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厦门市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注意:试卷由选择题(满分48分)和非选择题(满分52分)组成,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题,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西周中期,大贵族矩伯以其部分封地作价,与下级官员裘卫交换朝觐用的物品;贵族格伯则用部分封地以换取马匹。由此可见,当时 A. 传统礼制有所松动 B. 贵族阶层瓦解 C. 私有土地开始流转 D. 商品经济发达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西周中期出现贵族用封地换取物品,结合所学可知,A项正确;贵族阶层交易和西周中期等说明B项与史实不符;在西周井田制下,土地国有,封地“不是诸侯私有”,C项错误;“以物易物”不能说明商品经济发达,D项错误。‎ ‎【点睛】井田制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 ‎2.两广地区出土的先秦青铜鼎以“越式鼎”为主。“越式鼎”造型简朴,铸工较粗,器身大多光素无纹饰;出土时,外底部大多有烟贫(烟凝积成的黑灰)。随葬的鼎数不一,没有定的规律。这表明先秦时期两广地区 A. 农业生产落后 B. 青铜从铸造注重实用功能 C. 贫富差距悬殊 D. 尚未受到中原文明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越式鼎”的造型、使用情况、数量等,结合所学可知B项正确;青铜器多用于祭祀和兵器,少用于制作生产工具,A 项不符合题意;两广地区青铜随葬品数量不一,没有规律,无法体现当地贫富悬殊,C项错误;单从青铜器铸造无法得出两广地区没有与中原交流,没有文明融合,D项错误。‎ ‎3.春秋时期,秦人只祭祀自己的先祖白帝少灵。战国时期,泰灵公“作上醇(条坛),祭黄帝作下時,祭炎帝”。这变化体现了 A. 宗法制度的异变 B. 血缘氏族的解体 C. 华夏民族的融合 D. 政治联盟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人只祭祀先祖,到战国时期增加了祭祀黄帝和炎帝,结合所学可知,C项正确;秦人祭祀对象增加,不是对家族内部继承、管理的冲击,A项错误;尊崇炎黄,不能体现血缘关系瓦解,B项错误;对炎黄的祭祀不是与炎黄在政治上的联盟,D项错误。‎ ‎【点睛】黄帝是公认的华夏族祖先。‎ ‎4.黄老之学活跃于战国中后期,其奠基之作《黄帝四经》以“道生法”开宗明义,申明君主的权力和意志应符合大道的要求,并提出“刑德相养,逆顺乃成,刑晦而德明刑阴而德阳,刑微而德彰”的主张。材料体现了黄老之学 A. 崇儒抑法的学术理念 B. 消极遁世的处世态度 C. 背离道家的哲理核心 D. 兼采百家的治国之道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战国后期“黄老之学”的代表作以“道生法”为基础,申明君主权力、“刑德相养”、阴阳微彰等内容,结合所学可知,D项正确;黄老之学是以道家为基础的,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材料对国家政治、刑德关系的阐述,体现了黄老之学对治国理论的研究,B项与题意不符;《黄帝四经》以“道生法”开宗明义,以道家哲学为基础,C项错误。‎ ‎5.战国时期,各国的将相及国君的子弟外或多授有一定的封地。这些封君身任要职,权重名大,在食邑内有衣食租税之权,但不得“臣士卒”,封君失官或身死后,“封国食邑亦失”。战国时期的封君制度 A. 继承沿袭了分封制度 B. 固化了传统的宗法贵族等级 C. 是郡县制的特殊形式 D. 适应了诸侯兼并的政治形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战国时期的封君不得“臣土卒”,没有治民权,封地在封君失官或死后“封国食邑亦失”,不能世袭,这体现了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特点,D项正确;从材料可知,战国的封君制度已经不同于西周初年的分封制,A项错误;封君失官或身死后,“封国食邑亦失”是对贵族等级的破坏,B项错误;封君身任要职,权重名大,在食邑内有衣食租税之权,不同于郡县制的官吏,C项错误。‎ ‎6.秦代,官营生产的铁农具除供应官府所需和借予平民使用外,也向民间售卖。前二者属官农具范畴,需刻上所在官署的标记:后者直接卖予平民,不需刻上标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 A. 官营手工业缺乏统标准 B. 盐铁官营政策开始推行 C. 政府对小农生产予以扶持 D. 私营手工生产尚未兴起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秦代官营铁农具借给平民、向民间售卖等,结合所学可知,C项正确;官营作坊生产的铁农具的借售及其标记与否,不能说明其生产没有统一的标准,A项错误;盐铁官营政策是从汉武帝时开始,B项不符合史实;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就已经被打破,D项错误。‎ ‎7.汉武帝在实行推思令的同时,还颁行了“非正与乱妾位律”,规定诸侯只能立正妻的长子为世子若正要不能生育,即除国为郡;以庶继位,就是“非正”;以庶充嫡,就是“乱妻妾位”;凡犯此律者皆贬为庶民。这做法 A. 造成了律令冲突的混乱 B. 迅速清灭了地方的王国势力 C. 蕴涵了高超的政治智慧 D. 标志着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汉武帝在实行“推恩令”的同时,颁行了“非正与乱妾位律”,借用宗法观念削夺诸侯国权力,结合所学可知,C项正确;“推恩令”与“非正与乱妾位律”,用恩宠和正名等方法,以政治和生活两手打击地方诸侯势力,不会造成律令混乱,A项错误;因为做法柔和迂回,所以不会立竿见影,B项错误;儒学正统地位确立的标志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项错误。‎ ‎【点睛】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等措施,削夺王国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8.《后汉书·百官志》记载,“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土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表彰孝道及善行义举均属乡官三老之职责。由此可见,当时 A. 基层治理渗透官方意识形态 B. 社会救济程序完备 C. 民间教化倡导多元价值观念 D. 察举制度雏形出现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东汉官方文件记载,“表彰孝道及善行义举均属乡官三老之职责”,结合所学可知,A项正确;“扁表其门,以兴善行”等赠以名誉的做法,与社会救济无关,B项错误;材料赋予三老的职责是表彰“善行义举,孝子义妇”,全是儒家伦理,不存在多元化,C项错误;察举制在西汉武帝时就有了,D项不符合史实。‎ ‎9.两汉时期,存在着以谏(议)大大为代表的大夫类東官和以侍中为代表的侍从类谏官。下表为两者的官秩变动情况。造成这一变动的主要原因是 时期 谏(议)大夫 侍中 西汉 八百石 六百石 东汉 六百石 比二千石 A. 君主专制的强化 B. 中央集权的加强 C. 选官制度的演进 D. 儒学地位的上升 ‎【答案】A ‎【解析】‎ ‎【详解】两汉时期中朝谏官的地位上升、待遇逐渐超过了外朝谏官,结合所学可知,A项正确; 中央谏官待遇变化不是中央集权的加强的结果,B项错误;侍中等中朝谏官待遇的提高,与选官制度演进无关,C项错误;两汉时期国家对谏官待遇的调整与儒学地位无关,D项错误。‎ ‎【点睛】谏官及其待遇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本质,服务皇帝,维护皇权。‎ ‎10.魏晋以来,民间多以谷物、布帛易物。北魏孝文帝铸太和五铢,诏“京师及诸州镇皆同行之”,结果仅得以流通于京师带。明帝时,“河北诸州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人市”。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币制混乱激化社会矛盾 B. 租税制度影响金属货币流通 C. 各区域间经济联系断绝 D. 分裂战乱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魏晋时期民间以物易物,钱不入市,而北魏孝文帝时期本该在一国运用的货币,仅在京师一带流通,结合所学可知,D项正确;材料中民间以物易物,国家下诏铸造流通的货币无法流通全国,不是“币制的混乱”,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租税制度制约金属货币流通,B项与题意不符;即使战乱时期,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也不会“断绝”,C项说法绝对。‎ ‎11.南开皇三年,文帝接受秘书监牛弘“天下不可马上治之”的奏议,下诏求天下之书,凡献一书赐缣匹。经一、二年,图书大备,整理后凡得三万余卷。文帝这一举措 A. 促成了科举制度的推行 B. 顺应了拨乱兴治的需要 C. 推动了雕版印刷的繁盛 D. 打击了门阀士族的统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隋文帝实行文治,收集和整理图书,结合史实可知,B项正确;从“天下不可马上治之”而整理图书,与和科举制度的推行没在直接关系,A项错误;收集整理图书,不是大规模印刷书籍,C项错误;由武功到文治的做法,不能打击士族门阀,D项错误。‎ ‎【点睛】“天下不可马上治之”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智慧,战争和征服只能安定一时,文化和教育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 ‎12.唐代中期,乡村人口不断增加,在诸子均分的家产继承制下农民不断贫困化。这迫使政府 A. 改变赋税征收标准 B. 鼓励民众发展工商业 C. 在全国推广曲辕犁 D. 进一步强化均田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面对人口增加和农民贫困的现实,为缓和社会矛盾和增加财政收入,政府势必要调整赋税制度,结合所学可知,A项正确;中国古代封建政府长期实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B项与史实不符;曲辕犁最早出现在唐代后期的江东一带,C项错误;均田制在当时已经瓦解,D项错误。‎ ‎【点睛】均田制在唐朝中期瓦解。经济基础的变化,推动上层建筑改革。‎ ‎13.唐代在国库管理上曾设内、外两库。外库收受各地正常赋人,由度支掌调配使用,太库掌出纳,比部复核监督;内库为皇帝私库,预算报中书市批,出纳由尚书审计。这反映出唐代 A. 官僚机构重床叠架 B. 政府收入稳定充裕 C. 内朝外朝界限分明 D. 财政管理明确规范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唐代国库的分类、收入、使用、审计等有专门规定,专职管理,结合所学可知,D项正确;国库管理规范有序不能反映出唐代官僚机构的重叠,A项错误;国库管理有条不紊不能说明政府收入“稳定和充裕”,B项错误;内外国库的管理不能说明“内外朝界限分明”,C项错误。‎ ‎14.两宋时期,至少有13位宰相曾遭伶人讥讽,其中就包括王安石、蔡京、秦桧等权相。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舆论环境相对宽松 B. 程朱理学占据主流 C. 市民阶层力量逐渐壮大 D. 艺人社会地位提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两宋时期多名权臣被伶人讥讽,结合所学可知,A项正确;程朱理学重视“存理灭欲”,严格伦理,B项错误;市民阶层壮大是文化艺术大众化的原因,与讥讽权臣没有直接关系,C项不符合题意;中国古代艺人地位低下,D项不符合史实。‎ ‎15.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年)的市舶条例中写道:“市舶的勾当,是国家大得济的勾当。……咱每这田地无用的伞磨合罗、磁器、家什、帘子,这般与了,博换他每中用的物件来。”其中体现的市舶通商原则 A. 反映了当时落后的物物交换观念 B. 顺应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 C. 说明元政府对商业采取抑制政策 D. 有利于促进内外贸易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元世祖时期的市舶条例中指出通过“市舶”,用中国无用的物件,换回“中用的物件”,结合所学可知,D项正确;根据“市舶”的“抽税”职能和元代外贸的史实可知,A项错误。经济重心的南移已经在宋代完成,B项不符合史实;市舶制度和相关的条例是对官方贸易的管理和重视,C项与题意不符。‎ ‎16.唐代,进土科从考策问逐渐发展到以诗赋为主要考试形式。元明时,科举考经义而不用诗赋,但后来的八股文实际糅合了律赋的成分,清乾隆时又增试五言八韵律诗。这反映出 A. 经义考试逐渐步人颓势 B. 明清时期社会浮夸之风盛行 C. 皇帝好恶决定科举文体 D. 格律测试有独特考查价值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科举考试的文体形式调整,结合所学可知,D项正确;儒家经典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文体形式有所调整,不能反映经义考试的“颓势”,A项不符合题意;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不能反映社会盛行浮夸风,B项错误;材料无从得出科举文体,由皇帝的“个人好恶”决定,C项错误。‎ ‎【点睛】科举考试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17.明清时期的族田主要分为两种,种是通过征收地租专作家族祭祖开支的把田,种是由族内乡绅捐置用以济贫、恤寡和资读的义田。政府对盗卖族田者予以治罪甚至发边充军。政府对族田的保护旨在 A. 增加国家的土地税人 B. 维护宗法关系以稳固秩序 C. 弘扬耕读传家的观念 D. 以经济立法打击地方豪族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族田的两种用途可知,政府保护族田的目的在于维护以宗法关系为基础的地方社会秩序,B项正确;从族田的作用可知,其为家族公有土地,A项错误;族田不是农民的私有土地,与小农小康生活观念无关,C项错误;政府保护族田,打击“盗卖族田的人”,不等于打击地方豪族,D项不符合题意。‎ ‎18.明清时期,佃农向地主纳租的方式逐渐由分成租转向定额租。在分成租制下,地主往往干预监控生产过程;采用定额租制后,逐渐出现“田中事田主一切不同,皆佃农任之”的情况。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农产品的商品化有所减弱 B. 佃农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C. 佃农成为国家赋税的基础 D. 租佃制下地主的剥削加刚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分成地租到定额地租,地主从干预生产到不再过问田事,结合所学可知,B项正确。地租形式和生产关系的变化,不能体现农产品商品化减弱,A项错误;封建国家通过户籍和土地情况征收赋税,佃农不是土地主人,不是国家赋税的基础;C项错误;地主对佃农生产过程的监控减少,不能反映地主剥削加强,D项错误。‎ ‎【点睛】明清时期,农产品的商品化加强。‎ ‎19.雍正时,因用兵西北面临时设置军机处。乾隆时,一度罢军机处,后又下令恢复。乾隆重建军机处主要着眼于 A. 完善中枢辅政制度 B. 协调满汉官员矛盾 C. 掌控全国军政大权 D. 提高政务处理效率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军机处重建着眼于皇帝控制军国大事的需要,C 项正确;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不是中枢制度的“完善”,A项错误;军机处官员是皇帝的亲信,与缓和民族矛盾关系不大,B项不符合题意;提高效率不是皇帝重设“军机处”的主要着眼点,D项不符合题意。‎ ‎20.古希腊的四大赛会都源于对奥林帕斯神衹的崇拜,全希腊各城邦公民均可参加,但排除外族人;除了竟技运动员,演说家,戏剧演员,雕塑大师和民间艺人们也在赛会期间相聚。这表明古希腊的赛会 A. 维系了古希腊文化品格的同质性 B. 抑制了公民个体价值的实现 C. 促成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对外传播 D. 进一步推动了政治统一趋势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古希腊的四大赛会的起源、参加者和相关活动内容,结合所学可知,A项正确;参加古希腊的四大赛会的公民不会因此抑制个性,反而增强了公民意识和爱国观念,B项错误;古希腊的四大赛会排除外族人,C项与题意不符;全希腊各城邦公民参加四大赛会,在文体等方面交流,并不能改变古希腊城邦小国寡民,独立自治的特点,也没有促成希腊政治的统一,D项错误。‎ ‎21.梭伦改革后,庇西特拉图通过武力夺取政权,建立僭主政治,积极发展工商业,坚决镇压氏族贵族,并将逃亡贵族土地分配给农民。由此可见 A. 中断了政治民主化的历史潮流 B. 解决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C. 客观上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 D. 成为了僭主政治的始作俑者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僭主统治期间,继续发展工商业,在政治、经济上打击氏族贵族,结合所学可知,C项正确;僭主政治打击贵族势力,发展工商业和农业,使雅典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得到稳定,为之后的改革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A项与史实不符;僭主政治没有改变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仍然存在,维护奴隶主阶级和奴隶的矛盾并没有解决,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庇西特拉图是第一位僭主,D 项错误。‎ ‎22.普罗塔拉说:你可以拒绝你不喜欢的职业,但是在人类社会中,不允许任何人拒绝德行,拒绝了德行就是拒绝人性;这种德行并非天生的或自然而然拥有的,而是通过学习和接受教育获得的。这种理念 A. 抨击了雅典的民主政治体制 B. 冲击了传统贵族的价值取向 C. 凸显了个人主义的思想倾向 D. 摆脱了封建神学的精神桎梏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普罗塔戈拉强调人性和德性,重视学习和教育对人性和德性的重要性,否定天生的德性,结合所学可知,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教育学习对于个人的作用,没有抨击民主政治,A项错误;材料分析教育学习对个人的重要性,而不是个人主义倾向,C项错误;普罗塔戈拉代表的是奴隶主阶级的人文精神,当时还没有形成“封建神学的精神桎梏”,D项错误。‎ ‎23.公元前133年,罗马《森普罗尼乌斯农地法》规定:租借国家土地每家不能超过1000尤格(约250公顷),超出的部分须退还国家,租借给需要土地的农民,土地租借权可以继承但不得让渡他人。这法律 A. 体现了公平正义的理念 B. 违背了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原则 C. 推动了庄园经济的发展 D. 确保了罗马社会中间阶层的稳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罗马关于“租借国家土地”的法律规定,每家租借国家的土地有一定数额限制,以保证需要土地的农民有地可种,结合所学可知,A项正确;材料是对租借国家土地的人的限制,没有侵犯私有财产,B项错误;土地租借可继承不能让渡,保护国有土地的稳定,不利于庄园经济发展,C 项错误;该项法案确保了农民租借国家土地,限制土地兼并,与“罗马社会中间阶层的稳定”无关,D项错误。‎ ‎24.在罗马向外扩张的过程中,城市庇护制(被庇护地区利益受到损害时,庇护人提供帮助,使其免受不公正对待;庇护人多为罗马贵族)发展起来。进人帝国后,意大利和各行省的木地精英越来越多地成为城市庇护人。这变化反映了罗马 A. 民主政治有所发展 B. 公民法进一步完善 C. 统治基础相应扩大 D. 对地方的控制削弱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越来越多地意大利和各行省的本地精英成为城市庇护人,结合所学可知,C项正确;进入帝国,罗马实行的是贵族政治,A项不符合史实;在罗马向帝国发展的过程中,针对公民以外的万民法发展起来,B项不符合题意;罗马的军事征服与城市庇护人一起发展,不能说明罗马帝国对地方的控制在削弱,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共计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晚唐以来,江南经济区日渐崛起,至宋代,“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太湖流城“上四一亩,收五六石”,“虽其四之膏腴,亦由人力之尽也”“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宋太祖即位之初便拟定“薄税敛”以奖披商人,仁宗年间订立放松政府专卖品管制的“海行条法”,后南宋朝延又重中此令。政府制定的各色税目,致使穷乡僻壤的农民也不得不入市。仕官之人则“纤朱怀金,专为商旅之业,日取富足”。江南市镇不断兴起,“市井繁阜,商货幅辏”。‎ ‎——摘编自传宗文《宋代的革市镇》‎ 材料二 ‎ ‎ 明代后期,江南市镇蓬勃繁荣。南浔镇“烟火万家”,时人称之“虽镇,一都会也”,作为生丝集散地,各市镇商人皆运送蚕茧前来出售,这些生丝在国际市场上被称为“湖丝”或“辑里丝”。盛泽镇则是“以绫绸为业”的大镇,“农家织绸,卖于绸庄,为该地农家经济之主要收入,农田收获,反漠视之”,镇上机工、曳花(操作提花织机的工人)多达数千人。松江府的朱泾镇经营棉布贸易的牙行多达数百家,带动了各行各业的繁荣。各市镇作坊林立,外地客商“操重贵而来市”。生丝绸缎、棉布等商品在出口贸易中持续增长,远销海外。‎ ‎——摘编自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 ‎(1)根据材料,指出宋代江南市镇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与宋相比,明代后期江南市镇发展的特点,并指出制约其未能促成社会转型的政治因素。‎ ‎【答案】(1)原因:经济重心南移,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政府放松管控,鼓励商业发展赋役制度促进农产品商品化;经商逐利的社会风气推动。‎ ‎(2)特点:数量多、规模大,形成发达的市镇网络;手工业发达,专业化程度高,在江南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雇佣关系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得益于正在形成中的世界市场,推动了白银货币化。‎ 政治因素: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统治政策的落后性。‎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自晚唐以来,江南经济区日渐崛起,至宋代,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结合所学可知,经济重心南移和南方农业发展,为市镇兴起准备了物质基础;根据“宋太祖即位之初便拟定‘薄税敛’以奖披商人”,可知宋代政府放松管控,商品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江南农村经济进步;由“政府制定的各色税目,致使穷乡僻壤的农民也不得不入市”,可知赋税政策促使农产品商品化的出现和加强;由“仕官之人则‘纤朱怀金,专为商旅之业,日取富足’”结合所学可知,江南农村在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受经商风气的推动,人物兴旺,市镇发展起来。‎ ‎(2)特点:根据材料二“南浔镇‘烟火万家’”, 可知明代后期江南市镇的规模更大,从“各市镇商人皆运送蚕茧前来出售”,可得出市镇成网络联系密切;从“其经营的生丝在国际市场上被称为‘湖丝’”等,可知市镇发展与正在形成的世界市场有关联;从“农家织绸,卖于绸庄,为该地农家经济之主要收入,农田收获,反漠视之” ,“镇上机工、曳花(操作提花织机的工人)多达数千人”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江南手工业发达,专业化程度更高;在经济中占主导,雇佣关系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有所发展;从“牙行多达数百家,带动了各行各业的繁荣。各市镇作坊林立,‘外地客商操重贵而来市’。生丝绸缎、棉布等商品在出口贸易中持续增长,远销海外”等可知江南市镇经济的发展,推动着白银大量流入,影响着白银货币化等。政治因素:根据所学可知,在明清时期,制约社会转型的政治因素有君主专制的强化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落后政策。‎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文化比较上来看,中国文化盖具有极强度之个性,此可于下列各层见之:‎ 一中国文化独自创发,慢慢形成,非从他受。‎ 二中国文化自具特征,自成体系,与其他文化差异较大。‎ 三、惟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锦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 四、中国文化上同化他人之力最为伟大。对于外来文化,亦能包容吸收。‎ 五、由其伟大的同化力,故能吸收若干邻邦外族,而融成后来之广大中华民族。‎ 六、中国文化在其绵长之寿命中,后二千余年殆不复有何改变与进步。似显示其自身内部具有高度之妥当性调和性,已臻于文化成熟之境者。‎ 七中国文化放射于四周之影响,既远且大。‎ ‎——摘编自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依据材料中观点(任意点或整体),自拟论剧,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不能照抄材料,表述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答案】论文题示例 示例论题1:中国文化善于包容吸收外来文化。‎ 论证;中国文化发展至今,一方面有本土智慧的创造,另方面也有外部来源的养分。西汉末年,佛教进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盛行一时,严重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随脊儒释道“三教合一”,在唐宋明历代士人的努力下,佛教文化逐渐被包容、吸收到中国文化当中。方面,儒学吸收了佛教、道教的思想,儒家的伦理纲常被上升到天理的高度,理学形成:另一方面,佛教在与中国文化融合之后,也形成了不同于原始佛教的汉传佛教,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伟大之处就在于能够包容、吸收外来文化,并不断创造、发展。‎ 示例论题2:中国文化高度成熟。‎ 论证:中国文化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完善,臻于成熟。仅就政治文化而言,秦始皇时就已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及全阶唐,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行之有效,科举制促进了阶层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相比较而言,西方世界直到近代,才逐渐形成绝对君主制、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文官政治等类似的事物。(若从经济、文化方面展开阐述,可以小农经济、儒家思想为例。)综上所述,中国文化自身内部具有高度之妥当性、调和性,已臻于成熟之境。‎ 示例论题3:中国文化自本土发生、发展、成熟。‎ 示例论题4:中国文化独具特色,自成体系。‎ 示例论题5:中国文化历四千年至今,未曾中断。‎ 示例论题6:中华民族多元体。‎ 示例论题7:中国文化的发展度停滞。‎ 示例论题8:中国文化具有世界性的影响。‎ ‎【解析】‎ ‎【详解】依据问题,先行了解题目层次,明确本题在解答过程中,需要自拟论题,不能抄材料,回答类型属于结合史实,对所拟命题进行阐述。通过阅读材料,可知材料是用比较法,多层次强调中国文化的个性,即民族特点的,在回答过程中,可以联系中国古代史内容,从任意层次或对材料整体提出论点,结合三个左右的史例,论证自定论点,论证时注意明确严谨,论据服务论点,说理明白,逻辑严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金世宗完颜雍(1161—1189在位)是金朝的第五位皇帝,在历史上被称为“小尧舜”。世宗时,承平日久,一些猛安谋克(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之民逐渐染上“骄纵奢侈”之风。世宗“欲女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自大定四年起下令以女真字译经史,陆续译出《贞观政要)《史记》、《西汉书》、《易》、《孟子》等多部古书,并下诏“猛安谋克皆先读女真字经史然后承袭”。与此同时,世宗兴女真字学校,并选优秀生百人至京师,习作诗、策;至大定十三年,有二十七人科举及第,成为第一批女真学进士。在对太子及诸王的教导中,世宗要求“无忘祖宗纯厚之风”,认为不通晓女真语“是忘本也”。清代史学家赵翼说:“(金朝)一代文物,上掩辽而下铁元,非偶然也。”‎ ‎——摘编自吴凤霞《金代兴学与教育发展》等 ‎(1)根据材料,概括金世宗兴学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金世宗兴学举措的积极作用。‎ ‎【答案】(1)举措:翻译汉文经史并诏令学习;兴办女真字学校:开设女真学进士科。‎ ‎(2)积极作用:有利于社会风气改善;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民族优良传统;促进教育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女真族人才,提高了民族文化素质;客观上推动了儒学的传播,有利于女真族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加速了民族融合。‎ ‎【解析】‎ ‎【详解】(1)举措:根据材料“自大定四年起下令以女真字译经史,陆续译出《史记》……等多部古书,并下诏‘猛安谋克皆先读女真字经史然后承袭’”可得出金世宗推动汉文经史的翻译和下诏令子弟学习汉族文化;从“世宗兴女真字学校,并选优秀生百人至京师,习作诗、策……”等可知其兴办学校,开科考等。‎ ‎(2)积极作用:根据材料“(金朝)一代文物,上掩辽而下铁元”和金世宗的兴学措施,结合所学可知,其积极作用在于,客观上推动了儒学的传播,有利于女真族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加速了民族融合。“有二十七人科举及第,成为第一批女真学进士”可知兴学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女真人才,提高了民族的文化素质;从兴学背景和金世宗要求“无忘祖宗纯厚之风”,认为不通晓女真语“是忘本也”,可知这些措施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女真民族的优良传统。‎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杜佑,以门荫入仕,累迁至宰相。为官期间,其选贤用能,整顿吏治,革除苛捐杂税,救济灾民。杜佑晚年四次上表辞官,终获宪宗批准,病逝追赠太傅,谥“安简”——“宽容平和日安”,“平易不訾曰简”。政事之余,杜佑“夜则灯下读书,孜孜不怠”。唐以前的典章制度史,只散见于纪传体史书中的书志部分。为此,杜佑博览古今典籍,“实采群言,征诸人事”,倾30余载撰成《通典》,全书共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等九门,每门又分若干子日,以朝代为序专述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变迁。《通典》将“食货”置于首位,提出教化之本在于足衣食;屏弃传统史书中五行、符瑞等内容;提出商鞅废井田既使得“国富兵强”、又导致土地兼并等见解。该书为士君子所称,大行于时。(四库全书总日》称其“元元本本,皆为有用之学”。‎ ‎——据《新唐书杜佑传》等 ‎(1)根据材料,指出杜佑获封“安简”道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杜佑治史的特点。‎ ‎【答案】(1)原因:政绩卓著;史学成就斐然:为人平易宽厚。‎ ‎(2)特点:治学严谨勤勉;重视史料收集与考证:关注经济民生,讲求致用:勇于创新,贯古通今,以制度通史分门别类编撰;见解独到,客观评判,颇具辩证、理性色彩。‎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安简”即“宽容平和日安”,结合所学可知谥号“安简”是指杜佑做人平易宽厚;根据“累迁至宰相。为官期间……”可知其政绩卓著,为国家栋梁;根据“倾30余载撰成《通典》”,该书“为士君子所称,大行于时”,可得出杜佑史学成就斐然等。‎ ‎(2)特点:根据材料“杜佑博览古今典籍”,“实采群言,征诸人事”,“倾30余载撰成《通典》”,可知其治学严谨勤勉;重视史料收集和考证;根据“全书共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等九门,每门又分若干子目,以朝代为序专述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变迁”,可知其学问贯古通今,以制度通史分门别类编撰;从“《通典》将“食货”置于首位,提出教化之本在于足衣食”可知其关注经济民生,讲求致用;根据“摒弃传统史书中五行、符瑞等内容;提出商鞅废井田既使得‘国富兵强’、又导致土地兼并等见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杜佑治史见解独到,客观评判,颇具辩证、理性色彩等。‎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