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学段考试(期中)历史试题 Word版
三明一中2018~2019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32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西周的继承制度有排他性和严格的等级性,继承了祭祀权就获得了相应的政治身份和财产。到了战国秦汉时期,政治渐渐摆脱血缘关系的羁绊,继承制度的排他性和等级性受到削弱,获得祭祀权并不能理所当然地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这表明( ) A.宗法制、分封制逐渐瓦解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C.封建小农经济的逐渐确立 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渐确立 2.会盟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现象,齐桓公曾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襄王派代表参加,会盟以周天子名义颁布盟约:不准堵塞水道;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会盟后,“诸侯称顺焉”。据此可知会盟( ) A.加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B.扭转了春秋礼崩乐坏的趋势 C.体现了诸侯国经济安全的需求 D.避免了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 3.在春秋经传中,秦国九世以上世袭贵族世家不过两家,五代以及三至四代世袭贵族居然为零,远逊于周室,以及齐、楚、晋等东方诸侯国。这种现象( ) A.反映了商鞅变法的成效 B.制造了诸侯之间的对立 C.便利于秦国政治形态转型 D.加速了西周分封制的瓦解 4.商朝甲骨卜辞中,有许多卜问年岁丰欠与求年(求丰年)的记录,如云“用十组猪牛羊祭拜大甲,用十组猪牛羊祭拜祖乙”。此类现象主要表明( ) A.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起源较早 B.商代社会生产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C.商代的农业生产技术有待提高 D.农业是商朝社会的主要生产部门 5.《吕氏春秋》载:“古代圣王引导他的百姓从事农业,不仅是为了地理的出产,而且是为了陶冶他们的心志,持重就会很少私下发表议论,很少私下发表议论,国家的法制就能确立,民力就能专一。”据此可知,古代统治者“重农”意在( ) A.加强农业管理 B.限制人口流动 C.灌输法制观念 D.强化社会管理 6.先秦时期,儒家在治国方略上经历了孔子的“以德治国”、孟子的“仁政”和荀子的“君主的‘德’最重要”等主张。这反映了此时儒家( ) A.反对法家的法治主张 B.追求理想的人治政治 C.缺乏治国的明确标准 D.渴望人伦秩序的规范 7.战国时期,“天下”一词成为流行词汇。孟子说:“仁者无敌于天下”;墨子说:“一同天下”;庄子也说:“一心定而王天下”;韩非说:“令行禁止于天下”。这种现象反映了( ) A.诸家思想日益趋同 B.统一成为诸子共识 C.儒学地位逐步提升 D.诸子认同民本思想 8.秦朝正式开启了中国千余年的封建王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里程碑。但马克思却形象地比喻其为:“好像马铃薯是由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所集成的那样”。马克思这番话旨在强调( ) A.先秦分封制催生了中央集权 B.秦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结合 C.秦官僚政治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D.秦表面的统一掩盖不了“分散”的现实 9.汉初,王国内群臣吏民对诸候王自称“臣”,且朝廷官吏对诸侯王也可以自称“臣”。汉武帝时,颁布法令严格禁止诸侯王与朝廷官吏以”君臣”相称呼,否则要被处以极刑,这种变化反映汉朝( ) A.国家官僚体系的健全 B.中央政府的权威加强 C.法制得到进一步完 D.皇权至上价值观兴起 10.秦汉时期郡守作为中央代表,限于外郡人,在一郡之中享有全权处置且不受任何阻碍的权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秦汉时期郡守多由中央官员充任 B.秦汉郡守享有任命郡内各级官员的权力 C.对郡守的限制和放权巩固了统治 D.郡守权力过大导致汉代地方分裂割据 11.汉武帝时,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东汉虽然设立盐铁官,但只是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盐铁政策的变化有利于( ) A.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B.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C.强化中央集权 D.小农经济发展 12.有学者指出,西汉时期,儒学实际上并没有成为唯一的正统思想。《汉书·元帝纪》中汉宣帝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这体现了( ) A.汉代治国思想中儒法兼用的特征 B.汉宣帝对儒家治国理念的无情抨击 C.西汉时法家思想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D.汉代统治者兼采百家之长的治国理念 13.下面为汉代教育结构图。从图中可以获取的最有效的信息是( ) A.封建教育系统已大体形成 B.儒家已经垄断了学校教育 C.汉代的儒学教育逐渐下移 D.太学可统领地方各级学校 14.商鞅变法推行“异子之科”,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等;汉宣帝以孝治天下,对“父子别居”等现象进行惩治,曹魏废除“异子之科”。以上变化反映了( ) A.以儒治国重视家庭人伦亲情 B.小家庭制不利于赋税的征派 C.以礼治国理念优于法家学说 D.社会动荡客观需要组建大家庭 15.魏晋名士有一种不同于流俗、甚至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的言谈举止。以陶渊明、王義之以及竹林七贤等为代表的魏晋名士,以狂放不羁、率真洒脱而箸称于世,形成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魏晋风流”,造成这种异化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门阀士族特立独行,思想活跃 B.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发展 C.魏晋时期佛道盛行,援老入儒 D.魏晋以来国家分裂,社会动荡 16.汉唐明三代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宦官专权现象,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没有出现这种现象。这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 ) A.皇权不断加强 B.长期处于分裂 C.外戚势力衰落 D.皇权相对削弱 17.下表为《唐律疏议》中北齐的“重罪十条”。据此可知唐代( ) 谋反 谋危社稷 大不敬 对君主的不敬行为 谋大逆 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 不孝 忤逆于直系尊长 谋叛 谋背国从伪 不睦 谋杀、贩卖远亲及殴打远系尊亲属 恶逆 谋杀或殴打尊长 不义 杀长官、师长及妻匿夫丧作乐改嫁 不道 杀一家非死罪三人等 内乱 乱伦 A.法律的儒家化 B.法律体系完备 C.行政司法合一 D.重私权轻公权 18.魏晋时期规定:“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与察举制相比,这一制度( ) A.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 B.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C.注重鉴别官员道德水准 D.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19.唐代政事堂议政时由中书门下长官轮流主持议政会议,凡诏旨,必须由政事堂会议通过并加盖“中门下之印”方能生效,否则便是违制。由此可知,唐代政事堂制度( ) A.有利于防范权力的滥用 B.使相权与皇权得以平衡 C.是皇帝专权的有力工具 D.提高了监察官员的效果 20.宋朝时人说:“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张载也说:“朝廷无世臣。且如公卿,一日崛起于贫贱之中,以至公相。”此现象表明,在宋代( ) A.社会变革助推社会阶层流动 B.贵族政治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C.从政不问出身成为社会共识 D.科举制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 21.宋代苏轼曾尖锐地指出:“国家自近岁以来,吏多而缺少,率一官而三人共之,居者一人,去者一人,而伺之者又一人,是一官而有二人者无事而食也。”这种状况的出现根源于( ) A.五代十国遗留下众多的历史问题 B.宋代统治者进一步扩大科举取士 C.宋代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举措 D.宋代统治者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 22.据统计,在唐代323项水利工程中,农田灌溉工程为255项,漕运交通为21项,防治水害为33项,居民用水为14项。这说明唐朝时期( ) A.政府执行重农抑商政策 B.小农经济是国家经济的基础 C.民生问题被长期的忽视 D.财政支出的主体是水利工程 23.下表为古代中国实行的几种形式的授田法。据表可知( ) A.政府将农民的部分福利制度化 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遭到了削弱 C.政府立法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 D.授田法打击了贵族和地主的利益 24.公元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 A.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C.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25.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 ) A.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 B.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 C.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 D.经济重心南移,租佃关系发展 26.造纸业在唐代达到新水平,宣州产的宣纸,洁白柔软,为书画家所钟爱;浙东产的藤纸,坚固耐用,颇受欢迎;益州产的麻纸,品种多样,美观精致,多用于皇帝诏敕和官府文书。这反映了( ) A.南方文化水平的提升 B.手工业的地区特色明显 C.官营手工业技术先进 D.社会需求决定生产样式 27.《唐六典》记载,“凡市,……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而众以散。”唐代中后期的诗文中则有苏州“夜市必菱藕”、扬州“夜市千灯照碧云”等种种描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夜市在唐代已经普遍存在 B.诗文记录多夸张之辞,不足为信 C.史料记载了唐朝不同时期的情况 D.唐朝城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管控 28.宋真宗在位期间(997— 1022年),土地兼并严重,但农作物产量倍增,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贸易盛况空前,市民阶层壮大。这一现象说明( ) A.土地兼并的现象并不影响社会和谐 B.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贫富分化严重 C.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D.租佃经营方式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29.宋代蔡襄说:“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司马光则直言:“将娶妇,先问资妆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据此可知,宋代( ) A.商业的兴起瓦解了传统的伦理 B.经济发展冲击了旧的婚俗观念 C.财富成为宋代择偶的首选条件 D.政府对商人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30.(南宋)高宗初年,“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麦价急遽上升,一斛至万二千钱”,南方农民“竞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这反映了( ) A.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农民职业转化速度加快 C.市场需求影响生产结构 D.人口迁移改变经济地位 31.玄学是流行于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西晋时,一些佛教名僧为了借助玄学推行佛法,不仅以“空无”宗旨与玄学的“虚无”相呼应,而且模仿玄谈家的语言和情趣,主动与名士交游。这一现象说明( ) A.三教融合的趋势开始出现 B.佛教对传统文化构成冲击 C.佛教文化日益中国化 D.佛教成为当时主要宗教 32.在中国古代,一代一代的诗人们用磅礴的气势,有力的语言,唱出了无数振奋人心的黄钟大吕之声。“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这是鲍照的决心和誓言。“大鹏一日从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是李白的宏伟之志。对于这类诗词所创造的意境,唐代诗僧皎然用“忠”、“志”、“力”去标举它。这反映了( ) A.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 B.儒学精神融入社会生活 C.儒学发挥了经世致用作用 D.儒家思想受到普遍认同 二. 材料题(33题11分,34题14分,35题12分,36题15分,共52分) 33.(11分)官僚政治是中国古代形成并延续两千多年超稳定政体的主要原因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材料二 秦以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由于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先秦儒学中的民贵君轻、君臣共治、明主慎法等观念也得到传承。遇到贤明的君主,官僚就可以以此为据,抑制皇帝的私欲。官僚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权力也可以约束皇权。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分析》 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概括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带来的变化。(2分) (2)结合秦汉、隋唐的史实说明材料二中“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3分)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的理由。(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积极作用。(2分) 34.(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代的占卜结果会被记录在甲骨上以显示商王的权威。周王则将赐封官职等事铭铸于带有神秘威严气氛的青铜器上。无论甲骨文,还是金文,当被书写在带有神秘性和权威性的材料上时,也就被赋予了某种类似的气质。而秦代向民众下达皇帝旨意的诏书石刻以小篆写成,可以说是中央集权国家和统一帝国的产物,这显然带有将刻写的内容永远流传后世的期待。这些文字也都被政治权力在某种程度上垄断,正如黄帝创制表意文字的意图就在于避开俚语方言以控制人与神交往的媒介。 ——摘编自[日]富谷至《木简竹简述说的古代中国——书写材料的文化史》、苏颖《文字与王权——探索中国一元权力结构政治文明的一个视角》 材料二 1455年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这对欧洲社会的影响是深远而显著的。用统一的本国语言印刷的文本资料降低了知识信息的解码成本。15世纪中期,欧洲会识字的男人还不到10%,到17世纪早期,已经有超过30%的男人和10%的女人能读写了。印刷术的发明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受高级教育的状况,僧侣因此被排除出重要的职位。此外,为解决印刷行业的利益冲突,1469年威尼斯通过立法,规范了印刷商在指定时间段里印刷和销售一本指定的书籍的权利,这成为知识产权史上一个里程碑事件。 ——摘编自余军华、李贞芳《印刷术与西方世界的兴起:经济学视角的解读》 材料三 在人类媒介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口语和书面语的分化。在书面语传播中,那些具有一定政治、经济能力且接受教育的群体才拥有“门票”。到了数字网络时代,网络BBS、博客、微博、微信,都表明传播权利进行了重新分配。民间话语成为整个社会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陈汝东《未来传媒发展趋势:一种媒介史的视角》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甲骨文、青铜器金文和石刻小篆三种文书形态的共同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统治者采用这些文书形态的意图。(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印刷传播对欧洲文明的影响。(4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人类传播史的演进趋势。(2分) 35.(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比较图1和图2,提取两项有关西汉时期和隋唐时期手工业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6.(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蒙古汗国统治时期,各地自行发行纸币,币制杂乱。忽必烈即汗住后,决定统一钞法,改革币制。中统元年(1260年)十月,印造中统宝钞,以银为本,与银并行流转。民间交纳赋税都用宝钞,原旧钞限期尽数收换,不再行用。设立交钞库作为兑换机关,可钞银互易或以烂钞易新钞,所换银货即储库作本。中统五年(1264年),诏令禁止民间私相买卖金银,后又禁用铜钱。设立平准库“主平物价”,掌管金、银、钞兑换。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军攻破临安,忽必烈诏令在统治范围内禁用铜钱,并颁行钞法于江淮等处,收兑江南流通的纸币。至元十四年(1277年),明令伪造宝钞者处死。终元之世,中统宝钞“盖常行焉”。 ——据穆鸿利《简论忽必烈的币制改革与元代钞法的历史地位》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概括忽必烈币制改革的内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忽必烈币制改革的意义。(7分) 三明一中2018~2019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32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5 ACCBD 6~10 BBDBC 11~15BAAAD 16~20DAAAA 21~25 CBAAC 26~32 BCDBC CB 二. 材料题(33题11分,34题14分,35题12分,36题15分,共52分) 33.(11分)(1)变化:从分权到集权;从世袭到任命。(2分) (2)说明:秦朝:实行朝议制度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或宰相制度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汉朝:儒学成为正统,“天人感应”思想对君主起到制约作用。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对皇权有一定制约。(3分) (3)理由: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部分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理。(任答2点得4分) (4)作用:官僚政治为中国古代社会管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运作机制,有利于稳定政体;官僚政治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和抑制暴政;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任意2点2分) 34.(14分)(1)共同特点:材质耐久;材料带有权威性;文字被政治权力垄断。(任意2点4分)意图:强化君主权力;稳定统治秩序;彰显历史功业;延续政治传统。(任意2点4分) (2)影响:推动了语言文字的规范应用;提高了欧洲民众的识字率;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打破了教会的文化垄断,削弱了教会的社会影响力;促使知识产权相关法规的出台。(任意2点4分) (3)趋势:传播权利分化下移。(2分) 35. (12分) 示例一: 信息:西汉时期的手工业集中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隋唐时期的手工业大量分布于大运河地区。(2分) 说明:西汉至唐朝前期,经济重心在北方,手工业大多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大运河的开通促使大运河沿岸地区手工业发展。(4分) 示例二: 信息:汉代盐、铁等手工业发展迅速,唐代制瓷业、造船业等手工业发展迅速。(2分) 说明:汉代盐铁官营;唐代制瓷工艺进步,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4分) 36.(15分)1(1)内容:统一发行中统宝钞并强制流通;逐步禁止金属货币流通;以银为本位,以充足准备金确保纸钞信用;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管理,严明钞法,严惩伪造者。(8分) (2)意义:统一全国货币,结束币制混乱的局面;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和各地区经济交流;奠定元代钞法的基础;纯纸币流通制度和准备金制度在币制史上影响深远。(7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