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04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学案
第4讲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 (960—1368) ※主干知识全解※ 时间轴 (政治) (文化) 授时历 元曲、文人画 1271年 陆九渊“心学” 1127年 1115年 1038年 程朱理学、书院兴盛 宋词、宋话本 宫廷画、山水画、风俗画 960年 907年 统一 行省制 一省二院 绍兴和议 靖康之耻 王安石变法 庆历新政 结束藩镇 澶渊之盟 割据局面 地方收权 二府三司 分裂 后周世宗改革 五代十国 北宋 南宋 元 辽 西夏 金 不抑兼并 (经济) 元大运河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稻麦轮作、高转筒车 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五大名窑 棉纺织业兴起 商业空前繁荣、市坊的界限被打破、草市普遍 海上丝绸之路兴盛、市舶司 阶段特征 宋元时期是中国封建国家的分裂、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时期。经历五代十国(五代907—960: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891年—979年: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 ),辽(契丹耶律阿保机,907—1125,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宋(960—1127—1279,北宋太祖赵匡胤—钦宗赵桓,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南宋高宗赵构—末帝赵昺,都临安今杭州)、夏(党项李元昊,1038—1227,都兴庆今宁夏银川)、金(女真完颜阿骨打,1115—1234,都会宁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元(蒙古,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漠北建立大蒙古国。1271—1368,世祖忽必烈——顺帝妥欢帖睦尔,都大都。1368年朱元璋北伐驱逐元廷攻占北京,此后元廷退居漠北,史称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夺政权建立鞑靼,北元灭亡。) 经济上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尤其是租佃关系、商品经济得到发展;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政治上 封建国家分裂割据,几个民族政权并立到走向统一;封建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思想文化上 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了儒学思想,并成为官方哲学;四大发明等科技成就突出;宋词、元曲、书法和绘画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经济 ——农耕经济的繁荣 1、农业: (1)耕作技术:宋朝时期江南逐渐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占城稻的引种,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2)灌溉工具:宋代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 (3)土地制度:宋代不抑兼并,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原因:①宋初统治者以土地占有作为对武将兵权丧失的补偿,②宋出统治者“藏富于民”的思想,通过税收最终收归国有。) (4)经济重心南移:宋朝以后,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 2、手工业: (1)经营方式:宋代匠户被官府以强制服役的方式役使;元代以后,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 史料阅读 匠户为中国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 唐代有番匠﹐即工匠在官手工作坊内服番役二十天。番匠亦称蕃匠﹑短番匠。番匠服役期满后﹐如接受其它应上番工匠的"帮贴钱"﹐继续代人应役﹐称长上匠。番匠在官府工少匠多时也可输钱代役。 宋代匠户往往为官府以强差为强雇方式役使。 元代匠户在户籍上自成一类﹐必须在官府的手工业局﹑院中服役﹐从事营造﹑纺织﹑军器﹑工艺品等各种手工业生产﹐由各局﹑院和有关机构直接管理。不允许他们随意脱籍﹐必须世代相袭﹐承当指定的工役。如果不肯入局﹑院服役﹐就要"痛行断罪"。有些并非工匠的匠户﹐或虽是工匠但所派工役非本人专长者﹐往往出钱雇工代为应役。 明洪武二年(1369)﹐明政府下令"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明初工匠分为: 由外地调到京师的称"轮班" ,籍隶各行省。每三年或一、两年到京师服役三个月,轮班更替,属工部管辖,可免全家其他科差。派在本地服役的又有两种: 籍隶京师的称"住坐",每月服役10天,属内府内官监管理;留在本府织造、织染等局服役的称"存留",若不赴班﹐则须月出银一钱由官府另雇他人。这两类匠户在当值以外的其余时间可以自由趁作﹐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终年拘禁在官手工作坊中劳动的束缚。但是﹐匠户在身份上仍是父死子继﹐役皆永充。因不堪封建政府劳役的苛重,逃亡很多。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普遍实行"匠班银"制,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住坐匠仍需按月当差﹐匠籍制度并没有取消。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匠户对于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日趋松弛。 清顺治二年(1645)﹐清政府宣布废除匠籍制度。 (2)行业及成就: 冶金业:北宋已有了以煤做燃料的明确记载。 制瓷业:宋制瓷技术大放异彩,出现了五大名窑。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元朝出现青花瓷。 丝织业: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棉纺织业:元朝时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 史料阅读 棉花的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棉花充填枕褥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宋朝以前,中国只有带丝旁的"绵"字,没有带木旁的"棉"字。"棉"字是从《宋书》起才开始出现的。可见棉花的传入,至迟在南北朝时期,但是多在边疆种植。棉花大量传入内地,当在宋末元初,棉花从南北两路传布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到13世纪,北路棉花已传到陕西渭水流域。元末,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推进棉布的发展。明初,朱元璋用强制的方法在全国推广棉花,棉花逐渐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鸦片战争前,中国的棉花和棉布不仅自给,而且还输出到欧洲、美洲、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美国商人到中国来贩运货物,以土布为主,不仅销到美国,还转销到中、南美洲乃至西欧。英国也曾经大量销用中国土布。19世纪初30年间,从广州运出的土布平均每年在100万匹以上,最多的一年(1819年)曾经达到330多万匹,直到30年代初才跌落下去,到1831年,中国对美国由出超转变为入超。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开始向中国大量倾销机制棉纱棉布,破坏了中国的手工棉纺织业,但同时也为在中国出现大机器生产的现代棉纺织工业准备了客观条件。经过12年的筹办,于1889年开工生产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是中国第一家棉纺织工厂,从此开创了中国棉纺织工业发展的历史。 3、商业及城市 (1)商业的繁荣:宋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增加,四川地区出现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元朝交通发达,有利于商业繁荣。 (2)对外贸易:两宋海上丝绸之路交易频繁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元政府设市舶司加强对外贸易管理,还制定对外贸易法则。 (3)交通:元利用了隋朝大运河不少河段,开通山东境内的会通河,从今通县到大都的通惠河,杭州至北京的航程缩短了900多公里的航程。 (4)城市发展: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市场交易活动不再受政府的直接监管;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宋代的开封、临安,元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元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重难点解析 1、“市” 材料一 以(令狐)熙为汴州刺史。下车(到任)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杜绝)之。 ——《隋书·令狐熙传》 “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击钲三百而散。” ——《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二 (东京)朱雀门外……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市”的基本形态及演变趋势。 ①“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和场所,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交易活动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②“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或城郊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它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③“夜市”“晓市”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2、宋代商业 下图为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 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问。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己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美)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1)据上述史料,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是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转折点的表现。 从史料可以看出,宋朝商家有了商品品牌和商标意识,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出现汇票,政府担保银行票据;专业经纪人;批发和零售的形式;专业经理;理财专家等,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水平。商业活动突破时空界限;商人地位提高,商税收入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市镇的集市发展;城市休闲文化发展,如瓦肆的出现和宋词的发展。 (2)史学界对宋代商业发展的论述 观点一 “……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 观点二 费正清和赖肖尔合住的《中国,传统与变革》,关于宋朝的第六章第四节的标题就是“商业革命” 四个字。他们写道,宋朝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这一迅速发展使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显然高于以前,并产生出直至19世纪在许多方面保持不变的经济和社会模式。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观点三 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同样,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了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此外,宋朝新修的水利工程,大大扩展了水田灌溉面积。据估计,11—12世纪,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生产率提高使人口的相应增加成为可能,而人口的增长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经济活动的迅速增加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宋朝时期的中国正朝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归纳总结 宋代商业革命 ①古典市制的瓦解与近代市制的确立。城市由坊市分离转变为坊市合一的格局,市场由封闭转变为开放,商业交易的时间、空间不再受限制。由此形成了城市市民阶层及行会组织。 ②围绕大城市的镇市大批出现,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以水陆交通线为网络,以镇市、村市为网络交接点的多级市场结构。 ③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宋代已出现装载瓷器、丝绸等重量达数十万石的大海船,与东南亚直至欧洲都有交易。商业贸易由内陆贸易为主向海洋贸易发展。 ④包买商的出现。宋朝出现了预付款给纺织户,产品织成后卖给商人,农业中也有商人付订金给果农,等果子成熟后由商人包买的现象。这种现象在西方是资本主义萌芽后才出现的。 ⑤纸币和信用票据的出现。货币有交子等,本地交货、异地取款的信用票据有交钞(盐钞、茶钞等)。 ⑥在国家财税结构上,农业税的比重下降,商业税的比重上升。 2、经济重心的南移 (1)过程 ①奠基:春秋战国时期,南方曾出现了楚、吴、越等强国,南方的诸侯国已经对江南一些地区有所开发,经济开始发展,但涉及的范围较狭窄; 秦朝统一南方越族地区后,中原的铁器传到珠江流域,当地经济有所发展; 西汉时,牛耕、马耕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东汉耦犁推广到珠江流域; 东汉末年,北方各个军阀集团混战,北人大量南迁,带去先进的耕作技术,与当地人民共同开发江南。 ②初步发展:三国时期,江南的吴国农业和手工业有一定的发展。 ③ 大规模开发:东晋和南朝时期,北方人民继续南迁,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江南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牛耕得到普及,开垦了大量良田,小麦种植开始推广,水稻种植技术有了提高,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④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方经济发展使南北几无差距。大运河的开通促进运河沿岸地区经济的发展。唐安史之乱后,北方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南方政局则相对安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⑤完成:南宋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 (2)影响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朝廷在古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有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摘自南宋《陆游集》 ①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 ②北民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③南方统治者为维护统治,调整政策,采取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④南方自然条件较好; ⑤政治重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南移有一定影响。 (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多重影响: 材料三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万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万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 470 685 19.8 9 985 785 80.2 唐代 3 920 415 43.2 5 148 529 56.8 北宋 11 224 760 62.9 6 624 296 37.1 ——摘自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之向南发展》 材料四 北宋科举入朝为官的官员统计 前期 中期 后期 人数(人) 比例(%) 人数(人) 比例(%) 人数(人) 比例(%) 北方 278 84.5 274 63.9 121 40.3 南方 51 15.5 155 36.1 179 59.7 ①对城市、交通、贸易: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发展,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 ②对人口分布:使得南方人口迅速膨胀。人口转移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北方人口进一步南迁。 ③对人才教育:推动了南方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南方地区科举文化的发展。 ④对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推动了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⑤对生态环境: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荒,如放火烧山、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 3、中国古代的货币 贝是中国最早的货币,商朝以贝作为货币。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 战国时期不仅各国自铸货币,而且在一个诸侯国内的各个地区也都自铸货币。以赵国的铲币、齐国的刀币、秦国的圆形方孔钱、楚国的蚁鼻钱较著名。 秦统一六国后,规定以"黄金"为上币,以镒(20 两)为单位,以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钱文"半两"与实重相符,这种方孔圆钱从此成为中国货币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二千多年。秦朝方孔圆钱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货币。 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钱,这既造成了货币的混乱,又使富商大贾操纵铸币权,富比天子。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变。 北宋真宗在四川地区允许16家富商主持的“交子户”发行交子,是我国使用纸币的开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天圣元年(1023年)设益州“交子务”,交子发行权收归官办,大观元年改革称“钱引”;高宗时在临安印便钱会子、关子等纸币;元代发行“中统元宝交钞”和“至元钞”。 明朝初朱元璋推行纸币政策,发行“大明宝钞”与铜钱并用。明英宗弛用银之禁。 嘉靖年后,宝钞已不能通行,民间主要用白银和铜钱,万历年间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清末咸丰三年发行以银两为单位的户部官票和以铜钱为单位的大清宝钞。 二、政治 ——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与巩固 1、君主专制的加强: (1)北宋:①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称政府,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②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盐铁、度支、户部),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元朝: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相权越来越大,甚至左右皇位的继承。 易错易混点 元朝中书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唐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政令,属于中央行政机构的一部分。 2、加强中央集权: (1)北宋为解决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采取了以下措施: 军事上: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壮充实禁军; 行政上:文官知州,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上:中央掌握大部分地方赋税收入。 (2)元代的行省制度: ①内容:河北、山东、山西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②影响:作为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抑或作为常设的地方最高官府,其代表中央进行政治控驭和军节镇遏,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秦汉以来,地力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如:秦岭以南的汉中地区被划归陕西行省,使四川盆地的北向门户洞开,无险可守。 3、选官制度:宋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进士扩大了录取人数,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为各州举行的解试、礼部主持的省试、皇帝主持的殿试。为防止科考舞弊,还发明了“糊名誊录”制。 4、监察制度:宋地方设通判监督知州,中央派转运使、按察使监察地方官。 重难点解析 材料一 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筦库,悉隶三司。……台、省、寺、监,官无定员,无专职,悉皆出入分涖庶务。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类以他官主判,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亡二三。……其官人受授之别,则有官、有职、有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 ——《宋史》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的正确性。 ①宋代通过增设官职、分化事权的方式削弱相权,特别是将宰相的军权、行政权、猜拳分割,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②设置御史台等机构,加强对宰相等管理的监督与约束。 2、根据材料二分析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后果。 积极方面: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方面:①导致了冗官、冗兵、冗费的问题,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②官僚机构重叠臃肿,官员推诿扯皮,导致政府机构行政效率低下。 归纳总结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①从削夺兵权入手。 ②分化事权,相互牵制。 ③按照“强干弱枝”、 “守内虚外”的原则部署兵力,保证中央对地方的优势。 ④重文轻武,加强监督。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庆历新政 1、背景:宝元二年,宋祁上疏认为国用不足在“三冗三费”,冗官冗兵冗费现象严重。庆历三年,宋朝对夏战争惨败,仁宗遂任命富弼、韩琦、范仲淹等改革。范仲淹以《答手诏条陈十事》为改革基本方案。 2、内容: (1)澄清吏治:①明黜陟,改革文官三年一次循资升迁的磨勘法,注重以实际的功、善、才、行,提拔官员,淘汰老病愚昧等不称职者和在任犯罪者。②抑侥幸,严格恩荫制,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③ 精贡举,改革贡举制,令州县立学,改变以诗赋、墨义取士的旧制,着重策论和操行。④择长官,慎选地方长官。⑤均公田,重新规定官员按等级给以一定数量职田,防止贪赃枉法。 (2)富国强兵:①厚农桑:由政府帮助人民兴利除害,如开渠河、筑堤堰。②修武备:主张恢复府兵制,先从近畿实行在渐及诸路。③减徭役:主张省并户口稀少的县邑,以减其地人民的傜役。 (3)厉行法治:①重命令。②推恩信。 3、结果:新政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发对而失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 1、社会背景: ①社会矛盾的激化。北宋初年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还采取手段隐瞒田产,少交赋税,政府财政收入锐减;自耕农减少,中小农户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各地农民反抗不断发生。 ②积贫积弱局面形成。宋统治者吸取唐末藩镇割据导致国家分裂灭亡的教训,采取措施加强皇帝的专制集权,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 ③封建统治危机。 ④1043年,范仲淹庆历新政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发对而失败。 ⑤1069年,宋神宗重用王安石。 2、目的: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3、内容: (1)富国之法: 青苗法 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借(钱或粮食) 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缓和了阶级矛盾,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强制借贷,利息较高,对农民仍是沉重的负担。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耕地面积增加;保证了灌溉,防洪抗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募役(免役)法 政府按贫富等第征收免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纳钱代役减轻了农民的徭役负担,保证农民生产时间,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并增力政府收入。但对穷人来说是沉重负担。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收购滞销货,短缺时卖出。 平抑物价以稳定市场,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方田均税法 核实土地,按多少、好坏收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一定程度抑制兼并, 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减轻农民赋税负担。 均输法 采购供应皇帝、贵族和中央政府的物资,实行“ 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原则。 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的生活,减轻了纳税人的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 (2)强兵之法 保甲法 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十户一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还实行连坐法 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又增强了抵御辽和西夏进攻的能力,也减少了军费开支。 保马法 鼓励百姓养马,养马户可减免部分赋税,马病死则要赔偿。 减少了政府支出;提高了马的质量和数量 将兵法 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由固定将官带军队 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设军器监 监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 提高了武器的产量和质量 (3)取士之法 改革科举制度 废明经诸科,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整顿太学 重新编纂教科书;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科举考试可直接为官;设置武学、医学、律学等专门学校,培养专门人才 唯才用人 有志改革的官员委以重任,按资升迁的成规被打破。 4、评价 ①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 ②积弱局面的改善:节省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5、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1)相同点: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②变法都得到了王权的支持。 ③ 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④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 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2)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3)认识:①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②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③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④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三、思想文化——理学兴起与科技文化的辉煌 (一)理学: (1)兴起原因: ①经济上: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文化的发荣奠定了物质基础;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思想的解放。 ②政治上:两宋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 ③思想上: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隋代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唐代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北宋时,儒学家展开了复兴儒学的活动,同时,他们又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理学。 ④隋唐以来雕版印刷的发明、书院的兴起。 (2)主要内容: 代表 哲学观 认识论 程朱理学 二程 ①天理是万物的本源 ②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格物致知” 朱熹 ①天理就是三纲五常 ②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心学 陆九渊 “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只需反省内心就可以得到天理 (3)特点: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儒学走向成熟。 (4)地位及影响: ①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求,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②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③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了“朱子学”学派。 误区警示 理学和心学并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从属关系,心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与之并列的是程朱理学。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二)科技文化 1、科技: ①农学:元朝王祯《农书》 ②天文历法:元郭守敬《授时历》,与今天世界通用的公历基本相同,比现行早三百年。造出简仪。 ③印刷术:11世纪中叶,北宋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 ④火药:宋朝在军事上广泛使用。 2、文学: ①宋词:出现于唐,繁荣于宋。词句子长短不一,便于抒发情感。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能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分婉約派和豪放派。 ②元曲:散曲和元杂剧合称元曲。大多通俗生动,飘逸豪放,以关汉卿、马致远创作成就最高。 散曲是宋民间兴起新的诗歌形式,元代创作进入繁荣时期; 元杂剧是一种戏剧形式,融合了宋金以来各种表演艺术而成,包括歌唱、对白、舞蹈、场景等要素。把中国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 ③小说:宋出现供说话人用的话本。 3、书法:北宋苏轼、元赵孟頫的行书备受世人喜爱。 4、绘画:两宋,画学兴起;宫廷画进入最活跃的阶段; 宋代重文轻武,理学的兴起,文人更注重内心的修养,使山水画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元代文人画成就突出,王冕《墨梅图》是写意画中的精品。 宋代风俗画是最大的亮点。伴随商业的兴起,城市的发展和文化的普及,民间文化日益繁荣,出现了许多描绘市井风情的作品,代表作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重难点解析 1、程朱理学 材料一 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熹 材料二 格物需是到处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皆格物之谓也。若只求诸己,亦恐见有错处,不可执一。 ——朱熹《朱子语类》 (1)理学对儒家思想有什么发展? ①儒学进一步思辨化。传统的儒学思想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②更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圣成贤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③更多的吸收了佛、道的因素。借鉴、吸收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2)客观评价程朱理学 材料一 北宋大学问家、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材料二 “万物皆有理”,理便是仁义礼智,是人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应“存天理,灭人欲”。 ——《宋明理学·朱熹》 材料三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清)戴震 理学是宋明时期儒学的主流,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宋明理学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修齐治平”思想,注重加强主观意志,强调节气道德,讲求自我约束、发愤图强,强调人在社会中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些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具有积极影响。 积极:①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家庭、国家的和谐。 ②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 ③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发展起了推动促进作用。 消极:“三纲五常”等抑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形成了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观念;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 2、四大发明 欧洲文艺复兴初期四种伟大发明的传入流播,对现代世界的形成,曾起重大的作用。造纸和印刷术,替宗教改革开了先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火药的发明,削除了封建制度,创立了国民军制。指南针的发明,导致发现美洲,因而使全世界、而不再是欧洲成为历史的舞台。 ——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序论》 (1)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中国古代科技对近代欧洲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一方面? 体现在对欧洲社会的推动作用上。 (2)中国古代科技在东西方的不同命运说明了什么问题? 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为何能够长期领先西方? ①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科技的进步。经济发展不仅为科技进步奠定了基础,也对科技发展提出了要求。 ②国家统一是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流,长期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③各民族间联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不断加强,促进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④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科技的进步。 ⑤中华民族具有勤劳、刻苦钻研、重视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富有智慧和创新精神。 ⑥明清以前,中国历代统治者大都实行开放政策。 3、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四个高潮 从公元前16世纪至17世纪明清之交。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形成了四个文化发展的高潮。 ①商代文化在古代世界史上有特殊地位。具体表现在:疆域辽阔;青铜铸造技术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商朝文字在当时世界上是进步的,且后来发展为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和空间最广的一种文字;天文历法也具有世界水平。 ②秦汉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具体表现在:张骞通西域后,中国文明源源不断的传到西方,如中国的丝绸、冶铸、水利技术传播到中亚、罗马和欧洲地区;秦汉文明对东方文化影响巨大,如中国的铸铜、制铁、制漆、铁犁牛耕技术传入日本、朝鲜等国;秦汉文明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至今在世界有影响,如至今不少国家把中国称为China,即秦的译音,或把中国人称为“汉人”,把中国学问称为“汉学”。 ③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泽被东西,影响深远。具体表现在:唐文化是当时世界上最新进的文化,唐文化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如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就是在隋唐时期完成的;唐文化至今在世界上还有影响,如日本的和服又称“唐服”,有些国家和地区的人民称聚居地的中国人为“唐人”,有些街道叫“唐人街”,日本称中国为“唐土”,还有“唐学”“唐言”等。 ④宋元时期,我国古代文化达到了高度繁荣的程度。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和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使用,促进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4、史学界关于“唐宋变革说”的争鸣 材料一 1910年,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日本发表了《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他在这篇文章中指出:“唐代和宋代在历史发展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依据这些差异(或变化),内藤湖南总结说:“总而言之,中国中世和近世的大转变出现在唐宋之际。”由此他提出了“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的唐宋历史观”。 ——摘编自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材料二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定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除蒙古满洲异族入主,为特权阶级外,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传统的遗存。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学术思想亦如艺术,亦均随时代而变。 ——摘自钱穆《理学与艺术》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内藤湖南和钱穆对宋代历史地位认识的异同。 同:都认为中国古代社会在宋代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 异:钱穆认为宋代以后中国古代社会由封建贵族社会转化为封建平民社会;内藤湖南认为宋朝开始具备近代世界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的认识。 认识:宋代社会发生了一系列不同于以往的重大变化。 政治方面:①选官制度:科举取士进一步扩大,以科举制为基础或途径,平民兴起,底层不断上升。(或北宋重文轻武。) ② 阶级关系上:市民阶层产生,出现了其独立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生活方式。 经济方面:①城市经济繁荣。②四川地区最早出现纸币“交子”。③南宋时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④租佃关系:战国时期产生,到宋代日益普遍化。 文化方面:精英的宮廷文化让位于通俗的娱乐文化。表现为:①文学方面:文学由诗的兴盛到词的兴盛,词更能灵活自如地表达情感,反映了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 ②绘画方面:由宗教政治画到山水花鸟画、由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的演变。(或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 ③思想方面:由唐至宋,学术思想由禅学到理学即新儒学。 观点一 1910年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发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一文,首创“唐宋变革说”,提出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著差异,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欧美史学界也多主张唐宋之际中国历史从中古转向了近世,认为在宋代政治、社会、生活诸领域中发生了质的变化。 中国学者对唐宋历史的变化也有重要认识。陈寅恪认为,“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格局,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钱穆认为,中国文化分秦汉、汉唐、宋元明清三个时期,唐宋是第二、第三期的分界线。 观点二 国内学者对“宋代近世说”也提出质疑,认为这一观点对宋代的历史地位估计过高,宋代仍然属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唐宋时期的变革是中国封建经济制度内部的推移演化。中国史学界的主流观点是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宋元是中国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时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