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武义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武义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共40.0分)‎ 1. 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2. 公元前427年,希腊小城邦密提林背叛了雅典,投靠斯巴达。雅典民情激愤,公民大会迅速作出决议,将密提林成年男子全部处死,妇女儿童罚作奴隶。第二天,民众情绪趋于平静,公民大会撤销了原决议。据此可知,在古代(  )‎ A. 希腊小邦缺乏政治自主权 B. 公民决定雅典城邦重大决策 C. 大邦争霸阻碍了希腊统一 D. 雅典公民大会有时违背民意 3. 有学者指出,罗马帝国虽然衰亡了,但它却把文明留给了欧洲。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古罗马(  )‎ A. 开创了西方人文思想的先河 B. 进行了民主政治的最早尝试 C. 奠定了西方法律传统的基础 D. 提供了治理大国的成功经验 4. 美国的警察由每个州独立管理。 警服制式、颜色和配枪不一样。比如:加利福尼亚州,黑色制服,大檐帽,配枪博莱塔;德克萨斯州,军绿色制服,牛仔帽,配枪柯尔特。这一现象体现了美国宪法的(  )‎ A. 三权分立原则 B. 联邦制原则 C. 中央集权制原则 D. 人民主权原则 5. 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从战争的规模和取得的战果上看,在中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这里的三大战役是 ( ) ‎ ‎    ①渡江战役  ②淮海战役  ③辽沈战役  ④平津战役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6. 在制定《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时,宋教仁一再要求采用责任内阁制,但南京临时政府未予理会,采取了总统制。此后颁布的《临时约法》却又将已经开始实施运作的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这一改动(  )‎ A. 利于制约总统专权 B. 导致民主共和名存实亡 C. 有助于袁世凯称帝 D. 使宪法背离了分权原则 1. 欧洲联盟对国际事务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欧洲联盟成立的标志是 ( )‎ A. 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 B. 欧洲议会成立 C. 《马约》正式生效 D. 欧元开始流通 2. 中国自1990年开始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以来,先后向全球各地派出5000多人次的维和人员。今天,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也是承担联合国维和摊款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出资额在联合国所有成员国中位居第二。这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是(  )‎ A. 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B. 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C. 重视同世界大国建立“伙伴关系” D.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3. ‎《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  )‎ A. 分封制 B. 三公九卿制 C. 郡县制 D. 郡国并行制 4. 基辛格在《大外交》中说:中国领导人所要的是,美国担保不会与克林姆林宫合作实行勃列日涅夫主义;尼克松所要的是,想知道中国是否可能与美国合作,对付苏联在地缘政治上的攻势。据此判断,中美关系从敌对走向缓和的原因是(  )‎ A. 苏联在地缘政治上威胁中美两国的利益 B. 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C. 美国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 D. 美国长期“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5. ‎1949年,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诗人用“时间开始了”讴歌新时代的开篇。这场革命的意义是 ‎ ‎①为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扫清障碍                ②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③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④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1. 有法学家指出:“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罗马从共和国建立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产生的法律统称为 A. 习惯法 B. 公民法 C. 自然法 D. 万民法 2. 读下处“历届联大讨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支持中国票数增长示意图”。下列对图中支持中国票数增长这一结果解读正确的是 ‎ A.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大势所趋 B. 中国正式成为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C. 亚非拉国家逐渐成为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力量 D. 中国彻底打破了五十年代以来的外交僵局 3. 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下列对辛亥革命中重大事件的评述有误的是()‎ A. 同盟会成立——确立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奋斗目标 B. 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C.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的结束 D. 清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4. 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正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宣誓旨在(  )‎ A. 限制权力滥用 B. 防止官员腐败 C. 培育权利观念 D. 增强责任意识 5. 有学者痛陈:“当20世纪揭开帷幕的时候,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已经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下列各项中体现这一说法的是(  ) ①《马关条约》开苏州、福州为商埠   ‎ ‎②北京东交民巷被划为“使馆界” ③英法联军洗劫并火烧圆明园   ④八国联军疯狂毁坏中华文明遗产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1. ‎《耿飚将军回忆录》记录了新中国初期周恩来总理在一次国际会议上的发言:“我们应该努力使朝鲜的停战状态转入和平状态。……采取措施来巩固朝鲜的和平,以便为和平统一朝鲜创造条件。”据此判断,该会议是(  )‎ A. 万隆会议 B. 不结盟运动 C. 日内瓦会议 D. 第26届联合国大会 2.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 A. 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 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 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3.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 A.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 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4.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下列观点与此观点相近的是(  )‎ A. “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B. “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 C.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 D.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者”‎ 5. 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②“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 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A. ④①②③ B. ④①③② C. ④②③① D. ②④③①‎ 1.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B.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 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 D. 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2. 马克思在对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某一历史现象分析时指出:“一方面是工资和地租跌价,另一方面是工业利润增多。”这一历史现象对西欧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 增强了各地区间的联系 B. 使世界市场和贸易扩大 C. 加速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D. 使商路及商业中心转移 3. ‎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当时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 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 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C. 工作重心重新转向经济建设 D. 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4. ‎“两盒点心跑一天”到20世纪90年代已不再是人们春节拜年的主要形式。1994年,某城从除夕夜7点到初五中午12点,家庭电话通话次数比平日增多了65%左右;1999年,中国电信网上每天至少有四五千封电子贺年邮件接来送往。随着手机的普及,短信、微信拜年成了现阶段人们春节期间拜年的首选。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 邮政电信合一时代到来 B. 电信缩短了人们的心理距离 C. 改革开放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D. 通信网络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 5. ‎“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三大步:1980年产粮亿公斤;1981年产粮亿公斤;1982年产粮亿公斤。”这则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凤阳县粮食产量的逐年提高 B.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地调动 C.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适应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D. 改变了凤阳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6. 某同学用“千呼万唤始出来”“小荷才露尖尖角”“忽如一夜春风来”“无可奈何花落去”四句诗形象地概括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其中导致“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因素有 ‎ ‎①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②辛亥革命的促进  ‎ ‎③掀起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④官僚资本主义的推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 有人认为,从1933年开始的“新政”,并没有使美国走出“大萧条”,美国人勒紧裤腰带又苦熬了七八年。美国真正的救星是二战,战时的军需充分吸收了美国剩余的劳动力,大量美军的出征又使美国从一半劳动力闲置走向劳动力短缺,乃至待在家里的妇女都被鼓励出来工作。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有 ‎ ‎①“新政”的作用是有限的             ②二战的爆发完全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③二战对美国经济的恢复起着重要作用   ④二战使美国人口锐减,劳动力严重不足 A. ①②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 2. 阅读下列示意图表,结合所学判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生铁产量的增加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密不可分 B. 生铁产量的不断增加催生了大工厂制度 C. 电力的广泛使用推动了生铁产量的增加 D. 生铁产量的变化改变了英国产业结构和世界市场格局 3. 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  )‎ A. 农业合作化 B.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 人民公社化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 欧洲一体化是二战后国际格局变动中的重大事件,下列史实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组成②欧洲共同体成立③《欧洲联盟条约》签订④欧元正式启用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②③①④ D. ③①④②‎ 1.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记录了唐朝民间商贸的景况。下列项中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A. 草市的作用已十分显著 B. 草市逐渐成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C. 草市已成为海外贸易的重要形式 D. 草市大多集中在水运方便的地方 2. 有学者认为,从经济近代化的角度来看,明清时期已处在“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能证明这一论点的是(  )‎ A. 租佃制经营方式已经推广到全国 B. 世界贸易中白银一半以上流入中国 C. 制瓷冶铁纺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D. 苏州等地丝织行业出现“计日受值”‎ 3. 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  )‎ A. 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 B. 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 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 D. 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 4. ‎《大公报》载:1906年1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示谕:“婢膝奴颜,有伤气节”,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此后,各省纷纷效法。这说明 A. 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B. 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 C. 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 D. 晚清时期曾进行社会习俗的改革 5. 读下图,某“古代农业展”中有一幅图片,对它的评述中,正确的是:(  ) ①它是汉代发明的农具 ②标志着中国传统耕犁的基本定型 ③是古代生产力的象征,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④是一个近代化的工具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②③④‎ 1.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全球与地区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列外交成就,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中日邦交正常化 ②中美实现关系正常化 ③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④中国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A. ①②④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①③④ D. ②①④③‎ 2. ‎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 A. 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 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 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 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3. ‎“它是典型的南北双方为共同发展与繁荣而组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南北合作和大国主导是它最显著的特征。”材料中的“它”是指 A.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 亚太经合组织 C. 北美自由贸易区 D. 欧洲联盟 4. ‎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欧盟与它的主要区别在于 A. 加强了区域性经济合作 B. 促进了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 C. 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D. 构建了一个地区国家安全共同体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1. ‎(学考同学做)工业革命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重大变化,改变了世界面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发明、创造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推动力。‎ 材料二 ‎ 材料三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拍所代替了。‎ ‎(1)两次工业革命分别把人类带人什么时代?4分 ‎(2)材料二中,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有哪些?2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有什么影响?6分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有哪些?8分 ‎ ‎ ‎41.(选考同学做)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历史上,开创庞大帝国的帝王之中,排名没有比得上秦始皇的,因为无论是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的居鲁士、古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还是古罗马帝国的凯撒,他们的帝国早已不存在了,对世界的影响远无法与秦始皇相比。其实,即使他们在位时,其对帝国统一性的重组也远远小于秦始皇。 ‎ ‎--《影响世界的100帝王排行榜》 唐朝前期(627年)中国疆域示意图 材料二:“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新唐书•地理志》 材料三:康熙二十七年五月,在商讨与沙俄谈判方针时,索额图提出:“……雅克萨系我达呼儿总管倍勒儿故墟……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一河一溪皆属我地,不可弃之于鄂(俄)罗斯。”……康熙二十八年四月……根据出发前康熙帝的指示,与沙俄代表艰苦谈判,终于签订了以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以及沿大兴安岭(即外兴安岭)为两国边界为主要内容的《尼布楚条约》。--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对帝国统一性的重组”的措施。5分 ‎2.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11分。‎ ‎3.据材料三,阐述《尼布楚条约》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所起的作用。4分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明前中期,朝廷严格规定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旨在维护专制权威和等级秩序,但是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说明等级秩序受到冲击,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需要掌握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对等级秩序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对等级秩序的影响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考查对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对等级秩序的影响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答案】B ‎ ‎【解析】材料信息“雅典民情激愤,公民大会迅速作出决议”、“民众情绪趋于平静,公民大会撤销了原决议”说明公民决定着雅典城邦重大的决策,故B正确,排除D。 依据材料“腊小城邦密提林背叛了雅典,投靠斯巴达。”可知A错误,故排除。 C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关键信息是“雅典民情激愤,公民大会迅速作出决议,将密提林成年男子全部处死,妇女儿童罚作奴隶。第二天,民众情绪趋于平静,公民大会撤销了原决议。”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直接得出结论,难度适中。 3.【答案】C ‎ ‎【解析】古希腊是人文精神的发源地,与古罗马不符,故A项错误。 对后世民主政治影响较大的,民主政治的最早尝试是古代雅典,而不是古罗马,故B项错误。 罗马法的某些原则为欧洲法律的制定奠定了基础,故C项正确。 ‎ D项错在“治理大国的成功经验”,因为罗马帝国最终衰亡,应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考查罗马法的影响,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法国大革命后,拿破仑时期颁布的《民法典》,就是以罗马法为蓝本的。英语国家的法律也吸取了罗马法中的不少因素,如契约、债务和继承制度等。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法国的《人权宣言》等,都以罗马法学说为理论基础。西方国家的陪审制度发端干罗马;罗马律师制度是现在世界各国律师制度的初级形式;西方国家的某些司法原则,也起源于罗马法。 4.【答案】B ‎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根据1787年宪法,美国确立三权分立的联邦体制,在这一制度下,联邦政府享有政治、经济、外交等大权,同时地方享有一定的自治权。题干材料正反映了这一特点。 故选:B。 主要考查美国的政治体制,旨在考查学生根据题意结合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1787年宪法确立的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共和制等原则,为美国在此后两百多年问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 5.【答案】B ‎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三大战役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解答】依据所学,1948——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②③④符合题意,B正确;①是三大战役后的重大事件,排除有​①的ACD选项。故选B。 6.【答案】A ‎ ‎【解析】根据“《临时约法》却又将已经开始实施运作的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并结合可知,中华民国实行责任内阁制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即将成为临时大总统,A正确。 实行责任内阁制并非导致民主共和名存实亡的原因,排除B。 实行责任内阁制限制了袁世凯的权力,C错误。 ‎ 实行责任内阁制没有背离宪法的分权原则,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此后颁布的《临时约法》却又将已经开始实施运作的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7.【答案】C ‎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解答】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成立于1951年,是欧洲经济一体化阶段的重要事件,A项错误;欧洲议会成立成立于1952年与题目所说时间不符,B项排除;《马约》颁布于1991年,标志着欧洲的合作由经济领域向政治、外交领域扩展,是欧洲联盟成立的标志,C项正确;欧元开始流通于2002年,与题目所说时间不符,排除。故选C。 8.【答案】D ‎ ‎【解析】新时期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是不结盟。特点有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材料中“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承担联合国维和摊款”属于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所以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解题关键是从“新时期外交政策特点”切入,结合所学的知识新时期的外交政策进行思考得到答案。 本题考查了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9.【答案】C ‎ ‎【解析】A.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排除; B.三公九卿制是秦朝中央的政治制度,不符合题意; C.根据材料所述,公元前221年清朝建立,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分封制,全国推行中央垂直管理的郡县制,正确; D.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期的政治制度,排除。 ‎ 故选:C。 本题考查郡县制的相关知识,郡县制与分封制区别: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由此来解读材料即可。 本题考查郡县制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理解知识的能力。注意对材料的解读和对郡县制的理解能力。 10.【答案】A ‎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中美关系走近中,中国希望美国不与苏联合作推行霸权主义,以威胁中国,而美国希望与中国共同对付苏联的扩张,故中美两能够走近的共同原因是对付苏联,因此A项正确; BCD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故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中美关系的演变,根据材料中中美两国领导人的要求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准确的解读能力。中美关系是现代外交史上的重点,也是考试的热点问题,对中美关系的变化要从国际大背景中去分析理解。 11.【答案】D ‎ ‎【解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发信息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诗人用‘时间开始了’讴歌新时代的开篇。”结合所学知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胜利后新中国成立,中国进入新时代,①②③④均是对意义的正确分析。故D正确,排除ABC。故选D。 12.【答案】B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的发展,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古罗马在共和国时期出现了成文法,即《十二铜表法》从共和国时期到公元前三世纪《卡拉卡拉敕令》的发表,这一段时期的罗马法都是公民法,之后是万民法,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选B。 13.【答案】A ‎ ‎【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认识,旨在考查运用所学解读图表数据变化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许多亚非拉国家从殖民统治下相继获得独立并日益成为国际事务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再加上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即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大势所趋,故A项符合题意;B项中多极化在当时只是一种趋势,故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错在“彻底”,故排除。故选A。 14.【答案】D ‎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ABC表述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而非清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符合题意要求。故选D项。 15.【答案】D ‎ ‎【解析】依据题干“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可以看出这些宣誓旨在增强公民的责任意识,故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需要掌握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考查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16.【答案】B ‎ ‎【解析】北京东交民巷被侵华列强划为“使馆界”是《辛丑条约》的内容,故②正确;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对北京进行疯狂的抢掠,毁坏中华文明遗产,故④正确; 《马关条约》签订于1895年,开苏州、杭州、重庆、沙市为商埠,故①错误; 英法联军洗劫并火烧圆明园是在1856年,故③错误。 故选:B ‎。 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精神屈辱最深沉,从而给中国人民带来空前灾难的不平等条约。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该条约是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的又一奴役性条约。它的签订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控制和掠夺,标志着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7.【答案】C ‎ ‎【解析】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内瓦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所以答案选择C项。本题的干扰项为A项,这次会议主要是讨论亚非地区的问题。 故选:C。 本题考查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依据材料内容并结合选项内容,可知材料的意思符合日内瓦会议。 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苏、美、英、法、中5国外交会议在瑞士日内瓦国联大厦举行。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7月21日,与会各国签署了《越南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老挝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柬埔寨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会议最后发表了《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 18.【答案】C ‎ ‎【解析】A、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后,我国仍然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排除; B、新中国建立之后,国民党的势力在大陆并未得到彻底的清除,排除; C、材料中指出:“中国人民站立起来”,指的是人民真正掌握了国家的权力,实现了当家做主,正确; D、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大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排除; 故选:C。 材料中指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文段的重点是人民,指的是人民站起来,不再受到压迫,真正掌握了国家的权力。 本题考查对新中国成立意义的掌握,在学习过程中要强化对新中国成立意义的掌握能力。 19.【答案】C ‎ ‎【解析】材料反映中国的生活用品都被外国市场占领,说明日常生活也融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A项说法错误,C项正确. ‎ B项时间点与历史不符,应排除. D项材料体现不出,应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近代中经济结构的变动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考查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对民族工业的影响. 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1、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缺乏资本的原始积累和人才、技术、市场、思想观念的准备. 2、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步履维艰. 3、由于其先天的不足和列强的压制与掠夺,造成民族工业在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上呈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4、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20.【答案】A ‎ ‎【解析】“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体现了重农抑商或重本抑末的观点,A项反映的是重农抑商的观点,符合题意。 B项反映的是农业与商业是互补的,同等重要,与题意相反,应排除。 C项的意思是农民不生产出来粮食,食物就要匮乏,工匠不生产出器物,劳动与生活就要陷于困厄,商人不进行流通,那么粮食、器物、财富就要断绝。体现农工商同等重要,与题意相反,应排除。 D项反映的是工商皆本的思想,与题意相反,应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考查古代重农抑商的思想观念。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但是随着商业的发展,这一思想观念也受到冲击。 21.【答案】D ‎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出现在明朝中后期的纺织业中;“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反映了牛耕开始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反映了此时的商业活动已经突破时间限制,此时为宋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描述的是唐代越窑青瓷的精美,由此可知,先后顺序是②④③①,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考查中国古代经济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 本题解题时需注意各种经济现象发生的历史时期。同时需要掌握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市的变迁;资本主义萌芽。 22.【答案】A ‎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19世纪末面对民族危机,中国资产阶级不同派别的救国实践,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解答】 A.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署,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故中国人通过不同的途径救国,故A正确。 B.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是在《辛丑条约》后,故B错误。 C.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不属于主要原因,故C错误。 D.资产阶级力量是否强大与不同的途径救国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D错误。 ​故选A。 23.【答案】C ‎ ‎【解析】题干材料强调新航路开辟对封建势力的打击和对资本主义的促进作用,其主要的影响是加速欧洲社会的转型,故C项正确。 ABD三项材料均没有体现,而且不是主要影响,应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需要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的识记。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历史现象的分析,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24.【答案】B ‎ ‎【解析】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排除; B、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确; C、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正确; D、材料涉及的是找到一条道路,排除; 故选:B。 本题以1992年中国改革标志分水岭为考查背景,考查对党的十四大知识点的掌握。 解答本题掌握: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5.【答案】D ‎ ‎【解析】A.材料不是强调邮政电信合一,而是强调我们沟通的方式在发生改变。 B.短信缩短人们的心理距离,材料体现不出来。 C.材料看不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D.从材料可以看出由于通信网络比较发达,所以人们的拜年方式发生了改变,体现了通讯网后改变生活方式的特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通讯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我国互联网发展的过程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我国通讯网络技术发展的过程特征和影响。 26.【答案】C ‎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知识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了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从而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使粮食产量逐年提高,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深层次原因,因而是本质问题,C正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导致了ABD所述现象的出现,据此说明ABD并非本质问题。故选C。 27.【答案】A ‎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一战”期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A.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忽如一夜春风来”指的是民族工业发展呈现短暂的春天,联系所学可知,辛亥革命的促进、掀起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都是使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所以①②③符合题意,故 A正确。 BCD.官僚资本主义产生于1927年之后,故排除BCD。 故选A。 28.【答案】D ‎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摆脱经济危机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知识运用能力。依据材料信息“从1933年开始的‘新政’,并没有使美国走出‘大萧条’,美国人勒紧裤腰带又苦熬了七八年。美国真正的救星是二战”可知,材料认为“罗斯福新政”的作用有限、而对美国经济恢复起着重要作用的二战,①③正确,D符合题意;“消除了”说法太过绝对,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排除②,排除AC;④说法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B。故选D。 29.【答案】A ‎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及评价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解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将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相联系。 【解答】 A.根据材料可知,英国的生铁产量在1740至1852年间迅速增加,这主要和工业革命的进行有关,工业革命期间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使用,需要大量钢铁制造机器,故A正确。 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机械化生产催生了大工厂制度的出现,故B错误。 C.电力的广泛应用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故C错误。 D.工业革命的进行改变了英国产业结构和世界市场格局,故D错误。 故选A。 30.【答案】A ‎ ‎【解析】依据材料中“单家独户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等信息可得出材料主要阐述的是三大改造中对农业的改造,即农业合作化,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全国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农民获得了土地,但农业仍然以个体生产为主,随后,人民政府领导农民组织互助组、试办初级社,三大改造后,农业生产合作社迅速发展,到1956年底,农业合作化在全国基本实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A符合题意,BCD的表述均与题意无关。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农业合作化运动。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找准切入点。 31.【答案】A ‎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欧洲一体化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识记能力。 【解答】 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组成于1958年;②欧洲共同体成立于1967年;③《欧洲联盟条约》签订于1991年;④欧元正式启用于2002年,故A正确。 BC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CD均不正确,故排除BCD。 ​故选A。 32.【答案】C ‎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解读材料信息及知识的识记判断能力。 【解答】 ABD.材料“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大意是:集市人们上迎来了江中的水鲜鱼货,码头上收取着来往于海上的商人们的税,故联系教材知识可知这三项正确,反映了唐朝草市的发展,已成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并且集中在水运方便的地方。综上,故排除ABD。 C.根据题干“唐朝民间商贸的景况“,可知和海外贸易无关,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 ‎33.【答案】D ‎ ‎【解析】题中的关键信息是“从经济近代化的角度来看,明清时期已处在“近代的前夜”。”这里近代的前夜指的应是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阶段,从经济角度讲应该指的是资本主义萌芽,所以D苏州等地丝织行业出现“计日受值”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所以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资本主义萌芽,这是高考的重要考点,学习时要注意其背景、标志、时间、地点、缓慢发展的原因等。 明朝中后期手工业逐渐发达,体现在手工工场即家庭作坊的数量。规模扩大,生产工具与技术更新,产量增加。最重要的是当时在江浙一带(如苏州、松江)的丝织业出现了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机工”和以生产丝绸获取利润的“机户”,即早期雇佣工人与资本家。“机户出资,技工出力”标志着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形成,也就表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 34.【答案】D ‎ ‎【解析】材料的中心句为“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此话正是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时所说.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在防止激进(左),提防保守(右)的问题,强调的是要敢于试验“证券、股市”这些代表“市场经济”的事物.因此排除A,C、B也无法从材料中得出,也可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邓小平南方谈话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以及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等相关知识点. 本题旨在通过材料分析考查学生对邓小平南方谈话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以及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等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35.【答案】D ‎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此后,各省纷纷效法”的信息说明晚清对社会习俗的改革,D正确;A项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此时辛亥革命尚未发生,故错误;B项错误,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C项错误,儒家传统礼仪遭到批判是在1915年新文化运动中。故选D。 ‎ ‎36.【答案】C ‎ ‎【解析】依据图示可知,该工具是曲辕犁,出现在唐朝,故①错误。 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耕犁的基本定型,是古代生产力的象征,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故②③正确。 曲辕犁是中国古代农业工具,故④错误,故C项正确。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工具。需要掌握曲辕犁的时间和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图示的解读判断出是曲辕犁,结合曲辕犁的相关知识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曲辕犁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图示、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7.【答案】B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的外交,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日邦交正常化是在1972年9月,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从此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是在1991年,中国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是在2001年。①②③④正确,故选B。 38.【答案】A ‎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即使西方国家也不得不与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加强合作,可见反映了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故A项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 本题考查两极格局结束及其影响,苏联解体后,特别是以西欧和小日本的强大为转折点;西欧国家和日本为了寻求自己的国际地位,对美国不在马首是瞻,与美国合作的同时也存在竞争,美国不再能够成为号召世界的超级大国。更随着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强大,更为世界走向多极化提供了勃勃生机。 两极格局的结束为中国带来了很大的契机。两极格局之下,中国以及其他一些新生的国家,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犹如在夹缝中求生存。而且,更加容易成为大国竞争之下的牺牲品。这对于我国的外交和经济发展尤为不利。另一方面,两极格局的结束后迎来的是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政治格局的多元化,中国必须足够的富强与独立自主才能立足于世界强手之林。 39.【答案】C ‎ ‎【解析】本题考查对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理解。由材料中“南北合作和大国主导”得出这个经济组织是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一体化组织,选项中只有北美自由贸易区符合这一特点,A是世界性的经济组织,不是区域性的,排除;B是经济论坛,排除;D没有体现南北合作,成员国全是发达国家,排除;故选C。 40.【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上海合作组织与欧盟的主要区别,旨在考查知识识记和分析比较的能力。 【解答】 B.依据所学,欧盟是政治经济一体化,而上海合作不存在政治一体化,故B符合题意。 ACD.无论是上海合作组织还是欧盟,它们的成立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都推动了区域内经济间的交流合作,加强了区域内经济合作,因此ABC三项是二者的相同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 ​故选B。 41.【答案】(1)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 (2)飞机、汽车。 (3)影响: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使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改变了世界面貌;冲击了落后的地区和民族;同时也带来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 ‎(4)略 41.(1)措施: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交通,推行法家思想或者焚书坑儒。 (2)做法:坚持民族平等;武力与怀柔并用;重用少数民族首领;实行羁縻政策。 评价: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形成中华文明多元化局面。 (3)作用: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