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章丘区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2月模拟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济南市章丘区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2月模拟历史试题

高三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 ‎ 第I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夏商君主依据当时的“天命说”,宣称自己得天命。而周人认为天命需要德行来相配,天对于任何部族都是公平的;周朝建立后,周公又提出周的先祖们长期得到天的信任,因而能配命于天。这反映出( )‎ A.早期政治中神权与王权逐步分离 B.传统学说维持政权合法性的功能强化 C.周朝继承了商代的中央政治体制 D.宗法制确保了周朝王权继承的稳定性 ‎2.下表( ) ‎ 时间 ‎ 成就 ‎ 战国 ‎ 都江堰 ‎ 汉代 ‎ 漕渠、白渠、龙首渠 ‎ 曹魏 ‎ 翻车 ‎ 唐朝 ‎ 筒车 ‎ 宋朝 ‎ 高转筒车 ‎ A.注重农业精耕细作 B.农业成就最为突出 C.重视农业生产发展 D.农业工具不断更新 ‎3.下图为中国古代部分时期人口状况示意图。 ‎ ‎ ‎ 该图反映了( )A.北方经济严重衰退 B.南北方人口比例变化不大 C.经济重心变化趋势 D.南方的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4.1983 年湖北江陵出土了汉初竹简《二年律令》,其中《户律》详细地规定了要通过“自占”(申报)与“案比”(复查)的方式对当时的人口进行编户造籍,并规定了严惩“自占”时的假报、虚报行为。汉初政府这一规定( )‎ A.标志古代户籍管理开始 B.强化国家机器统治基础 C.在于严厉限制土地兼并 D.旨在打击地方豪强大户 ‎5.(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胁定群情。外名南伐广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包括 ‎①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②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 ‎③孝文帝借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 ④南伐和迁都都有一定阻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 ‎6.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向11国宣战,宣战诏书下至地方时,邮政大臣盛怀宣下令各地电信局将诏书扣押,并电告各地督抚,不要服从命令。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闻此讯,复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反映了 A.清廷政治腐败导致众叛亲离 B.侵略者与地方督抚相互勾结 C.地方督抚独立清政府而独立 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削弱 ‎7.“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伪道德,正是觉得‘神圣’的要求太高,很难企及,结果就硬撑门面,就伪装为善……而‘虚伪’恰恰是对人性破坏最烈、腐蚀最大的毒剂。”在此,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 A.全盘否定了传统文化 B.揭露了旧文化的缺失 C.夸大了对人性的赞美 D.颠覆了国人的道德观 ‎8.1932年《浙江教育行政周刊》刊登《小学中高年级东北事件教学大纲》,提出了各学科在处理同一国耻事件时,结合学科特点各有侧重(部分如下表)。这反映出当时 ‎ ‎ A.学校教育对民族精神和责任的重视B.国耻教育始终是近代学校教育的主题 C.国民政府为全面抗战进行舆论准备D.教育界要求建立统一战线的愿望强烈 ‎9.下表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某时期连续4年的经济建设情况,为此我国政府 ‎ ‎ A.优先发展农村经济 B.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C.削减城镇人口 D.推行经济体制改革 ‎10.下面是一幅创作于1953年的宣传画,该宣传画反映出当时我国( ) ‎ ‎ ‎ A.人民公社获得了广大群众拥护 B.农业合作化运动出现“浮夸风”‎ C.家庭副业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D.人民群众建设祖国的热情高涨 ‎11.在古希腊文明影响下产生的古希腊的服装是一块布的艺术。布一般都不裁剪,而是通过披挂或缠绕把一块布穿在身上,形成优美的垂褶,如多利亚式希顿(图8)和爱奥尼亚式希顿(图9),公元前200—150年前后,由于黄金分制法的广泛应用,腰带位置上移,希顿变成高腰的设计(图10)希顿的设计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 ‎ ‎ ‎ ‎ 图8多利亚式希顿 图9爱奥尼亚式希顿 图10穿高腰希顿的古希腊女人 ‎ A.人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B.追求自由精神 C.开放包容的政治文明 D.崇尚理性之美 ‎12.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要求的“平等”往往局限在“市民”范围之内,而启蒙学者中较先进的人物则把平等明确地扩大到一切人,且从政治平等上升到财产平等。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市民阶层力量削弱 B.封建专制统治加强 C.人文主义不断传播 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13.下表摘编自刘宗绪主编的《世界近代史》。由此表可见,当时( ) ‎ ‎19世纪中期国际贸易部分情况统计表(单位:亿马克) ‎ 年份 ‎ 世界贸易总额 ‎ 英国 ‎ 法国 ‎ 德国 ‎ 美国 ‎ ‎1850 ‎ ‎145 ‎ ‎33.8 ‎ ‎15 ‎ ‎21 ‎ ‎12.8 ‎ ‎1870 ‎ ‎374 ‎ ‎91.8 ‎ ‎45 ‎ ‎42 ‎ ‎34 ‎ 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B.欧美工业国成为世界市场的主导 C.欧美各国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D.英国对外贸易增速居于世界首位 ‎14.下图为1961年英国申请加入欧洲共同市场时,英国《卫报》刊登的一幅讽刺漫画。该漫画表明( ) ‎ ‎ ‎ A.英国对加入欧洲共同市场持谨慎态度B.欧洲共同市场政策缺乏对英国的吸引力 C.英国探讨加入欧洲共同市场的可行性D.英国担心加入欧洲共同市场丧失独立性 ‎15.20世纪60年代,美国许多年轻人以着奇装异服,留长发,蓄胡须,听爵士乐,跳摇摆舞,群居村等极端行为反抗社会,抗拒传统,并创造了“hip”这个词,这就是嬉皮士文化。关于这种文化产生的背景分析正确的是 A.是传统文化在特定时期的自我调节 B.美国的民权运动已经取得成果 C.物质生活丰富和传统信仰缺失 D.有利于新的荒诞派文学的产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16题15分,17题14分,18题15分,19题12分,共55分。‎ ‎1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 材料一 中国的县制,“渊源于周、雏形于春秋、确立于秦”。两千多年来,世事沧桑,王朝 ‎ ‎ 更迭,治乱循环,地方制度屡经变化,而县制基本保持稳定,历行而不废,长期担负着基层 ‎ ‎ 政权的职能。从秦汉到明清,在历史的长河中,县级政府的权力呈逐渐被削弱的趋势,并且 ‎ ‎ 非个性化色彩越来越浓厚。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指出了当时县制存在的三点弊端:州县 ‎ ‎ 官员缺乏充分的施政权力,官员行政效能低下;吏胥把持州县行政,“官治”变为“吏治”;‎ ‎ ‎ 乡村社会散弱,缺乏健康的社会机体。‎ ‎ ‎ ‎——摘编自武君婷《中国县制的历史演进及社会功能》‎ ‎ ‎ 材料二 20 世纪初,清政府开始时州县行政进行整体性改造,基本思路一是“官治”,即国 ‎ ‎ 家派官设治,包括扩充和健全州县国家行政,建立乡镇一级国家政权,以将地方社会各种经 ‎ ‎ 济、社会、文化事务的兴办和管理纳入国家行政的轨道;一是“自治”,即在国家行政之外,‎ ‎ ‎ 或在国家行政的基本框架内另建一个相对独立的“以本地人、本地财办本地事”的行政系统。‎ ‎ ‎ 这些蕴含着近代县制萌芽的措施拉开了中国县制近代化的帷幕。‎ ‎ ‎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等 ‎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县制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10 分)‎ ‎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末县制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原因。(10 分)‎ ‎ ‎ ‎ 1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表4是明代徽州地区土地交易契约中所使用的交易媒介统计表 ‎ ‎ ‎——据王天有高寿仙《明史:一个多重性格的时代》‎ 概括指出表中所反映的交易媒介变迁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做出合理的解释。(14分)‎ ‎ ‎ ‎ ‎ ‎18.(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余其宅兹中或(国),自兹义民。”意思是建都于天下的中心,从这里统治人民。《史记·天官书》中说“其后秦灭六国,并中国。”……汉朝的国号是汉,唐朝的国号是唐,以后建立的王朝国号有宋、辽、金、元、明等,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条约上签署的国名是“大清”。所以《史记》上出现的“中国”字样,并不等于我们今天所说所指的中国。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 ‎——摘编自《中国:天下观念中的国名定位》、李扬帆《走出晚清》‎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传统中国称谓变化的突出特点。(4分)‎ ‎ ‎ 材料二 陈亮(1143—1194年),字同甫,号龙川,浙江永康人。他曾多次上书宋孝宗,反对 ‎“偏安定命”,倡言恢复、复兴国家统一大业。他反对道学,与朱熹多次进行论辩,认为学者的首要任务是要讲求兵刑钱谷等可以富国强兵、复仇雪耻的实用学问,舍此不讲,却天天低头拱手、徐行缓语地去谈道德性命,这般人实际上都是“风痹不知痛瘁之人”。他指出,凡足以“开物成务,治国家平天下”的学问,都要兼蓄并包,不应只把修身养性等内省功夫当作真学问,应博采众长,择善而从。他力倡礼乐刑政并出而用之,提出“王霸并用”的主张。认为刑法、智力虽属霸道,却恰可弥补王道德泽有余而事功不足的缺陷,用现实主义的各种谋略包括霸道来解决危艰时局,完成中兴大业。‎ ‎——摘编自董海鹏《陈亮事功思想探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亮思想主张的时代背景及影响。(6分)‎ ‎ ‎ 材料三 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家国同构”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5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 材料 国际秩序是指国际体系中的行为体(包括从事跨国活动的国家、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依据国际规范采取非暴力方式处理冲突的状态,由主导价值观、制度安排和国际规范三要素构成。国际体系是国际行为体的组合及其运动规则,由国际行为体、国际格局和国际规范三要素构成。二者关系图示: ‎ ‎ ‎ ‎——摘编自阎学通《全球化or逆全球化?国际秩序的转型与重组》 ‎ 从图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要素,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 高三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B 2.A 3.C 4.B 5.B 6.D 7.B 8.A 9.C 10.D ‎ ‎11.D 12.D 13.B 14.A 15.C ‎ ‎ ‎16. .(1)特点:历史悠久;长期存在且保持稳定;县级政府权力削弱,中央集权加强。(4 分)‎ ‎ ‎ 历史意义:巩固了政治统治;有利于基层政权的稳定与经济社会的发展。(2分,其它言之 ‎ ‎ 有理亦可)‎ ‎ ‎ ‎(2)变化情况:扩充和健全县级国家行政力量,并延伸至乡镇;建立起地方自治系统。(4‎ ‎ ‎ 分)‎ ‎ ‎ 原因:清末内忧外患的局面;清末新政的推动;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的传入。(4 分,其它言 ‎ ‎ 之有理亦可)‎ ‎17. (14分)总体趋势:纸币虽一度作为重要媒介,但很快趋于消失;谷物和绢布虽作为交换媒介长期存在,但到15世纪后半期也趋于消失;白银逐渐成为绝对优势的媒介。(6分)‎ 解释:若从以下任一角度作出历史解释,均可得2分,总分8分:‎ ‎①从纸币是货币符号,滥发容易导致其信誉降低,导致通货膨胀的角度作答;‎ ‎②从明朝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谷物和绢帛不适合商品经济发展提升的需求角度作答;‎ ‎③从白银本身具有重要价值的角度作答;‎ ‎④从中国政府推行赋税改革的角度作答。‎ ‎18. (1)特点:中国称谓时间早;由王朝、地域称谓向国家称谓变化;缺乏一以贯之的“国家名称”;国家概念模糊。(4分)‎ ‎(2)时代背景:金军南扰,战乱频乃;南宋偏安江南;理学盛行。(2分)。‎ 影响:适应了济世救亡的社会现实需要;冲击了理学道德性命等脱离实际的空谈,对后世产生了一定影响;以天下为己任思想,表现了知识分子“治国平天下”的爱国主义情怀。(任意两点即4分) ‎ ‎(3)新内涵:家国天下;世界意识。(2分)‎ 意义: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或国家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关心人类命运共同体等。(3分) ‎ ‎ ‎ ‎ ‎ ‎19.【答案】示例1:论题:行为体间的实力对比变化影响国际体系的变化(3分) ‎ 阐述: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确立了以英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二战后,欧洲普遍衰落,美苏势力膨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体系转变为以美苏为中心的国际体系;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伴随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冲击了两极格局,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 ‎ 总之,行为体实力的对比变化影响着一个国家或组织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进而影响着国际体系的变动。(9分) ‎ 示例2:论题:国际规范是构成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共同要素(3分) ‎ 阐述:二战后期,为重新规划世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制定《联合国宪章》,成立联合国,确立了雅尔塔体系,维护了国际政治秩序;二战后,美国主导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形成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维护了世界经济秩序。 ‎ 总之,国际规范的制定有助于形成国际体系,维护国际秩序。(9分) ‎ 示例3:论题:行为体的外交政策和制度安排是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3分) ‎ 阐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战后,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危及世界和平与安全,成为导致国际秩序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 ‎ 总之,行为体基于国家利益制定外交政策,并作出相应制度安排,会对国际秩序产生重要影响。(9分)‎ ‎【解析】本题以国际秩序与国际体系的关系入手,考查国际关系,解题关键是从“国际关系与社会”关系角度分析论证。 ‎ 阐述:正确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材料信息准确清晰说明国际秩序与国际体系的关系的特点;正确运用相关史实,准确阐述该国际秩序与国际体系的关系特点产生的时代背景,论从史出;运用唯物史观全面辩证地分析,评价国际秩序与国际体系的关系的特点。‎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