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1 列宁主义的形成 3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Contents 录 目 【课程标准】 1.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背景、过程、影响 2.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引起的国际秩序的重要变化。 2 十月革命的胜利 第1 5 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一、 列宁主义的形成 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一)历史条件 ( 1 )经济基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 2 )政治、社会矛盾: 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 3 )阶级基础: 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 4 )组织基础: 1898 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 ( 5 )思想基础: 1900 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 6 )主观条件: 列宁积极进行革命实践 与理论探索 1895 年 ,列宁组织 “ 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 ” 。 1898 年 ,在列宁催促下,俄国 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 。 1900 年初,列宁流放期满, 7 月回国后在德国创办了马克思主义者的第一张全俄政治报纸 《火星报》 ,为俄国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作了 思想上和组织上 的准备。 1903 年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列宁坚持下,大会通过党纲,把争取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为党的基本任务。 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生 , 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列 宁 ( 1870——1924 ) (二)形成标志 形成过程 (二)形成标志 1903年 ,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举行 第二次代表大会 ,标志着 布尔什维克党 的 建立 。列宁的拥护者在中央委员会中占多数,被称作“布尔什维克”。 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部分代表 布尔什维克,意为 多数派 ,在选举党的领导机构时,拥护列宁的一派占了多数,从而被称为布尔什维克,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 孟什维克,意为 少数派 ,反对把无产阶级专政原则列入党纲,反对建立有严格纪律和组织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布尔什维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作为一个政党而存在,是从 1903 年开始的。 —— 列宁 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生 , 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 1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 2 )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 19 世纪末,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的 4/5 。 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留有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形式 ……1901 年,西欧资本家控制了俄国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 1913 年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 1/11 ,德国的 1/8 。 —— (美)莫斯 《 俄国史 》 (三)主要 内容 ( 3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 4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 …… 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 假如没有帝国主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也不会发生反对资本主义的革命。 —— 列宁 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在 20 世纪俄国和世界革命进程中发挥了巨大而深远的指导作用。 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为 帝国主义时代 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 思想武器 。 (四)历史意义 世纪之问 —— 落后的俄国能否跨越资本主义,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 文明 国家 里 , 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 同时发生 。 —— 马克思 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 …… 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 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 中获得胜利。 —— 列宁 二、 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历史条件 革 命条件成熟 1 . 客观条件:是帝国主义链条上 最薄弱 的环节。 ⑴ 经济基础: 俄国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 1861 年俄国 农奴制改革促进 资本主义发展, 19 世纪末 出现垄断组织,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 为革命奠定物质基础 ) ⑵ 政治基础:俄国 经济落后, 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⑶ 国际条件:一战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卷入战争。 2 . 主观条件: ( 1 )俄国的 工人阶级 的力量不断壮大;相对集中,革命性强。 ( 2 )俄国的 布尔什维克党 的成熟;有成熟的革命理论(列宁主义);建立了广泛的同盟(工农联盟);列宁个人的努力 材料二: 19 世纪末,俄国进 入帝国主义 阶段,俄国是 小农经济占优势 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的 4/5 。 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 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 ,农村保留有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 形式 …… 1901 年,西欧资本家 控制了俄国工业 中最重要的部门, 1913 年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 1/11 ,德国的 1/8 。 1 914年,外国资本在工业资本中占17%,采煤、石油、金属加工等主要工业部门多为外国资本家所控制。 —— (美)莫斯 《 俄国史 》 (一) 十月革命爆发的 历 史条件 材料一: 19 世纪80年代俄国出现了第一批垄断组织,1900—1903年危机以后,垄断组织广泛发展起来。俄国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辛迪加。1900年,巴库的五大石油公司控制了全国石油产量的45%;南俄的7大铁矿控制了全国生铁产量的57%。1910年“金属销售公司”这一辛迪加的生铁产量占全国生铁总产量的80%以上。20世纪初,银行资本也迅速集中起来。亚速海—顿河、国际、联合、道胜等8家银行,控制了全国银行资本的55.7%。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银行资本家垄断了全国半数以上的工业和运输业的股票。工业资本家也大量投资于银行。这种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融合在一起的财政资本,控制着俄国的经济命脉。 ⑴ 俄国出现垄断组织,是帝国主义国家 ⑵ 经济落后 ① 小农经济占优势; ② 野蛮落后的沙皇专制制度和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依然存在; ③ 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西方列强 ,远远 落后于其他帝国主义 国家 , 资本主义 发展 缓慢。 经济基础:俄国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 材料三: 在俄国统治者眼里,农民阶级是畜生 ,必须施以恫吓、束缚和监视。用皮条编成的两米长的皮鞭,只需一鞭即可使人皮开肉绽,于是成了沙皇统治威严的象征。 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 ,工作时间一般长达 10 小时,但工资低微。( 1910 年俄国工人的工资相当于美国工人工资的 1/3 )。 沙俄是个 侵略 成性的国家,它向中国、波斯(伊朗)、土耳其和巴尔干国家输出资本、掠夺资源,镇压当地民族解放运动。 …… 沙俄为了扩大殖民势力范围,同日、德等国的矛盾日趋尖锐,所以积极 筹划与德、日之间的战争 。 ——《 人类 文明 史 图鉴 · 战乱中的世界 》 ① 沙皇制度和农奴制残余同人民大众的矛盾; ② 垄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③ 大俄罗斯民族同各少数民族的矛盾 ④ 俄国帝国主义同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和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 政治基础:俄国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一) 十月革命爆发的 历 史条件 材料三: 1916 年底,前线俄军尚有 29 多万士兵连步枪都没有,只能几个人合用一支。 1917 年春, 全国男性劳动力中已有近一半被强征入伍 ,使得农田荒芜,交通不畅,造成粮食供应紧张 …… 沙皇政府在战场上频吃败仗, 国内危机四伏。 ——《 大国崛起 》 战争期间工人的罢工情况: 时间 罢工次数 参加人数 1914.8——12 月 68 次 3.5 万 1915 1000 次 54 万 1916 1507 次 100 万 国际条件:一战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卷入战争 —— 有利的国际环境。 (一) 十月革命爆发的 历 史条件 因此,当时的俄国士兵或者是 工人 、 农民 ,对当时的统治者提出怎样的控诉? 要和平, 反对战争。 要面包 ,要粮食, 要土地, 要求社会变革 ------ “ 打倒沙皇” “ 打倒战争” 说一说 时局山穷水尽,革命势在必行。 (二)革命过程 1. 二月革命 ⑴背景: 人民大众与沙皇矛盾激化 ⑵经过: 1917 年 3 月 8 日(俄历 2 月 23 日);首都 彼得格勒 罢工游行 示威 武装起义 军队倒戈 工人士兵 二月革命 和平土地面包 停战 推翻了 沙皇 专制 形成 两个政权并存 ⑷性质: 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 ⑶成果: 二月革命胜利后,彼得格勒 工兵代表苏维埃 的领导人 认为,俄国无产阶级尚无能力管理国家,便与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达成协议,将政权交给临时政府,自己则处于次要地位。 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掌权 次要地位,监督 ⑸二月革命 革命形势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虽然 ① 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它 ② 继续 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一直 ③ 没有满足人民群众对“和平、面 包和土地”的要求 ,并 ④镇压人民的反抗 。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军的失利使沙皇政府陷入 困境,国内危机加剧, “ 和 平、面包和土地 ” 成 为民众 的迫切要求。 苏维埃,意即“代表会议”或“会议”。 2. 四月提纲 ⑴背景: ⑵内容: ⑴推翻了 沙皇 专制,建立共和国。 ⑵形成 两个政权并存: 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⑶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权: ① 进行了一些改革 ② 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③ 没有满足人民群众对“和平、面 包和土地”的要求 ④镇压人民的反抗。 1917年4月,列宁从瑞士回到彼得格勒, 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 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并亲自领导了组织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 ; 实行土地改革 ;并提 出退出战争。 1917年4月 原因:①民主氛围 ② 两个政权并存 ⑶意义: 无产阶级的革命任务:无产阶级夺权 革命的方式:和平夺权 ① 《四月提纲》成为 布尔什维克党 的纲领,得到 人民的支持拥护 (希望和平过渡); ② 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二月革命时,俄国资本主义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1.2 亿多人口中,农民有近 1 亿,工人阶级只有 300 多万,布尔什维克党员只有 1 万多,进行社会主义的客观条件还不成熟。因此,列宁认为,当前的任务不是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是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解决俄国人民渴望得到实现的切身利益问题。 3. 七月流血事件 ⑴概况: 1917 年 7 月,俄军在前线 惨败,引发 国内 50 万工人士兵示威游行。临时政府出动军队血腥镇压。 1917 年 7 月 17 日,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 ⑵对策: 布尔什维克党确定了 武装起义 的方针。 ⑶影响: ① 两个政权并存地局面结束; ② 由和平夺权到暴力夺权。 4. 十月革命 11月7日,即俄历 10 月 25 日 ,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 冬宫 时间: 领导者: 政党: 地点: 结果: 1917 年 11 月 7 日(俄历 10 月) 列宁 布尔什维克党 彼得格勒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建立苏维埃政府 11 月 8 日, 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 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 人民委员会 主席。这次 大会标志着 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 性质: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 特征: ① 革命方式:由 设想和平夺权到暴力革命 的形式; ② 革命道路:走 以城市中心 的革命道路 ( 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大到中小城市和农村的道路 ) ③ 革命阶段:经历了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两个 紧密相连 不同性质的阶段 ④ 理论角度: 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创了 无产阶级革命可以在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中首先夺得政权的学说   二月革命 倒沙皇 《 四月提纲 》 指方向 七月事件 抛幻想 十月革命 现曙光 时间: 1917 年 3 月 8 日(俄历 2 月),地点:彼得格勒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结果:推翻了;建立了;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内容: 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 ( 和平夺权 ) ,并亲自领导了组织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 ;实行土地改革 ;并提 出退出战争。 指方向:指明了从 资级民主革命 过渡到 社会主义革命 的方向。 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和平夺权已不可能。 抛幻想:布尔什维克党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性质: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 概况 : 时间: 地点: 进攻信号 革命 过程: 社会 主义 由 理想 变为 现 实 知识总结: 归纳比较——巴黎公社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异同 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 部分书刊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 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 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三)历史意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中国的也帮助了全世界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走俄国人的路 ——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材料一: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 凶猛的 野兽 齐向我们猛扑。 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 暴徒 , 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 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 革命诗人杰米扬 · 别德内依 材料二: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区燃料、原料和粮食供应极其困难, 40% 的工厂停产,红军战士和城市居民也面临着 断粮 的危险。苏维埃政权经受着严峻考验。 ——《 大国崛起 》 ⑴政治 :十月革命胜利后, 国内外 的 敌对势力 联合起来,企图 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他们通过 武装干涉 ,使苏俄陷入内战当中。 1. 背景: ⑵经济 :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国内战争,苏俄面临严峻的 政治、经济形势 ⑶ 目的 :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 保证战争 的胜利 。 余粮收集制 : 将农民除口粮、 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2. 最重要措施: 补充:工业:大中小企业 国有化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 实行实物配给制; 推行义务劳动制 实质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 排斥商品货币关系 ,运用 军事、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经济, 进而 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 ( 1918—1921 年) 带有军事、行政干预色彩、强制性 单一的公有制 高度集中管理 否定商品货币关系 平均主义 ⑴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⑵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 农民的不满,频繁发生暴动,导致 工农联盟破裂) 。 3. 影响 : 【特别提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 特定环境下 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作为“战时”措施,它 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排斥商品货币关系 ,得以调动有限的物力、财力战胜了国内外敌人。因此它适应了战时需要, 具有必要性 。作为苏俄 直接向共产主义的过渡的设想和实践, 它 超越了苏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但 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遭到了 失败 , 引起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1919年俄国1普特(16.38kg)粮食的价格 国家征购价 6卢布 国家零售价 30卢布 黑市价格 200卢布 马克思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材料一:四年帝国主义战争和三年国内战争,使俄国的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很快使整个国民经济陷入全面崩溃的边缘,进而引发极其严重的社会危机。自然灾害、连年歉收,使得农民生活极端艰苦。 材料二:几乎所有工业企业都处于毁坏或半毁坏状态;重工业产量只有战前1913年的20%,生铁的产量约等于战前的3%,石油几乎减产五分之二,煤炭约比战前减少三分之二;运输业也陷入瘫痪状态。1918年至1920年,彼得格勒的人口锐减四分之三,莫斯科的人口数量也陡降了一半;顿巴斯、乌拉尔、巴库等几个最重要的工业区,几乎变为废墟。1920年底,苏维埃政府恢复大工业的工作也由于粮食匮乏、燃料短缺和交通瘫痪而废止,大批工厂再度陷入倒闭状态。 材料三农民已无法承受余粮收集制的沉重负担,致使他们普遍对苏俄政权产生强烈的不满和抵触情绪,终于在1921年接连爆发了西伯利亚、乌克兰、坦波夫省农民反抗征粮暴动。2月中旬莫斯科、彼得格勒等一些城市爆发了工人罢工,而且工人还与军校学生发生了冲突。同年2月21日,同帝国主义武装干涉者勾结的社会革命党人、孟什维克和白卫分子领导曾经在十月革命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波罗的海舰队的主要基地喀琅施塔得水兵进行暴动。 阅读材料,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 战争的破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的失误 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工人、农民不满 反动势力乘机叛乱 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 政治危机 新经济政策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二)新经济政策 1 、背景: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 苏俄 面临严重 经济和政治危机 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农业 :通过 粮食税 等 市场机制 建立工农联盟, 工业 :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1. 背景: 2. 重心 : 内容: 1921年3月 ——1928 年后逐步取消 实践:①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 意义 : 经济困难 :①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亟待恢复遭到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 ②国家也没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政治危机 : 农民 对 余粮征集制 的不满与日俱增, 频繁发生暴动 (工农联盟破裂)。 补充:流通 :由 产品交换 转为允许 自由贸易 。 分配 :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 按劳分配 制。 实质:是在无产阶级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 通过在一定限度内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与扩大工农联盟,逐步地、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 推进以 发展生产力为核心 的社会主义建设。 依据 : 俄国国情 原理: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水平 特点: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支配 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理论: ② 俄国找到了一条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间接的向社会主义过渡。 ③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 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拄着拐杖走动了! —— 列宁 在我们的家里装上了这么美妙的灯,这是过去任何一个政权都没有替我们做到的。看那灯光闪烁起来,照亮我们的农舍。心里是如此欢乐和愉快,禁不住要高声喊叫: 苏维埃政权,你干得多么出色! 国家资本主义 是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能够直接控制、支配的资本主义经济(就是国家政权控制下的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的性质是由国家的性质决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存在着不同性质的国家资本主义。有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国家资本主义,也有资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国家资本主义。两种国家资本主义最大区别在于由哪个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掌握经济命脉。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国家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国家有能力加以限制和规定其活动范围的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资本主义 ,重点在“国家”两字,旨在保留私有制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宏观经济控制,克服经济的无政府状态。 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资本主义 ,重点在“资本主义”四字,旨在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的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经验……打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 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 社会主义一定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否则社会主义就没有资格代替资本主义。 —— 列宁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区别 名称 背景 目的 内容 特点 效果 战时共产主义 国内战争时期;国内被推翻的地主资产阶级叛乱,国外协约国武装干涉,苏维埃政权形式险恶。 ①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打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②后来以此向社会主义过渡 ①农业:余粮收集制②工业:企业国有化③流通:取消自由贸易④分配:实物平均配给制⑤其他:劳动义务制 实行国家对国民经济的高度集中计划管理,排斥商品市场和资本主义 ①为战胜敌人提供了保障,使苏维埃政权在经济上站稳了脚跟;②战后继续实施却加重了国内的经济政治危机 新经济政策 战后经济恢复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①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发展生产,②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①农业:固定粮食税②工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租让,租赁)③商业:实行自由贸易④分配:按劳分配的工资制 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恢复商品市场和资本主义 ①促使经济很快走出困境,为国家工业化奠定基础②使工农联盟得到巩固,有效地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③列宁找到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正确途径 史料一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 , 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 ——《 列宁选集 》 史料二 列宁指出 :“1921 年开春以来 , 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 , 就是 …… 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 , 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 , 或者说 , 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思考: (1) 根据史料一 , 分析说明“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指的是什么 , 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 (2) 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回答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上 , 列宁的指导思想有何变化。 提示 :(1) 错误 : 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或希望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根源 : 生产关系超过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 苏俄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 ) 。 (2) 由直接过渡到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 , 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 (三)斯大林体制(斯大林模式) 1922 年12 月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 苏联 ” 。 苏联 的成立与发展 注意: 1917 年 11 月 8 日到 1922.12 称 苏俄 (20世纪30年代中期-1991) 背景: ①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 ②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尤其是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③斯大林个人独断专行 ④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 ; ⑤吸取周边部分国家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教训 1924 年 1 月 21 日 ,列宁逝世。在斯大林领导下 1. 背景: 2. 过程: 苏联先后实施 ① “社会主义工业化” 和 ② “农业集体化” 经过两个 ③ “五年计划” (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 ⑥西方各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恢复过来,各主要 工业国家的工业生产总值都达到或超过一战前水平 , 尤其是美国经济空前繁荣 。 社会主义工业化 为使苏联成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 。 1927 年 12 月联共 ( 布 ) 召开第十五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制订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 (1928~1933 年 ) 的指示。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于由 1928年10月 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宏伟蓝图,激励起苏联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的劳动积极性,成为推动经济建设的强大动力。1929年3月,列宁格勒"红色维堡工厂"的工人们在《真理报》上下战书,向全国工厂倡议开展 社会主义劳动竞赛 ,迅速得到全国各地广大工人的响应,掀起了工厂之间、车间之间声势浩大、持续深入的劳动竞赛热潮。1929年4月在联共(布)中央号召下,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全面展开。 1931年,斯大林提出了"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号召干部、群众努力学习,精通技术。 1933年1月,苏联政府宣布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9个月完成。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开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苏联初步建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的比重,由1928年的48%上长为70.7%;工业内部轻重工业的比重也由计划1927年的60.5比39.5,变成46.6比53.4。整个国民收入从1928年的244亿卢布增加到1932年的455亿卢布,增长了68%。 苏联初步改变了长期以来落后的农业国的面貌。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发展速度之快,增长幅度之大, 超过了同期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令全世界刮目相看。 引进学习 在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之年,一场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经济大危机 爆发了。从 1929 年 10 月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一场严重的经济大危机。它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全球,袭击了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大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巨大灾难,但是,它却给苏联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苏联利用西方迫切需要向外 国输出资本、技术和寻找摆脱危机出路的 有利时机 , 大量引进西 方先进技术、技术人员和资金 ,在各主要工业部门建立了一大批骨干企业,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这时,欧美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开始转移到苏联寻找出路。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 -- 美国,也第一次出现向外移民的倾向,先后有 10 万 美国技术工人和工程师 申请移居苏联。 苏联的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 是以当时世界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美国钢铁公司的格里工厂为模型设计的。苏联最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是引进美国技术设备,雇用美国技术专家,于 1933 年建成的。著名的高尔基汽车厂是 30 年代初由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援建的新厂。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是整套建于美国,再拆运至苏联的,哈尔科夫拖拉机厂设备是德国和美国制造的,并由美国人担任建设总工程师。在飞机和发动机的生产方面,美国供应苏联飞机或飞机附件,并给予技术援助。 1931 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 1/3 , 1932 年上升 50% 左右。 农业集体化 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粮食危机);将农业生产纳入计划经济体制。 苏联 在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同时 ,在 农村 发动组织了 农业集体化运动 。 1929 年 上半年,斯大林视察农村,要求加快对个体小农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此后,中伏尔加边区的党政领导提出要迅速把全地区变成全盘集体化,并着手大规模组建集体农庄。只二个月时间,就组建起 500 个集体农庄,全地区 62% 的农户加入了集体农庄。在斯大林提议和主持下要求马上在全国范围开展全盘集体化运动。一场大规模的集体化运动很快席卷全国农村,集体化农户占总农户数的比例逐日上升,仅两个月时间就有一千万农户加入了集体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50%。在全盘集体化高潮中,各地不同程度 出现偏差,如片面追求速度、数量和提高公有化程度,强迫实行住宅、小牲畜和家禽的公有化,等等 。 1930年和1931年,全国有60万富农被剥夺财产,有52.5万富农被强迫迁往西伯利亚、乌拉尔、北部边区。到1932年底,富农作为一阶级已被消灭了。集体农庄运动的强制性做法和过火行为, 引起农民普遍不满 。 农民纷纷滥宰牲畜、家禽,以免被充公或被划为富农 。1929年-1930年,全国约有一半以上的马匹被屠宰,约三分之一的猪、羊被宰掉。有些地方农民甚至用暴力手段对抗工作队。 1930 年 3 月 2 日,斯大林在《 真理报 》发表了《胜利冲昏头脑》一文, 批评 全盘集体化运动中违反农民自愿原则的过火行为。 "3 月 4 日,苏共 中央通过了《关于反对歪曲党在集体农庄运动中的路线》的决议,决议 要求坚决制止 用威胁手段 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 禁止 强制性 的实行 住宅、小牲畜、家禽、自用产乳牲畜的公有化,重申集体农庄只能建立在 自愿 的基础上。可是,在纠正过火行为中,出现了大规模退社的浪潮。到 1930 年 6 月,留在集体农庄的农户由原先的 1400 万户降为 630 万户,占总农户数的比例由 60% 降 23.4% 。这时,斯大林眼看大批农民退出集体农庄,心焦如焚。在 1930 年 6 月底召开的苏共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他改变了几个月前的态度,在政治报告中又提出了 " 你是支持还是反对集体化运动 " 的问题,提出要同时在城乡向资本主义成份展开全线进攻,促使个体农民联合成集体农庄。 1930 年秋,集体农庄运动又重新大规模展开。 至 1932 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 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总农户数的 93% ,集体化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 99.1% , 全苏已基本上实现了农业集体化 。苏联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过程中, 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方向是正确的 。无产阶级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后,应引导、帮助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一贯思想。 意义: 把几千年来汪洋大海般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经济, 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的经济基础 ; 它 基本上解决了 多年来困扰苏维埃政权的 商品粮供应问题 ,并 为农业机械化创造了条件,为国家工业化的资金积累作出了贡献 ; 它还 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 生产关系 和阶级结构,为苏维埃政权在农村提供了基础 。但是,斯大林片面的认为农业集体化的公有制成份越高越接近社会主义,他按照计划经济和产品经济的思路去组织和管理体农庄,搞统一经营、统购统销, 否定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的作用,忽视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打击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致使农业生产力遭受损害 。苏联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由于政府严厉的行政命令和采取半军事化手段,激化了与富农阶级的矛盾,苏联农村出现了剧烈地阶级斗争和社会对抗。无产阶级专政滥用,从斯大林到基层干部的思维都是将一切矛盾归为敌我矛盾,打击和惩治是严厉的刚性的,结果造成苏联农业生产遭到破坏,这样的教训值得汲取。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大工业的职工人数由 1928 年的 310 万,增长到 1932 年的 650 万,增加 1 倍多。超额完成计划 57% 。 国民收入 1932 年增加到 450 亿卢布,比 1928 年 增加 85% 。 职工 的全年平均 工资 比 1928 年 增长 68% ,超额完成 18% 。职工的社保金额 1932 年为 41.2 亿卢布,是 1928 年的 3 倍,超额 111% 。 但是农民的收入总体处于停滞水平 ,这是政策折腾造的结果。据美国世界经济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学会推算, 1928 年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约为 315 亿美元,人均为 190 美元。 (2005 美元 );1932 年增长到 578 亿美元,人均 341 美元。苏联的 教育迅速普及 , 1932 年识字人口达到 90% ,在校小学生 1910 万,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 96% 。苏联在西伯利亚、远东等偏远落后地区大力进行教育投资改造,普及七年义务教育。亚洲小学儿童入学率由 1928 年的 54.7% 提高到 92.5% 。欧洲地区儿童入学率达到了 98% 以上。中学生的人数 1932 年是 580 万。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由 16.7 万增长到 52 万。五年计划为国家输送了 18 万名专家,广大工人农民享受免费的小学至大学教育。苏联人民的 思想文化道德水平和国民素质极大的提升 。 1927 年之后,党中央加强了社会风气和各级党团员和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和作风建设,苏联几乎消灭了卖淫、赌博现象。黑帮绝迹, 犯罪率 由 1919 年的十万分之三百七十五, 下降 为十万分之三十九。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崭新的社会呈现出巨大的优越性。苏联农民的实际生活状况比 1928 年之前恶化了。农民的利益收到了损害。 1928 年之前,苏联欧洲部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优越程度,比许多工人好许多。但是 1932 年,工人的生活水平就好于农民了。 城乡差异大、工业与农业的不协调 发展,不注意保护农民的民生是苏联留给我们的深刻教训。 3. 内容: 斯大林领导的 建设社会主义的体制 机制 ,后被称为 “苏联模式”。 ⑴经济上: 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体制 表现为: ① 生产资料 公有制 , ② 实行 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 体制; 补充: ③ 实行 高度集中 的经济管理体制; ④ 主要以 行政手段 管理经济。 ⑵政治上: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 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与法治 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市场、商品 ① 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农业、轻工业提供资金。 ②农业: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为工业化提供资金。 ③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 计划经济体制 和实行 单一的公有制 。 斯大林模式 = 优先发展重工业 + 农业集体化 + 单一公有制 + 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⑴积极: ① 到1937年,苏联 宣布 基本实现了 “工业化” 目标, 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 4. 评价: ③ 苏联模式 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② 苏联在很短时间内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令世界瞩目 (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频发( 1929——1933 年经济大危机 )的状况 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1941 年 ,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 8 天 时间就征集了 530 万人入伍,仅用 4 个月 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 —— 摘编自 [ 美 ] 斯塔夫里阿诺斯: 《 全球通史 》 人类社会自此有了 两种现代化途径 ,即以英国为代表的 资本主义现代化途径 和以斯大林模式为代表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途径 。前者走的是轻工业先行,通过市场调节经济生活的道路, …… 后者走的是重工业先行的道路,中央政府通过强有力的计划手段对包括经济活动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进行全面干预。 —— 沈宗武所著 《 斯大林模式的现代省思 》 ④ 开创了 不同于西方市场经济的 计划经济体制 ,为西方国家进行经济体制调整提供借鉴(国家干预经济)。 ⑤ 开创了 新型的 工业化模式 ,为其他国家和民族走上现代化道路提供借鉴。 消极(存在问题) : ① 苏联模式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釆用强制手段, 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② 这些问题 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 1936 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千克 付给农民 13 卢布, 而 政府出售 给面粉厂时,则 作价 93 卢布 。 ——徐天新《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 》 在 列宁格勒 生产一粒纽扣售价 1 卢布,那么 700 公里外莫斯科 的价格也是 1 卢布,而 万里之外的海参崴 仍然是 1 卢布。 ── 摘编自 [ 美 ] 斯塔夫里阿诺斯: 《 全球通史 》      时 间 粮食人均产量(公斤) 肉类人均产量(公斤) 1928 — 1929 470 35 1930 — 1932 460 20--25 1933 — 1937 440 -- 450 15--20 1938 — 1940 420 -- 430 25 补充: ① 片面(优先)发展 重工业 ,造成 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② 忽视消费品生产,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③ 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④ 长期僵化执行计划指令, 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⑤ 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⑥ 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资源。 ⑦为日后苏联的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 1898 年 1900 年 1924 年 1922 年 1921 年 1918 年 1917 年 1903 年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布成立 《火星报》 布尔什维克党建立 列宁主义的形成 二月革命 四月提纲 七月流血事件 十月革命 三年卫国战争时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维埃社会主共和国联盟成立 列宁逝世 斯大林上台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知识梳理:重大历史事件 材料一  俄国现代化进程的结构失衡造成的系统性危机,是导致俄国革命的客观前提。第一次革命迫使沙皇政权进行改革,但斯托雷平体制 ( 在不改变政治体制的情况下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 的失败造成了危机加剧的形势,从而酝酿了新的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既有矛盾,与此有关的一系列事件把俄国引向 1917 年革命 …… 这正是导致俄国十月革命道路特殊性之所在。 —— 摘编自姚海《 1917 年俄国革命的根源》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俄国十月革命道路特殊性的原因。 原因:俄国现代化结构失衡; 资本主义发展并不充分; 一战加剧了各种矛盾。 材料二   4 月 16 日,列宁及几位助手乘坐在密闭的车厢里,穿过德国,回到了彼得格勒 …… 列宁即刻发表了他那著名的《四月提纲》,提出了立即实现和平、将土地分给农民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要求 …… 这在当时似乎十分荒谬和不负责任的。 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刻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继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就越得人心。那些在 4 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之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 —— 摘编自《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二,结合历史背景,说明列宁的主张为什么在当时被认为 “ 似乎十分荒谬和不负责任的 ” ,为什么 “ 半年之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 ” 。 (1) 因为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刚刚完成;革命后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新政权面临着一战中战场上的严峻形势;在这种内政不统一、外部战争在继续的形势下,列宁的主张看起来是荒谬和不负责任的。 (2) 半年的时间证明了临时政府不能解决人民渴望的 “ 和平、土地和面包 ” 问题,只有 “ 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 ,才能解决。 材料三  俄国革命的国际环境 …… 军事形势 …… 无产阶级政党在苏维埃中获得多数,再加上农民起义和人民转而信任我们党 …… 这一切把武装起义提到日程上来了。因此中央委员会认为,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业已完全成熟。中央委员会建议各级党组织以此为指针,并从这一观点出发讨论和解决一切实际问题。 —— 摘自《列宁选集》第三卷 材料三反映了列宁的革命策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试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变化:由主张和平夺取政权到通过革命斗争武装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主要原因:临时政府对外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对内残酷镇压革命群众和布尔什维克党人;布尔什维克党掌握了许多城市苏维埃的领导权;农民起义和人民转而信任布尔什维克党。 材料四  俄国革命已经过去 100 年。从导致沙皇俄国崩溃的二月革命发展到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掌握权力的十月革命,应如何评价这一系列动摇全球的大事件呢?在迎来 100 周年节点之际,全球掀起了讨论热潮。俄罗斯独立民调机构列瓦达中心的舆论调查显示, 52% 的受访者认为尼古拉二世给俄罗斯带来好影响,而列宁为 46% ,两人基本不相上下。由于舆论分成两派,俄罗斯政府难以对革命 100 周年明确表达立场。 ——2017 年 6 月《环球时报》 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十月革命是 “ 动摇全球的大事件 ” ? 理解: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国际关系格局和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 课 堂思考 肩负的 责任 苏联的探索之路,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哪些启示?大道行思,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终极目的到底为了什么? 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最高水平 …… 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 …… —— 毛泽东 《 论十大关系 》 , 《 毛泽东文集 》 第七卷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经验教训 1. 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2. 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 3. 只有不断的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4. 调整经济政策和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符合国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5. 要使轻重工业和农业比例协调发展; 6. 经济建设必须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切实保障人民 群众 利益。 7.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8 .国民经济各部门按比例协调发展 9. 改革必须注重增强企业活力和地方的积极性 … 课堂小结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背景、标志 内容、评价 列宁主义的形成 过程 意义 十月革命的胜利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体制 历史条件 经 验 教 训 易错提醒   1. 二月革命后俄国的实际权力仍然掌握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 二月革命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但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沙皇的封建专制统治,这一任务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而无产阶级的革命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二月革命虽然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并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但革命后的实际权力仍然掌握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 。 2. 十月革命并非是历史上最早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事件。 1871 年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了,但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3. 十月革命的胜利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但十月革命本身只是社会主义革命,并不具有民族解放战争的性质。 。 4. 新经济政策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使国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政策。这是苏俄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更加成熟的表现,绝不是转向资本主义。 1. [ 2018· 海南卷]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布尔什维克党最初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一切土地国有化,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又调整为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这一调整 (  ) 促成了苏维埃的成立 B. 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 C. 推动了民主革命的深入 D. 瓦解了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 走向高考考场 解析: B 对,据材料“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可知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 A 错,俄国二月革命期间,起义群众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政权。 C 错,俄国十月革命属于社会主义革命,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 错,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与布尔什维克党争取农民阶级支持无关。 答案: B B   2. [ 2015· 全国 Ⅱ 卷] 1930 年苏联粮食产量为 835.4 亿千克, 1931 年降至 694.8 亿千克; 1930 年苏联粮食出口 483 亿千克, 1931 年增至 518 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 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 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 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 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解析: A 对,从材料可知苏联粮食产量减少,但粮食出口量增多,在粮食减产的情况下增加粮食出口量,实际是苏联人民缩减口粮支持国家粮食出口换外汇以发展工业,说明人民为国家工业化作出贡献。 B 错,材料中体现的是粮食产量下降,出口量反而增加,没有涉及粮食供不应求的现象。 C 错,粮食出口量增加体现不出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 错,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是粮食产量下降的一个原因,但与粮食出口量增加无关。 答案: A A 课堂练习 1. 有人说: “布尔什维克党的产生,标志着与西欧社会民主党根本不同的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出现。”这种“新型”是指 (  ) A. 以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为目标 B. 以暴力革命为斗争手段 C. 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 D. 有列宁为首的坚强领导 2. 托洛茨基在 《 十月的教训 》 中写道: “二月革命,如果把它作为独立的革命来看,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但是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它却出现得过迟了,而且本身也不具有任何稳定性。它遭到一些矛盾的破坏。”托洛茨基意在说明 (  ) A. 二月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B. 二月革命导致俄国社会动荡不安 C. 俄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发生过于频繁 D. 俄国向无产阶级革命转变成为必然 A D 3. 有学者指出,与其说是历史选择了列宁、选择了布尔什维克,不如说在 1917 年这个关键时刻,是列宁、布尔什维克机敏地选择了历史,将群众自发的、无政府主义的骚乱为自己所用,引导到解决和平、土地和面包问题上来。据此可知,该学者 (  ) A. 认为十月革命不符合俄国国情 B. 夸大了一战对俄国革命的影响 C. 否定了列宁革命策略的灵活性 D. 强调十月革命顺应了民心民意 4. 列宁在回顾十月革命时说:不管同 1789 年、 1793 年法国革命相比,还是同 1871 年的巴黎公社相比,俄国无产阶级在自己的革命中都达到了极高的高度。“达到了极高的高度”是指十月革命 (  ) A. 采取了暴力斗争的形式 B. 首先从中心城市开始 C. 缔造了新型的社会制度 D. 由无产阶级领导 D C 5. 苏俄从 1919 年 2 月开始每人每天由国家定量分配粮食, 6 月,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被查禁,市场被取缔。有些城市居民不得不悄悄去农村用口袋背粮回来,于是“背口袋”活动盛行起来。“背口袋”活动盛行从根本上反映了 (  ) A. 取消自由贸易的政策不得人心 B. 农民未认真遵守余粮收集制 C. 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 6. 在 1921 年至 1927 年间,苏俄(联)农业总产值每年以 16.9% 的速度递增,到 1926 —1927 年,已经恢复或超过了战前水平,根本缓解了国家一度面临的粮食困难。苏俄(联)农业迅速恢复的主要原因,在于苏俄(联)政府 (  ) A. 推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B. 普遍建立集体农庄 C. 全面推行余粮收集制 D. 在农村实行粮食税 D D 7. 1930 年苏联粮食产量为 835.4 亿千克, 1931 年降至 694.8 亿千克; 1930 年苏联粮食出口 483 亿千克, 1931 年增至 518 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 A. 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 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 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 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8. 下图是苏联轻工业和重工业年增长率示意图,据图可知“二五计划”期间的苏联(  ) A. 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 工业发展受到体制严重阻碍 C. 注意到了工业结构平衡问题 D. 工业体制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A C 本课重点 1 、列宁主义的形成过程与主要内容。 2 、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 3 、十月革命的两个政权的并存、群众要求、两个阶段的性质。 4 、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5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目的、内容、评价。 6 、新经济政策的重心、内容、特点、意义。 7 、斯大林体制的建立途径、特点、评价。 8 、俄罗斯政权变迁过程。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