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浠水县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浠水县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ww.ks5u.com 高一历史期中复习测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 ‎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 非常重视祭祀 B. 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C. 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 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而社稷则是国家的代称,足以证明土地之神和五谷之神具备和国家同等的份量,也反映了农业是国家的立国之本,所以本题答案是D.以农业为立国之本。本题并不是反映非常重视祭祀,而是强调农业在我国古代的崇高地位。‎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 ‎2.下面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究过程中使用的两张图片,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中可以得出的最主要的结论是 A. 提高了集体耕作效率 B. 促进了精耕细作技术的进步 C. 形成了封建自然经济 D. 推动了牛耕技术逐渐普及全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图示信息可知,图一反映的是二牛抬杠法,图二是唐朝出现的曲辕犁,这一变化体现了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不断改进,说明精耕细作技术的进步,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曲辕犁相对于二牛抬杠法更加适应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需求,与集体耕作无关;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D选项错误,牛耕技术在汉代已经逐渐普及。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3.王安石《元丰行示德逢》:“四山悠悠映赤日,田背坼如龟兆出。湖阴先生坐草室,看踏沟车望秋实……”诗中的“车”是指 A. ‎ B. ‎ C. ‎ D. ‎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田背坼如龟兆出”信息可知,该“车”使用的背景是土地干旱,所以该“车”是灌溉工具。依据材料中“看踏沟车望秋实”信息可知,该车的动力是人力踩踏。结合所学可知,该“车”指的是灌溉工具人力翻车,因此C选项正确。A是播种工具耧车;B是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D选项是筒车,图示中其动力是水力。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4.明中叶以后,福建地区出现了“仕宦富室,相竞畜田,贪官势族,有畛(界限)遍于邻境者,至于连疆之变,罗而取之”。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 封建土地私有制 B. 重农抑商 C. 土地兼并 D. 闭关锁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结合所学可知,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允许买卖,这就在根本上为地主、商人购买土地、兼并土地提供了条件,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重农抑商不是土地兼并的根源;C选项是对材料现象的说明;D选项错误,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必然产物,与闭关锁国没有关系。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5.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主要是酒器、乐器、礼器、兵器,对此历史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 A. 与祖先及神沟通的媒介 B. 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C. 当时兵器只有青铜兵器 D. 商周时不存在青铜农具 ‎【答案】B ‎【解析】‎ ‎【详解】“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主要是酒器、乐器、礼器、兵器”表明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故B正确;A与史实不符,排除;CD太过绝对,排除。‎ ‎6.五代后周时期周世宗柴荣创烧 柴窑瓷器滋润细腻,技艺精绝,因产品有限,传世极少,有“片柴值千金”之说。明朝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记载:“柴窑最贵,世不一见……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据此,判断下列关于柴窑瓷器表述不正确的是 A. 釉色如雨过天青色 B. 轻盈匀薄,精美绝伦 C. 技术精良,面向市场 D. 声音如击磬般优美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周世宗柴荣创烧的柴窑”等信息可知,柴窑属于官窑。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产品供皇室和官府使用,不面向市场,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依据材料中“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信息可知,柴窑瓷器釉色如雨过天青,轻盈匀薄,声音如击磬,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7.唐朝开元年间(713~741年),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聚如山……”。从材料中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A. 广州是当时世界第一大港口 B. 唐代的手工业很发达 C. 唐朝时海外贸易十分繁荣 D. 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聚如山……”信息可知,这说明唐朝时海外贸易繁荣,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不能得出广州是当时世界第一大港口;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唐朝手工业的信息;D选项错误,指南针运用于航海是在宋代。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8.扬州地区有“郭集”、“刘集”、“谢集”、“马集”等乡镇地名,这种含有“集”的地名由来与古代的什么商贸形式有渊源关系 A. 夜市 B. 草市 C. 都会 D. 会馆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所示地名都为乡镇地名,它们都与集市有关系,故乡镇的集市主要为古代的草市,B项正确。其它几项主要都是在城市之中,与材料中的乡镇无关,故排除ACD三项。‎ 点睛:草市原来是乡村定期集市﹐各地又有俗称,两广、福建等地称墟,川黔等地称场,江西等地称扵,北方称集。起源很早,东晋时建康(南京)城外就有草市,大都位于水陆交通要道或津渡及驿站所在地。其命名用意,或说因市场房舍用草盖成,或说因初系买卖草料市集。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到唐代﹐其中一部分发展成为居民点﹐个别的上升为县﹑镇﹔而紧临州县城郭的草市﹐则发展成为新的商业市区。‎ ‎9.清代《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 A. 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 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C. 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D. 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这首诗指的是扬州的大商人们经营盐业和典当业,攫取了巨额财富,他们买房置地又花钱捐官,混迹于官、商之间,沉溺于富贵之中,乐不思蜀连老家都不想回了,这说明商业发展改变了社会风气,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中“完全”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B选项错误,清朝政府并未放弃重农抑商政策;D选项中“均由”表述过于绝对,与材料中“经营盐、典仕而商”信息不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0.明代有的徽商经营商业致富,但仍然要“治甫田以待岁,凿洿池以待网罟,灌园以待瓜蔬,滕腊饔飧,不外索而足”。材料主要说明有的徽商 A. 有自给自足的观念 B. 积极开发农村市场 C. 以农业为发展基础 D. 改变了旧经营方式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不外索而足”推知自给自足的特征,故A选项正确;材料信息指向了自给自足而非商品经济,故B选项为基础;根据材料徽商的主业是经商,故C选项错误;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是中国传统经济的基本特征,故D选项错误。‎ ‎11.秦汉时征发到边疆去服兵役七种人称为七科谪(即是指犯了罪的官吏、杀人犯、入赘的女婿、在籍商人、曾做过商人的人、父母做过商人的人、祖父母做过商人的人)四种三代之内经商的人,被纳入“七科谪”反映了当时统治者 A. 激化阶级矛盾 B. 打压商人群体 C. 削弱军队实力 D. 阻碍经济进步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对经商之人,或与之有关的人都征发到边疆服役可知,秦汉打压商人,是其推行重农抑商的表现,故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材料并不能体现军队实力被削弱,故排除C项。材料所涉不能说明会阻碍经济进步,故排除D项。‎ ‎12.《丝路山水地图》在戊戌年(2018年)春晚惊艳亮相,据考证此图绘制于明朝中后期,地理范围从中国嘉峪关到天方城(沙特阿拉伯的麦加)。这幅地图的出现以实物证明了在西方地图进入中国之前,中国对世界地理特别是对于丝绸之路沿线已有清晰的认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对研究丝绸之路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B. 说明明代地图学已经比较发达 C. 展示了明代已有丰富的世界地理知识 D. 表明明代官方已经放弃了海禁政策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丝路山水地图》绘制于明朝中后期,不能说明当时中国已经放弃了海禁政策。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官府并未放弃海禁政策,因此D选项符合题意。依据材料中“这幅地图的出现以实物证明了在西方地图进入中国之前,中国对世界地理特别是对于丝绸之路沿线已有清晰的认识”信息可知,该作品对研究丝绸之路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说明明代地图学已经比较发达,它的绘制表明明代已有丰富的世界地理知识,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3.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映出 A. 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B. 市场扩大刺激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 C. 中国对外贸易地位由入超变为出超 D. 开埠通商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产生 ‎【答案】B ‎【解析】‎ ‎【详解】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之后,题干现象没有体现资本输出,故A项错误;这一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大量入超,故C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中国逐步卷入世界市场,受国际市场的需要,江浙地区“乡农卖丝争赴市”“家家置纺车”故B项正确;“置纺车”说明仍是手工生产,不是机器生产,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 ‎14.李鸿章创办的苏州洋炮局,是江苏近代最早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使用机械设备、制造洋枪洋炮的第一个机械化兵工厂。下列企业与之类型相同的是 A. 安庆内军械所 B. 发昌机器厂 C. 汉阳铁厂 D. 轮船招商局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李鸿章创办的苏州洋炮局是洋务军事企业,分析选项内容可知,安庆内军械所是曾国藩创办的洋务军事企业,符合题意,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发昌机器厂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C选项错误,汉阳铁厂是张之洞创办的洋务民用企业;D选项错误,轮船招商局是李鸿章创办的洋务民用企业。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5.在1872—1885年的第二阶段中,虽然国防工业仍然是主要的着眼点,但也有更多的关注投向了发展一些追求利润的企业。这类“洋务”逐渐被看作是“时务”。这里的“时务”是指 A. 创办军事工业 B. 兴办民用工业 C. 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D. 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在1872—1885年的第二阶段中”、“更多的关注投向了发展一些追求利润的企业”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里的“时务”是指洋务派在“求富”口号的指导下兴办的民用企业,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创办军事工业属于洋务运动第一阶段;C选项错误,洋务运动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但洋务运动自身并未发展民族资本主义;D选项错误,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是在甲午战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6.“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后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十万匹。”这说明洋务企业的兴办 A. 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使中国完全走上了富强之路 C. 产生了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D.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十万匹”信息可知,洋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企业的业务和产品占领了中国一部分市场,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因此D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信息;B选项中“完全”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7.中国近代某企业“仅有丝车一百零四部,各项机械均自意、法等国。……斯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乃延意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常务且所有产品需运往国外市场。自光绪八年到十三年,营业失败。”该企业出现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在于 A. 深受各级官吏的盘剥压榨 B. 规模较小,技术力量薄弱 C. 过分依赖外国资本主义 D. 忽视了对国内市场的开拓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各项机械均自意、法等国。……斯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乃延意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常务且所有产品需运往国外市场。”信息可知,该企业的设备、人才都来自外国,所有产品运销国外,所以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过度依赖外国资本主义,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该企业受封建官吏剥削;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该企业规模小和技术力量薄弱;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对国内市场的忽视。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8.阅读下表。表中数据呈现以下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是1927—1936年上海华商纱厂数及设备统计 年份 ‎1927‎ ‎1929‎ ‎1931‎ ‎1933‎ ‎1935‎ ‎1936‎ 纱厂数 ‎24‎ ‎28‎ ‎28‎ ‎31‎ ‎31‎ ‎31‎ 纱锭数 ‎684204‎ ‎810978‎ ‎1005328‎ ‎1102032‎ ‎908446‎ ‎1105408‎ ‎——摘自《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A.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 B. 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 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D.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南京国民政府为巩固统治,提出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商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从表中的数据可知,1927﹣﹣1933年纱锭数呈上升趋势,1933﹣﹣1935年呈下降趋势,1935年﹣﹣1936年呈上升趋势,是由于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故B正确;材料中年份清政府已经灭亡,排除A;材料与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不符,排除C;D是一战期间,时间不符,排除。‎ ‎19.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张謇的大生纱厂、荣氏兄弟的福新面粉公司等一批民族企业。但细究其发展历程,大多坎坷崎岖,其根源是 A.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B.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C. 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D. 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坎坷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国所处的社会性质,故B选项符合题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原因但非根源,A选项排除。重农抑商的影响是原因也非根源,C选项排除。封闭保守的思想是原因但非根源,D选项排除。‎ ‎20.下图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的发展情况,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B. 中国已经实现工业化 C. 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明显 D. —五计划成就巨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图表可知从1952到1957年中国经济发展中农业的比重在下降,而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比重在上升,再结合所学1953-1957年的一五计划,故D选项符合题意。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农轻重的比例无关,A选项排除。中国现在也没有实现工业化,B选项排除。国企改革是新时期,C选项排除。‎ ‎21.1953年9月,周恩来在全国政协常委扩大会议上说:“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虽然是一场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而不是在一天早晨突然宣布实行社会主义。”这里“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是指 A. 没收封建地主土地 B. 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C.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 发展外向型的经济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虽然是一场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信息可知,这指的是对生产关系的改造。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950-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没收封建地主土地,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与材料时间及向社会主义过渡不符;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与发展外向型经济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2.前不久,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于我国目前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判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形势下,提出国内主要矛盾的会议是 A. 第一届人大 B. 中共八大 C. 中共十二大 D. 中共十三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形势下,提出国内主要矛盾的会议”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当前主要矛盾不再是阶级斗争,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第一届全国人民大会召开于1954年,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建立;C选项错误,1982年中共十二大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命题,不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形势下召开的会议;D选项错误,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并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不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形势下召开的会议。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3.下图是新中国某一时期经济建设的宣传画。它反映了当时 A. 农业生产的真实情况 B. 不切实际的浮夸之风 C. 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 D. 农业科技的巨大进步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敢想敢说又敢干,甘薯亩产五十万”信息可知,这则宣传画和标语与事实严重不符,忽视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是大跃进时期,浮夸风实行,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一情况严重不符合事实,不是农业生产的真实情况;C选项错误,这体现的是大跃进时期农业生产中的浮夸风,不符合事实,不是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D选项错误,这一情况严重不符合事实,不是科技进步的结果。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4.一首首老歌都是一个个时代风貌的缩影。有首歌这样唱道:“爷爷说那一年变化很大。报纸上天天讨论真理标准,安徽的农民偷着把地分啦!北京城开了一冬天的会,早春的雷声震撼了华夏。”与该首歌曲创作直接对应的历史背景应是 A. 三大改造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B. 成功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 C. 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全面展开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中“安徽的农民偷着把地分啦”“北京城开了一冬天的会”,结合所学可知,指的是1978年中共中央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故C项正确。三大改造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在1956年,故A项排除。江青反革命集团在1976年10月被中共中央粉碎,故B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25.20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制定要求国有企业打破“三铁”,即打破“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建立能高能低的分配机制,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劳动用工制度,给予企业充分经营自主权。这说明当时 A. 国有企业改革拉开帷幕 B. 计划经济体制完全被打破 C. 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 D. 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到20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颁布相关规定是为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国有企业改革拉开帷幕是在1984年;B选项中“完全”一词表述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D选项错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6.1981年中共中央27号文件指出:经济特区的“特”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它不包含下列哪一具体内容 A. 独立的政治管理体系 B. 多种经济成分的并存 C. 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D. 市场调节为主的手段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经济特区由国家决定设立,由中央统筹,并不具备独立的政治管理体制,因此A选项符合题意。特区之“特”,主要指它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灵活的经济措施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其经济所有制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结构,经济活动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调控下,以市场调节为主,拥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7. 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 ‎①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 ②经济改革国际阻力太大 ‎③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 ④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知识点。解答本题须理解经济特区是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为对外开放的试点;题干问的是主要原因,应从中国这个内因角度分析。②是从外因角度分析,不符合题意;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与试点,从内因来看,①符合题意;③“经济基础薄弱”说法错误;经济特区的设置是现代中国开始对外开放,从思想这个内因来看,是一个主要原因之一,故④正确。正确选项为D项,ABC项错误。‎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济特区 ‎28.我国现行的1982年宪法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至今有过四次修正,涉及市场经济的修改内容如下表,从中可以看出 修改年份 修改内容 ‎1988年 私营经济首次进入宪法,“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1993年 ‎“实行计划经济”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9年 称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4年 对非公经济由“引导,监督和管理”改为“鼓励,支持和引导 A. 国家的重点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B. 频繁修宪不利于市场经济理论完善 C. 改革开放有利于非公经济地位上升 D. 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这表明我国逐渐承认、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这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上升,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只是表明允许、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无法体现是“重点支持”;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宪法的修改有利于市场经济理论的完善;D选项错误,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9.下图是《图画日报》20世纪初的一则图文报道。图中一群上海女性身着旗袍骑着自行车外出。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A. 新潮人士已经遍及城乡 B. 自由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 西方文明影响国人生活 D. 新式交通工具广泛使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上海女性身着旗袍骑自行车外出,这些服饰和交通手段的变化,是受到西方文明的的影响,体现西方文明影响国人生活,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中“遍及城乡”表述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上海女性,该表述不符合史实;B选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表现社会生活的变化,没有涉及到自由平等观念深入人心;D选项错误,材料只是说明一群上海女性骑车外出,不能得出新式交通工具广泛使用,该说法太过片面。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30.清末戏子杨月楼与富家女子私定婚姻,但是女方家庭从中作梗,利用官府势力将杨月楼打入大牢。《申报》自报道该案起就把处理该案的县令作为抨击对象,批评他无理无据乱判案,从而引起了社会较大反响。这主要说明《申报》‎ A. 注重重大新闻报道的连续性 B. 发挥了舆论监督司法的作用 C. 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态度 D. 以维护民众利益为办报宗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女方利用官府将杨月楼打入大牢”“《申报》把县令作为抨击对象,批评他无理无据乱判案”可知,B选项符合题意。新闻报道的连续性材料未体现,A选项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在说申报的政治立场,C选项排除。申报的办报宗旨材料未说明,D选项排除。‎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土地制度的变革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一宋太祖的指导思想是“藏富于民”,不管土地兼并者如何富有,只要在大宋国土之内,通过赋税,最终会归国家所有。宋代农业生产力发展迅速,“在这种经济发达的情势下,土地这一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自然要作为商品卷入市场”。‎ ‎——摘编自王也《宋代土地兼并现象影响及原因分析》‎ 材料二 ‎1978年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这次土地改革,将土地产权分为所有权和经营权。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经营权则由集体经济组织按户均分包给农户自主经营,集体经济组织负责承包合同履行的监督,公共设施的统一安排、使用和调度,土地调整和分配,从而形成了一会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材料三在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上,中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文件指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土地兼并的根源。简述宋朝“不抑兼并”土地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材料三概括我国上地使用权流转的影响。‎ ‎【答案】(1)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私人所有,土地可以买卖或转让)。‎ 原因:宋初“藏富于民”指导思想的影响;顺应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承认并保护土地私有产权合法性的需要;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 ‎(2)主要特征: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开(土地集体所有,农民个体经营)‎ 影响:有利于农业摆脱落后生产模式,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有利于农业向专业化、市场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使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发展。‎ ‎【解析】‎ ‎(1)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即可得出,土地兼并根源于土地私有制。第二问,依据材料“藏富于民”、“通过赋税,最终会归国家所有”、“土地这一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自然要作为商品卷入市场”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结论:宋初“藏富于民”指导思想的影响;顺应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承认并保护土地私有产权合法性的需要;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土地商品化。‎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这次土地改革,将土地产权分为所有权和经营权。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经营权则由集体经济组织按户均分包给农户自主经营”即可得出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特征: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或土地集体所有,农民个体经营)。材料三并未涉及土地流转的积极影响,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和经济体制的变革等方面加以回答。‎ ‎32.我国近代国学大师梁启超认为可以从以下要素给历朝历代打分。‎ 考察一个王朝,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素 一、政治(清明的时间长短、政局的稳定性)‎ 二、文化(思想是否具有活力,是否具有创造性,是否具有朝气、活力)‎ 三、风俗(即民德,基层民众的素质、社会主流道德风尚如何)‎ 四、经济(民众的生活、商业是否发达,是否按照历史的惯性自然发展)‎ 五、国防(是否有强大的武装抵御外来侵略,对外战绩)‎ 六、教育(国民教育程度,人才培养)‎ 七、制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规章科度)‎ 八、领土(直接治理面积以及表示臣服的属国范围)‎ 九、科技(发明创造、生产力发展水平)‎ 十、国际地位(在当时世界上的国际地位,与世界同时期各国的综合国力比较)‎ 根据材料,对中国古代历史上某一朝代进行打分(只需选取其中三个要素分别打分,其中“经济”是必选要素)并加以说明或者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选要素并打分,说明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答案】本题为开放题型,学生按照要求作答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任选一个朝代从表格中选取三个要素打分得,对三个要素进行的论述说明按照史论结合的标准得分段为0-3、4-6、7-数段。其中一个要素必须是经济,若没有选取经济要素则给分不得超过。满分。‎ 示例:宋朝得分:制度;科技;经济 说明:北宋初期实行一整套制度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如设置转运使将财权收归中央,但也压抑了地方自主能动性。科举制度在宋朝得到极大发展,实行糊名誊录法,扩大了科举录取官员规模,官制复杂,形成冗官局面。‎ 北宋在科技上有大发展,新式火药武器层出不穷,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将指南针用于航海,促进了宋朝经济文化的发展。‎ 宋朝商品经济繁荣,市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空间限制,货币方面开始出现纸币,海上丝绸之路发达,经济重心于南宋时期完成难移。政府财政来源中商业税成为重要部分。城市经济功能凸显,出现瓦肆勾栏等娱乐场所。‎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综合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涉及范围广泛,难度较高。学生首先应对材料列出的相关信息进行正确分析。按要求选出题干涉及的任意三个要素,结合相关朝代历史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学生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结论。要求学生做到言之有理即可。‎ ‎33.在落后于世界潮流的情况下,中国的近代化道路曲折又漫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 ‎——杨宁一《现代化理论》‎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 ‎——摘自《历史学家茶座》‎ 材料三估量整个民族工业,则其先决问题又当别论。于此吾人应特加注意者,工业上局部或个别之兴隆,在整个民族工业或大规模基本工业未能建立以前,均将如昙花一现,不久即销声匿迹。例如上海之我国纺纱业与缫丝业,虽曾盛极一时,而其前途仍至渺茫。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惟三端: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 ‎——陈翰笙《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提》‎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中国属于“原发型”与“传导型”国家的哪一类型?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有哪些?结合具体史实,说明这些条件的其中两个是如何实现的?‎ ‎【答案】(1)类型:“传导型”国家。‎ 变化: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瓦解;近代企业产生,资本主义经济诞生、发展;‎ ‎(2)条件:民族独立,政治清明,农村繁荣。‎ 实现:民族独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政治清明:新中国初期建立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人民当家作主;农村繁荣:建国后通过土地改革、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任写两个得 ‎【解析】‎ ‎(1)第一小问,“类型”由材料一中的信息“原发型……主要是内部因素”、“传导型……主要……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并结合相关所学即可得出“‘传导型’国家”的结论;第二小问,“变化”,据材料“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即可得出。 ‎ ‎ (2)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及其实现,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第一小问,“前提条件”,由材料二中的信息“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惟三端: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即可得出“民族独立、政治清明、农村繁荣”的结论;第二小问,“实现”:“民族独立”结合相关所学可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这一角度思考作答;“政治清明”结合相关所学可从新中国初期建立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人民当家做主,这一角度思考作答;“农村繁荣”结合相关所学可从建国后通过土地改革、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这一角度思考作答。‎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