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5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B. 推行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C. 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 D. 科举入仕的深远影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基本的史学素养。材料中主要反映了商人发财致富后购买田宅或从政这一历史现象,而一般情况下在论述一历史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时需要从经济角度去思考。中国古代的经济形式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就导致了以上现象的出现。B项虽然正确,但不属于根本原因。C、D没有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商人发财致富后购买田宅,且没有从经济角度去思考,可排除。综上,本题选A.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特点和评价 2.钱穆认为:“正因为土地私有,耕者有其田,才有了自由买卖,才开始兼并,才使贫者无立锥之地。”这一观点 A. 揭示了土地兼并产生的根源 B. 反对实行“耕者有其田” C. 提出了土地兼并的解决办法 D. 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正因为土地私有”“才有了自由买卖,才开始兼并”可知材料强调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A正确;B材料不能体现,排除;材料并没有提出解决土地兼并的方法,排除C;材料也不能体现对农民的同情,排除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正因为土地私有”“才有了自由买卖,才开始兼并,才使贫者无立锥之地”即可解答。 3.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 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形成 B.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 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 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材料反映的信息是“一个农夫可以养活5口甚至9口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促进了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这反过来又会强化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经济,从而促进个体小农经济在战国时期形成。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农业收益增加”不会抑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是“农业收益增加”的原因,不是结果,故C项错误;这里的“大土地所有制”指的是当时的地主土地所有制,战国时期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小农)和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都较为迅速,小农经济不会阻碍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个体小农经济 4.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 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 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 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 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材料意思是蚕桑养殖获得的利润高于种地,故大多农户发展蚕桑,没有体现农耕技术衰退,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以及地主在蚕丝收获之际催收田租,这些说明了养蚕缫丝是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地主的剥削程度减轻,故D项错误。 5.明清时期永佃制盛行,佃农在不拖欠地租的条件下,有权“不限年月”“永远耕种”,地租率相对稳定,农民获得相对独立的、长期的土地使用权,地主则失去了和土地的直接联系。这一现象 A. 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 瓦解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C. 说明农民摆脱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 D. 加速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农民获得相对独立的、长期的土地使用权,地主则失去了和土地的直接联系。”可知,永佃制的盛行加速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D正确;永佃制盛行与政府的财政收入无关,A错误;据材料没有反映瓦解了地主土地所有制,B违背史实;据材料,佃农的身份没有变化,C错误。 6.电影《十二生肖》中的兽首铜像是在乾隆帝时期由宫廷工匠们精心制作的,铸工精整,清晰逼真,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这说明当时 A. “工官”仍代表手工业的较高技术水平 B. 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C. “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D. 冶铜业一直由官府垄断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宫廷工匠们”指的是“官营手工业者”,“铸工精整,清晰逼真,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指的则是手工业的较高技术水平,综合起来这说明当时工官”仍代表手工业的较高技术水平,A选项符合题意;明中叶后,私营手工业开始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B选项排除;C选项属于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排除;D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7.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 手工业演变成主流产业 B. 自然经济丧失主导地位 C. 政府确立重商政策 D 农村经济结构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可知,这导致了农村经济作物种植的增多,粮食作物种植减少,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中国古代的主流产业是农业,不是手工业;B选项错误,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此时期自然经济并未丧失主导地位;C选项错误,明清时期封建政府始终执行严格的抑商政策,并未确立重商政策。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8.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 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B. 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 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D. 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时期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明朝棉花种植区域的扩大和棉纺织技术的进步使棉纺织品变得物美价廉,取代丝麻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明朝时期西方工业化还没有开始;C选项错误,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这与纺织原料变化无关;D选项错误,丝绸造价高昂,不是当时民众的主要原料,明代丝织业的发展不是造成麻种植减少的主要原因。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9.据记载,明朝嘉靖初年,政府开始采用“官搭民烧”、官府偿银的经营方式生产官用瓷器,官瓷厂将制作好的瓷胎让民窑烧制,按成品的多少付给民窑酬银。这一经营方式的转变 A. 说明官营手工业全面衰落 B. 有利于民营工商业的发展 C. 促进了民窑制瓷的官营化 D. 反映了新雇佣关系的产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官搭民烧”“官瓷厂将制作好的瓷胎让民窑烧制,按成品的多少付给民窑酬银”说明这时期官府支持民窑的发展,并且“官搭民烧”的经营方式有利于民窑的发展,也有利于民营工商业的发展,故B选项正确;材料说明这时期政府支持民窑的发展,但无法说明官营手工业全面衰落,故A选项错误;材料中的经营方式有利于推动民窑的发展,但不是民窑制瓷的官营化,故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官搭民烧”的新经营方式,没有体现雇佣关系的产生,也无法体现新雇佣关系的产生,故D选项错误。 10.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B. “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C. “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之廛” D. “借间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答案】A 【解析】 【详解】明朝中后期,我国就已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与这一时期的西方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A中“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雇佣关系的出现体现的正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故答案为A;BCD不能体现这种关系,故排除。 11.日本学者斯波义信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坊市制”的崩溃,在“农村——农村城市——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的反复过程中,包括工商城市在内的城市经济网络日益稠密,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在此,该学者主要是想说明城市经济的变迁 A. 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 B. 促使城市功能实现经济化 C. 使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 D. 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商业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所说“城市经济网络日益稠密,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 ,结合所学可知,唐宋时期城市经济带动了农村在内的社会经济商品化趋势,A项正确;材料分析的是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的影响,B项不符合题意;城市经济带动“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不是在说明商品“生产规模”的扩大,C项错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但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农村经济并没有实现商业化,D项不符合史实。 12.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 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 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明朝中后期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其特征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两者形成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明朝是江南市镇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市镇经济与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雇工需求量大,导致雇工态度发生变化。应该选A。明朝随着一条鞭法出台,人身依附关系放松,排除D选项。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B、C。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和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资本主义萌芽 13.“朝贡体系是从公元前3世纪一直到19世纪末存在于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等级政治秩序体系……明朝时期,朝贡制度以"朝贡贸易"的形式出现。它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上的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上述材料表明了明朝 A. 通过朝贡贸易发展对外关系 B. 朝贡贸易以经济效益为核心 C. 朝贡制度使对外贸易空前繁荣 D. 朝贡制度体现出双方地位的平等 【答案】A 【解析】 ““朝贡贸易”的形式出现。它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上的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说明明朝对外关系是依靠朝贡贸易进行,故A 项正确;朝贡贸易是以政治目的为主,不以经济效益为核心,故B项错误;C项“外贸易空前繁荣”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材料信息亦无从体现,排除;D项“双方地位的平等”的说法明显错误,排除。 14.下表是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简表,这反映了 省份 南京 北京 山东 浙江 福建 广西 江西 湖广 山西 河南 陕西 人数 27 17 13 26 11 2 22 12 5 12 2 A. 北方人更重视科举考试 B. 政治中心南移趋势明显 C. 经济重心南移影响文化 D. 南北人才不平衡性出现 【答案】C 【解析】 从图表看出,东南省份籍贯的内阁大学士超过北方省份,明清选官制度是科举考试,所以反映的是科举考试南方录取人数超过北方,根源是经济重心的南移,影响文化中心南移,并非北方人更重视科举考试,故C正确,A错误;明朝政治中心在北京,B错误;D不是图表反应的本质。 15.李淘在《明清史》中说:“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出现。……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苏、杭地区和粤江下游广州附近地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下列各项属于鸦片战争后中国“商业性农业”发展原因的是 A.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农业原料的掠夺 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体地位 C.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夹缝中日益萎缩 D. 清政府对“商业性农业”发展的重视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大量掠夺中国原料,侵占中国市场,冲击了中国的小农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因此A 选项正确;B、C选项不是“商业性农业”发展的原因,排除;D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 16. 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映出 A. 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B. 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 C. 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 D. 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19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西方列强侵华主要以商品输出为主,故A项不符合题意;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B项是错误的;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可以看出江浙地区纺织业特别是丝织业的发展状况。所以答案选D。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17.1902年荣德生说:“民以食为天。机制面粉质细色白,必定会代替土粉。……外国人以‘洋人食用’为借口……朝廷对面粉是不抽税的,开粉厂有利可图。”他还忘不了在香港码头上看到轮船上装的多是面粉,那面粉是从英国、美国运来的。下列哪一项不能反映荣氏兄弟准备投资办厂的原因 A. 受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B.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C.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 外商企业获利的刺激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题干时间1902年,当时实业救国思潮影响民族工业发展,故A项错误;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推动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故B项错误;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1914—1918),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正确;外商企业获利的刺激是促进民族工业发展因素,故D项错误。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18. 洋务运动时期,针对刘铭传请修铁路一事,朝野议论纷纷,认为“铁路而至”则“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这种议论( ) A. 表明中国仍在坚持天朝上国的观念 B. 合乎当时中国大众的普遍心理 C. 客观地反映出列强侵华的重大影响 D. 体现出中国对西方侵略的抵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出现修建铁路,说明中国这时学习西方,故仍坚持天朝上国的观念的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材料中“洋务运动时期,认为“铁路而至”则“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说明当时人们的思想仍然比较保守,排斥西方的新事物,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国人对西方的态度,没有体现出列强侵华带来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中国落后保守的思想,不是对西方侵略的抵制,故D项错误。 19. 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 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 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 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 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由于外国商品的输入,中国的自然经济虽然开始解体,但是由于自然经济的强烈抵制,外国商品在中国出现了滞销现象,这才导致英国商人用滞销的棉布包装生丝。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此时中国自然经济虽然开始解体,但土布质量并不是粗糙故A项不符合史实;英国棉布确实物美价廉,但英国商人不可能因此把它当做“无用的”东西用于包装,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现象是英国商人包装布的变化,而不是中国生丝是否畅销,故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考点定位】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工业兴起·自然经济的作用 20. 下图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 A. “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 B. “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 C. “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度的提高 D. 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图表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过渡时期”是指1949-1956年期间,而图中显示1956年以后工业总产值高于农业总产值,排除A;“三大改造期间”是指1953-1956年期间,而图中显示1953年-1955年期间工业总产值低于农业总产值,排除B;“一五”计划完成时是在1957年,而1956年以后农业总产值呈现下降趋势,排除C;1958年大跃进开展,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生产,因此选D。 【考点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21.侯传国保存着一张《滕县人民委员会清产核资批准通知书》,其父亲新中国成立前做小生意,新中国成立后经营日用百货店,1957年1月把家中的积蓄入股到薛城面粉厂,得到了这张特殊的“股票”。这张“股票” A. 说明国家重点鼓励股份制企业发展 B. 是中国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 C. 见证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 D. 反映了新中国致力于恢复国民经济 【答案】C 【解析】 材料提到,1957年1月把家中的积蓄入股到薛城面粉厂,得到了这张特殊的“股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属于三大改造时期,反映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导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故C项正确;三大改造时期国家没有重点鼓励股份制企业发展,故A项错误;三大改造不等于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错误;1952年新中国已经恢复了国民经济,故D项错误。故选C。 22. 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感到痛苦的“散伙”实质上是 A. 中国农民面对现实的创举 B. 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创建 C. 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否定 D. 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变革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改革。材料“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是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对土地的经营方式,但土地的所有制形式并未变,这些都是中国农民的创举,故A项正确,CD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经营方式的改变,不是发展模式创举,故B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名师点睛】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开始:安徽、四川 ②前提:土地公有制 ③特征:包产到户 ④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乡镇企业的发展: 作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 (3)性质和意义: 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 23.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同志指出“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现在占整个经济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同时,发展一点个体经济,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欢迎中外合资合作,甚至欢迎外国独资到中国办工厂,这些都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这一讲话 A. 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指导思想 B. 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 C. 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D. 决定开放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开放区 【答案】C 【解析】 材料“1985年8月28日”“发表一点个体经济,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欢迎中外合资合作,甚至欢迎外国独资到中国办工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这一讲话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展,故C项正确;A项是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B项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的;D项是对外开放。 点睛:材料“1985年8月28日”“发表一点个体经济,吸收外国资金和技术,欢迎中外合资合作,甚至欢迎外国独资到中国办工厂”是解题的关键。 24.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当时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 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 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C. 工作重心重新转向经济建设 D. 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B项正确。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工作重心重新转向经济建设,故AC 项错误。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形成于21世纪初,故D项错误。 25. 王慎之在《清代海外竹枝词》写道“堪笑今人爱出洋,出洋最易变心肠。未知防海筹边策,且效高冠短褐装。”导致词中“爱出洋”、“短褐装”等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媚外心理使然 B. 工业文明的影响 C. 攀比世风的结果 D. 交通运输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西方工业文明冲击近代中国人生活,属于中等题。解题关键是理解词中的“爱出洋”、“短褐装”含义,并找出具体原因。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爱出洋”、“短褐装”等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古代中国保守封闭,遭到列强侵略后,不仅经济上发生新变化,思想上与生活习俗上都发生了大变化。ACD明显不正确,选B。 考点:近代社会生活变迁·服饰演变·原因 26.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中国汉族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其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这种建筑 A. 反映中国传统社会家国同构的特点 B. 符合尊卑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礼法 C. 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性 D. 是古代小农经济下的普遍建筑样式 【答案】B 【解析】 四合院里最重要的房间就是正房。由于祖宗牌位及堂屋设在正房的中间,所以正房在全宅中所处的地位最高,正房的开间、进深和高度等方面在尺度上都大于其他房间。正房的开间一般为三间中间一间为祖堂,东侧的次间住祖父母,西侧的次间住父母,而且老房子正房左边(东边)的次间、稍间比右边(西边)的略大,这是受“左为上”传统习俗影响的结果。故应选B。A项所谓“家国同构”,材料中的四合院不能完全体现。C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而材料体现不出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D项古代小农经济下的普遍建筑样式也体现不出来。 27.近年来,在“低碳出行”的倡议下,新型有轨电车成为很多城市的新宠。但1906年电车在天津出现时,当时许多人认为电车会电死人而不敢上车,街上经常出现“好人不坐电车”的标语,这一现象说明20世纪初的中国( ) A. 西方工业革命成果早已传入 B. 旧思想观念依然浓厚 C. 交通运输业已经近代化 D. 中西方文化冲突严重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新型有轨电车”可知,这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1906年电车在天津出现时,当时许多人认为电车会电死人而不敢上车,街上经常出现‘好人不坐电车’的标语”可知,电车出现时中国人对其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体现旧思想观念依然浓厚,故B项正确;依据题干“1906年电车在天津出现”可知,A项中的“早已”错误,故A项错误;C项说法过于绝对化,应排除;中西方文化冲突严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考查对电车的传入中国人的态度的认识.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28.1951年,政务院和外交部制定的《对外宾交际须知》规定:宴会请柬应提前一周发出,宴会人数避13(西方人士忌讳);尽量关照自己右手边的女宾,不打听私事,不问女人年龄等。这些规定 A. 体现出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B. 遵循了中华文化的传统 C. 反映出中国与西方关系的缓和 D. 参照了国际外交礼仪规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宴会人数避13(西方人士忌讳);尽量关照自己右手边的女宾,不打听私事,不问女人年龄等”可知,对外宴请的相关规定充分尊重西方文化传统和交际礼节,故D项符合题意。A项题干未体现外交政策的调整,故排除。B项,题干所述为西方传统,故排除。C项,5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对中国的敌视政策,故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29. “饮早茶、叹(粤语,意为享受)报纸”仍为当今广州的一大民俗。1833年,广州创办了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报刊对近代中国所起的影响包括( ) ①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②使广大民众更热心地关注国事、天下事 ③大大降低了中国文盲的人数 ④进步的报刊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 报刊的发行并不能大大降低文盲人数,排除含③的选项。故选B,排除ACD。 30.“两盒点心跑一天”到20世纪90年代已不再是人们春节拜年的主要形式。1994年,某城从除夕夜7点到初五中午12点,家庭电话通话次数比平日增多了65%左右;1999年,中国电信网上每天至少有四五千封电子贺年邮件接来送往。随着手机的普及,短信、微信拜年成了现阶段人们春节期间拜年的首选。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 邮政电信合一时代到来 B. 电信缩短了人们的心理距离 C. 改革开放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D. 通信网络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 【答案】D 【解析】 人们由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串门拜年方式到之后的用电话、电子邮件、短信和微信等拜年方式,这是由于网络通信手段的发达导致的,所以D符合题意;邮政与电信合一的时代是在1949年开始的,故排除A;电信缩短的不是人们的心理距离而是人们交流的空间距离,故排除B;题干说的现象不仅仅是在城市,也发生在农村,所以与城市化关系不大,故排除C。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材料二 北宋开国前后,四川通行的是铁钱。铁钱体重值小,买卖交易用钱量大。大铁钱每千枚重二十五斤,小铁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买一匹绢,需用两万个小铁钱,重量共达一百三十斤,得用车载驴驮,极为不便。于是在淳化、至道年间出现了交子。 ——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三 宋代的“市”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也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 ——吴自牧《梦粱录》 材料四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中国人首次大规模从事对外贸易,不再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五 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至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摘自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主要经济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出现交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至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及其根源。 (4)材料四和材料五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对新经济因素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特点:小农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铁钱体重值小,交子作为纸币使用方便;商品经济发展。 (3)表现:①时间、空间均不再限制(答城市中坊市限制被打破也可);②纸币的出现与大量使用;③以商业为中心的大城市出现;④海外贸易发达; 根源:农业及手工业的发展。 (4)社会现象:①清政府广设钞关,不法官吏巧立名目,对商人苛征重税;②大量商业资本投向土地。 影响: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不利于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 【解析】 【详解】(1 )特点:依据材料一中“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等信息结合所学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等方面概括特点。 (2)原因:依据材料二中“铁钱体重值小,买卖交易用钱量大。”、“极为不便。”等信息结合所学可从铁钱和交子的特征、商品经济的发展等方面概括北宋出现交子的原因。 (3)表现:依据材料二中“于是在淳化、至道年间出现了交子。”、材料三中“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及材料四中“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中国人首次大规模从事对外贸易,不再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等信息可概括得出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 根源:结合所学可知,其根源是农业及手工业的发展。 (4)社会现象:依据材料五中“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信息结合所学从广设钞关、巧立名目、苛征重税、大量商业资本投向土地等方面进行说明。 影响:结合所学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相关所学可知,这种现象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不利于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 32.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祖国的工业化做出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和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当时清政府财政因巨大的赔款陷入严重的困境,兼以官办工业毫无成效,无一不是亏蚀累累。它不得不在1895年命令各省督抚对所办局厂“亟应从速变计,招商承办”,借以缓和国内阶级斗争。不久,它又命令各省设立商务局,主持设厂;颁发章程,奖励民营,从立法上奖励私人投资设厂。 ——张国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政府对官办和民营工业分别制定了怎样的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制定这些政策主要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 怎样搞工业化是民国南京政府主要思考的问题,工业化的重点一开始就被确定在重工业上。……至于具体操作,最突出的是政府于30年代新组建了资源委员会,从资源委员会1936年和1937年的实际建设活动来看,主要集中在与军事工业密切相关的钢铁、冶金、燃料、电力、机械、电器、化学等基本工业领域,其活动地区是以江西、湖南、湖北为中心并及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省。 ——陈勇勤《中国经济史》 (2)材料二中,国民政府的工业化政策有哪些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三 率先由德国政府提出的工业4.0时代,是继工业1.0机器代替人工时代、工业2.0的流水线时代、到工业3.0高度自动化时代,又一个新纪元的开始。数据化、智慧化、网络化成为工业4.0的关键词。2014年11月4日,中国首套工业4.0流水线亮相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这标志“中国制造”将逐渐向“中国智造”升级。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我国工业4.0时代的有利国内外经济条件。 (4)综上,概括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水平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官办:改变经营模式,“招商承办”。 民营:放宽设厂限制,立法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 目的:解决财政危机;缓和阶级矛盾,维护自身统治。 (2)特点:发展重工业;推动西南、中部地区工业发展。 影响:有利于工业结构的合理化;推动全国工业布局日趋合理,为持久抗战奠定物质基础。 (3)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加入世贸组织。国际:新科技革命与互联网技术发展;经济全球化。 (4)因素:国家政策;国际环境;科学技术;经济全球化等。 【解析】 【详解】(1)官办:依据材料一中“亟应从速变计,招商承办”信息可概括得出清政府对官办工业制定的政策。 民办:依据材料一中“奖励民营,从立法上奖励私人投资设厂。”信息可概括得出清政府对民办工业制定的政策。 目的:依据材料一中“当时清政府财政因巨大的赔款陷入严重的困境……借以缓和国内阶级斗争。”等信息结合所学可从解决财政危机、缓和阶级矛盾,维护自身统治等方面分析其目的。 (2)特点:依据材料二中“工业化的重点一开始就被确定在重工业上。”、“其活动地区是以江西、湖南、湖北为中心并及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省。”等信息可从发展重点、发展地区等方面说明特点。 影响:结合时代背景及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相关所学从有利于工业结构的合理化、推动全国工业布局日趋合理、为持久抗战奠定物质基础等方面分析其影响。 (3)条件:依据材料三中信息结合所学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加入世贸组织、新科技革命与互联网技术发展、经济全球化等方面分析推动我国工业4.0时代的有利国内外经济条件。 (4)因素:综合上述分析可从国家政策、国际环境、科学技术、经济全球化等方面概括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水平的重要因素。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