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岳麓版:第6讲 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和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岳麓版:第6讲 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和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教案

第6讲 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和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 考试说明 考查角度 法国共和制的 确立 ‎1.(2017·课标全国Ⅲ,33)1793年法国国民公会体现的政治理念 ‎2.(2016·课标全国Ⅲ,35)法国共和政体的稳定性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2013·课标全国Ⅰ,34)德国疆域及邻国的变迁 ‎2.(2013·课标全国Ⅱ,34)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及影响 考点一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教材补充 ‎『史论观点』 法国共和制的特点 总统在理论上享有一个国王所享有的权力,但是除非通过内阁的媒介,他不能行使任何权力,而且他是要向议会负责的。总统任期七年,这在一个共和制国家里是很特殊的,这个任期是共和党人要求的四年和保王党人提议的十年的折中办法。‎ ‎——[法]瑟诺博斯著《法国史》‎ 考点二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巧学妙用]‎ ‎[图解历史] 近代法国政体的演变 ‎[图解识记]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内容 ‎[图解识记] 德意志帝国的基本构架 ‎[自主学习答案]‎ 考点一 ①制宪议会 ②1791年宪法 ③拿破仑 ④普选 ⑤总统 ⑥议会 考点二 ①《德意志帝国宪法》 ②君主立宪制 ③“德意志皇帝” ④直接选举 ⑤专制主义 ⑥军国主义 考法1 史料主旨类——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考题1】 (2016·课标全国Ⅲ,35)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  )‎ A.有利于政局稳定 B.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 C.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 D.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 答案 A ‎『』‎ ‎★明立意 从法国共和制的演变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 ‎★抓关键 “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 ‎★清误区 本题属于分析评价型选择题,难度适中。考生误认为材料中前后两个事件的关系为并列,实际二者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 ‎『』 法国共和政体的特点及认识 ‎(1)特点 ‎①曲折性:经历了君主专制的复辟、君主立宪制、帝制,直至最终确立共和政体。‎ ‎②铲除专制主义,实现政治民主化,以法治取代人治,以民主取代专制。‎ ‎(2)认识:法国共和制政体的确立具有反复性、曲折性,但总体趋势是不断发展的。无论是共和制还是帝制,都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实质是资产阶级内部实行何种政体的争斗。‎ 考法2 史论阐述类——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及成因 ‎【考题2】 (2013·课标全国Ⅱ,34)19世纪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  )‎ A.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 B.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民主化 C.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 D.对外战争影响国内民主进程 答案 A ‎『』‎ ‎★明立意 从19世纪晚期德国政治经济发展角度考查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 ‎★抓关键 “19世纪晚期”“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 ‎★清误区 本题属于因果关系型试题,难度相对较小。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理解不透,经济发展不可能消除落后政治改革的诉求。‎ ‎『』 德意志帝国政体的特点 ‎(1)皇帝:世袭,权力巨大,可以任命帝国宰相,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 ‎(2)宰相: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3)两院制议会:联邦议会权力巨大,帝国国会虽有立法权,但需经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 考法3 史料主题类——法、德代议制的确立 史料一 战争失败后,君主专制主义者在是否设单一候选人的问题上没能达成一致。争吵使得那些支持共和政体的人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势力。1875年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可谓应时而生:这是一个有着强大的立法机构的自由主义国家,总统行政部门权力微弱。‎ ‎——[美]波韦尔斯《世界文明史》‎ 史料二 1871年宪法是一部照顾各种势力利益的妥协性宪法,是在考虑各邦原统治者利益、资产阶级自由派关于建立统一民族国家的要求以及普鲁士的霸权等三个主要因素的基础上产生的。该宪法有关行政机构的设置、政治体制的架构等,皆可从以上三大因素中找到根据。‎ ‎——齐世荣、钱乘旦《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 ‎ ‎(1)史料一说明法国共和制的确立是普法战争失败情况下国内势力相互妥协的结果。结合法国1875年宪法的内容,说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总统行政部门权力微弱”的表现。(10分)‎ 提示 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内阁对参议院负责。‎ ‎(2)史料二说明了1871年宪法诞生的背景以及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1871年宪法为什么要体现“普鲁士的霸权”?它怎样体现了“普鲁士的霸权”?(15分)‎ 提示 原因:德意志在普鲁士的领导下完成了统一,其宪法在普鲁士的领导下制定。‎ 体现:普鲁士国王担任联邦主席即德意志皇帝,是国家元首,拥有绝对权力(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率军队、决定帝国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会等大权);普鲁士操纵联邦议会等。‎ ‎『』 第(1)问根据史料一可知法国政治势力斗争的结果是:总统行政部门权力遭削弱,保守势力和旧贵族主要占据参众两院议席。第(2)问主要围绕普鲁士的地位展开,普鲁士凭借强大势力完成了德意志统一,构建新的政治体制。其地位可从皇帝推举及权力、联邦议会的构成等方面考虑。‎ ‎『』 法国共和制和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比较 项目 法国共和制 德意志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 总统 德意志皇帝 国家元首产生 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国民议会选出 世袭 国家元首任期 任期制 终身制 国家元首权力 掌握国家实权(行政权)‎ 掌握国家实权 政府首脑 总统 宰相 政府首脑与议会关系 总统对议会负责 宰相不对议会负责 政府的产生 经众议院同意,由总统任命 由皇帝任命 国家权力的中心 议会 皇帝 学科素养5 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欧美代议制政体的多样性”‎ 命题专家史论 首先,要注意英国革命的社会改造作用。只讲政治上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而不涉及其他方面特别是经济方面,是不应该的。再次,英国和法国在国情方面有很多不同。这包括封建统治严重程度的不同,法国要严重得多,也典型得多。农业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更是不同。英国走的是集约型的资本主义农场的道路,农民土地被圈占,只能充当农场中的雇佣工人。法国则不同,它基本上没有发生圈地运动,法国农民的斗争也比英国要激烈,小农要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正由于小农的大量存在和强烈的斗争,所以法国大革命在解决土地问题上较多地照顾了农民的要求。‎ 法国曾是千年封建王国,又是传统的天主教国家,在老百姓心目中,君主主义的概念根深蒂固,……后来,拿破仑建立帝国,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拥护,道理就在这里。‎ 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拿破仑那种军事独裁的统治也就不符合时代精神了。于是,共和运动兴起,广大群众更加拥护共和制度。总统麦克马洪作为君主派,极力要恢复君主制,但是他已无力回天。几次选举群众都支持共和派,麦克马洪只得于1879年辞去总统职务。‎ ‎——刘芃 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素养解读』‎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人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观念。经济基础是历史的决定性因素,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在于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服务并影响经济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影响社会存在。‎ 法国共和制确立过程的曲折性和复杂性,根源于法国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的现状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程度,体现了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法国君主主义的概念根深蒂固,同时缺乏工业革命与之相适应的时代精神,体现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影响作用。‎ ‎『考题例证』 (2018·广东深圳模拟)1875年宪法是在一片冷漠中通过的:人们既无热情,又无掌声。在温和的右派眼里,这是他们无可奈何地接受的共和国,是 ‎“较小的坏事”;左派则把它视为妥协的共和国,需要改善。这说明(  )‎ A.左派的宪政主张没有实现 B.人们对于参政制宪的热情不高 C.温和的右派主张君主专制 D.1875年宪法是激烈斗争的产物 解析 法国1875年宪法是保皇派和共和派斗争和妥协的产物,所以双方都不太满意,故在冷漠中通过,故D项正确。‎ 答案 D ‎『命题突破』‎ 史料反映了法国代议制政体确立具有长期性、曲折性的特点。探究其原因可从法国经济、政治、新旧思潮和外部因素等方面进行归纳分析。政治上,法国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明显软弱。经济上,小农经济发达,资本主义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长期发展缓慢。思想上,专制主义的观念根深蒂固,虽然,法国启蒙思想影响广泛。外部原因上,欧洲大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国家及英国武装干涉法国革命。‎ ‎(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甘肃模拟)近代法国先后产生了12部宪法,1789~1875年的86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这样频繁地更换宪法在世界各国中实属罕见。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断深入 B.封建残余势力的复辟导致政治危机 C.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 D.外国侵略势力的干涉打断民主化进程 解析 近代法国先后经历了第一共和国、第一帝国、波旁王朝、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国、第二帝国、第三共和国,君主制与民主共和的斗争此消彼长,频繁更换的宪法印证了法国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故C项正确。‎ 答案 C ‎2.(2018·河北唐山质检)有史家评价某部宪法:它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所有法律仅限于分别阐释各个机构的选举、组成、职权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甚至没有明确规定政体。许多人相信,这部宪法只是一部临时性宪法。然而,恰恰是这样一部临时性宪法竟通用了65年之久。形成这部宪法如此特点的原因是(  )‎ A.英国的历史、国情和民主趋势的结合 B.美国克服邦联制下无政府状态的必然 C.德国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的影响 D.法国共和派和保皇派斗争妥协的产物 解析 法国的1875年宪法,又称为“一票共和”,是共和派、君主派、立宪派相互妥协的产物,故D项正确。‎ 答案 D ‎3.(2018·湖北黄石调研)法国宪政之路由大革命肇始,以《人权宣言》为基准,1875年之后,宪政制度逐步得到广泛认同。法国式宪政道路的基本特征是(  )‎ A.无成文宪法却有稳定的宪政制度 B.宪法行二百年而基本体制不变 C.启蒙思想影响下宪政坚决彻底 D.在各种政治力量角逐中曲折前进 解析 法国在将近百年的民主建设过程中有过成文宪法,但出现君主制与共和制的反复更替,宪政制度不稳定,故A项错误;法国革命过程中帝制与共和制反复更替,宪法也不断变化,故B项错误;法国社会有浓厚的封建残余,宪政道路并不坚决彻底,故C项错误;法国大革命后共和制与帝制反复斗争,最后建立了民主宪政,故D项正确。‎ 答案 D ‎4.(2018·陕西汉中模拟)下图是近代某国某时期的政体示意图:‎ 示意图所示制度特点是(  )‎ A.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共同执掌 B.内阁独立对议会负责 C.元首是选民直选产生 D.元首拥有任命内阁、主宰议会等大权 解析 由材料信息图示可知元首和内阁共同执掌行政权,故A项正确;由材料信息图可知议会能够谴责内阁,但不能由此说明内阁独立对议会负责,故B项错误;由材料信息图可知元首是经议会选举产生的,不是选民直选产生,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图无法体现元首拥有主宰议会大权,故D项错误。‎ 答案 A ‎5.(2017·四川成都模拟)有学者指出,从政治制度演进的角度看,以“帝制”取代“共和”无疑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但在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起飞的局面,并使步履蹒跚的法国工业革命最终大功告成。据此可知,当时的法国(  )‎ A.帝制更符合时代发展潮流 B.民主制度妨碍了工业革命 C.经济发展有助于帝制巩固 D.政局稳定推进了经济发展 解析 在欧洲代议制相继确立的时代,法国出现帝制在政治上违背了时代潮流,故A项错误;民主制度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开展,故B项错误;资本主义发展推动资产阶级壮大,成为反帝制的力量,故C项错误;帝制的实行促使法国政局相对稳定,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 D ‎6.(2018·山西名校联考)自1789年《人权宣言》发表后,法国在近代一百多年的时间中,先后出台了11部宪法。这些宪法大多寿命短暂,有的甚至“胎死腹中”。唯独1875年宪法得以贯穿第三共和国始终,施行长达65年。这主要是因为(  )‎ A.总统权力被有效限制 B.民主共和观念渐入人心 C.人权诉求不断得到满足 D.资产阶级革命较为彻底 解析 根据材料“唯独1875年宪法得以贯穿第三共和国始终,施行长达65年”可知,这是因为1875年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民主共和观念渐入人心,故B项正确。A项与题意不符,错误。C项误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D项说法错误。‎ 答案 B ‎7.(2018·湖南长郡中学模拟)1850年普鲁士宪法规定:“国王有宣战、媾和及与外国订立其他条约之权”,“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凡年满二十五岁的普鲁士人有选举权”。这表明当时的普鲁士(  )‎ A.用代议制粉饰封建君主专制 B.已具备近代民主政治某些特征 C.确立了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D.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解析 题干材料“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凡年满二十五岁的普鲁士人有选举权”,体现出了普鲁士具备近代民主政治的特征,故选B项。题干中提到“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凡年满二十五岁的普鲁士人有选举权”,说明普鲁士所初步建立的代议制拥有一定程度的权力,因而其并不是粉饰君主专制的工具,而且封建君主专制的说法也是错误的,A项错误;题干中“国王有宣战、媾和及与外国订立其他条约之权”“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说明国王有实权,普鲁士不属于议会制君主立宪制,C项错误;题干中“国王有宣战、媾和及与外国订立其他条约之权”,说明国王拥有实权,D项错误。‎ 答案 B ‎8.(2018·吉林模拟)1871年有德意志观察家说:“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现在我们用来获得这种伟大成就的手段却给我们的未来投下了阴影,我们将为此付出代价。”由此判断,德意志统一中的局限性是(  )‎ A.自上而下的统一使德国未能建立起代议制 B.普鲁士一邦独大不利于德国统一真正实现 C.普鲁士军国主义和专制传统被带到德意志 D.联邦制国家不利于德国海内外市场的开拓 解析 ‎ 德意志统一后通过1871年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故排除A项;普鲁士强大有利于领导德意志进行统一战争,故排除B项;普鲁士领导了德意志统一战争,同时普鲁士军国主义和专制传统被带到德意志,给德意志的“未来投下了阴影”,故C项符合题意;德意志统一后迅速发展,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故排除D项。‎ 答案 C ‎9.(2018·四川成都模拟)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普鲁士虽然有能力否决不利于它的议案,但其他中小邦也可以联合起来以多数票制约普鲁士,确保自己的权力不受侵犯,甚至只要巴伐利亚、萨克森和符滕堡三个邦联合起来就可以否决对其不利的议案。这反映了德意志(  )‎ A.国家统一尚待时日 B.各邦在议会中权力平等 C.采用联邦制国家形式 D.代议制民主名不副实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1871年普法战争的结束,德意志完成了帝国的统一,随后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宪法》,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帝国统一是由普鲁士带领完成的,建立的帝国君主立宪制中联邦制原则也体现了这一点,普鲁士的皇帝和宰相是帝国的皇帝和宰相,各邦在议会中的权力是不平等的,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议会和议会的产生方式体现了代议制民主,故D项错误。‎ 答案 C ‎10.(2018·河北邯郸模拟)依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建立的政体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这部宪法内容中最能体现资产阶级代议制特征的是(  )‎ A.帝国依据本宪法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 B.德意志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 C.联邦议会主席职位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D.帝国国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解析 德意志资产阶级代议制属于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立宪和专制相结合,“帝国国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体现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征,故D项正确;A项主要涉及立法权行使问题;B项没有涉及代议制;C项体现的是专制。‎ 答案 D ‎11.(2017·全国名校联盟联考)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两院制议会行使。”这说明此宪法(  )‎ A.体现了君主专制统治 B.实行了完全的民主制 C.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D.维护了国家政治统一 解析 根据材料“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两院制议会行使”可知,议会行使立法权,说明此宪法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故C项正确。‎ 答案 C ‎12.(2018·山东莱芜模拟)德意志帝国以普鲁士王国为核心,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建立的,宪法规定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容克资产阶级在各级政府和军队中享有特权。这反映了德意志的政治特点是(  )‎ A.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B.君权至上和君主专制 C.德意志帝国彻底消除了封建残余 D.容克和将军享有特权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3·海南单科,28)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在大革命后的近一个世纪内,君主制与共和制的斗争此起彼伏,国家政体变动频繁。1870年9月4日,巴黎人民通过革命推翻了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但共和制仍然前途未卜。当时国民议会中派别林立,有君主派、温和共和派、激进共和派、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等,各派之间展开错综复杂的斗争。1875年1月30日国民议会以353票对352票确定了选举共和国总统的方法,意味着确认了共和制。随后,主张君主制的议员越来越多地转而支持共和制,并且君主派已是资产者的派别。国民议会通过了5部宪法性法律,合称为第三共和国宪法或1875年宪法。‎ ‎——摘编自郭华榕《法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 ‎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由国民议会两院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拥有统率军队、任命内阁各部部长和一切军政要员、解散众议院等权力。总统的命令须经由各部部长副署。国民议会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众议员由直接普选产生,参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内阁向议会负责,内阁总理须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议员可以兼任内阁官职。‎ ‎——摘编自洪波《法国政治制度变迁——从大革命到第五共和国》‎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法国1875年宪法得以通过的原因。(16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政体与美国相比有何不同。(9分)‎ 答案 (1)共和制逐渐获得广泛支持;国民议会中力量对比发生有利于共和派的变化;君主派与共和派之间不存在根本利益上的冲突;宪法吸收了各派意见,借鉴了英美的经验。(16分)‎ ‎(2)法国政体具有总统制和议会制双重特色;权力重心在议会,总统由议会选出,权力相对较小,总统之下设有内阁。(9分)‎ ‎14.(2017·黑龙江大庆模拟)(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国大革命极度暴烈。这是不妥协的必然结果,国王和贵族首先不妥协,接着所有的派别都不妥协。但法国大革命最终还是失败了,它没有能建立起新制度,也就是没有能达到预定的目标。结果,经过拿破仑的个人独裁,又回到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后来,法国陆续采用一系列的革命手段来解决问题,包括1830年革命、1848年革命、1870年革命,每一次革命中又有好多次小的革命或暴力夺权事件。从1789年到第三共和国最终确立,也就是19世纪70年代中叶,将近90年的时间里,法国政局动荡,出现过三个共和国、两个帝国、两个王国,可是到第三共和国形成时,法国人终于学会妥协了,而到了这个时候,政局也就稳定下来,大革命所追求的共和制度终于确定下来,但那是各个派别妥协的结果,“共和”就是所有的人都有一席之地。‎ ‎——摘编自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材料二 美国的民主是人们通过许许多多的“妥协”来完成的,学者们一般以“三大妥协”来概括费城制宪会议。这就是大州和小州就国会代表权达成的妥协;南部和北部就税收和代表权上如何计算奴隶人数达成的妥协;北部和南部就管理对外贸易和征税达成的妥协。其实,制宪会议上意义重大的妥协还有不少,至少应包括两院制和总统选举等问题上的妥协,然而,这仅仅只是美国民主实践过程中无数重大妥协行动的开始。‎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解读并综合上述两则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其它相关史实加以论述。(12分)(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 据材料“那是各个派别妥协的结果,‘共和’就是所有的人都有一席之地”和材料“美国的民主是人们通过许许多多的‘妥协’来完成的,学者们一般以‘三大妥协’来概括费城制宪会议”得出观点一:妥协是民主政治得以运行的政治智慧之一。论据可以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完善过程、辛亥革命中的南北议和两个实例进行阐述即可。据材料“法国大革命极度暴烈。这是不妥协的必然结果……法国人终于学会妥协了,而到了这个时候,政局也就稳定下来,大革命所追求的共和制度终于确定下来,但那是各个派别妥协的结果,‘共和’就是所有的人都有一席之地”得出观点二:民主政治确立的过程具有长期、反复、曲折性,论据可以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的曲折性、中国近代谋求民主政治的曲折性(改良派、革命派、激进派)的角度进行阐述即可。据材料“将近90年的时间里,法国政局动荡,出现过三个共和国、两个帝国、两个王国,可是到第三共和国形成时,法国人终于学会妥协了,而到了这个时候,政局也就稳定下来,大革命所追求的共和制度终于确定下来”和材料二“美国的民主是人们通过许许多多的‘妥协’来完成的,学者们一般以‘三大妥协’来概括费城制宪会议”得出观点三:妥协有利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主制度不断完善,论据可以从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后的影响的角度进行阐述。‎ 答案 示例:‎ 观点一:妥协是民主政治得以运行的政治智慧之一。(或妥协是化解冲突的有效途径。)(2分)‎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由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妥协,表现为:1660~1688年斯图亚特王朝统治复辟时期,资产阶级为稳定政治局面,保障资产阶级利益,议会请回了斯图亚特王朝的查理二世,查理二世也表示维护资产阶级利益;1688年光荣革命爆发,由于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士二世反攻倒算,议会赶走了詹姆士二世,迎来了威廉和玛丽;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保留了国王,但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了国王的权利。(5分)‎ 辛亥革命:1911年武昌起义后,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派北洋军同南方革命军作战,同时,革命派内部由于混进了旧官僚和立宪派,革命意志薄弱,希望通过谈判解决政治问题,孙中山也表示,只要袁世凯赞成共和,就让位于袁世凯,而袁世凯也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同意谈判,为此进行南北议和。根据议和内容,袁世凯成功迫使清宣统皇帝退位,南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所以,中华民国的成立是南北双方妥协的结果。(5分)‎ 观点二:民主政治确立的过程具有长期、反复、曲折性。(西方民主政治是“暴力”与“妥协”的融合体。)‎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改良派、革命派与激进派的民主政治确立过程。(略)‎ 英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先是运用“暴力”的方式,推翻了专制王权,处死国王,并建立了共和国。之后克伦威尔建立了独裁统治,引发政局动荡,议会不得不重新迎回国王。之后颁布的《权利法案》是国王与议会妥协的结果,英国从此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进入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观点三:妥协有利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主制度不断完善。(论证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