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岳麓版(山东专用):第39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化(学案)
第39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化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考点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化 知识点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1.“两弹一星” (1)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面临核威胁。 (2)成就 2.载人航天技术 (1)决策: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2)成就:2003年10月,“神舟五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成功。 (3)影响: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成果:1973年,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2)意义: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不仅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4.计算机技术 1983年研制成功“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此后不断进步,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 5.生物技术 (1)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2)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为提高国民生活和健康水平作出了贡献。 新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影响 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据新华社1970年4月25日讯 知识点二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2.提出: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3.内容: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4.特点:基本性的和长期性的方针。 5.贯彻实施 (1)初见成效 ①原因:受“双百”方针的鼓舞,艺术家创作热情高涨。 ②表现:优秀作品有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 (2)经历挫折 ①原因: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到来。 ②表现: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作者多被划为“右派”或“反动学术权威”。 ③ 危害: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受到很大影响。 (3)文艺的春天 ①原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清算极“左”路线;邓小平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 ②表现: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学艺术创作欣欣向荣。 知识点三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开基创业 (1)政策 (2)成就 2.遭遇挫折 (1)表现 (2)危害:严重破坏了中国的教育事业,造成了人才的缺乏和断层,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3.复兴发展 (1)教育改革 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教育战线上全面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倡导尊师重教,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②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国家制定《义务教育法》,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③20世纪90年代,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 (2)教育投资:在实行国家拨款的同时,倡导社会力量办学,启动“希望工程”。 (3)边远和落后地区教育:国家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力度,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漫画解史】 中国研制核武器的背景 信息提取:中国研制原子弹是为了打破美苏的核垄断、核威胁,增强国防实力。 【构图解史】 新中国科技成就 【构图解史】 理解“双百”方针 信息提取:在艺术问题上实行“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实行“百家争鸣”。“双百”方针促进了艺术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繁荣了社会主义文化。 【构图解史】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图示解史】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构图解史】 “希望工程”“211工程”和“高考制度” 探究1 重要“历史概念”解读 1.“两弹一星” 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后来“两弹”中的原子弹和氢弹合称核弹;另一弹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卫星。 2.“双百”方针 “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指科学上的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具体来说,“双百”方针是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 (2018·山东德州高二上期末)“文化大革命”时期文艺界处于万马齐喑的局面,而“文化大革命”后文艺创作重现繁荣。这得益于( ) A.文艺发展的自身规律 B.“双百”方针的重新贯彻 C.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D.扫盲教育的大力实施 解析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艺界处于万马齐喑的局面,主要由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双百”方针被破坏,而“文化大革命”后文艺创作重现繁荣,这得益于“双百”方针的重新贯彻,文艺发展的自身规律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双百”方针的重新贯彻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扫盲教育的大力实施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答案 B 探究2 从“唯物史观”角度评价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院校的调整 (1)积极影响 ①适应了国家政治经济建设的要求,提升国民综合素质。 ②奠定了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基本格局,优化了教育结构。 ③扩大了高校规模,提高了办学效益。 ④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促进教育功能的转变。 ⑤改善高等教育的地理分布,促进教育平衡发展。 (2)消极影响 ①削弱了综合大学的影响力,人文社会学科被边缘化。 ②专业设置过细,学术生命萎缩。 ③过度重视意识形态导致指导思想偏颇。 ④准备不足、工作过粗、速度过快,有“左”倾倾向。 (2019·山东潍坊模拟)1961年,教育部开始调整北京等地区的高等学校,采取定(发展规模)、缩(缩小发展规模)、并(与他校合并)、迁(迁离北京)、放(下放地方领导)、停(撤销停办)的方法。这一政策旨在( ) A.摆脱计划管理体制对教育的影响 B.适应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C.缓解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D.促进高校学科建设均衡发展 解析 据所学1961年中国处于经济困难时期,结合“定(发展规模)、缩(缩小发展规模)、并(与他校合并)、迁(迁离北京)、放(下放地方领导)、停(撤销停办)”可知是调整高校规模以缓解经济困难,故C项正确。 答案 C 探究3 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两弹一星”的影响和“双百”方针的意义 1.“两弹一星”的历史影响 (1)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 (2)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3)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4)带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 (5)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2.“双百”方针的现实意义 (1)“双百”方针是党在总结我国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科技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 (3)我们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努力发展学术自由和创作自由。 (4)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1.(2019·河南郑州模拟)2011年美国签署禁令“禁止美国宇航局与中国进行任何合作”;2013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中国籍科研人员参加学术研讨会。该材料说明( ) A.中国航天技术已经崛起 B.中国改革开放大势所趋 C.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D.科技封锁激发了创造力 解析 美国之所以禁止中国与其合作及禁止中国籍科研人员参加学术研讨会,说明美国担心中国的航天科技会超越美国,进而威胁美国的安全,这从侧面反映出科技的自主创新是多么的重要,故C项正确。 答案 C 2.(2019·山东烟台五校联考)下面是1951~1959年《中国青年报》中新闻漫画题材比例变化的折线图。这些变化( ) A.说明现实环境对艺术创作影响较大 B.表明“双百”方针得到顺利贯彻执行 C.反映了新闻题材创作形式的多元化 D.弱化了报刊与杂志的政治宣传功能 解析 由材料可知,反映社会生活的新闻漫画题材比例变化较大,反映经济、政治的新闻漫画题材比例平稳且呈上升趋势,可知1951~1959年中国社会现实环境对艺术创作有较大影响,故A项正确。 答案 A 考法1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成就及原因 【考题1】 (2017·课标全国Ⅱ,31)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答案 C 『』 ★明立意 从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成就角度考查历史解释。 ★抓关键 注意时间点“1977年”、“1988年”、“2001年”。 ★清误区 本题属于影响类选择题,难度较小。材料阐述新时期培养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但并未明确已经解决了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问题。 考法2 正确认识“双百”方针 【考题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一政策就是要我们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也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繁荣我国的文学艺术而努力,为使我国的科学工作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 ——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材料二 粉碎“四人帮”以后,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文艺界已经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过去受到人民欢迎的一大批文艺作品重新和人民见面。文艺工作者心情舒畅,创作热情高涨。短短几年里,通过清算林彪、“四人帮”的罪行和谬论,已经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小说、诗歌、戏剧、电影、曲艺、报告文学以及音乐、舞蹈、摄影、美术等作品。回顾三年来的工作,我认为,文艺界是很有成绩的部门之一。 ——邓小平 思考 (1)材料一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目的是调动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材料二反映了新时期我国文艺事业的蓬勃发展。材料二中邓小平的这段话总结了什么形势?分析新时期文艺事业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2)结合上述材料,“双百”方针的曲折与新生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案 (1)形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艺事业欣欣向荣的形势。原因:“双百”方针的重新落实;文艺界“左”倾错误的纠正;采取、制定了一系列奖励文艺发展的措施。 (2)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人民生活的关系,要处理好继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 『』 ★关键信息 信息1:“繁荣我国的文学艺术”“使我国科学工作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说明文艺领域取得新成就,但科技方面还有较大差距。 信息2:材料二“粉碎‘四人帮’以后”可知属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新时期。 ★思路点拨 第(1)问,“形势”结合史实,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艺事业欣欣向荣,“原因” 可从国家方针政策方面考虑。第(2)问“启示”可结合“文革”时期的教训和新时期的经验进行作答。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9·湖南张家界模拟)有科学家在回忆录中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科研活动开展得很狭窄,只有地质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学科进行了比较连续的科研活动。”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 B.新中国成立初科技水平落后基础薄弱 C.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未援助 D.新中国初期的科研经费难以得到落实 解析 材料提及我国的科研活动开展狭窄,与资本主义的封锁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材料显示我国科研活动少,而原因就是建国初科技水平薄弱,故B项正确;新中国建国初,苏联对我国各项建设进行了援助,故C项错误;新中国初科研经费难以得到落实,无史实支撑,故D项错误。 答案 B 2.(2018·江苏单科,13)《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文章中提到:“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B.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成功培育杂交水稻 解析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四个选项内容都属于我国独立自主研发取得的科技成就,但其中属于改革开放时期取得的成就是2003年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B项正确。 答案 B 3.(2018·山东烟台高三摸底)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年)中首次提出了“ 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思想。而跨越式发展必然要通过创新来实现。自此之后我国在工业化方面的突破性创新是( ) A.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 据材料“而跨越式发展必然要通过创新来实现”得出创新体现在以信息化为核心的科技动力,可以推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故C项正确。 答案 C 4.(2018·山东枣庄高二期末)1957年,王蒙因作品《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批评官僚主义而被划为“右派”。1962年,毛泽东对此说:“反对王蒙的人提出北京没有这样的官僚主义,中央还出过王明、出过陈独秀,北京怎么就不能出官僚主义?”由此可见当时( ) A.中央对“左”倾思想曾予以纠正 B.“双百”方针得到了全面落实 C.党的工作重心是反对官僚主义 D.文艺领域彻底清算了“左”倾路线 解析 A项与材料中“批评官僚主义而被划为右派。1962年,毛泽东对此说”的表态相符,故A项正确。 答案 A 5.(2019·湖南株洲模拟)下面是1949~1987年间大学教授出生地与工作地的统计分布图(按每百万人口占有比例计算)。据此推断正确的是( ) A.社会经济水平决定高校布局 B.教育发展与经济文化成正比 C.人才流向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D.东部沿海地区忽视教育发展 解析 由图2教授工作地分布来看,教授工作地即高校在经济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分布也较广泛,因而不能说明经济水平决定高校布局,故A项错误;由图2可知教授工作地即高校在经济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分布也较广泛,因而不能说明教育发展与经济文化成正比,故B项错误;由图1至图2,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有计划地引导人才流向中西部地区,因而体现了人才流向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故C项正确;D项明显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答案 C 6.(2018·山东潍坊高二期末)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提出改革劳动人事制度,各单位招工必须首先从各种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中择优录取……充分发挥现有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的潜力,扩大招生,并有计划地将一批普通高中改为职业高中。这主要是为了( ) A.配合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 B.适应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需求 C.推进教育形式现代化进程 D.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解析 1984年我国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了配合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兴办各种职业学校,与材料中“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提出改革劳动人事制度”相符,故B项正确。 答案 B 7.(2019·河北保定模拟)1953~1957年,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第二次革新。共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其中在1953~19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这反映了( ) A.我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改革适应了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 C.标志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形成 D.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解析 据材料“首次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和“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并且改革时间为1956年前后,结合所学1956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开始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以加强动手能力是为了经济建设服务的,故B项正确。 答案 B 8.(2018·山东德州高二上期末)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毛(泽东)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制度”具体是指( ) A.建立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制 C.恢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D.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解析 据材料“毛(泽东)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可以得出这种“制度”具体是指恢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故C项正确。 答案 C 9.(2019·吉林模拟)如下表为全国1977~1982年参加高考人数和录取率(人数:万) 年份 参加人数 录取人数 录取率 1977 570 27 5% 1978 610 40.2 7% 1979 468 28 6% 1980 333 28 8% 1981 259 28 11% 1982 187 32 17% 表格中参加考试人数最高峰值形成的历史因素是( ) A.高等学校的盲目扩招 B.政治运动对教育领域的冲击 C.改革开放对教育的推动 D.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影响 解析 表格中峰值出现在1977年和1978年,这正是“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的最初两年,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刚刚恢复,几届考生同时报考,故B项正确。 答案 B 10.(2018·江西九江一中测试) 1949年以后,特别是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中国大陆史学界围绕着中国古史分期问题、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汉民族形成问题等五个基本理论问题展开了大规模讨论和争鸣,这被称为史学界的“五朵金花”。当时“五朵金花”的讨论( ) A.有利于唯物史观的普及 B.显现史学研究的碎片化 C.导致了“双百”方针的中断 D.加速史学理论的本土化 解析 中国古史分期问题、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是用唯物史观的社会形态理论研究和解释中国古代历史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农民战争问题,是唯物史观的阶级分析法的运用;汉民族的形成问题是受斯大林提出的历史上民族形成的概念影响,对以汉族形成问题为核心的民族史问题进行讨论,也是用唯物史观理论进行研究。因而“五朵金花”讨论过程中,都运用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故A项正确。 答案 A 11.(2019·河南洛阳模拟)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几乎绝对意义上的排斥;然而,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这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这一变化表明( ) A.思想解放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B.政策转变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 C.文化领域“左”倾错误得以纠正 D.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基本确立 解析 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几乎绝对意义上的排斥;然而,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这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可以得出政策转变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故B项正确。 答案 B 12.(2019·青海西宁模拟)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树立为“革命样板戏”的二十几个舞台艺术作品的俗称,最具代表性的是八部“样板戏” :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著名作家巴金在晚年所著的《随想录》中曾这样叙说,他一听到样板戏就心惊肉跳,成为一种典型的记忆创伤。巴金对样板戏感到“心惊肉跳”的主要原因是( ) A.“文化大革命”中样板戏创作呈现出虚假的繁荣 B.样板戏使文艺创作万马齐喑 C.样板戏打上了“文化大革命”阶级斗争的烙印 D.样板戏歪曲了历史和红色经典 解析 通过剧名就不难知道,这八个戏都是带有鲜明“文化大革命”色彩的,是那个年代阶级斗争恶性发展的产物,故C项正确。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3.(2019·湖南雅礼中学考前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初年,民智低下、民德浇薄。政府制定了一套教育政策,采取开办民众学校、通俗讲演、通俗教育馆等形式对下层民众进行通俗教育。1912~1918年全国开办为失学儿童创设的半日学校共1 746所。通俗教育馆主要开展博物、图书、体育、音乐、讲演、出版等活动,民众在购票后即可入内。讲演一直是政府开展社会教育的最重要方法之一,讲演员定时到城镇公共场所讲演国家观念、国民道德、公共卫生等内容。江苏通俗讲演最为兴盛,但其办理成绩优良的也不过三五处,毫无成绩的则为三十一处,其他省份更不及此。 ——据毛文君《近代中国1911~1937城市 民众教育馆述论》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采取“以民教民、能者为师”的方针,积极开展农村冬学运动和职工教育运动。据统计,仅1953年,全国农民参加冬学(农校)的人数就达到4 885万,参加职工业余学校的工人也达到300多万,一些大型的工矿业还办起了职工夜大。当时上到国家级出版社,下到县乡扫盲学校,各地出版了很多种不同文化水平的“识字课本”。有面对工人的,也有面对农民的,还有专门教城市家庭妇女的。在运动中,一位普通解放军战士祁建华发明的“速成识字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扫盲学 校的教师每天从报纸上和《时事手册》上找些有关国家大事的文章念给学员听,农校还请农林局的人来讲农业技术课。各地学校经常组织学员协助政府完成一些重要工作,如组织乡村抗旱大队、参加修路、进行社会服务活动等。 ——据吴敏先、方海兴《论建国初期的工农教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通俗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民国初年通俗教育相比,新中国初期工农教育的新发展,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 (1)政府主导进行;教育形式多样;教育内容侧重培养国民的基本文化素养;教育对象范围较小,以城镇市民为主,女性参与较少;组织较为松散;各地发展不平衡;成效不大(缺乏普通民众的认同)。 (2)新发展:教育对象范围扩大,以工农大众为主;包括妇女在内的广大民众积极参与;文化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并举;组织相对完善;实践操作性较强。 影响:提高了群众的文化素质;通过业余教育将群众组织起来,有利于重构基层社会;增强了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巩固了人民政权);推动了建国初期的社会改革;促使社会风貌焕然一新。 14.(2018·山东青岛高三摸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 1977年以来部分年份高考作文题目 年份 高考作文题目 1977年 (河南卷)《为抓纲治国的大好形势而拍手叫好》、(西藏卷)《我的革命理想》、(上海)《知识越多越反动》 1978年 《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 1985年 以化工厂排放毒气为材料,写一封给《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 1986年 《树木·森林·气候》 1991年 描写“圆”的想象物 1994年 《尝试》 2001年 《诚信》 2002年 《要不要救一个陌生人》 2004年 《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 2009年 (江苏)品味时尚 2010年 (辽宁)讨论明星代言虚假广告的现象 (注:未注明省份的是当年全国卷题目) 围绕表中材料,结合中国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 示例一 论题:高考作文题目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论述: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初期的作文题带着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浓厚政治色彩;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高考作文题既关注经济发展速度又把经济问题政治化;80年代,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环境问题受到重视;90年代,中国深化改革开放,高考作文题也开始鼓励学生创新、尝试;21世纪初,市场经济冲击下,人们关注效率、金钱、财富,诚信道德缺失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作文题目更加开放、自由,从社会层面转移到精神世界。 结论: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高考作文题体现当时社会的状况。 示例二 论题: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 论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1977年,在“两个凡是”的指导下,以阶级斗争为纲,反映在高考作文题《为抓纲治国的大好形势而拍手叫好》。1978年,改革前夕经济发展落后,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人们对经济发展的渴望,反映在作文题《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改革开放初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反映在高考作文题“以化工厂排放毒气为材料”和《树木·森林·气候》,体现了社会对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注。 结论: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当时的高考作文题反映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同时关注环境保护,体现中国现代历史的伟大转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