— 明确答题方向 第二步   解中找 —— 获取史料 信息 第三步   解中答 —— 逻辑规范作答 示例 : 论题 : 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减少原因略探 论证 : ① 1927 年 , 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 “ 四 · 一二 ” 和 “ 七 · 一五 ” 反革命政变 , 大肆屠杀共产党人 , 也由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出现右倾错误 , 国民革命失败。使得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由 5.7 万急剧减少为 1 万。 ② 1934 年 , 由于 “ 左 ” 的错误占据统治地位 , 导致第五次反 “ 围剿 ” 失利 , 红军被迫战略转移 , 南方革命根据地丧失殆尽。加上长征路上 , 红军物资匮乏、道路险峻以及敌人的围追堵截 , 红军损失巨大。使得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由 30 万急剧减少为 4 万。 总而言之 : 上述两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的大量减少是中国共产党自身错误和敌人的绞杀共同导致的。 第四步   解后思 —— 素养方法总结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共产党在曲折中不断成长和壮大。旨在考查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和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本题涉及的题型是图表类非选择题。这类题目以统计数据为依据 , 用表格、坐标轴、曲线图等为呈现方式 , 考查定量与定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分析时要注意两点 : 一是从静态的数据中分析出动态的变化趋势。二是能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视角分析问题。所谓微观就是分析其中的某一部分然后得出结论。所谓宏观就是从微观变化中把握整体的变化大趋势。能最大限度地从数据中获取信息并形成论题 , 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例如本题在解中找提供的三个论题中 , 前两个是从微观数据变化中得出的两个不同的论题 ; 第三个论题就是从微观变化中得出的宏观方面的论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