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上学期 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考试注意: 本试题分第I卷和第II卷,共计8页,28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I卷(50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把正确答案填写在括号中。每小题2分,共50分) 1.春秋时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并订立盟约:“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树子指古代诸侯立为世子的嫡子﹣﹣引者注)这说明齐桓公 A. 挟天子以令诸侯 B. 极力维护宗法制 C. 主张废除分封制 D. 推崇法家思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诛杀(对父母)不孝的人,不得擅自改立太子,不(能因为小妾年轻漂亮)就把妾立为正妻。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题干中信息可知,齐桓公要维护嫡长子和正妻的地位,极力维护宗法制,故B项正确。A项材料没有涉及,故排除。C项材料所示不是分封制,故排除。D项材料维护的是宗法制,而不是法家思想,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名师点睛】宗法制是西周实行的重要的政治制度,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西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修改了商朝时期的继承制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血缘关系确保了政治的稳定。一般来说,凡是材料中出现祖、宗、家谱、血缘等字眼的,大多与宗法制有关。虽然宗法制在西周以后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其思想流传下来,在中国人的姓与名的组合上能够得到充分的反映。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分封制、礼乐制度和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等也需要掌握。 2.下表文献史料,判断它们可以用来辅证哪个方面的研究的可能性最大 史料出处 史料引文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晋襄公以再命命先茅之县赏胥臣” 《左传•宣公十一年》 “楚子县陈”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吴王发九郡兵伐齐” A. 诸侯国之间的征伐不断的战争 B.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郡县行政制度 C. 西周后期宗法制下的分封关系 D. 当时出现国家统一的政治趋势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晋襄公以再命命先茅之县赏胥臣”和“楚子县陈”不能体现诸侯国之间的征伐不断的战争,故A项错误;三则史料引文分别出现了“县”“县”和“郡”等字眼,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郡县,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宗法制下的分封关系,故C项错误;出现国家统一的政治趋势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3.如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 830 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 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 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 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 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项与材料不符,表格中得到选拔的不仅有士族子弟,还是有寒族;B项说法错误,九品中正制是以门第做官,而科举制依据成绩;C项说法错误,不是缩小了范围,是扩大了范围。因此ABC三项均不正确。从材料可知科举制选拔的范围还主要是在士族阶层,还不完善,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名师点睛】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中实行时间最长,最为完善的一种制度。中国古代的科举制起源于隋代,此后科举不断随着王朝的更迭而发展进步以致臻于完善,但物极必反,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1905年秦代最终废除了存续千年的科举制。高考中对科举制的考查角度多样,题型众多,是高频考点和难点,需要在平时学习中强化基础训练。 4.1377年,明太祖设通政使司作为皇帝的“喉舌之司”,主管章奏出纳和封驳,后又下令凡奏不得先禀告中书省。明太祖的这些举措意在 A. 弥补废除丞相出现的权力空白 B. 进一步完善中央政权机构 C. 提高中央政权机构的行政效率 D. 大力加强君主的专制权力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凡奏不得先禀告中书省”,实际上反映出明太祖对丞相怀有戒心,力图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加强专制主义 5.据统计,当时希腊共有300多个城邦,其中90%左右的小邦都是弹丸之地,人口不超过几千,面积不过几十平方千米或更小。”这段材料能够说明古希腊城邦的特点是 A. 独立自治 B. 小国寡民 C. 封闭保守 D. 彼此隔绝 【答案】B 【解析】 结合题干和所学知识,材料中的“人口不超过几千,面积不过几十平方千米或更小”,体现的是古希腊城邦小国寡民的特点,B正确。独立自治是指古希腊各城邦之间独立自主的,与材料无关,A错误。封闭保守、彼此隔绝不是希腊城邦的特点,与史实不符,C、D错误。 6.有学者认为,雅典式的民主给欧洲文明播种了一颗很好的种子。这表明雅典民主为近代欧洲 A. 民主法治奠定了基础 B. 提供民主政治的源泉 C. 多数国家直接所继承 D. 直接民主提供了借鉴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政治丰富和实践了近代民主基本原则和理念,成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源泉, B 项正确;法治不是雅典民主政治的侧重点,A 项错误;雅 典民主是一种较为原始的直接民主,某些方面存在局面不可能全面直接继承,C 项 错误;近代欧洲确立的是间接民主,D 项错误。所以选B 7. 柏拉图曾说:“在民主制中,没有专门的领导阶层,领袖人物取决于人民的喜好,因此,他们的行动在于维护他们自己的名誉和地位。默许人民的要求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民主使智慧边际化。”在此,他认为雅典民主制( ) A. 把权力关进了笼子 B. 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C. 存在民主泛滥弊端 D. 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把权力关进了笼子表述的应该是近代三权分立政体的特点,与材料内容不符合,所以排除A项。雅典的民主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是男性公民的民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的民主,所以排除B项。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8.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发展过程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光荣革命 ②《权利法案》颁布 ③责任制内阁形成 ④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政治权利 A. ②①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①②③④ D. ②①④③ 【答案】C 【解析】 ①是1688年;②是1689年;③是18世纪初期;④1832年,依据时间排序,C正确。 点睛:英国君主立宪制 一条主线:议会的发展演变(即代议制的确立、发展、完善)。 两个趋势:国王权力逐渐削弱,议会权力不断增强。 三个转移: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行政权力由国王转移到内阁;政治权力由贵族民主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民主,并下移到公民民主。 9.从1792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到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法国共和制的确立经历了80多年,法国共和制的确立之所以如此艰难曲折,其主要原因是 A.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比较温和 B. 法国社会缺乏民主共和的思想基础 C. 法国缺乏民主共和的群众基础 D. 小农经济长期存在使法国具有长期君主制的传统 【答案】D 【解析】 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最彻底的革命,是很不温和的革命,A项错误;法国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民主共和的思想基础非常好,B项不对;人民群众多次参加革命,所以法国并不缺乏民主共和的群众基础,C项不符合史实。法国共和制的确立之所以如此艰难曲折主要原因是法国具有长期君主制的传统,当然这是由于小农经济长期存在而导致的,故本题正确答案是D 10.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这部宪法内容中最能体现资产阶级代议制特征的是 A. 联邦法院独立行使立法权 B. 德意志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 C. 联邦议会主席由国民选举产生 D. 帝国议会由全国成年男子直接选举产生 【答案】D 【解析】 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这就是所谓的代议制,德国帝国议会由民众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体现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本质特点,故D项正确;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拥有整个联邦的立法权,故A项错误;B项是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不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排除故B;联邦议会主席由帝国宰相担任,不是选举产生,C项错误。 11.下列三个纪念馆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 列强侵略 B. 民族抗争 C. 鸦片战争 D. 抗击日本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纪念馆,是维护国家主权的民族抗争的体现,故排除A,选B;材料和鸦片战争无关,排除C;左宗棠收复新疆是要抗击英俄侵略势力,排除D。 12.“丧权辱国震人心,铁路风潮鼎沸腾。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该诗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有 ①《辛丑条约》的签订 ②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 ③武昌起义 ④推翻清朝统治 ⑤成立中华民国 A. ①③④⑤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即可得出。所以选D。 13.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 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 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 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 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以文字材料切入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和把握。在19世纪40—90年代,中国受到西方侵略,中国人民走上反侵略求民主的道路,故本题选择D项。建立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不符合19世纪40年代、60年代的特征,故排除A项。当时中国最重要的任务是反侵略而不是批判中国传统,故B项错误。发展资本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制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要求,是在19世纪90年代以后,故C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 14.《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进一步建设重点“红色旅游区”。下列各项主题中,符合“湘赣红色旅游区”的是 A. 党的创立,开天辟地 B. 井冈星火,燎原苏区 C. 三军会师,长征胜利 D. 百团大战,威震华北 【答案】B 【解析】 “湘赣红色旅游区”是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B正确;A是1921年;C是1936年;D是抗战时期1941年。 15.有人评价某战役“是国共合作、共创民族抗战伟业在战役上配合的典范……从阎锡山接受周恩来建议,建立战地动员会,到八路军吸收友军阵地战、阻击战经验,整个战役过程中无不闪烁着民族团结精神的光辉”。此战役应是 A. 平型关战役 B. 淞沪会战 C. 台儿庄战役 D. 武汉会战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目中的信息“国共合作、共创民族抗战伟业……的典范”“阎锡山”可知该战役应为太原会战。在此次战役中,八路军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平型关大捷。故本题应选A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平型关战役 16.1947年的最后一天,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本月忧患最深……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片飞来,蓐食宵衣,兢兢业业,未敢或懈,自省俯仰无愧,信道益笃,成败利钝,一惟听天命而已。”造成蒋介石“忧患最深”的主要原因是 A. 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B. 人民解放军的反攻作战取得节节胜利 C. 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地区发动战略决战 D. 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中时间“1947年的最后一天”,1947年夏刘邓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题干中“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片飞来”说明人民解放军的反攻作战取得节节胜利,从而使蒋介石“忧患最深”,故B项正确;A项是在1947年夏,C项是1948年,D项是在194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 17. 特里·伊格尔顿在《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中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有史以来最彻底的,而且资本主义越发达,马克思主义越适用,一点也没有过时的感觉。这说明马克思主义( ) A. 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B. 是建立在发达资本主义基础上 C. 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本质规律 D. 只适用于发达资本主义阶段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马克思主义的内容。由“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有史以来最彻底的”可知A项错误;“资本主义越发达,马克思主义越适用”说明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本质认识的彻底性,不能说明其建立在发达资本主义基础上,故B项错误,C项正确;马克思主义只适用于发达资本主义阶段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18. 1917年4月,列宁根据当时俄国政局的特点。不赞成立即推翻临时政府,主张首先争取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然后再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宁提出这一主张的重要依据是 A. 存在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B. 世界大战尚未结束 C. 红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D. 尼古拉二世已经宣布退位 【答案】A 【解析】 二月革命后,当时的苏维埃领导人支持临时政府,临时政府掌握着实际权力。俄国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B项是外部形势,是很次要的因素;C项苏俄“红军”是十月革命后针对外有干涉内有叛乱而建立的;D项是二月革命已经取得的成果。 19. 《和平法令》宣布:“本政府认为……俄国工人在推翻沙皇君主制以后用最明确的、最坚决的方式要求的和平,就是立即实现的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法令分布的背景是( ) A. 废除农奴制度 B. 推翻沙皇统治 C. 两个政权并存 D. 十月革命胜利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平法令》”“俄国工人在推翻沙皇君主制以后”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政府是十月革命后的工农苏维埃政府,所以答案选D。废除农奴制度是指沙皇亚历山大二世1861年领导的农奴制改革的内容,故A不符合题意;推翻沙皇统治是指二月革命的要求,故B排除;两个政权并存是《四月提纲》提出的背景,故排除C。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和平法令》 20. “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界碑,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方针的最终形成。”这里的“它”是指 A. 日内瓦会议的顺利召开 B.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制定 D. 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功建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题眼是“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成就,不是外交方针,故A项错误;亚非会议期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旨在解决不同国家社会制度的外交分歧,之前中国已经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完成了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的转变,故B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解决国家间领土分歧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例,体现了国家外交方针政策的成熟,故C项正确;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功建立是中国新时期外交关系的重大成就,不是方针,故D项错误。 21.下图是1949年以来中国新增建交国数示意图。其中建交国数量最多时的主要原因是 A. 新中国在万隆会议上赢得尊重 B. 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中美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 D. 不结盟政策扩大中国的政治影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根据图表可知,A是在1955年;B是在1971年;不结盟政策是改革开放后提出的,故D项错误;而建交最高峰出现于1972年,联系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打开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故C项正确。所以答案选C。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关系正常化 【名师点睛】此题为以文补图型选择题。此类试题以图像为主题情境,另以文字来补充图像内容不能反映的信息。解答此种类型的试题,关键在于从图像中提炼信息,并以文字传递的信息为补充,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筛选,得出正确答案。 22. 在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外交上获得划时代的胜利。在谈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时,毛泽东曾风趣地说:“是黑人兄弟把中国抬进来的。”这句话最能说明 A. 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力量壮大 B. 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C. 第三世界国家要求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 D. 美国无力阻挡中国加入联合国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重要的一点是时间,时间“1971”,这一年的联合国大会中国恢复了合法席位,这次胜利,是第三世界国家的胜利。毛泽东的话点明了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关键,中国作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一员,代表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在联合国恢复合法席位 23.2019年01月02日习近平出席《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这是70载两岸关系发展历程的历史定论,也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造成台湾问题的主要历史原因是 A. 一国两制制度的实行 B. 台独势力 C. 国共两党内战遗留问题 D. 冷战格局 【答案】C 【解析】 【详解】一国两制是我国提出解决台湾问题和平统一的原则,而不是造成台湾问题的原因,故A选项错误;台独势力是今天阻碍台湾回归祖国的因素之一,是今天台湾问题的现实原因而非历史原因,故B选项错误;台湾问题是内战的遗留问题,是解放战争期间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残余部队逃往台湾造成,这是台湾问题的历史原因,故C选项正确;冷战格局是外因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台湾问题,而非台湾问题出现的历史原因,故D选项错误。 24.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和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津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 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 对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有清楚认识 B. 没有认清上合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的新特点 C. 大国对杭激烈 D. 当前国际关系中仍存在“冷战” 【答案】B 【解析】 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加中国用来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俄罗斯学者则呼吁把上海合作组织建立为”反北约“的组织,两者都没有清楚地认识到当今世界已不再是冷战时期东西方的绝对对抗,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故A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兴区域合作组织,而不是互相结盟来对抗或反对某一国家或组织的,两者都没有认清上合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的新特点,故B项正确。国际局势紧张,大国对抗日趋激烈在题干中没有体现,而且在二十一世纪大国间更多地寻求合作共赢,故C项错误。当前国际关系中已经不存在“冷战”行为,冷战格局随着1991苏联的解体而瓦解,故D项错误。 点睛:上海合作组织进程中形成的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联合发展”为基本内容的 “上海精神”,是本地区国家几年来合作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应继续发扬光大,使之成为新世纪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将严格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与原则,互相尊重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互不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平等互利,通过互相协商解决所有问题,不谋求在相毗邻地区的单方面军事优势。 25.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雄伟壮丽的阿房宫被项羽军队焚毁。但考古发掘表明,阿房宫并未建成更没有遭受大规模焚烧。由此可见 A. 考古发现比古人的记述更为真实 B. 史事的真实性需要考古的确证 C. 考古发掘是还原史事的重要手段 D. 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因为年代久远,考古发现的文物不一定保存完好,不一定比古人的记述更为真实,故A项错误;不是所有史事的真实性都能靠考古的确证,故B项错误;材料阿房宫的考古发掘证明《阿房宫赋》记载的错误,成为还原史事的重要手段,故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考古发现对印证史料的重要性,与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无关,故D项错误。 考点:史学理论与常识·史料·直接史料、间接史料 【名师点睛】关于历史认识与研究,要注意把握到“史料”的选取。史料从来源上分为第一手史料、第二手史料等。从载体上分为实物史料(现场遗迹等)、加工史料(经过后人整理、完善的史料)等。第一手史料和实物史料最具可信度。而文学作品能够一定程度上反应当时时代的状况,但毕竟是文学作品,不是第一手史料,应该从多方面给予考辨。 第II卷(50分) 二、非选择题(共计50分:26题20分;27题18分;28题:12分) 26.按照人们普遍意义上的理解,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是民主与法治,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依存,密不可分,共同推进人类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由全体人民掌握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片段 材料二 第5表:死者的遗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 第3、8表: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第8表: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则可以减半。 第11表: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 ——摘编自《十二铜表法》 材料三 国会是立法机构,由参、众两院组成……按人口比例选举产生。行政权赋予总统,总统是行政首脑、国家元首、武装部队总司令。……司法权赋予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除非渎职,任职终身。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1787年) 材料四 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宝贵经验,其中指出“必须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挥和增强我国制度优势 ——摘自《新华网》 (1)材料一中的“全体公民”是指全体雅典人吗?为什么?材料二中《十二铜表法》的出现在当时有何进步作用? (2)材料三反映出美国国家权力机构设置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该宪法的实施对美国有何作用?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取得哪些重要成就? 【答案】(1)不是。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外邦人、奴隶、妇女、儿童不包含在内。 《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法律条文比较明晰,审判、量行都有法可依,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2)三权分立。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它强调加强国家权力,又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消极:没有充分实现人民的基本权利,保留了奴隶制、种族歧视等。 (3)成就: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建设方针;平反冤假错案;1982年通过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恢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1984年颁布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础民主,如:吉林省的“海选”制度。 【解析】 【详解】第(1)题,根据所学雅典的民主具有局限性,雅典的民主只是少数成年男性的民主而非全体人民,故设问一不是所有雅典人;设问二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十二铜表法》条文清晰,结合所学习惯法的缺陷在于法律和习惯并没有明显的界限,贵族可以随意解释法律,推出《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法律条文比较明晰,审判、量行都有法可依,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第(2)题,设问一根据材料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设问二分析作用要从辩证的角度进行回答,这部宪法体现出民主原则、联邦制原则和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对于推动民主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宪法不承认黑人、妇女享有同样的政治权利,承认奴隶制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第(3)题,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结合所学知识从民主和法制两个角度回答,其中民主有人大、政协的重建和基层民主建设的展开,法制建设围绕着宪法逐步展开。 27.利益至上始终是国家间关系发展的基本原则,每个国家都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调整本国的外交政策。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后的西欧呈现着一个利益多元化与各利益主体需要进行多重整合的局面,……而美国……鼓励西欧不但在经济上联合,而且在政治上和军事上也加强合作与联合。这就使得走欧洲联合之路的决策在客观上顺应了美国和法国各自的战略需要,尽管它们的战略出发点完全不同。 ——谢伟良《世界的分裂:冷战的兴起》 材料二 1957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向国会提出关于中东的特别咨文,主要内容是:由国会授权总统动用2亿美元给中东国家以经济和军事援助;总统有权应这些国家的请求提供武力援助,只要这些国家面临国际共产主义控制的任何国家的武装侵略。以后这个中东政策也被用于中东以外的地区。 ——《国际问题研究》 尼克松在1972年1月接受专访时说:我们必须记得,世界历史上享有长期和平的惟一时期,是势力均衡存在的时期。在某一国家与其潜伏竞争者相继强大时,就会出现战争的危险。因此我相信美国要维持强势的世界。如果我们有强大、健康的美国、欧洲、苏联、中国和日本,各自制衡,不要相互抵制,甚至能够均衡,我相信世界将更美好、更安全 ——《时代周刊》人物专访 材料三 保留保留(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自己确定为苏联的一个盟友。然后,在中苏分裂后,中国把自己看作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三世界的领袖,结果付出了高昂代价,而获利却甚少。在尼克松政府做出政策调整后,中国开始寻求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均势游戏中充当第三方,70年代当美国似乎微弱之时,与美国结成了联盟,然后在80年代当美国军事力量增强,而苏联经济上衰弱并陷入阿富汗战争时,它转向与美苏保持相等距离。然而,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牌”变得毫无价值,中国又一次被迫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它确立了两个目标:成为中华文化的倡导者,即吸引其他所有华人社会的文明核心国家以及恢复它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对西欧的战略及其出发点。 (2)据材料二,比较尼克松的外交政策与艾森豪威尔时期的不同并分析变化原因。 (3)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提炼作者有关中国外交政策的观点并简要评价。 【答案】(1)战略:鼓励西欧在经济、政治、军事上加强合作与联合。出发点:壮大资本主义阵营,控制西欧,对抗苏联,称霸世界。 (2)不同:艾森豪威尔主张遏制共产主义(苏联);尼克松主张制衡各国势力(势力均衡)。原因:美国霸权地位衰落;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 (3)观点:中国在冷战中的处交政策“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评价:根据世界形势不断调整;基于国家利益调整外交政策;体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但是,中国外交的目的不是恢复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解析】 【详解】第(1)题,设问一根据“鼓励西欧不但在经济上联合,而且在政治上和军事上也加强合作与联合”推出鼓励欧洲走向联合;设问二根据当时的国际背景两极对峙和欧洲衰落的情况,推出美国的目的扶植控制西欧对抗苏联称霸世界。第(2)题,根据材料中“些国家面临国际共产主义控制的任何国家的武装侵略”推出艾森豪威尔主张对抗共产主义,根据材料“各自制衡,不要相互抵制,甚至能够均衡”推出尼克松主张势力均衡;依据所学分析原因,尼克松时期美国在经济上遇到经济滞胀欧洲和日本的崛起,在军事上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美国实力相对衰落,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第(3)题,根据材料中国外交政策不断地进行调整,设问二的依据是影响外交政策的因素(国家利益、国际形势、国家力量、国家性质和意识形态等角度),注意我国外交的目标是和平崛起而非称霸东亚。 28.阅读下列材料 自中美在1844年签订了两国之间第一个条约即《望厦条约》以来,中美关系已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发展过程。在这150余年的时间里,中关两国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世界也已经今非昔比。……近代以来中国既有被美国侵略的痛苦,也有对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效仿;既有与美国的合作又有与美国的对抗。 ——《社会科学》(1996年09期) 请回答: 依据所学知识论证“近代以来中国既有被美国侵略的痛苦,也有对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效仿;既有与美国的合作又有与美国的对抗。”的观点,并选两个事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答案】痛苦:八国联军侵华(或门户开放);效仿:建立中华民国(或颁布临时约法);合作:共同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对抗:抗美援朝或抗美援越(或朝鲜、越南战争)。 分析:(以中美合作抗日为例)在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成为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结合史实,任选两件事件,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本题的立意是美国对中国近现代的影响,从设问中提供了以下的角度:痛苦、效仿、合作和对抗。痛苦主要是由侵略造成的如中美《望厦条约》、甲午战后的“门户开放”政策、八国联军侵华等;效仿主要是在于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反侵略求民主的浪潮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效仿美国的共和政体;合作如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对抗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华的封锁政策以及朝鲜战争等。注意回答时候史实要准确,同时要具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