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芜湖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芜湖市中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 高三年级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卷 第I卷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通典·职官·县令》记载:春秋时,列国相灭,多以其地为县,则县大而郡小,故《传》云:“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至战国,则郡大而县小矣。由此可知 A. 郡县制确立于春秋战国 B. 旧贵族血缘组织逐渐破坏 C. 周天子开始了集权统治 D. 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胜利后,诸侯国在新征服的地方设立直接管理的县、郡,由此可以推出旧的贵族血缘组织逐渐遭到破坏,并被地域组织所取代,B项正确;从材料中不能得出郡县上下两级的地方管理机制已经确立,A项错误;周天子开始了集权统治与“列国相灭”矛盾,C项错误;郡、县的出现不能说明官僚政治已经“取代了”贵族政治,D项错误。 2.东汉后期地方大族逐渐根深柢固,形成新贵族,包办了察举,也把持了地方,东汉州郡掾属(佐治的官吏)是当地实际统治阶层。该现象反映了 A. 地方与中央渐行渐远 B. 王国问题未彻底解决 C. 察举制被贵族所垄断 D. 九品中正制逐渐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东汉后期地方大族包办察举、把握地方和州郡掾属成为当地实际统治阶层,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削弱和割据势力的成长,地方与中央在渐行渐远,A项正确;地方大族即“新贵族”的兴起,不能说明王国问题没有彻底解决,B项错误;察举制被贵族垄断只是其中的表现之一,不是问题所在,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提及地方势力影响到人物品评和按品级选官,D项错误。 3.南宋朝廷为提高海外交通能力,促进经济外交,采取“饶税”政策,规定出海商船“若在五月内回舶,与优饶抽税;如在一年内,不在饶税之限;满一年之上,许从本司根究”。该政策客观上 A. 刺激了造船和航海技术提高 B. 有利于经济重心的南移 C. 使贸易税成为政府重要税源 D. 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南宋为提高海外交通能力,促进经济外交,以“饶税”促进出海商船往来的时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政策影响了市场发展,也在客观上刺激了与海外贸易相关的造船、航海技术的提高,A项符合题意;南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已经完成,B项错误;贸易税成为政府重要税源是这一政策的主要原因和作用,C项不符合题意;征收海外贸易的“饶税”与“城市”经济的发展无关,D项错误。 4.下表是清前中期刑部档案中农村雇工案件的统计,可以说明 A. 城市私营手工业较快增长 B. 雇佣劳动关系比较普遍 C. 农村雇工现象进一步发展 D. 社会治安状况日益恶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清前中期刑部档案中农村雇工案件的统计数据可知,无论事涉短工、长工还是总数,农村雇工案件增多,体现了农村雇工双方用法律手段,维护各自的利益的意识增强,说明了和雇工相关的问题、现象有了进一步发展,C项正确;农村雇工案件增加与“城市”私营手工业发展较快无关,A项错误;涉及农村雇工案件的增加,不能说明雇佣劳动关系比较“普遍”,也不能说明社会“治安”日益恶化,BD两项错误。 5.1905年清政府成立户部银行.1908年改名为大清银行,原先的《试办银行章程》经奏准改为《大清银行则例》,对于股本的规定为:资本总额增加至一千万两,分为十万股,股票概用记名式,由国家认购五万股,其余限定本国人承买。说明中国早期银行 A. 受西方文明影响 B. 已经与国际并轨 C. 始建于清末新政 D. 逐渐走向近代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初中国的早期银行从成立到名称更改,从章程规定到则例规范,从资本增加到股票认购等,已经逐渐走向近代化,D项正确;受西方文明影响和始建于清末新政的说法,只是对材料出现背景的分析,不是对材料的整体理解,AC两项不符合题意;与国际并轨和材料中“国家认购五万股,其余限定本国人承买”等不符,B项错误。 6.李大钊指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遂发生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新制度.故中国将来发生之时.必与英、德、俄……有异”。这一认识 A. 完全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 B. 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方向 C. 影响着后来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D. 继续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李大钊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认识影响着后来中国革命道路探索时从中国实际出发,实事求是,C项正确;只有一个从国情出发使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不能说明其“完全”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A项错误;实事求是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与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方向不符,B项错误;强调实事求是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不能说明李大钊仍坚持着资产阶级的民主与科学主张,D项错误。 7.下图是廖冰兄创作于1937年的漫画,用一个时钟论述中国的抗战。时钟的上半部分表示防守阶段,中国的武器只有大刀;下半部分表示反守为攻阶段,中国越战越强,有了好的装备,定能把日本赶出中国。该漫画表达了 A. 中国抗战赢得国际援助 B. 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战略 C. 抗战已经进人相持阶段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1937年,用时钟揭示经过只有大刀、武器落后的艰难防守阶段后,中国抗日战争的局面一定会越来越好,最后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幅作品表达了中国人民顽强不屈,以空间换取时间,争取抗战胜利的战略,B项正确;图片中没有相关国际援助的信息,A项错误;图片中没有相持阶段的说法,1937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还处于防御阶段,C项错误;武器装备和抗战形势越来越好的期望,不能说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D项错误。 8.到1957年春,农村人口盲目外流日趋严重,多数是流往西北和东北的工业建设基地,一部分流人邻近灾区的大城市。这些人多是青壮年,而且有乡社干部和党团员。该现象反映了当时 A. 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明显 B. 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 C. 农民不安心于土地上生产 D. 大跃进加速人口流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一五计划建设进入高潮,大批农民争相涌入工业基地或是大城市,体现了新中国建设和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存在明显的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A项正确;当时工业化刚刚起步,城市化进程加快与“盲目外流日趋严重”不符,B项错误;乡社干部和党团员也在其中,说明这一现象不只是农民主观心态问题,C项不符合题意;大跃进运动发生在1958年,D项错误。 9.恩格斯说过:“如果说国家和国家法是由经济关系来决定,那么,不言而喻民法也该如此。因为民法的作用本质上就是要把个人彼此问在一定情况下所有的正常关系确认起来。”该论述可以解释古罗马 A. 《十二铜表法》诞生 B. 帝国版图不断扩大 C. 罗马法体系最终确立 D. 万民法的逐步形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恩格斯的观点,“民法的作用本质上就是要把个人彼此问在一定情况下所有的正常关系确认起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论述可以用来解析罗马万民法的形成,D项符合题意;《十二铜表法》诞生主要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A项不符合题意;帝国版图不断扩大不能解释经济发展和国家法律之间的关系,B项错误;罗马法体系最终确立包含了公法和自然法,C项不符合题意。 10.自1714年起,英国的“王权”内涵不再是国王本人的权力,而逐渐演变为现代意义的“行政权”。内阁成员作为国王的大臣表面上要听命于国王,但实际上却恰恰相反,按英国人传统的说法,“乔治一世不过是他的大臣的代码而已”。本质上反映了英国 A. 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 B. 宪政历程艰难曲折 C. 政治决策程序的变化 D. 国王已无存在必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自1714年英国形成内阁制度开始,英国国王行使现代意义的“行政权”, 内阁成员表面上要听命于国王,实际上却恰恰相反的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英国政治决策程序发生变化,国王已经成为虚君,C项正确;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的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A项错误;只有1714年前后国王与内阁成员关系的变化,不得证明英国宪政历程的艰难曲折,B项错误;国王已无存在必要与“王权”内涵不再是国王本人的权力说法矛盾,D项错误。 11.根据苏联官方的统计,在1970年代,苏联在投资规模同美国大体相当的情况下,其工业劳动生产率仅是美国,一半,其农业劳动生产率仅是美国的1/5,国民收入才相当于美国的65%。据此,苏联出现这一状况 A. 导致了国民收入比较低 B. 是排斥市场机制的结果 C. 源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D. 宣告赫鲁晓夫改革失败 .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苏联在1970年代投资规模与世界大国美国相当,但其工、农业生产率和国民收入均远远低于美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苏联模式排斥市场机制,B项正确;国民收入比较低是统计中的现象之一,不是分析、推理出的结论,A项不符合题意;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是部分问题,不是源头,C项错误;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他的改革已经失败,七十年代苏联的领导人是勃列日涅夫,D项错误。 12.核武器的研制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军事和技术问题,而是与大国关系息息相关,它是美国塑造战后世界一个非常有价值,甚至是具有潜在决定性意义的工具。材料旨在说明核武器 A. 是冷战的必然产物 B. 引发了美苏军备竞争 C. 导致美苏同盟瓦解 D. 在冷战起源中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核武器的研制”“与大国关系息息相关”,“是美国塑造战后世界一个非常有价值,甚至是具有潜在决定性意义的工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意在说明核武器是引起并影响美苏冷战的重要原因,D项正确;核武器研制是从二战后期开始的,并不是冷战的产物,A项错误;引发了美苏军备竞争的说法与核武器的研制“不仅仅是军事和技术问题”矛盾,B项错误;导致美苏同盟瓦解不是“核武器”作为美国塑造“战后世界”的“工具”的主要任务,C项错误。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元、明四朝是中国古代竞技运动获得高度发展的时期。击鞠、蹴鞠、相扑等项目代表了同时期世界体育发展的最高水平。在宋代和明代,出现了圆社、踏弩社、水弩社等大量民间体育组织与团体,还出现了“筑球军”这样的职业球队与职业球员。相对于汉代,唐代和宋代的蹴鞠、明代的棰丸等运动都出现了较为完整的运动规则,运动的对抗性和比赛的激烈程度明显增强。中外频繁的文化交流促使很多外国的体育项目传入中国,并对击鞠等项目的发展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但在等级森严的中国封建社会,很多运动项目都主要是在皇室贵族及统治阶级中流行。 ——摘编自陈华慧《中国古代体育的发展与演变》等 材料二 民国以来,各界政府对体育事业均较重视。1915年,北洋政府发布《颁定教育宗旨》,要求重视国民体育,锻炼民众体格,保卫自身及国家。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国民体育法》,指出民众有接受体育教育的义务,要求各自治村、乡、镇、市设立公共体育场发展体育。1949年,在新的国家制度下,体育事业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任务,被纳.入国家计划中,实行自上而下的统一领导与组织。体育沿袭其革命性、政治性、大众性及教育性等特点。在国家的强力组织、推广与干预下,群众体育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实践。 ——赵薇朱汉国《论中共体育工作的政治化——以农村群众体育为中心(1927-1965)》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以来中国古代体育发展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至建国初体育运动与古代体育运动发展的不同,并分析民国后各界政府重视体育事业的目的。 【答案】(1)特点:获得高度的发展;出现了体育组织和职业运动者;对抗性增强,规则成熟;表现出阶级与等级特征;主要在大中城市中开展;吸取外来文化的营养。主要原因:相对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提供了必要的空间与环境;封建政治、经济和文化高度的高度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条件与土壤;中外来往交流空前频繁,提供了充分的文化营养。 (2)不同:国民体质和体育落后;从国家层面出发,加强体育事业;体育与政治日益结合,政治色彩浓厚;重视基层体育工作,发展群众体育。目的:强健民众体质,维护民族尊严,强国御侮;在运动中开展思想教育,提高民众政治觉悟,服务经济建设与国防 安全需要。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唐、宋、元、明四朝是中国古代竞技运动获得高度发展的时期”,“出现了圆社、踏弩社、水弩社等大量民间体育组织与团体,还出现了‘筑球军’这样的职业球队与职业球员”,“都出现了较为完整的运动规则,运动的对抗性和比赛的激烈程度明显增强”,“中外频繁的文化交流促使很多外国的体育项目传入中国”,“在等级森严的中国封建社会,很多运动项目都主要是在皇室贵族及统治阶级中流行”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整体水平、组织形式、参与人员、活动规则、运动内容、发展趋势、地点以及展开的阶级阶层等方面,概括唐宋以来中国古代体育发展的特点。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封建社会后期,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中国古代体育发展的原因。 (2)不同:根据材料二中“《颁定教育宗旨》”,“《国民体育法》”,“要求重视国民体育,锻炼民众体格,保卫自身及国家”,“民众有接受体育教育的义务”,“要求各自治村、乡、镇、市设立公共体育场发展体育”, “体育事业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任务,被纳入国家计划中,实行自上而下的统一领导与组织。体育沿袭其革命性、政治性、大众性及教育性等特点。在国家的强力组织、推广与干预下,群众体育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实践”等信息,对照材料一中的相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从体育活动的主体、组织者、活动形式、基础和方法等方面,分析近代以来我国体育运动与古代体育运动发展的不同。目的:根据所学知识,联系材料中的活动特点,从近代社会背景和历史使命入手,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防发展的需要出发,多方面分析民国后各届政府重视体育事业的目的。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类天生喜欢甜味。从甘蔗中提取的蔗糖,曾被中世纪的欧洲人看作是灵丹妙药和奢侈品。虽然蔗糖有古老的历史,但仅在近500年才流传开来,并迅速风靡世界。来自异域的糖和咖啡、茶、巧克力一起,不仅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和欧洲社会,也催生了资本主义和产业革命的发生,糖从贵族生活的象征,逐渐变为城市劳工的生活元素。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者传播到美洲,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 ——杜君立《甜蜜的力量——改变历史的糖》 根据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的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确立一个主题,并进行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准确) 【答案】主题:新航路开辟和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论述: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世界市场雏形出现。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黑奴贸易,加快了世界各地的物种交流和人口迁移,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19世纪70年代,工业革命开展,各地之间的联系进一 步加强,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一方面有利于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一方面给殖民地带来了灾难,同时也促进亚非拉地区的开发,走向近代化。 【解析】 【详解】根据题目要求,首先通读材料,从材料中“糖和咖啡、茶、巧克力一起,不仅改变了欧洲人饮食和欧洲社会,也催生了资本主义和产业革命的发生”,“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者传播到美洲,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梳理,找到核心,确立一个主题,如“新航路开辟和世界市场逐渐形成”等,然后结合材料层次,利用所学知识,对主题进行论证说明,论证的过程先要明确观点,其次是运用两三个论据,史论结合,进行论证,并且要注意逻辑严密和表达规范。 请考生从2道地理选考题、3道历史选考题中每科任选一道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了解决从1956年起实行的等级工资制所带来的劳酬脱节、激励作用差等弊端.1985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公布了《国际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决定启用等级工资制。该工资制将机关和事业单位员工的工资,分成四个部分,即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工龄津贴、奖励工资。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少问题也暴露出来。比如每月40元的基本工资是按照改革前个人生活水平的费用决定的,这个标准在改革开放后,物价水平大幅提高的情况下,一直未变。更为关键的是,这次改革忽略了区分工作性质的重要性,机关、事业单位等都实行一样工资制度,不利于激发高级技术人员和知识分子的工作热情。当时出现了“脑体倒挂”现象,让老百姓不禁感慨“造导弹不如卖茶叶蛋”“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头刀”。 ——摘编自何亮亮《腾飞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85年实行工资制度改革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985年工资制度改革进行评价。 【答案】(1)原因:原有的工资制度挫伤了劳动者积极性;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以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发展,物价水平提高。 (2)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调动了劳动者积极性;改革开放后,基本工资标准没有相应调 整;忽略了工作性质的区分,出现“脑体倒挂”现象。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中“1956年起实行的等级工资制所带来的劳酬脱节、激励作用差等弊端”,“改革开放后,物价水平大幅提高”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旧制度的弊端、新形势的需要和调动劳动者积极性等方面,分析1985年实行工资制度改革的原因。 (2)评价:根据材料中“决定启用等级工资制”原因,“物价水平大幅提高的情况下,一直未变”,“忽略了区分工作性质的重要性”,“出现了‘脑体倒挂’现象”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用辩证方法,从积极作用到具体问题存在等,对1985年工资制度改革进行评价。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0年5月21日纳粹德国在英吉利海峡,把近40万英法联军围遏在法国北部狭小地带,只剩下敦刻尔克这个仪有万名居民的小港作为海上退路。德国军队在距离这个港口仅10英里的地方,却接到停止前进的命令。这一命令后来引起了的争论,被很多军事历史学家认为是希特勒独断专行、干涉军事指挥的一个愚蠢的命令。央际上,希特勒的这一命令是有他的考虑,而且不能完全归结为他一人的责任。首先是在法国北部的战事明朗后,德军需要为下一步作战行动保存装甲部队实力:其次敦刻尔克地势遍地沼泽和低洼,担心装甲部队受因于敦刻尔克外围的河道纵横的地带而陷入阵地战,无法快速阻截英法部队的撤退。英国政府就是利用这样一个时间段,动员人民营救军队。短短10天内,这支前所未有的“敦刻尔克舰队”把34万大军从死亡陷阱中拯救出来,为盟军日后的反攻保存了大量的有生力量,创造了二战史上的一个奇迹。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敦刻尔克奇迹”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敦刻尔克奇迹”的影响。 【答案】(1)英国政府和民众的积极努力;德军自身决策的失误;地理和气候因素的影响。 (2)保存了盟军有生力量,为日后反攻奠定了基础;鼓舞了士气,坚定了反法西斯斗争意志。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中“英国政府就是利用这样一个时间段,动员人民营救军队”,“德国军队在距离这个港口仅10英里的地方,却接到停止前进的命令”,“敦刻尔克地势遍地沼泽和低洼”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英、德领导人决策、人民群众的支持到地理、天气等方面,分析“敦刻尔克奇迹”出现的原因。 (2)影响:根据材料中“‘敦刻尔克舰队’把34万大军从死亡陷阱中拯救出来,为盟军日后的反攻保存了大量的有生力量”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客观结果到长远影响两个方面,分析“敦刻尔克奇迹”的影响。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戈鲲化(1838-1882年),字砚昀,安徽省休宁县城人。青少年时代天资聪颖、刻苦努力,尤其是官话和古典文学造诣更是名重一时。他曾在宁波的英国领事馆工作了十多年。1877年2月,针对美国在华商务和传教事业的需要,他的中文学生、美国人杜德维致信哈佛大学校长,提出募集一笔钱,从中国聘请一位教师,在该大学建立中文讲座的建议。 1879年与美国哈佛大学签订赴美任教合同,于当年8月底抵达哈佛大学。在哈佛,戈鲲化的教学以其丰富的内容、充分的准备和高度的技巧著称,深受学生和同事的好评。虽作为语言老师被聘任的,但他的文化自豪感、决定了他更想做一个文化传播者,而不仅仅是语言老师。他选择的载体是中国诗歌,因为“诗言志”,诗歌是非常民族化的,融合了民族精神。由于戈鲲化教授的出现,使哈佛大学的讲台上第一次有了中国土生土长的教授,这种拓荒者的意义是怎么评价也不为过的。 ——摘编自江志伟《登上哈佛讲台的中国第一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戈鲲化远赴哈佛大学执教的原因及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戈鲲化的历史贡献。 【答案】(1)原因:美国在华商务和传教事业的需要;戈鲲化熟谙中国传统文化,颇有影响力;具有对西方人实施中文教育的经验;哈佛大学校长的远见卓识,促成这件事。时代背景:一方面,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民族危机深重;另一方面,中外文化交流不断加强。 (2)历史贡献:是登上哈佛讲台的中国第一人,对中美文化交流具有拓荒的意义;有利于扩大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推动了哈佛大学对中文学科、东方问题的研究等。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中“针对美国在华商务和传教事业的需要”,“他的文化自豪感、决定了他更想做一个文化传播者”,“曾在宁波的英国领事馆工作了十多年”,“教学以其丰富的内容、充分的准备和高度的技巧著称”,“与美国哈佛大学签订赴美任教合同”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美国社会、学校的需要、认可,到戈鲲化个人的才华见识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其远赴哈佛大学执教的原因。时代背景:根据所学知识,从近代中国社会的问题和中外联系加强两个方面分析中国学者赴美讲学的背景。 (2)贡献:根据材料中“针对美国在华商务和传教事业的需要”,“深受学生和同事的好评”,“使哈佛大学的讲台上第一次有了中国土生土长的教授,这种拓荒者的意义是怎么评价也不为过的”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个人价值、中国文化以及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相关研究中国文化课题兴起等方面,由小及大地评价戈鲲化的历史贡献。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