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西藏拉萨市拉萨中学2020届高三第八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西藏拉萨市拉萨中学2020届高三第八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拉萨中学2020届高三第八次月考 文综历史试卷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 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 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 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D. 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D符合题意;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并没有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主流,民本思想也不可能上升到社会主流思想这个高度,A错误;据材料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属于各学派的主张,不代表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B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而不是缓和,C错误。‎ ‎2.《续封泥考略》所收汉朝齐鲁封泥(古代用泥团制作的印章)中,有“左市”“右市”“南市”“西市”等封泥。由此可知,汉朝 A. 城市建设有明确的设计规划 B. 各地城市的布局规格完全一致 C. 对商业活动进行区域化管理 D. 政府限制商业活动的发展空间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 ‘左市’‘右市’‘南市’‘西市’等封泥可知,政府对商业活动实行区域性的划分,以便更好地进行管理,故选C。材料仅涉及“市”的划分,这不代表整个城市有明确的规划,排除A;仅从齐鲁封泥无从得知各地城市是否完全一致,排除B ‎;区域化的管理是为了规范商业活动,而不是限制它的发展空间,如果是限制,也就没有必要设置这么多个不同的“市”了,排除D。‎ ‎【点睛】“由此可知”提醒考生一定要尊重材料,切不可自己结合书本知识随意发挥想象。‎ ‎3.下表是宋代对广州市舶使的奖励统计表(局部)‎ 有贡献的广州市舶使 奖励及殊荣 杨克让 诏升殿慰劳,面赐金紫 萧汝谐 被荐升台谏 华中师、李穎、陈颖 列名县志和府志 这反映出宋代 A. 强化了国家对市场监管 B. 完善了市舶司的管理职能 C. 营造了良好的外贸环境 D. 拓展了市舶使的升迁途径 ‎【答案】C ‎【解析】‎ 由“宋代”政府屡次对广州“市舶使”奖励,结合“市舶使”和所学可知,国家注重对外贸的规范和管理,C项正确;宋代放松了对市场的控制,A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中没有对市舶使“职能”的补充与发展,B项与本题题意不符;材料只有“奖赏”没有具体升迁途径,D项错误。‎ ‎4.《姑苏志》中说:“民居所聚谓之村,商贾所聚谓之镇。”下图显示了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市镇数量增加情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万历年间中国市镇开始兴起 B. 乾嘉年间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 同光年间市镇发展得益于世界市场 D. 明清时期中国市镇模式与西方相同 ‎【答案】C ‎【解析】‎ 根据图表“商贾所聚谓之镇”可以看出,清朝同光年间,商业、市镇发展迅速;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从而促进了同光年间市镇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太湖地区的市镇数量的增加,无法体现出中国市镇开始兴起于何时,故A项错误;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故B项错误;中国市镇模式与西方不同,故D项错误。‎ ‎【点睛】“商贾所聚谓之镇”是关键信息。‎ ‎5.1898年初,清政府以田赋、盐税为担保发行昭信股票,颁布章程规定,以二十年为偿还期,准其自由流通,到期还本付息。各地始则劝购,既而演化成官府强令捐输,受到各界抵制。8月,朝廷下旨停办。这说明 A. 清政府借发行股票掠夺百姓财富 B. 清朝官员和百姓都反对发行股票 C. 清政府用财政手段应对经济困难 D. 昭信股票顺应资本主义发展潮流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清政府以田赋、盐税为担保发行昭信股票,颁布章程规定,以二十年为偿还期,准其自由流通,到期还本付息”可知体现是清政府用财政手段应对经济困难,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清政府想用财政手段应对经济困难,而且清政府并未说股票到期不兑换,A选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民间对政府发行股票的抵制,与官员无关,B选项排除。昭信股票是清政府应对财政危机的手段,与资本主义发展无关,D选项排除。‎ ‎6.五四运动时,北京上海的学生派代表去找国民党,希望国民党能组织领导这场运动,但国民党领导人以“无力参加”为由拒绝了学生的请求。这表明 A. 国民党反对五四运动的斗争目标 B. 国民党的性质已经发生改变 C. 五四运动没有得到社会广泛认同 D. 新政治力量兴起具有必然性 ‎【答案】D ‎【解析】‎ 材料核心信息:国民党放弃了五四运动的领导权。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不断发展,形势需要新政治力量领导和推进民主革命,例如无产阶级和中共的出现。故答案为D项;国民党是“无力参与”而非反对五四运动的斗争目标,A项排除;近代中国国民党始终是资产阶级政党,B项排除;上海“三罢”斗争说明五四运动得到社会认同,C项排除。‎ ‎7.逄先知、金冲及的《毛泽东传》中讲到:“从一九五六年二月十四日开始,到四月二十四日结束,(毛泽东)共听取国务院三十四个部门的工作汇报……这是毛泽东在建国后乃至在他一生中所作的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周密而系统的经济工作调查。”毛泽东通过这一调查 A. 积累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建设经验 B. 致力于理顺经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关系 C. 总结了近代以来革命斗争中的重大问题 D. 提出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和方法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一九五六年二月十四日开始”“毛泽东在建国后乃至在他一生中所作的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最周密而系统的经济工作调查”并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致力于理顺经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关系,故B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中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建设开始起步,此时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都已经结束,如果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分期和基本线索把握不清,容易误选A、C两项;材料侧重于经济调查而非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排除D。‎ ‎8.1986年,可口可乐公司提出在中国独资新建浓缩汁厂,但当时的中国尚不允许外商独资。中方代表提出,先由可口可乐公司兴建一个浓缩汁厂和一个汽水厂,再由美方把汽水厂送给中方;然后,这两个厂组成一个联合董事会。这就是第一个中美合作企业。这一事件说明 A. 对外开放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B. 开始突破计划经济束缚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 初步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这两个厂组成一个联合董事会。这就是第一个中美合作企业”结合所学可知,可口可乐公司因为对外开放政策进入中国市场,而中美合作反映新时期下企业组织形式变化,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创新,故A项正确。B项,“开始”从材料无法看出,排除。C项,题干无法体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D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9.意大利法学家维柯把罗马法看成“诗”“歌”,即法律是用一些暗含事实真相、具有公文程式般的面具来表达。“这些公文程式,由于有些什么字和用多少字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加、不能减、不能改,它们把这种公文程式叫做诗或歌。”据此可知,罗马法 A. 具有人文主义特征 B. 追求法律严谨公正 C. 蕴含着自然法理念 D. 体现罗马公民意志 ‎【答案】B ‎【解析】‎ 材料“这些公文程式,由于有些什么字和用多少字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加、不能减、不能改”体现出罗马法的严谨、庄严,故B项正确;人文主义倾向于对人的个性关怀,强调人性尊严,材料没有体现出,故A项排除;自然法反映的是公平、正义、自由、平等、人权,与材料无关,故C项排除;罗马法体现的是贵族的利益,故D项错误。‎ ‎【点睛】“这些公文程式,由于有些什么字和用多少字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加、不能减、不能改”是关键信息。‎ ‎10.下幅画作描绘海上有一块巨石漂浮于空中。这种绘画的表现形式,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A. 石头的纹理细致分明,反映出现实主义的绘画技巧 B. 画出海浪与光影重要元素,反映出印象派的画风 C. 石头悬浮于半空中,反映出了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 D. 半空中的石头蕴含巨大力量,反映浪漫主义的思维 ‎【答案】C ‎【解析】‎ 该现象违背常识和常理,符合反传统和反理性的现代主义艺术特征,故答案为C项;现实主义特征是如实描绘,A项不符,排除;印象派强调色彩和音色的微妙差异,B项不符,排除;浪漫主义注重感情,追求真善美。浪漫主义抒发的是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D项排除;‎ ‎【点睛】本题是概念类选择题。其备考启示:理解每一个核心历史概念的时空范围、典型特征和主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1.托洛茨基在《十月的教训》中写道:“二月革命,如果把它作为独立的革命来看,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但是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它却出现得过迟了,而且本身也不具有任何稳定性。它遭到一些矛盾的破坏。”托洛菠基意在说明 A. 二月革命是追求独立革命 B. 俄国向无产阶级革命转变成为必然 C. 二月革命引发俄国社会动乱 D. 俄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发生过于频繁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它却出现得过迟了”可知,托洛茨基认为俄国此时应该是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再结合“本身也不具有任何稳定性”“遭到一些矛盾的破坏”,可知由资产阶级革命转化为无产阶级革命成为必然,B选项符合题意。二月革命主要是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与追求独立无关,A选项错误。二月革命后,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并未引发社会动乱,C选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俄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发生过于频繁,D选项排除。‎ ‎12.钱乘旦认为,经济全球化导致经济运作方式趋同,这固然不错。但当现代经济运作方式在各地遭遇到各种本土性时,就一定要嵌入各种文化背景中。这说明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 A. 导致了本土文化丧失 B. 与本土文化共存交融 C. 激化各民族间的矛盾 D. 实现世界文化的趋同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现代经济运作方式在各地遭遇各种本土性,就一定要嵌入到各种文化背景中去”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是主张全球化与本土化相融,故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民族矛盾的激化和文化的趋同,故CD项排除。‎ ‎13.文化交流是世界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不同时期的文化交流具有不同的特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业的沟通从来就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传统的中国出口商品,传递着东方的风物人情和社会景象。它们走进西方的日常生活,融入了欧洲的饮食、服饰文化。外销商品的定购与生产,使西方的宗教故事、神话传说传入中国民间,而且造就了一批掌握了西方绘画技艺的大师。西方的医学、商业文化也都不同程度地被中国同行所按受。……纵观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尽管中国文化曾对西方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中国在吸收西方文化上却是浅尝辄止,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基本上处于文化的表层。‎ ‎——摘编自吴建《请前别中西贸易中的文化交流与融台》等 材料二:鉴于当时的国际形势,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对象首先是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1955年,中国艺术团访问了法国、比利时、荷兰、意人利、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同年7月,日本松山芭舞团首次来华演岀。……1956年和1958年,中国艺术团曾经两次访问南美洲的智利、乌拉主、巴西、阿根廷等国。……“这段时间的对外文化交流往往扮演了非常重要的开路先锋和外交先行官的角色。‎ ‎——摘编自张德《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杆料三:在当今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东亚在世界上崛起,增强了东亚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东亚发展模式的成功,使东亚地区的国家更坚定了对自身文化的信心。这种自信更促进了一种“亚洲意训”的觉醒。1996年首届亚洲儿童权利与传煤公议通过的《马尼拉宣言》指,亚太地区的大众传媒应尊重和保护亚洲社会的传统文化,向儿童提供非富有亚洲特色的节目。‎ ‎——摘编自关世杰《试论·十一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年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3)根据枓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今世界文化交流的趋势。‎ ‎【答案】(1)特点:以商业活动为依托;双向交流;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吸收限于表层。‎ 影响;丰富了中国文化;推动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对西方文化的片面认识,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转型。(一个要,两个要,三个要点)‎ ‎(2)变化:对象从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主转向包括资本主义国家、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在内的更多国家;范围从以东欧为主扩大到世界范围。(回答“从意识形态到国家利益”给)‎ 原因:国际形势的变化;巩固政权和建设国家的需要;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回答具体史实酌情给分)‎ ‎(3)世界各种文化相互理解、借鉴、交融加强:东亚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增强;立足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材料“商业的沟通从来就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反映出以商业活动为依托;材料“传统的中国出口商品……走进西方的日常生活,融入了欧洲……西方的医学、商业文化也都不同程度地被中国同行所接受”表明中西方双向交流;材料“中国在吸收西方文化上却是浅尝辄止……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基本上处于文化的表层”体现出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吸收限于表层。第二小问影响,材料“传统的中国出口商品……外销商品的定购与生产”反映出推动中国商品经济发展;材料“使西方的宗教故事、神话传说传入中国民间,而且造就了一批掌握了西方绘画技艺的大师”体现出丰富了中国文化;材料“中国在吸收西方文化上却是浅尝辄止……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基本上处于文化的表层”表明对西方文化的片面认识,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转型。‎ ‎(2)第一小问变化,材料“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对象首先是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1955年,中国艺术团访问了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1956年和1958年,中国艺术团曾经两次访问南美洲的智利、乌拉圭、巴西、阿根廷等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国家性质地域范围等来分析出答案。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鉴于当时的国际形势”“访问了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两次访问南美洲的智利、乌拉圭、巴西、阿根廷等国”并结合所学可以从国际形势、外交政策的调整、巩固政权经济建设的需要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3‎ ‎)材料“在当今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东亚在世界上崛起,增强了东亚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表明东亚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增强;材料“东亚发展模式的成功,使东亚地区的国家更坚定了对自身文化的信心”“亚太地区的大众传媒应尊重和保护亚洲社会的传统文化,向儿童提供富有亚洲特色的节目”表明立足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世界各种文化相互理解、借鉴、交融加强。‎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上述两幅地图,提取一项相互关联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写明信息、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示例一 信息:两幅图均体现了各自在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 说明:(1)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丝织业、制瓷业发达,雕版印刷术、火药等科技世界领先,对外开放,陆路、海路交通发达,长安是国际性大都市。唐朝成为当时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之一、东西方学习的榜样。‎ ‎(2)英国代议制进一步完善,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在全球范围内殖民扩张,掠夺原料,倾销商品,成为日不落帝国,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总之,尽管两国所处时代和国情不同,但在当时世界上都具有领先地位,影响力巨大。‎ 示例二 信息:唐朝对外交往体现区域性,19世纪后期英国对外交往体现世界性。‎ 说明:(1)唐朝推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小农经济主导,政府抑商政策,陆路交通以人力、畜力为主,海路交通以帆船为主,对世界的认识有限,对外交往以欧亚大陆国家和地区为主。‎ ‎(2)英国代议制完善,工业革命完成,成为“世界工厂”,近代交通技术先进,推行自由主义政策,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对外交往遍及世界。‎ 总之,受诸多因素影响,唐朝对外交往和19世纪后期英国对外交往呈现不同特征。‎ 示例三 信息:唐朝对外交往分陆路和海路,19世纪后期英国对外交往以海路为主。‎ 说明:(1)唐朝受汉代以来对外交往分陆路和海路的影响,地处欧亚大陆东部,陆路从长安出发可达西亚各地,海路东达日本、西至大食等。‎ ‎(2)英国是海上岛国,经过工业革命,航海技术先进,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以海路为主,扩大世界市场。‎ 总之,唐朝对外交往既有陆路又有海路,而19世纪后期英国对外交往以海路为主。‎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材料内容总结论点,再引用史实围绕论点展开论述。图示内容反映了唐王朝的对外交往和19世纪英国的对外交往。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两幅图均体现了唐朝和英国各自在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结合唐朝的鼎盛局面和英国世界工厂的相关内容进行论述即可。或者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朝对外交往体现区域性,19世纪后期英国对外交往体现世界性,引用相关史实进行论述即可。‎ ‎15.【历史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南宋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变革与转型期,件随着民间争言财利的好讼风尚以及无审级限制诉讼制度所引发的非法越诉、安诉现象对司法秩序的冲击,南宋对原有相关法律进行了改革。新律规定:州县、监司的司法官员必须在民事案件审结后给争论双方当事人出具包含有案情事实、法律适用和审断理由的法律文书“断由”,以此作为诉讼当事人依次上诉的法定依据。南宋司法官员的民事审判虽然经常会参酌人情,以使判决更加圆润,但人伦情理仅是对法律的补充,而不是颠覆,更不是所谓的“伦理法”、“父母官诉讼”等传统学说所能涵括。实际上南宋司法官员早已践行了依据证据判决的成文法传统。南宋司法理性化、近世化趋势,对当下的司法改革亦不乏历史启迪与思考。‎ ‎——摘编自张本顺《变革与转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宋法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宋法制改革影响 ‎【答案】‎ ‎(1)特点:注重事实和证据;淡化伦理人情;诉讼程序渐趋规范化;带有理性化和近代化色彩。(任答3点即可)‎ ‎(2)影响:有利于维护司法秩序和促进司法公正;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公平公正化;对近现代司法改革提供借鉴。(任答3点、言之有理亦可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南宋法制改革的特点和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 ‎(1)南宋法制改革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州县、监司的司法官员必须在民事案件审结后给争论双方当事人出具包含有案情事实、法律适用和审断理由的法律文书‘断由’”“以此作为诉讼当事人依次上诉的法定依据”“南宋司法官员的民事审判虽然经常会参酌人情,以使判决更加圆润,但人伦情理仅是对法律的补充”“南宋司法理性化、近世化趋势”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2)南宋法制改革的影响,可以根据第一小题概括得出的措施和特点,并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来回答。即有利于维护司法秩序和促进司法公正;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公平公正化;对近现代司法改革提供借鉴。‎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这时许多人——尤其是英美两国——都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一个错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他们被战时的宣传欺骗了;战争是真正由武器制造商发动起来的;德国并不是引起1914年战争的真正原因;《凡尔赛条约)对于德国是过于苛刻了;精力充沛的德国人与意大利人需要发展的空间:民主制度毕竟不是适用于一切国家的;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有一方坚决不让对方给惹恼,那就一定不会打起来……一整套和平的与容忍的思想,这当中大概包含着既有真理又有误解的那种通常的混合物。‎ ‎——(美)P.R.帕尔默、乔尔·科尔顿、劳埃德·克雷默《近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 维护世界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强烈要求。……1949年和1952年召开了两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1952年召开了世界人民和平大会,大会通过<致五大国政府书》,邀请中、苏、美、英、法五大国政府就缔结和平公约举行谈判。1955年举行了世界和平大会,发表了《世界和平大会宣言》。1955-1959年召开了五届禁止原子弹、氢弹世界大会,呼吁为禁止原子弹、氢弹而奋斗.……80年代在北美、西欧、大洋洲以及世界各地掀起一个新的反对战争、要求禁止和销毁核武器的群众和平运动。‎ ‎——段炳麟《世界当代史》‎ ‎(1)依据材料比较两次世界大战后和平思想的不同。‎ ‎(2)结合所学分析这两种不同的和平思想对国际形势的影响。‎ ‎【答案】(1)一战后:强调容忍,不顾后果;不区分战争的性质和根源,认为通过谈判和妥协就能制止战争。‎ 二战后:强调大国在维护和平中的主导作用;以反核为核心;以维护人类的发展为宗旨。‎ ‎(2)一战后的和平主义思想无法制止战争,英法等大国对法西斯的绥靖妥协加速了二战的爆发。二战后的和平思想推动和平主义运动在全球的进行,成为制约战争的重要因素。‎ ‎【解析】‎ ‎(1)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一整套和平的与容忍的思想,这当中大概包含着既有真理又有误解的那种通常的混合物”、“1955年举行了世界和平大会,发表了《世界和平大会宣言》。1955—1959年召开了五届禁止原子弹、氢弹世界大会,呼吁为禁止原子弹、氢弹而奋斗。”“80年代在北美、西欧、大洋洲以及世界各地掀起一个新的反对战争、要求禁止和销毁核武器的群众和平运动”等信息,即可明显概括出两次世界大战后和平思想的不同之处。‎ ‎(2)结合两次世界大战的最终结果,一战后的和平主义思想无法制止战争,英法等大国对法西斯的绥靖妥协加速了二战的爆发。二战后的和平思想推动和平主义运动在全球的进行,成为制约战争的重要因素。‎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詹姆斯.瓦特1776年改造出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以后又经过一系列重大改进,使之成为“万能的原动机”,1784年4月,英国政府授予瓦特制造蒸汽机的专利证书。……经过无数次实验,阿克莱特于1768年发明了水力纺纱机,并于次年申请了专利。1771年,他在诺丁汉郊区建了一家棉纱工厂,雇用了五千多名工人,利用自己发明的新机器进行纺织生产。……同为工业革命时期的风云人物,阿克莱特与瓦特在专利权诉讼中成为好友,二者的密切合作使蒸汽机与工厂第一次实现联姻。之前,由水车驱动的工厂都依河而建,而蒸汽机彻底解放了动力源,工厂纷纷搬到生活、交通和物流更方便的城市,一场前所未有的城市化,因工厂的聚集而迅速发展起来。‎ ‎——摘编自《工匠的“变异”:英国工业革命浪潮下的社会转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瓦特和阿克莱特身上体现的“工匠精神。‎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瓦特和阿克莱特的合作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答案】(1)“工匠精神”内涵: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不计前嫌的合作精神;孜孜以求的执着精神;‎ ‎(2)实现了动力的革新,迎来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摆脱了工厂选址的制约,推动近代城市的发展;他们身上的工匠精神尤其是不计前嫌的合作精神,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解析】‎ ‎(1)“工匠精神”内涵:从“改造出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以后又经过一系列重大改进,使之成为万能的原动机”“ 经过无数次实验,阿克莱特于1768年发明了水力纺纱机”可知,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孜孜以求的执着精神;从“为工业革命时期的风云人物,阿克莱特与瓦特在专利权诉讼中成为好友,二者的密切合作使蒸汽机与工厂第一次实现联姻”可知,不计前嫌的合作精神; ‎ ‎(2)推动作用:从“蒸汽机彻底解放了动力源”可知,实现了动力的革新,迎来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从“工厂纷纷搬到生活、交通和物流更方便的城市,一场前所未有的城市化”可知,摆脱了工厂选址的制约,推动近代城市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技术革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他们身上的工匠精神尤其是不计前嫌的合作精神,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