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一、单选题(共40题,每题1.5分,满分60分)‎ ‎1.“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堂乱。”这种继承制度在政治上给西周带来的最不利影响是 A. 加强了周天子对诸侯国的有效控制 B. 使世卿世禄的贵族特权得以强化 C. 地方权力严重削弱影响行政效率 D. 中央和地方的政治隶属关系失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叙述的主要内容是西周的分封制,这种制度依据周人创制的宗法制原则继承爵位,贵族的嫡长子是唯一合法的继承人。此制度的本意是以这种血缘的亲疏来继承的制度不会带来纷争,但却由于地方的受封者有很大的独立实权,最终地方诸侯势力强大而与中央对抗,导致地方割据的出现。AB是有利影响;C说法错误。故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分封制实际上是一种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国家结构形式,中央的直接管辖范围其实很有限,主要依靠各诸侯的力量来完成大规模的国家行动,比如一旦遭遇入侵,各诸侯都有义务保卫王室。随着时间推移,血缘上的联系逐渐淡化,诸侯对中央的服从度也逐渐降低,而中央缺少足够的力量对此进行控制,国家的分裂,诸侯之间的战争也就不可避免。‎ ‎2.清代学者恽敬指出:“自秦以后,朝野上下,所行者,皆秦之制也。”恽敬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理由是 A. 历代王朝都仿效三公九卿制度 B. 历代王朝都实行了郡县制度 C. 历代王朝都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D. 历代王朝都采纳秦法律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秦朝以后的历代王朝都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故选C。历代王朝都是根据现实需要设立典章制度,并非一概仿效三公九卿制度,排除A;西汉初期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度,B项错误;‎ 秦朝实行严刑峻法,其他朝代并未全部采纳,D项错误。‎ ‎3.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到战国时期已经瓦解,被郡县制取代。但是,汉高祖刘邦灭异姓王后,又大封刘姓诸王,“刑白马而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分封制的回潮说明 A. 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表现形式 B. 有利于中央集权和政权的长期稳定 C. 西周的分封制被后世普遍推崇 D. 分封对象主要为同姓子弟 ‎【答案】A ‎【解析】‎ ‎【详解】血缘分封是分封制度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大封刘姓诸王”在本质上是汉高祖巩固皇权的表现形式,故A正确;相比于分封制来说,郡县制更利于中央集权,故B错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已经瓦解,后世基本不沿用分封制,故C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分封的对象,而是说明汉高祖为巩固皇权而分封刘姓诸王,故D错误。故选A。‎ ‎4.朱元璋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掌管民政、财政;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刑法;设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事。原来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各司其责,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各自直属中央。朱元璋的这一改革 A. 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B. 强化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C. 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 避免了诸侯国威胁中央的覆辙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朱元璋对地方行政机构的改变和权力的划分,可以看出朱元璋的这些措施都对地方加强了控制,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本题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选项无法体现;D选项错在“避免”二字。‎ ‎5.廷议、廷推是明代中枢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凡朝廷遇有重大政事,或遇有文武大臣出缺,皇帝必诏令廷臣会议,以共相计议,衡量至当,然后报请皇帝,取旨定夺,其有关政事得失利弊之研商者,谓之廷议;其有关人事升补任用之拟议者,则谓之廷推。”明朝廷议、廷推的推行 A. 极大地削弱内阁大臣的权力 B. 表明中国古代中枢体制的成熟 C. 是废除宰相后的必然产物 D. 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 ‎【答案】D ‎【解析】‎ ‎“廷议;其有关人事升补任用之拟议者,则谓之廷推”是明朝废除丞相之后出现的中枢机构的变化,显然是强化君主专制,D正确;此举措与内阁大臣没有关系,A错误;B中成熟不符合题意;C中必然产物说法错误。‎ ‎6.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C. 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 D. “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依据关键信息“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解答。君主专制下,君主是世袭的.终身的;实行官僚政治,中央与地方官员一概由皇帝任免,而封建社会是家国同构的,B项正确。A.B.D三项无从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度 ‎7.“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为当时的旧体制注入了私有财产这一全新的因素。”材料中的“政治革命”主要是指 A. 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 B. 废除了债务奴隶制 C. 组建公民陪审法庭 D. 实行了财产等级制 ‎【答案】D ‎【解析】‎ 由“为当时的旧体制注入了私有财产这一全新的因素”结合所学可知梭伦改革的财产等级制以财产多少为标准,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D项正确;ABC项与“为当时的旧体制注入了私有财产这一全新的因素”不符。‎ 点评:解题关键是正确把握“为当时的旧体制注入了私有财产这一全新的因素”结合梭伦改革的财产等级制度内容即可选出答案。‎ ‎8.《十二铜表法》下表第4条规定:“债务人在拘禁期间,如愿意,可自费供养。若无力自费供养,则拘禁他的人每日应发给他面粉一磅,如愿意,亦可多给”。这一规定表明《十二铜表法》‎ A. 体现人权至上的法律原则 B. 突出强调权债双方自由平等 C. 重点保护债权人的财产权 D. 一定程度上限制贵族的特权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十二铜表法》。从材料中信息“若无力自费供养,则拘禁他的人每日应发给他面粉一磅”说明《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债务人,限制贵族的一些特权,故选D项。‎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十二铜表法》‎ ‎9.大卫是英国下议院议员,关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他津津乐道。你认为他的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 “《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君主立宪制基本确立”‎ B. “我国君主立宪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责任制内阁”‎ C. “它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D. “国家元首可以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外行使一定的权力”‎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察英国近代的政治制度。根据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作为国家元首的英王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力,故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ABC三项均符合历史史实。故答案选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0.2017年7月25日美国众议院以419票赞成3票反对的绝对多数通过新法案,以俄罗斯涉嫌干涉美国2016年总统选举和乌克兰危机等为由,追加对俄相关个人和实体的经济制裁。尽管特朗普总统认为该法案存在缺陷,但他并未否决。据此可知 A. 国会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B. 总统无权否决国会的法案 C. 总统与国会间既有分歧也有合作 D. 总统与国会立场始终一致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宪法依据三权分立原则,对联邦政府的权力进行分割。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三部分,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行使,又互相制约。最高法院可宣布总统法令违宪,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否决的法律,故ABD错误。依据材料“总统认为该法案存在缺陷,但他并未否决”,说明总统与国会间既有分歧也有合作,故C项正确。‎ ‎11.有人说,德意志帝国虽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国家,但“君主”是实,“立宪”是虚。下列引用的《德意志帝国宪法》条文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 “皇帝是国家元首”‎ B. “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 C. “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 D. “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答案】A ‎【解析】‎ ‎【详解】德意志君主专制是实,立宪是虚,意思就是德意志帝国皇帝的权利至高无上,而不像英国的君主立宪中的国王一样没有实权。“皇帝是国家元首”不能说明君主权力至高无上,A正确;B说明皇帝创制法律权力;C说明皇帝具有召集议会权力;D说明皇帝有公布宪法和监督权力,都符合材料“君主”是实,“立宪”是虚信息,排除。‎ ‎12.蒋廷黻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他的诏书中有田亩制度,其根本思想类似原始共产主义:“有田共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但是他的均田主义虽有详细的规定,并未实行。”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A. 削弱了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权力 B. 旨在利用均田主义消灭地主阶级 C. 以宗教革命与社会革命改造国家 D. 出现了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政策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中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意在保证战争的经济 ,这说明了太平天国加强了对经济的领导权,而不是削弱,故可排除A;《天朝田亩制度》是为了满足农民对得到土地的愿望,而不为了消灭地主阶级,故可排除B;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涉及到宗教革命,故可排除C;《天朝田亩制度》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所以这一政策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故本题选D。‎ ‎13.下列所引的《马关条约》规定中,对我国民族工业冲击最大、影响最深的是 A.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B. 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C.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D. 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对中国的民族工业是压制,所以D符合题意,BCA不符合题意。‎ ‎14.下列关于《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前者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空想 B. 后者是符合历史潮流的进步方案 C. 两者都反映了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要求 D. 二者在经济纲领上是相互矛盾的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现和运用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发展小农经济,实行绝对平均分配,违背社会发展潮流,具有空想性,A项说法正确;B项说法正确,《资政新篇》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顺应了历史潮流;C项说法错误,《资政新篇》没有体现农民运动的要求;D项说法正确,《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发展小农经济,实行公有制,《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私有制,两者是相互矛盾的。‎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名师点睛】 此类题目是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于中列出三组或组以上的历史事物,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也以构成否定形式,可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于的应该否定的一个组合选项多项选择题取消后,该类选择题有增多的趋势。解题方法:解答时可采用选基法或列式法。首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然后,依此顺藤摸瓜,选出答案。列式法是将所有选项的委字列竖式,四个选项都有的可确定,其他排除,从而缩小思考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 ‎15.1897 1912年期间,莫理循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迄今为止,所有迹象表明这纯粹是场内部的、反政府的、反朝廷的运动。这是广泛的反对腐败政治的起义。各种迹象表明这场运动迄今不是针对外国人的。”他的观察 A. 没有准确认识当前“运动”的影响 B. 肯定了“运动”对社会转型的意义 C. 反映出“运动”对西方利益的维护 D. 体现出列强对“运动”的支持立场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题干中时间和描述可以判断出此次运动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一次反帝反封建运动,所以作者没有全面认识此运动的影响,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中的社会转型材料中不能体现;C项错误,是对“各种迹象表明这场运动迄今不是针对外国人的”的曲解;D项错误,材料不能看出列强支持的态度。‎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影响 ‎【名师点睛】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一个里程碑,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二、辛亥革命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国的建立。三、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辛亥革命开启了思想进步和民族觉醒的大门。 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五、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势力,为亚洲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提供了范例,推动了亚洲各 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16.当代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点,究其实质,其主要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 A. 旧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完成的标志 B. 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开端 C.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开端 D. 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 ‎【答案】B ‎【解析】‎ 五四运动追求的目标是民主。这是直接继承了辛亥革命,因为辛亥革命未能成功,所以“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显示了伟大的力量,标志着中国进入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故选B。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相同的,反帝反封任务并未完成,故选A;中国并未进入资本主义阶段,排除C;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向近代转变在辛亥革命之时就发生了,排除D。 ‎ 点睛:本题的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对五四运动的评价角度,新旧民主主义的区别主要在于领导阶级不同,补课是指旧民主主义革命没有彻底反帝,起点是指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充当了领导者,故选B。 ‎ ‎17.中国从南到北、从珠江到长江,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 A. 促进了国共两党的合作 B. 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C. 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 D.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题干中的“从珠江到长江”、“孙中山先生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结合所学可知,这里的“革命”是指国民大革命,结合所学可知,这场革命是在国共合作实现之后才展开的,故A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这场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统治,但是最终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故选D而排除BC。‎ ‎18.作家魏巍曾写道:“□□是地球上的一条红飘带,一头连着黄土高原,一头连在瑞金城外。这条诗意而壮美的红飘带背后,是皑皑雪山、茫茫草地、滔滔江河,是饥饿、寒冷、疾病、硝烟,是理想、信念、意志……”材料描述的事件 A. 标志着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B. 成为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 C. 粉碎反动派扼杀革命的企图 D. 拉开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序幕 ‎【答案】C ‎【解析】‎ 从“一头连着黄土高原,一头连在瑞金城外”可知,这位作家叙述的是红军长征的起点与终点,因此这一节事件指的是红军长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军长征是一次战略转移,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国民大革命的失败标志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D选项错误,拉开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序幕是南昌起义。‎ ‎19.如图是毛泽东致蒋介石的一封信。毛泽东盛赞蒋介石,主要是因为他 A. 组织东北抗日联军 B.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C. 倡议国共两党合作 D. 组织正面战场抗战 ‎【答案】D ‎【解析】‎ 材料“民国二十七年九月”是指1938年9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8年9月,国民政府正在组织大规模的会战,故D项正确;A项是九一八事变后;B项是1936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1937年建立,故排除C项。‎ 点睛:解题的关键时间“民国二十七年九月”。‎ ‎20.在美国时代杂志的一篇报道中,记者分析了中国局势变化的几种可能性:“委员长仍担任国家的领袖,联合支持他的力量,统治中国中部和南方区域……中国可能分裂成不同地区割据…中国共产党可能征服全中国。这篇新闻报道应该写于 A. 1946年10月 B. 1947年3月 C. 1948年8月 D. 1949年10月 ‎【答案】C ‎【解析】‎ 由题干中的“委员长仍担任国家的领袖”、“统治中国中部和南方区域”、“中国共产党可能征服全中国”等信息可以得出,材料体现的是解放战争即将到战略决战的阶段,据此可以判断,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 ‎21.1851年,正当伦敦世博会召开,宣布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正以雷霆万钧之力重塑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和社会形态时,已经有人在解剖它的病灶,预备提前宣判它的死刑了。该事件是指 A. 马克思发表《共产党宣言》‎ B. 卢梭发表了《社会契约论》‎ C. 在中国兴起太平天国运动 D. 在法国发生巴黎公社革命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19世纪中期世界主要思想潮流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1851年……宣布资本主义……死刑”和所学史实,可知指的是1848年2月马克思发表《共产党宣言》,宣告了 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开始成为一种社会思潮,而且迅速蔓延。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A。‎ ‎22.巴黎公社是国际工人运动史上的伟大创举,突出表现在 A. 打破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B. 实行了一系列保护工人利益的政策 C. 规定政府工作人员的年薪一律不得超过工人的最高工资 D. 接管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工人合作社管理 ‎【答案】A ‎【解析】‎ 巴黎公社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所以“创举”突出表现在打破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需要注意的是选项B、C、D均属于选项A的具体表现,在内容上均属于A,所以这三个选项是必须直接排除的,本题只能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巴黎公社的“创举”就创举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 ‎23.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的机关报《工人之路》以通栏标题向人民发出号召:“把唯一彻底的和坚忍不拔的革命党——布尔什维克党选进立宪会议 ”这表明布尔什维克党在当时 A. 主张立即发动武装起义 B. 希望和平过渡,掌握政权 C. 决定与临时政府决裂 D. 力主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十月革命前夜”“布尔什维克选进立宪会议”可以看出当时布尔什维克党要以选举的和平方式进入立法机关掌握政权,而非暴力革命,所以本题排除A选项,答案选B选项。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C选项错误,当时并没有决定临时政府决裂,而是想采取合作的方式。‎ ‎24.苏格拉底评价雅典民主时说:“用豆子拈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甚至)没有人用豆子拈阄的办法来雇佣一个航手或建筑师或吹笛子的人……”下列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举措中克服了这一弊端的是 A. 三三制原则的实践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C. 拨乱反正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用豆子拈阄”属于抽签选举的措施,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真正的民主,B正确。A是抗战时期实行政府组织原则,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拨乱反正主要是针对文革措施进行调整,C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主要是针对少数民族管理措施,D错误。‎ ‎25.学者高建等认为,它的实施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我国正把它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重点推进的基础性工程。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来华访问时,在西安现场观看了与之相关的活动并和那里的村民们进行了座谈。“它”指的是 A. 基层民主制度 B. “一国两制”方针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民主政治,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在西安现场观看了与之相关的活动并和那里的村民们进行了座谈”可知是指基层民主建设,所以符合题意的是A项,BCD项不符合题意。‎ ‎26.《始终有你》主题曲,感情真挚,脍炙人口,一经问世便迅速响彻华夏大地。歌中唱道:“明艳紫荆风中争胜,找对了路径,花瓣开的繁荣。”其中“找对了路径”意指 A. 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光复 B. 上海世博会喜迎八方宾朋 C. “一国两制”下喜庆香港回归 D. 澳门回归宣告西方殖民统治结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祖国统一大业。注意关键信息“2007 年”、“紫荆”,1997 年我国成功运用一 国两制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题目中《始终有你》是香港10 年大庆出现的主题曲,答案为C。A项错误,抗战胜利是在1945年;B项错误,与材料中的紫荆花无关;D项错误,澳门回归祖国是在1999年。‎ 考点: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因为种种历史原因,台湾尚未和祖国大陆统一。但是祖国统一是历史的潮流,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成功的收回了对香港、澳门的主权,台湾海峡两岸的关系也在迅速的发展。以九二共识为基础,加强两岸的交流与合作,对于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27.早在1947年3月,毛泽东向有关外事人员谈起外交问题时就说:“中国人要掌握自己的命运”“等我们进城后,将不承认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和它的对外关系。”体现此精神的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 A. “另起炉灶”‎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一边倒”‎ D. “不结盟”‎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将不承认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和它的对外关系”表明体现出的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另起炉灶”。B项的内容应该是驱逐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殖民势力,C项是倒向苏联倒向社会主义阵营,D项内容此时还未形成,故答案选择A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的原则 ‎28.邓小平曾讲过,中国的特点是建国四十多年来大部分时间在国际制裁之下发展起来的。为突破不利的国际环境,中国政府做出的努力是 A. 参与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B. 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C.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推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大部分时间在国际制裁之下发展”、“突破不利的国际环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突破了国际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立,成为国与国之间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故C选项正确;参与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属于中国睦邻友好政策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故A选项错误;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属于经济区域集体化的趋势,故B选项错误;推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也属于适应经济区域集体化的趋势,故D选项错误。故选C。‎ ‎29.1950年,中苏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两次外交活动表明中国始终 A. 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B. 坚定奉行友好结盟政策 C.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D. 坚决反对国际恐怖主义势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苏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属于中苏两国的关系,并不是多边外交活动,故A错误;《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并不是结盟行为,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故B错误;无论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还是《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都说明中国一贯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故C正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与反对恐怖主义无关,故D错误。故选C。‎ ‎30.1971年,面对由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国家提出的涉华议案,美联社一文章指出:“美国的失败结束了一场进行得最为紧张的游说努力,国务卿罗杰斯和驻联合国大使布什一而再,再而三地同这个世界性组织差不多每一个会员国的官员都谈了话。”他们谈话的中心内容可能是 A. 如何阻止“两阿”等国代表提出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议案 B. 希望会员国官员就缓和紧张的美中关系出谋划策 C. 希望阻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 如何解决美国在世界性国际组织中失败的问题 ‎【答案】C ‎【解析】‎ 根据时间“1971年”及“由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国家提出的涉华议案”等并联系美国对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态度可知,C项正确;根据“面对”一词可知,“两阿”的议案已经提出了,A项错误;B、D项不符合题意。‎ ‎31.二战结束后,相关美国媒体在民众中开展定期测验:“未来20年内会有战争发生吗?美国应该承担保卫和平的责任吗?”做出肯定回答民众的比例在1945年是32 ,1946年是41 ,而到了1947年则达到63 。这反映出 A. 美国媒体和平呼声日益高涨 B. 美国民众的正义感日益增强 C. 美苏两极格局对峙局面形成 D. 美苏两国之间对抗日趋加剧 ‎【答案】D ‎【解析】‎ 做出肯定回答的民众比例逐年上升,这是由美苏对抗的客观环境导致的,1947年美国政府出台了“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故D项正确。北约成立于194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B两项没有点明材料的实质,“保卫和平”的实质是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故AB排除。美苏两极格局对峙局面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故C项错误。 ‎ ‎32.2012年6月,美韩举行大规模联合军演,将朝鲜国旗作为模拟打击目标,媒体评论其有向中俄示威的意图。这表明美国 A. 担当起国际反恐重任 B. 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 C. 坚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 仍以反对共产主义为其外交指导思想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将朝鲜国旗作为模拟打击目标,媒体评论其有向中俄示威的意图”的信息可以看出,美国仍坚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故C项正确;题干中没有提及反恐,故A项错误;B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且与向俄罗斯示威的意图不符,故排除。‎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3.比利时外交部长斯帕克在1956年的一份报告中强调:“欧洲这一世界制造业的巨头,曾经从其海外市场获得大量重要资源,如今正面临着外在地位衰弱、影响力衰减的局面,它在分裂中失去了进步的能力。”斯帕克认为欧洲失去“进步的能力”的主要原因是 A. 战后亚非国家纷纷独立,东西欧对峙 B. 欧洲国家间矛盾尖锐竞争激烈 C. 战后美国独占世界市场,并控制欧洲 D. 战争沉重打击欧洲各国的经济 ‎【答案】A ‎【解析】‎ 由“曾经从其海外市场获得大量重要资源,如今正面临着外在地位衰弱、影响力衰减的局面”可知这指的是欧洲原来的海外市场亚非国家在战后纷纷独立,所以其外在地位衰弱;由“它在分裂中失去了进步的能力”指的是战后由于冷战导致的东西欧洲的长期对峙,故选A;当时欧洲的分裂不是因为欧洲国家间的矛盾尖锐和竞争激烈,而是冷战,故排除B;战后美国只是控制了西欧,而不是整个欧洲,故排除C;D是欧洲势力衰弱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D。‎ ‎34.“它是一个松散的国际组织,成立于冷战时期的1961年9月……包括了近三分之二的联合国成员国,绝大部分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社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中国于1992年9月成为其观察员国。”与上述评论相符的国际组织是 A. 欧洲共同体 B.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 不结盟运动 D. 亚太经济与合作组织 ‎【答案】C ‎【解析】‎ 根据“成立于冷战时期的1961年9月”“绝大部分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可知,这一国际组织是不结盟运动。故答案为C项。欧共体成立于1967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于1949年,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1989年,均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B、D项。‎ ‎35.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1789年8月法国《人权宣言》颁布 欧洲掀起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B ‎1958年1月1日《罗马条约》生效 欧洲摆脱了美国和苏联的控制 C ‎1961年《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发表 非州经济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 D ‎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签署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得到加强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18世纪,启蒙运动中心转移到法国,它是一场欧洲掀起的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受其影响,1789年8月法国《人权宣言》颁布,排除A;1958年1月1日《罗马条约》生效,欧洲进一步联合,但但是两极格局下,美苏两分天下,欧洲尚未摆脱美国和苏联的控制,排除B;1961年《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发表宣告第三世界兴起,与非州经济区域一体化,故排查C;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签署,‎ 旨在加强和深化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的睦邻友好合作,巩固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关系,为促进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新秩序和上合组织的稳定发展创造条件,故选D。‎ ‎36.“密折”一词始用于康熙朝,最初为一种特权,仅限于少数亲信官员等使用。康熙五十一年前后,地方和中央人员才普遍获得奏折权。雍正帝继位以后,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一级的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据统计,当时上密折的人数达到1000人以上。这从实质上表明 A. 清朝中央政府决策的开放性 B. 清朝中央政府广开言路 C. 中央的政治权力进一步加强 D. 清朝加强了对边疆的控制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可知,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并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既增添皇权的神秘感,又使官员相互监督,从而达到巩固统治,加强中央权力的作用,故选C项。材料并没有反映出皇帝先接受各级官吏的建议再作出决策,因此不能体现央政府决策的开放性和政府广开言路,故AB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地方官给皇帝密上奏折,是对地方官员的控制,不是对对边疆的控制,故D项错误. ‎ ‎37.明朝之前,皇帝临时派出办理重大事情的官员,称谓名目繁多,缺乏统一的标准,而且权限相对较小。明代,这类官员越来越受到重视,职衔前皆冠以“钦差”二字。到清代,钦差大臣承办的多是关涉国家安危的大事。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官僚机制运转更加灵活 B. 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增多 C. 地方自主权利得到加强 D. 专制皇权管辖范围扩大 ‎【答案】D ‎【解析】‎ 明清时期皇帝临时派遣的钦差大臣权限越来越大,这说明专制皇权管辖的范围越来越大,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官僚机制的运转,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阶级矛盾激化等封建统治危机,故B项错误;皇帝临时派遣的钦差大臣权限越来越大意味着地方自主权利越来越小,故C项错误。‎ ‎38.古罗马法学家认为:“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而永恒的。罗马的法律和雅典的法律并不会不同,今天的法律和明天的法律也不会不同。”该材料表明 A. 罗马法以自然理性为基础 B. 法律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 C. 罗马法至今仍有其适用性 D. 罗马法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而永恒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然法的原则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如自由、平等、公正等,这些自然法原则是罗马法的基础,故A选项正确;“法律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的说法没有突出自然法的原则的基础性,故B选项错误;罗马法不适用于今天,故C选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说明罗马法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故D选项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普遍的适用性”,学生据此再结合罗马法相关知识即可推理出罗马法以自然理性为基础的正确答案。‎ ‎39.“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其政权的组织形式也被称为是美国的仿制品。但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前者在政治制度设计上与后者不同的是 A. 实行责任内阁制 B. 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C. 议会行使立法权 D. 法院独立行使司法权 ‎【答案】A ‎【解析】‎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美国实行总统共和制,故A项正确;二者都是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故B项错误;两者议会均实行立法权,故C项错误;二者的法院均独立实行司法权,故D项错误。‎ ‎40.2017年初,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演讲中说:中国将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国家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材料表明当今中国 A. 建立全方位的战略伙伴外交关系 B. 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大国关系框架 C. 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 不断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中国根据不同国家发展不同类型的国家关系,D项正确。A项符合题干中与俄罗斯的关系,排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是一贯的外交方针,排除B。C项与题干无关,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二、非选择题(共3道,40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某英特尔高级院士认为,创新有三种类型:突破性创新,其特征是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渐进式创新,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再运用式创新,特征是采用横向思维,以全新的方式应用原有事物。‎ 材料二 材料三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十三条宪法第五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1)据材料一,指出“突破性创新”和“渐进式创新”在隋唐政治制度方面各有什么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世界政治文明的继承和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表现:突破性创新:创立 举制度;渐进式创新:实行三省六部制。(4分)‎ ‎(2)特点:由于长期的专制主义传统,使中国近代政治转型起动较迟;深受西方列强侵略影响,具有后发性;中国政治转型与救亡图强联在一起;政治转型过程一波三折,困难重重;从体制内改革转变到体制外革命;由于中国经济社会落后,思想启蒙不够,政治转型效果不彰。(8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四点即得满分)‎ ‎(3)继承:民主(主权在民)、法治(以法治国)。(2分)‎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或: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表现要注意“突破性创新”的含义突出的是创造新事物,联系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可得出是指创立 举制度;“渐进式创新”的含义突出的是继承和发展,结合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可得出是指实行三省六部制。‎ ‎(2)本题注意获取和解读图片中的信息,从西方冲击的表现可以归纳出深受西方列强侵略影响,具有后发性;中国政治转型与救亡图强联在一起;从中国的反应的典型事件可得出政治转型过程一波三折,困难重重;从体制内改革转变到体制外革命;再从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的时间可以得出由于长期的专制主义传统,使中国近代政治转型起动较迟。‎ ‎(3)第一小问继承从材料三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的信息可得出主权在民,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信息可得出以法治国。第二小问发展从材料三中“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信息可得出社会主义民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举制;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新中国成立之初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并未给予资产阶级实权,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皇帝和联邦议会的批准才能生效。……德国宪政中没有实权的恰恰是相当于议会下院的帝国议会,而皇帝是国家元首、权力中心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德国帝国宰相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德意志的政体变革尽管是出于传统权力精英对自身政治优势地位的巩固,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传统的统治阶级为了迎合工业化发展的需求,尽心竭力地以政府威权干预经济发展,制定出各项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摘编自《德意志君主立宪政体的选择、比较及影响》‎ 材料二清未宪政改革是晚清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派员秉承“用备甄采、择善而从”之旨、分赴欧美各国考察政治以后,清政府初步选定德国及日本的君主立宪政体为进一步研究、筛选与描摹的对象。最终,清政府锁定与德国一脉相承的日本宪政体制为模板,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 ‎——摘编自胡凯《略论清末宪政改革对德国模板的取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说明此特点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宪政改革仿效德国宪政的原因,并说明清末宪政改革与德国宪政建立有何不同。‎ ‎【答案】(1)特点:具有君主专制的色彩;体现了议会民主政治色彩;具有传统与近代的混合性。‎ 影响:政治:有利于巩固德国政治上的统一、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近代民主政治的要求;经济:有利于德国利用国家力量进行工业化;军事:使德国富有极端的侵略扩张性。‎ ‎(2)原因:德国宪政中的君主专制性,为清末宪政改革中维护君主专制提供了依据。‎ 不同:清末宪政改革是封建制度专制情况下进行的,而德国宪政是在强化中央集权的基础上完成的;清末宪政改革是为了维护满清贵族的专制统治,而德国宪政在君主专制外更具民主性。‎ ‎【解析】‎ ‎(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皇帝和联邦议会的批准才能生效。”“德意志的政体变革尽管是出于传统权力精英对自身政治优势地位的巩固,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等信息可从具有君主专制色彩、议会民主政治特色、具有传统与近代的混合性等方面概括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即可。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制定出各项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积极(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消极(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等方面分析影响即可。‎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清政府锁定与德国一脉相承的日本宪政体制为模板,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 ‎《钦定宪法大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德国宪政中的君主专制性,为清末宪政改革中维护君主专制提供了依据方面进行思考作答。第二小问,关于明清末宪政改革与德国宪政建立的不同之处,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目的(清末宪政改革是封建制度专制;德国宪政是在强化中央集权)内容(清末宪政维护满族贵族的家族统治;德国宪政在君主专制外更具民主性)方面进行比较即可。‎ 点睛:解决本题的三个关键 ‎(1)读:通过阅读理解材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目的前提,第一.先读问题,明确答题项“特点、影响”“原因、不同”。第二.根据问题,有目的地阅读材料。‎ ‎(2)找:最大限度找到有效信息,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关键,如材料中关键信息“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皇帝和联邦议会的批准才能生效。”“德意志的政体变革尽管是出于传统权力精英对自身政治优势地位的巩固,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 “清政府锁定与德国一脉相承的日本宪政体制为模板,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等。‎ ‎(3)答:组织答案是具体操作的核心环节。包括审题、规范组织、按分作答等几个方面。‎ ‎4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后初期,在遏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同时,美国不遗余力地援助西欧和日本,实行援助与管制相挂钩的政策。60年代后期,美国调整了对盟国的政策,提出“与其援助,不如贸易”的方针:即美国对盟国的贸易政策转向公平贸易,不再推行美国单方面的优惠政策。‎ ‎——摘编自刘方敏、张民军:《解读经济“铁幕”》‎ 材料二巴统中国委员会(1952年成立)的宗旨是执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禁运政策。禁运货单有4类。其中,I类货单为绝对禁运者,如武器和原子能物质;IV类货单中国禁单,即对中国贸易的特别禁单,该禁单所包括的项目比苏联和东欧国家所适用的国际禁单项目多500余种。‎ ‎1953年美国的NSC152号文件承认,从长远来看,“多年‘国家安全管制’并不能严重损害苏联集团经济的发展,反而使美国每年经济损失120多亿美元。”而美国遏制中国的代价是“美国政府不仅每年要付出4000 7500万美元的经济代价,美中对抗持续下去的结果更使美国为此付出了难以估量的政治代价”。‎ ‎——于群:《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152号文件的形成》‎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后美国对盟国经济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巴统禁运政策的特点及影响。‎ ‎【答案】(1)变化:由积极援助到公平竞争。‎ 原因:战后初期,西欧和日本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为对抗苏联和社会主义势力,故采取扶持和援助政策;60年代后期,西欧、日本经济力量日益壮大,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衰落,故调整政策。‎ ‎(2)特点:禁运对象针对社会主义国家;内容主要涉及军事领域;中国成为最主要禁运对象。‎ 影响:阻碍了中、苏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对美国经济也造成了负面影响;加剧了国际局势紧张;不利于世界贸易的正常发展;客观上有利于西欧和日本的发展。‎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美国不遗余力地援助西欧和日本”“美国对盟国的贸易政策转向公平贸易,不再推行美国单方面的优惠政策”可以得出由积极援助到公平竞争。第二小问原因,战后初期积极援助,结合马歇尔计划实施的原因可知是60年代后期公平竞争,结合西欧、日本经济力量日益壮大,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衰落来分析。‎ ‎(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宗旨是执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禁运政策”归纳为禁运对象针对社会主义国家;“I类货单为绝对禁运者,如武器和原子能物质”归纳为内容主要涉及军事领域;“IV类货单中国禁单,即对中国贸易的特别禁单”归纳为中国成为最主要禁运对象。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二“多年“国家安全管制’并不能严重损害苏联集团经济的发展,反而使美国每年经济损失120 多亿美元”归纳为阻碍了中、苏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对美国经济也造成了负面影响,还可以结合所学,从不利于世界贸易的正常发展,客观.上有利于西欧和日本的发展的角度回答。‎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