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广东专用):课时61840年至1900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广东专用):课时61840年至1900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作业】

课时6 1840年至1900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编者选题表 考点 角度 题号 两次鸦 片战争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仍对世界形势缺乏清醒认知 ‎1‎ 清政府对近代条约规则的运用 ‎2‎ 鸦片战争后国家意识有所提升 ‎3‎ 甲午中 日战争 列强纵容日本侵略中国的目的 ‎4‎ 清专制统治基础出现动摇 ‎5‎ 太平天 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6‎ 太平天国运动对清廷权力结构的影响 ‎7‎ 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 ‎8‎ 辛亥 革命 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9‎ 辛亥革命的条件 ‎10‎ 立宪派的作用 ‎11‎ 民族主义思想的改进 ‎12‎ 综合 ‎13、14‎ 一、选择题 ‎1.1846年,耆英等人在奏折中称:“各国运往内地通商货物每岁只有此数,赴广州者十之六七,赴上海者十之三四……彼有所丰则此有所歉,实为事理之必然。”这反映出当时(  )‎ A.通商口岸数量已不能满足需要 B.统治阶层对世界大势缺乏认知 C.不平等条约并未得到全面落实 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步解体 解析:B 耆英的观点是外国对华商品输出基本上是个定数,输往广州的多,输往上海的就少,这一判断显然是错误的,是对西方世界商品输出能力及世界市场不断发展的形势的无知,B项正确。耆英的观点是通商口岸多与少结果都是一样,没有是否满足需要的信息,A项错误。C项与事实不符,错误。D项虽然表述正确,但与材料信息无关,错误。‎ ‎2.(2019·广东广州一模)1876年,中日就中朝关系展开论争,森有礼与李鸿章对答记录节选如下:‎ 对答1‎ 森:至国家举事,只看谁强,不必尽依条约。李:此是谬论特强违约,万国公法所不许 对答2‎ 森:中国不收其(朝鲜)钱粮,不管他政事,所以不算属国。李:高丽诸国此是外藩……钱粮政事,向归本国(朝鲜)经理 综合两则对答可知(  )‎ A.宗藩关系之争是甲午战争的诱因 B.日本运用万国公法挑战朝贡体系 C.清廷运用条约体系维护宗藩关系 D.中日利益冲突的实质是观念对立 解析:C 根据材料“此是谬论特强违约,万国公法所不许”“‎ 高丽诸国此是外藩”可以看出清政府肯定条约,维护中朝的宗藩关系,C项正确。甲午战争的直接原因是朝鲜东学党起义,宗藩关系之争不是甲午战争的诱因,A项错误;材料中“国家举事,只看谁强,不必尽依条约”反映出日本运用国家实力挑战条约,B项错误;中日利益冲突的实质是国家利益的冲突,并非观念的冲突,D项错误。‎ ‎3.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省治理。翌年,台湾亦升格为省。嗣后,清政府在东北改将军体制为行省建制,在西藏东部设立具有行省性质的特别行政区。在内蒙古逐次设立州、府、县,盟、旗的地盘渐渐被压缩。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 A.注重军事管辖和边防稳定 B.国家意识有所提升 C.确立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D.传统治边政策改变 解析:B 材料中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改为行省体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国家的统一,台湾升格为省也是为了巩固国防的需要,这说明清朝的国家领土、国家安全意识的提升,B项正确。不同于将军辖区重军事,行省体制更侧重于民事,A项错误。中央集权早已确立,C项错误。D项就是材料本身的含义,没有回答原因,错误。‎ ‎[新知生成] 清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十八个行省,沿用明朝的地方行政制度;五个将军辖区,侧重于军事管理,主要分布在边疆,因俗而治;两个办事大臣辖区,主要管辖藏族地区。近代以后,清朝出于国防建设的需要,将军辖区改制为行省,台湾提升为行省。‎ ‎4.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尽管欧美列强之间矛盾重重,欧洲已经开始形成两大对立的军事侵略集团,但它们都不同程度地支持或纵容日本侵略中国,其主要目的是(  )‎ ‎                     ‎ A.压制中国人民革命 B.扩大各自的在华利益 C.争取日本参加一战 D.共同来支配瓜分中国 解析:B 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的规定,日本在中国享有的特权,其他欧美列强也同样享有,日本侵华如果取得成功,欧美列强可以坐享其成扩大在华权益,B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没有爆发革命,A项错误。当时,一战尚未爆发,C项错误。D项瓜分中国局面出现在甲午战后,与材料时间不符。‎ ‎5.(2019·山东济南二模)甲午战争后,中国出现了赴日留学的热潮。后来清政府发现有不少留学生思想日益激进,走上“反抗清政府”的道路,于是在1906年,于驻日使馆内设游学监督处,加强对留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的管理。这说明(  )‎ A.留学教育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B.清朝专制统治的基础出现动摇 C.明治维新成效得到了广泛认可 D.留日学生受到清廷的有效管理 解析:B 根据对材料的理解,不少留日学生走上“反抗清政府”的道路反映出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已失去部分人士的支持,清朝的统治基础出现动摇,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留学教育中的民主观念,A项错误;明治维新成就与材料无关,C项错误;“反抗清政府”‎ 问题出现后,清政府设立游学监督处来加强管理,其管理效果在材料中并未体现,D项错误。‎ ‎6.1753~1851年广西人丁、耕地面积和额定地丁银变化表 ‎ 时间 ‎ 人丁(万口) ‎ 耕地面积(顷) ‎ 额定地丁银(两) ‎ ‎1753年 ‎ ‎197.6 ‎ ‎87 401 ‎ ‎——‎ ‎1820年 ‎ ‎742.9 ‎ ‎89 812 ‎ ‎393 545 ‎ ‎1851年 ‎ ‎782.3 ‎ ‎89 620 ‎ ‎694 984 ‎ 据上表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可能是(  )‎ A.广西农民生活处境艰难 B.广西受到外国侵略加剧 C.广西小农经济发展迅速 D.广西较早接受国外先进农业技术 解析:A 由材料可以看出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但“额定地丁银”不断增加,依据所学可知当时白银大量外流导致银贵钱贱,人民的负担实际更为沉重,这说明腐朽的封建统治剥削使阶级矛盾激化,广西农民生活处境艰难,导致金田起义爆发,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外国侵略的加剧,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如亩产量提高、生产工具改进、精耕细作的实现等,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广西较早接受国外先进农业技术,故D项错误。‎ ‎7.从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汉族督抚数量增加,满族督抚数量减少,汉族官僚在清政府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主要背景是(  )‎ A.鸦片战争后国内民族矛盾缓和 B.洋务运动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 C.八旗军无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D.湘军在反侵略战争中表现神勇 解析:C 鸦片战争之后国内民族矛盾日益激化而不是逐渐缓和,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在中央以恭亲王奕为代表,并没有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大力支持,故B项错误;满洲八旗军由于长期的腐化堕落而无力镇压这一时期风起云涌的太平天国运动,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汉族官僚地主组织地方团练转而成为抗击农民起义军的主力,迫使清王朝不得不加强对其倚重和任用,故C项正确;湘军表现神勇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而非在反侵略的对外战争中,故D项错误。‎ ‎[新知生成] 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 倚重满族官员是清朝后期的既定方针。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以后,满族官员和八旗军队因腐化堕落丧失了战斗力,被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清廷转而鼓励地方办团练,镇压太平军。汉族官员有四五十人被任命为团练大臣。从此,汉族官僚开始掌握武装。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在汉族地主武装中势力最大。他们自招兵将,自筹粮饷,兵归将有,层层效忠,形成独立的军事体系,成为能同太平军对抗的主要力量。‎ ‎8.(2019·‎ 河南名校联考)阅读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 A.农民阶级的反封建革命性渐趋衰弱 B.思想文化的冲突影响太平天国运动 C.传统官本位意识导致太平天国内部党争 D.太平天国运动未脱离传统农民起义范畴 解析:D 示意图反映了太平天国从兴起、发展、军事上达到高峰,之后天京变乱,最终被清王朝与列强联合剿杀的过程,说明太平天国运动从兴起到最终失败都贯穿着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未脱离传统农民起义范畴,D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并不能说明中国农民阶级的反封建革命性渐趋衰弱,A项以偏概全,排除;思想文化的冲突影响太平天国运动主要是在太平天国运动后期,B项只反映题图的部分内容,排除;天京变乱说明了传统官本位意识导致太平天国内部党争,C项不能反映太平天国运动的整个兴衰过程,排除C项。‎ ‎9.清末新政期间,关于科举制的改革,原拟用10年时间逐步以学堂代科举,仅仅过了一年,不待学堂制成熟,便于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对立宪改革,朝廷原确立预备期9年,仅过两年就宣布减为5年,而朝野甚至在讨论减为3年或立即施行的可能。这表明(  )‎ A.清朝统治的政治危机空前加深 B.民主革命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 C.新政的成效推动改革深入发展 D.国内顽固势力已退出政治舞台 解析:A 从材料可以看出清末新政有加速推进的趋势,清末新政并非自愿,而是迫于朝野内外的压力,这种压力促使清朝加速改革,A项正确。民主革命力量是迫使清政府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动摇”之说也有夸大之嫌,B项错误。新政没有挽救清朝的统治危机,最终加速了清朝的灭亡,C项错误。清末新政受到顽固势力的抵制,D项错误。‎ ‎10.(2019·山东潍坊一模)对图一、图二间的联系解释合理的是(  )‎ ‎                     ‎ A.洋务运动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经济基础 B.辛亥革命主要发生在洋务企业集中地 C.洋务运动培育了辛亥革命的武装力量 D.早期近代化为民主革命创造有利条件 解析:D 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从图中可以看出辛亥革命的爆发和影响力较大的地点都是在洋务运动开展的地区,说明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D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经济基础,排除A项;根据题图可知辛亥革命爆发地多与洋务运动开展地区重合,属于表面信息,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清末新政编练新军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武装力量,排除C项。‎ ‎11.(2019·湖北名校联考)武昌起义后,立宪派掌握了多数省的政权,促使湖北军政府参加南北和谈,推进了国内统一;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立宪派向革命派进攻,迫使革命党人接受和谈条件,推选袁世凯建立北京政府,中国实现暂时的稳定与统一。由此可知立宪派(  )‎ A.由资产阶级维新派转化而来 B.意在建立民主以实现君主立宪 C.推动了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D.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 解析:D 材料主要强调了立宪派“推进了国内统一”的作用,并未阐明立宪派的来源,A项错误;材料只是强调立宪派推动国家统一,而非阐述立宪派的政治要求,B项错误;材料中立宪派并非革命派,特别是迫使革命党接受袁世凯主张非但没有推动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反而使革命逐渐走向失败,C项错误;材料强调立宪派推动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客观上推动了清朝的灭亡,有利于民主思想和制度的传播,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D项正确。‎ ‎[新知生成] 立宪派是指20世纪初期随着“新政”和“预备立宪”而崛起的资产阶级上层及其政治代表所组成的政治派别。清政府“预备立宪”骗局暴露后,一部分立宪派倾向革命,有利于革命形势的发展;立宪派领导的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斗争,为武昌起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武昌起义后,立宪派策动南方各省独立,使清朝统治土崩瓦解,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帝国主义被迫“中立”。武昌起义后,立宪派掌握了多数省的政权,立宪派促使湖北军政府参加南北和谈,推进了国内统一;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立宪派在革命队伍内部向革命派进攻,迫使革命党人接受了和谈条件,推选袁世凯建立北京政府,中国实现暂时的统一与稳定。‎ ‎12.(2019·安徽黄山二模)武昌起义时,武汉新军以“铁血十八星旗”‎ 作为革命的标志,其中“十八星”代表汉族聚居的十八省。但该旗帜在中华民国成立时并未获选成为中华民国国旗,取而代之的是象征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五大民族共和的“五色旗”。辛亥革命时期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 A.中国恢复主权完整的独立国家地位 B.孙中山放弃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追求 C.辛亥革命以民族平等、团结为目标 D.革命党人为维护主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 解析:D 由代表汉族聚居的“十八星”变为象征五大民族共和的“五色旗”,可知这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融合和发展,说明革命党人为维护主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故选D。此时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旗帜的变化说明孙中山放弃大汉族主义走向民族共和,排除B项;辛亥革命的目标是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传统中国只有完善的“户籍”制度而无明确的“国籍”规定……但是近代以来,随着出国华商、华工的日益增多和西方势力入侵……由于缺失专门处理“国籍”问题的法律,在大一统国家近代转型中,国人逐渐出现对自身“中国”人身份的认同危机。……‎ ‎1907年,荷兰殖民当局以属地主义的原则制定《荷兰新订爪哇殖民籍新律》,规定凡生于荷兰属地的华侨皆为荷属殖民地籍,从而引起国内外华人、华侨的强烈反对,他们纷纷要求清政府迅速制定并颁布一部国籍法。……清政府别无选择,如果不迅速制定国籍法,不仅通过各种努力所形成的华侨的中国认同会出现危机,而且国内也可能为此丧失对清政府的信心。同时更令清政府担心的是,这可能给汉族民族主义者以借口,最终危及清政府在大一统国家转型中的合法地位。……1909年清政府颁布了《大清国籍条例》。其中明确规定,“生而父为中国人者”“生于父死以后,而父死时为中国人者”“母为中国人,而父无可考或无国籍者”,不论是否生于中国,“均属中国国籍”。从而以使国家保护海外华人、华侨有了法律上的依据,加强了海外华人、华侨对大一统中国的认同。‎ ‎——缪昌武、陆勇《<大清国籍条例>‎ 与近代“中国”观念的重塑》‎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颁布国籍条例的原因。‎ ‎(2)依据材料概括《大清国籍条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清国籍条例》颁布的意义。‎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由“由于缺失专门处理‘国籍’问题的法律,在大一统国家近代转型中,国人逐渐出现对自身‘中国’人身份的认同危机”得出国人出现对自身“中国”人身份的认同危机;由“荷兰殖民当局以属地主义的原则制定《荷兰新订爪哇殖民籍新律》,规定凡生于荷兰属地的华侨皆为荷属殖民地籍,从而引起国内外华人、华侨的强烈反对,他们纷纷要求清政府迅速制定并颁布一部国籍法”得出海外华人、华侨的强烈要求和西方法律的影响;由“‎ 更令清政府担心的是,这可能给汉族民族主义者以借口,最终危及清政府在大一统国家转型中的合法地位”得出阻止“反清”革命。第(2)问,第一小问,由“生而父为中国人者”“生于父死以后,而父死时为中国人者”“母为中国人,而父无可考或无国籍者”等信息可以看出体现血统主义原则;由此还可以推论出《大清国籍条例》体现了将西方法律精神与中国传统的宗法观念相结合。第二小问,《大清国籍条例》是关于中国人的国籍规定,这首先是有利于保护海外华人、华侨的利益;同时对其国籍的法律认可加强了海外华人、华侨对大一统中国的认同;从法律意识层面强化了国人近代国籍观念和法律意识。‎ 答案:(1)原因:国人出现对自身“中国”人身份的认同危机;海外华人、华侨的强烈要求;西方法律的影响;阻止“反清”革命。‎ ‎(2)特点:体现血统主义原则;西方法律精神与中国传统宗法观念相结合。意义:有利于保护海外华人、华侨的利益;加强了海外华人、华侨对大一统中国的认同;强化了国人近代国籍观念和法律意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1~1912年部分省的临时约法 ‎《中华民 国鄂州 约法》‎ ‎《中华民国浙江省约法》‎ ‎《江西省临时约法》‎ ‎《广西临时约法》‎ 备注 ‎1911年 ‎1911年12‎ ‎——‎ ‎10月颁布 月颁布 ‎1912年1月颁布 ‎1912年2月颁布 第一章 总纲 第一章 总纲 第一章 总纲 第一章 总纲 规定了约 法的目的 及期限 续表 ‎《中华民 国鄂州 约法》‎ ‎《中华民 国浙江 省约法》‎ ‎《江西 省临时 约法》‎ ‎《广西临 时约法》‎ 备注 第二章 人民 第二章 人民 第二章 都督 第二章 人民 规定了人 民的义务 和权利 第三章 都督 第三章 都督 第三章 人民 第三章 都督 规定都督由人民公选并有任期 第四章 政务委 员会 第四章 邦联制 第四章 政务委 员会 第四章 政务司 规定了政务委员的产生及职权 第五章 议会 第五章 议会 第五章 议会 第五章 议会 规定了议 会的组成 及职权 第六章 法司 第六章 法院 第六章 法司 第六章 法院 规定了司法机构的组成与审判诉讼制度 第七章 补则 第七章 补则 第七章 补则 第七章 补则 规定了约法修改程序 依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在回答时主要寻找四部临时约法的异同点,如共同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从阶级属性上看均属于资产阶级的约法;从内容上来看均涉及国家体制、政府组织、职权分配、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内容;从特点上来看,均体现出革命性和进步性;从作用上来看,均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的进程等。不同点注重四者的差异,如国家的结构形式,人民的地位和作用等。除此之外,还可从四者异同点产生的背景角度考虑。总之,本题论题较多,学生回答时要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论题,做到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1:‎ 论题:四省约法属于资产阶级宪法性文件。‎ 论述:辛亥革命初期,上述独立各省颁布了以“约法”命名的文件。这些文件从内容和体例来看,基本包含了近代宪法的几大要素:一是关于国家体制、政府组织和职权分配;二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三是宪法修正和解释的程序。因此它们属于资产阶级宪法性文件。‎ 示例2:‎ 论题:四省约法具有革命性和进步性。‎ 论述:这些法律文件,规定实行议会制,依据三权分立组织政府。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实行人民主权原则。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增强人民的法制观念,推动辛亥革命走向深入,为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提供了经验。推动了中国法律的近代化。‎ 示例3:‎ 论题:四省约法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论述:材料中部分省的临时约法,揭示了鲜明的近代资产阶级追求的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基本架构,如议会制、选举制、三权分立制等,这些均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规定中得以明显体现,如临时约法规定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材料中各省临时约法对地区性封建专制制度的否定也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继承,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就是对君权的否定,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否定。故而从其内容和历史意义上讲,它们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示例4:‎ 论题:四省约法具有鲜明的相似性,体现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基本特征。‎ 论述:材料中部分省的约法第五章明确实行议会制,规定了议会的组成及职权。第二章和第三章、第四章明确了人民的义务和权利,规定了政务机构的产生实行选举制和任期制,体现了行政权的独立。第六章的规定体现了司法独立,带有鲜明的分权与制衡原则。而议会制、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等原则,均是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基本特征,部分省约法的制定,推动了法律的近代化建设。‎ 示例5:‎ 论题:四省临时约法都体现了革命者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实践,但特点各异。‎ 论述:四省颁布的这些临时约法,从其内容来看,是近代以来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一次大规模实践。如规定实行议会制、三权分立等。但同时这些约法又各具特点:《中华民国浙江省约法》规定实行邦联制。《江西省临时约法》在体例上和其他约法有较大区别,将“都督”置于人民之前,相较其他约法是最缺乏民主色彩的一部约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