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
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联考” 高一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 1. “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这说明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对象是 A. 先代贵族 B. 功臣 C. 王族 D. 少数民族首领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中的“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即可判断出,其分封的主要对象是王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2.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共性,成为国人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这种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 A. 宗法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禅让制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家”与“国”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国家可以看做是宗法家庭的扩大,A项正确。世袭制是指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与题干家国同构无关,排除B。分封制是指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保卫周王室,与题干家国同构无关,排除C。禅让指统治者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与题干家国同构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家国同构”的概念。 3. 春秋时期,诸侯称“王”现象很少,到了战国时期,许多诸侯纷纷称“王”。这本质上反映了 - 18 - A. 春秋战国时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B. 春秋战国时分封制走向瓦解 C. 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强大 D. 战国时周天子对诸侯失去控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春秋战国时期是诸侯争霸、割据分裂时期,故A项错误;分封制下诸侯不能称王,春秋时期,诸侯称“王”现象很少,到了战国时期,许多诸侯纷纷称“王”说明分封制逐渐崩溃,故B项正确;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故C项错误;战国时周天子对诸侯失去控制,只是对材料表面现象的概括,不能反映实质,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 4. 有史书上残存“秦遂并兼四海……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的内容。根据所学知识推断,其中的“□□”最可能是 A. 三司 B. 郡国 C. 行省 D. 郡县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故D项正确;地方上设三司是在明朝,故A项错误;实行郡国并行制是在西汉初期,故B项错误;实行行省制是在元朝,故C项错误。 5.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丞相诸侯大臣受成事,倚辩于上”这反映了 A. 三公九卿互相之制约 B. 秦律严苛细密 C. 皇权至高无上 D. 丞相独揽大权 【答案】C 【解析】材料“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中的“上”是指皇帝,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天下的事,无论大小,都由皇帝来决定如何处理,这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故C项正确,D项错误;A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 18 - 点睛:首先要明确“上”的含义;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得出正确答案。 6. 秦朝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能他所想到的圈子里作小小的修正而无力做巨大改变,材料中这一“规范”是 A. 分封制度 B. 世袭制度 C. 中央集权制度 D. 宗法制度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秦始皇建立的制度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后历朝历代都沿用此制,并进行一定的完善。A分封制度为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故不能选; B世袭制度为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故不能选;D宗法制度为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故不能选。 故此题应选C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汉政治·中央集权制度 7. 有学者认为,北宋前期的中枢机构设置体现着“权力制衡”的精神.下列各项可以作为佐证的是 A. 设立内阁负责奏章票拟 B. 派遣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C. 开创三省六部管理体制 D. 设枢密院分理全国军务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内阁制度创立于明代,与题干时间不符,A项错误;结合所学,北宋在州郡长官之下设立通判,对其进行监督,与题干“中枢机构”不符,故B项错误;三省六部制开创于隋唐时期,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全国军务归枢密院管理,以削弱宰相的军权,故D项正确。 8. 如图图示呈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其反映的实质是 - 18 - A. 中央集权的加强 B. 中央官制的完善 C. 选官制度的完善 D. 君主专制的加强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趋势是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因此图示反映的实质是君主专制的加强,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中央官制的完善,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不是选官制度,故C项错误。 点睛:表明类选择题考查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分清哪些是本质哪些是现象。思维过程是“现象——本质”,本题的现象是秦朝到清朝的中央官制,这反映的本质是相权的不断削弱、皇权的不断加强。 9. 唐朝时“缙绅虽位极文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与此观念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A. 世袭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材料“唐朝”“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项选官制度是指科举制,故D项正确;A项是西周时期的选官制度,在商鞅变法中被废除;B项是始于西汉武帝时期的选官制度;C项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 点睛:材料“唐朝”“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10. 以下摘自钱穆对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的评价,该制度应是 - 18 - A. 西周的分封制 B. 秦朝的郡县制 C. 汉代的刺史制 D. 元朝的行省制 【答案】D 【解析】行省就是行动的中书省的意思,行省是中央派出的管理地方行政机构,行省设立的初衷加强对地方军事控制,有利于中央管理地方,故选D。分封制不利于中央管理地方,排除A;郡县制下,郡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但并非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排除B;汉代的刺史制是监察制度,和地方行政管理无关,排除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元朝行省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元朝行省制设置的背景内容特征和影响来分析材料。 11. “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 A. 协理奏章 B. 参与决策 C. 执行政令 D. 监察百官 【答案】A 【解析】由于明太祖“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所以“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也就是殿阁大学士,他们是不可能参与决策的,故排除B;而这个新的政府部门是为了解决“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问题,故选A;C应该指的是六部,故不符合题意;D是属于监察部门的职权,故排除D。 12. 根据如图示意图判断,它最有可能反映的是 - 18 - A.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B. 元朝的行政制度改革 C. 明朝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 D. 清朝的国家机构设置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强调此时废中书省,权分六部,废除行省,权分三司,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明朝的机构调整,C项符合题意,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选C。 13. “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是同时也激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这表明古希腊工商业发达的主要原因是 A. 民族性格 B. 经济条件 C. 政体形式 D. 地理环境 【答案】D 【解析】题干特殊强调了大海的作用,“大海”不属于民主性格范畴,也不属于经济和整体形式范畴,只能说题干主旨是在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巨大影响,答案为D。 14. “一个对政治毫无兴趣的男人,我们不说他是那种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而干脆把他当作废人。”这是古希腊雅典政治家伯利克里的名言。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是 A. 他鼓励公民积极参政 B. 雅典民主政治维护全雅典人的利益 C. 雅典民主政治是大多数人的民主 D. 雅典没有不参政的男人 【答案】A - 18 - 【解析】“一个对政治毫无兴趣的男人,……干脆把他当作废人”,这说明伯利克里鼓励公民参政,故A项正确;公民指的是本邦成年男子,不包括外邦人、奴隶和妇女,因此雅典民主不是维护全体雅典人的利益的,故B项错误;公民在雅典占少数,因此雅典民主也是少数人的民主,故C项错误;外邦男子和男性奴隶没有参政权,故D项错误。 15. 下面为古代雅典居民结构的比例图,观察图示信息,对于雅典民主与居民的政治联系,下列叙述准确的是 A. 雅典超半数的居民拥有公民权 B. 雅典民主的社会基础为自由民 C. 少数奴隶主贵族独享雅典民主 D. 外邦人享有雅典最广泛的民主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文明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本题以图片形式考查了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旨在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雅典的民主是本城邦男性公民的民主,并非贵族独享民主权利,故排除 C、D 两项;由题干中的图片可知当时雅典人口约有 40 万,享有民主的自由民只有 16.8 万,故 A项中“超半数”的说法与其不符。故选B,雅典民主的基础是拥有一定财产的成年男性公民。 考点: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古希腊的政治文明·雅典的民主政治 16. 《十二铜表法》第十一表规定“平民和贵族不得通婚”,仅仅四年之后,该条款即被废止。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外事裁判官的司法判决 B. 借鉴了外邦人的法规 C. 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和妥协 D. 广大奴隶的持续反抗 【答案】C - 18 - 【解析】《十二铜表法》是在平民与贵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颁布的,虽然一定程度上保护平民利益,但也保留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法规,题中材料即反映了这一点;这一法律的通过并未消除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因此四年后废止了这一规定,这反映了平民与贵族的妥协,故C项符合题意。A选项与此无关;B、D选项不是主要原因。 17. 古罗马大将恺撒进军到埃及后,与埃及女王克丽奥佩特拉一见钟情,并有了一个私生子,取名托勒密·恺撒。恺撒归国执政后,克丽奥佩特拉携儿子赴罗马与恺撒相会,并向罗马法庭为自己和儿子申请罗马籍。按照罗马公民法,法官会判决 A. 克丽奥佩特拉享有罗马籍 B. 托勒密·恺撒享有罗马籍 C. 克丽奥佩特拉和托勒密·恺撒都享有罗马籍 D. 克丽奥佩特拉和托勒密·恺撒都不享有罗马籍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罗马公民法和万民法的适用范围。从材料可知道当时仍是公民法,埃及等其他国家、民族的人们不适用公民法。所以本题选D项。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公民法 18. 《全球文明史》提到:“在罗马人的观念里,法律应该是不断发展的,……要用法规和客观的判决而不是个人的心血来潮来调和社会的各种关系。”材料反映了 A. 罗马法具有较为明显的习惯法传统 B. 罗马法是维系帝国统一的工具 C. 罗马法反对君主专制 D. 罗马法是调解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用法规和客观的判断调和社会的各种关系”,说明罗马法是调解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A与材料“法律应该是不断发展的”不符;B不对,材料没有显示这是在罗马帝国时期;C不对,罗马帝国时期实行专制统治。故D正确。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罗马法的作用。 19. 英国历史家汤因比曾这样评价一件史事:“顺利地在旧瓶里装上新酒,还不至于引起爆炸。”并认为这“可以说是宪法方面的胜利,这种胜利应该当作是一种惊人的技艺。”汤因比所评价的是 A.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 18 - B. 美国联邦共和制的建立 C. 法国共和制战胜君主制 D. 近代德国宪法和议会掩饰下的皇帝专制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关键句是“顺利地在旧瓶装进了新洒、这可以说是一种宪法方面的胜利”。英国光荣革命后,通过《权利法案》,规定国王依然是最高统治者,但权力被限制,是君主立宪制体现;君主立宪制是英国的政治体制,在保留原来的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制度创新,故选A。B项错误,美国是一个全新的国家,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政治体制;C项错误,法国共和制战胜君主制,意味着抛弃了君主制;D项错误,并非“宪法方面的胜利”。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名师点睛】君主立宪制是英国的政治体制,在保留原来的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制度创新。在君主立宪制下,代议制是其核心,责任内阁制是其重要的特征,首相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内阁就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在政治上共进退。 20. “俩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英国的格言,典型地说明了民主宪政的特点。宪政就是让俩个魔鬼友好的相处并相互制约,把恶作剧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这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是 A. 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 B. 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 市民的整体素质 D. 革命的彻底性 【答案】B 【解析】材料中“两个魔鬼”是指国王和议会,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就是权力的制约与平衡,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是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故选A。 BC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21. 1784年,英国下议院以208票对196票延搁了首相小威廉•皮特关于增收补助金的议案,并上书国王要求改组政府。小威廉•皮特宣称:“我信任我的同僚,但我更信任自己。”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A. 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B. 提交国王作出决策 C. 悍然出兵驱散议会 - 18 - D. 交给最高法院裁决 【答案】A 【解析】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如果议会对内阁不再信任了,要么首相带领内阁成员总辞职改组政府,要么首相提请国王解散议会重新大选,故A项正确;君主立宪制下英国国王没有决策权,只是“虚君”,故B项错误;英国首相动用军队需要议会批准,故C项错误;此类事情最高法院没有权力裁决,故D项错误。 22. 著名史学家钱乘旦指出:“经过18世纪的变化,英国国王是不会犯错误的……实际的政治问题交给政客们去处理——让政客们去犯错误,并且承担错误的后果。”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B. 工业资产阶级主导政府 C. 议会开始限制王权 D. 国王凭手中权力转嫁责任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18世纪的变化,英国国王是不会犯错误的”,这实际是揭示责任内阁制形成后,国王统而不治,没有实权。故选A。B项是19世纪的;C项错误,1689年《权利法案》就开始限制王权了;D项错误,国外此时已经没有权力了。 考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责任内阁制 【名师点睛】英国首相、国王、内阁及议会之间的关系 (1)首相是内阁首脑,掌握国家行政大权,又能通过议会掌握国家立法权;实际掌握国家大权。 (2)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3)英国议会包括上院和下院。英国议会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即为首相。首相通过国王形式上的任命即可组阁。内阁成员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内阁对议会负责,议会监督内阁。 23. “均衡”对于政治文明来说,犹如大坝之于河水。没有均衡,就没有制度。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体现了地域平衡机制的是 - 18 - A. 三权分立制 B. 国会议员名额分配制 C. 国会两院制 D. 联邦制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权分立制是美国国会、总统和联邦法院的运作制度,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国会议员名额分配制,故B项正确;国会两院制是美国立法机构的设置,与材料“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联邦制指的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问题,不符合“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 24.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立法权由国会掌握,行政权归于总统,司法权属于联邦最高法院。这一规定 A. 加强了中央权力,兼顾了地方分权 B. 类似中国的剪刀、石头、布游戏规则 C. 强化了总统权力,提高了行政效率 D. 其本质是“主权在民,权力制衡” 【答案】D 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起源与发展·美国1787年宪法·分权制衡原则 【名师点睛】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三大原则 - 18 - (1)联邦制原则。宪法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在联邦与州的关系上,肯定了联邦的权力高于州的原则,同时也确定了联邦与州的分权原则。(2)分权制衡原则。将立法、行政、司法权分别授予国会、总统、最高法院三个部门,三权分立又相互制约,有效防止了专制独裁的出现。(3)民主制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 25. 近代法国政局动荡,1789-1875年间,先后出现过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军事帝国、复辟王朝。这反映了 A. 法国专制王朝力量的强大 B. 法国启蒙思想的日益深入 C. 法国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 D. 法国民主进程历经曲折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从时间上看,法国处于大革命时期,从政治制度上看,经过艰难的过程,最终确立了共和制,因此,可知法国封建势力的强大,导致民主进程艰难曲折。因此选择D。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艰难的法兰西之路 26. 1689年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1871年德意志宪法的颁布,都标志着这些国家资本主义代议制政体的建立,这说明 A. 从“人治”到“法治”是近代社会的突出特征 B. 共和政体的确立 C. 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最终确立 D. 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确立 【答案】A 【解析】1689年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1871年德意志宪法的颁布,说明这些国家都通过法律的形式确立了代议制,即“法治”取代了“人治”,故A项正确;英国和德国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故B项错误;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范围的统治,也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确立,1689年英国的《权利法案》和美国1787年宪法不符合此时间,故CD项错误。 27. 《安得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中写道:(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表明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 18 - A.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B. 林则徐的禁烟运动 C. 英国力图打开中国市场 D. 英国在贸易中处于逆差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英国发动战争的原因并不是为了鸦片,而是“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为打开中国市场。因此C项正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并不是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原因,所以A项错误;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说明只是一个借口,所以B项错误;英国在贸易中处于逆差只是英国发动战争的条件而不是主要原因,所以D项错误。 【名师点睛】鸦片战争的原因包括: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后的英国需要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或者导火线是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从本题来看禁烟运动只是给了英国一个战争的机会。说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原因不在于禁烟运动而是打开中国的市场。 28. 对于《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道光皇帝和耆英等人所看重的是把条款中“割让”换成“赏借”二字。这说明清统治者 A. 统治黑暗腐败投降卖国 B. 缺乏近代民族国家意识 C. 认为丢失香港意义不大 D. 用“礼”维护国家主权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看重把“割”香港岛给英国换成“赏借”香港岛给英国,反映了清政府对国家主权意识的淡薄,B项正确;材料无法清统治者黑暗腐败投降卖国的相关信息,排除A;材料中没有涉及关于丢失香港意义的信息,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用“礼”维护国家主权,排除D。所以选B 29.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交涉的焦点是“公使驻京”,这被清政府列为谈判中的“第一要事”,而开放外贸口岸等很快达成了协议。这反映出当时的清政府 A. 认为英法违背国家平等原则 B. 认为公使驻京违背国际法 C. 担忧公使驻京破坏司法主权 D. 维护天朝上国的传统规制 - 18 -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中“清政府与英法两国在开放外贸口岸等很快达成了协议”反映出当时清政府认为英法并没有违背国家平等原则,故A项排除;“公使驻京违背国际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来,故B项排除;据所学可知领事裁判权会破坏中国的司法主权,但材料中无体现,故C项排除;据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交涉的焦点是“公使驻京”这被清政府列为谈判中的“第一要事”,可知清政府仍然在维护其天朝上国的形象,故D项正确。 30.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A.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 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C. 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D. 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是指鸦片战争发生的时代背景,即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正在展开,所以从此角度出发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工业近代化进程提供了必要条件,D正确;A.B两项是从阶级斗争史观得出的结论,C项是从文明史观得出的结论。所以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31. 中国传统社会始终面临着中央与地方关系调处的难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且“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宰,不制其候王……” ——唐·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物,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管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元·刘孟保等《南台备要》 - 18 - 材料三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及其出现的问题。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元行省拥有的权力。 (3)据材料三,概括顾炎武关于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看法。并综合材料就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管理,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制度:郡国并行制。 问题: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强大,国家行政命令难以在封国内推行;威胁中央集权。 (2)权力: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行省拥有紧急事务处置权。 (3)看法:顾炎武肯定了郡县制(社会不可倒退实行分封制);提出“寓封建于郡县之中”的主张;分封制的弊端在于地方权力过大,郡县制的弊端在于中央权力过于集中。 认识:加强对地方管理是维护统一的需要;中央强化对地方管理的同时须适当放权增强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解析】第(1)问,由材料信息“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可知,西汉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国并行制度。由材料“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宰,不制其候王……”可知,该制度存在的问题有国家行政命令难以在封国内推行、威胁中央集权等。 第(2)问,“权力”,由材料二信息“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物,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得出行省拥有紧急事务处置权;“(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管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得出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在行使权力时还受中央节制。 - 18 - ........................... 点睛:概括是历史高考常考的设问形式,考查考生阅读和提取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把材料分层,然后提取信息,最后归纳合并即可。 32. 材料一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的性质和意义是中外史学界中一个长期存有争议的问题。有人认为它根本改变了英国的政治制度,是一次划时代的革命;也有人认为它是一次微不足道的宫廷政变,就是说它只是更换了一个国王;还有人认为它是荷兰执政者威廉为篡夺英国王位而策划的一次政治阴谋。 ——摘自程汉大《光荣革命与英国中央权力结构的变化》 材料二(普法)战争失败后,君主专制主义者在是否设单一候选人的问题上没能达成一致,争吵使得那些支持共和政体的人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势力。1875年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可谓应时而生:这是一个有着强大的立法机构的自由主义国家,总统行政部门权力微弱。 ——菲利普.J.阿德勒兰德尔.L.波韦尔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1871年宪法是一部照顾各种势力利益的妥协性宪法,是在考虑各邦原统治者利益、资产阶级自由派关于建立统一民族国家的要求以及普鲁士的霸权等三个主要因素的基础上产生的。该宪法有关行政机构的设置、政治体制的架构等,皆可从以上三大因素中找到根据。 ——齐世荣、钱乘旦、张宏毅主编《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1)你同意材料一中的哪种观点,运用所学史学知识加以说明。(要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2)据材料二,说明普法战争对法国政体的演进所产生的影响。结合法国1875年宪法的内容,说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统行政部门权力微弱”的表现。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71年宪法体现“普鲁士的霸权”的原因和表现 【答案】(1)观点一:同意“光荣革命是一次划时代的革命”。 - 18 - 理由:光荣革命虽然以宫廷政变的形式发生,也保留了英国的君主制,但光荣革命后英国通过《权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限制了王权,确立了议会至上的主权原则,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从根本上改变了英国的政治制度,开创了资产阶级君主宪政的新体制,因而是“一次划时代的革命”。 观点二:同意光荣革命是“一次政治阴谋”。 理由:光荣革命只是英国社会上层与英王矛盾激化而导致的一次宫廷政变。尽管通过《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但也仅是对英国历史传统的维持,并没有创立出新的政治体制;英国形成君主立宪政体,只是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力量发生变化后,对政治体制不断改革而形成的,并非是光荣革命的结果;因而对当前的情况来说,光荣革命就是一场“为篡夺英国王位而策划的一次政治阴谋”。 (2)影响:普法战争导致法兰西第二帝国覆灭,第三共和国建立;加剧了君主派之间的矛盾,使共和势力有所增强,有利于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表现: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对议会负责;总统任命内阁必须经众议院同意;内阁要对参议院负责。 (3)原因:德意志在普鲁士的领导下完成了统一;宪法在普鲁士的领导下制定。体现:宪法规定德意志皇帝由普鲁士国王担任;皇帝是国家元首,拥有绝对权力(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率军队、决定帝国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会等大权)。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是开放性的题目,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审题,确定好观点,注意观点要明确;其次,要围绕观点,认真组织材料,论证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言之有理,论证要充分,史论结合要注意思维的逻辑性。本题可以从“光荣革命是一次划时代的革命”或光荣革命是“一次政治阴谋”两个观点进行分析。 (2)第一小问影响,据材料二“战争失败后,君主专制主义者在是否设单一候选人的问题上没能达成一致。争吵使得那些支持共和政体的人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势力“和”1875年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可谓应时而生:这是一个有着强大的立法机构的自由主义国家,总统行政部门权力微弱“可知普法战争导致法兰西第二帝国覆灭,第三共和国建立,加剧了君主派之间的矛盾,使共和势力有所增强,有利于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第二小问表现,据材料二“1875年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可谓应时而生:这是一个有着强大的立法机构的自由主义国家,总统行政部门权力微弱”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总统任命内阁必须经众议院同意,内阁要对参议院负责。 - 18 - (3)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三“1871年宪法是一部照顾各种势力利益的妥协性宪法,是在考虑各邦原统治者利益、资产阶级自由派关于建立统一民族国家的要求以及普鲁士的霸权等三个主要因素的基础上产生的”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德意志在普鲁士的领导下完成了统一,其宪法在普鲁士的领导下制定;第二小问体现,据材料三“1871年宪法是一部照顾各种势力利益的妥协性宪法,是在考虑各邦原统治者利益、资产阶级自由派关于建立统一民族国家的要求以及普鲁士的霸权等三个主要因素的基础上产生的”和“该宪法有关行政机构的设置、政治体制的架构等,皆可从以上三大因素中找到根据”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宪法规定普鲁士国王(德意志皇帝)担任联邦主席,是国家元首,拥有绝对权力(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率军队、决定帝国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会等大权),普鲁士操纵联邦议会等。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光荣革命;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785年宪法》;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 - 18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