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民国后期的中国——1927-1949年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民国后期的中国——1927-1949年作业

训练7 民国后期的中国——1927-1949年 一、选择题 ‎1.(2019·天津重点中学二联)毛泽东:“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材料中这段话的背景是(  )‎ A.土地革命的开展 B.秋收起义中受挫 C.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D.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创立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决定放弃攻取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山区进军,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为材料现象的结果,并非背景,排除。‎ ‎2.(2019·贵州二模)1929年,国民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税则改革,对需要限制进口的货物提高关税,以保护本国工业和抑制消费,对某些工业原料降低税率并废除过境税、常关税等。这些措施旨在(  )‎ A.实现关税主权的独立 B.加速官僚资本的膨胀 C.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D.刺激中外贸易的发展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对需要限制进口的货物提高关税,以保护本国工业和抑制消费,对某些工业原料降低税率并废除过境税、常关税”可知,这些措施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关税主权的独立,排除A项;官僚资本形成发展于抗日战争时期,排除B项;材料强调国内市场而非中外贸易,排除D项。‎ ‎3.(2019·湖南雅礼中学模拟)自1930年底开始,中共中央先后把60%的党务人才、城市工人骨干派遣到各个苏区。派往各苏区去负责的主要领导干部,大多数都是从莫斯科回来的干部和留苏学生。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  )‎ A.以工人运动带动苏区的革命 B.依然坚持国民革命运动的路线 C.重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工作 D.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达成共识 答案 C 解析 ‎ 中共中央将大批人才、骨干派往苏区即农村革命根据地,反映出中共中央重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工作,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工人运动,排除A项;国民革命运动是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的,材料反映的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中央重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工作,开展和国民党的斗争,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共中央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否达成共识,排除D项。‎ ‎4.(2019·黑龙江哈六中二模)下表为1920-1936年中国进口货物构成统计表(%)。据表可知(  )‎ A.近代工业得到一定发展 B.工业化抵制西方经济侵略 C.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D.近代中国轻工业发展迅速 答案 A 解析 根据图表可知,1920年到1936年中国生产资料进口呈现增长趋势,而消费资料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反映了此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引进西方设备及技术,生产不断发展,替代了部分进口消费资料,故A项正确。图表未能明确体现对西方经济侵略的抵制,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近代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排除C项;图表无法体现近代轻重工业发展状况,排除D项。‎ ‎5.(2017·全国卷Ⅲ)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喜字纱灯”“演奏钢琴曲”“着蓝袍黑褂”“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 可知,当时上海的婚俗体现了中西习俗的融合,故B项正确。仅凭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婚礼习俗的变化,无法体现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C项表述过于绝对;近代社会习俗的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并非受政府主导,故D项错误。‎ ‎6.(2019·天津高考)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对于日寇对我国的领土侵略和内政干涉,表示激烈的反抗”,号召大家团结起来,抵抗日寇侵略和蒋介石政府的压迫,“勇敢地与苏维埃政府和东北各地抗日政府一起,组织全中国统一的国防政府”。这反映了(  )‎ A.日本全面侵华导致了民族危机加深 B.国共两党有合作抗日的意愿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初步奠定 D.中共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号召大家团结起来,抵抗日寇侵略和蒋介石政府的压迫”“与苏维埃政府和东北各地抗日政府一起,组织全中国统一的国防政府”可以看出,此时中共主张建立统一的国防政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初步奠定,C项正确。材料所述宣言发表在日本全面侵华之前,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国民党的态度,B项错误;材料中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是统一的国防政府而非民主联合政府,D项错误。‎ ‎7.(2019·全国卷Ⅲ)20世纪30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 B.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 C.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 D.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 答案 D 解析 用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来解释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性质,这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的正确运用,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影响,D项正确。A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材料中《新中华》不能代表整个知识界,故排除;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是在解放战争期间,不是20世纪30年代,B项错误;材料只是一家之言,并不代表中国民众普遍关注经济理论问题,C项错误。‎ ‎8.(2019·陕西榆林二模)20世纪30年代,“农村危机”成为非常强烈的呼声,“复兴农村”“农村改进”“改革土地制度”‎ ‎,成为一股强劲的浪潮。大批知识分子毅然放弃城市生活,投身乡村,形成了全国性的社会运动。这表明当时(  )‎ A.“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 B.日本侵华致使中国农村陷入危机 C.社会各界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 D.中共土地革命政策群众基础广泛 答案 C 解析 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导致民族危机加深,国人试图通过重建农村、复兴农村的运动来救亡图存,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复兴农村以图救亡,与“工农武装割据”“土地革命”等无关,故排除A、D两项;中国农村陷入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日本侵华只是其中之一,B项以偏概全,故排除。‎ ‎9.(2019·湘赣十四校二联)1934年初,国民政府发起“新生活运动”,以“礼义廉耻”改造“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实现国民生活的军事化、生产化、艺术化”。1935年起,新生活运动配合“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组建劳动服务团并开展国民军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试图在军阀混战中取得优势 B.以中国传统道德对抗西方文化 C.客观上有利于全民族抗战 D.与中共争夺中国革命的领导权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实现国民生活的军事化……组建劳动服务团并开展国民军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中期国民政府的这些措施客观上有利于全民族的抗战,故C项正确。国民党的新军阀混战是在1927-1932年期间,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西方文化,排除B项;此时国民政府为中央政府,掌握中国革命领导权,故D项错误。‎ ‎10.(2019·海南海口调研)据1937年的一份调查显示,贵州省各县主要农产品市场的价格差最高达到25倍,最低也有3倍,平均为7-15倍。这种悬殊的农产品价格差主要体现了(  )‎ A.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 B.传统自然经济的特点 C.工业原料的强劲需求 D.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 答案 B 解析 ‎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一的价格是统一市场形成的直观标志;悬殊的农产品价格差表明,当时贵州的农业仍被锁闭在扩大了的自然经济圈——地方小市场中,价格的波动主要取决于当地作物的丰歉,国际价格的影响微乎其微,故B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工业原料对农产品价格造成的影响,且工业需求加强会引起农产品价格整体上涨,而非产生较大的价格差距,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排除D项。‎ ‎11.(2019·东北三校二模)1937年初,著名军事家蒋百里的军事论著集《国防论》出版,有学者将其对日战略归纳为:中国对日不惧鲸吞,乃怕蚕食,故对日不应步步后退、而要主动地实施全面抗战;以空间换时间,通过时间消耗拖垮日本。据此可知(  )‎ A.日本进攻核心区以瓦解中国的战争意志 B.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更具威胁性 C.全民族抗战可使日军陷入长期战争泥潭 D.伟大的军事家可以预见战争结局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而要主动地实施全面抗战;以空间换时间,通过时间消耗拖垮日本”可知,材料体现了中国应实行全民族抗战,以拖垮日军,故选C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国将领对抗日战争的战略分析,不能体现日本进攻的用意,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国对日不惧鲸吞,乃怕蚕食”可知,蒋百里认为日本局部侵略蚕食中国的危害比速战速决更大,排除B项;D项表述夸大了军事家的作用,排除。‎ ‎12.(2019·安徽安庆二模)1937年8月,国民党中常会召开秘密会议,决定授予蒋介石紧急命令权:“作战期间,关于党政军一切事项,国防最高会议主席不得依平时程序,以命令为便宜之措施。”由此可见,全面抗战到来后,国民党政治体制的特点是(  )‎ A.民主决策 B.高度集权 C.政党政治 D.政治协商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1937年8月,国民党中常会召开秘密会议,决定授予蒋介石紧急命令权”“以命令为便宜之措施”可知,全面抗战到来后,国民党政治体制的特点是高度集权,故选B项,排除A、C、D三项。‎ ‎13.(2019·湘赣粤六校联考)1937年底,中国政府邀请苏联派遣军官援华。次年5月,聘请苏联人担任中国军队的军事总顾问。几年间,在华的苏联军事顾问总计超过300人,包括6位元帅、15位将军。这反映出(  )‎ A.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正式形成 B.中国政府对日宣战后的积极表现 C.中国采取对苏“一边倒”外交 D.意识形态分歧让位于国家安全战略 答案 D 解析 1937年底,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苏联援华顾问人数多,体现出当时的中国政府在抗战问题上接受了共产主义国家的帮助。当时的执政党是国民党,代表的是大地主大官僚和资产阶级利益,因此,从国民党同苏联的合作看出,在民族危亡关头,相对于国家安全和民族危机,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和矛盾已经变得次要,必然让位于国家安全战略,故选D项。1937年时二战尚未全面爆发,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尚未形成,故A项错误;材料中显现的是中国政府邀请苏联军官援华,看不出中国政府主动出击日军积极抗战,故B项错误;“一边倒”是新中国的外交策略,此时新中国尚未成立,故C项错误。‎ ‎14.(2019·河北唐山三模)1937年,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起始投资26亿“满洲国元”。1938年又扩充至50亿“满洲国元”,使得伪满洲国的生铁产量达到500万吨、钢材产量200万吨、电力260万千瓦。日本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 A.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B.转移本土过剩的产能 C.掠夺沦陷区战略资源 D.消耗伪满政权的实力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伪满洲国的生铁产量达到500万吨、钢材产量200万吨、电力260万千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通过扶持发展各项重工业,掠夺沦陷区各种战略资源,满足日本战争机器侵略中国乃至在世界范围内发动更大规模侵略战争的需求,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排除A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旨在侵略掠夺,B项违背基本史实,排除;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15.(2019·全国卷Ⅰ)194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毛泽东的分析意在(  )‎ A.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 B.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C.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 D.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表述的观点。由材料“‎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因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具有一定的革命性,可以同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联合起来,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反对共同的敌人。毛泽东的分析意在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国革命与俄国革命的不同点,并未涉及借鉴俄国革命经验的情况,A项错误;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毛泽东的意思不是要吸收资产阶级加入中国共产党,而是要联合资产阶级,B项错误;材料是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论述,没有批判右倾错误,D项错误。‎ ‎16.(2018·全国卷Ⅱ)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答案 A 解析 材料说明抗日根据地的农民摆脱了原来“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的处境,获得了很多的自由和权利,这样就激发了他们的抗日热情,故选A项。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由材料中的“抗日根据地”可知这是抗日战争时期,而国民革命是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故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排除。‎ ‎17.(2019·安徽芜湖5月模拟)美英于1942年10月9日通知中国政府,愿意立即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有关权益,并准备尽快与中国政府进行谈判,以便缔结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解决有关问题的条约。表明(  )‎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抗战相持阶段的开始 C.不平等条约得以废除 D.美英无条件支持中国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美英于1942年10月9日通知中国政府,愿意立即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有关权益”并结合所学可知,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阵线的重要成员,中国抗日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故A项正确。抗战相持阶段开始于1938年,B项时间不符,排除;当时不平等条约并没有全部废除,排除C项;美英无条件支持中国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8.(2019·安徽A10联盟4月模拟)如表为不同年份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南、陕西、甘肃等七省的工业发展状况。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时间 工厂数量 资本(万元)‎ ‎1937年 ‎237‎ ‎1500‎ ‎1942年 ‎3188‎ ‎29000‎ ‎1944年 ‎4665‎ ‎45500‎ A.政府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B.民族工业迅速成长 C.时局变化影响了七省经济发展 D.抗战推动西部工业化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的措施是被迫之举,不是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排除A项;大规模的迁移对民族工业整体发展而言是不利的,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出于抗战需要,民族工业内迁,影响到中西部七省的经济发展,C项正确;材料中所涉及的7个省份并不完全代表西部,排除D项。‎ ‎19.(2019·湖南郴州二监)1945年9月27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将法币与汪伪政权货币的兑换率定为1∶200。历史学家黄仁宇曾回忆说,他从昆明飞上海前领取了薪俸,一下飞机就发现手中的法币突然成了硬通货,在重庆只能购买2根油条的法币,到了上海竟可以在上好的酒楼摆上两桌酒席。这说明(  )‎ A.沦陷区国民财富迅速缩水 B.政府抑制全国法币发行 C.上海法币大量回流到重庆 D.官僚资本遭受沉重打击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国民政府规定的法币与汪伪政权的货币的兑换率过低,人为地造成上海等沦陷区物价暴跌,致使沦陷区国民财富大幅蒸发,迅速缩水,故A项正确。国民党政府大量发行法币,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上海法币大量回流到重庆,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官僚资本,排除D项。‎ ‎20.(2017·全国卷Ⅱ)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  )‎ 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 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 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答案 D 解析 材料表明,中共领导的群众组织力量和中共党员所占比例的增加,体现出国共力量对比变化的趋势加强,故D项正确。当时革命重心仍然在农村,A项错误;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具体的阶级成分的变化,不能说明统一战线的范围是否进一步扩大,C项错误。‎ ‎21.(2019·四川教考联盟三诊)1948年夏,沂蒙解放区发生旱灾,部分农民举行传统的祈雨仪式,并暴力殴打了前来阻止的基层干部。地方政府并未盲目地对群众进行惩罚,而是将革命理念与传统习俗结合起来,采用温和的方式处理了这一事件,并重新将生产救灾导入正常轨道。这一做法(  )‎ A.丰富了应对社会危机的历史经验 B.消除了革命理念和传统习俗的矛盾 C.保证了前线军事行动的顺利推进 D.全面纠正了基层工作中的激进倾向 答案 A 解析 材料表明地方政府在矛盾激化的情况下采取温和方式处理事件,取得较好的效果,丰富了应对社会危机的经验,故选A项。材料反映地方政府将革命理念与传统习俗结合,从而重新将生产救灾导入正常轨道,但并未消除两者之间的矛盾,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地方政府在处理地方事务时的方法措施,与前线军事顺利推进没有太大关联,排除C项;“全面纠正”表述错误,且材料并未表明基层工作是否激进,排除D项。‎ ‎22.(2019·全国卷Ⅱ)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 B.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 C.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 D.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 答案 B 解析 ‎ 材料反映了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之际,中共中央要求对干部进行培训,使其尽快熟悉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主要是因为党的工作重心即将转入城市,转向国家建设方面,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土地改革,A项错误;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开始于1953年,C项错误;“社会主义生产”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 ‎23.(2018·全国卷Ⅰ)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答案 A 解析 材料信息“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表明中共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A项正确。西方国家只是试探建交的可能性,不能说明放弃支持国民党,故B项错误;中国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同苏联等17国建交,故C项错误;中共的这一政策是针对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故D项错误。‎ ‎24.(2019·广东汕头二模)某史书写道:“20世纪40年代,云南省主席向国民政府反映说,惯吃牛肉的美军吃光了云南的耕牛,破坏了当地的农业生产。”该史书的这一历史叙述(  )‎ A.否定了美军在抗战中发挥的作用 B.为日军的战略进攻极力辩护 C.全面评价了美军驻华产生的影响 D.丰富了抗日战争研究的视角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说的是美军的饮食习惯对中国的影响,这是抗日战争研究中容易忽视的问题,所以史书中的这一历史叙述丰富了抗日战争研究的视角,故选D项。史书记载仅就美军饮食习惯对中国当地社会影响进行说明,不涉及美军在抗日中的作用,不是全面评价,也未给日军侵略辩护,排除A、B、C三项。‎ 二、非选择题 ‎25.(2019·山西太原五中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保护环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注重环保立法,西周初期的《伐崇令》记载:“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如不令者,死无赦。”春秋时期齐国规定:“苟山之见荣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吕氏春秋》中提出了“四时之禁:山不敢伐材下木,泽人不敢灰戮”。秦朝《田律》对动植物资源等保护对象以及违规处罚办法都做了具体规定。汉武帝时期大臣曾奏请制定关于水利灌溉的法律来规范地指引生产。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森林破坏严重,但是一旦停战便会植树。唐代凡是毁坏树木的都要以盗窃罪论处。宋代开封“宣和年间尽植莲荷,近岸植桃李梨杏,杂花相近,春夏之间望之如绣。”明清时期,一些地区宗族制定族规,进一步强化了环境保护措施。‎ ‎——摘编自张涛《中国古代的环境思想与实践》等 材料二 民国时期,中央与地方政府十分重视水土流失的治理,确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治理模式。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森林法》,将有关预防水患、涵养水源、公众卫生、航行目标、便利渔业、防蔽风沙的森林变为保安林,由农林部主持管理,未经许可,不许樵采。1932年,国民政府修订《森林法》,将预防水害、风害、潮害,涵养水源,防止沙土崩坏、飞沙坠石、泮冰颓雪以及公共卫生、航行目标、便利渔业、保存名胜古迹所必要的国有、公有、私有森林全部编为保安林。保安林内不得砍伐、伤害林木,开垦、放牧牲畜,采土石、树根、草根以及草皮等。国民政府在1942-1944年先后划定黄河、长江等五处水源林区,成立水源林区管理处,颁布《水源林管理处组织通则》,规定了林管处的主要权限,包括有关理水、防沙、水土保持等森林工程事项。‎ ‎——摘编自李荣华《民国时期水土保持学的 引进与环境治理思想的发展》‎ 材料三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业暂行条例》颁布,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矿产资源保护法规。建国初期立法最多的是关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其次是防止环境破坏,同时也注意到环境污染。197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次对环境保护作出规定,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和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提供了宪法基础。2018年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习近平等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出席了大会,这是十九大后在全国形成强大生态文明共识基础上全党和全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标志着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入了新阶段。‎ ‎——摘编自赵成《生态文明的兴起 及其对生态环境观的变革》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环保思想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环保思想实践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时期环境保护政策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 答案 (1)特点:中国古代环境保护历史悠久;政府立法保护环境;内容多、范围广泛;借助宗法力量。‎ 原因:维护国家统一及加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的要求;政府贯彻重农抑商政策;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不断巩固。‎ ‎(2)变化:确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治理模式;成立专门机构保护生态环境;立法保护范围进一步扩大。‎ ‎(3)意义:保护生态环境,是一个民族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体现了社会文明进步。‎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注重环保立法”“秦朝《田律》对动植物资源等保护对象以及违规处罚办法都做了具体规定”“明清时期,一些地区宗族制定族规,进一步强化了环境保护措施”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古代中国的社会状况,从国家统一、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重农抑商政策和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等方面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的“民国时期,中央与地方政府十分重视水土流失的治理,确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治理模式”“由农林部主持管理,未经许可,不许樵采”“保安林内不得砍伐、伤害林木,开垦、放牧牲畜,采土石、树根、草根以及草皮等”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第(3)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对民族生存、社会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的影响来回答。‎ ‎26.(2019·河北衡水大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38年,英国维斯波彻的21名制鞋劳工进行罢工,派代表去召集所有雇主与他们谈判,要求增加工资。1563年,英国政府颁布《学徒法令》,其中心议题是工资管制及其执行问题,它成了此后两百年英国劳工立法的框架。法令明确规定应根据物价水平来厘定工资标准的基本原则。为威慑违反法令的劳资双方,法令规定:“雇主支付超过额度的工资予以监禁10天并罚款5英镑,接受该工资的雇工则要被监禁21天。”19世纪中叶以后,英国经济出现空前繁荣,工人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工会法》和《雇主与工人法》陆续通过,政府逐步调整其角色。1896年《调解法》的颁布意味着政府调节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该法规指导思想是尊重劳资双方,以自愿主义取代之前的法律强制方式。‎ ‎——摘编自《英国工业化时期的工资问题、‎ 劳资冲突与工资政策》‎ 材料二 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民党政纲中提出:“制定劳工法,改良劳动者生活状况。保障劳工团体,并扶助其发展。”‎ ‎1926年,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承认工农群众为国民革命的主力军,提倡保护国内新兴工业;保障农工团体,扶助其发展。大会提出改良工人状况的决议案。南京政府根据国内劳工状况的实际和国际上的形势,于1929年公布《工厂法》,该法有些条文未考虑工厂的实际问题,与企业的具体情况脱节。1932年国民政府公布了《修正工厂法》,该法旨在扩大法规的适用范围,以加强对工厂与工人关系、工厂组织和管理的规范。总之,国民党对工厂法制定付出了相当的努力,从法律层面承认工厂应为工人提供合格的劳动条件和福利设施,也使得企业解雇工人时必须依照其规范行事。‎ ‎——摘编自《民国工业企业 劳资关系研究1912-1937》‎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学徒法令》颁布的背景和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英两国在劳资关系立法中存在的相似之处及其原因。‎ 答案 (1)背景:英国物价上涨;资本主义雇佣关系迅速发展;劳资矛盾尖锐;工人斗争的推动;英国高度重视资本原始积累。‎ 作用:有利于缓和劳资矛盾;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为工资的国家管制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 ‎(2)相似之处:以政府为主导;立法不断调整;注重照顾劳资双方的利益。‎ 原因:社会形式的发展;政府指导思想的变化;工人运动的发展;维护统治的需要。‎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根据物价水平来厘定工资标准的基本原则”可以得出物价上涨;根据材料一“1538年,英国维斯波彻的21名制鞋劳工进行罢工”可以得出工人斗争的推动;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从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发展、资本原始积累等角度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缓和劳资矛盾、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推动民主政治建设等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通过两则材料对比,找出相似之处有:政府为主导,立法不断完善,照顾劳资双方利益等;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社会形式发展、政府思想转变、工人运动的斗争、维护统治需要等角度回答。‎ ‎27.(2019·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国史大纲》(1940)‎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 (示例)评析: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了异常艰难的时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面对日军的凶残屠杀和侵略,一些知识分子对抗日前途悲观失望,散布历史虚无主义、亡国论和外来文化至上思想,否定中华传统文化,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钱穆先生以一个爱国学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编写了《国史大纲》,呼吁知识分子理性看待历史、尊重国史、担当起继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任,树立起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有力地抨击了各种错误思潮,对于增强史学界、知识界的民族自豪感和抗战必胜的信心,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总之,不论是在战时,还是和平时期,我们都应尊重国史,爱我中华。‎ 解析 阅读材料,注意以下几点:(1)材料选自钱穆先生所著《国史大纲》,该书出版于1940年,当时正值日本大举侵华,中华民族危机非常严重的时刻。(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忆抗战困难时期思想界、知识界的状况。(3)概括提炼所给四则材料所表达的观点:国民尤其是知识分子应该了解国史;知识分子应对国史心存温情与敬意;理性看待历史,增强文化自信;尊重国史,国家才有希望。‎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