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育才学校2020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高三历史 一、选择题 1.“亲亲相隐”是中国封建社会一项重要的司法原则,也就是指亲属之间可以藏匿、包庇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如以严苛著称的《大明律》中规定“同居亲属有罪互相容隐”“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此司法原则不能 A. 确保了明代司法活动的公正 B. 损害了明代法律的权威性 C. 反映了宗法观对法制的影响 D. 认可了家庭在司法中的地位 【答案】B 【解析】 亲属之间相互包庇不利于审判的公正公平,故“亲亲相隐”不利于明代司法活动的公正,排除A。“亲亲相隐”立足于中国的宗法社会的现实,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可,因此它不会损害明代法律的权威性,故“亲亲相隐”不能造成B项,故选B。“亲亲相隐”是由于古代中国是一个宗法社会,宗族家人之间联系十分密切,这项法律原则是宗法制在司法上的投射。故“亲亲相隐”能反映C项,排除。“亲亲相隐”是彰显孝道、注重孝悌,增强宗族的凝聚力的表现,深刻体现了中国十分注重人情伦理的情况,故“亲亲相隐”能反映家庭在司法中的地,排除D。 2.“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在春秋时代,西周王室虽早已覆灭,但由它所分封的诸侯们,却逐渐形成一坚强的同盟团体。”此材料旨在说明 A. 分封制有利于建立集体统治 B. 分封制推动了对“王权至上”认同 C. 分封制对后世统一国家建立有影响 D. 分封制不利于建立中央集权制 【答案】C 【解析】 材料体现了分封制的影响下,各个地方的统治势力形成了一种共同的国家体制的认同,为后来中国统一奠定了基础,C正确;材料与建立集体统治无关,排除A;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王权至上”的认同,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不利于建立中央集权制”,排除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西周分封制的影响,要求学生结合西周分封制的具体内容和特征和作用来共同分析材料,抓住关键信息“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 3.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建构的本质含义是 A. 由神权政治转向君权政治 B. 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 C. 由城邦国家转向领土国家 D. 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政治的理解。根据题干中“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可知是分封制下世袭的贵族垄断政权,体现贵族政治的特点,而秦朝以后“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无世禄之臣”,可知是郡县制下皇帝任命的官员不世袭、无领地,完全听命于皇帝,体现了官僚政治的特点,综合材料可知体现了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D项正确。题干没与体现神权政治、血缘政治,排除AB;中国古代不是城邦国家,排除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4. 唐初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但后来借口李世民即位前曾任此职,唐朝便不再置尚书令,仅以副长官左右仆射领其事。唐代中央机构的这一变动反映出统治者的深意是( ) A. 为了改变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 B. 力图保持三省长官之间权力的平衡 C. 竭力维护尊卑有序的封建等级秩序 D. 为了更好地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因为唐太宗在未登基前曾经做过尚书令,唐太宗即位后,“尚书令”一职无人敢当,导致“常虚悬其缺”,体现了对皇权的避讳,说明皇权至高无上,“仅以副长官左右仆射领其事”也说明皇帝有意保持三省长官之间权力的平衡,使他们彼此牵制,从而加强皇权,因此选B;ACD项在题干中都没有得到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5.《十二铜表法》对侵权纠纷既采用罚金又保存同态复仇。公元前3世纪《阿奎利亚法》则规定:“因违法杀害他人的奴隶、四足动物或家畜者,应对其所有人赔偿被害物于杀害前一年内与最高价额相当的金额。”上述变化反映了罗马法 A. 打击侵权行为,体现法治文明 B. 保护平民利益,注重按律判决 C. 维护私有财产,主张惩罚报复 D. 尊重基本人权,强调轻罪轻罚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维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体现出私法精神,故A项正确;材料注重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故B项错误;材料中维护私有财产但主张通过合法方式解决而非报复,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奴隶主阶级对奴隶的专制,并不注重奴隶的人权,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罗马法私法发达,重视解决侵权纠纷。 6.军机处最主要的职掌是所谓的“承旨书谕”,上谕下发有“明发”和“廷寄”两种。明发上谕指交内阁发抄,宜示天下的谕旨;廷寄上谕是由军机大臣直接密寄具奏人的谕旨,需封入信函,交兵部加封,加急传递。这表明 A. “廷寄”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管 B. 军机处直接参与机要政务的决策 C. 军机处成为内阁的上级机构 D. “廷寄”减少了中央决策的失误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廷寄”加强了处理机要事务的保密性和快捷性,这样就加强了中央集权,也就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管,故选A。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并没有决策权,故B错误;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可排除;“廷寄”只是传达中央政策的方式,而且是中央政策确定之后开始的,所以并不会对决策的正确与否产生影响,故D错误。 7.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其中第一次“大革命”主要是指 A. 开创“家天下”的皇位世袭制 B. 废除宗法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C. 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帝国 D. 在全国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来看,第一次大革命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年秦朝建立。A选项错误,这是夏朝建立就开始施行的;B、D选项只体现出一个方面,过于具体;C选项说法正确,概括得体。 点睛:解答本题要注意两点:一是对时间的把握,要从材料给出的时间分析出具体的历史事件。其次就是要明确本题考查的是一个“大革命”,是一个综合性的命题,所以选择选项要有概括性,不能过于具体。 8.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材料 结论 A 唐代民谚赞誉浙江嘉兴的农业,“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 南方正式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 B 宋英宗时,“一岁所用,养兵之费常居六七。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军费成为当时政府的主要财政支出 C 手工纺织品的质量不如机器纺织品好 《农政全书》记载,松江地区“绫、布二物,衣被天下”“原此中之布,实不如西洋之丽密” D 清政府认为“宁波税额较轻,恐将来赴浙之洋船日众,日久生弊” 清政府中断了中外贸易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表等历史素材,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文字及图表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学生相关史学素养——历史认识与研究的方法,“一分材料,一分结论”。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D两项的结论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的结论,具有夸大嫌疑,具有片面性,排除。进一步可知,B项表述客观,结论推导合理。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史学理论与研究·历史认识与研究的方法·“一分材料,一分结论” 9.(2018年山东德州高三预测)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使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A. 专制下权力发生转移 B. 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 国家行政机构不断完善 D. 借鉴了西方的民主制度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由材料“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可知,军机处的设立使专制下权力发生转移,故A正确;军机处设立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但与材料中“军机处实现了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不符,故B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行政机构不断完善,故C错误;近代中国开始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与材料中雍正帝“军机处的设立”时间上不符,故D项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军机处设立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 10.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根据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水德代周而行”的论断,认为秦灭周,得水德,尚黑,并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符合水德要求的改革,遂成为邹衍“五德终始说”的第一个实践者。材料本质上说明秦始皇 A. 强调其统治的合法性 B. 提倡君权神授的理论 C. 信奉阴阳五行的学说 D. 遵循以德治国的思想 【答案】A 【解析】 五德终始说作为一种改朝换代的理论工具,受到历代新王朝建立者的信奉,以证明其政权统治的合法性。故选A。君权神授理论系西汉董仲舒提出,“阴阳五行”是材料现象的描述,以德治国是儒家的治国理论,故排除B、C、D。 11.武则天创铜匦,有四个口,第一口用于投自荐和促进农业的计划,第二口用于投对政府的批评,第三口用于投对不公平的诉苦,第四个口用于投预言和密谋,惟武则天可拆看。后逐渐成了匿名揭发官员的一个容器。铜匦的出现从本质上反映了 A. 古代监察制度的进步 B. 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C. 古代谏议制度的进步 D. 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根据“惟武则天可拆看”“ 后逐渐成了匿名揭发官员的一个容器”,表明统治者利用铜匦监察官员,从本质上反映君主专制的加强,故B项正确;A、C、D本能体现铜匦的出现反映的本质,排除。 12.古雅典法律规定:陶片放逐投票当日,阿哥拉中央用木板围出一个个圆形场地,并留出10个入口,与雅典的10个部落相对应,投票者在陶罐碎片较为平坦处,刻上他认为应该被放逐者的名字,投入本部落的投票箱。材料说明古雅典 A. 公民可以直接表决政治事件 B. 法律维护了雅典所有人的权利 C. 部落制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D. 处于部落社会而尚未形成国家 【答案】A 【解析】 陶片放逐法就是公民可以直接按照自己意愿行使权力,体现出雅典民主政治直接民主的特点,故A正确;B中所有人说法错误,奴隶除外;部落只是社会组织形式,不能维持社会的公平正义,故C错误;陶片放逐法师克里斯提尼时期实行,此时雅典国家已经形成,故D错误。 13.从历史上来看,罗马社会逐步从一个单一的农业经济社会变成了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并存并重的社会。帝国中期后,商品贸易和商业交换活动甚至占据了主要地位。商品贸易的发展 A. 成为共和国体制得以维系的关键 B. 确保了罗马贵族对政权的垄断 C. 推动了罗马法适用范围的扩大 D. 阻碍了罗马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商品贸易的发展促使帝制取代共和制,故A项错误;商品贸易的发展使平民阶层壮大,有利于打破罗马贵族对政权的垄断,故B项错误;商品贸易的发展使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间交往日益增多,商业往来日益频繁,新矛盾、新问题的产生,促使公民法向万民法转变,故C项正确;商品贸易的发展推动了罗马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的发展 【名师点睛】罗马法的影响:①成为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②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今天继承的罗马法法律制度、原则:①陪审制度②保护人制度即律师制度③“没有告诉人就没有法官”,即“不告不理”原则。 14.查士丁尼的《法学总论》指出: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凡是皇帝批复中的命令,在审理案件时的裁决,在诏令中的规定,当然都是法律,所有这些统称宪令。由于它们是普遍的,无疑地对于一切人都有约束力。材料信息反映了罗马 A. 法官按照皇帝的批复审理案件 B. 法律形成了完整体系 C. 法官判案必须遵循法律的规定 D. 君主的权力得到加强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的描述可知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说明罗马皇帝的君主权力得到了加强,故选D项正确;法官按照法律的规定审理案件,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法律形成了完整体系,故B项错误;“法官判案必须遵循法律的规定”与题意信息无关,故C项错误。故选D。 15.唐代科举分为常举和制举。常举每年举行考试,科目主要是明经、进士、明法等,应考者有两个来源,一为生徒,即由各级各类学校保送者;二为乡贡,即经州县考试选拔的自学者。制举是为了搜罗非常人才而临时设置的考试,所设科目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等。一般士人和官吏都可应考,录取者优予官职或提升。这说明唐代科举制 A. 保证了人才选拔公正性 B. 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 C. 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差异 D. 使贵族特权被废除 【答案】B 【解析】 唐代科举包括常举和制举,增加了录取人数,也就扩大了统治基础,故B项正确;录取人数的增加不一定能够保证人才选拔的公正性,故A项错误;常举和制举都要经过考试,体现不出严格的等级差异,故C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与史实不符。 16.战国时期,人们将官吏领取俸禄为报酬的现象称为“主卖官爵,臣卖智力”,一旦被任命为官吏,即可享受俸禄的待遇,俸禄大多为实物,以石、钟等单位计算。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A. 雇佣劳动现象较为普遍 B. 官吏选拨制度尚未确立 C. 商品货币关系发展滞缓 D. 贵族世袭特权已被废除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主卖官爵,臣卖智力”可以看出,人们将官吏领取俸禄作为报酬的现象看作一种雇佣关系,这是战国时期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和雇佣劳动现象普遍的反映,故A项正确。B项军功爵制度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C项是对材料的曲解;D项不合史实,贵族世袭特权还没有完全被废除;故BCD错误。 17.下图是《西周分封形势图》,依据图中信息可得出 A. 分封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 B. 封姜子牙于齐是因为齐地富庶 C. 分微子启反映了周王统治策略 D. 洛邑是最大的诸侯国都城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分封的国家主要集中在中北部,排除A。古代的富庶地区主要在黄河一带,中原地区,“齐国”相当于今天的山东,不是富庶地区,排除B。 微子启是殷商贵族,分封先代贵族主要是为了避免先代贵族的叛乱,是统治策略,故C项正确。洛邑是陪都,逐渐成为中原地区最重要的贡赋聚集地、转运中心和劳役分配中心,与材料不符,排除D。 18.古雅典的阿那萨哥拉指出,太阳是一团燃烧的物质,月亮的光借自太阳,并提出月食的正确理论。但因为他的理论有悖于传统观念而不被多数人所接受,因而以渎神罪被投入监狱。这不能说明雅典民主制下 A. 维护多数人所发现的真理 B. 不能保障公民信仰自由 C. 新思想的出现阻力重重 D. 出现多数人专制的悲剧 【答案】A 【解析】 在雅典的直接民主制下,严格遵守多数统治的原则最明显的优点是公平,而最明显的缺点是为专制政治打开大门,因为少数人的意见受到排斥和打击,它扼杀真理,使新思想的出现受到重重的阻力,A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B、C、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19. “农民是最好的公民——因为没有太多的财产,所以他们总是忙于生产,极少参加公民大会……只要从参与政治生活中得不到更多的好处,他们就对参与公共事务和统治国家没有什么兴趣。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只想赚钱而不是为了名誉。”(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与这句话意思最吻合的是 A. 参与政治不能给农民带来名誉 B. 国家只需要少数贤人来管理 C. 农民因为忙于生产而不愿参与政治 D. 参与政治的公民才是好公民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项中“不能”、C项中“不愿”、D项中“才是”的表述均过于绝对化,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农民……忙于生产……极少参加公民大会”可知:亚里士多德主张应由少数贤人来管理国家。故本题应选B项。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亚里士多德的国家学说 20.周初康叔封于卫,周公特地关照他,周人有“群饮,汝勿佚,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若殷人“乃湎于酒,勿庸杀之”。由此可知,西周初年 A. 政治制度建设缺乏统一性 B. 统治阶级内部等级秩序森严 C. 实行严格的民族分化政策 D. 治国策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答案】D 【解析】 西周初年对周人、殷人饮酒处罚不同,主要是对殷人采取怀柔政策,以便加以控制,体现了治国策略的灵活性,故D项正确;周初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政治制度具有统一性,A项错误;B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主要体现因俗而治,不是民族分化政策,C项错误。 21.某学者认为:过去确实有过这样一个时期,把这仅仅是“市民法”的一个卑贱的附属物的“万民法”,认作为一切法律所应该尽可能依从的一个伟大的、虽然还没有发展的模式。这个巨变是正当希腊的“自然法”理论被适用于“罗马所有国家共有的法律”的实践中的时期。由此表明 A. 万民法实际附属于“市民法” B. 万民法成为一切法律的模式 C. 自然法精神推动了罗马法演进 D. 罗马法始终体现自然法精神 【答案】C 【解析】 材料信息“这个巨变是正当希腊的‘自然法’理论被适用于‘ 罗马所有国家共有的法律 ’的实践中的时期”说明自然法理论推动了罗马法的巨变,故C项正确;万民法附属于市民法只符合材料“过去确实有过这样一个时期,把这仅仅是‘市民法’的一个卑贱的附属物的‘万民法’”信息,不符合材料的主旨信息,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材料也不符合史实,故错误;“罗马法始终体现自然法精神”说法太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22. 柏拉图在谈到雅典时说:“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这主要表明( ) A. 雅典公民崇尚自由精神 B. 雅典民主政治存在弊端 C. 雅典公民没有法律意识 D. 雅典的法律还不够完善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雅典民主政治局限性。根据题干中“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可知,柏拉图是在对雅典民主政治进行批判,揭露了其弊端,故B项正确。 23.罗马史学家普鲁塔克在评价雅典的政治时提到:“判处陶片放逐并不是对卑鄙行为的惩罚,表面上这是对威望和权势过高的人的一种凌辱和贬抑的办法,但实际上这只是散发嫉妒仇恨情绪的一种温和的手段”。这说明古代雅典的民主 A. 缺乏权力之间的制约平衡 B. 忽视了公民的基本权利 C. 容易受到非理性因素影响 D. 民主程序存在重大缺陷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实际上这只是散发嫉妒仇恨情绪的一种温和的手段”表现出陶片放逐法的弊端,说明了古代雅典的民主容易受到非理性因素影响,故C项正确,B项错误;A项材料无法体现;D项是C项具体影响。 点睛:雅典民主制度的缺陷:(1)民主范围非常有限,而且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位和利益。雅典民主政治实质上是少数男性公民的奴隶主专政,广大的奴隶、外邦移民和妇女根本没有政治权利; (2)小国寡民体制下造成直接民主的泛滥,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如抽签选举有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24.伯里克利在担任首席将军期间,改变了先前公职人员只尽义务、不取报酬的惯例,向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工资。这一措施的目的是 A. 维护城邦居民的民主权力 B. 提高公民大会的执政效率 C. 推动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 D. 扭转贵族受贿贫污的局面 【答案】C 【解析】 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公民或者国家公职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应该是统一的,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的时候,使得公职人员既尽义务又享受权利,在实践中让二者统一了,这是对民主的维护,所以C符合题意。题干提到的是公职人员,而不是城邦居民,故A不符合题意;题干中的公职人员与公民大会的执政效率没有必然的关联,故B也排除;D与题干无关,故排除。 25.公元前427年,希腊小邦密提林背叛了雅典,投靠斯巴达。雅典民情激愤,公民大会迅速作出决议,将密提林成年男子全部处死,妇女儿童罚作奴隶。第二天,民众情绪趋于平静,公民大会撤销了原决议。据此材料不能得出的是 A. 公民大会的决议具有随意性 B. 公民大会基本能反映民意 C. 公民决定雅典城邦重大决策 D. 希腊小邦拥有政治自主权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第二天,民众情绪趋于平静,公民大会撤销了原决议”,说明公民大会对最终通过的决议是非常慎重的。A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项。决议是按照大多数公民的意愿作出的,公民大会由全体公民组成,BC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从最终撤销原决议可以看出雅典尊重密提林的决定,即小邦拥有政治自主权,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二、非选择题 26.长期以来,传统中国是专制国家这个说法作为不证自明的论断被大多数人接受。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侯旭东在其文章《中国古代专制主义说的知识考古》中对“专制”说的产生、传播过程进行了考察,重新思考自近代以来流行中国的“专制”说。 材料长时间以来,我们都认为中国自秦代以来即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这是中学教科书就已形成的“常识”。这个“常识”清末就开始在国内传播,初步形成于民国时期。1904-1906年分三册出版的夏曾佑著《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中涉及秦以后的很多问题,都使用了“专制”或“专制政体”的说法。此后,不少历史教科书都有类似的表述。新旧历史学家、社会史家已公认秦代是中国专制政体发轫的朝代。而由秦以后,直到现代化开始的清代,其间经历二千余年的长期岁月,除了极少数的场合外,中国的政治形态并没有了不起的变更,换言之,即一直是受着专制政体—官僚政治的支配。说是“公认”一点也不错。当时唯一持不同看法,且站出来唱反调的是钱穆,认为称中国传统政治为“专制”是“自鄙”,在他看来,中国的政权属于“信托政权”,后来还提出其他不同的说法,如“士人政府”,甚至“民主政体”等,不过,钱穆的说法一出,就遭到来自不同阵营的萧公权、胡绳的批驳。 “专制政体”(despotism)概念是西方政治学上一个对政体进行分类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斯多德的《政治学》。这个概念为近代中国推翻清朝的革命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现在之所以要回过头去进行“知识考古”,挖一挖这个概念生产、传播的过程,是因为这个概念以及秦代以来是专制政体的论断已经成为学界研究不证自明的前提,也是广大国民评判历史的一把不言而喻的重要标尺。这是它带来的最大危害。 有一故事,略可见“专制说”的影响,也可说是危害。钱穆《师友杂忆》中回忆说:上个世纪30年代初,他在北大历史学系教书,想开设中国政治制度史,系主任不同意,“大意谓中国秦以下政治,只是君主专制。今改民国,以前政治制度可勿再究”,钱穆反复争取,才获准开设。 发现其中问题多多,最关键的是当时接受这一论断时,根本没有时间与精力去进行思考与研究,出于革命的需要,如获至宝,当作公理而接受下来的,而在西方这一说法的产生,也不是什么经过认真研究后得到的结论。是先有结论,后找材料,论证的程序上存在问题。 (节选自腾讯网2016年5月30日《中国古代是君主专制国家吗》) 请回答: 分析了“专制”概念与论断的来龙去脉后,对此,你觉得我们应该秉承什么态度去看待“专制”这个论断?如何理解从西方的角度看中国知识分子接受“专制”说是一种“自我东方化”。 【答案】看待:我们现在需要把这个论断放在一边,重新回归史料,去归纳中国古代政治运作的情况,重新考虑中国古代的政体该如何概括,不应陷在西方的政体概念中无以自拔。尽管新的研究无法摆脱立场与前提,观察角度一定会各有不同,但只要对自己的立场与角度有足够的自觉,便可以更加贴切地把握过去。当然,秦以下的王朝史二千多年,要作的工作很多,需要的时间一定不会短,耐心必不可少。我们需要朝这方向努力,不过,到现在也还不能说有什么成熟的答案。 理解:西方人将中国视为专制帝国,是一种东方主义的描述,是一种曲解,中国知识分子不加分辨就接受这一论断,实际是在替西方人宣扬东方主义学说,属于自我矮化与自我贬低,即我说的“自我东方化”。这是近代以来以进化论为标尺,以西方为参 照,强调传统/现代二分,将中国过去视为传统与落后的一个极端例子。 【解析】 看待:从第一、二段得出:不能陷于西方的政体概念中无以自拔;第三段说明要对自己的立场与角度有足够的自觉,最后一段说明对“专制”的研究需要的时间一定不会短,耐心必不可少。我们需要朝这方向努力,不过,到现在也还不能说有什么成熟的答案。 理解:西方人将中国视为专制帝国,中国知识分子不加分辨就接受这一论断,实际是在替西方人宣扬东方主义学说,是自我贬低即 “自我东方化”。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在地方设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三司”,互不隶属,虽是强化中央集权之举,但事权不一,不利于弹压地方。于是相继出现了巡抚、总督的设置,以节制三司,统一协调地方权力,消除牵制、扯皮、效率迟缓之弊。有明一代,地方上先后设立巡抚30余处,总督10余处,但设置尚未完全固定,辖区大小不均,如内地巡抚通常兼治一省之事,而边地巡抚辖区却小于一省。 ——摘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在清政府致力于实行立宪政体之后,它处理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行政制度的改革。在义和团事件之后不久,政府已经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整饬吏治和改组过时的官僚机构。但是这种努力遇到了很多困难。造成许多官员贪污腐化和官僚制度落后过时的原因被认为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存在着“捐纳”制度,特别是卖官鬻爵。以前当政府需要额外收入时,它就临时求助于卖官鬻爵的办法,但是自从太平军战争以后,这个制度就成了一项长期措施。结果官场中有很多人是以金钱或军功获得他们的官职的。人们认为这种作法造成了大量的贪污腐化。此外,有很多官署几乎没有职守。在中国,子女们被认为应遵循由父母规定的成例行事,因此,由历代皇帝设立的衙署即使在时移世易和需要改组时,仍然被保持了下来。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地方行政管理改革的原因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行政制度改革与明代地方行政管理改革目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答案】(1)原因:明初三司事权不一、互不隶属;存在政出多门效率低下的问题;保证地方行政长官既拥有相对集中的权力,又不违背中央集权原则。 特点:注重调节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因地制宜设置地方行政长官的辖区。 (2)相同:改组过时的官僚机构;提高行政效率。 不同:明代是加强中央集权,清末是着眼于新政改革的需要。 原因:清政府“捐纳”制度长期存在,贪污腐化严重;官僚制度落后过时;政府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三司……互不隶属……但事权不一,不利于弹压地方。于是相继出现了巡抚、总督的设置,以节制三司,统一协调地方权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三司的事权特点、行政效率低下、加强中央集权等方面分析原因。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地方辖区不定等方面分析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整饬吏治和改组过时的官僚机构……许多官员贪污腐化和官僚制度落后过时……捐纳制度,特别是卖官鬻爵……由历代皇帝设立的衙署即使在时移世易和需要改组时,仍然被保持了下来”,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机构改组、行政效率等方面概括清末行政制度改革与明代地方行政管理改革目的相同之处。从中央集权、新政改革等方面说明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从清朝制度、行政效率等方面回答其产生的原因。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设问关键信息“原因及其特点、相同之处、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明代地方行政制度、清朝政治制度与清末新政的相关史实与特点入手,即可逐一规范作答。 28.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家政统于家长”的中国封建宗法制度下,不忠不孝是十恶之首。家长对子女不仅有主婚权,而且《大清律例》有关惩治“子孙违反教令”罪的条例中,已把处死权赋予封建家长了。直到解放前,还有家族对“不贞”女子执行死刑的情况。家庭又把向国家交纳田税赋税以及服差役当作重要的责任,宗法制家庭成为维护封建国家的有力因素。随着一体化结构的强化,封建统治者也有意识地加强宗法制度。宋明以后,宗法制度的家族组织同构作用强化到这种地步,以至于在结构形态上也和国家社会组织一样由三个子系统组成。 ——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一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材料二 直到晚清时期,传统的中国家庭同一个微型王国一样,家长拥有君主之权威,他有权实施家法并操纵家庭成员的生死大权。政府承认家庭的这种全能作用,而且不干涉家庭内部的父子、夫妻和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但是,随着外国学说和政治哲学的传入,许多研究西学的学者开始推行这样一些基本观念:家长的权利逻辑上隶属于国家,个人拥有不可剥夺的、不受家长控制的权利;男女作为国家的基本分子,是平等的。这些观点,动摇着家庭关系的根基,在年轻人中间广为流行。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家族制呈现出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家庭中家长地位受到冲击的原因。 【答案】(1)基本特点:以宗法制为依托;与封建等级制、伦理道德观紧密联系;宋明时期空前强化。 (2)原因:近代中国国门洞开,西方民主、平等和自由思想的传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兴起与发展,传统儒学遭受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政治变革的推动;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中“在‘家政统于家长’的中国封建宗法制度下”得出:以宗法制为依托;依据材料中“已把处死权赋予封建家长了”“还有家族对‘不贞’女子执行死刑的情况”得出:与封建等级制、伦理道德观紧密联系;依据材料中“宋明以后,宗法制度的家族组织同构作用强化到这种地步”得出:宋明时期空前强化。 (2)从内因和外因两个角度分析作答。外因:依据材料中国“随着外国学说和政治哲学的传入”得出:近代中国国门洞开,西方民主、平等和自由思想的传入;内因,结合所学知识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政治改革的推动、思想解放的潮流等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題。 材料一 在雅典,凡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凡2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平等享有立法权、选举权,监督权。公民大会上,公民对城邦大事的议案自由发言或展开激烈的辩论,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议,决议一旦形成,不能随意更改。这种简朴的参政方式鲜明的表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直接性.雅典法律规定,公民没有抛弃公务照管私务的自由,相反他必须奋不顾身地为城邦的福祉而努力。雅典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是国家最主要的民主机构,它们分别拥有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虽然其权力还有部分交叉,但“三权分立”的轮廓是明确的。这三个机构的设立反映了雅典人所具有的分权制约的思想。只要将近现代西方民主和雅典民主作一比较,不难发现雅典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实际上是近代以来在各国出现的众议院和参议院的胚芽,众议院和参议院是西方民主国家在分权制约思想下设立的国家组织,从其源流上考察,与雅典民主政治一脉相承。 ——摘编自蒋云芳等《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及对西方民主的影响》 材料二 “民主”的含义在古希腊就是人人统治,从而人人不得受到任何人的统治,所以他的基本取向是“自由”或不受干预的自由。人不能忍受任何约束,否则就会群起攻击领导人为“寡头分子”,要求惩办他们。民主与法治处于尖锐的冲突中。一般现代人认为,法律的基础是民主,法治和民主是一回事。在古希赌,“人民”是一个集合名词,它体现作为一个整体的公民群体,个体是完全从属于群体的,他没有脱离于群体之外的自由。在现代的民主政治中,个体一面从属于群体,一面却享有作为个体的独立性,享有自由。近代的民主国家,由于国土辽阔,人口众多,商品经济日盛,古代城邦的简单直接民主制的外壳显然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因而也不适用于民主国家,这是由直接民主制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决定的。代议制民主与直接民主制相比,它的生命力和优越性是明显的。 ——商编自龚月萍《浅探古希腊民主政治与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异同》 材料三 中国的成功向世界展示了另外一种选择,这就是绝不照搬西方政治模式,坚定地探索符合自己民情国情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并争取在越来越多的方面超越西方,超越西方模式。最终世界上多数国家都会认识到跟着西方模式走,路只会越走越窄,而大胆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才可能其正成功。 ——张维为《西方民主真的该吃药了》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现代西方民主与雅典民主的不同。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的认识。 【答案】(1)特点:直接民主;公民权利的平等;人民主权;民主制度有机构保证和法律保障;分权制衡;民主对象的范围比较狭窄。(7分) 原因:多山、多岛、环海的地理自然环境;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雅典工商业与对外贸易的发达增强了公民参政议政的意识;先进思想家自由、平等思想(或人文精神)的推动。 (2)不同:古希腊民主与法制对立,近代西方认为法律的基础是民主;古希腊强调集体民主,近代西方侧重个体自由;古希腊是直接民主,近代西方是间接民主;古希腊是奴隶制民主,近代西方是资产阶级民主。(3分) (3)认识:民主政治是人类的追求;民主政治在继承中发展;民主政治制度必须适合国情;民主模式的多元性;民主政治制度必须与时俱进,适时改革(答出二点即可得2分,其它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一“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平等享有立法权、选举权,监督权……雅典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是国家最主要的民主机构……这三个机构的设立反映了雅典人所具有的分权制约的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直接民主、权利的平等、机构保证、分权制衡、民主对象等方面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地理自然环境、城邦制度、工商业发达、人文精神等方面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本题根据材料二“民主与法治处于尖锐的冲突中……法律的基础是民主,法治和民主是一回事……个体是完全从属于群体的……在现代的民主政治中……作为个体的独立性,享有自由……代议制民主与直接民主制相比,它的生命力和优越性是明显”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民主与法制的关系、集体民主与个体自由、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奴隶制民主与资产阶级民主等方面指出近现代西方民主与雅典民主的不同。 (3)本题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民主政治继承发展、适合国情、多元性、与时俱进等方面回答对民主政治的认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