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西藏林芝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西藏林芝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末考试试题 1.孔孟克服了商周天命观的神秘化倾向,在对天神“敬而远之”的前提下,从“人”出发来理解政治生活;汉代有人把孔子说成是通过去、知未来的“神圣”,把六经变成神学经典。这一变化 A. 推动儒学不断发展完善 B. 背离了先秦儒学人文方向 C. 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D. 深受“天人感应”思想影响 【答案】B 【解析】孔孟克服了商周天命观的神秘化倾向,从“人”出发来理解政治生活,体现人文主义精神,汉代有人把孔子说成是“神圣”,把六经变成神学经典,把孔子和六经神圣化,说明汉代背离了先秦儒学人文方向,B正确;材料反映汉代把孔子和六经神圣化,背离了先秦儒学人文方向,无法体现推动儒学发展完善,排除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排除C;“天人感应”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不符合题意,排除D。 2.据汉书记载,汉废帝刘贺“荒淫迷惑,失帝王礼仪,乱汉制度”而被废黜。2016年,在海昏侯墓(刘贺墓)考古发掘中,却出土了编钟、琴瑟、大量包括《论语》《礼记》等内容的竹简木牍,以及绘有孔子像的屏风。这表明 A. 文献记载因受编撰者主观影响而价值不大 B. 刘贺“荒淫迷惑”等记载是当时人的丑化 C. 文献记载比考古发现更具有真实性和价值 D. 了解刘贺的真实面目须更多史料相互印证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旨是强调不同史料的记载是不同的,所以材料也就表明了解刘贺的真实面目须更多史料相互印证才可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自身就是错误的,有的文献记载价值也是大的,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考古发现比文献记载更具有真实性和价值,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3.南宋时期,儒学家陈亮主张“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反对朱熹空谈义理,强调以民为本,坚持改革政弊,考求历代国家的成败兴亡、典章制度的兴废,希望以此寻出振兴南宋,转弱为强的途径。这说明 A. 孟子学说备受宋儒推崇 B. 儒学内部开始出现分歧 C. 朱熹之理学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D. 儒学具有经世致用之内涵 【答案】D 【解析】南宋儒学家反对空谈心性,主张改革,期望振兴南宋,说明当时的儒学家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涵,D选项正确。材料是借助古代儒家思想主张来救世,A选项排除。“开始”一词无法体现,B选项排除。朱熹的思想仍然是官方正统儒学思想,C选项错误。 4.英国学者罗素认为,在文艺复兴运动中,“否认教会的威信比承认科学的威信开始得要早”,而且反对教会“在人们的心念里和古代文明分不开,仰赖的仍旧是过去,然而是比初期教会与中世纪还渺远的过去”。据此推断,文艺复兴 A. 促进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B. 借助古典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C. 以科学作为反教会的武器 D. 彻底推翻了教会的统治权威 【答案】B 【解析】罗素只强调了否认教会威信比承认科学威信要早,没有体现文艺复兴促进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故排除A项;根据“仰赖的仍旧是过去,然而是比初期教会与中世纪还渺远的过去”可知罗素认为文艺复兴了借助古典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故选B项;文艺复兴仰赖的是古典文化,而非是科学来反对教会,故排除C项;文艺复兴是打击了而非彻底推翻了教会的统治权威,故排除D项。 5.有学者认为,16世纪的宗教改革者和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虽在哲学世界观上表现迥异,但在世俗生活中却也有着“共同的信仰”。这里“共同的信仰“的主要含义是 A. 反抗权威 B. 重视法制 C. 崇尚理性 D. 相信神灵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宗教改革反对天主教会权威,启蒙运动反对君主专制和天主教会,因此两者的共同信仰是反抗权威,选项A正确;宗教改革中并未体现出重视法制和崇尚理性的特征,排除B、C;启蒙运动中崇尚科学理性,排除D。 6.明代小说的繁盛是在天启、崇祯年间。在短短的二十几年中,便出现了《三言二拍》、《石点头》等二十余种话本小说集。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 小说占据主导地位 B. 中央集权被削弱 C 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D. 小说家地位提高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依据材料可知,明朝天启、崇祯年间小说等市民文学形式繁盛,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明清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在通俗文化方面需求的扩大,所以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当时小说数量在所有文学作品中所占的比重;B选项错误,小说繁荣与中央集权强弱无关;D选项错误,小说数量与小说家地位之间没有必然关系。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7.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归心》中写道:“潮汐去还,谁所节度?”此问题千百年来一直引起人们的思考和探索,最终科学解决这一问题的是 A. 祖冲之 B. 李四光 C. 牛顿 D. 爱因斯坦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涉及的主要问题是潮汐产生的原因,根据所学此是由万有引力引起的,主要是牛顿提出来的,故C选项正确;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数学家与近代物理学万有引力关系不大,无法解释该现象,故A选项错误;B选项李四光,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地质学家与万有引力无关,故B选项错误;D选项爱因斯坦的主要贡献在于相对论而非万有引力,故错误。 8.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概述了生物学的达尔文主义,介绍了社会中达尔文主义起一定作用的事实,最后则论证了他自己反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伦理思想。严复在翻译此书时,则着重选择其中介绍进化论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内容。严复此举 A. 旨在唤醒国人的危机意识 B. 使进化论在中国迅速传播 C. 为推翻清政府寻找依据 D. 减少了维新变法的阻力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有选择的介绍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关于进化论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内容,摒弃其反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伦理思想,旨在通过书中“介绍了社会中达尔文主义起一定作用的事实”唤醒国人的救亡图存意识,故A项正确。B项,题干未体现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情况,故排除。C项,严复是维新变法中的一员,主张改良,不主张革命,故排除。D项,维新变法中康有为借孔子名义实行变法有利于减少变法阻力,而不是严复的《天演论》,故排除。 9.《新青年》登载许多文章,介绍世界著名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迹和关于生物起源、医学、生理学、物理学、体育等科学知识,开展了对有鬼论的批判,大力破除封建迷信,反对愚昧和盲从。据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A. 弘扬了民主和科学思想 B. 扩大了文学革命影响 C. 推动了自然科学发展 D.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新青年》弘扬科学精神,没有体现民主的相关内容,故A错误。《新青年》没有涉及文学革命的信息,故B错误。材料中介绍了《新青年》杂志的主要内容是科学文化知识,通过介绍“科学知识”,讲解“规律”,宣传“宇宙是可以认识的,物质是实在的等唯物主义观点”,来反对当时社会中封建迷信思想,从而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故C正确。材料没有提及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故D错误。 10.孙中山在谈到民族问题时说:“自欧战告终,世界局面一变,潮流所趋,都注重到民族自决。凡夫一切帝国主义之侵略,悉当祛除解放,使中华民族与世界所有各民族同立于自由平等之地。”这表明,此时的孙中山 A. 强调普遍平等民权 B. 极力宣传反清排满主张 C. 主张推翻封建帝制 D. 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答案】D 【解析】从孙中山的话“凡夫一切帝国主义之侵略,悉当祛除解放,使中华民族与世界所有各民族同立于自由平等之地”可以看出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中有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故D正确; A选项与材料不符合,材料强调的是民族主义,而A选项是民权;B选项是孙中山早期的民族主义具有狭隘的特征,与材料中的新民族主义的内容不符合;C选项属于民权主义而非民族主义,故错误。 11.1978年2月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对学术讨论和文艺评论中有争论的问题,不要轻率作结论,更不要采用简单的行政方法去处理,应当通过充分讨论和实践的方法去解决”。这一政策 A. 体现了“双百方针”的基本原则 B. 引发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C. 促使八个“样板戏”在全国推广 D. 形成了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双百方针”的内涵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材料中“对学术讨论和文艺评论中有争论的问题,不要轻率作结论,更不要采用简单的行政方法去处理,应当通过充分讨论和实践的方法去解决”体现了“双百方针”的基本原则,故A正确;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属于政治问题,不属于学术和文艺问题,排除B;文革期间八个“样板戏”在全国推广,是“双百方针”被破坏造成文艺凋零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排除C;材料反映的“双百方针”,是繁荣文艺、发展科学的政策,没有形成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排除D。 12.有评论说,不能以简单的“好”与“坏”、“优”与“劣”来界定这一艺术形式,因为除了表现人类“真善美”的一面外,还有的美术作品表现的是另一面(如战争、罪恶、恐怖、绝望等等),不论以何种形式、何种手段来表现塑造,它表现的是“美”还是“丑”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具有作者想要表现的直觉或理念。这一艺术形式是 A. 现代主义 B. 浪漫主义 C. 现实主义 D. 印象主义 【答案】A 【解析】由材料“重要的是作品具有作者想要表现的直觉或理念”,可知符合可知是反传统、反理性、注重自我感受的现代主义艺术特征,故选A;浪漫主义重在抒情,现实主义重在写实,排除BC;D是绘画流派,排除。 13.材料 下表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早期中国社会出现的主要口号: 时期 口号 1861—1899 中体西用;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实业救国;变法自强,君主立宪 1900—1909 预备立宪;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10—1919 尊孔复古;民主与科学;打倒孔家店;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1920—1929 打倒列强除军阀;以俄为师;打土豪,分田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对表中这一时期口号的变化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看法:这些口号反映了近代中国救亡与启蒙的两大主题。(救亡或启蒙任选其一) 说明: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国人开始救亡探索。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口号,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救国;19世纪末面对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民族资产阶级以“变法自强、实业救国”、“民主共和”等的口号,创办实业并掀起变法及革命浪潮,以图挽救民族危亡。同时,这些口号也打破了国人天朝上国的迷梦,传播了新思想,推动了中国近代思想的解放,启迪了国人救国、救民的探索。(基本史实,逻辑清楚,语言顺畅,主题密切结合) 因此这一时期的口号反映了国人挽救民族危亡与解放人民思想的两大主题。 【解析】材料所述为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一系列探索,提出了不同的思想和政治主张,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解放人们思想的作用,由此可以从救亡和启蒙两个角度确定主题,结合近代中国探索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即可。 14.材料 北宋前期因为贡举不公,多次引发士人抗议,为此政府在科举考试中推行糊名(又称“封弥”)制度。不仅糊住举人试卷上的姓名、乡贯,也要糊住初考官所定的等第。封弥官不得参与评卷,评卷官也不得参与封弥。 宋政府又实行眷录法。规定眷录官必须依试卷原文眷录,不准随意窜改文意或增减字句,经校勘官与原文校对无误后方可标号封弥。举人的亲笔试卷称为真卷,送交封弥官保存,以备核查;眷录卷被称为草卷,评阅的主考官只能看到草卷。此外,还制定锁宿制度。规定各级主考官员一经受命,立即与外界隔离,直到考试结束。 ——摘编自崔勇、丁建军《宋朝科举考试创度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政府科举考试制度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宋政府科举考试制度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答案】(1)原因:科举考试的高利害性:科举考试制度存在缺陷;舆论压力。 (2)特点:约束考务官员:规范操作流程;完善保密制。 作用:维护公正、公平;健全了科举考试制度;稳定社会,对后世有借鉴作用。 【解析】 (1)根据材料“北宋前期因为贡举不公”等信息可知,科举考试制度存在缺陷是科举考试改革的重要原因;根据材料“多次引发士人抗议”等信息可归纳出舆论压力也是对其进行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维持稳定统治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它扩大了统治基础并保证了官吏来源,因此科举制的高利害性使其必须顺应时代而改革。 (2)特点,改革措施主要在于新的“糊名制度”与“誊录法”,以及针对考官的“锁宿制度”,还有“封弥官”“评卷官”“誊录官”等具体官职的规定细则,可以看出保密措施更加完善,对考官的约束更细致,操作流程更加规范化。作用,材料所述改革有利于维护公平公正,对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有推动,这一制度的完善也是社会稳定的一项基石等从对考试环境、考试制度、对后世的影响等角度分析概括。 15.材料:20世纪60年代初肯尼迪上台后,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了对外政策,提出“和平战略”计划。其基本内包括:寻求与苏联对话,既强调美苏之间存在根本的利害冲突,又认为对苏政策应坚持在对抗中寻求某些对话,在某些双方感兴趣的领城进行有限的合作;扩大同东欧国家的来往。要有实施的具体计划,对东欧实行渐进的和平演变,特别强调经济技术援助和意识形态渗透;以援助开道,向第三世界扩张,实施和平计划即向第三世界国家派遣以技术人员、教师为主的和平队,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摘编自百度百科《肯尼迪的“和平战略”》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肯尼迪提出“和平战略”计划的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谈谈你对肯尼迪“和平战略”计划作用的认识。 【答案】(1)美苏冷战形势加剧;美苏纷纷加强对“第三世界”的争夺;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势力逐渐上升;赫鲁晓夫调整对外政策,主张与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对话;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出现裂痕。 (2)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世界局势;加剧了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争夺与渗透;客观上推动了第三世界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为东欧剧变埋下了隐患。 【解析】 (1)根据材料“强调美苏之间存在根本的利害冲突”可得出美苏冷战形势加剧;根据材料“以援助开道,向第三世界扩张”和“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可得出美苏纷纷加强对“第三世界”的争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结合材料给出的时间20世纪60年代,联系中苏、美苏关系的发展历程,可得出苏联势力逐渐上升;赫鲁晓夫调整对外政策,主张与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对话;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出现裂痕。 (2)根据材料“寻求与苏联对话”可得出在冷战格局下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世界局势;根据“以援助开道,向第三世界扩张,实施和平队计划即向第三世界国家派遣以技术人员、教师为主的和平队”和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可得出加剧了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争夺与渗透;客观上推动了第三世界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根据材料“对东欧实行渐进的和平演变”可得出为东欧剧变埋下了隐患。 16.【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薛瑄(1389~1464年)字德温,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河东学派的创始人。因生性聪颖,再加上良好的求学环境和自己的勤奋,薛瑄在六七岁时便能对《小学》四书熟习背诵,十一二岁就会写诗作赋。永乐十九年,中进士,官至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他勤政爱民,刚直不阿,被誉为“光明俊伟”的清官。因得罪太监王振,以对当今朝廷不满为由,薛瑄被下于锦衣卫狱中。1449年,冤案得以平反并入内阁参与机务。后因对明英宗玩物丧志不满,辞官回乡。薛瑄在家乡设教,讲学著述,“秦楚吴越间来求学者以百数”,一度出现了“从教门外尘如海”的盛况;他还精研程朱正心复性的理论,达到了高深的境界。薛瑄所处的时代,“道学不明”、社会风气“颓废”,嘉靖帝亦日:“圣贤道学不明,士趋流俗,朕今有感薛瑄能自振起,诚可嘉尚。”薛瑄死后’朝廷降旨准予薛瑄从祀(注;配享)孔庙,被尊称为“先儒薛子”,成为明代第一个配祀孔庙的先儒。 ——摘编自韩金晶《民国以来薛瑄研究文献综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薛瑄能够成为一代名儒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薛瑄从祀孔庙的意义。 【答案】(1)原因:良好的家庭教育;勤奋刻苦的求学精神(公正无私、不畏权贵和勤政爱民的工作作风;举办教育,讲学著述,奉献社会的责任担当;精于理学,修心养性的自律意识。 (2)意义,有利于统治者正本治源,弘扬“道学正统”(维护了封建统治|推动了社会风气的改善推动了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发展。 【解析】 第(1)小问,材料“良好的求学环境”可得出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薛瑄在六七岁时便能对《小学》、四书熟悉背诵,十一二岁就会写诗作赋”“勤政爱民,刚直不阿”可得出薛瑄勤奋刻苦的求学精神,公正无私、不畏权贵的工作作风;“在家乡设教,讲学著述”可得出他举办教育,讲学著述,奉献社会的责任担当;“他还精研程朱正心复性的理论,达到了高深的境界”可得出精于理学,修心养性的自律意识。 第(2)小问,根据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薛瑄作为一代名儒,能够得以从祀孔庙,首先是其本身具有“道学正统”的素质有关,这一方面有利于统治者正本治源,弘扬“道学正统”;其次是和当时思想界的风气有关,薛瑄从祀孔庙说明当时统治者想要改变社会风气从而维护封建统治等角度分析回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