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北京101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北京101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北京101中学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第一部分 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8分)‎ 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 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 ‎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 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 ‎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 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 ①③ B. ①②③ C. ②④ D. ①②④‎ ‎2. 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历了“刀耕火种”、“牛耕铁犁”等阶段。下列项中属于“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有 ‎①石斧 ②耧车 ③骨镰 ④曲柄锄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3. 夏朝没有留下直接的文献史料,有关记载多为转手材料,有些具有传说性质,所以夏的存在引起学者的怀疑。二里头遗址发现后,怀疑的看法逐渐减少。这是因为(最佳选择)‎ A. 该遗址的发现证明夏的传说有一定真实性 B. 该遗址的考古发现与有关夏的文献记载一一对应 C. 该遗址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夏的存在 ‎ D. 该遗址的考古发现属于原始材料 ‎4. 夏文化的探索一直是历史研究的大课题,因为一直没有确凿的文字资料,总有学者质疑夏王朝的真实性。2002年保利博物馆收藏了一件重要文物“遂公盨”,是西周中期的青铜器,上有98字铭文,记载了大禹治水的相关事实。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青铜器铭文是人们研究商周历史的重要资料 B. 该青铜器的公布,准确证明了夏王朝的真实性 C. 大禹治水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 D. 该文物代表了西周人的古史观 ‎5.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 A. 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 ‎ B. 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 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 D. 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6. 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 A. 国主 B. 领主 C. 盟主 D. 君主 ‎7. 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A. 夏人的活动地域 B. 周朝的重要都城 C. 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D. 汉初同姓王的封国 ‎8.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以下关于宗法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井田制是宗法关系的依据 B. 制礼作乐导致了宗法制度的形成 C. 宗法制确定了权力传承的标准 D. 宗法制度仅适用于天子和诸侯 ‎9. 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 河南、河北 B. 湖南、湖北 ‎ C. 山东、山西 D. 广东、广西 ‎10. 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问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 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 B. 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 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 ‎ D. 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11. 《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 ‎ A. 严格的等级关系 B. 嫡长子有继承特权 ‎ ‎ C. 通过神权强化王权 D. 血缘和政治紧密结合 ‎12. “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庭乱。” 这表明西周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 A. 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 B. 防止内部纷争,强化君主专制 C. 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 D. 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13. 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这表明当时的手工业和商业 ‎ A. 由官府控制 B. 不受官府的干预 ‎ C. 存在官营和私营的区别 D. 以私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 ‎14. 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5.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据此,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是 A. 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 B. 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 C. 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 D. 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 ‎16. 商代青铜礼器以酒器组合为主,西周时期则以食器为重,大盂鼎铭文记周康王所言“我闻殷坠命(殷商亡国)”,是由于贵族官员“率肆于酒”。这表明周代 A. 青铜器成为日常用具 B. 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 C. 青铜冶铸业已经衰落 D. 粮食的产量大幅提高 ‎17. 据史书记载,太公吕尚被封于齐,征服了当地土著人“莱夷”。于是“太公修政,因其俗,简其礼”。周公长子伯禽受封于鲁,亦“变其俗、革其礼”。这表明分封制 A. 扩大了地方权力 B. 推动了经济发展 ‎ C. 强化了中央权力 D. 促进了文化整合 ‎18. 春秋时期,很多诸侯国都进行了赋税制度改革。楚国下令“书土田”,“量入修赋”,即进行土地登记,按照农夫土地收成多少缴纳赋税。郑国“作丘赋”,以“丘”为单位征收兵赋。这些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 实行重农抑商 B. 增加财政收入 C. 抑制土地兼并 D. 打击豪强势力 ‎19. 战国中后期,各国国君先后称“王”,王号已不足珍贵,于是秦相魏冉建议秦、齐并称为“帝”。由于“帝”号的提出,“王”的称号降格。这一变化 A. 反映了制度变革的趋势 B. 意味着西周统治的终结 ‎ C. 造成了诸侯之间的矛盾 D. 标志着统一格局的确立 ‎ ‎20. 《商君书》说:“富贵之门必出于兵。”造成这一现象的制度是 A. 军功爵制 B. 世卿世禄制 ‎ C. 三公九卿制 D. 九品中正制 ‎ ‎21. 战国时一位思想家认为:挺直的木材,不需要矫直,因为它的本性挺直;弯曲的木材,必定需要蒸烤、矫揉,才能挺直。一般人的本性恶劣,必定需要圣人的礼义教化,才能归于善良。这位思想家是 A. 孟子 B. 韩非子 C. 荀子 D. 庄子 ‎22. 东周时期(公元前8—公元前3世纪)是中国历史发展中重要的一段,是强国、创新表现充分的一个时期。在此期间 ‎①铁器、牛耕推动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②由争霸至兼并的战争使政治趋向统一 ‎ ‎③旧制度衰落与新制度确立的巨变时期 ④打造了通往南亚、欧洲的海陆交通线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23. 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 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 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A.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 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 C. 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 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24. 就证明“至迟到春秋末期,我国已经开始用牛耕地”而言。下列论据中说服力最小的是 ‎ A. 考古发现春秋时期反映牛耕的文物 ‎ B.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关于“叔均(传说中人物)是始作牛耕”的记载 ‎ C. 战国初期的典籍中关于春秋时期“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牛)为畎亩之勤”的记载 ‎ D. 春秋时期的典籍中出现的“牛”与“耕”结合在一起的人的名字 ‎ ‎25. “文王(商朝末年周国统治者)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西周时的诸侯)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反映了 ‎ A. 孟子的仁政学说 B. 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 ‎ ‎ C. 墨子的兼爱思想 D. 庄子的齐物观点 ‎26. 战国时期的改革或变法的影响之一是世卿世禄制度的瓦解,符合此说法的选项是 A.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 “尽地力之教”‎ C. “相地而衰征” D.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荣华”‎ ‎27. 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改革地方行政制度。其主要措施是 A. 普遍推行郡县制度 B. 国君直接任命地方行政长官 ‎ C. “开阡陌封疆” D. 制定连坐法,建立户籍制度 ‎28. 不少学者指出,诸子学说不仅在内容上差别明显,而且在流传的地域上也有不同。比如(A)在鲁国兴盛,(B)在三晋与秦国兴盛,(C)在楚国兴盛。(A)(B)(C)对应的学术派别是 ‎ A. 儒、法、道 B. 儒、墨、道 ‎ C. 道、法、儒 D. 儒、法、墨 ‎29. 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读下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A. ②③①⑤‎ B. ②①⑤⑥ ‎ C. ①③⑤④‎ D. ④③⑤⑥‎ ‎30. 韩非子主张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君主)执要,四方来效”的中央集权政府。韩非子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是 A. 商鞅正在进行富有成效的变法 B. 有些诸侯国县制基本取代了分封制 C. 秦始皇发动了兼并六国的战争 D.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31. 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A. 周 B. 秦 C. 汉 D. 唐 ‎32.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 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 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33. 据《睡虎地秦简》记载,在每年四月、七月、十月、正月评比耕牛,成绩优秀的,赏赐田啬夫酒一壶,干肉十条,免除饲牛者一次更役,赏赐牛长资劳三十天;成绩低劣的,申斥田啬夫,罚饲牛者资劳两个月,如果用牛耕田,牛的腰围减瘦了,每减瘦一寸要笞打主事者十下。这一规定折射出 ‎①铁犁牛耕的推广和使用 ②翻车的出现有利于耕作 ‎③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发展 ④秦朝经济管理直达基层 ‎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4. 《汉书·地理志》记载,汉兴,立都长安,徒齐诸田,楚昭、屈、景及诸功臣家于长陵。后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訾(资)富人及豪桀(杰)并兼之家于诸陵。盖亦以强干弱支,非独为奉山园也。汉初统治者实行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 推动关中地区的经济发展 B. 促进东西部文化的融合 ‎ C. 控制日益严重的贫富分化 D. 加强对豪强贵族的控制 ‎35. 汉景帝时,窦太后期望封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汉景帝表示:“请得与丞相计之。”于是与丞相周亚夫商议,周亚夫以高帝刘邦“非有功,不得侯”的预先约定予以坚定的拒绝,汉景帝默然而有沮丧之色。据此可知汉初 ‎ A. 丞相掌握很大权力 B. 后宫干预朝政频繁 ‎ C.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D. 官僚政治开始确立 ‎36. 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间,先后用相十三人。其中除车千秋继续在汉昭帝时代担任丞相而外,其余十一人中,三人在任上去世(其中田蚡因精神错乱致死,不属于正常死亡),有三人被免职,两人有罪自杀,三人下狱处死。这反映出武帝时期 ‎ A. 丞相自身素质不高 B.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 C. 三公九卿制被废除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7. 汉武帝元狩四年开始推行“算缗”和“告缗”制度,规定商人、兼营手工业的商人及高利贷者,必须向政府申报其资产,按数目纳税。不报或虚报者,没收其财产。大量的商人因此破产。“算缗”和“告缗”制度 ‎①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一种手段 ②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③削弱了国力使西汉由盛转衰 ④有助于抑制商人兼并土地 ‎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8. 历史现象发生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之中。出现于下图所反映的历史时空中的经济现象是 ‎ A. 土地属于国家 ‎ B. 铁犁牛耕逐渐推广 ‎ C. 灵渠修筑成功 ‎ D. 陆上丝绸之路开辟 ‎39. 董仲舒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以下对董仲舒观点的评析,正确的是 ‎①论证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②制约了君主的肆意妄为 ‎ ‎③继承了先秦儒学的主张 ④阐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40. 下表是史书关于儒家学者的籍贯分布记载,据此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齐鲁地区 其他地区 籍贯不明者 ‎《史记·儒林列传》‎ ‎71. 79%‎ ‎17. 95%‎ ‎10. 26%‎ ‎《汉书·儒林传》‎ ‎45. 60%‎ ‎46. 11%‎ ‎8. 29%‎ ‎《后汉书·儒林列传》‎ ‎36. 36%‎ ‎63. 64%‎ A. 齐鲁地区儒学的衰落 B. 儒家思想在各地传播 ‎ C. 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 D. 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大 ‎41. 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 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 ‎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 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42. 在平定七国之乱以后,汉景帝在原来吴国、楚国、赵国、齐国四国旧地,陆续分封皇子13人为诸侯王。对此措施的评论,正确的是 ‎ A. 形成了郡国并行的行政体制 B. 使王国领地缩小,亲缘更近 C. 以宗室子弟取代异姓诸侯王 D. 扩大王国的辖区,巩固皇权 ‎43. 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 ‎ ‎ A. 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 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 ‎ C. 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 D. 任用外戚权臣,削弱丞相权力 ‎44. 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 A. 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 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 C. 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 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45. 西汉初年,曹参向学者盖公请教治民之道,盖公曰:“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曹参采纳此说,治理地方很有成效。后来曹参担任丞相,把这一方针推行于全国。采用这种治国方针所要解决的问题是 ‎ A. 平息战争,稳定社会秩序 B. 久经战乱,社会经济凋敝 C. 郡国并行,地方势力强大 D. 汉承秦制,推行郡县制度 ‎46. 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甚至只能乘坐牛车;到汉武帝初,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阡陌之间成群”。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 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B. 西域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 C. 游牧民族大规模地移居中原 D. 长期和平使战马消耗减少 ‎47. 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这反映出   ‎ A. 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B. 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 C. 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D. 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 ‎48. 《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货。”依据材料,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 A. 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 增加赋税收入 C. 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 保护小农经济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52分)‎ ‎49. 运用历史学科的思维方法分析历史问题至关重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38分)‎ 史学著作 材料一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国及各诸侯国二百余年的历史,内容以诸侯、大夫的政治、军事活动为主。‎ ‎《史记》成书于西汉,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古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史记》体例 篇目举例 本纪(帝王活动及重大事件)‎ 高祖(刘邦)本纪 表(大事年表、世系表等)‎ 建元以来王子侯者(汉武帝时封侯的诸侯王子弟)年表 书(重要制度变迁)‎ 河渠(水利工程)书、平准(工商业)书 世家(诸侯等有重大影响人物的事迹)‎ 楚元王(汉高祖之弟,封地为楚国)世家、陈丞相世家 列传(各阶层重要人物、周边政权的历史)‎ 吴王濞列传、儒林(重要儒家学者)列传、司马相如列传、货殖(商人)列传、匈奴列传、大宛(在今中亚地区)列传 ‎(1)比较《史记》与《春秋》的不同之处。从“篇目举例”中任选两则,分别简述其反映的西汉社会状况。(12分)‎ 文物解读 材料二 商鞅方升是商鞅变法留下的唯一实物资料。‎ 商鞅方升铭文一 十八年,齐卿大夫众来聘,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爱积十六尊五分尊一为升。重泉。‎ 商鞅方升铭文二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一之。‎ ‎(2)商鞅方升上刻有两段铭文,一段是秦孝公十八年的铭文,一段是始皇廿六年的铭文,相隔122年。从时代变革的角度,分析两段铭文的异同。(8分)‎ 历史评价 材料三 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刑既严峻矣,又作为相坐之法,造诽诱增肉刑,百姓斋栗(恐惧),不知所措手足也。赋敛既烦数矣……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 ‎ ‎——(西汉)桓宽《盐铁论》‎ ‎(3)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简要说明理由。(8分)‎ 博物群揽 E“关内侯印”金印 汉(公元前202-公元220年),1958年湖北省云梦县吴铺乡赵许村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秦国在商鞅变法时期实行二十等爵制,西汉也实行二十等爵制,关内侯位于19等级,级别不高,关内侯与列侯一样,虽有固定分封的土地食邑,但不掌握军政大权。‎ ‎(4)以上是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展出的部分展品,请挑选至少两件展品提取一个主题,并围绕主题,结合材料和所学进行阐释。(10分)‎ 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提取信息充分(不得照抄材料原文)。‎ ‎50. 在儒家经典中,关注百姓有较多的体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贫弃的土地)而处之,劳其民(耗取民力)而用之,故长王天下(维持长久的统治)。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宽松的生产和生活处境使百姓难以管束),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成]材,逸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 ‎ ‎——《国语·鲁语》‎ ‎(1)依据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材料关于民生和统治的认识与先秦儒家的观点是否相同?说明理由。(6分)‎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与先秦儒学比有何新特征。(4分) ‎ 材料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举,在当时仅是将“百家”摈弃于官方尊奉的意识形态之外,对其在社会上自由发展则不予干预,未曾一概禁绝。在实际政策的制定上,仍然带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并非教条地照搬儒家原则。法家的一套施政思想、手段仍然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只不过注意用儒术加以包装、“缘饰”。虽然王朝治国并非纯用儒学,但由于形成了一套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选官和教育制度,故而儒家经学大盛于时。另外,汉儒鼓吹的“天人感应说”也使专制皇权受到某种程度的约束。‎ ‎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儒学对王朝政治的影响。(4分)‎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B A C B D C B C C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C A C A B D B A A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C D D B D B A A B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B D C D A B B A A B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A B B B B A D D ‎49.‎ ‎(1)不同之处:‎ ‎《春秋》为编年体;《史记》为纪传体。《春秋》记录了春秋时期二百余年的历史;《史记》记载了从上古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春秋》主要关注诸侯等社会上层的政治、军事活动;《史记》还关往了商业活动、水利工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学者、商人、少数民族等群体的历史。‎ 简述社会状况(答案要点示例):‎ 高祖本纪:记载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生平。西汉建国初,刘邦在经济上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恢复;在政治上推行都国并行制,以维护其统治。‎ 儒林列传:记较重要儒家学者的事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 大宛列传:记载汉朝通西域的历史。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贸易发展。‎ ‎(2)同:都面临当时度量不统一的情况,都希望加强对地方经济的管理,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4分)‎ 不同:第一段铭文是商鞅变法时期所刻,它的规定实施改变了秦国当时的落后面貌,为秦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第二段铭文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所刻,说明秦国一直沿用了商鞅变法的措施,加强了君主专制,巩固了秦朝的统一。(4分)‎ ‎(3)观点:商鞅变法中的严刑峻法、赋税繁重为秦所沿用,是导致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2分)‎ 同意:商鞅变法中有很多严刑峻法,如连坐法,造成了百姓的恐慌。(2分)秦始皇即位后,商鞅变法的很多严刑、苛政得以保留(商君虽死,其法犹存),徭役赋税繁重,使得农民起义爆发,导致秦二世而亡。(2分)作者是西汉人,希望从秦二世而亡的现实中吸取历史教训,实行仁政,使得国家长治久安。(2分)‎ 不同意:商鞅变法虽然存在严刑峻法、赋税繁重的问题,但距离秦朝建立已一百余年。(2分)秦朝灭亡是由于秦始皇时期的暴政,如大兴土木、修建长城,这些措施与商鞅变法无关,不能认为秦朝灭亡是由于商鞅变法导致。(2分)作者是西汉人,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秦国以法家思想治国,两者的治国思想不同,所以作者对商鞅变法的批评有失公正、客观。(2分)‎ ‎(4)示例一:‎ 主题:汉朝时期的对外交流(BD)‎ 西汉时期,在官府的支持下,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开辟,有张骞等名臣出使西域,中西文化交流发展,使得西域文化传入中国。品字型金饰采用独特西域工艺,即是文化艺术交流的代表之一;希腊文铅饼五件写有来自西方文化的希腊文,也佐证了此时中西文化的交流。‎ 示例二:‎ 主题:汉朝疆域扩大对周边地区与民族统治力加强(CF)‎ 汉朝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国家实力雄厚,对于周边地区与民族的统治力加强。单于瓦当体现汉朝对匈奴的征服,即对北部边疆的扩展与巩固;滇王之印体现汉朝对滇国的收服与在该地区建立郡县制度进行统治,即西南边疆的扩展与巩固。‎ 汉朝对于周边地区统治的加强,为统一多民族的巩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他主题:汉代管理地方的制度(EF)‎ 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AE)‎ ‎50.‎ ‎(1)不同。(1分)材料认为耗费民力和贫困状态有利于统治稳固,(1分)孔子主张“仁”,爱惜民力,反对苛政。(2分)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本思想。(2分)‎ ‎(2)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4分) ‎ ‎(3)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但法家理论仍然有重要作用。(2分)加强了君主专制(或中央集权)统治,但对君主的行为有一定的制约。(2分)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