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北京101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北京101中学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第一部分 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8分) 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 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 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 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 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 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 ①③ B. ①②③ C. ②④ D. ①②④ 2. 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历了“刀耕火种”、“牛耕铁犁”等阶段。下列项中属于“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有 ①石斧 ②耧车 ③骨镰 ④曲柄锄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3. 夏朝没有留下直接的文献史料,有关记载多为转手材料,有些具有传说性质,所以夏的存在引起学者的怀疑。二里头遗址发现后,怀疑的看法逐渐减少。这是因为(最佳选择) A. 该遗址的发现证明夏的传说有一定真实性 B. 该遗址的考古发现与有关夏的文献记载一一对应 C. 该遗址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夏的存在 D. 该遗址的考古发现属于原始材料 4. 夏文化的探索一直是历史研究的大课题,因为一直没有确凿的文字资料,总有学者质疑夏王朝的真实性。2002年保利博物馆收藏了一件重要文物“遂公盨”,是西周中期的青铜器,上有98字铭文,记载了大禹治水的相关事实。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青铜器铭文是人们研究商周历史的重要资料 B. 该青铜器的公布,准确证明了夏王朝的真实性 C. 大禹治水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 D. 该文物代表了西周人的古史观 5.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 A. 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 B. 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 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 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6. 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 A. 国主 B. 领主 C. 盟主 D. 君主 7. 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A. 夏人的活动地域 B. 周朝的重要都城 C. 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D. 汉初同姓王的封国 8.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以下关于宗法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井田制是宗法关系的依据 B. 制礼作乐导致了宗法制度的形成 C. 宗法制确定了权力传承的标准 D. 宗法制度仅适用于天子和诸侯 9. 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 河南、河北 B. 湖南、湖北 C. 山东、山西 D. 广东、广西 10. 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问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 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 B. 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 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D. 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11. 《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A. 严格的等级关系 B. 嫡长子有继承特权 C. 通过神权强化王权 D. 血缘和政治紧密结合 12. “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庭乱。” 这表明西周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A. 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B. 防止内部纷争,强化君主专制 C. 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D. 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13. 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这表明当时的手工业和商业 A. 由官府控制 B. 不受官府的干预 C. 存在官营和私营的区别 D. 以私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 14. 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5.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据此,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是 A. 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 B. 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 C. 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 D. 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 16. 商代青铜礼器以酒器组合为主,西周时期则以食器为重,大盂鼎铭文记周康王所言“我闻殷坠命(殷商亡国)”,是由于贵族官员“率肆于酒”。这表明周代 A. 青铜器成为日常用具 B. 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 C. 青铜冶铸业已经衰落 D. 粮食的产量大幅提高 17. 据史书记载,太公吕尚被封于齐,征服了当地土著人“莱夷”。于是“太公修政,因其俗,简其礼”。周公长子伯禽受封于鲁,亦“变其俗、革其礼”。这表明分封制 A. 扩大了地方权力 B. 推动了经济发展 C. 强化了中央权力 D. 促进了文化整合 18. 春秋时期,很多诸侯国都进行了赋税制度改革。楚国下令“书土田”,“量入修赋”,即进行土地登记,按照农夫土地收成多少缴纳赋税。郑国“作丘赋”,以“丘”为单位征收兵赋。这些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 实行重农抑商 B. 增加财政收入 C. 抑制土地兼并 D. 打击豪强势力 19. 战国中后期,各国国君先后称“王”,王号已不足珍贵,于是秦相魏冉建议秦、齐并称为“帝”。由于“帝”号的提出,“王”的称号降格。这一变化 A. 反映了制度变革的趋势 B. 意味着西周统治的终结 C. 造成了诸侯之间的矛盾 D. 标志着统一格局的确立 20. 《商君书》说:“富贵之门必出于兵。”造成这一现象的制度是 A. 军功爵制 B. 世卿世禄制 C. 三公九卿制 D. 九品中正制 21. 战国时一位思想家认为:挺直的木材,不需要矫直,因为它的本性挺直;弯曲的木材,必定需要蒸烤、矫揉,才能挺直。一般人的本性恶劣,必定需要圣人的礼义教化,才能归于善良。这位思想家是 A. 孟子 B. 韩非子 C. 荀子 D. 庄子 22. 东周时期(公元前8—公元前3世纪)是中国历史发展中重要的一段,是强国、创新表现充分的一个时期。在此期间 ①铁器、牛耕推动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②由争霸至兼并的战争使政治趋向统一 ③旧制度衰落与新制度确立的巨变时期 ④打造了通往南亚、欧洲的海陆交通线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23. 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 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 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A.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 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 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 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24. 就证明“至迟到春秋末期,我国已经开始用牛耕地”而言。下列论据中说服力最小的是 A. 考古发现春秋时期反映牛耕的文物 B.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关于“叔均(传说中人物)是始作牛耕”的记载 C. 战国初期的典籍中关于春秋时期“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牛)为畎亩之勤”的记载 D. 春秋时期的典籍中出现的“牛”与“耕”结合在一起的人的名字 25. “文王(商朝末年周国统治者)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西周时的诸侯)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反映了 A. 孟子的仁政学说 B. 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 C. 墨子的兼爱思想 D. 庄子的齐物观点 26. 战国时期的改革或变法的影响之一是世卿世禄制度的瓦解,符合此说法的选项是 A.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 “尽地力之教” C. “相地而衰征” D.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荣华” 27. 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改革地方行政制度。其主要措施是 A. 普遍推行郡县制度 B. 国君直接任命地方行政长官 C. “开阡陌封疆” D. 制定连坐法,建立户籍制度 28. 不少学者指出,诸子学说不仅在内容上差别明显,而且在流传的地域上也有不同。比如(A)在鲁国兴盛,(B)在三晋与秦国兴盛,(C)在楚国兴盛。(A)(B)(C)对应的学术派别是 A. 儒、法、道 B. 儒、墨、道 C. 道、法、儒 D. 儒、法、墨 29. 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读下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A. ②③①⑤ B. ②①⑤⑥ C. ①③⑤④ D. ④③⑤⑥ 30. 韩非子主张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君主)执要,四方来效”的中央集权政府。韩非子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是 A. 商鞅正在进行富有成效的变法 B. 有些诸侯国县制基本取代了分封制 C. 秦始皇发动了兼并六国的战争 D.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31. 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A. 周 B. 秦 C. 汉 D. 唐 32.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 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 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33. 据《睡虎地秦简》记载,在每年四月、七月、十月、正月评比耕牛,成绩优秀的,赏赐田啬夫酒一壶,干肉十条,免除饲牛者一次更役,赏赐牛长资劳三十天;成绩低劣的,申斥田啬夫,罚饲牛者资劳两个月,如果用牛耕田,牛的腰围减瘦了,每减瘦一寸要笞打主事者十下。这一规定折射出 ①铁犁牛耕的推广和使用 ②翻车的出现有利于耕作 ③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发展 ④秦朝经济管理直达基层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4. 《汉书·地理志》记载,汉兴,立都长安,徒齐诸田,楚昭、屈、景及诸功臣家于长陵。后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訾(资)富人及豪桀(杰)并兼之家于诸陵。盖亦以强干弱支,非独为奉山园也。汉初统治者实行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 推动关中地区的经济发展 B. 促进东西部文化的融合 C. 控制日益严重的贫富分化 D. 加强对豪强贵族的控制 35. 汉景帝时,窦太后期望封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汉景帝表示:“请得与丞相计之。”于是与丞相周亚夫商议,周亚夫以高帝刘邦“非有功,不得侯”的预先约定予以坚定的拒绝,汉景帝默然而有沮丧之色。据此可知汉初 A. 丞相掌握很大权力 B. 后宫干预朝政频繁 C.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D. 官僚政治开始确立 36. 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间,先后用相十三人。其中除车千秋继续在汉昭帝时代担任丞相而外,其余十一人中,三人在任上去世(其中田蚡因精神错乱致死,不属于正常死亡),有三人被免职,两人有罪自杀,三人下狱处死。这反映出武帝时期 A. 丞相自身素质不高 B.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C. 三公九卿制被废除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7. 汉武帝元狩四年开始推行“算缗”和“告缗”制度,规定商人、兼营手工业的商人及高利贷者,必须向政府申报其资产,按数目纳税。不报或虚报者,没收其财产。大量的商人因此破产。“算缗”和“告缗”制度 ①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一种手段 ②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③削弱了国力使西汉由盛转衰 ④有助于抑制商人兼并土地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8. 历史现象发生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之中。出现于下图所反映的历史时空中的经济现象是 A. 土地属于国家 B. 铁犁牛耕逐渐推广 C. 灵渠修筑成功 D. 陆上丝绸之路开辟 39. 董仲舒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以下对董仲舒观点的评析,正确的是 ①论证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②制约了君主的肆意妄为 ③继承了先秦儒学的主张 ④阐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40. 下表是史书关于儒家学者的籍贯分布记载,据此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齐鲁地区 其他地区 籍贯不明者 《史记·儒林列传》 71. 79% 17. 95% 10. 26% 《汉书·儒林传》 45. 60% 46. 11% 8. 29% 《后汉书·儒林列传》 36. 36% 63. 64% A. 齐鲁地区儒学的衰落 B. 儒家思想在各地传播 C. 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 D. 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大 41. 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 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 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 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42. 在平定七国之乱以后,汉景帝在原来吴国、楚国、赵国、齐国四国旧地,陆续分封皇子13人为诸侯王。对此措施的评论,正确的是 A. 形成了郡国并行的行政体制 B. 使王国领地缩小,亲缘更近 C. 以宗室子弟取代异姓诸侯王 D. 扩大王国的辖区,巩固皇权 43. 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 A. 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 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 C. 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 D. 任用外戚权臣,削弱丞相权力 44. 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A. 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 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 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 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45. 西汉初年,曹参向学者盖公请教治民之道,盖公曰:“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曹参采纳此说,治理地方很有成效。后来曹参担任丞相,把这一方针推行于全国。采用这种治国方针所要解决的问题是 A. 平息战争,稳定社会秩序 B. 久经战乱,社会经济凋敝 C. 郡国并行,地方势力强大 D. 汉承秦制,推行郡县制度 46. 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甚至只能乘坐牛车;到汉武帝初,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阡陌之间成群”。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B. 西域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 C. 游牧民族大规模地移居中原 D. 长期和平使战马消耗减少 47. 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这反映出 A. 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B. 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 C. 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D. 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 48. 《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货。”依据材料,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A. 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 增加赋税收入 C. 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 保护小农经济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52分) 49. 运用历史学科的思维方法分析历史问题至关重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38分) 史学著作 材料一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国及各诸侯国二百余年的历史,内容以诸侯、大夫的政治、军事活动为主。 《史记》成书于西汉,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古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史记》体例 篇目举例 本纪(帝王活动及重大事件) 高祖(刘邦)本纪 表(大事年表、世系表等) 建元以来王子侯者(汉武帝时封侯的诸侯王子弟)年表 书(重要制度变迁) 河渠(水利工程)书、平准(工商业)书 世家(诸侯等有重大影响人物的事迹) 楚元王(汉高祖之弟,封地为楚国)世家、陈丞相世家 列传(各阶层重要人物、周边政权的历史) 吴王濞列传、儒林(重要儒家学者)列传、司马相如列传、货殖(商人)列传、匈奴列传、大宛(在今中亚地区)列传 (1)比较《史记》与《春秋》的不同之处。从“篇目举例”中任选两则,分别简述其反映的西汉社会状况。(12分) 文物解读 材料二 商鞅方升是商鞅变法留下的唯一实物资料。 商鞅方升铭文一 十八年,齐卿大夫众来聘,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爱积十六尊五分尊一为升。重泉。 商鞅方升铭文二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一之。 (2)商鞅方升上刻有两段铭文,一段是秦孝公十八年的铭文,一段是始皇廿六年的铭文,相隔122年。从时代变革的角度,分析两段铭文的异同。(8分) 历史评价 材料三 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刑既严峻矣,又作为相坐之法,造诽诱增肉刑,百姓斋栗(恐惧),不知所措手足也。赋敛既烦数矣……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 ——(西汉)桓宽《盐铁论》 (3)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简要说明理由。(8分) 博物群揽 E“关内侯印”金印 汉(公元前202-公元220年),1958年湖北省云梦县吴铺乡赵许村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秦国在商鞅变法时期实行二十等爵制,西汉也实行二十等爵制,关内侯位于19等级,级别不高,关内侯与列侯一样,虽有固定分封的土地食邑,但不掌握军政大权。 (4)以上是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展出的部分展品,请挑选至少两件展品提取一个主题,并围绕主题,结合材料和所学进行阐释。(10分) 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提取信息充分(不得照抄材料原文)。 50. 在儒家经典中,关注百姓有较多的体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贫弃的土地)而处之,劳其民(耗取民力)而用之,故长王天下(维持长久的统治)。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宽松的生产和生活处境使百姓难以管束),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成]材,逸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 ——《国语·鲁语》 (1)依据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材料关于民生和统治的认识与先秦儒家的观点是否相同?说明理由。(6分)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与先秦儒学比有何新特征。(4分) 材料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举,在当时仅是将“百家”摈弃于官方尊奉的意识形态之外,对其在社会上自由发展则不予干预,未曾一概禁绝。在实际政策的制定上,仍然带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并非教条地照搬儒家原则。法家的一套施政思想、手段仍然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只不过注意用儒术加以包装、“缘饰”。虽然王朝治国并非纯用儒学,但由于形成了一套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选官和教育制度,故而儒家经学大盛于时。另外,汉儒鼓吹的“天人感应说”也使专制皇权受到某种程度的约束。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儒学对王朝政治的影响。(4分)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B A C B D C B C C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C A C A B D B A A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C D D B D B A A B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B D C D A B B A A B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A B B B B A D D 49. (1)不同之处: 《春秋》为编年体;《史记》为纪传体。《春秋》记录了春秋时期二百余年的历史;《史记》记载了从上古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春秋》主要关注诸侯等社会上层的政治、军事活动;《史记》还关往了商业活动、水利工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学者、商人、少数民族等群体的历史。 简述社会状况(答案要点示例): 高祖本纪:记载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生平。西汉建国初,刘邦在经济上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恢复;在政治上推行都国并行制,以维护其统治。 儒林列传:记较重要儒家学者的事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 大宛列传:记载汉朝通西域的历史。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贸易发展。 (2)同:都面临当时度量不统一的情况,都希望加强对地方经济的管理,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4分) 不同:第一段铭文是商鞅变法时期所刻,它的规定实施改变了秦国当时的落后面貌,为秦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第二段铭文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所刻,说明秦国一直沿用了商鞅变法的措施,加强了君主专制,巩固了秦朝的统一。(4分) (3)观点:商鞅变法中的严刑峻法、赋税繁重为秦所沿用,是导致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2分) 同意:商鞅变法中有很多严刑峻法,如连坐法,造成了百姓的恐慌。(2分)秦始皇即位后,商鞅变法的很多严刑、苛政得以保留(商君虽死,其法犹存),徭役赋税繁重,使得农民起义爆发,导致秦二世而亡。(2分)作者是西汉人,希望从秦二世而亡的现实中吸取历史教训,实行仁政,使得国家长治久安。(2分) 不同意:商鞅变法虽然存在严刑峻法、赋税繁重的问题,但距离秦朝建立已一百余年。(2分)秦朝灭亡是由于秦始皇时期的暴政,如大兴土木、修建长城,这些措施与商鞅变法无关,不能认为秦朝灭亡是由于商鞅变法导致。(2分)作者是西汉人,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秦国以法家思想治国,两者的治国思想不同,所以作者对商鞅变法的批评有失公正、客观。(2分) (4)示例一: 主题:汉朝时期的对外交流(BD) 西汉时期,在官府的支持下,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开辟,有张骞等名臣出使西域,中西文化交流发展,使得西域文化传入中国。品字型金饰采用独特西域工艺,即是文化艺术交流的代表之一;希腊文铅饼五件写有来自西方文化的希腊文,也佐证了此时中西文化的交流。 示例二: 主题:汉朝疆域扩大对周边地区与民族统治力加强(CF) 汉朝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国家实力雄厚,对于周边地区与民族的统治力加强。单于瓦当体现汉朝对匈奴的征服,即对北部边疆的扩展与巩固;滇王之印体现汉朝对滇国的收服与在该地区建立郡县制度进行统治,即西南边疆的扩展与巩固。 汉朝对于周边地区统治的加强,为统一多民族的巩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他主题:汉代管理地方的制度(EF) 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AE) 50. (1)不同。(1分)材料认为耗费民力和贫困状态有利于统治稳固,(1分)孔子主张“仁”,爱惜民力,反对苛政。(2分)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本思想。(2分) (2)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4分) (3)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但法家理论仍然有重要作用。(2分)加强了君主专制(或中央集权)统治,但对君主的行为有一定的制约。(2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