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018-2019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秦朝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亦必等”,还规定由官府有关机构校正衡器的权、斗桶和升,且至少每年应当校正一次。这些规定 A.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B.体现对商业活动的重视 C.有利于各地区经济交流 D.标志统一国内市场形成 2.下图是南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录取的《进士出身统计数据表》。其中父辈有官职者,低等级的又占了半数以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科举制度结束贵族体制 B.选官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南宋时科举制走向成熟 D.考试成为做官必经之路 3.清代某机构,其职能原为承命拟旨,参与军务,后逐渐演变为全国行政运行的中心。此机构的设置 A.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出现于康熙年间,以票拟形式参与机务 C.取代前朝内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 D.与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形成三足鼎立 4.“军人和一切公职人员都由国家支付薪金。这样,一般公民也能当军人、法官、议员了。”这一现象开始出现于 A.雅典城邦形成时期 B.梭伦执政时期 C.克利斯提尼执政时期 D.伯利克里执政时期 5.有学者认为:罗马法包含了习惯、平民会议决议、元老院决议、国王谕令、裁判官告示、法学家的学说、法律条文。在该学者看来,罗马法 A.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B.渊源呈现出多元性 C.主要维护平民利益 D.是以往习惯法的汇编 6. 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镜头:英国议会上,外交大臣巴麦尊提出出兵进攻中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英王是虚位元首,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B.英王形式上有对外宣战的权力 C.英国的政体是君主立宪政体 D.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对英王负责 7. 1785年美国首任驻英大使亚当斯赴任时,英国外交官讽刺挖苦:“怎么只有你一个人来到伦敦?应该有十三位大使才对呀!”这位外交官针对的是 A.美国邦联制松散无力 B.十三块殖民地都有大使 C.美国南北分裂 D.英国尚未承认美国独立 8. 1878年5月,在统一以后的德国,俾斯麦提交的“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社会治安的法令”草案遭到帝国议会否决。不久,按照俾斯麦的要求,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并重新选举。10月19日,新一届帝国议会以221票对149票通过了该法令,经皇帝批准,21日起法令生效。这件事反映了当时德意志帝国 A.首相有权力解散帝国议会 B.皇帝只有形式上批准法律的权力 C.联邦议会没有任何立法权 D.帝国议会的立法权受行政权控制 9.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实际上经历了“西化”、“反西化”、“近代化”三个交叉的探索过程。下列各项中,符合“反西化”和“近代化”内容的是 A. 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C. 辛亥革命,戊戌变法 D.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10.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交涉的焦点是“公使驻京”,这被清政府列为谈判中的“第一要事”,而开放外贸口岸等很快达成了协议。这反映出当时的清政府 A.认为英法违背国家平等原则 B.认为公使驻京违背国际法 C.担忧公使驻京破坏司法主权 D.维护“天朝上国”的传统规制 11. 史学界一般认为,太平天国有两个革命纲领,一个适应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另一个适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其中,适应当时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纲领是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定国是诏》 D.《海国图志》 12.金冲及教授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几个根本问题》中写道:“我们在洋务运动时候讲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A.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研究中国的前途问题 D.使国人认清自己国家所处的地位 13.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A.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 B.增强了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C.清除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D.使人民获得民主自由权利 14.1922年,陈独秀在《造国论》一文中说:“在中国这样的殖民地状况之下……无产阶级革命的时期尚未成熟,只有两阶级(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联合的国民革命的时期是已经成熟了。”陈独秀这是在解释和宣传 A.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第一个党纲 B.中国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方针 C.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15.国民革命规模宏伟,内涵丰富,与辛亥革命相比较,其相同点在于 A.它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 B.它广泛而深刻地发动了工农群众 C.它的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D.它是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组织下进行 16.有学者指出:南昌起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武装斗争的开始,还存在着认识与实践上的不足.由于这些不足,南昌起义虽然成功了,但在国民党军的反扑之下,胜利果实并没有保存多久.这里的“不足”应指 A. “左”倾思想严重影响领导者决策 B.共产党没有掌握革命领导权 C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D.共产党没有创建革命军队 17.国民革命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与红军帽告别吧!”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A.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 B.争取党内合作,保障抗战胜利 C.促成统一战线,确保民族大解放 D.开辟正面战场,彻底消灭日军 18.1942年10月,美英两国公开声明,将与中国政府谈判,放弃在华治外法权,订立平等条约。1943年5月,中美英正式交换批准文本,新约开始生效。其主要内容有美、英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废除《辛丑条约》等。中国外交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南京国民政府外交努力的结果 B.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地位提高 C.中国遭受沦陷,美英特权形同虚设 D.美英通过外交行为打击汪伪政权 19.某中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放映了一部电影。电影中有这样一组镜头:一队士兵冲进一座很大的建筑物,建筑物上写着“总统府”三个大字,士兵爬到建筑物上扯下原来的旗帜。镜头转到一房间,房间里办公桌上日历的日期是1949年4月23日。据此判断日历上的年份应该是 A.民国三十五年 B.民国三十七年 C.民国三十八年 D.民国四十年 20.当《资本论》德文版第三卷出版(1894年)后,奥地利经济学家斯班在对《资本论》进行全面批判的同时,认为“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说中,确有一段真理”:劳动者与资本家“所得的各自部分”“实在未能公允,实在应谋改革”。他得出的这个结论是基于 A. 经济的迅速发展 B.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的完善 C.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 D.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21. 《全球通史》中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是 A.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 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D. 巩固苏维埃政权 22.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1 226名代表,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普选产生的,故此次大会又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这次“真正的人民大会”的主要功绩是 A.人民代表由海选产生,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 B.规定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开始成为国家主人 C.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人民有了行使政治权力的唯一机关 23.小说《平凡的世界》描述20世纪70年代初,主人翁孙少平“不关心无产阶级政治,光看‘反动书’的行为很快就被人揭发,每天被人监督”。小说的故事背景是 A. 文化大革命时期 B. 解放战争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改革开放以后 24.香港《大公报》社评曾指出,15年过去,今天,再问港人,什么是“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再不关心政治的市民也可以说出个大概。这主要表明 A.香港回归是民心所向 B.“一国两制”深得港民之心 C.祖国内地经济发展超过香港 D.英国的殖民统治不得人心 25. 1954年12月,缅甸总理吴奴应周恩来邀请回访中国时表示:“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不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很坦率地讲,我们对大国是很恐怖的。但是周恩来访问缅甸以后,大大消除了缅甸人的这种恐惧。”缅甸消除这种恐惧主要是基于中国 A. 奉行“一边倒”政策 B.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 倡导多边外交 D. 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6.1972年2月1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稍后的3月6日出版的《时代》周刊封面上,设计者将画面切割成五块——尼克松与毛、周的会面、参观长城以及观看歌舞演出顺次罗列其上。在设计者看来 A.尼克松与毛、周成为政治挚友 B.尼克松的访华具有跨时代意义 C.中美关系正常化打破了两极格局 D.中美终于打破坚冰实现建交夙愿 27.美国外交家乔治·凯南在1946年说:“我们面对着一个政治力量,它狂热的坚信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性的妥协办法。”次年他告诫美国应该奉行一个长期的对苏政策,并要保持“坚定与耐心”。这些言论 A.批判了美国的“冷战”政策 B.夸大了美苏之间的分歧 C.力图缓和美苏之间的关系 D.力主对苏联采取遏制政策 28.戴高乐的顾问,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科耶夫曾言“单一民族国家太过狭小,只有那些由若干加盟民族国家构成的帝国才有可能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这一观点反映了 ①实现法国欧洲霸主的目标 ②主张通过联合保证西欧国家的独立与安全 ③要求东西方联合制美 ④战后美苏争霸威胁欧洲的发展。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 29.日本东京大学田中明彦在1991年指出,冷战后的世界,军事上存在着美国一个中心,经济上存在着美、日、德三个中心,在政治上存在着美、俄、英、法、中五个中心。据此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A.美国已彻底失去世界霸权 B.欧洲国家的综合实力最强 C.中国已能左右世界格局 D.当今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 30.俄罗斯现任总统普京曾说:“谁要是不为苏联解体而感到遗憾,他就是没心肝;谁要是想恢复原来模样的苏联,他就是没有头脑。”这里的“遗憾”主要是指 A.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束 B.高度集中体制被打破 C.人民生活水平的降低 D.超级大国地位的丧失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绩,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 ——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一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凝聚力”的主要表现。(9分) (2)根据材料三,指出作者的政治愿望。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9分) 32.阅读下列材料:(22分) 材料一 历史图表组 材料二 单极是持久的,也是和平的。最大的危险是美国行动太少。作为一个拥有无可争议的优势的国家,美国比任何国家更有可能轻视这一国际系统和总的挑战。但由于这一系统是围绕美国建立起来的,这就要求美国进行约束和管理,美国对挑战的反应提出的法令越有效,这一系统将越长久和越稳定。 ——(美)威廉 沃尔弗斯《稳定的单极世界》1999年 材料三 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多极化格局的形成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期,其间会充满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激烈斗争。世界各种力量正在进行新的分化组合。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几大力量也相对突出,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 ——江泽民《在武汉主持召开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时的讲话》1999年 (1)材料一图片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给国际关系带来了什么影响?(10分)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主张并指出其目的。(4分) (3)材料三提出了什么观点?据材料二、三指出提出这一观点的理由是什么?(8分) 南昌二中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5 CBADB 6-10 DADBD 11-15 BDBCA 16-20 CCBCC 21-25 ACABD 26-30 BDCDD 31. (1)错误估计:日本认为国民革命失败导致内战纷争,忽视中国再次的凝聚团结;日本认为军事上强于中国,忽视中国人民的斗志。(6分)主要表现: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战略上相互配合。(一点3分) (2)政治愿望:国共再度合作,实现民族的复兴(3分)积极因素:两岸同胞的民族感情;国共合作的历史传统;海峡两岸交流日趋频繁(或“九二共识”等)(6分) 32. (1)现象:图1欧洲走向联合;图2日本崛起;图3第三世界兴起。(6分)影响: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了多极化趋势出现。(4分) (2)主张:建立由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目的:为美国独霸世界提供理论支持。(4分) (3)观点:世界呈多极化趋势;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发展的曲折过程。(4分) 理由:世界各种力量正在进行新的分化组合;多样化趋势遭遇美国“一极”图谋的挑战。 (4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