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者,乃传子法之精髓,由传子之制而嫡庶之制生焉。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材料所述制度是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礼乐制 【答案】C 【解析】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种制度强调贵贱有序,稳定统治秩序,这与“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者”相符,故C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的首领承让制度,排除A;分封制是地方制度,是宗法制的外在表现,排除B;礼乐制是配合分封制实行的礼仪制度,排除D。故选C。 2.秦始皇统-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郡县制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主要依据在于 A. 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B. 郡县的长官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C.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D. 郡县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答案】C 【解析】郡县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和分封制下的诸侯世袭相比,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C正确;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是地方管理机构,排除A;、郡县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排除B;郡县制加强中央对于地方的管理,不是加强君主专制,排除D。故选C。 3.如图反映的政治状况,到西汉中后期最终解决,这得益于 A. “推恩令”的实施 B. 宗法制的推行 C. 分封制的实行 D. 中朝制的实行 【答案】A 【解析】图中是西汉初期实行的郡国并行制度,该制度下导致王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分割了王国的封地,解决了王侯威胁中央集权的问题,故A正确;宗法制属于按照血缘关系继承的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分封制不利于解决王国问题,排除C;中朝是中央分割宰相权力的制度,排除D。故选A。 4.《新唐书·百官志二》载:“给事中四人,正五品 上……凡百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驳正违失。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材料中的“给事中”应属 A. 门下省 B. 中书省 C. 尚书省 D. 六部 【答案】A 【解析】材料“凡百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驳正违失。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反映了对诏令的审核职能,属于门下省,故A正确;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故B错误;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故C错误;六部负责具体执行相关诏令,故D错误。故选A。 5.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临时任用)之分。“官”是一种等级待遇,表示禄位、品级的高低。“职”只是一种荣誉性质的虚衔,如“大学士”等。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务,握有实权,这样承担内外事务可以不受官员的品级和资历的限制,宋代的这一做法 A. 有利于防范官员的权力膨胀 B. 促进了政府的科学管理 C. 有效的解决了吏治腐败问题 D. 明确了官员的职责分配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宋代的官、职、差遣(临时任用)分开授予的做法,使位高者未必权重,这有助于防止官员权力膨胀,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这一做法仍存在很多弊端,不是科学的管理方式;C选项错误,这一做法并未有效解决吏治腐败问题;D选项错误,职位和实权的分离会造成官员职责不明确。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6.元代加强了对疆域的有效管理,其中管辖今天西藏地区的机构是 A. 江浙行省 B. 宣政院 C. 中书省 D. 澎湖巡检司 【答案】B 【解析】元朝时期实行“一省两院制度”其中两院是枢密院和宣政院,其中宣政院是管理西藏和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机构,故B正确;江浙行省辖地相当于今天浙江、福建,排除A;中书省是管理现在的河北、山东、山西和内蒙古部分地区,排除C;澎湖巡检司是管理台湾地区的机构,排除D。故选B。 7.明太祖废除宰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他曾作诗一首:“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A. 设置内阁 B. 设置殿阁大学士 C. 设六部分理全国事务 D. 授予阁臣票拟权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这首诗反映了朱元璋废除丞相后,政务繁忙,为此朱元璋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故B正确;内阁是明成祖时期设立的机构,排除A;六部早在隋唐时期已经设立,排除C;此时尚未有设立内阁,授予阁臣票拟权是明宣宗时期,排除D。故选B。 8.史载:“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宦官也必须退出。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材料表明军机处 A. 参与政务且有决策大权 B. 位高权重可以制约相权 C.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承旨传达有利于强化君权 【答案】D 【解析】军机大臣只是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按照皇帝旨意办事,使皇权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故D正确;军机处参与决策,但是没有决策权,排除A;丞相此时已被废除,不存在制约相权的现象,排除B;中央集权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材料体现的是强化君主权力,排除C。故选D。 9.史学家陈旭麓指出:“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鸦片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的一步。”鸦片战争被认为是“一块界碑”是因为 A. 中英贸易出入超形势逆转 B. 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C. 中国首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D. 中国商品市场大门被迫完全打开 【答案】B 【解析】鸦片战争带开了古老中国封闭的大门,促使中国有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B正确;中英贸易出入超形势逆转不是材料中“界碑”的含义,排除A;中国首次被西方国家打败不符合材料“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的一步”,排除C;鸦片战争只是打开了五个通商口岸,排除D。故选B。 10.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在一次不平等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内有官员洋洋得意,以为他们的外交成功了。每种货物应该纳多少税都明白地载于条约,那就可以省除争执。而且新的税则平均到百分之五,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还要略微高一点。”据此可知,这一-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A 【解析】材料中论述的是协定关税的问题。《南京条约》中规定中国的关税必须同英国商定,故A正确;《北京条约》、《马关条约》以及《辛丑条约》都没有提及关说协定的条款,排除B、C和D。故选A。 11.1894年7月28日《申报》载:“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日本)。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这反映当时清政府 A. 盲目自信,轻视日本 B. 实力强大,雄霸东亚 C. 民族觉醒,同仇敌忾 D. 闭关锁国,闭目塞听 【答案】A 【解析】材料中时间“1894年”“十倍于尔(日本)”可知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前,清政府对于中日双方军事力量对比没有明确的认识,属于盲目的自信,故A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清政府的实力强大,排除B;材料没有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前,政府动员民众的信息,排除C;材料是对于甲午中日战争之前的形势分析,并不是闭目塞听,排除D。故选A。 12.中国近代某一条约规定:清政府惩办“首祸诸臣”,在侵略者“被虐”“遇害”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为被害外国人的坟茔建立碑碣,以示“涤垢雪侮”。这些条款反映的实质是 A. 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B. 洋人勾结清官员欺压百姓 C. 中国人丧失了反抗意识 D. 民族矛盾缓和 【答案】A 【解析】结合题目中要求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等内容和所学可知,这一条约是《辛丑条约》,材料中的条款包括要求清政府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等要求,说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故A正确;洋人不是勾结清官员欺压百姓,是利用政府统治中国,排除B;材料中条款反而激发起国人的反抗意识,排除C;材料中条款导致民族矛盾的加深,排除D。故选A。 13.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之所以得出这一结论,是因为这场革命 A. 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 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C. 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D. 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其强调辛亥革命为一段2132年的历史划上了句号,结合所学应为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所以D项正确。 14.“一时间,从通都大邑到穷乡僻壞,从垂暮老人到黄磐稚子,无不喊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走狗张作霖’‘工农兵联合起来’的口号”。根据上述表述推断,该时期指的是 A.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B. 五四运动时期 C. 国民大革命时期 D. 抗日战争时期 【答案】C 【解析】“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走狗张作霖”“工农兵联合起来”可见是与“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革命有关,故C正确;土地革命战争属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革命对象主要是国民党,排除A;五四运动主要是工人、学生、商人的斗争,而且斗争矛头也不是指向张作霖,排除B;抗日战争时期的矛头主要对准的是日本,排除D。故选C。 1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讲到:“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作者所说的这场运动的意义是 A. 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新 B.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 掀起了全国抗日的新高潮 D. 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凡尔赛的调停人”、“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可知材料所描述的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B正确;A是中国一大的意义,排除A;C是一二九运动的意义,排除;D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排除。故选B。 16.中共“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在瞻仰红船时指出,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我们要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这里的红船所纪念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 武昌首义 B. 北伐战争 C. 南昌起义 D. 中共诞生 【答案】D 【解析】中共一大最初是在上海召开,后来转移到浙江嘉兴的游船是进行,铸就了后来的“红船精神”,故D正确;武昌起义是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排除A;北伐战争主要是推翻北洋军阀的战争,排除B;南昌起义标志着新型人民军队的诞生,排除C。故选D。 17.“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材料中“中国化命运”的早期实践是 A. 辛亥革命 B. 井冈山的斗争 C. 国民革命 D. 抗日战争 【答案】B 【解析】题干重点强调“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首先理解这种趋向指的是社会主义趋向,中国化命运指的是具有了中国特色,实际上指的是列宁主义或者说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打破了苏联以城市暴动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模式,指出了中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故B正确;辛亥革命时期没有利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排除A;国民大革命时期尚未出现“中国化命运”,排除C;抗日战争时期不符合材料“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信息,排除D。故选B。 18.--位著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所说的“伟大传奇”是指 A. 遵义会议 B. 秋收起义 C. 红军长征 D. 第五次反“围剿”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可知是红军进行的两万五千里的长征,故C正确;遵义会议是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重要会议,排除A;秋收起义是土地革命开展之前的攻打城市的起义,排除B;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是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排除D。故选C。 19.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战场对日军发动大规模战役,使日本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沉重打击了日本的“囚笼政策”、“以战养战”等阴谋计划,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这次战役是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平型关大捷 D. 百团大战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可知是以破袭战为主的百团大战,故D正确;淞沪会战是1937年,排除A;太原会战也是1937年,排除B;平型关大捷是太原会战的组成部分,也是1937年,排除C。故选D。 20.1949年4月,陈毅同志有诗云:“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该诗描写的历史事件是 A.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B. 强渡长江,推翻国民政府 C. 关门打狗,辽沈战役奏凯 D. 平津战役,和平解放北平 【答案】B 【解析】由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949年4月”“大江”和“金陵”等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描写的是渡江战役,此次战役强渡长江,占领南京,推翻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故B正确;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是1947年,排除A;关门打狗,辽沈战役奏凯是辽沈战役,排除C;北平解放于1949年1月31日,排除D。故选B。 21.知名报人徐铸成回忆:“回想起那时,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赤诚相见,各路英豪济济一堂,各抒己见。共商建国大计,每人都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之感,与刚刚结束的那个旧时代相比我真切地感到了民主的滋味。”材料反映的是 A. 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胜利召开 B. 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诞生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障人民民主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正式确认 【答案】A 【解析】根据“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赤诚相见,各路英豪济济一堂,各抒己见。共商建国大计”,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胜利召开,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各抒己见,共商建国大计,故选A;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此时新中国已经建立,与“共商建国大计”不符,排除BCD。 22.如表反映了1991~1993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的投资情况。表中数据表明台湾对大陆投资呈快速増长趋势,这主要得益于 A. “一国两制”方针指引 B. “一个中国”共识达成 C. 两岸隔绝状态开始打破 D. 海峡两岸“三通”实现 【答案】B 【解析】表中数据表明台湾对大陆投资呈快速增长趋势,主要得益于1992年“一个中国”共识达成,故B正确;“一国两制”方针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提出,当时并未产生这样的效果,故A错误;C错在“开始”,排除;D是在2008年,排除。 23. 伯利克里曾自豪地说:“我们在解决私人争端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在我们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和宽恕的,但是在公家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这是因为这种法律使我们心悦诚服。”这表明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 A. 轮番而治 B. 直接民主 C. 法律至上 D. 主权在民 【答案】C 【解析】从“在解决私人争端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在公家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来看,雅典民生政治是建立在法律基础之上的,故材料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法律至上的特点,C项符合题意。 24.《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是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下令编写的一部法学教科书。在开篇中就提出“正义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法律的戒条是这些:诚实生活、毋害他人,分给各人属于他的”。据此可知,罗马法 A. 维护人民利益 B. 追求公平与正义 C. 保护私有财产 D. 质疑道德的约束力 【答案】B 【解析】“正义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诚实生活、毋害他人”说明罗马法追求正义和公平,故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罗马法维护人民的利益,排除A;保护私有财产不符合材料“正义”的内涵,排除C;材料中的罗马法强调的是诚信的原则,不是质疑道德的约束力,排除D。故选B。 25.19世纪,英国有人说:“在选任政府方面,不管我们的宪法在理论.上授予维多利亚女王多大的自由,在实践中这种自由是不存在的。”这表明英国国王 A. 统而不治 B. 有权选举首相 C. 凌驾于宪法之上 D. 没有人身自由 【答案】A 【解析】题干中描述的是英国国王“在实践中这种自由是不存在的”即她没有实权,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故A正确;英国首相是由下议院选举产生,排除B;英国国王是虚君,只是权力的象征,不是凌驾于宪法之上,排除C;英王有人身自由,排除D。故选A。 26.2019年2月,特朗普签署公告,宣布美国南部构成“国家紧急状态”,并企图绕过国会从其他渠道调拨资金在美墨边境修建隔离墙。随即国会通过决议叫停了此“紧急状态”。3月15日,特朗普行使了否决权,他说:“国会有通过决议的自由,而我有责任否决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国会掌立法权,总统应对国会负责 B. 总统权力至上,行政权高于立法权 C. 国会复议若以四分之三多数再次通过,总统否决无效 D. 三权分立,总统与国会相互制衡 【答案】D 【解析】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中央政府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总统、国会和最高法院属于分权制衡的原则。材料中“特朗普行使了否决权”“国会有通过决议的自由”正体现出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故D正确;总统不对议会负责,只对宪法和选民负责,排除A;美国是三权分立,任何一项权力都不大于其他两项,排除B;国会复议若以三分之二多数再次通过,总统否决无效,排除C;故选D。 27.有学者指出,1871年德意志的政体变革尽管是出于传统权力精英对自身政治优势地位的巩固,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传统的统治阶级为了迎合工业化发展的需求,尽心竭力地以政府权威干预经济发展,制定出各项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材料说明德国君主立宪制 A. 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B. 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C. 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 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答案】C 【解析】“传统的统治阶级为了迎合工业化发展的需求,尽心竭力地以政府权威干预经济发展,制定出各项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说明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C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君主立宪制的局限性,排除A和B;德意志君主立宪制属于二元制君主立宪制,但是材料没有提及该信息,排除D。故选C。 28.近代法国政局变动频繁,1789~1875年,曾出现过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军事帝国、复辟王朝等政体,最终在1875年确立了 A. 君主立宪制 B. 民主共和制 C. 军事帝国 D. 君主专制 【答案】B 【解析】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通过,标志资产阶级共和制在法国最终确立,故B正确;君主立宪制不符合法国政体的特点,排除A;法国此时是共和国,不是帝国,排除C;君主专制是法国大革命推翻的政体,排除D。故选B。 29.《国际歌》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典文献,它热情讴歌了巴黎公社战士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英勇不屈的革命气概。下列对巴黎公社评述正确的是 A. 欧洲无产阶级产生的重要历史标志 B. 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伟大革命实践 D. 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巴黎公社打碎了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了无产阶级的专政,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一次伟大的尝试,故B正确;欧洲无产阶级产生早在工业革命时期就已经产生,排除A;巴黎公社并不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引的革命,但是巴黎公社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排除C;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的标志是十月革命,排除D。故选B。 30.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这说明俄国十月革命 A. 开创了人类发展的新道路 B. 推翻了沙皇政府的统治 C. 使得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D. 彻底推翻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答案】A 【解析】材料论述的是俄国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依据所学可知,十月革命成功地将社会主义由理论转变为现实,在资本主义模式之外开创了社会主义模式,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故A正确;推翻了沙皇政府的统治的是二月革命,排除A;使得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也是二月革命,排除C;十月革命只是打开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一个缺口,并不是彻底推翻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排除D。故选A。 二、材料题 31.选官制度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代,封建世袭,天子之子为天子,公之子为公,卿之子为卿,大夫之子为大夫,做官人有一定的血统。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汉武帝建立孝廉察举。同时设立太学,为五经博士设弟子50人。孝廉察举体现了“以德取人”的鲜明意向,在实际察举中,汉廷对吏能十分重视。东汉时孝廉都要经过吏员试用期才有资格被举至中央。顺帝时左雄改革察举制,使以举荐为主的察举制,开始向采用书面考试的科举制演化。 ——摘编自袁行需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 ——摘编自袁行需《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是怎样选拔人才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选官的制度和标准是什么?概括东汉选官标准的变化。 (3)据材料三,归纳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趋势,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 【答案】(1)依靠血缘世袭制度。 (2)制度:察举制;标准:品德。发展:注重吏能;采用书面考试。 (3)发展趋势:公开性,严密性。进步性:扩大了官吏的人才来源;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解析】(1)依据材料一“封建世袭……做官人有一定的血统”可知先秦时期依靠血缘世袭制度进行选官。 (2)制度:依据材料二“汉武帝建立孝廉察举”可知是察举制;标准:依据材料二“以德取人”可知依靠品德进行选官。发展:依据材料二“吏员试用期才有资格被举至中央”可知注重官吏的能力;依据材料“以举荐为主的察举制,开始向采用书面考试的科举制演化”可知采用书面考试。 (3)发展趋势:依据材料三“允许自由报考”可知公开性;依据材料三“封弥”、“誊录”等可知考试日趋严密性。进步性:依据材料三“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的信息从官吏的人才来源、特权垄断被打破以及官员的文化素质提高等回答。 32.民主、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荣革命”.以前长期作为英国政治生活中一个主要因素的国王宫廷和议会的冲突,却朝着一个固定的方向发展。这就是王权逐渐受到限制而衰落,而议会的权力却节节上升,终于超过了王权,成为英国政治中掌握最高权力的机构。 ——王觉非《近代英国史》 材料二 美国革命确立的邦联共和制,特别是各州以立法机关为主导的分权体制,是属于美利坚民族的。因为它是在民族革命情感炽热的大环境下,作为英国集权体制的对立物而出现的。这种体制相对英国而言,它张扬了美利坚民族精神,但就美利坚内部而言.权力软弱的邦联政府逐渐难以维系享有独立与主权的各州,分裂危机日益威胁着国家的统一。 ——张定河《美国政治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材料三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自由.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摘编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使英国“王权逐渐受到限制而衰落”的法律性文件是什么?“议会的权力却节节上升”的结果使英国最终确立了何种政体?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革命确立的邦联共和制的影响。为应对这一“分裂危机”,《1787年宪法》确立了什么新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制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并指出其历史意义。 【答案】(1)文件:《权利法案》;政体:君主立宪制。 (2)影响:张扬美利坚民族精神,为赢得独立做出贡献;地方权力的过大威胁了国家的统一。制度:联邦制;特点: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3)内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意义: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意义。 【解析】(1)文件: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可知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利。;政体:依据所学可知英国的政体是君主立宪制。 (2)影响:依据材料二“张扬了美利坚民族精神,但就美利坚内部而言.权力软弱的邦联政府逐渐难以维系享有独立与主权的各州,分裂危机日益威胁着国家的统一。”从积极和消极的角度分析回答。制度:依据所学从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回答;特点:依据所学可知联邦制的特点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3)内容:依据材料三“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可知主权在民;依据材料三“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可知自由平等;依据材料“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可知实行三权分立;依据材料“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实行责任内阁制”可知实行责任内阁制;意义:结合所学从《临时约法》的性质以及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角度回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