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选修3)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选修3)学案

选考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命题考情分析]——————透析命题规律 研析高考真题 考向一 考查一战影响及战后国际关系的特点、影响 ‎[例1] (2017·高考全国Ⅱ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整个20年代,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如挪威生物学家弗里约夫·豪森在给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信中说:“在所有欧洲国家联合在欧洲合众国旗帜下之前,欧洲的持久和平是不可能的。”当欧洲联合的呼声在民间日趋高涨之际,法国总理白里安于1929年在国联大会上提出了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欧洲联邦”计划,后又发表备忘录,着重强调政治行动,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然而,他的欧洲联合方案提出后,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最后,“欧洲联邦”计划不了了之。‎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里安“欧洲联邦”设想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联邦”设想未能实现的原因。‎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挪威生物学家弗里约夫·豪森在给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信中说:‘在所有欧洲国家联合在欧洲合众国旗帜下之前,欧洲的持久和平是不可能的’”,并联系《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签订的影响概括。第(2)问,结合“欧洲联邦”设想本身的缺陷、法德的矛盾、欧洲各国的利益诉求及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分析。‎ 答案:(1)‎ 背景:战争对欧洲造成巨大破坏,战后欧洲明显衰落;有识之士认识到走欧洲联合的道路才能实现和平,复兴欧洲;《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签订缓和了欧洲局势。‎ ‎(2)原因:设想脱离现实;法、德历史积怨太深,削弱对方、保障自身安全的思维严重存在;欧洲各国利益诉求不尽相同;经济危机造成欧洲局势动荡。‎ ‎[例2] (2016·高考课标全国Ⅱ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是著名的反战活动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即发出致德国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公开信,呼吁反战,遭到拒绝。从1914年到1918年,他连续发表文章,谴责交战各国政府是战争的罪魁祸首,呼吁立即结束这场自相残杀的战争,但不为人们理解,甚至在自己的祖国也被指责为卖国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发表《精神独立宣言》,总结大战的教训,呼吁知识界保持精神独立,以防战争再次爆发。‎ 在二三十年代,他发起组织了国际反战反法西斯委员会,不久当选为名誉主席。在世界反战大会上,他被选为大会主席,并在大会发言中指出反对指向苏联的一切威胁,保卫苏联。后被提名为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名誉主席。‎ ‎——据杨晓明《欣悦的灵魂:罗曼·罗兰》‎ ‎(1)根据材料,概括与一战时相比,罗曼·罗兰二三十年代反战活动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曼·罗兰反战活动变化的原因。‎ 解析:第(1)问,首先注意:一战时期罗曼·罗兰主要是以个人的名义发公开信、发表文章等进行反战。根据材料“在二三十年代,他发起组织了国际反战反法西斯委员会”得出由个人宣传到组织反战活动;根据材料由“谴责交战各国政府是战争的罪魁祸首”到“‎ 并在大会发言中指出反对指向苏联的一切威胁,保卫苏联”得出由反对欧洲交战各国政府到反对法西斯,保卫苏联。第(2)问,要结合第(1)问的变化进行对应分析。首先,总结一战期间的反战教训——个人反战未取得明显效果;其次,二三十年代国际形势变化——世界受到法西斯势力的威胁,苏联兴起并且成为帝国主义的主要斗争对象。‎ 答案:(1)变化:由个人宣传反战到组织反战活动;由反对欧洲交战各国政府到反对法西斯,保卫苏联。‎ ‎(2)原因:总结一战教训;交战各国宣扬极端民族主义,蒙蔽广大民众,个人反战未能取得明显效果。‎ 形势变化:一战是非正义战争,交战双方政府都负有战争责任,二三十年代法西斯兴起,成为和平的最大敌人,攻击矛头指向苏联。‎ ‎[例3] (2016·高考全国Ⅲ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说中提出了“十四点”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公开外交、订立和平条约、公海航行自由、贸易平等、民族自决、裁减军费、公正处理殖民地争议、建立国际联盟等。《泰晤士报》评论其“似乎没有考虑到形势的某些严峻现实”。尽管交战双方接受“十四点”为停战基础,但是实力依然强大的殖民大国英法只是口头赞同。“十四点”计划的实施严重受阻。‎ ‎——摘编自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威尔逊“十四点”计划严重受阻的原因。‎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时间“1918年1月”‎ 并联系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苏俄政府的举措、美国外交政策等多角度、多层面概括。第(2)问,结合“十四点”计划本身的局限性、当时列强之间的关系、美国实力及国内形势等方面分析。‎ 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防止大战重演、重建战后秩序成为关注的焦点;苏俄政府发布《和平法令》产生很大反响;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2)过分理想化;列强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对战后和平的重建看法不同;美国的实力还不足以主导世界;美国国会中意见分歧、反对力量强大。‎ ‎[例4] (2017·高考全国Ⅲ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1931年起,日本对外侵略的口号经过了一个演变过程。1931年初,日本大肆宣扬“满蒙”(中国东北和蒙古地区)与日本有着特殊关系,提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的口号。1938年11月,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宣称战争的最后目的是建设“东亚新秩序”,“日满华”建立起连环互助关系。1940年7月,在纳粹德国席卷西欧后,日本内阁确定了南进政策,把侵略矛头指向法国、荷兰、英国等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提出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不久,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将其改称为“大东亚共荣圈”。‎ ‎——摘编自(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侵略口号是如何随着侵略战争进程而变化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剖析日本提出侵略口号的企图。‎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三个时期,即“1931年初”“1938年11月”“1940年7月”,结合三个时期日本的侵略战争和提出的口号进行回答。第(2)‎ 问,结合三个时期侵略战争的口号,认识到口号是为发动战争服务的,从口号提出的目的、实质,对本国民众及对被侵略国民众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口号提出后,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企图灭亡中国,提出“东亚新秩序”的口号;“大东亚共荣圈”口号提出后,发动太平洋战争,侵占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广大地区。‎ ‎(2)服务于侵略战争需要;掩盖侵略战争本质;蛊惑本国民众;麻痹被侵略国家的反抗意志。‎ 考向二 考查二战及二战后国际关系的特点、影响 ‎[例5] (2017·高考全国Ⅰ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3年举行的开罗会议上,中美两国政府首脑就战后问题进行了一次广泛详尽的讨论,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一致。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美方表示希望战后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与美英苏共同担负维持和平的责任,中方欣然领诺。关于对日本的军事管制,美方希望以中国为主,中方要求美国主持,中国派兵协助。关于领土问题,中美双方同意,东北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美方询问中国是否希望获得琉球群岛,中方提出由国际机构委托中美共管;美方提议由中国先行收回香港,然后宣布与九龙合成为全世界自由港,中方深以为然,但后为丘吉尔拒绝。关于朝鲜和印度支那,中方提议让这些国家独立,美方表示同意。此外,双方还讨论了日本天皇的地位、日本以实物进行赔偿、美国对华经济援助、军事合作等问题。‎ ‎——摘编自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双方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的内容,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政府首脑会晤所反映的美国战后东亚秩序构想。‎ 解析:本题围绕开罗会议的内容和影响,考查考生提取信息、分析归纳以及阐释历史的能力。第(1)问,回答内容时要紧扣“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这一关键要求,回答意义时要着重分析对中国解决领土主权问题的积极影响。第(2)问,可从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对日本的处置及美国的真正意图等方面分析。‎ 答案:(1)内容:日本窃取中国的领土,例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意义:中国对这些地区的领土主权得到国际公认;为战后中国处理台湾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 ‎(2)支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中美合作;处置日本;防范日本军国主义再起;建立美国主导的战后东亚秩序。‎ 考向三 从美苏“冷战”角度考查二战后国际关系变化的特点 ‎[例6] (2016·高考课标全国Ⅰ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65年,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升级后,中国政府在加强对越南的军事援助的同时,向美国政府传递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要求美国不得将战争无限制升级。美国决策者对此颇为重视,加强相互间的“信息传递”,努力理解中方的信息,并将中方的可能反应作为制定战略决策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同中国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美国表现出某种谨慎和克制,朝鲜战争式的中美直接军事冲突没有重演。‎ ‎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政府,面对美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困境,以及从亚洲收缩力量的需要,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试图使之适合美国力量的限度和新的国内国际条件。1973年,美国与北越在巴黎签订了协定,越南战争基本结束。‎ ‎——摘编自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中美之间 特殊的“信息传递”》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与中国在越南战争中没有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结束越南战争的原因。‎ 解析:第(1)问,从中美“信息传递、中国实力壮大、历史教训、美方的相对克制”等方面回答。第(2)问,从美国面临的国内(战略调整、反战运动、经济损失等)、国际(与中国关系)因素进行分析。‎ 答案:(1)冷战时期,美国的战略重心在欧洲;吸取朝鲜战争的教训;中国政府有效的警示信息;美国采取了避免直接冲突的一些措施。‎ ‎(2)国内反战运动的高涨;调整国际战略,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战争给经济造成巨大负担;战争胜利无望,欲从战争中脱身。‎ ‎[主干提炼]‎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1.背景 ‎(1)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2)帝国主义之间的基本矛盾导致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这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 ‎(3)科技进步使潜艇、飞机、坦克和大炮等新式武器问世并用于战争。‎ ‎(4)20世纪以来,德国形成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浪潮。‎ ‎2.过程 ‎(1)20‎ 世纪初,巴尔干半岛地区成为欧洲的火药桶,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一战的导火线。‎ ‎(2)一战爆发后,从马恩河战役到凡尔登战役进入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3)一战以欧洲为主战场,主要形成了三条战线:即西线、东线和南线。‎ ‎(4)索姆河战役中,英军首次使用了坦克。‎ ‎(5)美国于1917年参战 ,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苏维埃政府坚决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 ‎(6)1918年,德奥集团在协约国的总攻下失败,一战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3.影响 ‎(1)第一次世界大战直接经济损失达3 000多亿美元,夺走了2 000多万人的生命。‎ ‎(2)一战使西欧相对衰落,使美国、日本崛起,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3)一战中,德国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匈牙利爆发了匈牙利革命,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4)一战也引发了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浪潮,打击了西方殖民统治。‎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体系 华盛顿体系 构成 由对德《凡尔赛和约》及对奥、保、匈、土等国的和约共同构成 ‎《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 实质 列强在欧洲、非洲和西亚地区确立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列强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确立的国际关系格局 影响 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但由此建立起的和平并不长久 ‎2.国际联盟 ‎(1)成立:1920年在瑞士的日内瓦建立了国际联盟,国际联盟为英法所操纵。‎ ‎(2)宗旨:国际联盟是世界上第一个普遍的国际性组织,它的宗旨是增进国际间的合作并保持和平与安全。国联的主要组织有大会、行政院与常设秘书处。‎ ‎(3)评价:国联成立后,有两大任务,一是维护世界和平,制止侵略;二是处理世界范围的卫生、经济、社会方面的问题。‎ ‎3.《非战公约》:1928年,美、英、法等十五个国家签署了《非战公约》,这成为二战后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德日法西斯的重要法律依据。‎ 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 ‎1.背景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隐含矛盾的发展。‎ ‎(2)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3)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催化”作用。‎ ‎(4)局部反法西斯力量未能形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5)英法等推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2.过程 项目 扩大 转折 反攻 西欧 荷兰、比利时、法国先后投降 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北非 英军与德、意军队展开拉锯战 阿拉曼战役 美、英联军在西北非登陆 苏德 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突袭苏联 斯大林格勒战役 库尔斯克战役 太平洋战场 日军突袭珍珠港 中途岛海战 瓜岛争夺战 ‎3.影响: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深的战争。‎ ‎(1)为基本清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使和平思想深入人心。‎ ‎(2)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局势。‎ ‎(3)客观上推动和诱导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4)唤起了世人对战争与和平、生命与自由等问题的重视和反思。‎ 四、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1.冷战的原因 ‎(1)二战后,苏、美、英等大国以雅尔塔会议为中心确定了战后世界格局,即雅尔塔体系。‎ ‎(2)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战时军事实力基础上的,具有大国强权和霸权主义色彩,结束了欧洲国家作为世界中心的国际格局,为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二战后,美国经济和军事实力超群,苏联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世界强国,战后形成了一个以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阵营。‎ ‎(4)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使其全球战略矛盾对立。美国为了称霸,挑起了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 ‎2.冷战的形成 ‎(1)1946年,美国驻苏代表乔治·凯南提出“八千字电报”的遏制理论。‎ ‎(2)1946年,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发表著名反共反苏的铁幕演说。‎ ‎(3)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咨文反映出来的美国外交政策被称之为杜鲁门主义,它的提出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一大转变,也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 ‎(4)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马歇尔计划”,它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 ‎(5)1949年,苏联联合五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经互会”,以对抗马歇尔计划。‎ ‎(6)1949年,美国联合加拿大等十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苏联联合东欧七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北约与华约的成立,标志着战后欧洲出现两个敌对的军事集团。‎ ‎3.美苏争霸 ‎(1)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开始调整对外政策,世界出现美苏争霸的局面。‎ ‎(2)美苏争夺的重点是欧洲,柏林是美苏较量的重点。‎ ‎(3)美苏争霸的核心是军备竞赛,20世纪70年代初,美苏核力量处于均势。‎ ‎(4)美苏争霸使世界处于核均势下的恐怖和平之中,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就是突出表现。‎ ‎4.缓和与对抗 ‎(1)1969‎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尼克松主义的新外交政策。美苏关系出现了缓和。‎ ‎(2)1975年,欧洲大多数国家和美国等签署《赫尔辛基宣言》,标志着冷战对峙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3)1989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兵。‎ ‎(4)1980年,美国提出用武力遏制苏联的“卡特主义”。1981年里根总统提出“以实力求和平”的新遏制政策,美苏关系再次陷入低谷。‎ ‎(5)1985年,苏联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他提出“新思维”理论,美苏关系进入第二次缓和阶段。‎ ‎(6)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也意味着美苏冷战的结束。‎ 五、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1.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1)1950年,美国发动了朝鲜战争,朝鲜战争从1950年持续到1953年,最终美国战败,签署《朝鲜停战协定》,朝鲜战争是冷战的产物,是二战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性局部战争。‎ ‎(2)1961年,美国又发动越南战争,它是美苏两国和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1973年美国战败,它是美国战后陷得最深、拖得最久、代价最大的一次以失败告终的战争。‎ ‎2.中东战争 ‎(1)巴勒斯坦问题是中东问题的核心,也是中东战争的根源所在。‎ ‎(2)1948年~1982年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爆发了5次战争,都称之为中东战争。‎ ‎(3)1977年,萨达特正式访问耶路撒冷,开始了埃、以之间的和平谈判,1978年,埃以双方在美国签署《戴维营协议》。‎ ‎(4)1993年,巴、以双方在美国签署《奥斯陆协议》,这是中东和平的一个重大突破。‎ ‎(5)1995年,以色列总理拉宾被刺杀,中东和平进程受阻。‎ ‎3.两伊战争 ‎1980年,伊朗和伊拉克爆发了一场长达8年的战争,即两伊战争,它是二战后持续时间较长、损失消耗最大的局部战争。‎ ‎4.海湾战争 ‎(1)1990年8月,伊拉克突然发动对科威特的侵略战争,1991年,美国对伊拉克发起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军事行动。海湾战争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是多国部队对伊拉克进行空中轰炸,第二阶段是地面作战阶段,战争最终以伊拉克的失败而告终。海湾战争是冷战结束后第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也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高科技战争。‎ ‎(2)2003年,美国以打击萨达姆政府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发动了伊拉克战争,这场战争的高科技含量大大超过海湾战争。‎ 六、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流 ‎1.联合国 ‎(1)1943年,美、中、英、苏四国签署《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宣布尽快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2)1945年,联合国家国际组织会议在美国旧金山开幕。联合国正式成立。‎ ‎(3)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等四项。联合国有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等一些常设机构。‎ ‎(4)联合国在它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为世界和平做出了一些贡献。‎ ‎(5)‎ 裁军和军备控制是联合国的重要任务,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也十分突出,维和部队称之为蓝盔部队。‎ ‎2.反战和平运动 ‎(1)1949年,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在巴黎和布拉格举行,1955年发表了反对核战争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兴起反战运动,它和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学生运动相结合,构成了美国的社会浪潮。‎ ‎(3)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和平运动在欧洲兴起,形成战后世界和平运动的第三次浪潮。‎ ‎(4)反战和平运动在内容上是以反核运动为中心,在范围上具有全球性,在组织上由分散走向统一,由国内运动走向跨国运动。‎ ‎3.和平与发展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 ‎(2)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平推动发展;发展是和平的保障,发展促进和平。‎ ‎(3)21世纪,战争威胁依然存在,世界和平力量进一步增强。‎ ‎[重难拓展]‎ 一、关于世界性大战的规律性思考 ‎1.第二次世界大战留给世人的教训 ‎(1)要保持一个相对合理的国际秩序,以强凌弱、对战败国一味勒索,只会带来更大的冲突。‎ ‎(2)国际经济纠纷容易引发战争,在遇到世界性经济危机时,各国应该团结互助,共渡难关,切忌以邻为壑。‎ ‎(3)面临侵略势力的威胁,应该联合起来,奋起反抗。绥靖政策只能养虎为患,祸水他引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4)‎ 在战争还没有消灭之前,一个国家必须注意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加强抵御外敌的能力。‎ ‎(5)要加强维和性国际组织的权威,目前,要努力提高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作用。‎ ‎2.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是抑制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 战争是交战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双方调动一切经济力量想赢得战争,使得世界各国的生产因两次世界大战而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特别是战后的经济在高科技的推动下重新起飞之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于是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之时,国际合作也成为绝对必须之事。正是这种从至今最惨烈的战争中产生出来的对战争自身的否定力量,随着战后经济的迅速增长而大大发展,并成功地抑制了二战后一系列局部战争与冲突的扩大。今天,以中国政府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际关系准则的思想,已经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接受。‎ ‎3.通过外交手段实行必要的妥协 人类在付出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冷战”的巨大代价之后,开始学会了这种处理国际争端的一种古老而又全新的方法。一战前,欧洲列强之间毫不妥协,最终使大战爆发。一战以后,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教训,使通向二战的道路曲折得多。二战后,人们更多地接受了历史的教训,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与危机时表现出更多的谨慎。伴随着“冷战”的发展、缓和与结束,妥协方式越来越成为解决国际纠纷的常规手段。今天,妥协意味着任何国家都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意味着参加谈判的国家在捍卫自己核心利益的同时,必须承认和照顾谈判对手的合理利益,意味着谈判双方在各自所希望得到东西之间实现某种有取有予的平衡,意味着反对和抵制国际关系中的任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妥协是斗争结果的另一种形式。二战后的60‎ 多年来,这种妥协的实例比比皆是,从而在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以对话代替对抗、以缓和与合作代替“战争”或“冷战”的新局面。这是人类社会在经过20世纪的战争风云之后,进一步走向文明与成熟的标志。‎ 二、对战争的分析认识 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的经常现象,也是近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对战争现象的分析研究有助于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国际关系特点的认识。‎ ‎1.战争的原因:战争的原因主要在于战争发动者的一方,战争发动者的社会状况、国家实力、统治政策等都对战争的爆发产生影响。‎ ‎2.战争的性质:战争的性质是由战争发动者的目的决定的,而目的又受战争发动者所处的社会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利益等因素的制约,因而,对战争性质的认识涉及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方面。同时,目的的多样性又促使我们必须分清其优劣是非,凡是只为自己国家考虑、对他国构成伤害的目的都是需要谴责的,其战争性质必然是非正义的。反之则为正义的。‎ ‎3.战争的胜负: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比较多,其中从根本上说是国家的实力,而实力能否充分发挥、能否由弱变强,又受制于社会制度、统治政策、战争性质等各种因素。其次从战争的进程来看,指挥员的素质、军队的战斗力、战役谋略得当与否、战场各部分的配合等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战争的结果。‎ ‎4.战争的影响:任何战争都会造成对人类自身的巨大破坏,造成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巨大损失。但是,有些战争在客观上会产生积极作用,而且这种积极作用要比其损害大得多。有无这种积极作用、积极作用的大小则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规模。‎ 三、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 ‎1.原因 ‎(1)从历史上看:第三世界的许多国家之间,存在着民族、宗教矛盾或领土、边界纠纷。其中有一些矛盾和纠纷,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者有意制造而形成的历史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统治的崩溃,新兴的独立国家在历史上形成的种种矛盾和纠纷开始表面化、尖锐化,成为影响国际关系、引发战争的主要原因。‎ ‎(2)从现实情况看:地区霸权主义的抬头也是第三世界国家之间频频发生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 ‎2.教训 ‎(1)发生冲突的国家往往两败俱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遭受灾难性的破坏。‎ ‎(2)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应成为各国的共同目标;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当受到尊重;国与国的争端,应当遵循国际关系准则,本着友好协商的精神加以解决,而不应当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四、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局部战争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热战”的原因 ‎(1)根本原因:在美苏“冷战”的重点地区欧洲,两国没有直接发生战争,但在亚洲,美国控制能力较低,苏联的势力也不能直接控制,于是为了确保在该地区的利益,在“冷战”中出现了“热战”。局部“热战”是“冷战”格局在某一具体地区的集中体现,地区上的矛盾被双方所利用,导致局部战争发生。美国对华“扶蒋反共”失败后,对东亚、东南亚特别戒备。‎ ‎(2)直接原因:‎ ‎①在朝鲜,美国一直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为眼中钉,希望能有机会铲除朝鲜半岛的社会主义力量。朝鲜内战一爆发,美国政府出于“冷战”意识,认为这是社会主义阵营有计划的集体行动,于是立即做出反应。‎ ‎②在越南,美国担心越南革命会在东南亚引起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力量的普遍增长,故在法国撤出越南后,立即开始向越南渗透。‎ ‎(3)结果:‎ ‎①中国和苏联在这两场战争中,都给予朝鲜、越南人民以大力支持。‎ ‎②美国在这两场战争中都以失败而告终。历史表明:称霸世界的政策不得人心;侵略他国,干预他国内政是行不通的。‎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局部战争的原因 ‎(1)地区资源及其种族、宗教、领土纷争等矛盾交织在一起。‎ ‎(2)美苏争霸的“冷战”格局的影响,争夺世界霸权、大国插手、干涉别国内政。‎ ‎(3)殖民主义的遗留问题,新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加深了这些地区的矛盾和冲突。‎ ‎3.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关系变化对局部战争的影响 ‎(1)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苏联经济的衰退和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战略、国际“冷战”格局开始降温,呈现美攻苏守的特点,局部战争增多。‎ ‎(2)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格局消失,原来抑而未发的各地民族和领土等争端在国际力量失衡状态下爆发。‎ ‎1.(2017·湖北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成为世界五大国之一,日俄战争后已存在的大国意识开始随之急剧膨胀,日本人对亚洲的优越感及指导者意识更是越发浓厚。当时鉴于欧洲战场的惨状,预感西方文明即将走向没落的人比比皆是,认为东洋文明绝不劣于西洋文明。“一战”使“落后”地区各民族获得民族独立的良机,日本对殖民地的支配以及对中国大陆的膨胀也开始在理论上陷入困境。在“一战”的影响之下,趁着世界秩序的混乱,日本社会中以自我为中心试图构筑新地域秩序的构想开始大为盛行。小寺谦吉是此时期颇具代表性的亚洲主义者,他主张中日“应相互提携、相互扶助,为亚洲乃至全体有色人种,理应与白人展开对抗”。日本向中国提供智识,中国向日本提供物资。日对中施加军事援护,中国应在日本“指导”下实施改造,教育和文字语言上要采用“日本假名文字”等。小寺的大亚洲主义虽然在表面上主张中日两国的相互团结依存,但实际上却否认中国的地位,宣扬日本以“调和文明”来改造中国。‎ ‎——摘编自刘峰《论第一次世界大战 期间日本亚洲主义的理论与行动》‎ ‎(1)根据材料,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亚洲主义盛行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小寺谦吉亚洲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质。‎ 解析:(1)本小问的背景,依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成为世界五大国之一,日俄战争后已存在的大国意识开始随之急剧膨胀,日本人对亚洲的优越感及指导者意识更是越发浓厚”可以得出“‎ 一战”后,日本整体实力的增强;“当时鉴于欧洲战场的惨状,预感西方文明即将走向没落的人比比皆是,认为东洋文明绝不劣于西洋文明”可以得出欧战的惨状推动部分日本人对西方文明重新评估;“‘一战’使落后地区各民族获得民族独立的良机,日本对殖民地的支配以及对中国大陆的膨胀也开始在理论上陷入困境”可以得出旧的殖民理论陷入困境。‎ ‎(2)第一小问的内容,依据材料“主张中日‘应相互提携、相互扶助,为亚洲乃至全体有色人种,理应与白人展开对抗’”可以得出中日团结,相互依存,以共同对抗欧洲;“中国应在日本指导下实施改造,教育和文字语言上要采用‘日本假名文字’等”可以得出由日本主导对中国实施改造;中国教育和语言文字日本化,第二小问的实质,依据材料“小寺的大亚洲主义虽然在表面上主张中日两国的相互团结依存,但实际上却否认中国的地位,宣扬日本以‘调和文明’来改造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实质是一套掩饰侵略,欲图扩大日本在华(亚洲)利益的理论。‎ 答案:(1)背景:①一战后,日本整体实力的增强;②欧战的惨状推动部分日本人对西方文明重新评估;③旧的殖民理论陷入困境。‎ ‎(2)内容:①中日团结,相互依存,以共同对抗欧洲;②由日本主导对中国实施改造;③中国教育和语言文字日本化。‎ 实质:是一套掩饰侵略,欲图扩大日本在华(亚洲)利益的理论。‎ ‎2.(2017·山东省k12联盟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五国条约全称《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由美、英、法、意、日五国于1922年2月6日签署。主要内容是: ‎ ‎①规定五国主力舰总吨位限额为美英各52.5万吨、日本31.5万吨、法意各17.5万吨,即五国按比例为5∶5∶3∶1.75∶1.75。 ‎ ‎②禁止建造标准排水量超过3.5万吨的主力舰,并不得装置口径超过16英寸的火炮。 ‎ ‎③航空母舰的总吨位限额为美英各13.5万吨、日本8.1万吨、法意各6万吨;单舰标准排水量原则上不超过2.7万吨,并不得装置8英寸以上口径火炮。 ‎ ‎④美、英、日在太平洋地区所占岛屿的“要塞”一律维持现状,不得建立新的海军基地和要塞,但夏威夷群岛、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等地除外。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形成的历史背景。‎ 解析:(1)材料“五国条约全称《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由美、英、法、意、日五国于1922年2月6日签署”,根据条约和时间判断这是华盛顿体系的一部分,是在美国主导下进行的,由“五国按比例为5∶5∶3∶1.75∶1.75”,看出美国取得与英国同等的比例,同时限制了日本、法国、意大利的比例,这样做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争夺中胜出,英法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海军军备受限;由“美、英、日在太平洋地区所占岛屿的‘要塞’一律维持现状”得出列强之间互相制约,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2)1922年后,大的国际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1914~1918年),引发国际力量的变化和列强的谋划。‎ 答案:(1)特点:在美国的主导下进行;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争夺中胜出;英法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海军军备受限;列强之间互相制约,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四点任答三点) ‎ ‎(2)‎ 背景:一战结束,列强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在新的力量对比下,列强要求重新划分在亚太地区的势力范围;美国实力增强力主召开华盛顿会议。‎ ‎3.(2017·山东潍坊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二战后初期,德国西占区的非纳粹化其有重要意义。根据《波茨坦公告》的决议:“一切纳粹党徒,除仅在名义上参与该党活动者外,以及其他对盟国目的持敌视态度者,不得担任公职或半公职以及在重要的私人企业中的负责职位。这些人必须由被认为在政治上和道德品质上有助于发展德国真正的民主制度的人予以接替。”盟军进入德国后,立即开始了逮捕行动,并强制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纳粹分子辞职。所有谋求公职、半公职以及私人企业重要职位的人都需填写一张非常复杂的手续表,然后由警察部门和情报机关进行审查,狂热的纳粹分子,不是被埋葬,就是隐藏起来了,或被关进了禁闭营,幸存下来的也暂时被边缘化了。这样在占领区的各个领域出现了许多空缺,这就为民主分子和反纳粹分子接管权力创造了机会。“在清除民族社会主义期间,民主党派获得了机会发展壮大,并在乡、州和全国范围内进入了政治领导地位”。‎ ‎——周显亮《二战后初期德国西占区非纳粹化探析》‎ ‎(1)根据材料,概括二战后初期德国西占片区非纳粹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德国西占区非纳粹化的意义。‎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文字逐条概括即可。第(2)问,从清除纳粹分子、反思战争、促进政治民主化角度进行分析作答。‎ 答案:(1)特点:盟军主导;政策严厉;涉及面广;清除纳粹势力与壮大民主力量相结合。‎ ‎(2)‎ 有利于清除纳粹主义的影响;促进了德国对战争的认真反思;有利于德国的政治民主化。‎ ‎4.(2017·河南开封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10月5日,斯大林在给毛泽东的电报中,关于中国出兵抗美援朝问题表明了苏联政府的态度。他在电报中说:“当然,我也考虑过,美国尽管没有做好大战的准备,仍可能为了面子而被拖入大战,这样一来,自然中国将被拖入战争,苏联也将同时被拖入战争。”‎ ‎1951年6月4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和外交委员会联合主持召开的关于美国在朝鲜应采取什么政策问题的听证会上指出:“如果把战争扩大到中国,就会给俄国一个合法的借口干涉这一战争,中苏之间的条约具备这样的性质,同时中国人也会根据这个条约,要求俄国人这样做。”‎ ‎——摘编自齐德学《中苏同盟在抗美援 朝战争中的作用》‎ 材料二 “如果美帝国主义真正进攻我们的大陆,那就不只是中国一个国家的战争问题,我们和苏联已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一打起来,就是全面性的打。”“我们今天不是孤立的,我们有《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美国和联合国都晓得,它要发动战争,那就意味着这是世界大战。”‎ ‎——《周恩来军事文选》第4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不敢把朝鲜战争扩大到中国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积极影响。‎ 解析:(1)‎ 根据材料中的内容进行归纳,说明扩大战争到中国将会使力量相对均衡的美苏直接对抗,引起世界大战,对美国来说将无法预测结果,因而美国不敢扩大战争。(2)抓住材料中中苏结盟对抗美援朝战争的积极影响,再联系教材的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不难。‎ 答案:(1)原因:中苏同盟建立,担心苏联参战;美国的战略重点在欧洲,不可能在亚洲投入更多兵力;美军在战场处于被动的局面,扩大战争难以扭转战局;新中国已拥有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 ‎(2)积极影响: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对新中国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5.(2017·山西临汾适应性训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3年入主白宫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上台前猛烈攻击遏制战略,指责它使美国耗费了大量金钱,却不能取得应有的胜利。他上台后便立即着手制定美国的新战略。随后,艾森豪威尔批准了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第162号文件——“国家安全基本政策”,称为“新面貌”文件。文件认为苏联的威胁主要表现在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对西方自由世界的敌视及对亚非拉国家的渗透和颠覆上。“新面貌”战略坚持了艾森豪威尔的“大平衡”思想,提出“应付苏联对美国安全的威胁,在这样做的同时,避免严重削弱美国经济或损害我们的基本价值和制度”。在缩减军费的情况下,为最大限度的满足军方的要求,文件强调 “以进攻性打击力量实施大规模报复性破坏的能力”,要在核武器的数、质量上都保持对苏联的优势。不过在苏联已拥有核武器的情况下,美国统治集团意识到了进行核威慑的局限性,因此在强调裁减常备军的同时,加强后备力量建设。文件承认美国的联盟政策面临着种种问题,最使美国担心的是“西欧越来越不愿追随美国的领导。”因此文件强调使盟国相信“‎ 美国的安全战略是集体安全战略。联盟必须扎根于对利益共同体的强烈信念,并坚信美国领导的稳定性和明智性”。另外,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心理战可谓情有独钟,它不仅设立了隶属于白宫的心理作战局,还把这种颠覆手段引为“新面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思、杜正艾《两霸争雄:美苏冷战及后冷战时代》‎ ‎(1)根据材料,概括“新面貌”战略的主要内容。‎ ‎(2)根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最使美国担心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的“新面貌”战略及美欧关系。第(1)问由材料“以进攻性打击力量实施大规模报复性破坏的能力”得出“大规模报复战略”;由材料“强调裁减常备军的同时,加强后备力量建设”得出“裁减常备军加强后备力量建设”;由材料“强调使盟国相信‘美国的安全战略是集体安全战略。联盟必须扎根于对利益共同体的强烈信念,并坚信美国领导的稳定性和明智性’”得出“突出联盟政策的重要性”;由材料“对心理战可谓情有独钟……把这种颠覆手段引为‘新面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出“重视心理战和颠覆活动”等。‎ 第(2)问,依据材料“最使美国担心的是‘西欧越来越不愿追随美国的领导’”的理解,结合时代背景及战后欧洲的联合的相关知识,概括得出战后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西欧经济发展实力增强,欧洲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等原因;在上述理解的基础上概括说明其影响。‎ 答案:(1)大规模报复战略;裁减常备军加强后备力量建设;突出联盟政策的重要性;重视心理战和颠覆活动。‎ ‎(2)原因:战后西欧一体化的发展;西欧经济的发展,实力增强;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影响:导致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6.(2017·湖北黄石四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朝鲜半岛问题专家张琏瑰教授认为,当1953年7月27日停战协定签署前,双方集团已意识到彼此都没有通过武力改变边界的可能,所以双方开始保持克制。朝韩两方也认识到通过武力实行统一的代价太高,于是都放弃了武装统一的企图。尽管没有达成文字协议,但是已有了默契。到了1972年7月4日,朝韩双方发表《北南联合声明》,确认朝韩统一应以和平方法实现,放弃战争。张琏瑰认为,朝韩间的小打小闹,是双方相互敌视政策的一个表现,也是出于双方内部政治的需要,通过这些小动作,制造紧张局势,从而更便于统治,来显示自己政权的合法性。而在朝韩百姓之间,并没有太大的敌意,这一点与中东的巴以矛盾完全不同。‎ ‎——摘编自赵毛兵《朝鲜半岛高危之下60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朝鲜半岛矛盾与巴以矛盾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鲜半岛没有出现大规模战争的原因。‎ 解析:(1)本小问的不同,结合所学可知,巴以矛盾指的是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之间的矛盾,它集中在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领土矛盾。而朝鲜问题仅仅是政治矛盾,并不存在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2)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中“双方集团已意识到彼此都没有通过武力改变边界的可能”、“朝韩两方也认识到通过武力实行统一的代价太高”、“朝韩双方发表《北南联合声明》,确认朝韩统一应以和平方法实现”、“而在朝韩百姓之间,并没有太大的敌意”可概括归纳出答案,另外,还要意识到朝鲜问题涉及到了多国问题,如美国、中国 等,因此不可能轻易爆发战争。‎ 答案:(1)不同:朝鲜半岛矛盾是国家统一(边界)之争,而巴以矛盾是民族、宗教矛盾,是历史遗留下的领土之争。‎ ‎(2)双方都意识到和平统一的重要性;《北南联合声明》的约束;民众没有文化、宗教等深层次的矛盾;中国等国家致力于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做出的努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