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练习: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一单元 第 2 课 [练案 2] 时间:45 分钟 满分 100 分 一、选择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0 分。) 1.汉初统治者在坚持“法治”的前提下采用“德治”,达到“清静无为”的目的。其“清 静无为”实质上是( A ) A.巩固统治的手段 B.向诸子百家的妥协 C.社会倒退的表现 D.压制各学派的发展 [解析] “无为而治”是汉初统治者为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而采取的重要手段。故选 A 项。 2.西汉时期主父偃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 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由此可见当时的社会问题是 ( B ) A.土地兼并十分严重 B.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 C.边境少数民族威胁 D.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 [解析] 根据“诸侯”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再根据“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并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王国坐大问题出现,严重威胁中央集权。A、C、D 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故 B 项正确。 3.汉代政策从“无为”转变到“有为”的原因是( C ) A.“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B.“约法省禁”“废除烦苛”“减田租,十五税一” C.“汉兴七十余年间……非遇水旱之灾,民则家给人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 D.“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 [解析] 汉代政策的转变主要是因为经济恢复,社会发展。汉初,由于战争破坏,经济残 破,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即实行“无为”政策;汉武帝时期,社会发展,经济繁荣, 西汉面临加强中央集权的任务,所以从“无为”转变到“有为”。故答案为 C 项。 4.(2020·武汉高二联考)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论述“王”字时说:“三画者,天地与 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庸能当是。”董 仲舒这一论述( C ) A.说明君主在位应有所作为 B.充分论证儒学为治国之术 C.迎合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为限制皇权提供理论基础 [解析] 根据题目中“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可得出董仲舒 主张“君权神授”,这迎合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故 C 项正确;A 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故 A 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涉及儒学和治国之间的关系,故 B 项错误;D 项表述与题目中“取天地 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庸能当是”不相符,错误。 5.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 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 C ) A.“独尊儒术” B.“大一统” C.“天人感应” D.“君权神授” [解析] A、B 两项材料均无体现,按照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如果皇帝做了 有违天意的事情,上天就会降灾难或出现怪异现象以示警告,材料的内容显示,当发生日食 时,皇帝下诏内省,这正是“天人感应”的内容,故 C 项正确;“君权神授”强调君主统治 的合理性,而“天人感应”在强调君主统治合理性的同时,也对君主有一定的限制,材料体 现的正是对君权的限制,故 D 项错误。 6.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其核心作用在于( C ) A.使儒家思想得以发展完善 B.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C.为中央集权政治的巩固提供依据 D.解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解析] 董仲舒改造儒学的主要目的是适应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其改造的主 要作用也是为当时的君主专制提供理论依据,故选 C 项。 7.(2020·广州高二期末)有学者认为,“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 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 一个胜利”指的是( A ) A.“独尊儒术”也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D.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地吸收 [解析] “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表明儒家思想成为西汉武帝及以后封建社 会的正统思想,成为维护统治、实行思想专制的工具。虽然独尊的不是法家学说,但本身“独 尊”就是法家思想专制原则的体现,A 项正确;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思想是“天人感应”“君 权神授”,B 项错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含有一定的民本思想,C 项错误;“全面地 吸收”说法错误,D 项错误。 8.(2020·洛阳高二检测)汉武帝之后,儒学逐渐确立了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这种主流地位确立的主要原因是( C ) A.儒学适应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 B.儒家思想是完美无缺的 C.儒家思想迎合了统治者的需求 D.其他诸子思想不受欢迎 [解析]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上的统一维护政治上的统一,迎合 了统治者的需求,儒学逐渐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故答案为 C 项。A 项不是 主要原因,排除;B 项说法绝对,排除;D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9.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儒术重在“尊”,这主要表现在( B ) A.提高儒学地位,禁绝其他思想学派 B.将儒家经术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 C.把儒家经术作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唯一内容 D.采用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 [解析] 汉代重在“尊”,将儒家经术作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基本内容,将其贯穿于 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从而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故选 B 项。 10.假如你是汉代的一名学生,若想进入全国高等学府接受教育,你应该去( A ) A.长安、太学 B.洛阳、书院 C.南京、国子监 D.曲阜、孔庙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在中央设立 太学。同时,下令在各郡县设立学校。若想进入高等学府接受教育,只能去长安的太学。故 选 A 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60 分。)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董仲舒看来,老天生民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就设立君王以使民善之。因为 民性不善,才有立王的必要。民得之于天的未善的性,要接受君王的教化才能变善,君王的 天职就是通过教化使民性成善。 ——曹影《“性三品”:董仲舒社会教化的理论根据》 材料二 (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 “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 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但在政治学领域,他的大一 统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于历史发展的潮流。 ——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 材料三 原始儒学在孔子之后就有性善性恶之争,董仲舒向往的是一个完善和谐的大一 统官学体系,当然不能容忍这种争端的继续存在……率先批判了孟子的性善说。他认为,性 善与王道教化有着不相容的矛盾……对于荀子主张的……圣人性恶论,他认为这必然会破坏 君主专制赖以成立的重要支柱,即圣人代天立道和行道的灵符。所以他舍弃孟子和荀子的说 法,他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 ——屠承先、陈增岳《论董仲舒对原始 儒学的改造和发展》 (1)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的基本主张及理由。为此,汉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8 分) [解析] 第一小问,据材料一“通过教化使民性成善”得出社会教化;第二小问,据材料 一“老天生民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就设立君王以使民善之”得出人民有善质而未实现,君 主有教化人民的责任;第三小问,结合所学分析得出设立太学和郡国学。 [答案] 主张:社会教化。 理由:人民有善质而未实现,君主有教化人民的责任。 措施:设立太学和郡国学。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政治影响。(8 分) [解析]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 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可知,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是兼采各家思想并带有神秘色彩;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但在政治学领域,他的大一统思 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于历史发展的潮流”可知,董仲舒的新儒学有利于加强君 权和巩固国家统一。 [答案] 特点:兼采各家思想;带有神秘色彩。影响:有利于加强君权;有利于国家统一。 (3)据材料三,指出董仲舒对前贤人性论思想的态度及其理由。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 舒对儒学的补充和发展。(14 分) [解析]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率先批判了孟子的性善说”“舍弃孟子和荀子的说法” 得出批判;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性善与王道教化有着不相容的矛盾”得出原始儒学不适 应时代要求;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答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即可。 [答案] 态度:批判。 理由:原始儒学不适应时代要求。(如依据材料答具体原因亦可) 补充和发展: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三 纲五常。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高祖十二年,高祖经过鲁国,以太牢祭祀孔子。这是帝王祭孔的开始。 汉元帝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为帝师,封侯赐邑,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这是封孔子子孙 为侯,以奉祀孔子的开始。 汉明帝永平二年,于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从此,中央政府所在地及各地方政 府也都在学校中祭孔,祭孔成为全国性的重要活动。 材料二 汉武帝元朔五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 授儒家经典。……汉代太学注重考试,并建立了一定的制度。考试在太学有两种作用:一是 选才手段,一是督促、检查学生学习的管理手段……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 监),或同时设立,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其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现象出现的原因。(20 分) [解析] 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中祭孔的形式越来越多可知,孔子及儒学的地位在汉代逐渐提 高;第二小问结合董仲舒和汉武帝对儒家学说的态度及采取的举措来回答。 [答案] 现象:孔子及儒学的地位在汉代逐渐提高。原因:董仲舒更新儒学体系,提出“新 儒学”,适应了大一统的时代需求;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其体现了汉代教育的哪些特点。(10 分) [解析] 归纳材料关键信息回答即可。 [答案] 特点:国家设立专门教育机构;以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注重考试,建立专门制 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