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8页,包含选择题(第1题—0题,共30题)非选择题(第31题—第31题,共4题)两部分。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你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及答题纸上。 3.请认真核对答题卡表头及答题纸密封线内规定填写或填涂的项目是否准确。 4.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此观点出自 A. 墨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儒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忠恕”以及“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尤其是可知这是儒家思想,选项D正确;墨家没有提出忠恕观念以及类似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选项A排除;道家主张无为,而且道家的“道”与材料中的道内涵不同,选项B排除;法家主张严刑峻法,与“忠恕”观念不符,排除选项C。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先秦各家思想的主要主张有所了解,如儒家观念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该言论 A. 体现了三纲五常和天人合一思想 B. 继承了春秋时期儒学的全部精髓 C. 将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D. 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答案】A 【解析】 【详解】董仲舒将天地、阴阳、春夏与君臣、夫妇、父子联系起来,结合“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可知体现了三纲五常和天人合一思想的结合,选项A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董仲舒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而这并不是先秦儒家思想内容,因此选项B排除;天理是宋明理学的内容,选项C排除;材料并未体现董仲舒思想对传统文化的影响,选项D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从材料中董仲舒将天地、阴阳、春夏与君臣、夫妇、父子联系起来,体现出天人合一与三纲五常的结合。 3.程颢、程颐认为“饥食渴饮,冬裘夏葛”是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生活需要,谓之“天职”。“若致些私吝心在,”,则“天职”便转化为“人欲”,“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因此要学会节制一己之私利的“人欲”这表明二程 A. 主张克己复礼 B. 倡导格物致知 C. 重视道德修养 D. 强调知行合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二程认为应当节制人的私欲,这种节制是通过加强道德修养来实现的,选项C正确;克己复礼是孔子主张,选项A排除;格物致知是探究天理的方法,与材料主旨节制私欲不符,排除选项B;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主张,选项D排除。 4.有人说:“王阳明揭思想解放之序幕,高举破除偶像反对权威的旗帜。”下列言论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 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哉。 B.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C.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D.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 【答案】D 【解析】 【详解】儒家思想中偶像是孔子,因此选项D“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可体现“破除偶像”这一观点,选项D正确;选项A强调探究天理应当由心出发,无法体现“破除偶像”观念,排除;选项B是李贽的观点,排除;选项C是主张格物致知,这是程朱理学的观点,排除。 5.1872年起,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幼童赴美留学。由于留美幼童逐渐接受西方文化熏陶,清政府于1881年将留美幼童召回。《纽约时报》对此发表社论称:“中国不能只从我们这里引进知识、科学和工业模式……否则,它将什么也得不到。”据此可知,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 固守封建制度 B. 排斥美式教育 C. 缺乏领导核心 D. 忽视国防建设 【答案】A 【解析】 【详解】派遣留美幼童作为洋务运动内容之一,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召回留美幼童的原因是“留美幼童逐渐接受西方文化熏陶”,在结合《纽约时报》的评论,分析可知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固守封建制度,选项A正确;幼童赴美就说明并不排斥美式教育,选项B排除;洋务运动有领导核心,选项C排除;洋务运动主要内容之一就是通过学习西方加强国防力量,选项D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了解留美幼童被召回的原因是受到西方文化熏陶,即在清政府看来西方思想与其统治思想不符,不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6.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下图所示的经济形态是 A. 洋务经济 B. 民族资本主义 C. 外国资本主义 D. 官僚资本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图示可以看出这种经济形态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末,结束于1956年,结合所学可知这民族资本主义,选项B正确;洋务运动在甲午战争失败后就基本结束,因此选项A排除;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时间在1840年,选项C排除;官僚资本主义在新中国成立后就结束了,选项D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近代经济结构变动中各种经济形态概况的理解,尤其是起止时间。 7.“据统计,从1912年之后的几年间,政府所颁发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项之多。”这些举措 A. 表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 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C. 反映了北洋政府振兴实业的意识 D. 说明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1912年及其以后可知此时正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制定一系列发展实业的规章制度,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选项C正确;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是“公车上书”,选项A排除;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争后,选项B排除;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选项D。 【点睛】解题关键是从材料时间1912年之后挖掘出当时执政者是北洋政府即可。 8.“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中国民族橡胶工业发展迅速,上海大中华橡胶厂独占鳌头。1937年8月,淞沪大战爆发。由于战争的摧残,几位创始人当年的“橡胶托拉斯”梦想最终破灭了。解放后,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上海大中华橡胶厂重新焕发青春,又创造出中国橡胶工业史上的数十个第一。”这表明,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 国际形势 B. 政府政策 C. 技术条件 D. 社会环境 【答案】D 【解析】 【详解】大中华橡胶厂在社会动乱的现实环境中难以发展,而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时期,政府大力扶持下其发展迅速,由此可见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环境,选项D正确;大中华橡胶厂在新中国时期发展迅速,其并未反映出国际环境,选项A排除;淞沪会战爆发,战争年代即使有政策支持也难以发展,因此选项B不是主要因素,排除;材料未反映出技术条件对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选C排除。 9.《人民日报》某篇社论指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新的社会组织” A. 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B. 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C. 违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 D. 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可知这是人民公社,公社单纯强调一大二公,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选项C正确。人民公社土地所有制依然是集体所有,并未改变原有土地所有权性质,选项A排除;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是三大改造完成,选项B排除;“大跃进”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选项D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从材料“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解读出这是人民公社,结合人民公社相关内容解答即可。 10.某年,邓小平出现在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上,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这家享有世界声誉的杂志发出疑问:“为什么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在极短时间内能够来个180度大转弯?”邓小平被誉为“中国新时代的形象”是因为他 A. 作出了改革开放新决策 B. 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C. 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 D. 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邓小平能作为新时代中国的形象是因为其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促进了中国的发展,选项A正确;“一国两制”构想解决的问题是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问题,并不适用于全国范围,因此选项B排除;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揭示、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都建立在改革开放决策基础之上,因此选项C、D排除。 1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逐步形成。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在下图所示地区的开放举措有 ①设立经济特区 ②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③设置沿海经济开放区 ④开发开放浦东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显示的是长三角地区,此处没有经济特区,①错误,选项A、D排除;根据所学可知开放浦东是在9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④错误,排除选项C。80年代在沿海地区设立经济开放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因此选项B正确。 12.下面三幅图片反映了建国后农村的发展变化。这些变化 A.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 满足了农民土地要求 C. 促进了农业的持续发展 D. 调整了农村生产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三幅图片分别显示了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结合所学可知这三者都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选项D正确;人民公社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选项A排除;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民无法掌握土地经营权,因此选项B排除;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农业并未得到发展,选项C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调整历程三大改造、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掌握。 13.从1991年开始的总理记者会是每年“两会”的保留节目。记者们向历届总理提出的许多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比如上世纪90年代,“中国是否继续改革开放”等问题是中外记者提问的焦点之一。我国政府做出的回答是 A.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C. 全面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 在农村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上世纪90年代,可知这时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阶段,主要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选项A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我国已经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项B排除;1984年我国全面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选项C排除;选项D不符合史实,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主要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4.“我要教诲和劝勉我遇到的每一个人……你们不要老想着人身和财产,而首先要改善你们的心灵。金钱不能买到美德,美德却能产生一切美好的东西。这就是我的教义。”材料中的“我”是 A. 普罗泰格拉 B. 苏格拉底 C. 薄伽丘 D. 马丁·路德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这番言论强调美德的作用,这符合苏格拉底的观点,选项B正确;普罗泰格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道德标准不求一律,容易导致道德沦丧,因此选项A排除;薄伽丘强调人的价值,但并未关注美德,选项C排除;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领袖人物,主张“因信称义”,也没有强调美德的价值,选项D排除。 15.“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人们对于神权时代那种表现追慕上帝的峭拔的建筑风格感到厌弃了,从古代拾回希腊、罗马时代规整、稳重的十字平面造型原则和体现人体美的柱式的基本形制,来标示属于自己时代的、富有活力的崭新风格。”这表明下列哪种思想主张在当时盛行 A. 强调人的价值 B. 倡导因信称义 C. 反对信仰上帝 D. 否定君主专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从古代拾回希腊、罗马时代规整、稳重的十字平面造型原则和体现人体美的柱式的基本形制”这一描述符合文艺复兴时代建筑特征,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强调人的价值,选项A正确;选项B 是宗教改革时期的内容,排除;文艺复兴时期虽然强调人的价值,但是并不反对信仰上帝,选项C排除;否定君主专制是启蒙运动时期的内容,排除选项D 。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材料中建筑风格的解读,通过建筑反映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内容特征,即强调人的价值。 16.“马丁·路德的德文《圣经》广泛传播于西欧,终于使原始基督教中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得以发扬光大……民族语言在宗教领域的深入,是对天主教会传统权威的侵犯和否定。”这表明马丁·路德改革 A. 反对专制制度、追求民主 B. 消除了神权对世俗领地的禁锢 C. 追求思想自由、理性思考 D. 推动西欧反对罗马教廷风潮 【答案】D 【解析】 【详解】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直接阅读《圣经》,用德语(或民族语言)传教,主观上传播了新教,解放了思想,发展了人文主义,从而激起西欧,尤其是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选项D正确;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中反对的是天主教会权威,而非君主专制,选项A排除;选项B表述绝对,排除;选项C是启蒙运动的内容,排除。 17.“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水恒的真理,必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这主张 A. 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 B. 追求理性至上 C. 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复兴 D. 反对宗教信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和“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可知材料强调理性和天赋人权,这是启蒙运动的主张,选项B正确;选项A是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主张,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 得到发展和升华,而非复兴,选项C排除;启蒙运动反对专制、反对教权、反对封建,因此启蒙运动并不反对宗教信仰,选项D排除。 18.15世纪,某航海家率领的船队依靠经验丰富的领航员马吉德的导航,从马林迪启航,乘着印度洋的季风,沿着他所熟知的航线,一帆风顺地横渡了浩瀚的印度洋。该航海家是 A. 迪亚士 B. 达·迦马 C. 哥伦布 D. 麦哲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马林迪”“横渡浩瀚的印度洋”可知这位航海家是达·迦马,找到了从非洲通往印度的航道,选项B正确;迪亚士未到达印度,选项A排除;哥伦布是向西航行,发现了新大陆,选项C排除;麦哲伦全球航行是向西,经过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因此选项D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新航路开辟各位航海家航行路线的熟练掌握,结合材料中“马林迪”“横渡浩瀚的印度洋”分析判断即可解答。 19.“至17世纪,它在商业、制造业、海洋运输业、金融业等方面都领先于欧洲其他国家,其中造船和海运业的优势尤为明显,商船达1万多艘,替许多国家转运商品。”这个国家是 A. 西班牙 B. 葡萄牙 C. 荷兰 D. 英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该国“其中造船和海运业的优势尤为明显,商船达1万多艘,替许多国家转运商品”,选项中只有荷兰符合这一特征,因此选项C正确;西班牙、葡萄牙、英国金融业并不发达,而且其从事的也不是转运贸易,选项A、B、D排除。 20.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1837-1901年),英国历史上称之为“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在世界范围内占领了无数殖民地,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维多利亚女王成了英国和平与繁荣的象征。当时的英国 A. 开始建立世界殖民霸权 B. 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 C. 逐渐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D. 盛行凯恩斯主义理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1837-1901年可知,这一时期英国基本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伦敦是国际贸易中心,选项C正确;英国在18世纪中叶就已经确立其殖民霸权,选项A排除;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在美国和德国,选项B排除;当时英国盛行的是自由主义经济思想,选项D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材料时间1837-1901年,结合当时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解答即可。 21.1889年,为纪念法国大革命100周年,在巴黎举行第三届世博会。曾任清政府出使美国、西班牙和秘鲁的大臣张荫桓有幸参观了此次世博会。盛会中张荫桓可能见到 ①电话 ②汽车 ③电灯 ④飞机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世界上第一架飞机,与材料时间不符,④错误,选项A、B、D排除;1899年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选项C中涉及的电话、汽车、电灯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为正确选项。 【点睛】解题关键是掌握飞机发明时间1903年即可。 22.“随着19世纪的推进,公司的规模也在扩大,为了更加全面地控制市场(横向联合)或者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纵向联合),大型的工业联合体组成。”这一“联合体” A. 更有利于优化企业的经营管理 B. 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的产物 C. 有计划生产克服了生产盲目性 D. 一定程度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和对“联合体”的描述可知这一“联合体”指的是垄断组织,根据所学可知垄断组织有利于优化企业经营管理,选项A正确;垄断组织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选项B排除;垄断组织较之前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私人生产的无计划性,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是从1929年经济危机来看其并未克服生产的盲目性,选项C排除; 垄断组织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有利于生产力发展,选项D排除。 23.当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通过某政策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列宁却说:“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该政策 A. 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实施配给制与社会救济 B.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C. 积极调整农业政策,大力推行“余粮收集制” D. 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允许部分恢复资本主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可知这一政策一定程度上和十月革命的目的不一致,再结合列宁“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可知这一政策是新经济政策,即部分的恢复资本主义来发展经济,选项D正确;选项A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排除;新经济政策实行的是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于斯大林时期,选项B排除;“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排除选项C。 24.“佩也夫一家就被作为富农消灭和流放了……三到四家贫农从邻近的村子搬进了佩也夫家的房子,占有了一切财产、家畜和土地。我不知道他们怎么称呼他们自己:集体农庄还是公社。”材料中的历史现象可能出现在 A. 列宁时代 B. 斯大林时代 C. 赫鲁晓夫时代 D. 勃列日涅夫时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佩也夫一家就被作为富农消灭和流放了”和“集体农庄” 可知这一历史现象是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运动,选项B正确;列宁是时期并未实行农业集体化,选项A排除;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集体农庄已经形成,其在农业方面是想尽办法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而且当时富农作为一个阶级在斯大林时期就已经消失,由此可知选项C、D错误。 25.“他以宫廷政变的方式夺取了赫鲁晓夫的权力……他当政18年所做的一切,只是不断努力地将墓掘深。当他离世时……这个墓已经挖好了,而对这样一个大墓,任何天才的继任者都无法挽救苏联灭亡的命运。”这里的“他” A. 开创新型工业化模式 B. 废弃部门管理体制 C. 重视发展军事工业 D. 承认市场调节作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接替赫鲁晓夫执政是勃列日涅夫,其并未开创新型工业化模式。其为了与美国对抗,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因此选项C正确,排除选项A、B;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承认市场的调节作用,选项D排除。 26.“(二战后)英国扩大了以社会保险和福利补助为内容的福利制度:法国按家庭津贴原则,国家为有子女的工人和雇员提供补助,还制定了广泛的社会保险立法,使半数以上的人口生活有了保障,使福利开支占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6%;联邦德国和意大利也是如此。”西欧国家的上述措施 A. 稳定了社会秩序 B. 开启了福利业 C. 阻碍了经济发展 D. 调动了人们工作热情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大力推行社会福利政策,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选项A正确;罗斯福新政时期首创社会保障制度,开启了福利事业,选项B排除;材料中未反映福利制度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排除选项C;福利制度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调动人们的工作热情,选项D排除。 27.“美国自1991年月份以来经济增长幅度达到了4%,而失业率却从6%降到了4%,通胀率也在不断下降。如果食品和能源不计在内的话,美国1999年的消费品通胀率只有1.9%,增幅为34年来的最小值。”材料反映了美国 A. 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B. “混合经济”取得了积极成效 C. 经济“滞胀”局面未能扭转 D. “新经济”模式带来了新效应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描述的高增长、低通胀现象,可知这是美国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新经济”,选项D正确;资本主义“黄金时期”是二战后至1973年期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选项A;“混合经济”是20世纪80年代经济发展模式,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选项B;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基本摆脱了“滞胀”危机,选项C排除。 28.2018年5月,货币危机下的阿根廷向某国际经济组织提出了资金援助的请求,试图通过该组织的帮助遏止已经持续了五个月之久的阿根廷比索汇率不断下跌的走势。该组织可能是 A.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B. 世界银行 C. 世界贸易组织 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这一国际组织主要职能是维持汇率,因此这一机构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选项D正确;亚太经合组织是区域合作组织,重在经济合作,无维持汇率稳定的职能,选项A排除;世界银行的职能是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促进成员国复兴经济,提供发展援助,无维持汇率稳定职能,选项B排除;世贸组织主要宗旨是调节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与材料不符,排除选项C。 29.某区域组织既包括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也包括大量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各成员之间差异性明显,但在经济结构上又有很强的互补性,经贸关系十分密切。该组织可能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既包括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也包括大量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各成员之间差异性明显,但在经济结构上又有很强的互补性”根据所学可知这一组织是亚太经合,选项A正确;北美自贸区仅包含三个国家,不符合材料中“大量”这一信息,选项B排除;欧盟组织内的成员主要是欧洲地区国家,且国家之间差异较小,因此选项C排除;选项D是世贸组织,这一组织是全球性国际组织,不属于地区性国际组织组织,选项D排除。 30.“当前全球化逆动是美国等西方大国对其推动的全球化主动收缩……特别是近年以来英国脱欧、特朗普退出TPP协定及奉行‘美国优先’的策略等现象,引发国际社会高度警觉。”这表明 A. 发达国家已丧失经济技术优势 B. 西方国家对当前利益分配不满 C. 贫富分化引发了反全球化运动 D. 反全球化成为无法逆转趋势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英、美发达国家逆全球化行为反映其对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的利益分配的不满,选项B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发达国家掌握技术优势,排除;材料中英美的逆全球化行为并不是贫富差距导致,选项C排除;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趋势,选项D排除。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31.明末清初,思想界呈现活跃局面,黄宗羲、王夫之等人思想并立,异同互见。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共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天无可分,地无可割。王者虽为天之子,天地岂得而私之,而敢贪天地困然之博厚以割裂为己土乎……原于天之仁,则不可无父子;原于天之义,则不可无君臣。均是人而戴之为君,尊亲于父,则旦易一主,夕易一主,稽首匍伏,以势为从违而不知耻,生人之道蔑矣……治天下以道德,而不是法……道也者,导之也。上导之而下遵以为路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明朝政治弊端出现的原因。针对当时的政治弊端,黄宗羲提出了怎样的政治设计? (2)据材料二,归纳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3)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二者思想的时代局限性并分析其出现的经济根源。 【答案】(1)原因:废丞相。政治设计:提出皇权需要宰相制度补救;应以学校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限制君权、弥补君主专制的弊端。 (2)主张:反对家天下;限制君权应当建立在尊君基础上,否则必然会导致国家大乱;治理天下应当以道德作为准则,而非法律。 (3)时代局限性:反对君主专制但不反对君主制;依然秉承了儒家思想中贤人治国理念;在政治理念中始终脱离不了儒家的纲常伦理观念,尤其是君臣观;经济根源: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可知黄宗羲认为明朝的弊政是废除丞相导致的。政治设计:根据材料“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主张提出皇权需要宰相制度补救;黄宗羲重视学校,认为“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共是非于学校”,即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以此来限制君权,弥补君主制的弊端。 (2)思想主张:根据材料“王者虽为天之子,天地岂得而私之,而敢贪天地困然之博厚以割裂为己土乎”,可知王夫之反对家天下;王夫之认为君臣父子是秉承天之仁义而设立,因此限制君权应当建立在尊君基础上,否则必然会导致国家大乱,即“旦易一主,夕易一主”;王夫之认为“治天下以道德,而不是法”,即治理天下应当以道德作为准则,而非法律。 (3)局限性:根据两则材料可以看出黄宗羲和王夫之都在反对君主专制,但是却寄希望于君主贤德,因此其反对君主专制但不反对君主制,依然秉承了儒家思想中贤人治国理念;黄宗羲和王夫之的观念中反映出了儒家纲常伦理观念,尤其是君臣观。经济根源:导致黄宗羲和王夫之思想具有局限性的根源在于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32.西方国家自由主义传统根深蒂固,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则。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胡佛)假如我们接受了后者,就意味着实行中央集权,意味着摧毁自治政体政府介入实业的计划将对我们的自治政体和经济制度产生什么影响。它将影响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他将削弱自由的根本基础……都会侵蚀自由主义的源头——政治平等、言论自由、集会自由、出版自由和机会均等。 ——王建华《美国政坛竞选演说精粹》 材料二 由于经济上的不平等,即使赢得了政治上的平等也已经失去意义……我虽然也信仰自由主义,但对那种放任主义的、不加干涉的自由竞争和个人至上的自由主义不抱好感,甚至敌意,因为它使美国的安全和公民的自由处于危险之中……自由得以继续存在的、唯一确实的屏障,就是必须拥有一个坚强得足以保护人民利益的政府。如果人民通过民主方法建立一个坚强得足以保护他们免除恐惧和饥饿的政府,则其民主和政府形式就是有效的。 ——摘编自《罗斯福选集》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由于英美等西方国家已无法继续根据凯恩斯主义来应对“滞胀”局面,新自由主义作为现代资产阶级的经济和政治思想得以兴起……在1975年的一次保守党会议上,刚当选保守党主席不久的撤切尔夫人举起哈耶克的《自由宪拿》,大力地将它拍在桌上并斩钉截铁地说:”这本书才是我们应该信仰的。”与之类似,1981年里根也曾在就职美国总统的典礼上发表了“政府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政府本身才是问題所在”的演说。 ——李艳艳《从强力推行新自由主义看撒切尔夫人、里根的反共本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胡佛推崇的经济理论及其理由。 (2)据材料二,归纳罗斯福所推崇的“自由主义”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产生的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70年代新自由主义兴起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美等国克服经济”滞胀”的主要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发展历程的认识。 【答案】(1)经济理论:自由放任经济理论。理由:国家干预经济会威胁民主政治,损害自由,造成不平等。 (2)特征:通过经济上的平等维护政治上的平等;反对自由放任;以强有力的民主政府为保障。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发展模式。 (3)原因:“滞涨”危机;凯恩斯主义无法解决经济危机;新自由主义兴起。措施: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减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混合经济”。 (4)认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主张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反对政府干预。这种经济思想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后,胡佛政府坚持自由放任,导致经济危机更加严重,随后罗斯福实施“新政”,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自由主义经济思想被凯恩斯主义取代;20世纪80年代,由于凯恩斯主义无法解决“滞胀”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实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发展混合经济,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 【详解】(1)经济理论:根据材料可知胡佛极力推崇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经济,认为这样“将削弱自由的根本基础”,由此可见其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理由:根据材料胡佛认为国家干预经济意味着“实行中央集权”,威胁民主政治;结合材料“会侵蚀自由主义的源头——政治平等、言论自由、集会自由、出版自由和机会均等”可知胡佛认为国家干预经济损害自由,造成不平等。 (2)特征:根据材料“由于经济上的不平等,即使赢得了政治上的平等也已经失去意义”,可见罗斯福认为政治平等必须以经济平等来维护;罗斯福“对那种放任主义的、不加干涉的自由竞争和个人至上的自由主义不抱好感,甚至敌意”,可见其反对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特征:通过经济上的平等维护政治上的平等;反对自由放任;以强有力的民主政府为保障。根据材料“自由……的屏障,就是必须拥有一个坚强得足以保护人民利益的政府”可知罗斯福认为应当以强有力的民主政府为自由的保障。影响:根据所学可知罗斯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发展模式。 (3)原因:根据材料“由于英美等西方国家已无法继续根据凯恩斯主义来应对“滞胀”局面,新自由主义作为现代资产阶级的经济和政治思想得以兴起”可知20世纪70年代“滞涨”危机爆发,而凯恩斯主义无法解决经济危机;新自由主义理;理论作为经济和政治指导思想兴起。措施:根据所学可知当时英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措施是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减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混合经济”,如减少财政开支、降税、降低社会保障范围等。 (4)认识:本题需要结合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影响回答。自由主义经济思想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主张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反对政府干预。这种经济思想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后,胡佛政府坚持自由放任,导致经济危机更加严重,随后罗斯福实施“新政”,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自由主义经济思想被凯恩斯主义取代;20世纪80年代,由于凯恩斯主义无法解决“滞胀”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实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发展混合经济,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3.布雷顿森林体系由美国主导建立,优缺点并存,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旨在谋求国际货币制度的稳定。该体系主要规定:由美元来充当货币,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政府有义务维持固定比价等。实际上,在战后的几十年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布雷顿森林体系被誉为国际货币的典范。 ——《世界经济统计简编》 材料二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的新经济政策终止了美元兑换黃全,从而使世界货币体系由美元——黄金本位制转变为纯美元本位制,破坏了世界货币体系的核心支柱……从此以后,美国一方面可以不受黄金储备的限制,合法的通过大量印刷纸币进行美元贬值,赖掉原来的债务,另一方面又不断扩大国际收支逆差,让外国新流入资金为其新发行的政府企业和个人债务继续融资。 ——刘自强《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历史影响新论》 材料三 经济全球化既受益于一种被普遍接受的储备货币,又为发行这种货币的制度缺陷所害。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金融危机屡屡发生且愈演愈烈来看,全世界为现行货币体系付出的代价可能会超出从中的收益。 ——周小川《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材料二中尼克松“终止了美元兑换黄金”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据材料二、三,分析这对美国和世界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全球是否应该回归“布雷顿森林体系”?请说明理由。 【答案】(1)主要内容: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各国货币和美元维持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影响:有利于国际货币体系和汇率的稳定;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 (2)实质问题:美国经济发展缓慢,实力相对下降。影响:美国无需承担美元兑换黄金的固定责任;造成世界金融秩序的混乱。 (3)不应该回归,但应该当建立一种更加合理公正的新国际经济秩序。理由:“布雷顿森林体系”由发达国家主导,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的背景下,回归“布雷顿森林体系”不可能带来一个透明、公正、合理的全球金融体系,只有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才能彻底避免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 【解析】 【详解】(1)主要内容:根据材料“由美元来充当货币,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政府有义务维持固定比价等”可以概括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内容为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各国货币和美元维持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影响:根据所学可知该体系将美元作为黄金和各国货币之间的媒介,有利于国际货币体系和汇率的稳定;货币体系的建立和汇率的稳定可以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 (2)实质问题:根据材料可知美国终止美元兑换黄金的时间是1971年,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美国经济发展缓慢,实力相对下降,这即是实质。影响:对世界而言, “黄金本位制转变为纯美元本位制,破坏了世界货币体系的核心支柱”,造成世界金融秩序的混乱;对美国而言,“可以不受黄金储备的限制,……大量印刷纸币进行美元贬值,赖掉原来的债务,……又不断扩大国际收支逆差,让外国新流入资金为其新发行的政府企业和个人债务继续融资”,显然这种变化使得美国无需承担美元兑换黄金的固定责任。 (3)不应该回归,但应该当建立一种更加合理公正新国际经济秩序。理由:根据所学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由美国主导,对美国有利,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如果回归“布雷顿森林体系”不可能带来一个透明、公正、合理的全球金融体系,因此只有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才能彻底避免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 34.经济体制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使经济发展保持活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方的经济发展总的来说是“渐进”的,而中国的发展有自己的逻辑……新中国的发展则不同,它根据自己的历史和经验,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借鉴“苏联糢式”,设计了计划经济体制。 ——何正斌《300年经济学与30年中国经济发展》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物质利益在调集工人农民积极性上的重要性,但是仍沿着计划经济的思路用政府的力量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后来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但是仍强调“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再到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了社会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当时的定位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林毅夫《转型国家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 材料三 邓小平模式,作为中国现代的第六次政治选择,是毛泽东模式的改良型,一方面,它既具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导向性,这是邓小平模式与毛泽东模式最大的区别;另一方面,它继承了毛泽东糢式原有的强大政治资源,通过一个强大有社会广泛基础的执政党,以实现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政治稳定,保持着强大的政治整合力。因此它在政治类型学上可以归结为“后全能主义型的新权威主义”发展模式。 ——萧功秦《二十世纪中国的六次政治选择》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的经济体制及其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并指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本质区别。 (3)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模式”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经济体制创新的认识。 【答案】(1)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背景:苏联模式的影响;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的基本国情;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实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目标;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中央集中行政管理的历史经验。 (2)核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质区别:在经济活动的资源配置中谁占据主导地位。计划经济是由政府计划调节经济活动,政府主导实现资源配置;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市场占据资源配置的主导地位。 (3)特点:政府主导下发挥市场在经济活动中的主导地位。认识: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突破传统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活力。 【解析】 【详解】(1)经济体制:根据材料一可知建国初期设计了计划经济体制。背景:根据材料“借鉴‘苏联糢式’”可知苏联模式的影响下,中国仿造苏联模式确立计划经济;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工业基础薄弱,为巩固政权必须集中精力发展重工业;根据材料“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必然影响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尤其是马克思理论突出强调要实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目标;结合中国历史经验,长期以来形成的中央集中行政管理的经济模式会影响到新中国经济体制。 (2)核心:根据材料“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了社会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可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本质区别:从材料二可以看出中共在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因此两种经济体制的本质区别是在经济活动的资源配置中谁占据主导地位。具体而言,计划经济是由政府计划调节经济活动,政府主导实现资源配置;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市场占据资源配置的主导地位。 (3)特点:根据材料“它既具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导向性”和“通过一个强大有社会广泛基础的执政党,以实现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政治稳定”可知,邓小平模式的特征是政府主导下发挥市场在经济活动中的主导地位。认识: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经济体制的探索可知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从邓小平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看,改革要突破传统束缚,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来看,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活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