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综合评估跟踪检测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综合评估跟踪检测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

11‎ 必修一综合评估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西周初期,受封的诸侯大多面临着艰难的建国过程,他们既要平定当地部族的反抗,又要“移风易俗”,重建社会秩序。这表明分封制( C )‎ A.促进了诸侯争霸形成 B.扩大了王畿的统治区域 C.有利于周文化的传播 D.增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解析:从材料中的“又要‘移风易俗’,重建社会秩序”来看,西周统治者利用自己信仰的价值体系来影响平定的部族以此巩固统治,这一做法表明分封制有利于周文化的传播。故答案为C项。西周初期没有形成诸侯争霸局面,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对平定的当地部族采取的措施,对王畿没有产生影响,排除B项;这一措施是各地受封诸侯采取的,不能反映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增强,排除D项。‎ ‎2.我国历代都有朝会议政、廷议、集议、会议等制度,对内政、外交、军事、司法等事务进行议论,参加议论的人选视事情大小而定,或宰相会议,或九卿会议,或群臣集议,或有关部门商议。这种集体议政( A )‎ A.有利于决策时集思广益 B.明确职责提高行政效率 C.方便了官员间相互监督 D.强化了官僚集团的权力 解析:集体议政的形式可以听取各方面的不同意见,作为决策时的参考,因此这种议政方式有利于决策时集思广益。故答案为A项。这一方式与提高行政效率无关,排除B项;这一方式不是为了监督官员,排除C项;这一方式没有改变官僚集团的权力,排除D项。‎ ‎3.唐末,财经部门出现了固定的职官机构即度支、户部和盐铁转运使。财税大宗都由盐铁转运使和度支使掌管,户部使在三司中是相对清闲的职位。据此可知,唐末财政机构改革( C )‎ A.有效避免了藩镇势力过度膨胀 ‎ B.加剧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对宋代制度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 D.导致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 解析:根据材料“财税大宗都由盐铁转运使和度支使掌管,户部使在三司中是相对清闲的职位”可知体现的是权力的转移,而且盐铁、度支和户部的出现,为宋朝的二府三司制产生的较大的影响,C项符合题意。唐朝灭亡于藩镇割据,A项排除。度支、户部和盐铁转运使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分割相权,B项排除。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项排除。‎ ‎4.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正月十六目,嘉庆帝下令:满汉(军机)章京“内阁、六部、理藩院堂官于司员中书、笔帖式等官内,择其人品端方、年富力强、字画端楷者,交军机大臣带领引见,候朕简用。”该诏令的主要目的是( B )‎ A.提高军机大臣的地位 B.获取更高效的执行力 11‎ C.维护决策体系的稳定 D.树立皇帝的勤政形象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皇帝直接插手“(军机)章京”的选任,且被选用之人具有地位不高、“人品端方”等特点,可见,如此选才能够保证皇帝的意志的执行,从而提高办事效率,保障皇权的高效行使。故答案为B项。A项,“人品端方、年富力强、字画端楷”这一选拔标准和“军机大臣带领引荐”制度,与军机大臣的地位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终决策权在皇帝手中,军机处的设立是清朝皇帝为加强皇权而设置的,不存在决策体系是否稳定的问题,排除;D项,皇帝是否勤政与军机处是否设立无关,排除。‎ ‎5.陈旭麓指出:“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作者强调的是( B )‎ A.要正确认识西方的侵略动机 ‎ B.要客观理性地看待西方侵略 C.要客观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 ‎ D.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的差距 解析:“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是对西方侵略本质的准确分析,同时“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是在从侵略对落后地区国家客观所起的作用角度进行的分析,所以这一观点是在客观而理性的分析西方侵略的影响,故选B;A不能完整表达题干中的信息,故排除;题干不仅仅是说鸦片战争的影响,而是对资本主义世界性扩张的总体分析,故排除C;题干不是在分析中西方的差距,而是分析西方侵略带来的影响,故D与题意无关,所以排除。‎ ‎6.《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主要表现在( C )‎ A.要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B.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C.绝对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D.禁止地主收租,承认耕者有其田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主要表现在绝对平均分配劳动产品,C项符合题意。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不具有空想性,A项排除。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是可以实现的,B项排除。禁止地主收租,承认耕者有其田与空想性无关,D项排除。‎ ‎7.有人对近代某一卖国条约作了形象描述:荷枪实弹的强盗拆除了我们家大门,站在我们家甬路两侧,住进我们的院子,甚至还进堂屋,用枪指着我们的脑袋。这一条约是( D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这里的条约是指《辛丑条约》,其中“拆除了我们家大门”是指《辛丑条约》中的“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站在我们家甬路两侧”指的是“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住进我们的院子,甚至还进堂屋”指的是“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故选D;A、B、C所代表的条约内容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11‎ ‎8.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誓词中写道:“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对此,唐德刚在《袁氏当国》中评价:“誓词虽然很短,但它却是中华五千年政治史上,一座极重要的里程碑和分水岭。”以下最能体现“它是重要的里程碑和分水岭”的是( C )‎ A.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B.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完成了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C.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D.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移风易俗和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和措施 解析:根据题干“誓词虽然很短,但它却是中华五千年政治史上,一座极重要的里程碑和分水岭”并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未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仍未改变,故其不能称为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故排除A、B两项。移风易俗和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和措施为南京临时政府改革社会风俗、发展民族经济而制定,与政治变革无关,故排除D项。‎ ‎9.下图是一位同学参加“重走长征路”研学实践活动时在贵州拍摄的照片。他想将这幅照片发送朋友圈,给朋友留言的主题最恰当的是( B )‎ A.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 B.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C.革命圣地延安精神传遍四方 ‎ D.十四年抗战胜利举国欢庆 解析:据材料信息“贵州”可知,图片应是遵义会议旧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初,遵义会议的召开是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排除;C项,革命圣地延安在陕北,与题干中的“贵州”不符,排除;D项,抗战胜利与贵州遵义联系不大,排除。‎ ‎10.蒋介石曾告诉国民说:“我国自清季开始与列强订立不平等条约以来,到了去年正是百周年。我们中华民族经五十年的革命流血,五年半的抗战牺牲,乃斯不平等条约百周年的沉痛历史,改变为不平等条约撤废的光荣纪录。(注:1912年为民国元年)”蒋介石这段话发表于( B )‎ A.民国三十一年 B.民国三十二年 C.民国三十三年 D.民国三十四年 11‎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是1842年签订,据此根据材料“到了去年正是百周年”可以知道,蒋介石题干涉及的讲话发表于1943年,中华民国于1912年元旦建立,所以蒋介石讲话发表于民国三十二年,B选项符合题意。‎ ‎11.“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将革命进行到底”,上述口号所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是( C )‎ A.工农武装割据 B.抗击外国侵略 C.新民主主义革命 D.推翻国民政府统治 解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映的是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反映的是抗日战争的中华民族的呼声,“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将革命进行到底”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推翻国民政府统治的气概,而它们同属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故排除A、B、D,选C。‎ ‎12.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D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B.第一个五年计划颁布 C.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解析:结合材料时间“1954年12月”和“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可知1954年9月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已经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确立,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的使命已经完成,故D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是1949年10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错误;第一个五年计划颁布是1953年,是经济建设上的计划,与政协职能无关,故B错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是在1956年底,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错误。‎ ‎13.2019年1月2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参见下图)。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纪念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中强调“‘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这主要是因为( A )‎ A.符合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B.维护了社会主义主体制度 C.顺应国家统一的根本趋势 D.充分考虑了台湾社会现实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国两制”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因此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故A项正确;B、C、D三项是A项的具体表现,排除。‎ ‎14.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中回忆道,印度尼西亚是最早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两国与其他亚非国家携手合作,共同倡导了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万隆精神。万隆精神的核心是( A )‎ A.求同存异、互助合作 B.坚定奉行友好结盟政策 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坚决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势力 11‎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万隆精神的核心是求同存异、互助合作,A正确;B是新中国初期外交方针,不符合题意,排除;C、D属于新时期外交活动,均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 ‎15.1985年,邓小平根据国际局势的变化,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的论断。这一论断( D )‎ A.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B.成为了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C.表明中国致力睦邻友好关系 D.是新时期我国对外关系调整的重大依据 解析: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的论断有助于发展与世界上一切国家的外交关系,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和平的外交环境,是新时期我国对外关系调整的重大依据。故答案为D项。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排除A、B项;C项表述太过片面,排除。‎ ‎16.雅典民主政体的主要机构(如公民大会、议事会和公民法庭)都是依靠演说来运作的,无论是提议、控诉还是申辩,均以当事人现场演说和听众或陪审员的现场判断为其基本程序,当时的政治家甚至认为雅典政体是建立在演说之中的。这反映出当时( B )‎ A.雅典政治被演说家左右 ‎ B.演说影响城邦事务决策 C.演说催生了雅典的民主政治 ‎ D.雅典民主缺乏正常运作程序 解析:根据材料“民主政体的主要机构(如公民大会、议事会和公民法庭)都是依靠演说来运作的”“政治家甚至认为雅典政体是建立在演说之中的”可知,当演说运用于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活动中,演说行为便具有了特定的政治功能与政治属性,材料体现了演说影响城邦事务决策,故B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生活中演说的影响,并没有体现雅典政治被演说家左右,故A项过于绝对;材料内容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生活中演说的影响,但不是演说催生了雅典的民主政治,故C项说法有误;雅典民主政治体制中的演说属于民主政治的正常运作程序,材料无法体现雅典民主缺乏正常运作程序,故D项错误。‎ ‎17.《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之所以说这部法律的颁布维护了平民的利益,是因为《十二铜表法》( C )‎ A.保护了平民的私有财产 B.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C.限制贵族对法律的曲解 D.平民掌握了法律的立法权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它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知识垄断和任意曲解的权力,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利益,故C项正确。《十二铜表法》基本上仍是按旧有习惯法制定,还是维护贵族奴隶主的利益,未体现对平民私有财产的保护,故排除A、B项。《十二铜表法》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未使平民获得立法权,故排除D项。‎ ‎18.在代议制度下,议会是重要的政治机构,各国大多实行两院制。下列对近代各国议会的表述正确的是( D )‎ 11‎ A.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内阁需上院支持成为惯例 B.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院由每州2名组成 C.根据德国1871年宪法,帝国议会是拥有权力的上议院 D.根据法国1875年宪法,内阁要对参议院负责 解析:本题考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议会问题。根据所学,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内阁需要获取下议院支持成为惯例;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参议院由每州2名组成;根据德国1871年宪法,联邦议会是拥有权力的上议院。故A、B、C三项表述均错误。‎ ‎19.据凤凰网2019年1月23日报道, 因为在美墨边境重修隔离墙问题上美国总统与国会存在分歧,国会不同意为特朗普提出的57亿美元修墙预算法案拨款,美国政府已经关门了33天,出现了“关门危机”(参见下图)。这次的美国政府关门已经创出历史上最长的停摆纪录,超过了前总统卡特时期的19天,以及克林顿任期内的21天。“无钱可用”的原因是国会两党恶斗导致政府预算法案搁浅。特朗普政府关门体现了美国( D )‎ A.联邦制原则 B.议会主权原则 C.两院制原则 D.行政立法制衡 解析:总统通过关门来制约国会的立法权,而国会则通过政府预算法案制约总统的行政权,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央权力的制衡,而不是联邦政府与各州,故排除A项;美国并不是议会主权,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总统与国会的权力制衡,而不是强调美国的两院制,故C项错误。‎ ‎20.1871年4月,《德意志帝国宪法》通过。与当时的英国相比,德国确立的政体特点不包括( C )‎ A.国家元首掌握国家大权 B.内阁领袖去留由元首决定 C.联邦议会掌握立法实权 D.具有浓厚的军事专制色彩 解析:德意志1871年宪法规定,德皇是国家元首并掌握国家大权,所以A项说法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宰相由皇帝任命并组织内阁,宰相对皇帝负责,所以B项说法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德国通过王朝战争统一,保留了原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皇帝掌握一切大权,因此该政体带有明显的军事封建专制色彩,所以D项说法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议会由帝国议会和联邦议会组成,帝国议会由民选产生,名义上拥有立法权,但实际上受到联邦议会控制,事实上无实权。而联邦议会也没有立法实权,实权掌握在皇帝手中,故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21.下列哪项不是《共产党宣言》的观点( D )‎ A.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11‎ B.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C.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D.通过资产阶级的改革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解析:《共产党宣言》主张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D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共产党宣言》充分肯定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的进步作用,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A、B、C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22.1917年美国记者约翰·里德走在俄国彼得格勒市涅瓦大街上,看到几个士兵兴高采烈地从身边走过。他问士兵:“你们属于哪一方面的?是属于临时政府的吗?”其中一士兵答道:“临时政府?不!临时政府早已经完蛋了。”这一对话发生在( D )‎ A.俄国二月革命爆发前夕 B.《四月提纲》发表以前 C.俄国决定参加一战以后 D.十月革命胜利以后 解析:根据材料中“临时政府早已经完蛋了”可知这一对话发生在临时政府被推翻之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的革命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D项符合题意。俄国二月革命之前是沙皇专制统治,A项排除。《四月提纲》发表以前俄国是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B项排除。俄国在1914年参加一战,当时俄国是沙皇统治,C项排除。‎ ‎23.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谈到古巴导弹危机时说:“尽管我们的阶级对抗是不可调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这实际上意味着( B )‎ A.美苏改变争霸策略以缓和代替对抗 B.两国都难以承受新时代战争的破坏 C.第三世界兴起遏制了大国霸权主义 D.美苏关系已经跨越社会制度的鸿沟 解析:材料“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反映了在古巴导弹危机时美苏都力图避免军事冲突,说明两国都难以承受新时代战争的破坏,故B正确;当时美苏间既有对抗又有缓和,而不是以缓和代替对抗,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第三世界,而且第三世界兴起并没有有效遏制大国霸权主义,故C排除;当时美苏不可能跨越社会制度的鸿沟,故D排除。‎ ‎24.它的“成立是发展中国家走向联合自强的新开端,在支持和巩固成员国民族独立和经济发展、维护成员国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力量”。材料中的“它”( D )‎ A.瓦解了美苏两极格局 B.推动新军事同盟成立 C.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 D.表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解析:‎ 11‎ 根据“是发展中国家走向联合自强的新开端,在支持和巩固成员国民族独立和经济发展、维护成员国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力量”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中的“它”应该是不结盟运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并没有瓦解美苏两极格局,更不是成立了新的军事同盟,故排除A、B项;不结盟运动的参与国中既有社会主义国家,也有资本主义国家,所以不能说是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故排除C项;不结盟运动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力量,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表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故选D项。‎ ‎25.下图为刊载于法国《世界报》的一幅政治漫画,反映了某一时期欧洲与美国关系的变化。该漫画反映出( B )‎ A.欧盟取代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B.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日益加强 C.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可避免 D.美国与欧盟之间的同盟关系破裂 解析:漫画反映了美元与欧元的矛盾尖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美国与欧盟的竞争加剧,体现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日益加强,故B正确;欧盟并未取代美国的霸主地位,故A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反映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可避免,而是说明美元与欧元的矛盾,故C排除;美国与欧盟并不是同盟关系,欧盟是欧洲区域一体化的结果,故D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20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2分,共50分)‎ ‎26.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政治制度也在不断演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政制示意图 材料二:作为我国历史上首部以根本大法形式确定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我国宪法史和宪政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它首度以根本法的角度对“人民”“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等现代宪政体制意义上的事项作了制度性规定,在中国历史上极具开创性,展示着我国民族资产阶级构建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宪政体制的美好期愿。‎ ‎——王熙莹《〈临时约法〉实施受挫原因分析》‎ 材料三:‎ 11‎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中除郡县制外还包括哪些政治制度。(4分)‎ ‎(2)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政治体制的基本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临时约法》在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具有的历史意义。(8分)‎ ‎(3)据材料三所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成就。(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4分)‎ 答案:(1)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2)内容:民主共和;三权分立。意义: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在法律上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结束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是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总结。‎ ‎(3)法律制度逐步健全(或:经过全面修订的1982年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提出“依法治国”方略并写入宪法。‎ ‎(4)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 解析:第(1)问考查学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和图片内容即可作答。第(2)问,“内容”可从材料信息“人民”“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并联系所学知识作答;回答“意义”时注意把握设问中的“在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来解答。第(3)问,依据材料图片中的“1982年宪法”“九届人大二次会议”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法制建设逐步健全、依法治国方略被写入宪法等。第(4)问的解答要结合三则材料,从秦朝的专制主义制度到中华民国的民主共和制度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民主法治建设的新发展角度得出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 ‎27.20世纪以来的世界政治形势跌宕起伏,让人们深切感到和平与对话的重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20世纪中,1917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就在这一年,两个欧洲以外的大国——苏联和美国——踏进历史的主流,宣告两个对立世界的意识形态出现……严格意义上的冷战,从1917年就已经开始,然而只是在1945年以后,人们才感觉到……1945年后,苏联仍是一个地区性强国,“安全”对其而言意味着它的边界上都是一些“友好”的邻国。‎ ‎——约翰·W·梅森《冷战(1945~1991)》‎ 材料二:《人民日报》对美报道语态所占比例对比统计 ‎1960年1月 ‎1975年1月 ‎1985年1月 11‎ 至3月 至3月 至3月 积极报道 ‎0(0%)‎ ‎2(2%)‎ ‎51(14%)‎ 消极报道 ‎323(95%)‎ ‎81(87%)‎ ‎88(24%)‎ 中性报道 ‎16(5%)‎ ‎10(11%)‎ ‎224(62%)‎ 材料三:国际社会应该倡导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理念,使我们的地球村成为共谋发展的大舞台,而不是相互角力的竞技场,更不能为一己之私把一个地区乃至世界搞乱。各国交往频繁,磕磕碰碰在所难免,关键是要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与和平谈判,妥善解决矛盾分歧,维护相互关系发展大局。‎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1917年苏联是如何“踏进历史的主流”的?1945年后苏联为了自身的“安全”而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有哪些?(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媒体对美国形象的塑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6分)‎ ‎(3)材料三反映了当前世界政治形势呈现怎样的局面?提出了解决国际争端问题的什么主张?(6分)‎ 答案:(1)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措施:成立华约;与中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成立经互会。‎ ‎(2)变化:片面到客观(或由消极为主到中性积极为主)。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对美认识更加理性和客观;美苏争霸的影响。‎ ‎(3)局面: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主张:以对话、谈判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鸦片战争 国民革命 甲午中日战争 不结盟 太平 天国 八国联 军侵华 ‎26届 联大 ‎《中苏友好同 盟互助条约》‎ 辛亥 革命 从表格中选出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并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12分)‎ 答案:示例一:‎ 关键词: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主题:中国近代被侵略的历程(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史)。‎ 11‎ 阐释: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西方列强发动的一次次侵华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后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西方列强转向以资本输出为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沦为西方列强的工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示例二:‎ 关键词:太平天国、辛亥革命、国民革命 主题:从民主革命角度归纳提炼 阐释:(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三:‎ 关键词:《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6届联大、不结盟 主题:从新中国外交角度归纳提炼 阐释:(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依据表格,可选取三个关键词,如选取关键词: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然后提炼一个主题:中国近代被侵略的历程。结合所学,论述近代中国被西方列强侵略,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过程。如选其他关键词,提炼其他主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注意观点明确,论证时要史论结合。‎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