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四川邛崃市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4年四川邛崃市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

2014 年四川邛崃市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 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填涂在机读卡上的相应位置。 1.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当商之 末而周之文、武亦称王,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为改 变这种状况,周初统治者实行了( )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嫡长子继承制 D.郡县制 解析:从材料“当商之末而周之文、武亦称王,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 有君臣之分也”可以看出,即使是在商朝末年,天子与诸侯之间尚未有君臣之分,只是联盟 的关系。为了改变这种政治上的松散的状况,西周实行了分封制。故选 B。A 项错误,无法 体现出材料中的君臣关系;C 项是西周实行的宗法制的核心内容,宗法制是为了保障西周分 封制的;D 项是在秦朝实行的制度。 答案:B 2.戴震(1724—1777 年):“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 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该材料( ) ①反映了理学对人性的压制 ②批判了清政府实施残酷的刑罚 ③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要求 ④所呈现的思想预示着中国文化即将向近代转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尊者和长者大都是以理作为教训地位卑微的人和年幼的人,即使是错误 的,也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地位低下的人即使是正确的观点,但是因为不符合理得要求, 也被认为是叛逆,会受到惩罚。这反映了理学对人性的压制,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 要求,体现了追求自由的观点,所呈现的思想预示着中国文化即将向近代转型。因此①③④ 都是正确的。故选 C。 答案:C 3.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思想,下列内容与此思想不相符的是( ) A.“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 B.“盐铁官营” C.“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 D.“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解析:A 符合重农抑商的思想,献粮食多的人可以拜爵,可以免罪;B 项是政府经营盐铁, 不让市场参与;D 项是海禁政策,限制对外贸易。因此 ABD 均符合重农抑商政策。C 项是说 的农商均衡,与材料中经济思想不符。故选 C。 答案:C 4.阅读下列历史材料,从中可以获取关于活字印刷术的历史信息是( ) 图 1 金朝“贞佑宝券”(纸币)拓片(植入铜活字以防伪) 图 2 1490 年华隧铜活字印本《宋诸臣奏议》 图 3 乾隆年间木活字《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书页 图 4 1874 年王韬创办的《循环日报》(世界上第一家采用西式中文铅活字排印的华资中文日 报) ①活字原料丰富 ②服务对象广泛 ③技术逐渐进步 ④技艺水平一直领先世界 A.①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从材料图片信息可以看出,活字的原料有铜活子、木活字和铅活字等,显示原料丰富; 活字印刷服务对象广泛,既有纸币印刷,也有大臣的奏议,还有报刊等,而且活字的制作技 术不断地进步。因此①②③ 都是正确的。④错误,图四显示的信息是在中国第一家使用铅 字排印中文报刊,并未说明第一家使用该技术。故选 B。 答案:B 5.据资料统计,新航路开辟后,从明后期至清前期 200 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 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体系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 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日后能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 直接原因是( ) A.“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B.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不适合工商业发展 C.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解析:中国古代,以农立国,自然经济长期处于统治地位。“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 策是自然经济的产物,该政策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海外贸易,造成中国经济基础没有发 生根本性变化。B 表述不正确,农耕文明没有大力发展工商业是政治体制影响的结果,并非 本身造成的。C、D 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合,并且 D 并非“内部因素”。 答案:A 6.1912 年 5 月,袁世凯下达通令说,“近来乃习尚奢华,贪多斗靡,……尚朴素者,多为 人嗤”;接着 “劝告国民,继自今衣食、日用、完婚、丧祭诸费,必不可少者,极力从俭; 其可少者,一概省之,务期多惜一分物力,即多延一分生命。”下列对该信息的理解正确的 是( ) ①普通民众的生活已经较为富裕 ②传统消费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 ③西方生活方式对国人有一定的影响 ④政府对民众消费进行强力干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③④ 解析:①项错误,从材料看,民众的生活还是很艰苦,袁世凯倡导节俭;从材料“近来乃习 尚奢华,贪多斗靡”可以看出,传统消费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民众多奢侈,效仿西式生活。 因此②③正确。故选 C。④错误,政府只是劝导民众节俭,并未强力干预。 答案:C 7.法国著名学者雷奈·格鲁塞的《东方的文明》写道“秦代在历史上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 周时已有的中国的力量,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 下列现象中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 A.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B.实现了国家统一 C.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D.创立三公九卿制 解析:从材料“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可以看出, 秦时期相对于西周来说,实现了权力的集中。即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选 A。 B 项与材料无关;CD 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因此 BCD 三项均错。 答案:A 8.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中说:“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 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这是因为这两大事件( ) A.使中国先进分子找到了改造中国的新途径 B.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充分的组织准备 C.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重要标志 D.为“工农武装割据”提供了理论依据 解析:此题实际上考查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影响。辛亥革命推动了民 族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进一步壮大,另一个方面,辛亥革命救国运动的失败,促使先进的 中国人继续寻找救亡之路;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显示了伟 大的力量。为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故选 A。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出现,为中国共产党 的成立做了充分的组织准备;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重要标志,辛亥革命与此 无关;为“工农武装割据”提供了理论依据是在共产党成立后的 1927 年。因此 BCD 均错误。 答案:A 9.史学大家范文澜先生提出:“无一语无来历,无一事无根据。” 在此治学思想的指导下, 下列史实与得出的结论配搭正确的是( ) A.铁锄的出土—铁农具已在江南广泛使用 B.科举制的实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C.洋务企业兴办—近代工业在中国出现 D.《论十大关系》发表—毛泽东思想成熟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历史研究应该有依据,史论结合。A 项错误,出土了铁器,并不能说明 江南已经广泛使用铁器;B 项正确,科举制的推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 项错误,洋务企 业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是并不能说明中国最早的近代工业,因为近代中国受到外国的侵 略,外资企业最先在中国出现;D 项错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是《新民主主义论》。故 选 B。 答案:B 10.清代广东罗定山区“凡一炉场环而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 烧炭者二百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从材料可以得到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 ①罗定山区的冶铁工场规模很大 ②冶铁业发展带动人口聚居情况的出现 ③冶铁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④这是一家采用了雇工经营的新式企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分析概括材料“凡一炉场环而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 烧炭者二百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可很容易了解到,罗定山区冶铁的炉场规模 大,分工细。判断各选项,①②③正确,与材料信息相符;④“雇工经营”从材料中没有得 到反映。排除④,故选 A。 答案:A 11.范仲淹在《鉴于诏条部东十事》说:“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 可不更张以救之。”结合材料判断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 A.缓解国家财政危机,促使人民生活富裕 B.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 C.增加政府收人,增强军队势力 D.财政危机日益严重,适应士大夫呼吁改革的要求 解析:此题需要以阶级分析法进行分析。范仲淹和王安石都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他们所 采取的改革措施都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故选 B。A 项中的使人民生活富裕、C 项中的增 强军队战斗力、C 项中的适应士大夫改革的要求都是以维护封建统治为根本出发点的,因此 不是最佳选项。 答案:B 12.孙中山认为它是“对于欧美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锑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佩服。 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这 应该是孙中山对哪一历史事件的高度评价?( ) A.三元里人民抗英 B.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 C.义和团运动 D.五四运动 解析:此题很容易可以看出考查的是义和团运动的相关内容。结合所学,从“对于欧美的新 文化之反动”可以理解到,孙中山在否定义和团运动的盲目排外,而“其勇锐之气令人佩服 以及中国经过那次血战表明中国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这句话是在强调义和 团运动的进步意义,所以答案为 C。ABD 三项均没有反对外国文化的内容。 答案:C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3 小题,13 题 18 分,14 题 16 分,15 题 18 分,共 52 分) 13.阅读下列材料:(18 分) 材料一:我国近代前期民族企业发展状况表 时间 创建企业(家) 投资总额(万元) 厂数 年均增长率 数额 年均增长 1872~1894 年 53 2% 470.4 21.4 1895~1900 年 104 17% 2300 383.3 1901~1911 年 326 30% 8620 783.7 1912~1919 年 470 60% 9500 1187.5 材料二:1914 年,农商部发给华胜有限公司的采矿执照图 材料三:一战期间,我国创办的主要民族企业图 材料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面粉出口增长表 (图 7)( 1914-1919) 材料五:1922~1925 年,中国纺织业发展状况表 年代 纱锭数(枚) 占全国纱锭数百分比(华商+外商=100%) 1922 年 1,506,634 63.1 1924 年 1,750,498 59.7 1925 年 1,866,232 55.9 ……1921 年至 1922 年两年内,日本在上海新设纺织公司六个,在青岛新设三个……。1919 年,日本在华纱厂的纱锭数为 332922 枚,1922 年增至 621828 枚,1925 年更增至 1268176 枚。……在商品倾销方面,帝国主义对华贸易总值,如果以 1913 年为 100,大战期间最低 的 1915 年为 79.7。但大战一结束,1919 年立即增加到 113.6,1922 年激增到 165.8。 ——引自胡华主编《中国革命史讲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前期的发展趋势和主要状况。(3 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的知识,分析形成上述状况的原因有哪些?(6 分) (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一战期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有哪些?(2 分) (4)根据所学的知识和一战期间的国际形势,分析材料四中中国面粉业由战前的进口为主变 为出口为主的主要原因。(2 分) (5)材料五反映了哪些现象?从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5 分) 解析:(1)从材料一的表格可以看出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无论在工厂数量还是在资本数额上 都有了很大的增长,但是在不同的时期也有明显的不同。甲午战争前,民族工业发展较慢, 甲午战后得到了初步发展,在一战期间发展较快,达到高峰。(2)甲午战争前,民族工业发 展较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受到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的民族工业刚刚出 现,力量薄弱。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得到初步的发展。一 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发展迎来了短暂的春天。(3) 从材料三的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民族工业一战期间快速发展时期主要是集中在 投资较少的轻工业。从地区的分布上来看,主要是在沿海地区那些自然经济解体较早的地区。 (4)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较快,特别是面粉业和纺织业。这主要是由于近代西方忙 于战争,国民经济进入战时轨道,轻工业发展不足。(5)从材料五的数据分析可知,一战后 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缓慢了下来,帝国主义卷土重来,重新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的侵略。从 一战期间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到战后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的衰落,可以充分的说明帝国主义是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严重的阻碍。 答案:(1)①投资厂、资本投资额均持续增长。②1895 年前各项增长值较低。 ③1912~1919 年各项数据达到最高。(3 分) (2)1894 年前: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挤压;外商企业的竞争;政府对民族工业的压制;民族工 业自身力量薄弱。(任答两点,2 分)一战期间:辛亥革命的推动、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侵略、 群众性斗争的影响、“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4 分) (3)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相对落后;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等发达地区,分布不平 衡;发展时间很短。(2 分) (4)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一战期间,英法等欧洲国家卷入战争,国民 经济军事化,对面粉的需求增加。(2 分) (5)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重新加紧经济侵略;日本在华经济势力迅速增强,成为侵 略中国的主要国家;中国民族工业每况愈下。(3 分) 国家的独立是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2 分) 14.阅读下列材料(16 分)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好?”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 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 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 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息,然后 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 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张子语录》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 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官便殿奏礼》 材料四: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 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1)材料一的主要思想是什么?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有何发展?分析其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三中张载的言论指出宋代理学在塑造人格和德操方面有何建树?(2 分)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朱熹和李贽对孔子思想的态度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6 分) (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指出汉代以来儒学长期被奉为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2 分)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史料并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的知识点是儒学演变。(1)材料一“君 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体现孔子德治思想,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 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体现了经董仲舒为适应“大一统”而提出“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主张;(2)此题需要仔细的分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张载的观点,对此进行分析进而回答出儒学对塑造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作 用;(3)从材料“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 下后世不易之大法”可以分析的出朱熹认为孔子的言行是不变的真理;李贽认为“咸以孔子 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同时结合各自时代背景分析原 因。(4)此题是开放性的试题,解答此题需要结合上述材料并要根据儒学自身发展演变概括 原因,即不断发展完善,适应了统治的需要,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为政以德。提倡大一统;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 权的需要。 (2)注重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3)朱熹认为孔子思想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李贽提出不以孔子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魏晋 以来社会矛盾尖锐儒学核心地位受到冲击,为维护封建统治,急需重树儒学正统地位;商品 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4)儒学自身不断发展与完善,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 1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阅读下列中国历史上法制建设的 相关材料,回答问题。(18 分) 材料一:“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 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朱元璋对其孙子朱允炆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汝治平世,刑自当轻,所谓 刑罚世轻世重也。” ——《明史》 材料三: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若事可行,门下 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镇(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宋朝设官之制,……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 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廷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 ——《文献通考》 材料四:“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 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参议院由各地 选派的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 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 多数党产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 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 集中制。 ——引自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材料一、二法治思想的核心各是什么? (4 分) (2)据材料三,写出唐代中央官制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宰相职权发生的具体变 化。(4 分)概括指出唐宋王朝中枢权力演变的基本特点。(2 分) (3)依据材料四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哪些原则?(4 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各自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2 分)结合材料四、五和所学知识 指出:在发展民主方面,后者与前者相比有什么根本不同?(2 分) 解析:(1)材料一“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中可以看出韩非子主 张法治,强调法律的重要性;材料二中“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汝治平世,刑自当轻,所 谓刑罚世轻世重也”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强调刑罚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而变化。(2)此题考查 的是基本的历史知识,唐代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宋代实行的是二府三司制,分割相权,加 强皇权。(3)从材料“参议院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由临时大总统、副总 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可以 看出这是实行了三权分立的原则;“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是体现的主权在民 的原则。(4)从性质的角度看,材料一和材料二是封建性质的,而材料三和材料四是为了发 展资本主义性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人民享有一定的权利。 答案:(1)核心:①法律是君主制定的,是其统治的重要手段,法律的核心是“刑罚”(2 分) ②要适时调整刑罚的轻重程度以维护君主权威,保障君主专制统治。(2 分) (2)①唐代:三省六部制(1 分) ②宋代: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其行政权、军权和财政权。(3 分) 特点:(通过分散宰相职权)削弱相权,加强皇权。(2 分) (3)原则:①主权在民;②民族平等;③三权分立;④责任内阁制(4 分) 地位:①前者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否定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1 分) ②后者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1 分) 不同:从争取资产阶级民主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2 分)(答出“从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制发 展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同等给分) ③材料五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法制,它确立的是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人民群众享有更充分 的民主权利 (1 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