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岳麓版:第14讲 世界多极化趋势及跨世纪的世界格局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岳麓版:第14讲 世界多极化趋势及跨世纪的世界格局学案

第14讲 世界多极化趋势及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考纲要求 1.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2.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课标提示 1.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2.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考点一 世界多极化趋势 考点二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自主学习答案]‎ 考点一 ①煤钢 ②经济 ③原子能 ④共同体 ⑤西欧 ⑥独立自主 ⑦封建 ⑧科技与教育 ⑨新兴独立 ⑩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 考点二 ①人道 ②东欧 ③“独联体” ④领土 ⑤霸权主义 ⑥单边主义 ⑦公正合理 ‎ [巧学妙用]‎ ‎1.漫画探史——战后美欧关系 漫画《大西洋伙伴排座次》‎ ‎★反映欧美关系由受美国控制到欧洲独立自主,要求摆脱美国控制的变化。‎ ‎2.图示解史——欧共体的形成 ‎3.漫画证史——二战后美日关系 ‎《美日邦交之透视》 1987年《时代》封面 ‎★从漫画可以看出二战后美日关系是既合作又斗争。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实力增强,对美国态度逐渐强硬。‎ ‎4.理清概念——不结盟运动 不结盟运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不结盟”。不结盟的含义是不与大国结盟。不结盟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要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现全面彻底裁军,销毁核武器。‎ ‎5.图片证史——德国的统一 图一反映了美苏“冷战”对峙,德国分裂;图二反映了德国实现了统一,两极格局趋向瓦解。‎ ‎6.国示解史——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考法1 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特点 ‎【考题1】 (2017·广东茂名模拟)欧共体委员会主席德洛尔说:“欧共体不单单是‘冷战’的产物,因而它肯定不会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亡。”由此判断,欧洲走向联合的出发点是(  )‎ A.密切欧洲各国的联系,促进自身发展 B.摆脱美国控制,提高欧洲的国际地位 C.与美国、苏联抗衡,保障自身的安全 D.制止发生战争,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答案 A ‎『』 注意材料中隐含的意义。“不单单是‘冷战’(政治)的产物”,更是“促进自身发展”(经济)的需要。‎ ‎『』 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特点 ‎(1)由单一经济领域向多种领域扩展。‎ ‎(2)成员国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3)欧洲合作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领域。‎ ‎(4)合作的方式由单纯的政府间合作到公众自下而上的参与。‎ 考法2 第三世界的崛起 ‎【考题2】 (2017·哈师大附中模拟)1961年铁托在一次会议上发言:“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条艰苦的道路(  )‎ A.动摇了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 B.形成了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C.获得了中国政府的支持援助 D.冲击了由超级大国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答案 D ‎『』 阅读材料时要注意其中隐含的因果关系。据材料可知“选择这条艰苦的道路”的原因是“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和“分裂世界的政策”,它必然产生的结果是冲击了由超级大国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 不结盟运动的特点 ‎(1)政治上从和平中立到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进而发展到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2)愈益重视和强调经济领域的斗争。不结盟运动把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目标。‎ ‎(3)不结盟运动队伍不断扩大,并在组织上走向制度化。从一个比较松散的国际性组织,到逐渐走向制度化,开始具备一个正式组织的特点。‎ 考法3 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史料一 按照约瑟夫·约菲的分析,最近半个世纪以来,已经出现过五波美国衰落论的浪潮。第一波源自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所引发的震撼,美国人感到被苏联甩在后面的危险。第二波发生在1960至1970年代……到了2012年,衰落论出现了第五次浪潮。‎ ‎——据刘擎《2012年西方知识界重要事件综述》‎ 史料二 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指一个时期、一个阶段内的主要力量格局或主要发展趋势,但这三种概念都是相对的,在某种情况下是可以并存的,看不到三者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 ‎,甚至把三者相互对立起来,把三者视为非此即彼的关系,可能是片面的。‎ ‎——叶自成《对中国多极化战略的历史与理论反思》‎ ‎『』 ‎ ‎1.史料一认为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逐渐走向衰落。结合史料分析1960至1970年代“美国衰落论”浪潮出现的原因。‎ 提示 原因:美国发动越南战争,陷入战争泥潭;古巴导弹危机对美国国家安全造成威胁;70年代美国出现“滞胀”现象,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通货膨胀严重;西欧、日本实力的增强,企图摆脱美国的控制;不结盟运动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2.史料二论述了当今国际格局演变的三种趋向: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以“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的关系”的主题,论证史料二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提示 观点: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是相对的,有时可以并存。论证: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两大阵营对峙局面逐渐形成,确立了两极格局。然而,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伴随西欧复苏、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中苏关系破裂和美国相对削弱,国际格局以两极格局为主导的同时,开始出现多极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积极推行单边主义,形成相对的“单极世界”。但欧、日、俄、中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等各种力量不断发展和重新组合,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形成单极化和多极化趋势并存的局面。‎ ‎『』 美国衰落的原因,一方面可从美国综合国力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归纳,另一方面从客观方面,西欧、日本实力的增强,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的崛起角度考虑。解答第二问主题类型的设问,首先理清线索,然后整合要点作答。第一步,提取史料二的观点,即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是相对的,有时可以并存;第二步,结合史实,分阶段论证观点。‎ ‎『』 正确看待多极化趋势 ‎(1)含义:世界多极化中的任何一“极”应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这两者通常是相辅相成的,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所以对多极化可以主要从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两个侧面去理解。‎ ‎(2)原因:经济决定政治,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3)表现:当今国际政治关系中存在美国、日本、欧盟、中国、俄罗斯五个力量中心。其相互之间存在着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军事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约和限制,有利于世界的安全与稳定。但是多极化趋势与美国单极霸权企图之间的斗争远未结束,反而愈演愈烈。‎ ‎(4)现状:迄今为止,多极化还只是一种趋势,没有成为一种稳定的世界格局,建立多极化国际政治新秩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5)意义: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进程符合时代进步,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也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安全。在建立多极化政治格局的过程中,世界各国应该遵循平等、合作、互利的原则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秩序。‎ 考法4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过程及规律 史料 ‎——摘编自杜岗《论中国和平发展中的军事力量需求》‎ ‎『』 ‎ 本题通过图片形象的表达了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之间的发展进程。请结合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史料图示内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图中一组或多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图中内容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看法,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提示 评分说明:‎ 论证 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看法 一等(12~9分)‎ ‎①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②对图中各组要素之间的关系阐述明确,逻辑严密。‎ ‎①观点明确、理由充分。②能够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予以说明,逻辑严密。‎ 二等(8~5分)‎ ‎①能够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②对图中各组要素之间的关系有一定认识,逻辑关系较清楚。‎ ‎①观点明确、理由较充分。②能够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予以说明,逻辑关系较清楚。‎ 三等(4~0分)‎ ‎①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②对图中各组要素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或没有认识,逻辑关系不清。‎ ‎①有观点,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不够准确,逻辑关系不清。②观点不明确,缺少论证。‎ ‎『』 首先,陈述观点。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去概括观点。纵向即一组图片间的关系,横向即两组或三组图片间的关系。如:随着国家间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近代世界政治格局也随发展变化。其次,展开论证。可以以三组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证。如:英法美德等国实力对比变化,引发军备竞赛和殖民地争夺战;二战后美苏成为两大超级大国,导致两极对峙格局形成;苏联解体后,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强,形成“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最后,正对所阐述的观点进行简要总结。‎ ‎『』 二战至今,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历程及规律 ‎(1)演变历程 ‎①两极格局形成:战后到50年代中期,雅尔塔体系确立,“冷战”开始,两极格局形成。‎ ‎②两极格局动摇:7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形成。第三世界兴起。‎ ‎③两极格局瓦解:90年代初,苏联解体,雅尔塔体制瓦解,“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终结。‎ ‎④多极化趋势:90年代至今,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 ‎(2)规律性认识 ‎①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和中心舞台转移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变化。‎ ‎②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国家力量是决定世界政治格局的一个基本因素。充当世界政治格局主角的国家力量的平衡是相对的,发展不平衡是绝对的,因而,变化是必然存在的。‎ ‎③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直接动因是主角对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以及对外政策的调整,在最大限度上保障本国或国家集团的安全利益。‎ ‎④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都和主要国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和改变相联系。‎ ‎1.(2013·课标全国Ⅰ,32)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建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  )‎ A.屡遭战争重创 .社会制度相同 C.发展水平相近 .历史上关系紧密 解析 西欧六国的联合首先实现了对煤、钢等重要战略物资的联合管控,明确表达了避免战争的愿望,故A项符合题意。D项属于历史原因;B、C两项提供了联合的可能性。‎ 答案 A ‎2.(2015·重庆文综,12)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推动了(  )‎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两极格局的逐渐巩固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D.美苏关系的持续缓和 解析 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从殖民统治下相继获得独立。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不结盟运动兴起,‎ 故C项正确。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于1942年;两极格局形成于1955年,这些与题干中“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不符,故A、B项错误。二战后,美苏关系逐渐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故D项表述错误。‎ 答案 C ‎3.(2012·广东文综,23)1962年法国某报纸说,戴高乐总统应该时刻准备亮出持有的大量美元这张外交王牌,通过向美国购买黄金而对其施压。美国政府对此颇为重视,认为“法国持有的美元所表现的既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这反映了(  )‎ ‎①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②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③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挑战 ④法国抵制马歇尔计划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关键信息:“1962年”“通过向美国购买黄金对其施压”。从时间上看,世界正处于两极格局与布雷顿森林体系之下,“向美国购买黄金而对其施压”,从政治角度上分析,说明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而从经济角度上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保持固定的汇率,所以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挑战,B项正确;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法国是发达国家,②项排除;马歇尔计划是对西欧的经济援助计划,④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 答案 B ‎4.(2014·江苏单科,19)美国学者亨廷顿说:“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以上关于世界格局的表述可概括为(  )‎ A.单极加多极的世界格局 B.诸强争霸的世界政治格局 C.美国称霸世界的单极格局 D.实力相当大国并存的多极格局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可知此时两极格局已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世界格局为“一超多强”,A项符合题意;B、C两项说法错误;目前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D项错误。故答案为A项。‎ 答案 A ‎5.(2014·重庆文综,12)1998年,日本向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捐款和出资占其政府开发援助(ODA)总额的比例高达19.8%。2001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秘书长表示: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材料表明,日本(  )‎ A.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B.获得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C.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解析 日本向世界组织捐款和出资,希望安理会改革,反映日本希望提高国际地位、成为政治大国的愿望,C项正确。A、B、D三项与史实不符,且材料无法体现。故答案为C项。‎ 答案 C 一、选择题 ‎1.(2016·湖北华中名校押题卷)20世纪70年代,日本、德国经济实力相对上升,贸易顺差不断增长,因此这两个国家的币种也成为国际上最坚挺的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日元、马克和美元已经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这意味着(  )‎ A.世界经济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 B.美国经济衰落逐渐落后于德日 C.美元不再被国际经济体系认可 D.美国大力扶植德日经济的发展 解析 日本、德国的崛起,使美国经济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反应了 经济多极化的趋势,故A项正确;美国的经济一直领先于德日,故B项错误;美元始终是国际通用货币,故C项错误;美国在战后一度对德日扶持,但到了70年代,美国已经不再扶植德日,故D项错误。‎ 答案 A ‎2.(2017·福建莆田模拟)1969年尼克松政府上台后,对美国的东亚政策开始做出重大调整,主要是从这一地区实行战略收缩。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同日本的关系,使美日关系出现一些新的变化。这反映了(  )‎ A.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 B.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 C.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D.国际形势和美日双方力量的变化 解析 在两极格局下美国的战略重心始终是欧洲,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冷战在欧洲、亚洲全面展开,故B项错误;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形成在20世纪80年代,故C项错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经济发展,日本实力增强,美国陷入越南战争之中,实力下降,故调整了对东亚的政策,故D项正确。‎ 答案 D ‎3.(2017·山东菏泽模拟)下表(数据来源:杨国昌著《(当代世界经济概论》)所反映现象的合理推论是(  )‎ 美国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 ‎+为顺差,-为逆差 年代 ‎1950‎ ‎1960‎ ‎1970‎ ‎1973‎ 与日本的贸易 ‎+2.4‎ ‎+2.0‎ ‎-15.9‎ ‎-19.4‎ 与西欧国家的贸易 ‎+2.0‎ ‎+10.7‎ ‎-5.8‎ ‎-17.8‎ A.促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B.强化了美国对西欧和日本的同盟关系 C.经济多极化有力地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 D.加速欧共体变成经济兼政治性质的组织 解析 材料突出的是美国的贸易中心地位受挫,‎ 而不是促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故A项错误;材料突出美国的贸易中心地位受挫,美国与西欧和日本的同盟关系更多的变为竞争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突出的是美国与日本、西欧之间贸易由顺差转为逆差,体现了美国实力的下降,经济多极化对美苏两极格局的冲击,故C项正确;材料与欧共体性质的转变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C ‎4.(2016·河南洛阳调研)对于德国的统一,美国持积极支持的态度,强调德国统一必须在联邦德国继续同北约和欧共体保持联合的情况下实现,“不应以中立换取统一”。而英法对德国的统一最初则持消极和不支持的态度。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德国统一势必影响战后世界政治格局 B.德国统一利于巩固原有欧洲均衡体系 C.资本主义阵营内部政治分歧日益加剧 D.多极化趋势严重挑战战后的世界格局 解析 对于德国的统一,美国与英法不同的态度,原因在于德国统一势必影响战后世界政治格局,进而影响到美国与英法的现实利益,故A项正确;B项只符合美英的外交利益,故B项错误;C项是上述现象反映出的问题,而非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D项是上述现象的影响,而非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答案 A ‎5.(2016·河南豫南六市模拟)“历史所能赋予的最高荣誉,莫过于和平缔造者”,这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1969~1974年任总统)的墓志铭。尼克松在任总统期间,改善了中美关系,结束了越南战争,同苏联强调谈判代替对抗。尼克松缔造“和平”的实质是(  )‎ A.美国对外战略目标的根本改变 B.以和平为幌子推行霸权主义 C.淡化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D.实力相对下降下的战略调整 解析 美国对外战略目标未发生根本改变,故A项错误;这一时期美国处于战略收缩期,材料并未体现美国的霸权主义,故B项错误;尼克松改善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基于国家实力相对下降的考虑,淡化矛盾只是表面现象,‎ 故C项错误;70年代初,美国出现“滞胀”,经济实力相对下降,再加上西欧和日本的冲击,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不得不做出战略调整,故D项正确。‎ 答案 D ‎6.(2017·新疆乌鲁木齐调研)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那种挑战”指(  )‎ A.不结盟运动的萌动 B.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C.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D.美苏冷战的正式结束 解析 不结盟运动早在1961年兴起,故A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是对美国霸权的挑战,故B项正确;中国的综合国力在提高,但在20世纪70年代,中美共同面临来自苏联的威胁,同有改善关系的需求,故C项错误;美苏冷战结束与苏联解体(199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B ‎7.(2017·重庆一诊)第三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上通过的《卢萨卡宣言》指出:“(超级大国)对别国内政的干涉,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使用武力和进行颠覆的威胁,这些做法都达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并成为经常的危险。”这段材料表明不结盟国家反对(  )‎ A.殖民主义 B.霸权主义 C.恐怖主义 D.极端主义 解析 根据教材内容可知,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亚非拉国家从殖民统治下相继获得独立,故A项错误;不结盟运动主要目的是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故B项正确;第三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召开于1970年,恐怖主义是当代的国际问题,故C项错误;极端主义与不结盟运动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 B ‎8.(2017·湖北武汉调研)美国大学教授罗伯特·佩普说:“在21世纪头十年,美国的相对实力不断 下降,而中国的相对实力却一直在增强。单极秩序正在变得过时,其他正在崛起的国家也增加了与美国实力抗衡的力量,美国正在失去大部分的战略自由。”对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是(  )‎ A.中国的崛起对美国的霸主地位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B.美国实力相对下降使世界多极化趋势增强 C.美国实力相对下降促使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D.美国已经放弃建立单极格局的政策 解析 材料中“美国的相对实力不断下降”“其他正在崛起的国家”,体现的是美国实力的相对下降促进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故答案为B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对美国霸主地位的挑战,故A项不选。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与题中时间不符,故C项不选。美国一直有称霸世界的野心,故D项不选。‎ 答案 B ‎9.(2016·甘肃张掖一诊)某课题的中心词是“杜鲁门主义”、“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苏联解体”。由此推断,该课题的中心内容最有可能是(  )‎ A.从美苏争霸到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B.从经济区域集团化到全球经济一体化 C.从两极格局到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D.从两极格局的形成到两极格局的瓦解 解析 该课题涵盖美国、欧洲、日本、中国、及俄罗斯等主要世界力量点,可推断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有关。C项表述错误,故选D项。‎ 答案 D ‎10.(2017·安徽黄山模拟)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指出:“美苏垄断一切的情况正在变化。世界格局将来是三极也好,四极也好,五极也好,……中国……怎么样也算一极。”下列说法与材料无关的是(  )‎ A.世界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B.世界正在朝着多极化方向迈进 C.中国国家实力不断增强 D.西欧、日本的崛起冲击着两极格局 解析 注意要求是回答与材料无关的。从材料中的“美苏垄断一切的情况正在变化……中国……怎么样也算一极”,故A、B、C项正确,‎ 不符合题意;注意时间是20世纪90年代初,而D项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 D ‎11.(2017·山东日照模拟)1990年11月,在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成员国首脑会议上,北约和华约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两大军事集团“不再互为为对手,相互将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并友好相处”,这“成为欧洲冷战时代结束的象征”。这一声明主要是基于(  )‎ A.两大集团军事上势均力敌 B.世界政治格局日益多极化 C.欧洲一体化逐步走向深入 D.两大集团力量对比失衡 解析 依据所学,两大集团军事上势均力敌是在冷战时期,与材料“成为欧洲冷战时代结束的象征”不符,故A项错误;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是指在美苏两极之外,出现了西欧、日本、中国、第三世界等重要力量,而当时的北约和华约分别在美国和苏联的控制之下,体现的是两极的对立,故B项错误;欧洲一体化逐步走向深入是指欧洲要在经济一体化、政治一体化的基础上建立欧洲独立的防务体系,结束在区域安全问题上完全依赖美国和北约的状况,故C项错误;北约和华约由对立到发表联合声明,主要是由于90年代苏联东欧局势出现动荡,开始剧变,使华约的力量大大削弱,故D项正确。‎ 答案 D ‎12.(2017·山西模拟)有学者指出21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该学者认为(  )‎ A.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B.大国决定着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 C.国际体系朝着多元多体方向发展 D.世界各地发展的不均衡逐渐加大 解析 根据材料“大国群体体系”指政治领域的多极化,而非经济上的全球化,故A项错误;大国并不是世界格局的决定性因素,故B项错误;“多元多体”意即多极化,与材料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突出,多种力量的增长,‎ 而非贫富差距拉大,地区差距拉大,故D项错误。‎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3.(2017·四川广安调研)“民族主义”,指以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对本民族的认同、归宿、忠诚的强烈思想意识和实践活动,是思想、学说、运动的统一,是一个历史性概念,与近代主权国家一同产生,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文化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九世纪前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日耳曼兴起浪漫主义运动,学者文人对于历史传统与民族精神颇多歌咏,这个文化活动对于日耳曼人的统一建国激励甚大。……1862年,“现实主义政治”大师俾斯麦用铁血政策取得三次王朝统一战争的胜利,大大鼓舞了德意志民族的自豪感。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当民族主义同强大的政治、外交、军事领袖结合起来后,他在动员、集合民族感情膨胀的民众方面便具备了无限潜力。……他们建立学校,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思想,还将青年征召入伍,让他们保卫国家利益,甚至有时还主动出兵攻击,以此来提高本民族的威望。‎ 二战后,德国被分区占领,再次分裂。东德经济发展缓慢,增长率从1984年的5.5%下降到1989年的2%,人们的日常生活必需品非常紧缺,买汽车必须提前10年预订。在200万人逃向西德后,东德于1961年开始修筑“柏林墙”,这严重伤害了德意志人民的感情。而西德经济在二战后始终保持高速而又相对稳定的增长,到1960年,西德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8.6%,高于所有西方工业国家,迅速地跻身于世界经济强国之林。在政治上,始终没有放弃统一,其国家法律一直称“基本法”而不是宪法,从而为重新统一德国留有余地。1990年,德国再度实现统一。‎ ‎——摘编自[美]本特利《新全球史》,‎ 张建华《世界现代史》等著作 材料二 我们鉴于古今民族生存的道理,要救中国,想中国民族永远存在,必要提倡民族主义。就中国的民族说,总数是四万万人,当中掺杂的不过是几百万蒙古人,百多万满洲人,几百万西藏人,百几十万回教之突厥人 ‎,所以就大多数说,四万万中国人,可以说完全是汉人。我们这种民族,处于现在世界上,是什么地位呢?用世界上各民族的人数比较起来,我们人数最多,民族最大,文明教化有四千多年,也应该和欧美各国并驾齐驱。但是中国的人没有民族的精神,所以实在是一片散沙,弄到今日是世界上最贫弱的国家,处国际中最底下的地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我们的地位在此时最为危险,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优。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 ‎——摘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德国实现两次统一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民族主义思潮。‎ 解析 第(1)问,依据题干“‘民族主义’,指以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对本民族的认同、归宿、忠诚的强烈思想意识和实践活动,是思想、学说、运动的统一”,结合材料一和所学有关两次德国统一的史实,从政治背景、经济基础、民族意识、历史文化等方面,分析归纳两次德国统一的相似之处。第(2)问,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民族主义的内涵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分别从国家、民族、社会的角度,分析民族主义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答案 (1)相似之处:①国家分裂,阻碍了德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民渴望统一。1871年之前,德国四分五裂,使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落后于英法等西欧国家。二战后德国被分区占领,一分为二,德国国际地位大大削弱。‎ ‎②经济发展,为实现国家统一奠定基础。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展开,迫切需要实现国家统一,建立统一市场。20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经济发展迅速,远远超过民主德国,为统一打下坚实的基础。‎ ‎③出现统一的中坚力量。19世纪末,普鲁士成为德意志各邦国中实力最强的集团,加上雄才大略的俾斯麦,成为统一的领导者、组织者。20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凭借强大的实力成为德国统一的主导者。‎ ‎④民族意识(民族情感)为统一奠定思想基础。19世纪日耳曼浪漫主义对历史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歌颂,激发了民族意识,促进了统一。二战后,民主德国修筑柏林墙,伤害了民族感情,联邦德国称国家法律为基本法,为统一留有余地,有利增强德意志民族情感。‎ ‎⑤共同的历史文化心理特征。都属于日耳曼民族,有着共同的语言,历史,文化和心理特征,这是统一的强大的动力。‎ ‎(2)评析:“民族主义”,指以人们对本民族的认同、归宿、忠诚的强烈思想意识和实践活动。它的产生往往和国家分裂、民族危机、社会贫弱等因素密切相关。‎ 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积极:①激发民族热情,促进国家的团结统一;②推动民族救亡运动,维护国家主权独立;③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促进民族国家的富强和发展。‎ 消极:①狂热的民族主义容易煽动侵犯其他民族国家的利益,常成为军国主义温床(侵略他国,引发战争);②狭隘的民族主义,内不利于民族团结,外不利于吸收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明成果。‎ 理性的民族主义推动社会进步,过度偏激的民族主义导致社会动荡。‎ ‎14.(2017·广东韶关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所谓“美国领导的世界秩序”有三个支柱:一是美国价值观,二是美国军事同盟体系,三是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国际机构。中国不可能全盘接受这个秩序,中国讲的“国际秩序”指的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一系列国际机制、法律体系和原则规范。中国对现行国际秩序有归属感,是创建者之一,也是获益者和贡献者,同时也是改革的参与者。……大家不要试图用美国的形象来评价中国,中国不会成为另一个美国,世界上有一个美国就够可以了。‎ ‎——摘自新华社慕尼黑‎2016年2月13日电 联系所学知识对材料中“三个支柱”包含的内容分别做适当扩展,结合史实说明作者对美国的立场。‎ 解析 首先,对“三个支柱”所包含的内容分别做适当扩展。①美国价值观:包含了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平等等理念;②美国军事同盟体系:包括了北约以及美国与其他国家所建立的同盟关系,如日本、菲律宾等;③国际机构:它包含了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其次,说明作者对美国的立场。根据材料“中国不可能全盘接受这个秩序,……中国对现行国际秩序有归属感,是创建者之一,也是获益者和贡献者,同时也是改革的参与者。……大家不要试图用美国的形象来评价中国”可知,作者认为,中国不会全盘接受美国的世界秩序,也不希望用美国的形象来评价中国,同时,中国一定程度上承认美国所构筑的国际秩序,是创建者,受益者和改革参与者。最后,结合史实进行论证作者观点。①中国不能全盘接受:从价值观角度 ‎,美国利用所谓的西方民主价值观,对我国搞和平演变;从军事同盟角度,美国利用其构筑的军事同盟,搞霸权主义,并在一定程度上构筑对我国的包围圈;从国际组织角度,美国利用其构建的国际组织,肆意干涉别国内政,不惜损害别国利益来实现自身的目的;②一定程度上承认美国所构筑的国际秩序: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它所建立的一系列战后国际秩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际社会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法制化方向运行,众多的国际事务,需要美国来发挥其应该有的国际影响。‎ 答案 “三个支柱”内容扩展:美国价值观,民主、自由、人权;军事同盟,北约、美日同盟;国际机构,联合国及安理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说明作者对美的立场:作者认为,中国不能全盘而是部分接受“美国的世界秩序”,但是世界需要美国。‎ 中国不能全盘只是部分接受:美国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到别国,搞和平演变;利用北约干涉别国内政,称霸世界;利用经济体系,掠夺财富。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联合国体系可以接受。‎ 世界需要美国:历史选择了美国是最强大的国家,很多历史责任要美国担当,不少国际事务要美国主导。‎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