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历史检测 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A. 男耕女织 B. 刀耕火种 C. 精耕细作 D. 自给自足 ‎【答案】C ‎【解析】‎ 中国古代农业拥有众多配套措施农艺体系,目的在于掌握更高农业耕作技术,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答案为C项。刀耕火种属于原始的落后的耕作方法,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古代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特点,都与题意无关,排除ABD项。‎ ‎2.元代王祯在《农书》中这样描述曲辕犁:“南方水田泥耕,其田高下阔狭不等,一犁用一牛挽之,作止回旋,惟人所便。”这说明 A. 曲辕犁在元朝开始用于农业 B. 曲辕犁只适用于南方水田生产 C. 传统耕作技术更加成熟 D. 农业生产方式发生变革 ‎【答案】C ‎【解析】‎ 材料提及元代农书中记载了曲辕犁,但不能确定是元代开始用于农业,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曲辕犁在隋唐时期发明,并运用到农业生产之中,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强调它在南方水田使用,但曲辕犁也适用于北方田地,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曲辕犁改进了耕作技术,C项与题意相符,正确。使用曲辕犁仍属于铁犁牛耕的生产方式,D项排除。‎ ‎3. “民农则重(持重),重则少私义(议),少私义则力专一……”这反映出作者主张通过重农来(  )‎ A. 维护农民的利益 B. 维护社会的稳定 C. 维护经济的发展 D. 维护国家的统一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重农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重则少私义(议),”可知是为了防止民众私下妄议,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国家引导重农,减少妄议,未体现维护经济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维护国家统一,故D项错误。‎ ‎4.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两种耕作方式 A. 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B. 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C. 都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 D. 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属于井田制,不能调动生产者积极性,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生产力低下,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出现,小农经济发展,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故B项正确;井田制属于集体劳作,小农经济属于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故C项错误;商周时期井田制没有引发阶级关系变化,故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井田制和小农经济制度的相同点。从各自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回答。‎ ‎5.如图可以反映 A. 古代丝织业的兴衰过程 B. 经济政策调整对手工业的影响 C. 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 对外贸易发展促进丝织业繁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观察图示,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观察地图示例可以看出:秦汉时期丝织业中心主要在北方,唐宋时期丝织业中心开始慢慢地南移,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到清朝丝织业中心主要集中在江南且沿海一带,丝织业中心的不断变化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C符合题意;A与题意无关,据地图无法得出,B据地图无法得出“经济政策”的相关信息,D“对外贸易”与题意无关,故选C。‎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古代发达的农业·经济重心的南移 ‎6.先秦典籍《周礼考工记》中载:“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发明)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手工业 A. 有独特的工艺造物文化 B. 推崇行业间的分工协作 C. 工匠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D. 注重对生产工具的改进 ‎【答案】A ‎【解析】‎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说明中国古代手工业有独特的手工业文化,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行业之间的分工协作,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的工匠地位非常低下,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改进生产工具,故D项错误。‎ ‎7. 历史图片被称为“凝固的历史”,关于下列图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 图一反映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的高超工艺 B. 图二可作为作为汉代丝织业高超工艺的实物证据 C. 图三反映了东汉时期地方政府对水利灌溉工具的重视 D. 图四是秦朝发行的五铢钱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经济,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所学,司母戊鼎是商朝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不是西周,排除A项,水排是水力鼓风冶铁工具,不是灌溉,排除C项,五铢钱是汉武帝时期发行,排除D项,B项表述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成就 ‎【名师点睛】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在世界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明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里产生了雇佣关系,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早期商业发展繁荣,城市规模与功能不断扩大,汉唐之际的对外贸易繁荣.明清之际,封建经济全面繁荣,商业发展出现了新特点.但在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下,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阻碍,也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没有跟上世界大潮流,中国经济逐渐落后。‎ ‎8. 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这反映出当时江南地区( )‎ A. 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B. 家庭手工业注重面向市场 C. 世俗拜金主义之风盛行 D. 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迅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家庭手工业的相关状况,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准确判断的能力。由材料关键信息“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材料揭示的是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的家庭手工业状况,家庭手工业走向市场,B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材料信息没有提及农业生产遭到破坏问题,排除A;C项理解明显具有片面性,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属于无关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及,排除。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9. 战国城市有固定的产品交易场所一一市。据史书记载,“市”上有金铺、粮铺、珠宝玉器铺、绸布铺、皮铺等,促使城市手工业竞相为“末作奇巧”,生产“悦在好玩”之品。此记载表明当时( )‎ A. 工商业以迎合贵族的需要为主 B. 手工业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C. 私有制促成手工业兴盛 D. 从事商业利润丰厚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促使城市手工业竞相为“末作奇巧”,生产“悦在好玩”之品”可以看出当时的工商业生产主要是为了迎合贵族的需要的,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与材料不符,材料体现的是市上的各种商铺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的特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战国时期手工业的特点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官营手工业、私人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呈现不断萎缩状态;私营手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到明朝中后期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2)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地域分布广,生产规模大,分工细密,产品种类多,生产技术先进。‎ ‎(3)中国古代的手工业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欧非地区,广受赞誉。‎ ‎(4)到明朝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5)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有不少手工业生产部门和产品主要产地也从北方逐渐移到南方。‎ ‎(6)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但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农业生产制约。‎ ‎10. 清代的驿路(官路)通达各省省城及边疆的重要城市,如山西境内,“八十里乐平到柏平驿,五十里平定州平潭驿,八十里……”,在此基础上,晋商开辟出茶马之路。这表明 A. 政府十分重视保护长途贩运业 B. 民间服务性行业已达较高水平 C. 清朝官道修建有利于商业发展 D. 市镇商业发达使抑商政策松弛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没有表明政府修建骚路(官路)的目的,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民间服务性行业的水平,故B项错误;清朝官道修建通达各省省城及边疆的重要城市,客观上有利于商业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抑商政策的松驰,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古代商业发展·清代的驿路 ‎11. 2000年前后,多位学者到徐闻县考察,发现汉代“万岁”瓦当、汉墓等文物遗存,结合古代文献记载,你认为徐闻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最早可以从哪个朝代开始( )‎ A. 夏朝 B. 西汉 C. 宋朝 D. 清朝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出现与汉代,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还没出现丝绸之路;CD不是开始的朝代。‎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的手工业·丝绸之路 ‎12.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有一段描述:“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这段描述反映清政府 A.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 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C. 绝对禁止中外贸易 D. 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十三行”是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下准许外国人做生意的地方唯一口岸,故A项正确;材料中论述的是对外贸易,不是重农抑商政策,B错误;闭关锁国不是绝对禁止对外贸易,是有限制的对外贸易,C错误;广州是鸦片战争之后被开放为通商口岸,D错误。‎ ‎13.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明前中期,朝廷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显然旨在维护专制权威和等级秩序,但是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显然说明冲击等级秩序,故排除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而是强调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排除A。朝廷对玉制器皿等规定不是传统伦理,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而是强调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中朝廷饮食器具的变化,运用所学知识可知是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14.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 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 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 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时空观念。根据图示,陶、曹、鲁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相对较为发达,且三地距离较近,有利于商贸发展。故答案为A项。争霸战争并非只是在这一区域进行,且争霸战争一定程度上造成对经济的破坏,排除B项;这一区域的交通条件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这一区域城市规模如何扩大材料没有反映,难以得出推动商业发展的结论,排除D项。‎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春秋战国之际的商业发展 ‎【名师点睛】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本题考查影响商业贸易发展的因素,区域位置是重要因素之一。本题的解答应当根据图示,从图示中陶、曹、鲁的位置关系,来确定推动这一地区商贸发展的原因。‎ ‎15.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 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同 C.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在提升 D. 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到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说明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在北方产生重大影响,故C项正确;A项中“开始”表述错误,排除;材料只是反映南方喝茶的习俗在北方产生重大影响,无法体现南北方饮食习惯趋同,排除B项;南宋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D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6.《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 A. 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 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 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各行业的人通过努力和智慧而致富,体现了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C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B项从材料中无法推出,且汉代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材料反映的是富人影响力较大,不能得出其控制郡县的结论,故D不正确。‎ ‎17.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A. 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B. 自耕农经济盛行 C. 均田制破坏严重 D.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可知,20—130亩占有比例最大,说明自耕农经济盛行,B正确;而131—300亩和300亩以上的占有比例不足百分之十,说明土地集中现象并不突出,A错误;唐朝后期均田制已经崩溃,C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农业生产效率,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理解材料中各种数据的代表含义,自耕农每家每户占有土地应是少量的,符合20以下和20—130两个层次,且占有比例较大,说明自耕农经济占主流,即可得出答案。‎ ‎18.战国时,长梧地方守护封疆的人对子牢(孔子的学生)说,从前我种庄稼,耕地粗疏马虎,而庄稼收获时也就用粗疏马虎的态度来报复我,我来年改变了原有的方式,深深地耕地,细细地平整,禾苗繁茂、果实累累。材料表明 A. 战国时生产力已有较大提高 B. 耕作态度对产量有决定性影响 C. 耕作技术水平低导致了歉收 D. 当时的农业已经出现精耕细作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表明战国时耕作方式的改变,没有体现生产力的较大提高,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耕作方式对产量有决定性影响,故B项错误;耕作方式落后导致了歉收,故C项错误;“深深地耕地,细细地平整”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精耕细作 ‎【名师点睛】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家庭为生产基本单位;2.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水利兴修推动经济发展;4.铁犁牛耕,精耕细作;5.赋税徭役繁重;6.土地高度集中,阶级矛盾尖锐。‎ ‎19.《汉书·地理志》记载,全国设铁官四十九处,有六处在今天河南境内,并且规模都比较大。如今发现汉代冶铁遗址共30多处,近半在河南。这反映出汉代 A. 河南手工业最发达 B. 冶铁由官府垄断经营 C. 冶铁技术相当成熟 D. 中原地区的经济领先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河南有六处规模大的铁官,不能说明河南手工业最发达,故A项错误;冶铁由官府垄断经营是汉武帝以后,而题干时间是汉代,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介绍汉代冶铁遗址在河南分布情况,不能说明冶铁技术成熟,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河南既有铁官且规模大,还有多处的冶铁遗址,说明河南冶铁手工业比较发达,这与中原地区的经济领先有关,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冶金业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冶金业的成就有:①原始社会晚期:掌握冶铜技术;②商周: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代表作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③西周晚期出现铁器;④两汉: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⑤南北朝发明灌钢法,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20.《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上谕:“市井之事,当听民间自为流通,一经官办,本求有益于民,而奉行未协,转多扞格(抵触之意)”该上谕表明乾隆皇帝 A. 推行以商养官 B. 摒弃抑商政策 C. 放宽集市管理 D. 主张藏富于民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当听民间自为流通,一经官办,本求有益于民,而奉行未协,转多扦格(抵触之意)”可知,反映的是政府多给私营商业以自由,说明放宽集市管理,故C项正确;中国古代历代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不可能鼓励商业发展,故AB两项错误;藏富于民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21.自《汉书》以后,各封建王朝史书都不再立货殖传。这种变化表明 A. 小农经济繁荣发展 B. 七国之乱影响巨大 C. 史家思想受到限制 D. 商品经济日趋衰落 ‎【答案】C ‎【解析】‎ ‎【详解】受封建王朝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史家思想受到限制,不再为工商业立传,C项正确;官修史书不为工商业者立传,与小农经济的发展和七国之乱无关,AB两项错误;虽然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限制,中国古代商品经济仍以发展为主,D项错误。‎ ‎2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耕作方式发生了改变,最明显的是 A. 使用二牛一人的耕作方法 B. 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C. 开始刀耕火种 D. 出现了曲辕犁 ‎【答案】B ‎【解析】‎ 生产力的发展体现在生产工具上,二牛一人的耕作方法是西汉时期出现,刀耕火种是原始社会的耕作方式,曲辕犁则是唐代的发明,只有铁农具和牛耕是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故ACD三项错误,B项正确。‎ ‎23.它在唐朝已经使用,“是古代中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其优点是深浅自如、轻便省力”。该“耕作农具”是 A. ‎ B. ‎ C. ‎ D. ‎ ‎【答案】D ‎【解析】‎ 隋唐时期出现的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D项是曲辕犁,故答案为D项。A项是耒耜的耕作方式,排除;B、C项反映的是牛耕方式,但还没有形成曲辕犁,均排除。‎ 点睛: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西汉时期出现的耦犁,经历了由二牛三人到二牛一人的变化,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时期出现安装了犁评的曲辕犁,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24.《史记·河渠书》对中国古代某水利工程记载道:“渠就,用注填阏(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此水利工程位于如图中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关中为沃野”“秦以富强”,结合所学可知,郑国渠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在战国末年由秦国修筑,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因此该水利工程是郑国渠,③处于关中地区,故C正确;①位于京津地区,②位于江苏地区,不符合“关中”,故排除AB;④是都江堰,在四川成都地区,不符合“关中”,故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关中为沃野”,紧扣关键信息“关中”并联系所学我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分析解答。‎ ‎25.敦煌出土的唐宋诗有云:“贫儿二亩地,干枯十树桑。桑下种粟麦,四时供父娘。”“妇即客春持,夫即客扶犁。黄昏到家里,无米复无柴。男女空饿肚,状似一食斋。”这反映 A. 中国北方常受饥谨的威胁 B. 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进步 C. 中国农村耕者无其田的现象 D. 耕织结构下农户贫困的情状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唐宋时期农民的生活状况。根据材料“黄昏到家里,无米复无柴。男女空饿肚,状似一食斋”,可得知耕织结构下农户贫困的情状,故D项正确。A项材料敦煌无法完全体现“北方”,故A项排除; B项唐朝出现了曲辕犁,耕作技术有了革命性的进步,故B项排除;C项耕者无田现象与“贫儿二亩地”符合,故C项排除。‎ ‎26.古代中国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现象的根源在于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土地私有制度的存在 C. 土地买卖的盛行 D. 政府不抑兼并的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又分为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最主要)和自耕农私有土地三种形式。正是因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才使得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出现材料所述的情况,故B项正确;土地兼并是因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不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A错误;土地买卖的盛行不是材料中现象的原因,C错误;政府不抑兼并的政策是政策因素,不是材料中现象的根源,D错误。‎ ‎27.明代以前,江南的苏松杭嘉湖五府是全国最大的谷仓。明中叶以后,江南则渐需从外地购入粮食,康熙皇帝有言,“谚云:湖广熟天下足,江浙百姓全赖湖广米粟”。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应是江南 A. 大面积种植经济作物 B. 受到倭寇侵扰的破坏 C. 遭受长期的自然灾害 D. 可耕地面积大量减少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江浙百姓全赖湖广米粟”,是因为明代蚕桑、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普遍扩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相应减少,A项正确;江浙一带受到“倭寇侵扰”是元末到明代中期,经过戚继光抗倭的打击,到明朝中期已经基本解决,B项错误;“长期遭受自然灾害破坏”、“可耕地面积大量减少”与江浙地区经济发达的史实不符,CD两项错误。‎ ‎28.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经济结构中,“织”指的是 A. 农业 B. 官营手工业 C. 民族工业 D. 家庭手工业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男耕女织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一大特点。其中“女织”指的是家庭纺织业即家庭手工业。故选D。农业是“男耕”,所以A项错误;官营手工业不属于“男耕女织”,因此B项错误;民族工业是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简称,所以C项错误。‎ 点睛:我国古代社会家庭的自然分工方式。封建社会中的小农经济,一家一户经营,男的种田,女的织布。指全家分工劳动。据此可知女子的织布是一种家庭手工业。‎ ‎29.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果木及染料作物栽培,蚕桑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集。此外,酒、醋、酱、饴糖等产品的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也被列入日常生产安排之中。这段材料表明 A. 田庄经济自给自足 B. 田庄商品经济发达 C. 手工业者劳动繁重 D. 农民受到沉重剥削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多样,从吃的、穿的、武器,以至疾病医药所需,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个经济上完全自给自足的单位,故选A。汉代庄园内部基本自给自足,闭门成市,很少对外交换,故无法反映商品经济的发达,排除B;材料并未对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生活状况进行描述,无法得知手工业者劳动是否繁重和农民是否遭到沉重剥削的问题,排除CD。‎ ‎【点睛】本题考查汉代田庄经济的特点,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要严格依托材料,避免对材料作过分引申。‎ ‎30.《蜀都赋》记载:“百室离房,机杼相和”;《隋书》亦云:“蜀人多工巧……雕镂之妙”。上述记载的是四川的 A. 农业 B. 织业 C. 冶炼业 D. 制瓷业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机杼相和”“雕镂之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四川的织业情况,故B正确;材料信息与农业、冶炼业、制瓷业无关,排除AC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机杼相和”“雕镂之妙”,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31.古诗有云:“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䃜万车炭(煤)……为君铸作百链刀,要斩长鲸为万段。”中国古代以煤作为燃料冶铁开始于 A. 战国 B. 西汉 C. 南北朝 D. 北宋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冶铁业中,西汉开始用煤,北宋时普遍使用煤,南宋末年我国开始用焦炭冶铁,明朝广泛流行。综上可知,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A项早于汉代,CD项晚晚于汉代,不符合“开始于”这一条件,故排除ACD。‎ 点睛:一套试卷都是难题的试卷不是好试卷,每套试题都应该有一定数量的基础题,保证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对,再有大约一半左右的中档难度试题,还有约20%左右的难题,这样的试题设计才有一定的区分度和效度。所以考生在考试过程之中,要争取把容易题和中等难度的题都做好,就等于成功了一半,难题尽量争取即可。千万不能看清基础题,在这样的题上不丢分就等于得分。这一题就属于基础题,或者说是送分题,得不到就可惜了,可见注重基础有多重要。‎ ‎32.“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代的沉船。这艘船当时满载货物从我国的东南沿海港口出发,在前往东南亚、西亚等地区进行贸易活动的途中沉没。据报道,截至‎2019年3月20日,出土文物已达14万余件,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在这些出土的文物中,会大量存在 ‎①瓷器 ‎②纸张 ‎③铁器 ‎④丝绸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南宋时代的沉船”在海底已经近千年了,能够“大量存在”的只能是瓷器和铁器,B项正确;在海底,且经过八百多年历史,纸张、丝绸会腐烂掉,不能大量存在。②④是错误的,与其组合的ACD三个选项是错误的。‎ ‎【点睛】海上丝绸之路又称瓷路,在唐宋时期逐渐发展并超过了陆上丝绸之路。‎ ‎33.中国古代在纺织、制瓷等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行业主导地位是在 A. 商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所学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相关内容可知,明朝时在手工业中私营手工业开始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行业主导,故选D;明朝之前,手工业中是官营手工业占据行业主导地位,排除ABC。故选D。‎ ‎34.《广志绎》称:明代万历时,“天下马(码)头,物所出所聚处,苏、杭之币(丝织品),谁阴之粮,维扬之盐……无锡之米”无所不有。这说明当时 A. 商品经济繁荣 B. 抑商政策废弃 C. 坊市制度形成 D. 自然经济瓦解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江浙一带出产的丝织品、粮盐产品在各地广泛流通,说明当时商品经济繁荣。故答案为A项。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不表明政府已经放弃抑商政策,排除B项;明朝时期坊市制度已不存在,排除C项;D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35.明代李鼎在《李长卿集》中记载:“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闵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这说明 A. 明朝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B.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又回到北方 C. 明朝区域性商帮开始出现 D. 中国古代南北经济格局的改变 ‎【答案】A ‎【解析】‎ ‎“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是说明代我国北货南销,而“蛮海、闵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是说南货被商人北运,故上述材料反映的是区域间长途贩运,故选A;明朝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是在南方的,B与史实不符,故排除;题干没有提到商帮,只是反映的区域间长途贸易的史实,所以排除C;D 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D。‎ ‎36.唐诗云:“江春铺网阔,市晚鬻蔬迟。……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这反映出 A. 草市中有夜市 B. 江南市镇兴起 C. 村寨出现草市 D. 专业市场出现 ‎【答案】A ‎【解析】‎ 根据“夜船归草市”可知,A正确;B、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名师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商业经济“市”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的能力,解题关键信息“夜船归草市”。‎ ‎37.北宋商品经济发展突破了传统,发展到新的水平。根据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单位:万贯),结合所学知识作出的最准确判断是 年代 农业税 非农业税 ‎997年 ‎2408.1‎ ‎1567.7‎ ‎1021年 ‎2641.2‎ ‎3874.0‎ ‎1077年 ‎2021.3‎ ‎5117.2‎ A. 农业税的减少体现了农民负担大幅减轻 B. 税收总量增长使北宋政府消除财政危机 C. 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北宋国库的唯一财源 D. 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推进商业经济繁荣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农业税的变化不是很大,农民的负担并没有实质性的减轻,排除A;材料没有看出税收增加与北宋财政危机之间的关系,排除B;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商业税收和农业税收的比例,并没有体现出外贸收入,更无从判定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北宋国库的唯一财源,排除C;材料表明宋朝的商业税逐渐赶上和超过农业税,说明宋朝商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宋朝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放宽,商业经营环境相对宽松,从而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故选D。‎ ‎38.扬州是古运河的交通枢纽,在唐代“雄富冠天下”,时称“扬一益二”。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交子”广泛使用 B. 坊市界限严格 C. 商业发展繁荣 D. 商帮活动频繁 ‎【答案】C ‎【解析】‎ 宋朝出现交子,明清出现商帮,A、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坊市界限严,不利于城市发展,B错误;商业发展繁荣,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故选C。‎ ‎39.下面的资料卡片是对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描述,这一时期是 A. 秦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C. 宋元时期 D. 明清时期 ‎【答案】D ‎【解析】‎ 徽商、晋商是明清时期著名的商帮,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也大量兴起,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时期经济发展状况而非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的经济状况,所以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40.北宋发行纸币,每次的发行总量限定在1256340贯,其面额通常为一贯、五贯、十贯等,每印发一次交子,必须备有一定的准备金,以保证纸币能得到自由兑换,其直接目的是 A. 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B. 保证货币信用稳定 C.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 保障商人基本利益 ‎【答案】B ‎【解析】‎ 纸币的发行必须以国内金属货币为基准,否则会导致通货膨胀,材料中北宋政府发行交子“备有一定的准备金”的目的就是保证货币信用稳定,故B项正确;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不是发行纸币的直接原因,故A项错误;材料的目的显然是保证货币发行信誉度,不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也不是保障商人的基本利益,故C项和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41题20分,42题20分,共40分)‎ ‎4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清)雍正帝 材料二 《苏州府志》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状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吴县志》记载清代苏州情况是:“各账房除自行设机督织外,大都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织造,谓之机户。”‎ ‎《清稗类钞》记载:“(账房)散放丝经,给予机户,按绸匹计工资。”‎ ‎《凤麓小志》记载:“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恃账房为生。”‎ ‎《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雍正帝的观点对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 ‎(2)材料二主要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反映的本质是什么? ‎ ‎【答案】(1)“重农抑商”政策维护了自然经济的稳定,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现象:苏州地区纺织业较发达,机户和工匠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本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解析】‎ ‎【详解】(1)作用:根据材料一中“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和材料二中“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的关系在于,“重农抑商”政策维护了自然经济的稳定,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现象:根据材料二“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等信息可知,苏州地区纺织业较发达,机户和工匠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本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机户”、“机工”等现象反映的本质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材料二 1901~1928年天津工业发展进入了黄金时代。(清政府)在“实业救国”的社会舆论压力下发布“新政”上谕,颁布了一些促进发展工商业的措施,如设立专门管理工商业和教育事务的机构,制定各种政策性鼓励兴办工商业的章程。附近农村剩余人口流向城市,成为新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附近农村成为企业商品的销售市场。大规模收回“利权运动”使外货输入量急剧下降。新政时期华北局势稳定,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乱。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俄国十月革命大量牵制了列强力量,各界人士的反帝斗争和抵制洋货运动,都给它们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陈迪新《天津近代工业的黄金时期工业概况及原因浅析》‎ ‎(1)比较材料一中两幅地图,提取两项有关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天津工业发展进入“黄金时代”的条件。‎ ‎【答案】(1)示例一信息:民国初年民族工业较洋务运动时期,有了明显的发展。说明:洋务运动时期,民族工业刚起步;民国初年,推翻帝制,资产阶级地位有所提高,出现兴办实业浪潮。‎ 示例二信息:近代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说明:沿海地区自然经济瓦解较早,便于接受西方先进技术。‎ 示例三信息:洋务运动创办了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民国初年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较快。‎ 说明:洋务派为维护清朝统治掀起自救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中国面粉业和纺织业海外市场扩大。‎ 示例四信息: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主要在轻工业方面,重工业基础薄弱。说明:近代民族工业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和剥削,资金、技术力量薄弱。‎ ‎(2)“实业救国”的推动;清政府的鼓励;附近农村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收回“利权运动”的影响;华北政局稳定;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有利时机。‎ ‎【解析】‎ ‎【详解】(1)信息和说明:首先阅读两幅地图,通过收集、分析图中标记的时间、企业、分布、部门等,可以得出洋务运动时期和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和进一步发展,主要为轻工业发展较明显,重工业较薄弱,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长江流域等信息,按照要求,将其一一列举出来之后,再结合图中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对相关信息一一进行解释说明。‎ ‎(2)条件:概括指出材料二“‘实业救国’的社会舆论”,“(清政府)颁布了一些促进发展工商业的措施”,“附近农村剩余人口流向城市,成为新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附近农村成为企业商品的销售市场”,“大规模收回‘利权运动’使外货输入量急剧下降”,“新政时期华北局势稳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俄国十月革命大量牵制了列强力量,各界人士的反帝斗争和抵制洋货运动”等信息,从“实业救国”思想、清政府政策、城市化、“收回利权运动”、华北政局、一战和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等方面,分析天津工业发展进入“黄金时代”的条件。‎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