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国:岳麓版必修(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其中“立子立嫡之制”是指 A. 禅让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礼乐制 【答案】B 【解析】 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关系继承王位的原则,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故B项正确;A是原始社会首领承袭制度,A错误;C是西周时期政治制度,和宗法制互为表里,C错误;礼乐制是配合分封制的礼仪制度,故D项错误。 点睛:西周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 21 - 内容 链接点 政治 分封制、宗法制 井田制是西周分封制实行的经济基础,分封制、宗法制建立在井田制的基础之上,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破坏,分封制、宗法制也随之崩溃 经济 井田制、青铜时代集体耕作 文化 礼乐制度 2.自秦代开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是一种严格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这种自上而下的垂直线型政府权力运作体系一直是我国古代行政管理系统的核心。其历史源头应当是( ) A. 郡县制 B. 分封制 C. 三省制 D. 行省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建立起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选A;西周开始实行分封制,元朝开始实行行省制,B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是中央机构,不属于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自秦代开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是一种严格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联系郡县制的内容分析解答。 3.腰牌为腰佩的装饰物,也有信物凭证之用,下图所示腰牌的主人是明人王忏,曾任明代彻史。其腰牌为圆形,背面为大篆,上刻“给监察御史王忏佩”。以下官职,具有与王忏相似职能的是( ) A. 秦朝太尉 B. 西汉荆州刺史 - 21 - C. 唐朝尚书省长官 D. 清代湖广总督 【答案】B 【解析】 【详解】监察御史负责监察,结合所学可知,西汉设立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员,故选B;秦朝太尉负责军事,唐朝尚书省长官负责执行政令,清代湖广总督是地方行政长官,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监察御史”,联系所学我国古代的检查制度分析解答。 4.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的人,品评主要包括家世行状(个人品才能的总评)和定品三个部分。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但晋朝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由此可知( ) A 中正官掌握着朝廷选官用官权 B. 中正官均由中央政府官员担任 C. 九品中正制初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D. 九品中正制大大提高了官员的素质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行状是个人人品才能的总评”可知九品中正制注重个人品德才能,初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故选C;中正官负责选官,没有用官权,排除A;B表述太绝对,也不符合史实,排除;科举制大大提高了官员的素质,D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5.明宣宗即位后,给予了内阁票拟权,给予了司礼监批红权,还对言官进行了一定变更,保证监察权的真正意义上的存在,借此防止票拟权加批红权的滥用。而为了让司礼监更好地执行批红权,皇帝设立了内书堂派专人教太监们读书,明宣宗这些举动( ) - 21 - A. 使内阁取得了法定地位 B. 使得明朝政治日益清明 C. 进一步强化了封建皇权 D. 使司礼监掌握行政大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明宣宗给予了内阁票拟权,给予了司礼监批红权,设立言官主要是防止票拟权加批红权的滥用,以确保专制皇权,故选C;内阁不是法定中央机构,排除A;明朝君主专制造成政治腐败,排除B;司礼监权力受皇帝制约,排除D。 6.与古代掠夺性或复仇性的战争不同,近代战争本身往往是手段,不是目的。战争结束的形式和结果不仅影响未来,也可以从中看出战争双方的意图,尤其是战胜方的诉求。《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下列条款中最能体现“战胜方”诉求的是( ) A. 割香港岛给英国 B. 英国取得领事裁判权 C. 赔款2100万银元 D. 开放五处通商口岸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开放五处通商口岸”能够体现此目的,故选D;ABC表述不能体现英国的本质意图,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下列条款中最能体现‘战胜方’诉求”,联系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分析解答。 7.1853年,太平天国《革命军首领致淮亨书》中提及:“前者乃贵国(英国)以正当之理由用兵于我国,此皆胡虏之咎,非同胞之罪也。今我朝真主奉天伐罪,方将怀柔远人,和洽中外,通商不禁,货税不征。”这反映出太平天国 A. 利用鸦片战争的有利时机反清 B. 对西方侵略势力抱以幻想 C. 欲与英国在经济领域平等合作 D. 受西方基督教的影响较深 【答案】B - 21 -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太平天国运动“怀柔远人,和洽中外”的目标,体现了其对西方侵略势力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B项正确;1842年鸦片战争已经结束,A项错误;通商不禁,货税不征是中外交流的政策、手段,经济领域平等合作不是太平天国外交的主要目的,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太平天国受西方基督教的影响较深,D项错误。 8.19世纪末20世纪初,农民阶级自发组织掀起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其在历史上最主要的意义是( ) A. 导致了八国联军侵华 B. 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 C. 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D. 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义和团运动使外国侵略者看到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故选B;列强为了扩大侵华利益,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排除A;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斗争矛头主要指向外国侵略者,排除C;《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最主要的意义”,联系义和团运动的影响分析解答。 9.“袁世凯的皇帝寿命只不过八十三天,张勋的复辟则更加短命,从这以后再也没有人敢于试登这个宝座。”材料可以佐证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之一是 A.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C. 改变了近代中国社会习俗 D. 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答案】A - 21 - 【解析】 【详解】袁世凯和张勋复辟帝制都不能长久,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A正确;打击帝国主义势力与袁世凯和张勋复辟帝制无关,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袁世凯和张勋复辟帝制都不能长久,与社会习俗的变迁无关,排除C;1924-1927年的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而袁世凯和张勋复辟帝制的时间分别是1915、1917年,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袁世凯的皇帝寿命只不过八十三天,张勋的复辟则更加短命,从这以后再也没有人敢于试登这个宝座。”联系所学辛亥革命的影响分析解答。 10.1997年“八一”建军节前夕,江泽民同志为某城市的纪念馆题词:军旗升起的地方(见下图)“军旗升起的地方”应该是( ) A. 北京 B. 上海 C. 南昌 D. 广州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八一’建军节”“军旗升起的地方”,联系南昌起义的史实分析解答。 11.《国民革命歌》(见下图)唱出了一个时代的心声。国民大革命运动之所以蓬勃兴起,主要是因为( ) - 21 - A. 南昌起义的成功 B. 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 C.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D. 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开始了国民大革命,故选D;1927年南昌起义、1935年遵义会议、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与1924年开始国民大革命时间不符合,ABC排除。 12.如图是漫画家张漾兮于1941年3月在《战时后方画刊》上创作的漫画。其寓意是 A. 团结合作,抗战必胜 B. 要求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唤醒民众,鼓舞斗志 D. 赞扬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答案】C 【解析】 - 21 - 【详解】漫画中拒绝逃难、坚决保护家乡和立誓做真正中国人等,体现了其唤醒民众,鼓舞斗志的主旨,C项正确;画中没有体现出团结合作的主张,与巩固统一战线抗战的要求无关,也不是对救亡高潮的赞扬,ABD三项错误。 13.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说:这次会议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被称为里程碑的理由是( ) A. 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公布了“一五”计划 C. 通过了《共同纲领》 D. 宣布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故选A;1953年制定了“一五”计划,1949年通过了《共同纲领》,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BC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4.1983年,邓小平在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谈判中说:“英国人想寻求1997年以后跟中国共管香港,这是我们坚决不能同意的。以主权换治权根本行不通……不要再在治权问题上纠缠,不要搞成中国单方面发表声明收回香港,而是要中英联合发表声明。”此话旨在 A. 丰富“一国两制”内涵 B. 设定香港自治的底线 C. 肯定“港人治港”方针 D. 表明收回香港的决心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英国人想寻求1997 - 21 - 年以后跟中国共管香港,这是我们坚决不能同意的。以主权换治权根本行不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香港回归问题的立场是主权问题,主权问题是不容别国干涉的,中国是不会向英国让步的,表明了中国收回香港主权的决心。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英两国关于香港问题谈判中英国人的“共管”“以主权换治权”的方案遭到中国方面的拒绝,阐明了主权问题不容谈判的立场,与“一国两制”内涵无关,排除;BC项,设定香港自治的底线、肯定“港人治港”方针既不符合材料主旨也不符合历史史实,排除。 15.在宣告新中国成立的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庄严地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宣告在外交上突出体现为 A. 结束了旧中国屈辱的外交 B. 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C.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D. 坚持和平外交的既定方针 【答案】B 【解析】 【详解】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外交上不能独立自主,因此“站起来”在外交方面的突出表现就是“独立自主”,故B项正确。 新中国成立结束了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无法体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故A项排除。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故C项排除。坚持和平外交的既定方针,无法体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故D项排除。 16.1949年11月15日到1950年1月5日,中国外长周恩来曾两次致电联合国秘书长赖伊和联合国大会主席罗慕洛,要求取缔非法的国民党代表团的一切权利,审议中国代表权问题。在未作出决议以前仍允许“中华民国”的代表占据联合国席位这一局面得到根本改观的标志性事件为( ) A.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B.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C. 中国在万隆会议上取得胜利 D.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 - 21 - 合法席位,取消了“中华民国”的代表占据联合国席位的局面,故选D;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标志中美关系正常化,A选项排除;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是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的产物,B选项排除;1955年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帝国主义国家参与的亚非国际会议,C选项排除。故答案为D。 17.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中国在外交领域取得的成就斐然。以下有关新中国外交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万隆会议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B. 上海《中美联合公报》发布标志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C. 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有利于地区和平与稳定 D. 中日建立外交关系打破了美国对中国外交的孤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有利于地区和平与稳定,故选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上海《中美联合公报》发布标志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打破了美国对中国外交的孤立,排除ABD。 18.古代雅典是小国寡民的城邦,居民成份也相对简单。下表是其相关人群及其人数的统计,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 人群 自由民 (含妇女和儿童) 奴隶 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 出席公民大会的公民 人数 90000人 36500人 约35000人 约3000人 A. 雅典民主只是部分人的民主 B. 所有雅典人均享有平等权利 C. 政权掌握在绝大多数人手里 - 21 - D. 国家大事由全体公民讨论决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的数据可以看出,成年男性公民尤其是参加公民大会的公民在雅典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很小,所以雅典民主政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的少数人的民主,故选A,排除C;雅典的奴隶、妇女、外邦人没有民主权利,排除B;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19.《全球通史》写道:“他们(罗马人)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即国际法。他们认为这部法律对罗马人与非罗马人皆可适用。”“这部法律”是指古代罗马的 A. 习惯法 B. 公民法 C. 自然法 D. 万民法 【答案】D 【解析】 【详解】罗马法按照形式可以分为习惯法和成文法,按照适用范围可分为公民法和万民法,万民法是罗马的国际法,适用于罗马境内的一切自由民。D正确;A属于形式分类,不符合材料主旨;公民法指适用罗马公民的法律,B错误;自然法是一种法律理念,不是法律条文,C错误。 20.18世纪至20世纪初期,英国统治的领土跨越全球七大洲,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的国家,号称“日不落帝国”。然而1688年却成为了英国历史上决定性的装折点。这里的“转折点”主要是指( ) A. 王权结束 B. 责任内阁制形成 C. 议会开始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 D. 国王与议会之间形成了制衡关系 【答案】C - 21 -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688年英国爆发光荣革命,议会战胜了王权,议会开始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故选C;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仍然保留国王,A错误;1721年开始形成责任内阁制,排除B;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王权受到议会制约,D项“制衡”表述错误,排除。 21.学者任东来指出:“美国宪法的目的是规范和限制政府的权力,以保护人民免受恶政之苦。换句话说,它要防的是治者之恶,而非被治者之恶。”下列最能“规范和限制政府的权力”的是 A. 分权制衡原则 B. 总统制原则 C. 中央集权原则 D. 联邦制原则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1787年宪法,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立法、司法、行政分属过会、联邦法院、总统掌握,三者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目的是“规范和限制政府的权力”,故A正确;总统制原则无法体现“限制政府的权力”,排除B;中央集权原则、联邦制原则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与“规范和限制政府的权力”无关,排除C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美国宪法的目的是规范和限制政府的权力,以保护人民免受恶政之苦”,联系所学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分析解读。 22.正如马克思指出的:“英勇的三月十八日运动是把人类从阶级社会中永远解放出来的伟大的社会革命的曙光……即使是公社被搞垮了,斗争也只是延期而已。”下列关于巴黎公社失败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是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无产阶级革命 B. 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的自治政权 - 21 - C. 缺乏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指导 D. 并没有实施维护无产阶级利益的举措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乏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指导,故选C;巴黎公社爆发具有偶然性,不是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无产阶级革命,排除A;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排除B;D不符合史实,排除。 23.苏维埃政权正在建设之中,国内反革命活动十分猖獗,他们采取各种形式向苏维埃政权进攻……为了争取一个和平喘息之机,以便壮大红军,聚集力量巩固政权。为此苏维埃俄国迫切需要做的一件事是( ) A. 退出一战 B. 组建苏联 C. 颁布《四月提纲》 D.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苏维埃政权正在建设之中”可以判断出时间是十月革命后。结合所学可知,十月革命后,为了巩固政权,粉碎国内外敌人对革命政权的进攻,苏维埃俄国退出了一战,故选A;1922年组建苏联,时间不符合,B排除;1917年4月颁布《四月提纲》和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均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前,CD排除。 24.20世纪中叶的美苏关系经历了由同盟到对手的转变,世界也因此一分为二。二战后美苏两强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 A. “铁幕演说”的发表 B.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 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D. “北约”和“华约”的成立 【答案】D 【解析】 - 21 -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故选D;“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冷战开始,排除AB;1947年马歇尔计划是冷战的具体措施之一,不是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排除C。 25.下图反映出当今的世界形势是( ) A. 国家之间的矛盾在加剧 B. 市场经济制度得到普遍认可 C. 国际恐怖主义活动成为主流 D. 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答案】D 【解析】 【详解】IS组织是极端恐怖组织,土耳其出兵叙利亚,二者反映了世界局势的紧张;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体现了世界局势的缓和,因此材料反映了当今世界形势是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故选D;A不符合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排除;B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流,C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2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时期的贵族政治是一种典范政治,保证其正常运作的第一推动力便是贵族的典范作用,但是自西周立国百年之后,贵族阶层变得贪图享乐,素质普遍下降,以致最终失去示范,自乱其制。因此,贵族政治日渐无法正常运转,并且无可避免地走向衰败。春秋时期,诸侯、大夫逐级僭越,卿族之间的相互斗争又进一步加剧了这个过程。面对强宗大族对君权构成的巨大威胁,君主不得不采取必要措施以打击贵族势力、维护君权,而社会也急需建立起一种新的政治体制,以适应已经变化的客观形势,这便是官僚政治。 - 21 - ——王明德《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材料二 秦以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由于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先秦儒学中的民贵君轻、君臣共治、明主慎法等观念也得到传承。遇到贤明的君主,官僚就可以以此为据,抑制皇帝的私欲。官僚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权力也可以约束皇权。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原因。 (2)列举秦朝、唐代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中“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并从政治角度简析官僚制度的积极作用。 【答案】(1)原因:贵族政治的特性导致其自身的衰败;君主打击贵族势力、维护君权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社会处于大动荡时期,政治变革风起云涌。 (2)说明: 秦朝:朝议制度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或宰相制度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 唐代:三省六部制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积极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统-;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整体素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的失误和抑制暴政。 【解析】 【详解】(1)从材料中“贵族阶层变的贪图享乐,素质普遍下降,以致最终失去示范,自乱其制”可以看出,贵族阶层的腐化和贵族政治的衰败,导致分封制的崩溃和宗法制的没落;从材料中“君主不得不采取必要措施以打击贵族势力、维护君权”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革新使得官僚政治逐步的建立;从材料中“春秋时期诸侯、大夫逐级僭越,卿族之间的相互争斗”可以看出,春秋时期争霸战争也是导致贵族政治走向末路的原因。 (2 - 21 - )第一小问“制约作用”,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官僚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的制度是朝议制度,唐朝官僚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的制度是三省六部制。第二小问“积极作用”,依据材料二“官僚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权力也可以约束皇权”并结合所学可知,官僚制度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整体素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的失误和抑制暴政。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风凰网“你认为哪座城市最能代表辛亥革命”的问卷调查统计 材料二 辛亥革命除了在长江流域几个大城市轰轰烈烈的开展外,在其他地区的城市要缓慢得多……可以这样认为,辛亥革命走向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江流域推进到全国,没有从城市推进到农村。形成革命运动沿海、沿江城市先进,内地和边疆城市落后,南方城市先进,北方城市落后,先进的城市成为革命的舞台,落后的城市成为反革命的基地。 ——摘编自田玄《中国城市现代化动向的不平衡与辛亥革命的走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何广州和武汉在问卷调查中得票遥遥领先? (2)根据材料二概括辛亥革命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社会根源。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 【答案】(1)广州: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领袖孙中山的故乡。 武汉: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所在地。 (2)特点:地域发展严重不平衡。根源: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思想;培养了大批革命人才;其城市革命方式的失败,引发了先进的中国人对农村革命道路的探索和实践。 【解析】 【详解】(1)广州:结合所学可知,广州是黄花岗起义所在地,是辛亥革命领袖孙中山的故乡。武汉:结合所学可知,武汉是武昌起义所在地,是湖北军政府所在地。 - 21 - (2)特点:根据“辛亥革命除了在长江流域几个大城市轰轰烈烈的开展外,在其他地区的城市要缓慢得多”得出地域发展严重不平衡。根源:可从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分析回答。 (3)可从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思想、培养了大批革命人才、启发了先进的中国人对农村革命道路的探索和实践等角度分析总结。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其制止且本国或其他直接或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摘编自《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0年12月) 材料二 下表所列为自1970至1973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加拿大 1970年10月13日 意大利 1970年11月6日 奥地利 1971年5月28日 比利时 1971年10月25日 冰岛 1971年12月8日 英国 1972年3月13日 荷兰 1972年5月18日 日本 1972年9月29日 西德 1972年10月11日 澳大利亚 1972年12月21日 新西兰 1972年12月22日 西班牙 1973年3月9日 材料三 第一条 缔约双方……长期全面地发展两国睦邻、友好、合作、和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第七条……缔约双方根据有关协定进行的军事和军技合作不针对第三国。 - 21 - ——摘编自《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01年7月)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及其所反映的国际形势的突出特征。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外交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到分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对俄外交政策的变化,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外交政策调整的认识。 【答案】(1)方针:一边倒。特征: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立、斗争。 (2)特点:扩大外交,改善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关系。原因: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苏联陈兵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 (3)变化:由盟友到战略伙伴关系。认识:从国家利益出发制定外交政策;外交政策要根据国际形势变化及时调整。 【解析】 【详解】(1)方针:根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可知是一边倒。特征: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的国际形势是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立、斗争。 (2)特点:根据表格看出,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增多,中国改善了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原因:结合所学,可从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苏联陈兵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等角度分析回答。 (3)变化:根据“缔约双方根据有关协定进行的军事和军技合作不针对第三国”,结合所学得出由盟友到战略伙伴关系。认识:可从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国际形势影响对外政策分析解答。 29.二战后的世界格局经历了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格局发展、演变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全世界自由的人民指望着我们支持他们、维护他们的自由。如果我们领导不力,我们就可能危及世界和平一而肯定会危及我们自己国家的利益…… ——摘编自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的讲话整理 材料二 - 21 - 1950年春,让·莫内(“欧洲之父”)提出:由于美国经济进入萧条期,即将结束的马歇尔计划不可能延长;联邦德国成立引发法国公众舆论开始担忧德国威胁的重演……莫内敏锐地感觉到,上述因素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欧洲走向联合的机遇……1951年……坚冰已经突破,更广泛的欧洲联盟的前景出现在地平线上。 ——摘编自崔永元《“欧洲之父”的思想及其对亚洲的启示》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五大力量基本框架图 (注:①美、欧、日△是基础;②美、俄、中△是关键;③美、欧、俄△是欧洲一翼;④美、日、中△是亚洲一翼;⑤美国位于正五边形的顶端。) ——摘编自冯特君《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世界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国家走向联合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变化的认识。 【答案】(1)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 (2)因素:美苏以欧洲为主战场的“冷战”;美国经济援助有限;联邦德国成立引起担忧;让·莫内的主观努力。 (3)变化:由原来的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世界五大力量相互制衡。认识:多极化趋势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它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解析】 【详解】(1)根据“全世界自由的人民指望着我们支持他们、维护他们的自由”得出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根据“肯定会危及我们自己国家的利益”得出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 - 21 - (2)因素:根据“1950年”分析得出美苏以欧洲为主战场的“冷战”;根据“由于美国经济进入萧条期,即将结束的马歇尔计划不可能延长”得出美国经济援助有限;根据“联邦德国成立引发法国公众舆论开始担忧德国威胁的重演”得出联邦德国成立引起担忧;根据“莫内敏锐地感觉到,……提供了欧洲走向联合的机遇”得出让·莫内的主观努力。 (3)变化:观察材料三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分析出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各极之间制衡加强。认识:认识从多极化趋势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及其影响方面回答即可。 - 21 - - 2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