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2讲罗斯福新政及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2讲罗斯福新政及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案)

第22讲 罗斯福新政及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考纲要求] 1.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罗斯福新政。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考点一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主要原因:生产与销售间的矛盾。‎ ‎(3)具体原因:自由放任政策、股票投机活动、盲目生产、无序竞争等。‎ ‎2.概况 ‎(1)爆发:1929年10月,美国纽约股票价格暴跌。‎ ‎(2)表现:银行倒闭,工业生产下降,世界贸易额剧减,农民大量破产,失业人数剧增。‎ ‎(3)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大,影响深远。‎ ‎3.影响 ‎(1)经济:破坏了社会生产力,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 ‎(2)政治: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使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峻考验。‎ ‎(3)国际: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世界局势紧张。‎ ‎4.胡佛政府的应对 ‎(1)对策 ‎①前期:继续奉行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大幅度提高关税。‎ ‎②后期: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大银行家等提供贷款,紧急救济和工程建设,扩大投资。‎ ‎(2)结果:经济危机进一步深化,人民生活困苦,竞选总统连任失败。‎ 二、罗斯福新政 ‎1.背景 ‎(1)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沉重地打击了美国的经济。‎ ‎(2)胡佛政府“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无法解决危机。‎ ‎(3)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2.主要内容 ‎(1)整顿银行业:颁布《紧急银行法》,恢复金融秩序,恢复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2)恢复工农业生产:颁布《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促进农业复苏和工业复兴。‎ ‎(3)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颁布《联邦紧急救济法》,缓解失业压力。‎ ‎(4)保护劳工权利: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公平劳动标准法》,缓和了劳资矛盾。‎ ‎(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社会保险法》,有助于社会稳定。‎ ‎3.特点:通过国家干预来摆脱经济危机和推动经济发展。‎ ‎4.影响 ‎(1)渡过危机:新政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大危机,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 ‎(2)维护民主: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挽救了民主制度。‎ ‎(3)改变生活: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如政府权力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4)创新体制: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构图解史] 经济大危机 ‎[漫画历史] 经济危机的实质 ‎[漫画证史] “胡佛政策”破产 ‎◆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使经济危机更加严重。‎ ‎[概念阐释] “国家干预”‎ ‎“国家干预”是指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国家运用管制和宏观调控等手段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亦指校正、补充市场缺陷的活动的总称。‎ ‎[易错易误] 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改变,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即“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构图解史] 罗斯福新政的三“新”‎ 主题一 资本主义世界的“梦魇”——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 史料一 下表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各国工业生产和失业情况。‎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世界 工业下降 ‎46.2%‎ ‎40.6%‎ ‎28.4%‎ ‎16.5%‎ ‎8.4%‎ ‎1/3‎ 外贸缩减 ‎70%‎ ‎69.1%‎ ‎50%‎ ‎48%‎ ‎50%‎ ‎2/3‎ 失业人数 ‎1 700万 ‎600万 近300万 ‎85万 ‎300万 ‎3 000万 史料二 经济不景气的问题绝不能用立法的行动或行政的声明来解决。经济的创伤只能由经济实体的细胞——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自我治疗的。‎ ‎——胡佛的第二个年度国情咨文 ‎1.史料一是表格史料,根据时间信息和表格内数据分析历史现象的发展趋势:1929-1933年,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和外贸下降的幅度很大,失业人数激增,这说明了经济危机破坏性大和影响范围广的特点。‎ ‎2.史料二反映了胡佛继续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面临这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大危机,世界各国在初期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结果如何?‎ 试答:(1)措施:坚持自由放任政策,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 ‎(2)结果:经济形势更加恶化。‎ 世界主要国家应对经济大危机的对策及其教训 ‎1.对策 ‎(1)提高关税:可以阻止、限制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以尽可能地保护本国工业。‎ ‎(2)实行货币贬值:可以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以增加商品出口。‎ ‎2.教训 ‎(1)各国在发展经济时,不仅要关注目前的直接效益,更要着眼于未来,要确保经济的持续发展,要清醒地看到经济发展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危机,防患于未然。‎ ‎(2)政府要居安思危,要适时调整内部机制和政策。‎ ‎(3)各国要注意协调国际经济关系,削减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在经济区域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当今世界,国际合作尤其重要。 ‎ 主题二 资本主义的“浴火重生”——罗斯福新政 史料一 从指导思想来看,新政改变了以往历届美国政府信奉的自由放任主义,开始大规模干预国家经济活动。罗斯福政府先后成立了民政工程署、工程兴办署、公共工程署、全国青年总署等机构,通过这些机构耗资上百亿美元雇佣了至少600万无业人口,将他们投入到3万个以上的工程中。……仅民政工程署在短短的时间就修建和改建了80万千米公路、4万所学校、1 000个机场。……在许多地方,那些工作的人们第一次领到工资后争先恐后地跑到商店,用自己赚到的钱购物。‎ ‎——摘编自《经济危机的国家疗法》‎ 史料二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运用。‎ ‎——罗斯福 史料三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1.史料一以省略号将信息分为三层,分别反映了罗斯福新政的措施、结果和影响。史料表明罗斯福放弃自由放任主义,实施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实行以工代赈,缓解了民生困难,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2.史料二表明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不会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 ‎3.史料三说明罗斯福干预经济,触动了某些资本家的利益,引发了对罗斯福新政的不满。‎ 根据史料三,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 试答: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举一例说明即可);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高工资、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 ‎1.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1)新的理论和政策: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转向国家干预经济。‎ ‎(2)新的特点:具有干预经济、关注民生、协调发展等特点,最大特点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但没有放弃自由竞争的运行机制。‎ ‎(3)新的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二战后被其他国家所继承和借鉴。‎ ‎(4)新的起点:新政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使资本主义制度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继续发展的新起点。‎ ‎2.多种史观看待罗斯福新政 ‎(1)近代化史观: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美国的经济模式,缓和了经济危机,探索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2)社会史观:罗斯福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 ‎(3)生态史观:罗斯福减少农业耕种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 ‎(4)整体史观: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考点二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当代美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表现 ‎①政府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产和消费,干预资本主义的再生产。‎ ‎②政府广泛补贴出口产品,维持高出口水平。‎ ‎③政府大力投资科研和教育,推行福利主义政策。‎ ‎(2)作用:快速完成了从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的转变,从50年代起,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2.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20世纪)‎ 历史阶段 经济理论 历史影响 五六十年代 凯恩斯主义 经济高度繁荣 ‎70年代 凯恩斯主义 陷入“滞胀”困境 ‎80年代 供给学派、货币学派 经济回升并增长,但赤字严重 ‎90年代 宏观调控、微观自主 经济再度繁荣 ‎3.美国的“新经济”特征:经济增长伴随着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基本实现零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 二、战后的西欧与日本 ‎1.英国实行“混合市场经济”‎ ‎(1)形成时期(1945-1979年)‎ ‎①政策: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 ‎②特征:私人企业与国有化相结合、国家计划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国家干预与自由竞争相结合。‎ ‎(2)初步发展(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货币主义政策。‎ ‎(3)进一步发展(90年代后):“多市场、少政府”的转变已成为其经济发展的趋势。‎ ‎2.法国的计划指导型经济:提高国有企业比重和制定经济计划。‎ ‎3.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 ‎(1)建立:1949年,阿登纳政府废除中央统制经济,建立“社会市场经济”。‎ ‎(2)特征 ‎①让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 ‎②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3)结果:成为两欧经济的“火车头”。‎ ‎4.日本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1)背景:二战后初期,实行“统制经济体制”。‎ ‎(2)形成: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形成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3)特征: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 ‎(4)结果:1987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易错提醒] 正确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区别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能等同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形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其特点是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其特点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漫画历史] 凯恩斯主义的失灵 ‎◆“福利国家”制度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有“养懒人”的消极作用。‎ ‎[特别说明] 正确认识“福利国家”的利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福利制度,其目的在于缓和社会矛盾,刺激国内消费,但是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漫画解史] 福利制度的影响 ‎◆“福利国家”制度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有“养懒人”的消极作用。‎ ‎[思维导图]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主题 改革与调整——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史料一 1945年底,(英国)议会通过大英银行国有化法案,1946年开始实施煤炭工业国有化。20世纪60年代,法国鼓励和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和全民教育事业,不惜投入巨额资金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支持科学研究活动,国家投资开办职工职业培训工作。1949年1月5日,杜鲁门在提交国会的年度咨文中,正式提出“公平施政”的政策纲领,把过去各种建议合并起来,形成一个更广泛、更系统、更具体的计划。‎ 史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英国经济造成巨大破坏,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1942年,英国工党提出了不分阶级,不分贫富,人人都有权享有社会福利的主张,得到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1945年,工党在大选中获胜。1948年,工党政府首相艾德礼宣布实行《家庭津贴法》《国民保险法》《国民医疗保健法》《国民救济法》等一系列社会保障法,为英国建立福利国家奠定了基础。‎ ‎1.史料一反映了同一时期英、法、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措施。据史料可知西方国家通过国有化、大规模投资科研和教育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取国家权力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的政策。‎ ‎2.史料二讲述了英国建立福利国家的背景和方式,阅读时注意抓住开头一句话分析其背景,根据法律文件归纳其措施。‎ ‎1.依据史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建立“福利国家”的时代背景及方式。‎ 试答: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英国经济凋敝、人们生活困苦;工党的政治主张赢得社会广泛支持。方式:以法律形式推行社会保障;实行国家干预。‎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工党福利政策的作用。‎ 试答: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改善民生;有利于社会稳定;促进“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3.依据史料一、二,你认为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扮演了哪些角色?‎ 试答:福利制度的制定者;福利支出的承担者;福利政策的调整者。‎ ‎1.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的方式及实质 ‎(1)方式:①实行国有化,建立国有经济。发达国家把铁路、电力等投资数额大、见效慢、利润低、私人不愿投资的基础工业、交通运输业、公用事业收归国有,同时兴办原子能、宇航等工业企业。‎ ‎②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其目的是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保证经济运行的有序状态。发达国家的经济计划是指导性的,侧重对经济发展的规划和引导。‎ ‎③财政政策调节。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也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 ‎(2)实质:国家干预经济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过程中,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变化 时间 变化 第一 阶段 罗斯福新政到20世纪70年代初 美国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战后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加强了经济干预的力度。20世纪50-70年代初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第二 阶段 ‎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 ‎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暴露了国家过分干预经济的弊端。为了克服经济危机,西方国家普遍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缩减财政支出,充分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调节作用。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繁荣的局面 第三 阶段 ‎2008年以来 ‎2008年从美国开始,蔓延全球的金融次贷危机爆发,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市场调节失灵、国家经济衰退的局面。各国纷纷推出经济刺激计划,加大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力度 结论 目前大多数西方国家都注重对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既注意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又不放弃国家的干预。这说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正在不断调整和完善 答题术语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29年经济危机源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它的爆发说明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已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做出的局部调整。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现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完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应运而生 ‎ 考纲 卷别  ‎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全国卷Ⅰ ‎2015·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2013·经济危机与胡佛应对措施 ‎——‎ 全国卷Ⅱ ‎2014·经济危机与电影艺术 ‎——‎ 全国卷Ⅲ ‎——‎ ‎2016·战后资本主义福利制度 ‎2017·战后经济滞胀与调整 本讲内容在新课标全国卷高考中命题有逐渐加强的趋势,已考过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与福利国家制度等主干知识上。本讲内容与当前我国深化经济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等社会热点问题联系紧密,复习备考时仍要关注主干知识,注意现实热点与教材内容的衔接 考向一 从史料实证角度考查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影响 ‎1.(2015·高考全国卷Ⅰ)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 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 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 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反映出罗斯福新政中,通过1935年《社会保险法》建立职工养老金制度,《社会保险法》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故选B项。《全国工业复兴法》制订公平经营章程,故A项错误;《农业调整法》规定提供农副产品补贴,故C项错误;《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最低工资水平,故D项错误。‎ ‎2.(2017·高考全国卷Ⅲ)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解析:‎ 选A。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国家干预经济措施的弊端日益显现,西方各国纷纷减少国家干预。材料“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说明政府试图减少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A项正确。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放权到地方和恢复自由放任,故B、D两项错误。由于70年代国家财政压力过大,政府开始缩减福利政策,故C项错误。‎ 考向二 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3.(2013·高考全国卷Ⅰ)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也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  )‎ 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 B.通过霍利-斯穆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持农产品价格 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解析:选D。解答注意关键信息:“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 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结合胡佛实行的相关措施和罗斯福新政的具体内容,故选D项。‎ ‎1.下表是1930-193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应对“经济大危机”的措施 时间 国家 措施 ‎ ‎1930年5月 美国 通过法案,将全部关税的总平均水平从33%提高到40% ‎ ‎1931年9月 英国 ‎ 率先放弃金本位,实行英镑贬值 ‎ ‎1931年12月 日本 放弃金本位,日元汇率下降65% ‎ ‎1932年 德国 推行新税法,对许多进口商品征收100%关税 ‎ ‎1933年4月 美国 宣布放弃金本位,美元贬值50% ‎ 表格中的这些措施(  )‎ A.帮助各国顺利渡过了经济危机 B.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快速增长 C.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D.加剧了这些国家之间的矛盾 解析:选D。材料中“放弃金本位”“货币贬值”“提高关税”,反映的是经济危机中各国为自身经济利益而相互转嫁危机、无序状态,不利于经济危机的渡过,故A项错误;这些措施会阻碍世界贸易的发展,故B项错误;是美国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这一项有以偏概全的错误,故C项错误;各国之间相互转嫁危机,使得经济危机严重化,故D项正确。‎ ‎2.“我们不仅要使失业者的肉体免受饥寒,而且要维护他们的自尊心、自力更生的意志和他们的勇气决心”。为此,罗斯福(  )‎ A.恢复银行信用 B.实施以工代赈 C.推进劳资谈判 D.调整农业生产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罗斯福意在维护失业者的自尊,推动其自力更生,A选项无关对失业者的救助,故A项错误;以工代赈是给工人提供工作机会以代替直接救济,可以达到材料中的意图,故B项正确;C选项不能推动失业者自力更生,故C项错误;D选项同样达不到材料中的意图,故D项错误。‎ ‎3.罗斯福新政期间,每当听到炉边谈话,人们就仿佛看见脸上挂满笑容的罗斯福,所以有人说,“首都与他们的距离,不比起居室里的收音机远”。甚至有民众将他的照片剪下来,贴在收音机上。由此推断(  )‎ A.罗斯福新政代表人民利益 B.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摆脱了危机 C.罗斯福新政帮助民众宣泄不满 D.罗斯福新政激发了民众信心 解析:选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故A项错误;此时处于罗斯福新政期间,还并未使美国摆脱危机,故B项错误;罗斯福新政解决的问题,并非是帮助民众宣泄不满,故C项错误;1929年到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使美国各方面陷入困境,人民对政府失去信心,而炉边谈话的形式激发了民众的信心,故D项正确。‎ ‎4.1965-1970年西欧各国的社会福利支出增长了11.6%,1970-1975年间增长了15.3%,社会福利开支占GDP的比重也从60年代的20%上升到了70年代的30%。社会福利的增长速度比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快了一倍左右。据此可推知(  )‎ A.政府干预经济未惠及所有国民 B.高福利会增加经济发展的包袱 C.国有化是实施福利政策的前提 D.福利政策拉动了西欧经济增长 解析:选B。材料反映了西欧福利支出的比重不断增加,没有涉及政府干预经济惠及所有国民的问题,故A项错误;福利支出比重不断加大,说明高福利会增加经济发展的包袱,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国有化的问题,故C项错误;福利政策会加重经济增长的负担,故D项错误。‎ 课下达标练 ‎ (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1930年12月,胡佛总统说:“经济萧条不可能因立法或政府的声明而恢复。经济创伤必须要依靠经济肌体本身细胞既生产者和消费者自己的活动治愈。合作行动将加快恢复的进程,萧条的破坏会减轻。……政府最大的贡献在于鼓励社会中的这种自愿合作。”材料说明胡佛总统对经济危机的认识是(  )‎ A.合作共赢是摆脱经济危机的根本途径 B.通过经济系统自我恢复的途径走出经济萧条 C.政府应该积极地参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D.坚决反对罗斯福新政的政治经济措施 解析:选B。材料没有体现“合作共赢”,故A项错误;“经济创伤必须要依靠经济肌体本身细胞既生产者和消费者自己的活动治愈”说明主张通过经济系统自我恢复的途径走出经济萧条,故B项正确;“政府应该积极地参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不符合材料“政府最大的贡献在于鼓励社会中的这种自愿合作”,故C项错误;罗斯福新政是在1933年,故D项错误。‎ ‎2.在严重经济危机环境下,“胡佛水坝”于1931年3月开工,胡佛总统宣称“通过有利可图的建设工程来增加就业”,同时其财政部部长梅隆称“在这个国家,无论政府还是企业,他们行动一致,坚定地阻止工资下调,并尽量保证更多的人就业,并以此增加消费……我们也不惜一切代价维持生活标准。”胡佛政府的这些言行(  )‎ A.表明政府已开始干预经济 B.缺乏立法司法方面的保障 C.纯属愚弄民众的政治欺骗 D.是谋求连任的临时性措施 解析:选A。材料中胡佛总统宣称的“增加就业”的目的,还有财政部长梅隆为解决经济危机而作的一系列承诺表明政府已开始干预经济,故A项正确;总统和财政部长是政府的代表,故B项错误;“胡佛水坝”于1931年3月开工是实实在在的干预,不是愚弄民众的政治欺骗,故C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结合材料“严重经济危机”可知,这些言行不是谋求连任的临时性措施,故D项错误。 ‎ ‎3.有资料表明,罗斯福就任总统的头一年,失业率是25%。到1937年时,失业率已稳步下降到15%左右。这反映出罗斯福新政(  )‎ A.以解决就业为主要目的   B.推动了经济的有效恢复 C.巩固了美国的经济地位 D.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 解析:选B。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目的是恢复经济发展,不是解决就业,故A项错误;失业率的降低表明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故B项正确;失业率的降低不能表明罗斯福新政巩固了美国的经济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故D项错误。‎ ‎4.1933年6月,国联在伦敦举行会议,试图通过多边合作稳定各国货币和国际汇率。罗斯福向会议致信,宣称“健全的国内经济体制是比其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兑换比值更为重要的因素”。罗斯福此举(  )‎ A.有助于消除严重的经济危机 B.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恢复 C.缓和了与会国的矛盾与分歧 D.加剧国际经济局势紧张 解析:选D。材料中“健全的国内经济体制是比其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兑换比值更为重要的因素”和罗斯福新政中的措施相对应就是放弃金本位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该措施加剧了经济危机,故A项错误;放弃金本位、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会加剧危机而不是促进经济恢复,故B项错误;放弃金本位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会加剧与会国的矛盾与分歧,故C项错误;放弃金本位实行美元贬值和刺激出口加剧了国际经济局势的紧张,故D项正确。‎ ‎5.罗斯福指出:“这一切都要求我们重新评价和核定原有的价值观念……‎ 现在的任务……为剩余产品开辟国外市场,……按照消费状况调整生产,公平地分配产品和财富,使现存的经济组织服务于人民。”这反映了罗斯福(  )‎ A.建立新的政治经济制度 B.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C.主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主张推行计划经济模式 解析:选C。建立新的政治经济制度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罗斯福并未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只是调整,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重新评价和核定”“调整”“分配”等可知是主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C项正确;罗斯福新政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并非主张推行,故D项错误。‎ ‎6.罗斯福新政期间,政府先后成立了民政工程署、工程兴办署、公共工程署、全国青年总署等机构,通过这些机构耗资上百亿美元雇佣了至少600万从业人口,将他们投入到3万个以上的工程中。由此可知(  )‎ A.罗斯福新政具有社会主义色彩 B.社会环境得到改善,利于国家长远发展 C.资本家的自由生产受到限制 D.美国以总统为中心的现代总统制建立 解析:选B。罗斯福新政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没有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故A项错误;罗斯福新政期间,通过以工代赈,修建了许多公共工程改善了社会环境,有利于国家长远发展,故B项正确;资本家的自由生产受到限制,与材料中以工代赈,修建公共工程不符,故C项错误;美国《1787年宪法》标志着以总统为中心的现代总统制建立,故D项错误。‎ ‎7.下图为1932-1942年美国失业人数变化情况示意图(源自美国历史学家阿兰·布林克利等著的《美国历史上的调查》)。由此可以推知,这一时期美国(  )‎ A.社会危机得到解决 B.政府疏于救济工作 C.工人政治地位提高 D.新政取得较好效果 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是失业人数的变化,并不能全面说明社会危机的解决,故A项错误;罗斯福积极推行社会救济,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说明工人政治地位,故C项错误;失业人数的逐步减少说明罗斯福新政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故D项正确。‎ ‎8.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是诚信经济。罗斯福新政注重社会诚信机制建设,下列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 A.整顿银行,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 B.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 C.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整顿工业 D.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提高工人地位 解析:选A。整顿银行,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通过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防止银行倒闭,恢复银行的诚信,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故A项正确;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的货币政策,目的在于推动企业的恢复和出口贸易的增长,但不利于国际间的合作与信任和国际关系的缓和,故B项错误;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目的在于整顿工业,防止盲目扩张,力图消除生产过剩,故C项错误;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目的在于提高工人地位,缓和社会矛盾,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故D项错误。‎ ‎9.1935年,美国实施的联邦戏剧计划在22个州举办了1 000多场免费戏剧演出,在最多时曾雇用了12 700名戏曲工作者。联邦音乐计划最多时曾雇佣16 000名音乐家,大约每星期为100万人演奏5 000多场音乐会。这一做法(  )‎ A.唤醒了人们应对危机的意识 B.意在扩张总统的行政权力 C.通过行政干预控制艺术发展 D.有助于缓解社会失业问题 解析:选D。材料中多处在强调这些演出雇用了多少劳动力,其落脚点不是在唤醒人们的危机意识,而是在解决就业压力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总统行政权力的扩张,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行政干预,故C项错误;材料多处强调雇佣了多少音乐家和戏曲工作者,体现了其有助于缓解社会失业问题,故D项正确。‎ ‎10.“‎ 西方的政治人物不管自己国家的经济体已经不能承担福利负担,为了选票还得继续承诺高福利。而大多社会群体则看不到自己的长远利益,他们也不愿放弃任何利益”。以上信息说明(  )‎ A.西方的福利国家制度已经难以为继 B.福利国家制度不利于社会稳定 C.大众民主政治绑架了福利国家制度 D.高福利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解析:选C。西方福利制度给国家带来沉重负担,但并非难以为继,故A项错误;福利制度有利于国家稳定,故B项错误;政治人物为了一己私利承诺过多的福利责任,实质是民主政治绑架了福利国家制度,故C项正确;高福利造成财政重负荷非材料主要内容,故D项错误。‎ ‎11.面对滞胀危机,20世纪80年代的里根政府削减开支、放松管制、控制货币供应量,结果经济困难仍旧。1982年,美国又通过增税法案,美联储也放松银根。与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相比,此时的美国政策(  )‎ A.采用了国家干预主义、新自由主义相结合的办法 B.对凯恩斯主义进行了深刻检讨,反其道而行之 C.完全以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观点作为理论依据 D.缺乏解决危机的方向性,无法推动经济走出低谷 解析:选A。“削减开支、放松管制、控制货币供应量”属于新自由主义的做法,“增税法案”“放松银根”是对凯恩斯主义的回归,故A项正确,B、C两项错误;1982年底,美国经济开始回升并持续增长,故D项错误。‎ ‎12.下表是20世纪70年代末,欧洲各国国有化企业在国内生产总值、全部就业和全部投资三项指标中所占比例简表。这一表格能够说明(  )‎ 国家 占国内生产 总值比%‎ 占全部就业 比%‎ 占全部投资 比%‎ 意大利 ‎24.7‎ ‎25.4‎ ‎47.1‎ 英国 ‎11.1‎ ‎8.1‎ ‎20‎ 联邦德国 ‎12‎ ‎10.5‎ ‎12.7‎ 法国 ‎13.5‎ ‎10.5‎ ‎30‎ A.欧洲各国经济仍未走出“滞胀”状态 B.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仍在推行 C.国有企业的数量在西欧各国普遍减少 D.自由主义政策在欧洲成为历史 解析:选B。材料没有欧洲各国经济发展停滞、通货膨胀的信息,不能说明仍未走出“滞胀”状态,故A项错误;欧洲各国国有化企业在本国投资中仍占有一定的比例,说明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仍在推行,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欧洲各国国有企业的数量变化情况,故C项错误;欧洲各国国有化企业在本国投资中所占比例不足一半,说明政府干预有限,自由主义政策仍在发挥作用,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现代福利国家是从19世纪逐渐发展起来的,和救济贫困不同,最早见于德国俾斯麦的社会保险体系,北欧国家是从自治、互助福利体系发展起来的,其他从1930年起,如荷兰、澳大利亚、乌拉圭、新西兰等是由政府提供发展起来的。20世纪的大萧条促使许多国家选择了福利国家的道路,为穷人提供了“从摇篮到坟墓”的服务,被认为是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中间路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许多国家选择了为人民提供部分或全面的社会服务体系。 ‎ 现代福利国家从提供现金福利(养老金、失业补助)扩大到其他方面(卫生保障、婴幼儿保障)等,通过这些福利,福利国家已经影响了他们公民的消费和休闲的习惯。 ‎ ‎——摘编自维基百科《福利国家》 ‎ 材料二 中国政府从国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并积极致力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国政府把发展经济作为改善民生和实现社会保障的基本前提。 ‎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国对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级负责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框架。‎ 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救助和住房保障等。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 ‎——摘编自《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白皮书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福利国家在西方发展的原因和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国家与中国在社会保障体系上的共同之处。(7分) ‎ ‎(3)我们应当怎样评价福利国家制度?(6分)‎ 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从19世纪逐渐发展起来的”可知它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的,联系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它是政府缓和阶级矛盾的手段之一,进一步得出劳动人民为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与政府的斗争等原因;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提供的时空变换可得出随着发展不断完善的特点,根据材料一“自治、互助”“由政府提供”“许多国家选择了为人民提供部分或全面的社会服务体系”“现金福利(养老金、失业补助)扩大到其他方面(卫生保障、婴幼儿保障)”可以得出不断增加的特点,联系所学知识,福利有法律保障的特点。 (2)中西福利制度的不同之处,要联系所学知识,从政府的作用、发展历程、福利内容的完善、立法保障等方面进行说明即可。 (3)对福利国家的评价可以从福利本身的作用即使贫困民众生活得到保障,社会稳定的角度即推动了社会的稳定来说明,根据历史唯物主义,也要说明福利与承受能力的关系以及人性的角度进行说明。‎ 答案:(1)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无产阶级等劳动人民的斗争;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缓和社会矛盾需要。‎ 特点:随经济发展而不断完善(或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实行福利政策的国家不断增加;人们所享有的福利范围逐步扩大。‎ ‎(2)共同:政府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都经历了逐渐发展的过程,制度日益完善;民众所享受的福利范围都相当广泛;国家都加强了社会保障方面的立法。‎ ‎(3)评价:使贫困民众的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使一部分人产生懒惰思想。‎ ‎1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萧条前 金融危机前 ‎1919-1929年 ‎1980-2007年 新兴 产业 收音机销售额由4500万美元增加到8.42亿美元 金融业占GDP份额由15.1%上升到20.7%‎ 汽车产量由150万辆增加到540万辆 信息技术产业占GDP份额由3.9%上升到8.7%‎ 建筑业产值由120亿美元增加到540亿美元 商业、服务业占GDP份额由6.2%上升到12.1%‎ 传统 产业 农业衰落,出口肉类价值下降88.9%,出口小麦价值下降33.3%;农场破产率由6.4%上升到17.7%;煤炭、纺织、服装、皮革等传统产业不同程度下滑 制造业占GDP的份额由20%下降到11.6%‎ ‎——《20世纪世界史》‎ 以上表格描述了产业变革与经济危机的内在联系,请你选择其中可对比的某些数据予以分析探究。(要求:选择合理数据简要提出问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予以探究,史实无误,知识正确,逻辑严密,并且得出历史启示。)‎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两次经济危机爆发之前都存在着新兴产业兴起,传统产业比重下降的情况。因此本题重点需要说明的就是产业结构的这种变化与经济危机之间的关系。在阐述部分需要说明新兴产业的出现与发展导致了什么,传统产业的衰落导致了什么,最终得出启示,即新科技革命在带来经济繁荣时也往往带来危机;科技进步一方面促进生产力发展,同时也对传统产业带来冲击,造成结构性失业;人们在对新科技欢呼的同时,应该保持危机警惕。‎ 答案:评分说明和答案示例。(其他合理的答案可以酌情给分)‎ 答案示例 评分说明 选择合理数据简要提出问题 示例一:1980-2007年,金融业的上升,制造业的下降是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 示例二:1919-1929年建筑业的上升,农业的衰落是引发经济危机的原因之一 分三个等级给分:A等3分,数据合理可对比,叙述问题清晰;B等2分,数据合理可对比,能够叙述出问题;C等1分,数据对比勉强,问题叙述模糊 利用知识进行分析 示例一:金融业上升,虚拟经济膨胀,金融投机盛行,金融风险增加,2008年金融危机是从金融业首先引爆的;传统制造业的下降,造成大量失业,形成庞大的弱势群体,加剧社会的恐慌 示例二:建筑业上升,房地产业兴旺,推动购房消费及相关的贷款业务,金融风险上升;传统农业衰退,农业劳动力失业大增,已潜伏危机,当股市泡沫无法支撑时,经济危机全面爆发 回答问题的逻辑推理是:新技术推动经济繁荣,人们对经济乐观,投机盛行,金融风险上升;传统行业衰退,产生失业,潜伏危机 分三个等级给分:A等6分,利用合理的知识,与问题构建必然的逻辑关系,论述清晰;B等4分,合理利用知识,逻辑关系不紧密;C等2分,知识有不科学之处,与问题关系不紧密,论述模糊 历史启示 示例:以上分析可见,新科技革命在带来经济繁荣时也往往带来危机;科技进步一方面促进生产力发展,同时也对传统产业带来冲击,造成结构性失业。人们在对新科技欢呼的同时,应该保持危机警惕 回答问题的关键是:紧扣提出的问题,得出历史启示 分三个等级给分:A等3分,紧扣问题,前后呼应,叙述清晰,观点正确;B等2分,紧扣问题,叙述不全;C等1分,结论与问题联系不紧,论述不清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