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民版专题史专题一 第4讲 专制时代的政治形态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民版专题史专题一 第4讲 专制时代的政治形态学案

第4讲 专制时代的政治形态 ‎1.废丞相 ‎(1)措施: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2)影响:宰相制度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设内阁 ‎(1)设立:明成祖朱棣设立,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2)特点 ‎(3)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并不能对君主起到制约作用。‎ ‎3.宦官专权:明代皇帝厌政,将批红之事交给司礼监秉笔太监代办,这为宦官专权提供了方便。宦官擅权乱政是皇帝授权的结果,也是利用宦官牵制内阁的产物。‎ ‎4.特务统治:明代为了确保臣下绝对忠心,利用特务手段侦察臣僚私下言行,设立厂卫机构,监视侦察官民行为,凌驾于司法部门之上,受皇帝直接领导。‎ ‎5.八股取士:明清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故名八股取士。‎ 明朝政治制度的创新 废丞相、罢中书省,是明初政治体制的一个重大变革,也是朱元璋立法创制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以上创制,明朝的国家体制形成了以下格局:“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这里的朝廷就是皇帝,而已不同于“宋朝皇帝加宰执等于朝廷”的政治概念。‎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核心论点:明朝废丞相、罢中书省,权力集中于皇帝,君主专制达到新阶段。明初宰相制度的废除结束了古代中国政治史上长期存在的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 ‎1.设立:雍正年间设立,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 ‎2.地位: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3.特点 ‎(1)军机大臣均由皇帝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2)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 ‎(3)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办事效率高。‎ ‎(4)决策封闭性明显。‎ ‎4.影响 ‎(1)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2)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 ‎1.目的: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基本原则: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 ‎3.措施 ‎(1)设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 ‎(2)重视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 ‎(3)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 ‎4.作用 ‎(1)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 ‎(2)清朝基本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 ‎(3)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安定团结。‎ ‎(4)推动了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发展。‎ ‎【漫画解史】 明朝内阁制的特点 信息提取:秦朝设立的丞相一直是法定的中央官职,而明代的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机关。‎ ‎【概念阐释】 宰相制与内阁制 宰相和内阁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宰相是百官之首,参与决策,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内阁属于皇帝的内侍机构,仅备顾问,没有决策权,对皇权无制约力,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 ‎【图解历史】 军机处的特点 信息提取:反映出清朝中枢决策机构逐渐走向封闭性,但机构简单,办事效率高。‎ ‎【漫画解史】 军机处的职能 信息提取:清朝军机大臣非固定的中央机构的官职,多为临时差遣性质,没有决策权,只能跪受笔录,传达皇帝旨意。‎ ‎【教材补遗】‎ ‎1.密折制度:密折是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加上特制皮匣的奏折。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晚年,完备于雍正时期。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其作用有两个:一是使得朝政进一步黑箱化,增添皇权的神秘感;二是起到了使官员、同僚之间相互告密的作用。‎ ‎2.“改土归流”:改土归流即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又称土司改流、改土设流、废土改流,始于明代中后期,是指将原来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废除,改为朝廷中央政府派任流官。改土归流就是把少数民族土司管理的方式,变成汉族式的官员管理方式。土司即少数民族的首领,流官由中央政府委派。改土归流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时加强中央对西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统治。‎ 重点一 从“备顾问”到“掌朝政”的明朝内阁 ‎       明朝加强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解读】 明太祖废中书省和丞相,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尚书听命于皇帝,直接对皇帝负责。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又设五军都督府、都察院,都察院作为中央监察机关。明成祖时,设内阁。先后设立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在地方上,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 ‎【结论】 (1)明朝加强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意在防止大权旁落(地方威胁中央,相权威胁君权),加强君主权力。这些措施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2)由此可见,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时期,明朝时我国封建制度已渐趋衰落。‎ 史料一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 史料二 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史料三 明成祖在位时,大学士官职的设立,填补了皇帝和帝国官僚体制之间的空白……大学士开始在政策问题上备皇帝顾问……它们在发挥新出现的皇帝的内廷助手内阁的职能时制度化了。这些炙手可热的翰林学士开始成为皇帝的主要顾问和作为皇帝与官僚政制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人,他们常常和六部主管官员开联席会议审议国事,他们逐渐地左右了外廷的六部,内阁似乎恢复了以前中书省的气象。‎ ‎——(美)牟复礼《剑桥中国明代史》‎ ‎【史料解读】‎ ‎(1)史料一反映了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 ‎(2)史料二中“私人办公厅”体现了内阁的性质;“真正领袖”说明内阁制度强化了皇权,强调了内阁制的作用。‎ ‎(3)史料三从地位、职权、与皇帝的关系等方面分析了内阁制的特点。‎ ‎【问题思考】 ‎ ‎(1)根据史料一,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 试答:                                    ‎ ‎                                    ‎ ‎(2)依据史料二,说明明代内阁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试答:                                    ‎ ‎                                    ‎ ‎【提示】 (1)职责: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 说明: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决策机构;不能统领六部。‎ ‎(2)特点: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职权范围不明朗;权力不断扩大,地位逐步提高;听命于皇帝,服务于皇权。作用:强化了皇权;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等。‎ ‎【历史追问】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的都察院可否监察皇帝?为什么?‎ 试答:                                    ‎ ‎                                    ‎ ‎【提示】 不可以。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监察机构听命于皇帝,是为皇权服务的。‎ ‎1.票拟批答:对各衙门、臣僚进献的奏章,草拟答复或处理意见,以供皇帝参考决策。从票拟职权的初设看来,内阁只是秘书机构。然而随着内阁票拟制度被明确下来,票拟权逐渐成为内阁参政的重要手段。‎ ‎2.草拟诏敕与封驳:封驳,是指如果阁臣认为皇帝的旨意不恰当,或并不是出自皇帝本人之手,可以封还不接受,或者拒绝草拟。由于诏敕需由内阁拟定,这也就意味着内阁可以不执行皇帝的旨意,既是对皇权和司礼监的牵制,也是开明专制的体现。‎ ‎3.顾问咨询与劝谏之职:大约分为两种,一是召对顾问、咨询。二是密疏进言。对于密疏进言者,有专印,加盖即专呈皇帝,一般必有答复。密疏的存在可以增进皇帝与大臣的关系,是一种特权。‎ ‎4.会议决策与会审之职:按定制内阁会议由内阁、六部、六科、九卿等共同参与,定期商讨日常重大事务的决策。‎ ‎5.经筵讲经之职:经筵,即为给皇帝讲解治国、施政、立身、正心之道。每月三次。另有日讲。‎ 重点二 “隐然执政之府”的军机处 ‎       古代中国君臣关系的变化 ‎【解读】 图片从左至右,皇帝都坐着,而大臣则由坐着到站着再到跪着,反映出皇帝独尊、君权强化的趋势。‎ 史料一 清代的军机处……大臣“直庐初仅板屋数间”,军机属员值舍“仅屋一间半”。人少精干,遇事不互相推诿,能迅速处理军国大事。……皇帝通过军机处,集大权于一身,不仅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无权预决军国大政,即军机大臣也是“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史料二 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 ‎【史料解读】‎ ‎(1)史料一说明了军机处的特点。‎ ‎(2)史料二中“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说明了中国君主专制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出现失误。‎ ‎【问题思考】 ‎ ‎(1)根据史料一,指出军机大臣的职能,并分析其实质。‎ 试答:                                    ‎ ‎                                    ‎ ‎(2)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试答:                                    ‎ ‎                                    ‎ ‎【提示】 (1)职能:清代军机大臣无决策权,秉承皇帝旨意办事,传达皇帝的政令。实质: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①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采用高压恐怖手段维护统治,显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衰落。②君主专制的强化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历史追问】 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 试答:                                    ‎ ‎                                    ‎ ‎【提示】 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 ‎②内容详尽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 ‎③以强化君权为核心,程度空前。军机处的设置和大兴“文字狱”等。‎ ‎④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       辩证地认识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 ‎(2)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先进技术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2.消极影响 ‎(1)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 ‎(2)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生产力发展,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3)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严重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 ‎[研真题·引领航向]‎ ‎1.(2017·高考全国卷Ⅱ·T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命题点:明代宦官读书识字的演变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解析:选A。由所学知识可知,“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是由于皇帝允许宦官参政,以牵制内阁,这使得识字成为宦官的必要素质,这是中枢决策程序发生异变的结果,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专制的强化,而不是皇权衰落,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内阁,排除C项;中国古代决策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D项错误。‎ ‎2.(2016·高考全国卷Ⅰ·T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命题点:巡抚制度的评价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解析:选B。三司直属六部,地方办事效率不高。明中叶以后,巡抚逐渐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直接管理地方事务,并对皇帝负责,这有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答案为B项。这一变化使地方行政权力削弱,排除A项。地方行政机构变迁不会削弱六部的权限,排除C项。材料中的变化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D项。‎ ‎3.(2014·高考大纲全国卷·T14)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 命题点:内阁制度 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 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明代内阁和唐代宰相的职能,注意限定词“相同之处”。明代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没有决策权,故A项与明代内阁不符,‎ 排除;官吏的任免权由皇帝掌握,地方政务由中央下派的地方长官管理,故排除C、D两项;B项是两者的共同之处。‎ ‎4.(2014·高考全国卷Ⅱ·T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命题点:内阁制度的演变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解析:选B。结合史实可知,内阁不是法定行政机构,其权力源于皇帝的信任,即使内阁首辅操纵朝政也不会影响皇权,故B项正确;废丞相,设内阁制的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内阁不会削弱皇权,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内阁取代六部,故C项错误;内阁只是参与国家大政的顾问机构,内阁首辅操纵朝政也是受控于皇帝的,不会有失控局面,故D项错误。‎ ‎[练模拟·能力提升]‎ ‎1.(命题点:明代内阁制度的影响)下表反映的是明代内阁大臣在阁年限统计情况。这种状况(  )‎ 年限 ‎1年以下 ‎1~2年 ‎2~5年 ‎5~10年 ‎10~15年 ‎15~20年 ‎20年以上 阁臣数(人)‎ ‎30‎ ‎37‎ ‎42‎ ‎25‎ ‎12‎ ‎11‎ ‎4‎ 占比(%)‎ ‎18.63 ‎ ‎22.98 ‎ ‎26.09 ‎ ‎15.53 ‎ ‎7.45 ‎ ‎6.83 ‎ ‎2.49 ‎ A.促进了官吏队伍的年轻化 B.反映了明朝官僚机构膨胀 C.说明了内阁辅助作用不大 D.削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 解析:选D。由材料可知,内阁大臣在职多为5年以下,其中1年以下也有较大比例,频繁更换的内阁大臣不利于国家政策的稳定,故选D项。‎ ‎2.(命题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东厂和锦衣卫,对官民言行进行监视、侦查,并有权逮捕、施刑。这反映了明朝(  )‎ A.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B.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C.宦官权力失去控制 D.君主集权得到加强 解析:选D。“明代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 还负责东厂和锦衣卫”说明宦官权力源于君主,由此可见君主专制的加强,故选D项。‎ ‎3.(命题点:维护祖国的大一统)明太祖强调:“盖蛮夷非威不畏,非惠不怀,然一于威则不能感其心,一于惠则不能慑其暴。”明成祖也认为:“驭夷狄有道,谨边备是也……其来侵犯,则有以御之;其来归服,则有以处之。”这反映出明初统治者(  )‎ A.认识到必须改变传统“华夷”观念 B.强调完善民族地区的行政机构 C.意识到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 D.注重稳定边疆秩序以巩固统一 解析:选D。题干中提及明太祖认为对于“蛮夷”即少数民族或邻国要威惠并施,明成祖认为对于“蛮夷”要抵御与归服并用,这说明明初统治者注重稳定边疆秩序以巩固统一,故选D项。‎ ‎4.(命题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代军机大臣“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旨召入”,(内阁)大学士出现内外中堂之分,入职军机处的内中堂承担军机处的重要职责,留守内阁的外中堂处理中央常规事务。这一举措(  )‎ A.导致了中央行政机制紊乱 B.提高了中枢机构决策效率 C.埋下了内阁擅权严重隐患 D.抑制了军机处职能的发挥 解析:选B。通过题干中“内中堂承担军机处的重要职责”“外中堂处理中央常规事务”,再结合军机大臣的职责我们可以得知,这一举措可以提高中枢机构的决策效率,故选B项。‎ ‎5.(命题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雍正帝废除了预立嫡长为太子的做法,改行秘密立储制。被选者不分嫡庶长幼,惟以统治才能和是否最符合根本的统治利益为准;立储密旨在皇帝临终前或去世后才公布,公布后新君立即即位。这一做法(  )‎ A.反映古代政治体制发展趋势 B.表明清代嫡庶观念日益淡化 C.确保了清代皇帝的政治素质 D.意味着宗法制度的逐步瓦解 解析:选A。据材料信息可知秘密立储制反映了君主决策的独断性,这一做法符合古代政治体制的发展趋势,故选A项。‎ ‎6.(命题点:维护祖国大一统的措施)清朝乾隆皇帝在《御制十全记》中曾说:“守中国者,不可徒言偃武修文以自示弱也。彼偃武修文之不已,必致弃其故有而不能守,是亦不可不知耳。”该言论的主要意图在于(  )‎ A.为自己的穷兵黩武政策开脱 B.告诫后人强大的军事后盾对维护统一的重要性 C.指出和平时期应当偃武修文 D.强调武力是维护多民族国家和谐发展唯一手段 解析:选B。题干主要论述乾隆皇帝对“偃武修文”的评价,他认为不能“徒言偃武修文”,这样做可能会导致不能“守中国”,这说明乾隆皇帝重视军事对维护祖国统一的重要性,故选B项。‎ ‎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20·北京东城区期末)有学者认为“作为秦始皇统一海内以来历代沿用的辅政制度,早已为士大夫官僚集团所认同和接受,有其巨大的制度惯性”。突破这一制度惯性的演变是(  )‎ A.从世卿世禄制到官僚制  B.从察举制到“恩荫”制度 C.从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 D.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 解析:选D。由材料“秦始皇统一海内以来历代沿用的辅政制度,早已为士大夫官僚集团所认同和接受,有其巨大的制度惯性”可知这一辅政制度为丞相制度,而废丞相设内阁打破了这一制度惯性,故选D项。‎ ‎2.(2020·重庆期末)明朝正德十二年(1517年),武宗想出关打猎游乐,在居庸关被巡关御史张钦仗剑挡驾,无奈悻悻而还。后来武宗乘张钦巡视他处之机,黑夜微服偷偷出关,一路都生怕张钦追拦。这一史事表明(  )‎ A.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B.监察制度走向成熟 C.官僚体制制约皇权 D.北方边防体系严密 解析:选C。据材料“武宗被巡关御史张钦仗剑挡驾……武宗乘张钦巡视他处之机,黑夜微服偷偷出关”可知,皇帝受到官员的制约,这一史实表明官僚体制制约皇权,故选C项。‎ ‎3.(2020·唐山一模)明代设置锦衣卫、东厂、西厂和内行厂,负责侦察监视吏民,可以不通过司法程序任意逮捕。厂卫的设置反映了(  )‎ A.官僚政治模式的异化 B.传统司法体系的崩溃 C.明代朝局民政的混乱 D.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 解析:选A。厂卫制度属特务政治,体现了官僚政治模式的异化,故选A项;厂卫制度是增强君权的措施,是对传统司法制度的补充,排除B项;厂卫的设置并不意味着明代朝局民政的混乱,排除C项;厂卫制度是明清君主制异化的表现,排除D项。‎ ‎4.(2020·福州质检)明朝在中央各部均设六科给事中,除对六部进行科抄、科参(均指稽查各部事务)外,还具有侍从、规谏、封驳(皇帝诏令如有失可封还)等职能。据此可知(  )‎ A.内阁学士形同虚设 B.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C.皇帝直接掌管六部 D.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解析:选B。由“侍从、规谏、封驳(皇帝诏令如有失可封还)”可见这一做法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的随意性,故选B项。‎ ‎5.(2020·甘青宁二模)明朝时,面对外敌入侵,不但明军浴血拼杀,京城的百姓也自发捐钱捐物,支援朝廷。明朝中后期,虽然军备废弛,但常常传出北方边镇百姓与驻军合力、死守孤城并击退强敌的佳话。这说明明朝(  )‎ A.北方边患问题严重 B.国家的凝聚力较强 C.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D.民间慈善活动活跃 解析:选B。由材料“面对外敌入侵,不但明军浴血拼杀,京城的百姓也自发捐钱捐物,支援朝廷”“北方边镇百姓与驻军合力、死守孤城并击退强敌的佳话”可知,面对外敌入侵,体现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故选B项。‎ ‎6.(2020·乌鲁木齐第一次诊断)清初,在制度构建过程中,将明太祖谕令工部铸造铁牌严禁宦官干政的传说付诸实践,并利用修史的机会,将明代尚存争论的这一故事坐实。其根本目的是(  )‎ A.杜绝宦官干预朝政 B.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采用明朝的统治措施 D.认定“铁牌”内容的真实性 解析:选B。清初将明太祖严禁宦官干政的传说付诸实践,直接目的是杜绝宦官干预朝政,根本目的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选B项。‎ ‎7.(2020·宝鸡一模)清初,以议政王大臣会议决策军国大事,内阁只是作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执行机构。康熙时,设立南书房,雍正时,设立军机处,乾隆下令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这体现了(  )‎ A.军机处成为统率六部的最高机构 B.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清朝旧贵族被排除于国家政治之外 解析:选B。据材料“清初,以议政王大臣会议决策军国大事,内阁只是作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执行机构。康熙时,设立南书房,雍正时,设立军机处,乾隆下令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得出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故选B项。‎ ‎8.(2020·合肥教学质检)康乾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奏事进言的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该制度(  )‎ A.不利于皇帝获取信息 B.滋生因循守旧的风气 C.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 D.弱化了对官员的控制 解析:选C。题干中康乾时期的奏折制度“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可以减少中间环节而提高效率,故选C项;密封报告本身就是一种信息获取,排除A项;奏折制度可以较好地反映真实情况,与因循守旧无关,排除B项;奏折制度有利于强化皇帝对官员的控制,排除D项。‎ ‎9.(2020·滨州期末)清代在内外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和东北地区等地设置特别行政区,采取和内地不同的行政管理办法,例如对内蒙实行盟旗制度,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特别行政区的设置(  )‎ A.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B.进一步加强君主的专制权力 C.解决了少数民族的叛乱问题 D.极大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解析:选A。清代根据少数民族的情况而设定与内地不同的特别行政区,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同时也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故选A项。‎ ‎10.(2020·德阳一模)‎ 据图一和图二,清政府这一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地方政区的层级 B.限制省级官员的职权 C.缓解基层官员的冗滥 D.防止地方势力的膨胀 解析:选D。题干中江南省在乾隆帝时分割为江苏、安徽两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故选D项;题干提及的是省区的变动,未提及省下设州、县、乡等,排除A项;题干只提及省区变动,未提及官员职权,排除B项;基层地区是乡、里,而题干提及的是省级地方,排除C项。‎ ‎11.(2020·南宁摸底)明清时期,各级官吏莅位与离任之时,都要先祭告于城隍,始终受到城隍老爷的“监察”,成为定制,于是,城隍监察百官与司民之神权,便正式确立。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 A.监察制度更加完善 B.专制统治得到加强 C.民间信仰发生变化 D.封建迷信甚嚣尘上 解析:选B。据材料“都要先祭告于城隍”可知,是思想的控制而不是政治上的监察制度,故A项错误;据材料“各级官吏莅位与离任之时,都要先祭告于城隍”可知,君主加强了思想控制,故B项正确;据材料“城隍监察百官与司民之神权,便正式确立”可知,民间信仰城隍并未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城隍监察百官”说明强调的是加强君主专制而不是封建迷信,故D项错误。‎ ‎12.(2020·赣州十四县期中)古代官员的补服上分别绣有禽或兽,“衣冠禽兽”一词最初即是赞语。但明清以来,该词逐渐有了贬义。这一变化折射出(  )‎ A.反封建民主思想萌芽 B.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C.封建政治的腐朽黑暗 D.社会价值取向的逆转 解析:选C。对官员的批判,不一定就是“民主思想”的体现,故A项错误;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衣冠禽兽”无直接关联,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衣冠禽兽”由褒义到贬义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折射出明清时期封建统治的腐朽黑暗,故C项正确;“衣冠禽兽”词性的转变,与价值取向无直接关联,故D项错误。‎ 二、选择题 ‎13.(2020·百校联盟TOP20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的军机处和内阁并不是两个相互对立的权力系统,二者在权力分配上不存在此消彼长的对应关系,而是在维护皇帝独裁权威,完善独裁体制原则指导下进行的政务分工,当然,新的分工体制反过来也微妙地改变着清廷内部复杂的权力关系。而奏折制源于关外政治传统的事实则告诉人们:清代专制皇权的强化并非仅仅是汉族儒家文化作用的结果,尤其不是军机处这样一个简单的办事班子所能办到的。应该看到,清朝政府是以满洲贵族为主体的政治实体,如果这一政权本身不存在有利于皇权进一步加强的因素,单纯儒家学说也不可能造就出“乾纲独断”的独裁局面。热衷于强化皇权的雍正帝对此知之甚悉,故他反复强调“我满洲人等纯一笃实忠孝廉节之行”远胜于“汉人之文艺,蒙古之经典”。而对皇帝独裁至关重要的奏折制不过是基于关外政治传统的一种能动工具罢了。‎ ‎——摘编自高翔《也论军机处、内阁和专制皇权》‎ 材料二 20世纪初,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后,政治体制改革被纳入宪政的轨道。编制馆“厘定中央各衙门官制”奏折遭到了守旧势力反对,慈禧一方面宣布“内阁军机处一切规制,著照旧行”,另一方面改组了中央各部,组成度支部、礼部、陆军部等十一部,各部设尚书一员,侍郎二员,不分“满汉”,还设立了“资政院”以博采群言,设“审计院”以复查经费。在厘定中央官制之后,清政府致力于改革地方官制,批准了编制馆上奏的《修订各直省官制情形折》。该折以司法独立和地方自治为原则对地方官制进行厘定。1907年设立资政院,接着命令各省尽快设立咨议局和预筹各州县的“议事会”。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以法律形式规定了臣民权利。1909年,各省咨议局相继成立,其领导权多为立宪派把持。他们发起三次国会请愿运动,‎ 迫使清政府将立宪预备期由9年改为5年。1911年5月,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首届内阁成立,在13位阁员中,7人为皇族,所以人们把历史上的这届内阁称作“皇族内阁”。没多久,清政府被推翻,宪政尝试也告终结。‎ ‎——摘编自杨宁一主编 ‎《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政治体制的基本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清朝政治体制的变化及其历史背景。‎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清代的军机处和内阁并不是两个相互对立的权力系统,二者在权力分配上不存在此消彼长的对应关系,而是在维护皇帝独裁权威,完善独裁体制原则指导下进行的政务分工”“而奏折制源于关外政治传统的事实”分析回答。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回答。(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体转变、仿照西方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背景,据材料二“20世纪初,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后,政治体制改革被纳入宪政的轨道”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回答。‎ 答案:(1)基本特点:皇帝独裁;军机处与内阁进行政务分工;继承了满洲政治传统。影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能;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维护和社会的稳定;促进了民族融合;容易滋生腐败和暴政。(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2)变化:由强化君主专制到尝试进行近代宪政改革;由沿袭满汉传统到仿照西方。‎ 历史背景: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清政府的统治面临危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立宪派的推动;资产阶级革命形势的高涨。(答出其中任意四点即可)‎ ‎14.(2020·开封、商丘九校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一览表 项目 中央官制 地方管理 选官制度 秦朝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度 郡县制 军功授 爵制 汉武帝 中外朝制度 郡国并行制、推恩令 察举制 隋朝 三省六部制 藩镇割据 科举制 宋 二府三司制 集中军、政、财;通判、设转运使 科举制 元 中书省 行省制度 ‎——‎ 明 ‎ 废丞相、设内阁 ‎ ‎——‎ 八股取士 清 ‎ 南书房、军机处 ‎ ‎——‎ 八股取士 ‎ 从表中提取相关信息,从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 论题:中央集权逐步强化。‎ 论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中央集权制度。自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开始形成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体系,到元朝设置行省制,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 强化。期间西汉初期郡国并行引发“七国之乱”、唐中期设立节度使造成“藩镇割据”,出现了地方对抗中央的局面。但经过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以及北宋初年“尽收”地方“钱、权、兵”,极大地削弱了地方权力。‎ 因此,中央集权制度经历了逐步强化的过程,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