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庐巢六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段考2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庐巢六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段考2历史试题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庐巢六校联盟高二段考2‎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同类相动》中说:“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类之相应而起也。如马鸣则马应之,牛鸣则牛应之,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他提出此观点的主要目的是( )‎ A. 借助天意加强君权 B. 教导百姓积德行善 C. 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D. 强调人民力量巨大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与材料中“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表明是关注帝王而非百姓,故B项错误;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人民的力量,排除D。‎ ‎2.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的政策,但在宗教方面,他相当依赖道家方士,在政治方面,又相当依赖法家。精通黄老思想的汲黯曾说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这说明 A. 儒学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B. 统治者儒表法里的治国策略 C. 汉武帝时期诸子思想的融合 D. 封建统治者都善于施展权术 ‎【答案】B ‎【解析】‎ ‎【详解】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的政策,在政治方面,又相当依赖法家,是“内多欲而外施仁义”,体现儒表法里的治国策略,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的治国思想,没有涉及儒学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信息,排除A;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的治国思想,无法体现封建统治者都善于施展权术,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的政策,在政治方面,又相当依赖法家”,联系所学西汉时期的治国思想分析解答。‎ ‎3.西周“礼乐制”、秦始皇“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武帝“独尊儒术”、唐朝“三教并行”、李贽批判孔子,这些现象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对思想文化意识的不同取舍。以下各项中,能用来解释这样一种状况的比较科学的观点是 A.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B. “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 C.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D.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这些现象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对思想文化意识的不同取舍。”结合所学可知一定时期的思想是由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决定的,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故A项符合题意。B项强调历史研究的客观性,排除。历史不仅表现在思想方面,还表现在政治、经济各个领域,故C项错误。D项属于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排除。‎ ‎【点睛】“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是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的史学思想的精华,他强调历史的现时性。“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强调历史研究的客观性。“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是西方历史哲学家柯林伍德提出,是指历史的叙事、评判与信念,离不开思想的主观判断。“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强调历史研究的主观性。‎ ‎4.李贽推崇反礼教的《西厢记》和《拜月亭》,欣赏不受儒学束缚的司马迁、李白和苏轼。此外,他还提倡以鄙俗浅白的口语反映百姓生活。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李贽的离经叛道的个性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理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 D. 抑商政策的松动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李贽推崇反礼教的《西厢记》和《拜月亭》,欣赏不受儒学束缚的司马迁、李白和苏轼”“提倡以鄙俗浅白的口语反映百姓生活”等信息可知李贽反礼教、反传统的精神和提倡生活的世俗化,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的结果,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李贽的离经叛道的个性,其个性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排除A。题干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理学束缚的打破,排除C。 题干强调李贽反礼教、反传统的精神和提倡生活的世俗化,与抑商政策的松动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5.“人文主义者的最终目的并非从根本上否定基督教信仰,而只是想驱散笼罩在基督教之上的那片虚伪的灵光,破除强加在基督徒身上的禁欲主义的符咒,用人性的、感性的和个人主义的因素来充实和改造基督教。”这里的人文主义者 A. 提倡因信称义,倡导王权至上 B. 反对禁欲苦行,追求民主政治 C. 抨击君主专制,提倡宗教自由 D. 汲取传统养分,彰显人性价值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并非从根本上否定基督教信仰”、“破除强加在基督徒身上的禁欲主义的符咒,用人性的、感性的和个人主义的因素来充实和改造基督教。”可知近代人文主义者并不反对信仰基督教,反对的只是宗教中压抑人性的东西,强调恢复人性,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提倡因信称义,倡导王权至上是宗教改革运动的主旨,材料并未体现此内容;B选项错误,材料中人文主义者反对基督教对人性的束缚,并未涉及民主政治的内容;C选项错误,材料中人文主义者反对基督教对人性的束缚,并未抨击君主专制。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6.《世界中世纪史》一书中说:“到了16世纪,德意志民族与罗马教会的矛盾成了德国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要结束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国家的政治统一,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首先必须摆脱罗马教会对德意志的控制,组建适应本民族需要和资产阶级发展的教会。”此话揭示出 A. 德意志的分裂局面阻碍了宗教改革的推进 B. 罗马教会因自身的腐败而成为矛盾的焦点 C. 实现国家政治统一前提是建立本民族教会 D. 资本主义发展是德意志宗教改革根本原因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要结束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国家的政治统一,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结合宗教改革的背景相关所学可知资本主义发展是德意志宗教改革根本原因,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要结束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国家的政治统一,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首先必须摆脱罗马教会对德意志的控制”可知宗教改革对结束德意志四分五裂局面有重要意义,但并未体现德意志的分裂局面阻碍了宗教改革的推进;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矛盾的焦点是罗马教会对德意志的控制阻碍了德意志的发展,并不只是因为罗马教会自身的腐败;C选项错误,摆脱罗马教会对德意志的控制,建立本民族教会有利于实现德意志的统一,但不能据此得出建立本民族教会是实现国家政治统一的前提。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7.有学者说“启蒙运动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传播到全世界,结果全世界都改变了思想方法。”这种“新的思维方式”是指 A. 三权分立 B. 天赋人权 C. 理性主义 D. 社会契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启蒙思想家提倡用理性来判断一切事物,因此“新的思维方式”是指理性主义,故C项正确;ABD项是政治思想,排除。‎ ‎8.如表呈现的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化成就及传播情况,其特点是 方面 主要表现 科学方面 出版《百科全书》,宣传启蒙思想与科学知识 报刊方面 宣传新思想的报刊、杂志层出不穷 文学方面 伏尔泰的《老实人》和卢梭的《爱弥儿》,深受民众欢迎 史学方面 孟德斯鸠的《罗马盛衰原因论》等史学著作阐释启蒙思想 生活方面 咖啡馆+酒馆+沙龙+街头巷尾谈论交流新思想 ‎①涉及形式多样 ‎②传播地域广泛 ‎③受众群体多样 ‎④影响非常深远 A. ①③‎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启蒙思想涉及著作、报刊、杂志、小说和沙龙等形式,故①正确。通过启蒙思想涉及形式的多样,我们可知每种形式的受众群体亦不同,故③正确,所以选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传播地域广泛和影响非常深远,故②④项错误, BCD项排除。‎ ‎9.下表为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的比较,通过比较反映了当时的东西方 中国 西方 ‎1596年刊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1637年刊出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1639年刊出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1642年刊出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 ‎1543年刊出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1628年刊出哈维《血液循环论》‎ ‎1687年出版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A. 中国古代科技已全面落后于西方 B. 西方科技逐渐具有近代化特征 C. 当时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不断加深 D. 西方已进入了民主时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哈维的《血液循环论》、和牛顿的学说都属于近代自然科学,这说明西方科技逐渐具有近代化特征,故B正确;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已全面落后于西方,A错误;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当时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不断加深,C错误;16、17世纪西方还没有进入民主社会时期,D错误。‎ ‎10.观世音菩萨是中国佛教信仰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一位女性,其画像端庄,没有妩媚、妖娆的性感;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玛利亚形象仁慈,有着丰满妇女的皮肤和体型。这说明 A. 人文主义精神表现形式多样 B. 东西方绘画都注重表现女性 C. 宗教信仰差异决定艺术风格 D. 不同文化背景导致艺术审美差异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观世音菩萨画像与西方圣母玛利亚的形象的不同,分别反映了理学思想的束缚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精神,说明不同文化背景导致艺术审美差异,D项正确。A项只涉及西方绘画,与中国绘画无关,A项错误。材料强调不同文化背景导致艺术审美差异,而不是东西方绘画都注重表现女性,B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反映中西方宗教信仰体系的差异性,而是思想文化的差异导致的艺术形式差异,C项错误。‎ ‎【点睛】本题属于比较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两个比较对象的相关知识,再扣住材料关键信息,从理学思想的束缚和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出发,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1.中国古代戏剧艺术重视“情”的呈现,明朝之前多半表现为高尚的友谊、纯洁的爱情、笃厚的忠诚、淡雅的情怀等。明朝戏剧家则强调本色自然之“情”,着重于平民生活,比如人的衣食日用、男女私情等等。材料能够说明明朝时期 A. 试图冲破程朱理学的束缚 B. 戏剧艺术家“问道求理”‎ C. 儒家普遍认同李贽“人欲”观 D. “致良知”的艺术呈现 ‎【答案】A ‎【解析】‎ ‎【详解】程朱理学的主张有存天理,灭人欲。而戏剧艺术家提倡本色自然的“情”‎ ‎,其实就是人欲的的体现。可以说明明朝戏剧家试图冲破程朱理学的束缚,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到戏剧艺术家“问道求理”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儒家认同李贽的思想,故C项错误。 “致良知”是指实现良知,并能够知行合一,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A。‎ ‎12.达尔文进化论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康有为把进化论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严复在翻译进化论著作《天演论》时突出“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等危机思想;陈独秀用进化论研究伦理道德和文学艺术。这反映了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进化论的态度是 A.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 “与时俱进,发展创新”‎ C. “西学中源,合理利用”‎ D. “取明深义,取便发挥”‎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康有为把进化论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严复在翻译进化论著作《天演论》时突出“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等危机思想;陈独秀用进化论研究伦理道德和文学艺术,说明这三个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都根据时代的不同需要对进化论思想加以应用,体现出了与时俱进的特点。故此题应选B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点评: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产生的影响:①欧洲思想界:生物进化论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地位的看法,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②欧洲学术界:把发展变化思想引入生物界,开创了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达尔文被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③社会变革: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特权的思想武器,对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也产生巨大震动。中国近代严复译述了赫胥黎的部分著作,名曰《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号召人们救亡图存,“与天争胜”,对当时思想界有很大影响。他们还把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当作改造社会的利器,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3.‎ ‎ 2009年7月,在百度贴吧里,一个只有标题“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没有任何内容的贴子,在短短一天内迅速成为网络第一神帖,点击数百万次,回帖数十万条,引发了一场网友们纷纷参与的网络集体大狂欢。同时,与其意思相似的流行语开始大行其道。祖国60周年大庆,有网友就打出了“台湾,你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口号,得到了普遍认同。由此可见,网络传媒( )‎ ‎①具有迅速传递信息的作用 ②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④决定了社会的舆论导向 A. ①②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略 ‎【详解】‎ 根据“得到了普遍认同”可知网络传媒具有迅速传递消息的作用,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①②说法符合题意;网络传媒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影响,但并没有体现改变了生活方式,决定舆论导向的说法过于绝对,③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排除BCD项。‎ ‎14.在影片《星际穿越》中,主人公驾驶飞船穿越黑洞,时空发生了扭曲,结果重返地球后发现他原本年幼的女儿已面目全非(见图),能够解释这一现象的理论应该是 A. 自由落体定律 B. 经典力学体系 C. 量子理论 D. 相对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时空发生了扭曲”,结合所学可知,爱因斯坦相对论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相对的,材料符合相对论,故D正确;自由落体定律没有涉及时空观念,排除A;牛顿经典力学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不符合题意,排除B;量子理论是关于微观世界的理论,不符合题意,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时空发生了扭曲”,联系所学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内容分析解答。‎ ‎15. 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女子应具有“三从四德”;到清末和民国初年,女子应享有六种权利:(一)入学之权利。(二)交友之权利。(三)营业之权利。(四)掌握财产之权利。(五)出入自由之权利。(六)婚姻自由之权利。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B. 辛亥革命的推动 C.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D.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民国时期主张女子从事商业活动以及婚姻自由,说明对于传统封建伦理道德的冲击,出现这种局面原因主要是近代经济发展导致民众观念变化,D正确。A、B和C主要是思想和政治革命推动,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16.从文明史角度看,鸦片战争是西方先进工业文明对中国落后农业文明的一次冲击。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地位,逐渐沦为殖民地社会 ‎②中国封建经济日益解体,新的经济因素产生并发展 ‎③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特征 ‎④西学传人,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逐步深入,旧制度、旧观念受冲击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革命史角度看,鸦片战争是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地位,逐渐沦为殖民地社会。①角度不符合要求,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政治文明史角度看可知②说法正确;从经济文明史角度看可知③说法正确;思想文化的文明史角度看可知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B项。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后中国文明演进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及运用相关的史学理论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7.如表是小王同学在学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之后的一个小结。你从中提取的正确信息是 时期 领导阶级 纲领或指导思想 重大斗争 ‎19世纪中期 农民阶级 平均主义 太平天国运动 ‎19世纪末 资产阶级 兴民权、君主立宪 维新变法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农民阶级 扶清灭洋 义和团运动 ‎20世纪初 资产阶级 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 A. 世纪之交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B. 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C. 始终以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 D. 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考查考生对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的认识。“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都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因此A项正确;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斗争目标有一致的地方,但其实质不同,因此B项错误;资产阶级始终以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故C项错误;农民阶级没有经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各阶级的反抗斗争 ‎18.“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凡以图富强也。若师日人之更衣冠,易正朔,则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从材料来看,慈禧的意思是 A. 有条件地支持变法 B. 希望清王朝复兴 C. 祖宗之法不能变 D. 反对洋务运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维新变法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由材料“变法乃素志……凡以图富强也。若师日人之更衣冠,易正朔,则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可见慈禧是有条件支持变法,故选A;BC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由材料来看,慈禧并不是一概反对洋务运动,排除D。故选A。‎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的潮流·维新变法 ‎【名师点睛】民族资产阶级三个派别学习西方的特点和实践。(1)特点:①维新派: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学习西方,兴民权,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②革命派:反对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③激进派:矛头指向封建正统思想,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2)实践方式和结果:①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政治变革,但君主立宪制没有提及。由于没有发动群众,没有武装力量,最终失败。②革命派:通过暴力斗争,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但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民主共和国的方案未能真正实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没有改变。③激进派: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使人们追求民主与科学,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条件。‎ ‎19.1920年4月,陈独秀指出:“我们中国人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有科学的权威;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要受科学的洗礼……我们不但应该提倡自然科学,并且研究,说明一切学问都应该严守科学方法,才免得昏天黑地乌烟瘴气的妄想、胡说。”陈独秀此语旨在 A. 主张全面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B. 以理性精神为武器反对传统文化的禁锢 C. 反思近代中国以西方为师的近代化探索 D. 提倡以批判的态度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 ‎【答案】B ‎【解析】‎ 省略号之前的内容说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有弊端和问题的,之后的内容则主张不仅研究和提倡自然科学需要科学精神,其他的科学研究也需要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故是主张坚持理性精神,反对传统文化的不足和束缚,B为正确答案。‎ ‎20.陈独秀的《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中写道:“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断不可迁就调和……若是绝计革新,…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材料中“西洋的法子”核心内容是 A. 中体西用思想 B. 民主共和思想 C. 民主和科学 D. 新三民主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陈独秀的想法,堵住了中西兼容的发展之路,将中华民族的文化选择逼到了一个非此即彼的境地。他的真实意思,实际上并没有两种选择,而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对于“西洋”的选择,而“西洋的法子”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民主和科学。所以答案选C。‎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 ‎21.1903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发表《驳保皇报书》一文,说“夫今日,专制之时代也。先必破坏此专制,乃得行君主或民主之立宪也。既有力以破坏之,则君主民主随我所择。如过渡'焉,与其滞乎中流,何不一棹而登彼岸,为一劳永逸之计也?”表明孙中山主张 A. 在君主制和民主制中择其一 B. 以君主制作为民主制的过渡 C. 将民主制和君主制有机结合 D. 反对君主立宪倡导民主共和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题目“1903年”中国处于晚清统治,破坏专制,建立君主立宪或民主共和则由我们决定,“如过渡'焉,与其滞乎中流,何不一棹而登彼岸,为一劳永逸之计也?”可知,孙中山想一劳永逸,建立民主共和制,故D项正确。孙中山强调直接建立民主共和制,不是二选一,不是用君主制过渡,也不是二者的有机结合,故ACD项错误。所以选D。‎ ‎22.1924年孙中山曾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我现在就是用民生二字,来讲外国近百十年来所发生的一个最大问题,这个问题就是社会问题。故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这表明孙中山 A. 改变了阶级立场 B. 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 C. 发展了革命思想 D. 放弃了三民主义思想 ‎【答案】C ‎【解析】‎ 孙中山一直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立场,故A不符合史实;由“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可知孙中山的社会主义与无产阶级所提倡的社会主义不是一个概念,这不能说孙中山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这仍然是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故排除BD;“我现在就是用民生二字,来讲外国近百十年来所发生的一个最大问题,这个问题就是社会问题”,这表明孙中山是在发展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解决其后续问题的主张,故选C。‎ ‎23.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的讲话中说:“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以下著作分别体现毛泽东思想形成、成熟、发展三个阶段特征的是 A.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井冈山的斗争》;《新民主主义论》‎ B.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新民主主义论》;《论十大关系》‎ C. 《井冈山的斗争》;《新民主主义论》;《论人民民主专政》‎ D. 《井冈山的斗争》;《论十大关系》;《论人民民主专政》‎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设问毛泽东思想形成、成熟、发展三个阶段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井冈山的斗争》 《新民主主义论》 《论人民民主专政》分别体现毛泽东思想形成、成熟、发展三个阶段特征,因此选C。ABD都不符合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特征 ‎24.20世纪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把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同振兴中华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这些重大理论成果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对这些重大理论成果“一致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产物 B. 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C. 都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以复兴民族为宗旨 D. 都是20世纪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思想武器 ‎【答案】C ‎【解析】‎ ‎【详解】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都是在对中国国情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为解决不同时期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而提出的,不管是为了民族独立还是国家富强,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故答案为C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与民主革命无关,排除A。三民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排除B项。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在21世纪仍然推动中国历史前进,排除D项。‎ ‎【点睛】本题考查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共同点,都注重把世界先进的理论成果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都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宗旨。‎ ‎25.毛泽东:“为人民服务”;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的一切都是为了我的祖国和人民”;江泽民:“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材料体现的共同本质思想是 A. 提高党和国家的执政能力 B.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 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D. 一脉相承而且与时俱进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为人民服务”“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的一切都是为了我的祖国和人民”“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可知,材料体现的共同思想是为人民服务,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故B正确;邓小平的言论无法体现“提高党和国家的执政能力”“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排除AC;三人的言论都无法体现“与时俱进”,排除D。‎ 二、材料解析题 ‎26.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材料二:“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知识就是美德”,即知德合一;善是人内在灵魂。‎ ‎——苏格拉底 材料三: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力既调节平衡,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材料四: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务行。‎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的核心思想,其思想有何共同点?‎ ‎(2)材料三核心思想什么?有何意义?‎ ‎(3)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阶段,结合材料四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 ‎(4)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但产生的影响却相去甚远,结合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分析其差异的原因。‎ ‎【答案】(1)核心:孔子:仁 苏:“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知德合一 共同点:都关注人,人与社会,因此都具有早期人文主义色彩 ‎(2)核心:三权分立/制约平衡;‎ 意义: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 ‎(3)表现:‎ 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学术上,主张学以致用。‎ ‎(4)中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正统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3分)没有从根本上否定现存秩序,没有对未来社会提出自己的设想。‎ 西方:欧洲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启蒙思想家批判封建制度,并为资本主义设立了一套政治方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解析】‎ 试题分析:(1)材料一比较短小的材料,信息确是比较的丰富,从材料“仁者,爱人。”可以看出孔子的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仁;从材料二““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知识就是美德””可以看出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美德,强调知识的作用。二者都关注人,关注人类社会,具有早期人文主义的色彩。(2)从材料“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力既调节平衡,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可以看出材料三主张权力的制约与平衡,这很明显的否定了君主专制的合理性,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建立创造了条件。(3)根据教材的基础知识,明清时期,儒家思想最突出的思想主张是“经世致用”。结合材料三“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振兴商业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即可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4)此题主要是从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分析近代中西方新思潮影响差异巨大的原因要从各自的政治、经济和思想等角度进行分析。中国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经济上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思想上正统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 西方经济上欧洲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政治上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思想上启蒙思想家批判封建制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思想;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古希腊哲学·苏格拉底的思想;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思想的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进步思想家的主张。‎ ‎2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西启蒙思想 材料二:宋代时,一个以拥有土地为特征的地主阶级——特别是中小地主阶层发展壮大起来,这些人经济地位高,物质生活优裕,对文化的要求高。由于土地制度的变化,宋元时期的文化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宋元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从《东京梦华录》中可以看到这时期城市繁荣的梗概。它使宋元社会的许多方面增加了新因素。‎ 材料三:李约瑟从上世纪40年代起就曾在多种场合说过,他写《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探讨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中国在15世纪前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然而,欧洲在16世纪以后诞生出了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的近现代科学,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出与此相似的科学。‎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五十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和法国进步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性?‎ ‎(2)依据材料二分析宋元文化繁荣原因。‎ ‎(3)结合所学的知识,请为李约瑟博士全方位分析中国在15世纪以后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答案】(1)共性:批判君主专制。‎ ‎(2)原因:土地制度的变化,中小地主发展壮大起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3)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政治上: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的束缚;思想上: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科举制度的束缚。(政治和思想方面答出一点即可。)‎ ‎【解析】‎ ‎【详解】(1)共性:根据“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人民主权”等信息得出批判君主专制。‎ ‎(2)原因:根据“一个以拥有土地为特征的地主阶级——特别是中小地主阶层发展壮大起来”得出土地制度的变化,中小地主发展壮大起来;根据“宋元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得出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3)结合所学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缓慢的原因,分别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重人伦的文化传统、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科举制度的束缚等方面分析总结。‎ ‎28. 近代以来,中国在变,世界在变,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即狭义的“世界观”)也在变。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乾隆皇帝致英王信:“咨尔国王(指英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天朝抚有四海……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 ‎——摘自《清实录》‎ 材料二 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材料三 ‎ ‎ 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但是现在人的思想,都不是这样,他们总觉得做工的人最无用,最下贱;反是那不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二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改良,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我们中国的劳动运动,还没有萌芽,第一步觉悟还没有,怎说得到第二步呢?不过我望我们国里底做工的人.一方面要晓得做工的人觉悟确有第二步境界,就是眼前办不到.也不妨作此想;一方面要晓得劳动运动才萌芽的时候,不要以为第一步不满意,便不去运动。‎ ‎——陈独秀《劳动者底觉悟》(1920年5月1日)‎ 材料四 “共产主义之为物,在今日全世界上已成为无产阶级全体的救时良方。……我们不宜人云亦云,误认中国尚须守着那机械式的变化,尽量接收那流毒西方未已的资本主义。赶机会,图改良,在欧美已暴露了他的无能,我们也不必来走这条死路。” ‎ ‎——周恩来《共产主义与中国》(1922年8月)‎ 材料五 过去60年,中国对于世界的看法,……是沿着一条螺旋轨迹不断向前迈进,由相对简单逐渐走向相对成熟。具体而言,中国的“世界观”的发展与变化可以清晰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50~60年代,……对外部世界保持高度警戒;第二个阶段是70~80年代,……加快走向对外开放;第三个阶段是世纪之交的前后10年,……形成“和谐世界”的理念。‎ ‎——江涌《从对立到统一:中国世界观60年剧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三,指出陈独秀思想产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四,说明20世纪 20年代初先进中国人的“世界观”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这种转变给中国历史进程带来怎样的影响?‎ ‎(4)根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概括第三阶段中国政府在“和谐世界”理念指导下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1)变化:从以中国为中心,到放弃以自我为中心;对西方的态度从鄙视到平等对待再到尊崇;从传统的“天下观”(或夷狄观)到近代的“世界观”。‎ ‎(2)变化:认识到工人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原因: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五四运动显示无产阶级力量;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3)转变:对西方幻想的破灭,转向学习俄国革命经验。‎ 影响: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4) 措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世界接轨;坚持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道路,缩小与外部世界的差距;加入APEC 和WTO,融入全球化进程;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活动,倡导“和谐世界”理念;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维护地区稳定和安全。‎ ‎【解析】‎ 试题分析:(1)从材料二中的内容可以得出清政府对西方世界观的变化即对西方从鄙视到平等再到尊崇,对比材料一可以看出清政府放弃以自我为中心,逐渐形成近代世界观 ‎(2)第一小问变化依据材料三中“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的信息可概括出认识到工人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原因可联系1920年前后国内外事件来思考,可归纳出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五四运动显示无产阶级力量,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第二小问影响可结合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来分析,可归纳出推动思想解放,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推动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3)依据材料可知周恩来在文章中主张抛弃西方的资本主义,转而学习社会主义,即学习俄国的经验,结合所学知识之后中共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 ‎(4)本题可以转化为90年代中国的对内外政策及其成就,对内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对外积极融入世界,与世界接轨,为世界和平作出了极大的努力,结合相关的历史事实加以论述即可。‎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新思想的萌发;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后期内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时期的外交·表现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