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2019秋福建省武平县第二中学高一(上)10月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0分) 1. 历史学家杜家骥认为“无论是先秦的领主封建制时期,还是秦以后到清的中央集权时期古代王朝国家都具有家族私有性。”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B. “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 D. 君主权力受到族权的制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中先秦时期并未体现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结合,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古代王朝国家都具有家族私有性。”说明了“家天下”观念在各个时期都存在,故B项正确;先秦以后的朝代并不能体现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结合,故C项错误;题干并未提到族权与君主权力的关系,故D项错误。 2. 商鞅一人多姓。史书上说:秦封于商,故号商君。卫之诸庶孽公子也,人称卫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其中“商”姓来源于 A. 自然的崇拜 B. 所在地方的地名 C. 母亲的族姓 D. 因功得到的封地 【答案】D 【解析】 “秦封于商”可见商是指封地,所以选D。 3.1978年,湖北随县一座战国时期大型贵族墓葬,出土了大量文物,特别是有象征天子权威的全套青铜编钟和九鼎八簋(gui)。经考证,墓主是曾国国君乙,故称“曾侯乙墓”。战国时期的其他诸侯墓中,也发现过编钟或九鼎。这些考古发现突出说明当时 A. 经济大发展使贵族陪葬品更加丰富 B. 物质的富足刺激了精神生活的需求 C. 青铜是当时财富和权势的主要象征 D. 森严的等级秩序遭到破坏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着重强调“战国时期”“曾国国君乙”“其他诸侯墓”中发现“编钟”或“九鼎八簋”等“象征天子权威”之物。根据所学可知,以象征天子权威之物陪葬诸侯是不符合周代礼乐制度的,表明战国时期天子与诸侯之间的等级秩序被破坏。故答案为D项。AB项,陪葬品丰富、刺激了精神生活需求的表述不是材料的主旨意思 ,材料强调的是诸侯墓中发现了象征天子权威之物的陪葬品,排除;C项,青铜是当时财富和权势的主要象征的表述明显是对材料的曲解,排除。 【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 4.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 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 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 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 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 【答案】C 【解析】 材料对秦国和东方六国的墓葬做了对比:秦国除君王墓葬外均无明显等级差别,而东方六国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说明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故选C项。A项和B项知识错误,D项“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太绝对,故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运用比较论证问题的能力。具体考查分封制。 5.拜年是我国的春节习俗,通常在家族的祠堂进行。拜年时,晚辈要给长辈行跪拜之礼,长辈端坐高堂,接受晚辈的祝福,拜年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一项制度,这一制度 A. 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 B. 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C.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D. 体现了血缘和政治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拜年体现的是宗法制。官僚政治形成的重要标志是郡县制,故A项错误;宗法制协调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故B项错误;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故C项错误;宗法制体现了血缘关系和政治的结合,故D项正确。 6.传统观点认为,铁器的使用是在西周末期,战国时的《禹贡》和战国初至西汉初年成书的《山海经》都记载,禹时已经开始使用铁器。《山海经》指出:“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这说明 A. 古代书籍记载的内容基本没有价值 B. 《禹贡》《山海经》的记载有待考证 C. 夏商时铁器已经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D. 战国时期仍然是我国古代的青铜时代 【答案】B 【解析】 古代书籍记载的内容基本没有价值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禹贡》《山海经》的记载都是后人记载的,有待考证,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夏商时铁器已经开始用于农业生产的信息,故C项错误;我国的青铜时代是指夏商周三代,材料反映铁器的使用问题,与青铜时代无关,排除D项。 7. “国家大事皆由廷议向皇帝提出意见,由皇帝裁度或由廷议作出决定”。此规定表明秦汉时期( ) A. 中央集权制较完善 B. 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C. 绝对皇权已经形成 D. 尚未形成专制制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廷议在秦汉时期还拥有一定的决定权,这说明绝对皇权并未形成,皇权还受到廷议一定的制约。AC都与秦朝是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建立相矛盾;当时专制制度已经建立,D与史实不符。故答案是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8.据《秦律·置吏律》记载,秦朝时国家任免官吏虽有统一的固定时间,但也可随时调换或补缺。这反映了 A. 官僚政治具有一定灵活性 B. 当时政治体制还不够完善 C. 皇权专制统治具有随意性 D. 国家官吏的腐败现象严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相关制度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B项“政治体制还不够完善”与题干信息“可随时调换或补缺”不吻合,排除;C项“随意性”解读有误,不符合题意,排除;题干信息没有提及腐败现象的问题,排除D;A项“一定灵活性”与题干信息“可随时调换或补缺”相吻合,正确。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概况及认识 9. 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A.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 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 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从材料中看,讨论的是节度使制度。唐初以防丁、行人为主,军城镇戍为辅的防御体系,逐渐形成了节度使制度。随着边疆战争剧烈化,出现了行政权、监察权与军权合一的状况。各道节度使拥有了自调兵食、总管内征发,任免管内官吏等权利。出现了拥兵自重、藩镇割据局面。这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问题,所以选择A选项。B选项属于君主专制范畴;C、D选项与材料无关。 【点睛】 回答本题关键是要理解材料中“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的含义,我们可能无法理解整句话的含义,但是可以从关键词入手。唐代“藩臣”和“王臣”之间的问题体现在中央集权问题上,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了解到本题讨论的内容就是藩镇割据问题。 10.据记载,西汉成帝绶和元年置大司空,掌执法纠察之权,可弹劾不法之臣,还可奉诏收缚或审讯有罪的官吏。这里的“大司空”相当于秦朝的 A. 御史大夫 B. 刺史 C. 县令 D. 丞相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西汉成帝绶和元年置大司空,掌执法纠察之权,可弹劾不法之臣,还可奉诏收缚或审讯有罪的官吏。”可知,“大司空”是负责监察的官员。结合所学知识,A是秦朝负责监察的官员,符合题意;B是汉武帝设立的,负责监察地方的官员,排除;县令属于地方行政长官,排除C;丞相是中央的行政长官,排除D。 11.唐朝元和年间,主管财政的皇甫鎛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崔祐认为此法不妥,封还诏书,皇帝采纳了崔祐的意见,皇甫鎛的建议作罢。崔佑所属的部门应是 A. 中书省 B 尚书省 C 门下省 D. 军机处 【答案】C 【解析】 【详解】门下省负责审核,符合题意,故选C;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各司其职,相互制衡。中书省负责文件起草,排除A;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排除B;军机处出现在清代,排除D。 12.下列是宋、元、民国、当代编纂的浙江地方志及其部分目录,这些地方志按先后排列是 ① 《山阴志》 选举、书院、学堂、新军、警察 ② 《临安志》 宫阙、宗庙、三省、台阁、禁军、科举、坊市 ③ 《四明志》 职官考(府州官员)、学校考(本路蒙古学、本路儒学) ④ 《绍兴志》 科学技术、报刊、文物古迹、名家学术思想 A. ①②④③ B. ②③①④ C. ③①②④ D. ③①④②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分析判断,“选举、新军、警察”出现于民国时期;“三省、台阁、禁军、科举、坊市”应属于宋代;“路、府、州”是元代的地方行政机构(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学校考蒙古学也可判断是元代);“科学技术、报刊、文物古迹、名家学术思想”是当代的术语。所以①②③④分别是民国时期、宋代、元代、当代的地方志,按时间排列正确的是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的政治制度、行省制度;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 【备考分析】高考自主命题一直注重发掘地方课程资源,注重考查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要求考生适当兼顾乡土教材,熟悉本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13.北大历史系教授阎步克研究认为:中国古代官制中存在着两类官职,一类承担兵刑钱谷、监察考选等实际行政职能,即“职能性官职”;另一类则主要用于安排官僚品位高下,属“品位性职类”.秦汉以后,官职复杂多变,每一细微变化都折射出相关政治变迁.下列有关解读中不正确的是 A. 秦汉“以吏治天下”,禄秩等级从属于职位的色彩浓厚 B. 魏晋官僚“士族化”,仅参照等级品位因素 C. 唐宋入仕者皆授官阶,说明已基本摆脱魏晋品位的影响 D. 明清以“品位性官职”为主,与专制皇权的高度强化紧密相关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的官僚等级制下,在职事官之外,存在着文散阶和武散阶序列,它们分别由文武散官构成,C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秦汉“以吏治天下”,禄秩等级从属于职位的色彩浓厚,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排除;魏晋时期,由于九品中正制,导致等级品位发展到新的高度,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明清专制皇权的高度强化,官职以品位为主,无对应的实权,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选C。 14. 藏独势力企图分裂西藏,2008年3月,在西藏、四川等地制造暴力事件,在国外存在着或盲目同情或支持藏独的一小部分人。面对这些,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事实进行反驳( ) ①从元朝设宣政院以来,中央政府对西藏实施的有效管理 ②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和平解放了西藏,并奉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治理西藏 ③ 积极培养藏族民族干部并对西藏进行人力和物力的支持,促使西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④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藏族人民真正实现了家做主 ( )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元朝设宣政院,意味着中央政府开始对西藏实施有效管理,故①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从大局考虑,采取了和平解放西藏的正确决策,并奉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治理西藏,所以②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决策积极培养藏族民族干部并对西藏进行人力和物力的支持,促使西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所以③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藏族人民真正实现了家做主也符合事实,故④对。故选择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宣政院;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5.明清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A. 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B. 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C. 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D. 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明代废除了丞相制度,皇权较前代有所强化,故排除A项;内阁是皇帝的顾问咨询机构,不是中央一级正式机构,没有决策权力,故排除B项;内阁可以对皇帝的诏旨拒绝草拟,可以拒绝重拟,说明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的制约,故选C项;内阁是皇帝的顾问咨询机构,没有正式地位,权力不可能高于皇权,故排除D项。 【点睛】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然而它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职权范围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16.关于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所享有的权利,正确的描述是 ①明朝内阁有专门的衙署,可以指挥六部等行政机构 ②明朝内阁大学士可以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③清朝军机大臣负责承旨拟写,相当于皇帝的秘书 ④清朝军机大臣可以参与制定军国大计等机要政务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明朝内阁制下,内阁只是顾问机构,始终不是合法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也不归其统属,所以①说 法不正确,所以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内阁制、军机处 17. 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加强了皇权,其表现有 ( ) ①皇帝的谕旨可以迅速传达到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 ②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③军机大臣掌握了国家最高决策权 ④避免了皇帝决策的失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② D. ①③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清代的政治制度:军机处。清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处机构简单,办事效率较高。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旨意草拟,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由于皇帝大权独揽,决策难免失误。分析选项,①、②符合题意,所以应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军机处的设置 18.清朝在东北、西北、西南的边疆地区广泛建立了台站、卡伦、哨所、塘汛,派兵驻守,并以驿站连接,形成遍布边疆的交通网络。其深远意义是 A. 这些地区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有效管理 B. 推动了“改土归流” C. 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 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清朝在……边疆地区广泛建立了台站、卡伦、哨所、塘汛,派兵驻守,并以驿站连接,形成遍布边疆的交通网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故C正确。这些地区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有效管理,在清朝之前,故A排除。“改土归流”,在明朝就有,故B排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属于深远意义,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9.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自秦汉以来就采取了集权于上而分权于下的方式,以内侍、贵戚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或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并逐渐架空之。以下机构的设置体现这种趋势的是( ) A. 中朝 内阁 军机处 B. 三省六部 三司 军机处 C. 三衙 通判 转运使 D. 门下省 谏院 都察院 【答案】A 【解析】 材料“以内侍、贵戚逐渐代替重臣”反映了西汉设中朝制约外朝;“以近臣演变为重臣”反映了明代设内阁;“以辅佐皇帝办事 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或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并逐渐架空之”符合清代军机处的特点,故A正确;唐代三省六部并不属于“内侍、贵戚”,故B错误;宋代通判也不属于“以近臣演变为重臣”故C错误;门下省属于三省之一,故D错误。故选A。 20.秦统一后,中国古代曾经多次出现过许多权臣当道、外戚专权、宦官弄权、女主专政等现象。主要是因为 A. 中央集权的削弱 B. 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 C. 宰相权力的加强 D. 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秦统一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权臣”、“外戚”、“宦官”、“后宫”的存在都是和皇帝制度密切相关的。“权臣当道、外戚专权、宦官弄权、后宫当政等现象”,都是由皇权衍生出现,因此选择D。AB 与中央集权有关,与题意无关;从皇权与相权的斗争趋势看,宰相权力的不断削弱,C错误,排除AB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建立·皇帝制度;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0.0分) 2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制度基础,是古代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督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 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 相。” ——《皇明祖训》 材料四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下的主要制度。指出这一制度的突出特征。 (2)依据材料二回答,图①展示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图中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在运行中表现出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图②展示的是什么制度?该制度对专制王朝统治 起了怎样的作用? (3)材料三解决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哪一矛盾?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材料四这一机构的影响。 【答案】(1)内容: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特征: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权力集中在中央,中央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等其它意思相近也可得分)。 (2)三省六部制 关系:相互合作,相互制衡。(任意一点可得分) 科举制度。 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开放了政权;为专制统治提供人才保障;巩固了封建统治。(写出其中两点或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3)矛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帝相矛盾,或君相矛盾等也可得分)。 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中央集权制度强化等其它意思相近也可得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读图和联系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图片信息可知,主要有皇帝制度,中央机构三公九卿制度和地方机构:郡县乡里等;根据所学知识: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中央:三公九卿;三公: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的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掌管理全国军务。九卿:丞相之下设有九卿,分别掌管国家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推行郡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是县长,县以下设乡、里基层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从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三公九卿和郡县官吏有皇帝任免,权利高度集中。 (2)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读图和联系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图片信息可知,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他们各自的只能为: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中书省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内容,并根据情况退回给中书省。这两个部门是决策机构,通过审查的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图②主要考察古代选官制度中的科举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一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繁荣。 (3)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演进与强化。材料三是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置内阁;这主要考察的是从秦朝以来就有的君相之间矛盾;材料四主要是说明军机处的设置的影响,在雍正时期,正式设置军机处,其有简速密专的特点,但是其仍然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所以其设置主要还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公九卿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废丞相;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设置。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