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8-2019学年福建省八县(市)一中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 ‎1.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A. 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 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 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 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从两级制到三级制再到四级制,地方权力不断被分割,从而使地方的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故B项是正确的;A项中枢权力体系的完备体现了专制主义不断加强;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经济联系不大,故CD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行政制度 ‎2.陈旭麓曾评价某场战争是:“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这场战争指的是 A. 鸦片战争 B. 中日甲午战争 C. 八国联军战争 D. 日本全面侵华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可知,这场战争发生之前两国在军事力量、政治制度、社会形态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中国是封建社会,而“敌人”是资本主义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故A项正确;甲午战争之前中国已经开始出现近代化特征(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故B项排除;八国联军侵华之前,中国已经开启了政治和经济的近代化,故C项排除;日军全面侵华时期,中国现代化已经发展了相当长的时间取得了一些成就,故D项排除。‎ ‎【点睛】“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是关键信息。‎ ‎3.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商人想在中国开西餐馆,他最有可能选择的地方是 A. 上海 B. 重庆 C. 北京 D. 武汉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材料所给的时间——19世纪中期,也就是1850年左右。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1842年之后广州、上海、厦门、福州和宁波实行开阜通商。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1840-1900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五口通商 ‎4.太平天国的下列举措中,最能体现时代发展潮流的是 A. 建立政权与清廷对峙 B. 发动北伐和西征 C.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D. 颁行《资政新篇》‎ ‎【答案】D ‎【解析】‎ 制定《资政新篇》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当时世界历史潮流,D正确;A、B和C不符合题意,排除。‎ ‎5.洪秀全的表现更是一个“邪教”教主的本色。荒淫凶残无耻,……从长江上游大运奇石异木,拆毁民房万余间,自己亲自督造豪华宫殿“天王府“,住的是“穷极巧工,骋心悦目“,穿的是“雕镂龙凤,珠宝璎珞”。生活中有一千六百人供其驱使…….该材料可以看出 A. 洪秀全不是农民阶级的代表 B. 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提出人人平等的纲领 C. 农民阶级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 D. 该材料是人为捏造的,不可信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的理解和联系所学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洪秀全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运奇石异木”,“拆毁民房”修筑天王府,讲究穿戴和排场,得出答案C正确;太平天国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其中就包含人人平等的理念,答案B错误;答案A和D看不出;所以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6.近代某条约规定:“现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之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一、湖北省荆州府沙市。二、四川省重庆府。三、江苏省苏州府。四、浙江省杭州府。”该条约的签订 A. 客观上引发了太平天国运动 B. 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统治工具 C. 导致列强开始对华商品输出 D. 刺激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现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之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沙市……重庆府……苏州府……杭州府。”结合所学《马关条约》开放的口岸可知,这一条约是指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三国干涉还辽揭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故D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是1851年开始的,故A项排除;B项是《辛丑条约》的影响,排除;《马关条约》导致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故C项排除。‎ ‎【点睛】“现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之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沙市……重庆府……苏州府……杭州府。”是关键信息。‎ ‎7.下列表述中能确切反映组图的共同主题的是 虎门销烟 左宗棠收复新疆 ‎“致远”号撞向敌舰 刘永福与台湾军民誓师抗日 A. 寻求救国之路 B. 反抗外来侵略 C. 进行民主革命 D. 推翻清朝统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四幅图片信息“虎门销烟”“左宗棠收复新疆”“‘致远’号撞向敌舰”“刘永福与台湾军民誓师抗日”来看,都是体现了反抗外国侵略的主题。故答案为B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救国”和“民主”,排除A、C项;四个事件均不存在推翻清朝统治,排除D项。‎ ‎8.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共和国政府,主要是因为它 A. 是在美国支持下建立的 B. 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C. 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题干材料信息并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的能力。总统权力,是南京临时政府政权结构中的第一个特点。总统制也能体现三权分立。因此,选B合适。A中美国支持错误;C中废除错误;D中发展资本主义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特点 ‎9.法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说:“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也说:“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其影响是 A.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 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D. 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一种全国性的舆论”“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这在外国公使看来,是“前所未有的”“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由材料可知这个事件是五四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故C项正确;A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B项是国民革命的影响,排除;D项是解放战争的影响,排除。所以答案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四运动的影响 ‎10.图是曾经在中国大地上广泛流行的一首歌曲。它最早流行于 A. 1924~1927年 B. 1927-1937年 C. 1937~1945年 D. 1945-1949年 ‎【答案】A ‎【解析】‎ 从歌词“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等可看出是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所以选A项;B项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不符合题意;C项是抗日战争时期,不符合题意;D项是解放战争时期,不符合题意。‎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抓住关键歌词“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即可判断出是国民革命,结合国民革命时间选择即可。‎ ‎11.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刚一成立,中共中央就提出了与国民党总决战的任务,“争取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并强调“任何放弃现有根据地的企图应受到严厉的打击”。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 正确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 B. 认识到了国民党势力的强大 C. 存有“左”倾激进主义错误 D. 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1931年”、“争取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并强调“任何放弃现有根据地的企图应受到严厉的打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敌我力量悬殊,这反映了“左”倾激进主义错误,故C正确。“左”倾激进主义不可能正确分析当时的革命形势,故A错误。当时敌我力量悬殊,但中共中央部分领导人没有认识,故B错误。当时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被打击,故D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国共的十年对峙·“左”倾激进主义错误 ‎【名师点睛】从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之前,“左”倾错误先后三次在党中央的领导机关取得了统治地位.党内出现了三次左倾错误。(一)以瞿秋白为代表的"左"倾盲动主义 ‎ ‎ 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的“左”倾盲动错误。(二)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三)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其“左”倾教条主义的主要错误是:在革命性质和统一战线问题上混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将反帝反封建与反资产阶级并列,将民族资产阶级视为中国革命最危险的敌人,一味排斥和打击中间势力.在革命道路问题上继续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将准备城市工人的总同盟罢工和武装起义作为党最主要的任务;指令根据地的红军采取“积极进攻的策略”,配合攻打中心城市.在土地革命问题上提出坚决打击富农和“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主张.在军事斗争问题上否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思想,剥夺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在进攻中,犯有冒险主义错误,防御中犯了保守主义错误,退却中犯了逃跑主义错误,造成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及红军长征初期的失利.在党内斗争和组织问题上推行宗派主义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方针。这几次“左”倾错误,尤其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使中国革命受到严重挫折。‎ ‎12.1937年8月,中日军队开始在上海市区以北的区域展开硬拼,“双方为争取本会战之胜利,均尽出精锐,倾力以赴……在正面二百余里,纵深三百余公里之地域内,浴血苦战……”。此战,中国军队“倾力以赴”的结果是 A. 破坏了中国民族工商业聚集地 B. 保卫了中华民国的战时首都 C. 粉碎了日军进剿抗日根据地的阴谋 D. 粉碎了日军“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推断中国军队“倾力以赴”进行淞沪会战。但淞沪会战失利,没有保住中国民族工商业聚集地,也没有保卫中华民国的战时首都南京,故A、B项错误;淞沪会战与粉碎了日军进剿抗日根据地的阴谋无关,故C项错误;淞沪会战首要功绩在于粉碎了日军“三月灭华”的计划,故D项正确。‎ ‎13.表是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此表主要反映的是 战争爆发时 ‎1942年 日本投降时 中国 太平洋 东南亚 中国 太平洋、‎ 中国战场 东南亚、‎ 战场 战场 战场 战场 印度洋战场 ‎(不含东北)‎ 太平洋战场 ‎35个 ‎10个 ‎7个 ‎37个 ‎15个 ‎111万 不到 师团 师团 师团 师团 师团 多人 ‎10.9万人 A. 日本在各战场上人员分配不均 B. 日本在二战期间军力严重不足 C. 日本认为东南亚战场并不重要 D. 中国战场牵制日本的主要兵力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表格显示“战争爆发时”“1942年”“日本投降时”三个时期,日本的兵力分配情况,其中在中国战场的兵力分别是35个师团、37个师团以及110多万人,远多于其他战场的兵力分配,说明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大部分兵力,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具体说明日军在各个战场的兵力分布,反映不出各战场上人员分配不均,A项错误;材料中反映不出日本在二战期间军力严重不足的信息,B项错误;东南亚战场和中国战场对日军来说都很重要,C项错误。故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战争·抗日战争 ‎14.1945年9月,蒋介石密令各战区“围剿长江南岸、鄂浙皖东及桐柏山区奸匪。……警备阜阳、沈邱、商城、霍邱间地区,清剿各该地区奸匪。……除警备交通及剿匪外,并注意防范邻近战区之奸匪流窜。”该密令发出的背景是 A. 抗日战争进入决胜阶段 B. 蒋介石正积极筹备内战 C. 国共已经达成和平协定 D. 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爆发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1945年9月,蒋介石密令……围剿长江南岸、鄂浙皖东及桐柏山区奸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抗日战争结束,蒋介石正积极筹备内战,故B项正确;1945年9月抗日战争已经结束,故A项错误;国共达成和平协定是在1945年10月,故C项错误;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爆发在1946年,故D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时间“1945年9月”,据此可以排除干扰选项,再据材料“蒋介石密令……围剿长江南岸、鄂浙皖东及桐柏山区奸匪”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5.历史结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是新中国外交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其中结论与史实相符的 选项 史实 结论 A ‎“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制定 放弃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最终解决了万隆会议与会国的矛盾和分歧 C 尼克松总统访华 促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D 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有利于维护地区军事安全与促进经济合作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史论推断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与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不相违背,A不合史实;最终解决了万隆会议与会国的矛盾和分歧是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B不合史实;尼克松访华是1972年,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1971年,C不合史实,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成为解决欧亚地区政治、经济、军事和环境等各种安全问题的关键组织,所以答案选D。‎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的外交·外交政策 ‎16.在中国要避免“文化大革命”的悲剧重演,最主要在于 A. 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B. 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C. 彻底批判封建迷信思想 D. 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文革”能够发生的最主要原因是民主和法制被个人专制取代;因此,要避免文革发生,主要应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破除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用法律规范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故D项正确。“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是经济建设领域的内容,对政治的影响不大,排除A项。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是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原因之一,但都不是引发“文革”的必然因素; 破除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并不能避免“文革”重演,排除B项。批判个人崇拜思想,有助于破除人治观念,顺利推动民主法制建设,但还需加强法制建设,故排除C项。‎ 点睛:本题以“文革”的经验教训为切入点,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设问要求“要避免“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可从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方面思考答案。‎ ‎17.近些年来,明星逐渐成为两会召开期间的热点话题。成龙、周星驰、姚明、巩俐等相继当选政协委员,这使得政治协商会议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政协委员能够行使的权力有 A. 解释宪法、制定法律 B. 选举国家主席、决定政府人选 C. 修改党章、决定党的重大问题 D. 参政议政、民主监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解释宪法、制定法律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故A项错误;政协委员并不能选举国家主席、决定政府人选,故B项错误;政协委员也不能修改党章、决定党的重大问题,故C项错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下,民主党派有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权力,故D项正确。‎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新时期的法治建设 ‎18.如图是高中历史必修一某课中的知识结构。据此判断该课的主题是 A.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B. 新时期外交政策与成就 C.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D.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知识结构图中可以看出,材料构建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的知识结构,因此该课的主题是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一国两制”,故A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国家统一问题,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故D项排除。‎ ‎19.梭伦改革中的解负令、罗马万民法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 A. 都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 B. 都保护了自由民的私有财产 C. 都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D. 都扩大了统治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使得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得以参政、罗马的公民法使得被征服地区的贵族得以参政、隋唐的科举制通过考试的方式扩大了统治基础,故D选项正确;隋唐时期的科举制本质上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故A不属于共同作用;科举制没有保护私有财产,故B选项错误;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加强了君主专制,没有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故C选项错误。‎ ‎20.克利斯提尼将原有的基于家族关系的四大部落变为以驻地划分的十部落;将城市、沿海和内陆三类地区分为139个自治区,还废除了父姓制度。这些改革措施 A. 缓和了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B. 有利于公民内部的政治平等 C. 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D. 扩大了雅典公民的群体范围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克利斯提尼改革打破了血缘关系和贵族特权,使公民的参政权空前扩大,促进了雅典社会公民内部的政治平等,故B正确;克利斯提尼的改革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引起了贵族的不满,故A错误;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基础的是梭伦,故C错误;雅典公民群体的范围并未扩大,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克利斯提尼改革。材料“将原有的基于家族关系的四大部落变为以驻地划分的十部落……还废除了父姓制度”可知克利斯提尼改革打破了血缘关系和贵族特权,促进了雅典社会公民内部的政治平等。‎ ‎21.罗马帝国时期,活着的皇帝从来不被神化,而总是被看作是一个人。尽管他在法律上居于最高地位。因此如果他随其所好地提出新的法律规范的话,一旦作出决定,他自己也受其支配。这表明罗马帝国时期 A. 皇权神圣不可侵犯 B. 民主政治得以完善 C. 公民反对宗教迷信 D. 皇权受到法律制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虽然法律上规定罗马皇帝居于最高地位,但皇帝自己要服从自己制定的法律规范,可见皇权受到法律的约束,D项正确;A项背离材料主题,不选;B项表述缺乏依据;活着的皇帝不被神化并不意味着公民反对宗教迷信,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22.罗马法规定:在宣判前,即使证据确凿,也只能称为犯罪嫌疑人;宣判之后才可以称为罪犯。这一规定 A. 推动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 B. 体现出罗马法追求执法程序的正义 C. 确保了罗马境内全体居民权利平等 D. 表明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罗马法规定:犯罪嫌疑人只有在宣判之后才可以称为罪犯,这体现了罗马法追求执法程序的正义,故B项正确;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推动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A项不对;罗马法只适用于自由民,广大奴隶被排除在外,C项不对;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是自然法思想,D项不对。‎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23.恩格斯曾说:“(英国19世纪初)下院通过它的贿选问题委员会宣布下院是靠贿赂选出来的……没有一个人能够说自己不是靠贿赂而是由选民自由地选出来的。”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英国( )‎ A. 营私舞弊充斥各个社会领域 B. 代议制民主仍受制于财产多寡 C. 腐败已成为主要的社会同题 D. 基层民众仍不享有民主权利 ‎【答案】B ‎【解析】‎ ‎“靠贿赂”选出来的是在强调代议制民主其实仍然是受制于财产多寡,其实也是金钱的民主,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各个社会领域说法太不准确,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强调腐败的严重性,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仅仅涉及“靠贿赂”选举,而不涉及腐败的问题。‎ ‎24.顾炎武在《郡县论九篇》中对分封制和郡县制利弊进行比较,认为“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近代西方创立的政治制度哪一个最接近顾炎武的设想 A. 君主立宪制 B. 民主共和制 C. 联邦制 D. 议会内阁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说明了顾炎武认为分封制容易导致地方专权。而郡县制容易导致中央专权和君主集权。因此他主张应坚持中央与地方分权,这符合联邦制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原则,故选C。ABD属于政治制度,与国家结构无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的思想 ‎25.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在位至今,共经历了13位英国首相。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曾经称女王是“政治不粘锅”,这表明 A. 女王掌握着国家实权 B. 女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C. 女王不关心政治 D. 女王毫无政治权力可言 ‎【答案】B ‎【解析】‎ ‎“政治不粘锅”表明女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故B正确;女王无实权,故A错误;C材料未涉及,排除;女王是国家的象征,有形式上的任命权等,故D错误。‎ ‎26.根据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法国总统产生方式与美国不同,表现在 A. 由选民直接选出 B. 选民从总统候选人中选出 C. 由各州政府选出 D. 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1875年宪法,法国总统由参众两院依据选举的多数票选举产生,故D项正确;法国总统实行的是间接的选举但不是由选民选举产生,也不是各州政府选出,故ABC项错误。‎ ‎27.“德意志民族曾经号称‘思想家和诗人的民族’,也涌现出了一流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但是,这个伟大的民族又曾在一个狂人的操纵下进行过最骇人听闻的大屠杀。”产生这种现象的历史根源是 A. 德意志民族性格的双重性 B.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C. 没有形成一部真正民主的宪法 D. 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传统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一个狂人的操纵下进行过最骇人听闻的大屠杀”指的是希特勒时代的法西斯扩张和侵略,其历史根源与历史上德国保留了较多的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残余有关,故D选项正确;材料中谈到的现象的历史根源与德意志民族的性格无关,故A选项不贴切;德国统一后保留了大量的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残余导致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故历史根源是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的残余,故B选项错误;德国统一后没有形成一部真正民主宪法的根源也是德国保留了大量的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的残余,故C选项错误。‎ ‎28.1961年5月25日,肯尼迪向国会建议美国在十年内实现登月,并要求国会为载人航天计划补充拨款5亿美元。国会几乎没有经过讨论就批准了肯尼迪的要求。这表明 A. “分权与制衡”原则遭到破坏 B. 太空开发对美国极为重要 C. 冷战影响了美国的国内政治 D. 美国极为重视科技与教育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国会之所以很快批准肯尼迪的要求,是因为美苏冷战的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中不能体现“分权与制衡”原则遭到破坏,故A项错误;太空开发是为了对苏冷战,而此时对美国极为重要的是冷战,故B项错误;美国重视科技与教育,也是服务于美苏冷战的大局,故D 项错误。‎ ‎29.有学者描述二战后的某一现象“从本质上否定了雅尔塔体系,在地缘政治舞台上作出了另外的选择,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最终都得屈服于这种选择。”作者描述的现象是 A. 西欧经济一体化进程 B. 第三世界的发展壮大 C. 中美关系的逐渐改善 D. 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从本质上否定了雅尔塔体系,在地缘政治舞台上作出了另外的选择,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最终都得屈服于这种选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第三世界的发展壮大,冲击力两极格局,故B正确。西欧经济一体化进程,仍然属于资本主义,没有从本质上否定雅尔塔体系,故A排除。中美关系的逐渐改善,体现了第三世界的发展壮大,故C排除。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强不属于地缘政治舞台,故D排除。‎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两极世界的形成·第三世界 ‎30.两极格局瓦解后,据美国民意调查显示,只有13%的美国人赞成“美国作为剩下的唯一超级大国在解决国际问题方面继续担任一个举足轻重的世界领袖”,而占74%的美国人赞同“美国在与其他国家一道解决国际问题的努力中做自己公平的一份”,这说明了 A. 和平与发展开始成为世界主题 B. 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设想遭遇阻力 C. 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经形成 D. 美国民众对政府外交能力产生质疑 ‎【答案】B ‎【解析】‎ 根据只有13%的美国人赞成“美国作为剩下的唯一超级大国在解决国际问题方面继续担任一个举足轻重的世界领袖”,占74%的美国人赞同“美国在与其他国家一道解决国际问题的努力中做自己公平的一份”,多数美国人不赞同美国建立单极世界,说明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设想遭遇阻力,B正确;A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世界格局多极化是一种趋势,C错误;D不符合材料主旨,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